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06: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轴对称图形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轴对称图形课件

篇1

课件出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

我启发学生: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

接着,我让学生从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让我惊叹。第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通过折一折,发现只有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他三个都是轴对称图形。”他刚说完,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老师课件上的平行四边形短一些,而我们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一些,我觉得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学生观察很仔细,于是我就说:“瞧,老师用剪刀把它的长边剪短一点点,你再折一折,是轴对称图形吗?”他折了折说:“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候,另一个学生快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你看,我把信封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剪短了,把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我忙走过来一看,果然是的,原来他把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边也剪短了,剪成了菱形,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出现了我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我不能避而不谈,于是借机说:“你很爱动脑筋,很不错,你剪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确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后你们会知道,它叫菱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我们判断的是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折一折,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明白

了吗?”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忙说:“老师,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是轴对称图形,‘试一试’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特殊情况,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三(7)班的学生真的是个个出色啊,于是,我又一次竖起了大拇指,再一次进行了表扬。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86-02

【学情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对于对称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玩一玩(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轴对称图形),从观察中发现,从实践中感知,从感知中归纳,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一只蝴蝶)

(1)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只蝴蝶,它两边的翅膀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2)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蝴蝶的两只翅膀(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教师板书)

2、师:这只蝴蝶还会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动态蝴蝶)

(1)学生观察蝴蝶飞起来的时候,两只翅膀的特点。

(2)小结:蝴蝶的两只翅膀不仅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而且对折后,两边还能完全重合。

【设计意图】:蝴蝶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以观察“蝴蝶两边翅膀”的特点引入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而且蝴蝶对称的特点比较明显,学生容易观察比较。

二、感知轴对称

(一)拼一拼

1、这几个图形宝宝你认识吗?(课件出示: 3个直角三角形(2大1小)

那你能不能用这几个图形来拼一拼,拼出具有蝴蝶翅膀这样的特点的图形来?

请从老师给你准备好的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赶快动手拼一拼吧!

2、学生动手拼,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上黑板拼图形。

4、观察学生拼的图形,它们和蝴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那它们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吗?

小结:像这样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并且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5、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从事先准备好的3个直角三角形中(2大1小),选2个拼成具有蝴蝶翅膀的特点的图形来,看似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但其实需要学生先进行思考,因为选取的2个三角形必须是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否则所拼的图形就不具有蝴蝶翅膀的特点。拼好图形后,让学生观察总结,进一步理解对称的特点,由此揭示出课题。

(二)剪一剪

1、师:小朋友们,我们平常见过的爱心、树叶你知道是怎么剪出来的吗?其实啊,它们都是通过对称剪出来的。

今天老师来露一手,剪个礼物送给大家,好吗?(教师示范剪爱心)

2、猜一猜,老师剪的是什么? 那这颗爱心有什么特点呢?

3、那你想不想也来剪一剪呢?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介绍操作方法:用长方形的纸,先对折,再画一半的图案,最后剪出图形。

请你从桌子上拿出一张彩纸,赶快动手剪一剪吧!(学生剪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4、把学生剪的图形粘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

5、小结对称图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剪爱心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

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

三、教学对称轴

(一)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1、利用爱心的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2、教师示范对称轴的画法。(边画边讲注意点)

3、找找黑板上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剪对称图形时留下的折痕,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对称轴”的教学上来,学生易学易懂。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第1题(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指导。(1)全班交流反馈。(2)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安排了一道练习题,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其中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绝大部分学生无法找全,教师可适当提点一下。

(二)会数对称轴

1、(课件出示)图形宝宝: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又有几条对称轴呢?

2、学生折一折、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是学生早已熟知的基本图形,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折一折,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分别有几条。

四、找轴对称图形

1、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的教室里或日常的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轴对称图形?

2、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课件展示对称物体――播放音乐)

3、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课件出示的一系列的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神奇之处,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最后一组图片,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对称现象,也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几点思考】: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了对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营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内容,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篇4

“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

二、 设计思想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比如:剪刀,双喜字,长方形等,另外学生在6年级时对轴对称的知识就有了了解,所以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7~9年级时,图形的轴对称与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

2通过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的概念,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五、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六、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轴对称的实物等。学生用具:剪刀、A4大小的白纸。

七、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之中,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图案,比如:(一边播放图片一边叙述)。……

面对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是否强烈地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这种现象你能解释吗?

(板书课题:轴对称现象)

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

2) 讲授新课

(问题1)师: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五角星,京剧脸谱,正方形等),细心观察之后,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的共同特征,学生看完图片后积极思考并与旁边同学交流)

生:1、它们都是对称的

2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边能互相重合

师: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2)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符合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学生充分交流后,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

生:飞机、蝴蝶,风筝……

(问题3)师:你能找出下图中各图形的对称轴吗?他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请同学回答并将各图形的对称轴在屏幕上“画”出来)

生1:图(1)是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生2:脸谱只有1条对称轴

生3: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生4:最后一个图形有2条对称轴

师:很好,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所以以后找对称轴时一定要留意。

(问题4)师: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动了不少脑筋,接下来动动手做个“剪纸”活动。

1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按组动手操作)

1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说明图案的寓意。

2得到结论: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展开后对折的两部分会重合在一起。

通过以上活动,再次验证了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折叠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人人亲身经历与实践,积极思考,更体会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

(问题5)师:(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只小脚印等)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通过观察每组图案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现象的特点。此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活动:学生比较这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通过折叠等方式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并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师:总结学生发言后,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问题6)师:你知道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通过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很容易得到它们的区别。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

不同点

一个图形

两个图形

相同点

都至少可以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重合。

3) 课堂练习

师: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随处可见,我们每天使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你能识别它们么?并能说出它们的对称轴么?

①下面的字母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 B C D E F G H

② 下面的数字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③ 你能发现哪些汉字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么?

王 口 林 国 森 干 土 田

学生活动:争相讨论,积极发言。

(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轴对称现象,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弘扬中国文化。)

4) 课堂小结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5) 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轴对称图形,下次上课展示给同学们欣赏,看谁收集得又多又准。

2书P218~220的习题

八、 课后反思

篇5

    片断一:以美激情——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师。它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一个天才的画家。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丽。(课件展示大自然美丽画面有火红的枫叶、翩翩起舞的蝴蝶、挺拔的轻松、活泼可爱的海豚等等)

   师:这些美丽的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两边形状都是对称的,一模一样。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两边都是对称的呢?

   生:这样显得美丽,好看。

   生:如果不对称,像蜻蜓、蝴蝶飞起来就不平稳了。

   师:老师来你们学校之前,我校六(1)班同学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朋友,给每人做了一    个剪纸小礼物,大家打开信封看一看,你们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呀?

   生1:我收到一个美丽的小金鱼。

   生2:我收到一张青松,这位同学是勉励我要像青松那样坚韧挺拔,顽强努力!

   ……

    师:大家收到礼物,开心吗?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礼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生3: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们把它们折了一下,发现两边一模一样。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怎么折的?

    学生演示,教师补充说:像这样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数学上把这样的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

    师:刚才我们说了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电脑逐一出示:蝴蝶、加拿大国旗、对称建筑、神州五号发射火箭(现场)、剪纸作品、“羽”(黑体字),要求学生判断。)

    师:出示“羽”(黑体),这个字的形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齐):是的。

    师(拿出准备好的“羽”字):你们能找到一条直线,对折后使两边完全重合吗?

    生:能!只要沿着两个“习”字的中间对折就行。

    师:真能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折一折,能完全重合吗?

    生5:不能完全重合,如果对折,两个习字方向相反。

    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折一折验证一下。(教师演示对折,结果两个习字不能完全重合)

    师:如果两个习字怎么写,它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6:两个习字一正一反,这样写就不是“羽”字了。

    师:你们还能说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吗?

    生:能……(略)

    [评析:“对称”既是生活概念,又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活中的对称是一种和谐、公正、平等和美丽,如大自然中的鸟、鱼、人、树叶……。这里教师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以美激趣的活动情境和亲和的人际情境(尤其是神州五号发射火箭图片的出现和小礼物的交流),很好的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和强烈的共鸣。但怎样建立起数学中的对称(本课指轴对称)概念,严老师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折一折、闭上眼睛想一想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主地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

片断二:自学探究——认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许多是轴对称图形。请学生拿出剪好的平面图形。按要求自学:

⑴先判断一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汇报时要求说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出为什么?

⑵动手操作验证。其中重点讨论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⑶通过对折来逐一验证,折的时候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学到别的折法,并找出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全班交流整理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发生争议。

    师: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大家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赞成的要说明理由,反对的要摆出证据。

    赞成学生: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都完全相同。

    反对学生:他们能完全重合吗?

    赞成学生:能!只要把其中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度就行了。

    反对学生:照你这样说,“羽”字也是轴对称图形了。

    师:大家从他们的争辩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我们现在都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轴对称图形只讲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而不是旋转后。

    师:说得好。一定是对折后,而且两边要完全重合。

    ……

    [评析:平面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经历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这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大胆猜想、辨别争论、实践验证,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片断三:拓展升华——辩证地看待对称美的应用

    师:同学们去过故宫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故宫!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下,请发表一下你们的感慨!(动画出示故宫的前景)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看出故宫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讲究对称)

    师:世界上有很多建筑物都是轴对称图形,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世界著名建筑。(教师播放世界著名建筑图片:有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英国伦敦双塔桥、美国白宫、泰国泰姬陵等)

    师:这些建筑因为都具有轴对称的特点,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庄严,很神圣……(略)

    师:看完世界著名建筑,再带大家去我国的苏州园林看看,出示园林画面,师旁白:“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但是园林的设计者们是如何理解对称的呢?

出示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原文“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师(小结):对称是美的,但我们也不能把对称绝对化。对称和缺损,构成了自然界的另一种对称。在对称中求不对称,使对称和不对称保持必要的张力,这是对称思想的更深层的智慧。当你在认识自然的时候,留神一下,它是不是充满着对称;当你在探索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用对称思想揭示它的奥秘。

    师:(评价丹师附小校园布局)昨天,严老师一走进丹师附小校园,就被你们美丽的校园所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拿起照相机拍了几张图片,现在严老师请大家运用对称的思想评价一下我们的校园布局(电脑呈现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评价)。

    生7:我认为我们学校具有对称美,四栋教学楼正好构成以升旗台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生8:我认为学校的小花园很美,就像苏州园林那样。

    生9:我认为我们学校教学楼太过于讲究对称了,显得死板。

    ……

    师:同学们的评价似乎都有些道理。那学校的设计者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或者你们还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可以课后向你们的校长或者总务主任提出来,好吗?

    [评析:生活是美的复合体,既有对称美,又有参差美。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叶圣陶先生优美的散文图画中欣赏并感悟对称美在生活中的不同显现,既促进对称美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升华,同时又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呈现多元状态,形成具有反思品质的“对称思想的更深层的智慧”。 ]

    片断四:品味创造——剪纸活动

    师: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课件展示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们知道这件剪纸艺术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你们是否愿意剪一幅这样的作品回送给句容实小的同学呢?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学生剪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案,并写上自己的寄语。

    [评析: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品味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

    纵观这节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注重创设生活与实践的人文情境,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情趣。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教学 优越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充分运用到了农村中小学。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充满了新的生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样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设计《商不变性质》一课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当学生还沉浸在猴王分桃的故事中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精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学内容吸引着,从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使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借助多媒体辅助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书上提供的素材单调,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 “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学习“轴对称图形” 的意义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衣服、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在了解“对称图形”后,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了 “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也深深感受了“对称美”。原来对称来自于生活。这样,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是探究数学知识,而是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自然找出隐藏在生活中的秘密。

四、运用多媒体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复杂的图形、计算法则、总结性的文字,各种形式的课堂练习都可以在课前制成课件投影片,教学时根据需要投影出来。教师省去了在黑板上绘图和书写的时间,而学生可以加受知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统计图知识时,教师可先通过计算机展示三类统计图,从而使学生很快认识统计图,并了解其概念和作用。这样,既缩短了对学生的讲解和制作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桑运生,陈士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

篇7

一、精心设计,对比呈现,把数学交流引向深处

【片段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第一次执教: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天安门、飞机、奖杯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动手做了之后交流时,学生只能说到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在老师的启发下,更进一步地说到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第二次执教:老师先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大风车的一半,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物体。之后,出示一个大风车,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就在嘀咕了,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有了很精彩的发言:

生1:大风车图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但是对折之后一边不能完全覆盖另一边。

生2:三个图形对折之后,两边都重合。

生3:如果把大风车的另一边转动之后再对折,两边的能完全重合了。

生4:这说明有些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但是对折后两边不一定能完全重合……

第一次执教时,由于没有“异类图形”的加入,所以学生的思维还是禁锢在原有的认识上,虽然动手折了,可是学生并不明白“折”的真正意图,他们还认为是在进一步验证两边的大小、形状是不是相同,所以学生始终不能主动地往“完全重合”这方面去思考,交流的范围比较小,学生说来说去,就只有一个意思,谈不上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第二次执教时,由于有了大风车这个对称但又不是轴对称的图形的加入,学生在对折的时候,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思维被调动了起来,语言被激发了出来,“完全重合”这一数学语言被演化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说法,此时的交流是深刻的,包含着学生的独特思考。

教师通过呈现有对比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比较中交流,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在倾听中感受到了知识的深度,不断触摸到知识的本质。

二、精心调控,巧妙提问,把数学交流引向深入

【片段2】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次执教:老师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直接问:能完全重合吗?学生尝试了几种折法,都不能完全重合。最后,老师问: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整齐地回答:不是。

第二次执教:

师: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就先请双方阐说理由,其他同学担任执行裁判,想一想哪一组说得有道理。

生1:我认为是,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演示),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反对他的说法的同学,请说出你们的理由。

生2:不能对折两次。

生3:第一次对折,不能完全重合,说明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第二次再对折的时候,对折的图形已经不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了。

生4:我认为只要把对折后的图形转动一下,这两个图形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生5:我反对,轴对称图形只能是对折后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不可以将它们进行转动。

师:明白他们的观点了吗?那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并说出你们的理由……

第一次执教时,教师提出的是封闭式的问题,仅仅很简单地问:能完全重合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只需要很机械地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样当然不能引起更多的交流。而第二次执教时,教师考虑到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个体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设计了辩论,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氛围,允许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答案,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造性。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思考、探索、领悟,当学生回答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教师则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篇8

一、整合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填鸭式的硬塞硬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学生分析问题缺乏灵活性,更不要说思维创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整合数学资源,从教育城域网中的数学资源入手,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索新知,提升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并加工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善于运用教育城域网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搜索并下载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各种规格和型号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等生活素材,通过城域网数据库中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将这些生活元素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看到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显出数学的意义,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形式,关注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引导,学习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一旦教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城域网这一平台,将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个课件中,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集体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红旗的对称轴?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如何找到对称轴?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怎么画出对称轴?学生根据讨论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意义:每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从而深入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篇9

【关键词】电化教学 自主 兴趣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55-01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生认识过程,实现认识和能力的转化过程,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此时,我们可尽量选择一些界面友好、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电教媒体,巧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行探究的特定情境。教师先制作关于对称内容的课件,设为五个场景,场景一:轴对称;场景二:轴对称图形;场景三:中心对称;场景四:是中心对称图形;场景五:有关对称图形的练习题;各场景分别设立一个开关按钮。教师先提出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同一概念吗?为什么?由学生讨论回答,老师不给出肯定结论,请学生上讲台按第一个按钮,当演示完成后,再按第二个按钮,全体学生观察后,自然对以上两个问题就一清二楚了。随后教师提出问题。3、何为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再让学生观察场景三、场景四,通过课件演示中的转向、对应点连结结果去获取信息,去探讨所需理解和解决的问题,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取超过教材应掌握内容的知识。这一过程中,就是所课本上的内容变活,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仅在20分钟内就能基本理解、掌握本节课的有关概念和定理,而且是在非常快乐中去获取知识。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前20分钟,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再用10分钟时间,将场景一和场景二与场景三、场景四加以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所在,进一步提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强化学生理解、掌握、记忆。这里组织教学活动,突出了教师为设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总结,获取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对本节重点知识达成共识。最后十分钟分两步进行,前5分钟师生共同探讨教材内容中的练习和习题,后5分钟打开第五个按钮,对学生进行测试。本节测试结果:80分以上的学生占92%(百分制)。本节课在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知识密谋高,节奏快,效率高。

3 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而问题的提出必须与情景教育对象相适应,才能营造起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三幅例图:天安门城楼、飞机和奖杯。如果只从这三点展开教学,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依然是那么的肤浅,便会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性的感观意识,并且天安门城楼、飞机、奖杯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学生所熟悉和常见的,缺乏现实感。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贴切的物体进行剖析,则可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如用相机拍照如:一件衣服,一扇门窗、一件日常用品、一台风扇、一幢建筑物等等。然后制成课件让学生自由观察、分析、总结,原来"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便会让学生对称图形产生联系,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由教师去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实践发现,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问题情境,,使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衔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数学中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复杂的数学关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动感效果和视听技术;分割合并;以及慢镜头的分解动作使一切复杂多变,隐形难测的数学问题脱离时空限制,提高了学生联想思维的空间,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观念,如在教学《球的认识》时由于球的半径、直径、球心都在球的内部,所以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球组成要素,就要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的演示:先在电脑上展示出画好的立体空心球,接着把这个球从中心分割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再从球的中心标明球心,并从球心的位置延伸出球的半径、直径、并进行有关的研究。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透视效果将抽象问题形象的具体解决,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运动图形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们就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圆柱、圆锥、圆台以及表面积"时,可以运用动画进行演示:首先用水平和竖直的平面作切割圆柱、圆锥、圆台的动画,切割过程中带阴影的截面逐渐出现,接着分别通过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直角梯形动态演示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过程,使教学突破传统方式难以模拟的虚拟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动态模拟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学生观察过程后易于理解其表面积的计算。

四、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