综合测评自我评价范文

时间:2023-04-05 23: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测评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测评自我评价

篇1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

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找范文就来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

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

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

大学生综合测评自我评价二今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三年。

两年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德: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

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

智: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只是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有些欠缺,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改进。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在悄悄降临之际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经济日新月异,科技翻天覆地,所以更多、更快、更广的吸收新知识即成了放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我通过这两年的大学学习,对于专业方向、节奏、程度、难易度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大学的后两年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会加倍努力学习,把更好的成绩带进大四。所以,如果说这是对我的压力,到不如说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体,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三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

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1、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06,(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6.

篇3

一、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1.学习评价的内容以及目的

与其他学科一样,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也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过程,是师生运用简单和谐的语言互动交流,在教与学中随机结合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便及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与操作

体育课的学习评价要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评价的形式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1)学生自我评定: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

(2)小组互相评定:学生对组内各个成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3)教师评定: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考虑学生自我评定与组内互相评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习评价在课堂实践中的成效与反思

1.根据个体差异评价让学生受益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少部分学生,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潜力得到了最大的挖掘,表现出积极主动参与成为“主角”,大部分则是“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主角总是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课堂的学习评价中,学生的意见让我意识到了对更多学生的疏忽问题。实施了个体差异评价,较好地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分组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知识得到了互补,信息沟通共同提高,尤其是一般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身心愉悦中学习发展。

2.在学习评价中学会倾听和尊重

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自我评价”的学习态度,在评价的影响下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听取他人的意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的观念,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必须学会和别人一起互动,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时除了评价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更要强调评价的程序,引导和激励学生吸取他人的评价信息,学会倾听就是尊重他人。

3.重视学习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

以篮球教学为例,首先是对篮球素质的评价,这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评、篮球基本技能测评、篮球比赛能力测评以及篮球基本知识测评等。其次是篮球参与态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是否认真、积极、主动地参与篮球运动,能良好地认识自我、判断自我。再次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调研考察,总结出篮球运动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以及篮球知识的整体水平,把握下一阶段篮球教学的发展方向,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篮球教学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和

补充。

总之,合理有效的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以人为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激励作用。我们体育教师要学会走近学生,走到学生队伍中去,与学生一起互动学习,充分用好“学习评价”这根搅棒,搅活体育课,搅动学生喜欢体育的热情。

篇4

【关键词】监测;基础教育;评价;发展;原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2-0008-02

【作者简介】1.齐道兰,南京市求真中学(南京,210028)校长,南京市名校长,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劳动模范;2.魏玉平,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9)教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英语专家,扬州大学英语教育硕士生导师。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并以附件形式配套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要求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

当下许多的教育评价,都是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评估为主,学校本身进行的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工作总结为主,在内容上基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归纳性陈述,缺乏评价指标和对应的评估与测量工具,严重欠缺针对性、客观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总体上说,对教育、教学和学业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诊断问题、实施监控、做出决策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监控功能、激励功能和改进功能,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

就学业监测与评价的改革而论,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协作联盟组织研制的《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将课堂评价分为“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学习中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编者按:此处可能译为“作为学习的评价”会更贴切些。]和“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三个各有侧重却又相互依存的类型,使课堂评价在学业测评实践中具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2]

可见,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进测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不断改进评价与反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学业评价与课堂改革的相互交融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教育评价领域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在区域性或学校层面开展有系统性的、有深度的、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对于促进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生当前拥有什么作出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所作出的评价,使学生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调适,致力于其“最近发展区”,落实改进措施,为后续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监测中心研发并推行的“双向细目表”是一个比较实用且具实效的教育质量测评工具。研究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及其导出的多项聚类数据,对学业评价、教学评价和教研评价,意义非同小可。

学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学生自主地对照双向细目表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反思,是一种有价值、有信度的形成合理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基于聚类数据的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诊断和评价,为自身积累个人学习的成功经验提供借鉴,也为他们在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求解提供了支撑性实据。学生通过自主地查漏补缺,完成学习自评表,借助教师及其家长的评价与相互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找到适合自身学业发展的方法、路径或策略,扩大内驱力,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业发展。

教研评价是学科组进行教研反馈、问题挖掘、归因分析与措施调适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觉教学反思的主要路径。这两种评价其实都是为学业评价服务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测量与判断,要考查与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包含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阶段性发展情况的分析和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估(如考试情况、考查项目表现、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做出有实效的形成性评价。

在常态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评,可以选用双向细目表的片段,设置评价性学习任务,以此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有建设性的帮助。通过对双向细目表的聚类数据分析,学校要强化教学与教研的反馈功能,诊断、挖掘和剖析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施监控的同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探求解决方略。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工具的可靠性以及师生双方的认同性,是师生真正参与教育评价以实现提升和成长的充要条件,它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工作热情,克服绩效环境下的职业懈怠;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不当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学校要做到切实提高学业测评的质量,就必须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和学生,让学业测评既是监测学生学业进展的实效工具,同时又是促进师生体验成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教育评价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去构建学生的自主评价体系,促使学生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规划做出反思和评价。在过程性评价实施环节,学校要建立和管理各个学段的学生成长档案袋、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评语或寄语、阶段性的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材料,逐步形成学校网络式测评体系。还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建立方式多样、定量与定性相融合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此外,学校要关注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育评价的意识,这对提高其学习反思能力、形成合理的自我认识、发展学业和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评价,还是区域性教育监测与评价,最终都要回归到“育人为本”的核心主题。教育评价的原点是发展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学生学业和身心不断得到发展的进程中,提升教师、改进教学和发展学校。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评价改革管窥与启示――以WNCP《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05):121-122.

[3]袁益民.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绩效观引领学校评估实践(上)[J].中小学管理,2005(04):14-15.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反思;构建

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普遍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学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收集、处理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计划,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制度系统,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形成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文化,落实中职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

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主体不够广泛。评价主体的广泛参与性和支持度是建立良好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基础。质量监测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监测评价结果是否真实有效。而事实却反映出质量监测过程中,评价主体存在种种问题。首先,学生评价被忽视,得不到评价反馈。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对教学活动有最直接的体会,最能反映教学质量。但不可否认,由于学生评价的不被重视,有些学生评价仅流于形式。其次,教师的自我评价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不能从根本上反思、分析教学问题,将自我评价停留于表面,只言好的方面,对于问题轻轻带过甚至闭口不谈,应付工作。最后,更专业、更熟悉的同行评价、学校评价本应更为客观,但事实上往往碍于人情、面子、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使评价不够真实。

2.现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和固定化。(1)评价带有强烈的片面性现行质量监测评价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对规范性、知识性指标的考查和结果、环节评价,而忽视师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对素质性指标的考查及过程和整体评价。(2)评价缺乏发展性指标现行监测评价标准更多用于监测简单的单因素评价指标,而对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监测评价缺少相应指标,尤其是缺乏隐性、弹性因素的指标。(3)评价过于固定化现行监测评价标准通常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指标衡量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过程,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教学质量。

3.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滞后,评价和监控系统不和谐。对“质量”的认识局限于某一方面,其实质量问题存在于系统的结构、目标和要求等多方面,教学管理缺乏充满活力的竞争思想和淘汰机制。对教学质量问题的反馈和处理跟不上节奏,相应制度性文件严重缺失,无法有效发挥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三、建立健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型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理念。教学是具有个性化、复杂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质量评价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制度和公正良好的竞争氛围,全面落实质量管理理念,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教学质量监控应贯穿于市场调研、专业开设、学期末学生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考查、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后续的追踪调查等自始至终的各个环节。

2.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中职学校质量监控的基本保证是要建立并完善教学、教师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系统。组建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各成员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拟定加强指导和监督,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3.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为质量监控系统提供后备力量。教师质量决定着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大对学校师资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整体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单位用人模式,使中等职业教育保有充沛的活力。

4.使用综合管理机制,构建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1)教学机制涵盖了管理决策、教务分配和教务管理等内容,以确保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在内容设计、教学标准、培养目标、教学流程、专业设置等方面更贴近生活,体现技术要求,为培养高技术水平的综合型人才服务。(2)中职学校常用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分班级或专业进行阶段质量检测。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对教师采取奖惩政策。通过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和激励手段,反思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制定以教学任务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反馈,教师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善教学质量。(4)建立健全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多角度、全方位收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全面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各院系还要始终坚持贯彻全面、细化的市场调研计划,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洽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用人需求,甄选人才培养策略和计划。此外,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后续追踪,通过档案跟踪、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掌握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秩序。

作者:沈宏锋 单位: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OOC阿曼多 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提出。SPOC是在MOOC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有实践价值的教育模式。MOOC在主要出现如下不足,一是完全的线下视频教学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容易形成辍学率高的现象;二是对部分实验性、操作性要求高的课程造成了限制,制约了师生互动;三是全网络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大学课堂的氛围,忽视了课堂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四是同伴之间的互评模式不够客观理性,容易让学习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五是学历相关认证不够完善。SPOC相对于MOOC来说具有较低成本较高效率、教学互动性强、操作性较为简单等明显优势。

二、基于SPOC背景下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具体应用

(一)线上预习

这是SPOC混合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独特之处。包括四个步骤,第一,老师要事先整合相关视频资源;视频应当形成体系,并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比如,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共有十六个章节,那么视频也最好以章节为单位分为十六个小合集,每个小合集可以分为课程资源、重难点解析、经典例题以及随堂作业。第二就是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并且加入笔记和标注功能。第三就是学生完成视频里的随堂练习模块。第四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准备问题;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线上预习要起到的作用就是简化课堂授课方式,让更多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以确保在课堂上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线下互动

线下互动即课堂授课,有五个步骤。首先就是老师要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准备的问题进行收集和筛选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表达对刚才讲课的内容的看法与理解互相交换观点。师生互动。翻转课堂中的互动并不是老师与学生的你问我答,而是共同分享,老师可以问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课堂的最后,就是老师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任务。比如,会计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该课程需要大量的上机操作和练习,课堂上无法提供这么多的机会,那么剩下的任务就应当留给学生课下自己去完成。

(三)实践创新

1.SPOC在校课程实践创新。一是将用友、金蝶等财会软件课程加入SPOC的视频课程中去,让上机实践操作成为会计课堂的一部分;二是开设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开设一个公司,公司内部相关管理层和财务人员让组员角色扮演,模拟公司化经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个小组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三是开设模拟炒股课程,首先设置一个虚拟的交易平台,每人发放固定的初始虚拟金额,然后拓展到整个会计系进行,以个人为单位买卖股票,严格按照正规交易市场的规则开展,有助于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

2.校外学习工作实践创新。一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或者公司或者事务所去参观学习,听取相关管理人员对公司流程的介绍与讲解,实地感受一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二是平时在校的时候可以将当地真实公司的账务与课程相结合,同学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全套账务处理,从检查发票凭证到设置计入会计科目到账务的建立以及最后的核算,这样有利于大大的提高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三是利用寒暑假到各个公司的财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以及事务所参与实习,跟着公司的財务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亲身参与完成相关的财务工作。④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为优秀的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

(四)综合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的方式。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四种:在线测评、机器测评、课堂评价、同伴互评。在线测评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线上评价、他人评价等;机器测评主要包括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他人评价等;课堂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下评价等;同伴互评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线上评价、他人评价等。

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仅指方法的多元、更指代内容的多元性,它不再只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包括学习能力、课堂出勤率、任务完成率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后,将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校外实践等因素综合考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 职业生涯规划 “实类-虚类评价模型”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包括社会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一、职业经理人测评依据

由于决定一个职业经理人到底是不是“高级人才”,最终靠的是职业经理人市场,而市场评价的标准是其人力资本的价值,所以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就是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发展,是其声誉资本的积累,是其市场评价的提高。

虽然现在市场还不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市场在职业经理人、企业、社会三方的要求下势必是走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诚信、声誉等信息将越来越透明化,成为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定价的依据。因此职业经理人要注重以市场评价体系为基础,审视自我,迎合市场。

二、职业经理人测评体系的改进

王重鸣等(2004)提出了八维结构管理胜任力模型:行政技能、沟通技能、人际技能、领导技能、激励技能、组织技能、自管技能和思维技能。孙卫敏(2007)构建的职业经理人综合评价体系包括素质评价、绩效评价和信用评价及相应的细化设计。姜晓琨(2008)提出从素质、能力、智力、信用这四个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评价机制。职业经理人可以依据标准化心理测验和评价中心技术等科学的检测和判断对自己进行评价,公司也可以以此作为职业经理人进行人力资源测评。

然而面对诸多学者纷乱复杂的评价指标,职业经理人的自我测评看起来是一项非常艰巨且辛苦的过程,而要以此为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变得遥不可及。我们希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总结出针对职业经理人自我评价的并且更加清晰明朗的评价体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易经》里有“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的思想,从两方面来看问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如果将职业经理人的评价指标一分为二,分成“实类”与“虚类”两大系列,使评价工作易理解、易操作、易运用,那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将会有推动性的作用。

综合众多学者的评价指标,按照能否量化的原则,将业绩类、信用类指标作为“实类”指标(R),将能力类、素质类指标作为“虚类”指标(V)。“实类”指标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化,容易评价而且评价结果也比较可信;“虚类”指标则比较抽象化,不容易得到准确的结果。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实类-虚类评价模型”

为了方便评价的规范进行,有必要将10个四级指标的细化内容及评价方法与标准列示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实类-虚类评价模型”细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四级指标 细化内容 评价方法

R1-财务类 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利润率、周转率、增长率、回收率等财务指标。 调查问卷

R1-企业运营类 事故发生率;分管领域制度建设情况;计划完成的程度;交货期;设备维护;会计核算准确性;资金安全性;市场占有率;客户开发率;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等。 调查问卷

R2-职业信用 入职信用、劳动合同信用、职务信用、业绩信用、团队信用、离职信用等。 查询相关机构的信用记录和绩效记录

R2-个人信用 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信息;个人赊购、缴费信息;公共记录信息等。 查询相关机构的个人信用记录

R2-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通用素质;行业通用素质;专业素质;公司胜任素质。 各等级职业资格认证

V1-管理能力 领导能力;监控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授权与激励能力;人才战略规划。 知识测验、评价中心、情景模拟测试

V1-关系能力 个人影响力;团队协作意识;人际理解力;关系建立能力。 360度评价法等

V1-创新能力 学习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V2-心理素质 自信心;成就欲;服务意识;职业忠诚度;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压力和风险承受力。 心理测验等

V2-行为素质 自我控制能力;工作主动性;责任心;法制观念等。 结构化行为事件访谈法

从指标的细化内容可以看出,两类指标的用途有所不同。“R型”指标通常用于外界对职业经理人的评价,如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认证机构等,并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招聘、晋升、奖惩、报酬分配的依据。“V型”指标通常用于被评价者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可以反映职业经理人所擅长和欠缺的能力或素质,帮助职业经理人扬长避短,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依据和突破口。

三、职业经理人针对测评的修炼提升

每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自职业开始,就要不断地装饰和修炼自己。以迎合评价体系为根本,对“实类指标”要拿高分,处理各种事情游刃有余,从成绩上看起来让人信得过。同时为了拿到“实类指标”的高分,就需要不断加强“虚类指标”的训练,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两类指标实际上互为表里,“虚类指标”练扎实了,内涵里有这样一种无所不能的魄力,“实类指标”也就自然而然表现的好了。

根据市场评价体系,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可概括为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提高“实类评价”的量,提升“虚类评价”的质。用武术中的内功修炼与外功修炼来描述非常贴切。

1.内功修炼

自我评价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对自我的“V型”指标进行评价与改进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基础。职业经理人根据“实类-虚类指标模型”中的评价方法,对自身进行V评价,找出自己哪些能力不足,从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培训渠道,根据目的选择培训方法,此谓内功修炼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能力是职业经理人的看家本领,管理行为也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全部,可通过系统的学习基本的管理知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行业与公司知识,参加情景模拟测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能力。

(2)关系能力的提升。注重关系则是处理好与掌握发展资源者的关系,获得有利于职业目标实现的资源,尽快实现职业目标。关系能力的提升是长远而缓慢的过程,如提高个人影响力要具备厚重的行业背景或从业经验,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保持积极乐观,尊重他人,善于周旋。提高团队协作意识,要注重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主动做事的品格,培养敬业的品格,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培养全局意识、大局观念。

(3)创新能力的提升。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只是着眼于维持旧的经济秩序不能称之为职业经理。作为快速发展时代的职业经理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只能与日俱增。提高创新能力要注重学习与探索,要时刻关注时展的新要求,不断刷新自己对管理理论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认识。

(4)心理素质的加强。人的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具体方法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七个方面。如参加标准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与兴趣测验等,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锻炼自己的压力和风险承受力。

(5)行为素质的加强。在麦克利兰的研究中行为素质是企业任职者的胜任素质模型的基础。这里主要指与职业经理人行事有关的自我控制能力、工作主动性、责任心、法制观念等素质。可运用评价中心技术提高行为能力,如参加管理游戏,也可参加行为素质培训。

2. 外功修炼

外功修炼的规划,实质上就是提高“R型”指标的评价结果。由于“R型”指标多为“V型”指标所对应的能力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职业经理人的自我展示则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展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展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因为职业生涯的开发少不了组织的支持,让组织了解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可以提升组织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进而得到组织的肯定和帮助。另外,有了能力就要通过业绩展示出来,拥有素质就要通过信用表现出来。当人作为人力资本在市场上被买卖的时候,有才而从不外露的人从来不会被市场认为是人才,只有努力展示自我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市场上和组织中的考核机构健全,有比较科学的标准和可行的程序,即使谦虚的人,也会因为机制的健全而能被识别出来。相反,如果管理制度不科学,经验性、主观性太强,考核程序随意,则有能力的人也会被埋没。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环境还不健全,职业经理人在修炼内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展示自我的能力,以免落到怀才不遇的悲苦地步。

综上所述,有了对自己准确而细致的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做出了主动改变与提升,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自己的卓越能力,那么职业经理人不仅在企业被看作完美的救世主,而且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也是炙手可热的真金佛,职业经理人的生涯目标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实现了。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2]陈工孟,支晓强,周清杰.公司治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金波.职业经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北京社,2004,9

篇8

绩效评价一直是组织各层级管理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过去虽然很多组织机构也都在做绩效评价工作,但多数只给出考核成绩,却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依据。绩效评价是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及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而且促进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最终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东软公司政府事业部概况

东软公司全名,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创立于中国东北大学。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7000余名,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政府事业部,是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最大的国内业务解决方案事业部,沈阳为研发和营销总部,研发和实施机构分布在全国20个城市,共有员工1568人,其中事业部高层管理者12人,中层管理者52人,基层员工1503人。部门分布情况:其中销售类组织各部门137人、技术类组织各部门1401人、职能管理类组织各部门30人。

二、基层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东软公司政府事业部所有基层员工执行统一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

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由工作业绩(KPI)和综合测评两部分构成,工作业绩权重占70%。主要从员工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方面进行考核,由员工根据个人工作任务罗列出考核期重点工作项目以及对应权重,并在考核期结束时,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员工自我评价基础上再由部门领导对该员工进行打分,自我评价与部门领导打分权重分别30%和70%。综合测评是对员工的一种定性评价,权重占30%,由员工自己和部门领导进行打分,双方打分权重分别为30%和70%。详见表1。

表1 基层员工绩效评价标准

三、基层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根据各岗位类型的特点来确定。各个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岗位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但在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岗位类型KPI指标相同,这样就使评价指标不能和各岗位的特点结合起来,起不到对各岗位业绩进行有针对性评价的作用,不利于调动被考核人的积极性。

(2) 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不同职责的岗位,其岗位职责和业绩特征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需要对考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

(3) 除管理者以外的各类员工对于工作业绩没有明确的指标,只定义为工作完成率,导致缺乏客观具体的考评标准、方法作支持,使得考评按印象打分,且受主管目标设定正确与否,难易程度适中与否之类的公平性限制,考评执行过程难度较大、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绩效考评可信度。

(4) 指标体系混乱,设置不全面。对基层员工的综合测评仅仅设置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三个考核点不能全面评价员工的实际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且将工作态度指标和工作能力指标混为一谈,缺乏对员工岗位特征的分析。

(5) 评价标准模糊,不客观。综合评价中三项指标各占10分,由个人和部门领导打分得来,但对于如何打分没有统一标准,不但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员工实际工作情况,且容易在员工中产生不公平感,使其对绩效评价产生抵触情绪。

四、基层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标准设计

使用经验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基层员工进行岗位及业绩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基层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1)基层员工岗位及其业绩特征分析

作为政府事业部的基层员工,首先要具有较好的业务领域专业能力,还要在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发现和了解市场变化、业务发展方向;二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的业务拓展,帮助客户设计研发、推广介绍更适用的软件产品;三是懂得沟通技巧,无论是代表事业部为客户提供服务还是事业部内部之间的沟通协作都离不开沟通艺术;四是不仅要深入了解业务,还要具有更专业的技术,政府事业部是个既提供高科技的软件产品,又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部门,要求基层员工将政府相关行业业务和技术能够融合起来,更好地为客户和事业部内部服务;五是要有很强工作责任心,责任性的缺失,关系到用户和市场的流失,关系到事业部乃至东软公司的生存发展。

(2)基层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基层员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经验总结法,根据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岗位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年度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基层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区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指标大类;二是细化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基层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业绩评价指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指标。采用关键业绩指标法和360度评价法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定量指标是可以从项目管理平台获得相关数据,作为评价的参考,对于定性数据需要主管依据目前工作状态以个人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估,无论定量还是定性指标,员工本人和主管领导评分权重分别为30%和70%。业绩指标衡量基层员工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这就要求主管与员工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事要充分考虑难易程度及任务的可完成性及一定的挑战性;工作能力指标是根据工作分析对具体岗位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评价要素包括专业技能、工作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指标体现了部门员工的价值取向,评价要素包括工作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工作进取心。

基层员工工作业绩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基层员工工作业绩评价标准

(4)基层员工绩效评价结果计算

基层员工按年度进行绩效评价,具体为:

基层员工绩效得分=业绩绩效得分+工作能力绩效得分+工作态度绩效得分

参考文献:

[1]罗双平.绩效量化考核方法、案例及模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

一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在我国,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研究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经常使用“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学术界对综合素质的确切内涵及其构成成分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从语义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它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从起源上说,“综合素质”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它在外延上包括了传统纸笔考试所能够考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但在通常的意义上,则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

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很多省、市和地区都构建了在各自辖区范围内使用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出现较多的是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沟通、体育与健康、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等)和指标差异较大。笔者无意卷入某个维度或某个具体指标是否应该设置以及所占权重大小的争论之中,仅就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差异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共识,特别是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体育与健康”、“普通话”、“英语口语交际”等维度或指标,但这些指标基本上属于学科教育目标范畴,可以在相应的学科测验或课程评价中加以测评。把它们从学科测验中分离出来并放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就使得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且难以区分。综合素质究竟是什么?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哪些重要成分?它们与学科素质的关系如何?这些都需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其二,有些评价指标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原来的高中录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致使初中学生为分数而学,初中教师为分数而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改革之后的高中录取则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从多个维度或侧面评价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如果选取的指标不合适,则可能导致学生庸俗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误导。以“审美与表现”为例:有的地(市)规定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某一级别证书的学生,可以在“审美与表现”评价中加分。这无疑会促使(也可以说是迫使)大量学生涌入业余艺校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自己未必真正感兴趣的声乐、器乐或美术。

其三,有些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测评,缺乏可操作性。桑代克曾说:“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则声称:“凡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但这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教育测量通常属于间接测量。就当前的测量与评价技术而言,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客观地测评综合素质的所有成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一些难以客观测评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就必然影响整个评价的质量。例如: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陛、心理健康等指标。但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即便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实施,在关系到能否毕业、升学的高利害情境下,也很难获得准确(效度好)、可靠(信度高)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深人的专家论证以及民主的决策机制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从理想的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导向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反映新课程所倡导培养的各种素质或能力,能对正在实施中的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学科共通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某个学科所特有的。如果指标局限在某个学科范围内,那在学科测验中进行评价即可,不必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可测评性,即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有操作性定义,可以进行既准确有效又可靠一致的测评。4)可比性,即收集来的反映某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可以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能够区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5)可行性,即指标的选取或方案的设计要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认可,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证。

二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地区实施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十分重视多主体参与,要求不仅有教师或教师小组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同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但是,这些主体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尚待深人的分析和讨论。

在多主体评价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说,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素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之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在关涉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这不仅仅是由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限,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即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在主观上也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家长或教师也可能提供“必要的发表”,让学生在自评中给自己“贴金”。这种现象在某些已实施中考改革的地区日益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见通常文辞优美,充斥溢美之辞,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学生同伴互评也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十分了解,而且由多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误差。‘翻但是,反对同伴互评的意见也很尖锐。首先,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值得怀疑。同伴互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事评价很类似:当评价结果与某种高利害决策联系起来时,个体可能会知觉到某种利益的冲突,即给予别人高分可能会减少自己的机会,因而很多人会依据世俗惯例进行评价。其次,每个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发表,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最后,在高利害评价中采用同伴互评,可能会出现学生互相讨好、互相猜忌或互相贬抑等现象,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使学生变得虚伪。

较之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由教师或教师小组来评价其所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似乎更为合理,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同时任教多个班级,所教学生数量较多,尽管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的了解却很有限,因而在评定时,教师往往较多地依据印象和学科测验成绩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反映,每个教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和指标理解差异较大,因而难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的教师坦率承认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校长或其他强势人物干涉评价时更是如此。教师实际上也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学生毕业与升学的结果与其奖金、职称评定以及声誉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种角色上的冲突,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无论是学生自评或是互评,以及教师或教师集体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寄望于改进学生自评或互评,较为可行的途径是从改变制度和文化人手,尤其是改变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使教师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生综合表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较客观的评判;或者借鉴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直接组织高中学校教师参考初中毕业生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料以及自己通过面试等手段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由许多复杂的成分构成,其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纸笔考试由于难以评价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无法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已不能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纸笔考试之外寻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地(市)采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有关资料,在若干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简便,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效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评信度。有些地方参考国外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尝试或建议尝试使用推荐信(1etters0frecommendation)、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和面试(interview)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荐信是国外大学招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推荐信通常由高中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撰写。推荐者要用具体(不能空洞且要用事例支持观点)、有说服力(必要时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语言,介绍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预测学生在所选择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高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美国,推荐信为大学所提供信息的参考价值也很有限。G·西斯坎德(G.Siskind)曾分析了19所大学33名学生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共包含958个评价观点。G·西斯坎德将这些观点分为4类:1)积极评价;2)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被评价者;3)认为被评价者存在因年龄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某方面问题;4)认为被评价者存在与年龄或经验无关的某方面问题。结果发现:推荐信中87%的评价观点属于积极评价;属于第四类的评价观点仅有6%,且主要来自少数几封推荐信。在我国,由于受教师评价制度、诚信文化以及教师撰写推荐信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教师撰写推荐信的方式来评价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恐怕更加难以保证。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既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在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中使用。服务于毕业或升学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将初中毕业生的有关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据(如社区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资料收集起来,用于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就,供高中学校在招生时参考。不过,如何克服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评分主观性,如何保证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东西具有真实性,如何将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招生联系起来,如何使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国外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谨慎、稳妥地进行有关改革,经过试点研究后再考虑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面试在员工选拔实践中十分常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招生中也可以采用。面试使招生单位或部门有机会直接与候选人接触,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表现能力及仪表、态度等综合素质做出评判,能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避免录取高分低能的学生,为综合素质高而考分较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实施起来较困难。去年国内有大学通过以面试为主的方式选拔新生,但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能否保证面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如何克服面试中的主观性和偏见,面试能否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不难发现,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有利有弊。使用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妨碍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建议: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各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效度、信度、公平以及区分度等指标合乎测量学要求。其次,不要把从国外借鉴来的新方法简单地“拿来”使用,要对我国的国情和新方法的使用条件有足够的认识,要在区域性实验和培训的基础上谨慎地选用。最后,综合素质的构成成分多而复杂,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防止“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四评价结果的表达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是量化的等级还是传统的综合评语,这也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毕业而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某个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因而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定方式即可;而就升学而言,招生人员需要比较不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因而需要以量化的形式表达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该说,量化等级和综合评语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公正、诚信、和谐等主题备受百姓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折衷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如何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是初中生毕业与升学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已经实施新一轮中考改革的地区,通常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达到某个规定的等级后方能毕业。但在升学方面,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它们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情况:第一种是“硬挂钩”,就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视同一门考试科目的成绩,将之与其他科目成绩相加后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第二种是“部分挂钩”,即规定各科考试总分在某一区间内的学生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第三种是“分层挂钩”,具体做法是规定报考不同性质(普高或职高)和水平(是否是示范高中)高中学校的学生要在综合素质方面达到不同的等级标准;第四种是“不挂钩”,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达到毕业标准就可以不加任何区分地参加高中录取。

篇10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计划已经更名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但是,由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而评价的方式都是以“他评”为主,实属评价主体“倒置”,使被评价者――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主性,对人才培养方案理解得也非常片面,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构想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

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使学生评价从外部转化到内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被动转向主动,让学生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深化教育改革,确立大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我评价(也称自我评定、自我测评或自我评估)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位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亦是如此。“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指的是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明确自我评价对象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自身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并将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结合到自我评价过程中进行。”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大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一)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从管理层面上讲,首先,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应该重基础、宽口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其次,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层次性,不要整体划一,要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希望。再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标准可以高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到”。适度使用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标准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学生一科不及格不得奖学金”,这种定性评价就缺乏弹性。因为学生一科不及格可能有多种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学校就应该给学生弥补的机会(有些学校给学生补考机会,但不给得奖学金的机会)。否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1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在广义上是指人对人的认识,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对自己的再认识。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索,表现出人具有一种以自我的现实存在为原点,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连续不断地穷根究底、反思前瞻的探索精神。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不断创造自己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自我发展过程。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2 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阻碍个性健康发展。”目因此,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很必要。“评价标准是衡量或判定评价对象价值程度的准则和尺度,是评价原则和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评价对象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生自我评价成功的有力保证。”

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并把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内化为个人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其次,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制定一张具有个性的个人发展“路线图”――自己的行动准则和尺度,这个准则和尺度就是自我评价标准。其三,引导大学生按照“自家标准”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但是,自我评价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比较过程,它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的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为了使自我评价过程更真实、更客观一些,还要引导大学生与他人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我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三)让自我评价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

1 引导大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现在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此原理应用于大学生自我评价之中,是指学生与学生相互比较的差异,即在同一专业培养目标下,学生与学生比较,有的学生专业理论突出,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见长,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各有优势,这个优势可称之为比较优势。

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当发现大学生感到不如人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我还有比别人更优秀的地方”。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找到了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2 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开展自我评价。如何才能把自我评价的效果最大化呢?引导学生以自己“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最佳表现,是指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实践证明,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评价,可以判定学生的潜在能力或学习成果。因此,一旦我们把学生的“最佳表现”作为评价对象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那就会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我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时刻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

3 鼓励学生关注评价过程。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

自己在发展中的得与失,促进自己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最及时、最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信息,才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评价。这正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优势所在。

三、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于不同高校面向的培养对象复杂多样,加上专业培养目标受经济、信息、计算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早已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单一,不同的学生作为不同类型高校面向的培养对象都应该被引导,因此,大学生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适应自身条件、家庭经济现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知识体系。

(一)合适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生立身之本

大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要适时、适度,具有可执行性。所谓的适时,是指知识体系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要求,不能与之发生冲突,否则就属于不务正业了。所谓的适度,是指知识体系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难易适度。所谓的可执行性,是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要付诸行动。即知道每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和富有活力。

(二)培养自主能力是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主体

1 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1992年有人提出为培养2l世纪的技术人才,大学教育必须在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重大转变,在总共17条模式中有关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就有5条。如着重能力和本领的终身学习;学生自己执行课程表;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学习如何思考和推理;侧重创造性与革新等,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 知识体系要符合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多数情况下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知识体系。如果大学生知识单一,就业率就会降低,甚至毕业就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