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22: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雪纷飞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雪纷飞的诗句

篇1

写雪最传神的是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风格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这是元代诗人黄庚的《雪》中的诗句,以“玉万家”比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这里把雪比作玉,多么洁净、明亮,大雪覆盖下的村庄又多像一幅淡远朦胧的水墨画啊!

晋代的谢道蕴《咏雪联句》中曾写道:“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把下雪比作仿佛是风把柳絮吹得满地皆是,很有特点。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典故。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封门,谢安一家赏雪赋诗,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世也常把女子的文学才能称为“咏絮才”。

唐代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诗也很有特点:“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他说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

“乱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风。”这是杜甫笔下的雪,它是黄昏时分乱云飞渡,引来回风急雪飞扬。这样的雪,另是一番景象。

唐代诗人高适也有写雪的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意思是落日黄云,大野茫茫,只见遥空断雁,大雪纷飞。作者以此来抒发悲凉的气氛。

雪还可以喻志。以雪喻志比较有名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复杂心境的写照。在流放期间,他有时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时又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他的另一首诗《渔翁》这样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里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是前一心境的外化。而这首诗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后一种心境的写照。

篇2

古人推崇忠孝节义,礼尚往来,法道行天下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度统治的2000多年中,几乎没有突破这座篱墙。像新桃旧符年年看更,内容没有改变。选拔人才的标准也遵循这一原则。多少人才在制度的磨损下自然消耗了,多少新观念新思维被扼杀在腐朽里。无法抗衡的渺小心理,只能用手中的笔寄语理想,实现心理上的暂时补缺。可是有一个人用实践来体现自己的理想,在等级森严的礼教中,简直是个奇迹,这个人叫柳宗元。

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他写的散文句句体现着真情实感,散发着博大深厚的爱心。我认识他,是从欣赏他的《捕蛇者说》知道的,这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看到百姓的苦难和毒害,他心如刀搅。中学课本一直把它列为必读古文,从小对他记得相当真切。因为没有读过他的诗,对他理解的局限性,在以后的阅读中常常抱愧仰望。今天用他的一首诗来凭吊这位散文大师,我心中的感动又像看到新的风景呈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大师所有的诗句中我最为欣赏的一首。从绝景意化,也许会把他的思维与姜太公钓鱼那种情景联想。孤独专注,避世清高,有洗脱红尘的寂傲。从字面理解,我们似乎看到了大雪弥漫的峭仞江边,鸟与人早已退隐匿迹,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孤舟上,一竿在手,独钓于江雪之中。这是他的向往和追求?还是大师另有所指?大雪纷飞,他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空寂悯人,他在等待什么。形立江中,思游天外,渐渐江河被雪覆盖,他融入了洁白的世界里。那种畅想和境界,他向雪中的鱼儿倾诉?还是默默向上帝祈祷?独钓寒江雪,外边的变化已经不能影响到他的专注深情,他手中的竿子和孤舟雪影,正好是悠然安然的姿态,遗世独立的精神。立于自然,在向往的纯洁里融入自然。从清晰到模糊,从模糊到最后隐匿,正好归结到生命的曲线,一点一点走向静态。

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是唐朝的前中期,政治由明转暗。他希望国家强盛,政治清明,人民安居落业。与好友刘禹锡一起组成了革新派。没想到一腔热血被达官显贵扼杀了,他被流放到永州,继而又流放到柳州。我们从大散文家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一文得知,他在永州被衡湘学子尊为导师;在柳州时,他制定的州法,解救上千妇女回家。就在他得知刘禹锡被流放到播州时,他含泪上书,要求皇上改派自己去,因为那里的条件不适合好友去,好友有一位古稀多病的母亲,他要好友去永州。不过,他上书中皇上知情已经改派。就这样一位大师,默默在柳州为百,终老在那里,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专修《柳侯祠》让后人凭吊。

雪里呼唤千百遍,心犹未老难留连。多少志士仁人孤饮雪魂,独赏天岚,随风而去。用张志和的《渔歌子》作为对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两种不同的风景,两种忘世的情怀,给我们以多种启发的方向。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诗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语文课堂的角度讲,徜徉于小学语文阅读情境中的师生双方更应当是诗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在浩瀚壮美的语文海洋中畅游,聆听摄人心魄的文字组成的音符,欣赏至美语境带来的画面,让学生在诗情诗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激情、美感以及诗意缺失,令人担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诗意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接受美的、诗意的教育滋润与洗礼,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和谐互促,共同发展。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诗意的情境,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与价值。因此,要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灵鸡汤,就必须关注诗意化教学的回归。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褪色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营造的至美诗意和教材文本解读中的诗意情境已经被淡化。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更加关注的是考试的重点,忽视了对语文阅读的审美教学;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实质和内涵没有深刻、正确地理解,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流于形式,盲目地尝试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名目繁多的各种公开课,只求其表的所谓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使师生疲于应付,陷于迷失,无暇顾及语文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感悟。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挖掘

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将学生带入如沐春风的诗意课堂中去,作为教师,首先要熟稔教材,让自己首先能进入文本,有所感动,再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学生。

1.灵活导入,创造诗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好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成功带入文本情境,使师生与文本和谐共融。在诗意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灵活而富有审美意境的导入来创设诗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时,我利用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来导入课堂,学生们欣赏着祖国奔腾的激流、飞溅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如烟的云雾、奇异的住宅、五彩的服装……欣赏着一幅幅图画,感受着歌曲雄浑的情感、豪迈的激情、深情的赞颂,加上我的激情朗诵,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境界,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乐曲,孩子们面前呈现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绮丽的诗句,孩子们爱国之情高涨,对文本的认同感加深,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2.潜心咏读,体悟回味

教师应该是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引导者和守护者。在进行阅读教学诗意点的营造与挖掘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讲解代替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与诗意感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引导学生通过吟咏、朗读,展开思维想象,去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感受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深情和美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内在诗意境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启发志、激荡情。

例如,在课文《我爱你啊,中国》的教学中,我在对课文进行了泛读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律动来自行地朗读诗歌,然后又让学生默读,细细品味诗歌中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反复咀嚼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深情,最后让学生在乐曲伴奏中齐读,让学生共同抒发和表达他们热爱祖国的深情,与作者在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唱和,产生共鸣。利用这种策略来挖掘文本中的诗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国壮丽山河的骄傲与自豪中。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成了作者,随之想到更多令人陶醉的诗句。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还久久地停留在那激情、豪迈、真挚的爱国情感中。

3.多层引读,情感升华

任何文章,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教学只能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净化心灵,感悟文本的主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浅显易懂,但是学生们能不能真懂?仅仅停留“谜底”那是很浅薄的,当学生们学到松树在风雪中屹立时,我适时设置情境:大雪纷飞,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那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松树上,“大雪压青松”。再看看松树——(学生读雪松弯曲、反弹的那段话)大雪仍旧纷纷扬扬地下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雪越积越厚……是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着漫天的大雪,看着这坚强的松树,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学生读,略)是呀,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路都是鲜花和掌声,还有更多的荆棘和坎坷,这时,我会暗暗地对自己说——(学生读,略);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萎靡不振,我会深情地对他说——(学生背,略)。不同层次的读,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诗一样的语境中感受诗一样的人生,岂不快哉?

4.以美怡情,诗意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美怡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讲授《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话,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条条大路通罗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挖掘之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将诗意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充满着期待与渴望的童心里,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在诗意的天空中,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大美。

参考文献:

[1]刘浩.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础教育,2004(12).

篇4

这种“反愚公”现象甚至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个别老师和学生大肆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甚至说愚公道德败坏,因为他使用童工(“始龀”“遗男”),他还与寡妇(“孀妻”)有瓜葛。

凡此种种,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吗?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是否有益?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是培养了学生反传统的驳辩精神?依我看,这只能是对优秀文本的亵渎。

无独有偶,近来,批改学生练习,发现一则很古老的笑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这则笑话中的“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不知变通,固然可笑;而那位“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胡乱指挥,弄巧成拙,不仅可笑,而且有害。

这则笑话讽刺了既蠢笨又不肯动脑筋的鲁国人和同样愚蠢却又自作聪明的老人,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开动脑筋多想想,不能轻信盲从。而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答案,有多位学生赞扬“老父”爱动脑筋、乐于助人,这岂不大错特错了?

前不久,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上,老师列出了一系列古诗句,让学生辨别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特征。当问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时,不少同学说是写春季的,但是有几位同学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读诗要看得仔细全面,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绝句》,《绝句》的后两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然有雪,就应该是冬季。”这位老师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真的未领会此诗的意思,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居然点头默许,听课的所有同学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显描写春天的诗句怎么变成描写冬天的了?我不知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这首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我们应该明确,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巅上尚有积雪,何况春天或早春呢?诗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写冬景,诗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写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中虽然含有“春风”“梨花”,但它写的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虽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写的是秋天霜染枫林的景象。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慎重去对待。在对文本解读时,应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则就会闹笑话。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深挖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这无可厚非。我就经常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以便透彻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巧改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兴致盎然。如在教学《一面》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对其中一句话做了改动,把“竹枝似的手”改为“树枝似的手”,学生在浅浅一笑后思考:为什么把鲁迅的“手”比作“竹枝”而不是“树枝”“小棍”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竹枝”象征了一种气节,这里的“竹枝”不能用“树枝”“小棍”等来代替。有个学生当场就吟诵了赞颂竹子的一首诗:“根生大地,叶拍苍天,未曾出土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再如在诵读《,你在哪里》一文时,通读课文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要面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物象而呼唤呢?是否可以把这些词语改为‘轿车’‘房子’‘美女’‘钞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边大笑,一边纷纷查阅资料,反复诵读原文,深入评析语言,明确了“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意象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充分展示了总理的宽广胸怀。通过设疑答疑,故意改换课文内容,不断与文本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由读者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应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过分标新立异,东拉西扯,偏离主题。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源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探讨去读书;带着情感体验去读书;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最后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灵活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有利于把学生成功带入文本情境,使教学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和质量,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诗意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设诗意的情境来导入,情境创设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例如,在进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时,我给同学们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来导入课堂,学生们欣赏着祖国的万里长城、 奔腾的黄河、天山的牧场、沙漠驼铃、南国的水乡、北国的冰城、海南的椰树、宝岛台湾的日月潭、的布达拉宫、陕北的黄土高原、云南的石林、巴山的蜀水、泰山的巍峨、奇异的住宅、旖旎的风光……欣赏着一幅幅锦绣河山的图画,倾听着雄浑的高亢乐曲,感受着豪情满怀的赞颂,再加上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火花,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欣赏到了祖国景色的壮美,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优美,这种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乐曲,孩子们面前呈现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绮丽的诗句,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扣住了学生心弦,孩子们爱国之情随之高涨,对文本的认同感加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二、潜心研读,体悟回味

小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内在诗意境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启发志、激荡情。

例如,在课文《我爱你啊,中国》的教学中,多读是感悟感情基础的方法。听录音朗读,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朗读诗歌,接着让学生进行默读课文,用心品味诗歌里面诗情画意的语言,反复揣摩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感情,再让男生与女生各合读一遍。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配乐伴奏中齐读,把作者所要表达的爱祖国的热情读出来,感受作者的这种深情,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挖掘文本中的诗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国壮丽山河的骄傲与自豪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理解了作者爱国情感,受之熏陶感染,激发了他们爱国之情,思维激发,联想到了更多令人陶醉的爱国诗句,并决心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还久久地沉浸在那激情、豪迈的爱国情感中。

三、多层引读,情感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书面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净化心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感悟文章的主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浅显易懂,但是学生们能不能真懂?仅仅停留“谜底”那是很浅薄的,在学习中我适时设置情境:“大雪纷飞,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那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松树上,再看看松树是怎样的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再看看坚强不屈的松树,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哪些道理呢?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挫折、困难都会出现在我们的人生里,但是只要我们对生活抱有希望,那么任何挫折都会被我们打败。”有的说:“人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开心,也有失落。那么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有的说:“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勇敢和坚强。”有的说:“面对困难,不是埋怨,应该保持冷静……”有的说:“在挫折中奋起,越挫越勇、百折不挠。”……

学生们畅所欲言,说明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诗一样的语境中感受诗一样的人生,明白了人生哲理,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以美怡情,诗意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篇6

关键词:诗中意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

作为各地高考的必考题目,古诗词鉴赏一直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研究这一题型的解答策略很有必要。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陋心得,与大家探讨。

一、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我们常常把作者写入诗中的物象称为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意象形成了其独特的含义。如,“杨柳”“长亭”“酒”成了送别诗中的“常客”;思乡时候更是不能没有“月亮”与“鸿雁”;愁苦时,“梧桐”“细雨”“芭蕉”“高楼”常伴主人公左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诸其上,因此,只有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考查到秦观的《江城子》,出题者要求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在准确把握这首词关键意象的前提下作出回答。首先要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恋人分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指青春流逝。”再结合意象的内涵来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伤春离别之情,久别怀人之情”。

二、准确把握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有效提示点之一――诗歌题目

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就已经自觉地对诗歌进行了分类,而题目常常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分类标志。比如,看到《送魏万之京》《别董大》《赠汪伦》,就知道此诗属于送别、离别类,《咏柳》应该是咏物诗,《咏怀古迹》就是怀古诗等。古诗中通过题目就可以直接分类的有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其他类型的则一般不适用此法。

2.有效提示点之二――诗歌作者

诗歌作者不同,所映射的时代背景就会不同,艺术风格也会不同。比如,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不仅仅是因为他人生中的两次被迫害,主要是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成为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同时极大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所以,我们如果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思想,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3.有效提示点之三――序言、注释和题干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平时都会对学生强调语文考卷本身信息的重要性,如果出题者给学生提供序言、注释,或者在题干中告知与诗歌相关的信息,考生就一定要重视。

诗歌正文之前的序言,或交作时间,或交代时代背景,或交作原因,比如,苏轼词《定风波》的序言,读者对作者的“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的感觉就很明显了。

诗歌注释有时会成为理解题目的关键。如,2012年辽宁卷《初见嵩山》的注释,2012年重庆卷《鹧鸪天》的注释,2012年安徽卷的注释,这些注释都有助于解答题目。

命题人有时会在题干中为考生答题做一点暗示。2011年湖北卷考查了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题目⑴内容:“两首诗均写景色但有异,《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登城》写的是什么?”命题人一边说“景色有异”,一边说“疾风骤雨”,那答案自然是“细雨”。

4.有效提示点之四――找到关键字眼和句子,明确思想感情

关键字眼主要是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如,2012年湖北卷考查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其中“藏”“透”二字极妙。“藏”字,写人走过的痕迹很快被大雪覆盖,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雪纷飞的边塞景象;“透”字则写出了刺骨的寒风、单薄的衣衫。这是邹明府任满离职的场景与感受,展现了邹明府的清廉形象和作者贾岛对邹明府的敬佩。

关键句子与关键字眼的作用类似,也是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的“横空直把,曹吞六攫”“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南渡志士的豪情激扬,“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又写出了他长期压抑苦闷后的怒气腾涌。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辛弃疾都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来。

三、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虽然诗歌的艺术手法数量很多,但是高考考查的大部分是常见的艺术手法,比如,借景抒情、借古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及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手法。

如,2012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第一题: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

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决这一类题目仍然是从诗歌的类型入手,同一种类型的诗歌,其艺术手法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同的。比如,咏物诗多借古讽今,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或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叹,或表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又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多借景抒情,或写边塞奇异景色与战斗场景来表现战士用于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或写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美丽山水来体验隐逸情怀和恬适生活。离别诗除了多用借景抒情之外,还多用想象、联想的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中有“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篇7

土右旗明沙淖学校初二1班贾艳姣

辅导教师贾亮

枸杞生长在北方地区,我的家乡在河套平原上,是生长枸杞的好地方。朋友,如果你此时来到我的家乡,你一定随处都能看到生长茂密的枸杞:人们的院墙的四周,渠道两边、盐碱滩上、道路两旁……特别是六七月你如果来到我的家乡,你随便可以去摘红彤彤的鲜果……吃上一颗“红果”真会让你爽心悦目,流连忘返!

枸杞在灌木树中,我想她大概是北方报春最早的树,当大地还没有完全苏醒,春风还有些寒意料峭,枸杞就发出了新绿,寒风中,她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朋友,当春夏之际,你一定要到我的家乡做客!此时,那到处绿油油的枸杞树会陪伴着你。枸杞树无需修饰、也无需打扮却格外美丽。你瞧:那细长的绿叶长出后,形状犹如一柄柄绿伞,蜡质的叶子上时常有晶莹的水珠在滚动,粉红色漏斗状的枸杞花点缀其中,引来蜂飞蝶舞,每当有微风拂过枸杞树时,蜂蝶在绿叶间隐约有声,花蕊间发出的幽香便会弥漫在整个原野上空。此时,你定会情不自禁的叫出:啊!这里的枸杞格外美!当你远远地站在水池边,你的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绿墙,看不到一点点空隙,难怪老杜说,“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走到近处,凝视倒影的琼形,回首浓密的鲜杞,又密又整洁,绿茸茸,如绿色的烟雾,似微微蠕动的翠云,浮在碧波潋滟的水面。来到她的下面,她的主干弯弯曲曲,千姿百态,老态龙钟;小枝有纵横棱纹,还有许多不生叶的短刺,难怪古人有诗云:“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水中还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好像在龙宫弯曲的仙柱间嬉戏。当你陶醉中回味刘禹锡、苏轼的诗句,你真的会感到像进入仙境。

尤其是六、七月份当你来到我的家乡,那是枸杞成熟的季节。六七月的枸杞的功效大的很,她不但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等功效;而且让人精力充沛!古人曾有枸杞树下听雨的诗句:“几点昨朝春尽雨,杞园珊瑚树树红。”还有“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不只宁安的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家乡药果依然“擅寰中”。红玛瑙般的枸杞挂满了枝头,像火,像花,像点缀的红色繁星。如果此时你站在高高的枸杞旁眺望,一串串仙果像葡萄似的挂满枝条,你定会情不自禁地走到枸杞树旁,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摘红果,犹如大豆大小椭圆形的鲜果摘到你的手心,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红彤彤、亮晶晶、鲜灵灵;你会不由自主的吃上一颗鲜果——啊!好甜哪!于是你开始不停的去摘果,手里拿不了,你定会去寻找一些盛鲜果的用具……也许你摘得满满的还不罢休……这时五颜六色的的彩蝶也来赶趟,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与红色的海洋相映成趣。目光所及,犹如天女散花,美如天堂,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个季节里,枸杞树以一种姿态、一种骄傲站立,不知赢得了多少观光者的赞美与吟赋!

朋友,不仅如此,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也许你还会从枸杞中得到启示!

枸杞,以其独特的美来美化大地。他俨然、整洁,像一个文静的少女,她没有垂柳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骚动和妩媚,也不像松柏那样三九依翠,可她迎春最早,落叶最晚,霜打枸杞时,依然绿,称得上是灌木中的伟丈夫!

枸杞的生命力极强,极易成活。小小的鲜果无论落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不只是种子能传宗,而且,插干埋条也能接代。砍下的枝干随意埋在地下,竟然长出新芽;垂下的枝干与土地只要一接触,便马上生根发芽,所以,只要你栽下一棵枸杞,用不了几年,你就能看到一大片。

枸杞到处都能繁衍,道路旁、渠道边、土丘上、河道旁……还有人们的院落四周,枸杞是很好的院墙。特别是她耐碱性强,许多作物不能生长的盐碱滩上,她能长得碧绿葳蕤。渠道边,她拼命的舒展着须根,犹如一根根粗细不等的钢筋,与渠道融为一体。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它紧紧地抓住泥土,水冲不走,风刮不动;狂风暴雨来临时它巍峨挺拔,悠然自得,更显示她的坚忍不拔。每每看到这些,我对家乡的枸杞充满敬佩之情!

天气一天天凉了起来,绿叶渐渐褪落,秋果竭力想挽留岁月,却被秋风无情吹落,红的、黄的、秋枸杞铺满了田野,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什么……直到冬季到来,枸杞树的叶、果全落了,她的叶、果毫不保留全部奉献给了自然。朋友,也许你此时认为这时枸杞该结束他的美丽,没有!不必说大雪纷飞中枸杞上的“梨花盛开”;也不必说雪后我们看到的犹如一顶顶帐篷,单看看餐桌上的一杯杯枸杞茶就会让你爽心悦目。朋友,冬天你要是来到我的家乡,家乡农民首先会给你沏上一杯热乎乎的枸杞茶,当你品上一杯枸杞泡的茶,你一定会被那晶莹剔透的液体,甘甜中带着清香和微苦滋味所打动!此时,你仿佛觉得血脉中缓缓注入一种激情,你像真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你听到人们啧啧的赞誉时,你会在渐渐感受的温热中,体会到枸杞以她芳香的魅力正向人们昭示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境界。

篇8

调动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语言。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二字,《词典》上解释为“柔软细长”,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的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的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形象的感受了。所以调动了生活经验,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变化,少年的气概等等,有说不尽的意趣。见到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有说不尽的意味。

入情入境,感受语言。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还要从字词积累着手,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入情入境,去感受语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每周布置一定的抄写和背诵任务促使学生阅读积累词语。例如在上鄂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季歌”之前,可挑选布置配套读本“绿”这个单元的阅读积累工作。有了这个铺垫,上《散文两篇》时,学生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不仅展现了小草的活力更写活了草的机灵劲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更用“无论什么季节也赶不上春天,因为春天给一切注入了生命”(克・罗塞蒂)诠释了两文作者对春的喜爱。而这些感知都是在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学生去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感受语气、情感、韵味。

强调诵读,重视感悟。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能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如《春》的第一段叠音词的连用,对偶、排比叠出,长短句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情随景生,景以情美,字里行间流动着丰腴醇厚的情韵。通过反复吟诵,情趣和韵味自然产生。但也不是机械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读,朗读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根据初中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景读(11)欣赏读。教师还必须对所教课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做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所获。如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七年级下册中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的《沁园春・雪》等课文,教学时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触发联想,感悟语言。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的是肤浅的有限的,因为文学语言除字词的基本义之外,还有丰富的“潜台词”,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等隐含的信息。如果能采用触发联想法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了。如读《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带有色彩的词语,能触发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语言美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色彩鲜明,给人带来满眼的春意。表现动作性强的词语,描摹状态的形容词能触发场面联想,形成动态的画面。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能让学生“死于言下”,要使他们能够“视通千里”、“思接千载”、深入浅出,从而触发联想,使课文的语言叩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趣。

整体合成,审美赏析。整体合成一般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中的“轮””字等。学生只要走进了课文的整体情境中则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驻足玩赏总都不会失去整体观的。

篇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这类试题都直接限定我们对某个(些)词做出赏析。怎样回答这类题目?下面分两点来谈。

找准赏析的角度 鉴赏诗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炼字实际就是从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达。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如2011年安徽卷所选杨万里诗《最爱东山晴后雪》中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一“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字传情。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一字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者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一字致趣。如福建2013年卷所选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句,一“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从形式方面看,则要学会抓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去揣摩。

结构手法,即探究某一个字在整首诗中是否统领全诗,前后是否呼应、照应。如2005年天津卷所选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从写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动静、虚实等。有以动衬静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清幽。有化静为动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从炼字角度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双关。古诗人常常喜欢捕捉既能体现景物特点,又能彰显诗人主观情感的字眼,以便化虚为实,移情于景。如上文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既写出了游人陶醉的神态,更揭示出他们麻醉自己的心态。

明确答题规范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例如上文中所举湖北卷中那道题可这样回答:

①“藏”,隐藏,(解释字义)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描述画面)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概述效果)②“透”,穿过、穿透,(解释字义)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描述画面)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概述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谈变例题的解答。炼字类型的试题,有两个变例。

第一种: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这种类型常见的命题格式是: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要找出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字眼。所以,学会找关键词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诗人锤炼更多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所以要迅速找出诗眼和关键词,就要先找出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个别虚词;然后再结合上文已讲过的赏析角度,进行甄别,挑出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里应强调一点的是,要注意古典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词,往往会产生特殊的美感。如李白诗云“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作者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第二种:比较鉴赏。

这种比较可能是同一首诗中两个词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的比较,还可能是两首不同诗的比较。其常见的命题格式是: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表态,即直接说明哪一个字用得最好,第二步是讲理由,也就是作赏析,最后一步是比较说明另一个字为什么没有所选的这个字表达效果好;当然也有把赏析和比较合在一起回答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探究性思维的考查进入考题,过去单一化选择性的解读,现在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读,但务求言之成理。例如200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10

关键词:古诗 趣味性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得到祖国优美语言的熏陶,不仅能促进儿童口语的发展,训练孩子音乐空间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更能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1]在幼儿园古诗欣赏教学中,古诗描写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时候的,幼儿没有亲身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诗文精炼、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能使幼儿喜欢古诗,理解古诗,成了笔者时常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赏诗配画、故事游戏、吟唱表演等教学方面,增强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学习。

1 赛诗激趣

开展赛诗会激趣,让幼儿的积极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赛诗会,是孩子们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无论怎么比,孩子们都乐此不疲。但如何让全班孩子都喜欢参与,积极投入,教师确实颇费心机。“告诉你来,告诉他,告诉爸爸和妈妈,背诵古诗并不难,一背一串顶呱呱,你背上来,我背下,我们一起来背吧!”就这样,幼儿熟知的古诗一一展现(清明\春晓\咏鹅……),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悦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们的背诵水平参差不齐,我始终注意让人人都能在背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精心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每个幼儿背诵古诗的兴趣。

2 赏诗激趣

借助等多种手段赏诗激趣,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利用挂图、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和意境,增强古诗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画激趣

诗画结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儿对诗的理解和感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幼儿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幼儿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的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幼儿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高山树林,小鸟、朵朵白云。”接着我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作画。有的孩子画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2];有的画房子、树木、小动物、青松、寻访人、小书童等,通过古诗配画,让幼儿用彩笔画诗的意境图,激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让幼儿深度感悟理解诗意。有些古诗虽短小,却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学《梅花》时,创设了《梅花和风儿》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风魔王要摧毁百花王国.冬爷爷问百花:“谁来迎战风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纷纷低下了头,只有红粉黄白绿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来,我们来!说着,它们匆匆披件外衣迎战风魔王。风魔王大吼着:“寒风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纷飞怕不怕?”不怕!狂风肆虐,风雪交加,梅花微笑着,勇敢的绽放。渐渐的风魔王没了力气,可恶、好勇敢顽强的梅花呀!说着,风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胜利了,欢呼着,歌唱着。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幼儿对古诗内容自然心领神会。

5 游戏激趣

设置多种游戏激趣。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死记硬背,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过游戏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游戏既切合幼儿好动的特性,又能让幼儿深切体验作者的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在欣赏古诗《锄禾》时,把诗中表达的意境、情感排成剧目,让一些幼儿饰演农民顶着烈日在除草,时时停下,擦擦脸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儿一边吃午饭,一边把饭粒随意地撒在地上,农民愤怒的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来教育他们,通过表演游戏,诗中真切动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儿的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6 吟诵激趣

在理解古诗寓意的基础上,让幼儿学做“小诗人”,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7 舞诗激趣

舞出诗情、诗意,提高学诗的兴趣。古诗教学中,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幼儿以声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幼儿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诗的内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欣赏《池上》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小娃撑小艇,双手做握浆动作,用力的划船;两手分别前伸,神情紧张,做偷采莲花的动作;两手在头两侧不停地摇动表示不解后,双手盖住眼睛,表示藏踪迹;最后,双手前伸打开。这样增加活动的气氛,加深幼儿对诗句的印象,使幼儿身心、体脑相互协调,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并记住诗句,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3]。

8 唱诗激趣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春晓》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明日》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凉州词》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通过开唱诗会的形式,使幼儿能身临其境的去边做动作边吟唱古诗。幼儿在这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会幼儿如何学习古诗,培养幼儿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升幼儿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幼儿的性灵。

参考文献:

[1]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07).

[2]赵子俊.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J].中国教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