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加点糖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6:4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生活加点糖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日和朋友谈起奶片,她说她喜欢吃“光明牌”的奶片,原因是“光明牌”的奶片味道淡一些,而我则喜欢吃“伊利牌”的奶片,因为“伊利牌”的奶片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滑而不腻,口感很好。我想,生活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有人喜欢生活原来的滋味,就如同喜欢纯牛奶一样,那香醇的原味让人身心愉悦,就像生活给予我们欢乐一样。有人喜欢在生活中添加一些其他滋味,我喜欢生活是甜的,如同一杯加了糖的牛奶,甜而不腻,让我们在感受生活的美好时不忘记对生活的追求。
如果生活索然无味,我们将整天被包围在尘世的琐事之中,得不到解脱,终日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身心俱疲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与价值,如无头苍蝇一样。而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加一点糖,我们就会备感生活的温馨和愉悦,不会被繁杂的琐事所困扰。而这需要心情,只有心存高远,懂得调整自己,珍惜自己的人才能做到,而做到了这些,这个人就一定会活得有滋有味。
尘世中碌碌无为的人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放飞自己的思绪吧!给生活加点糖,你会发现,那时生活会更加美好。
篇2
在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眼里,生活已被参考资料填满了,也就是说生活成了白开水,清淡无味,没有一点口感。难道只是为了同学们羡慕、老师的微笑吗?不,学习固然重要,但抛开参考资料,你应该看到你自己,看到自己的未来。不错,美好的未来是需要丰富知识去开拓,但我不愿让学习把自己埋没。学习之余应该开阔自己的眼界,放开自己的大脑。我会让美术给生活涂上色彩,我会让音乐给生活撒上作料,我会让文学给生活添上奇妙。总之,我不愿成为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祖国的建设者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只是死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一定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在我看来,生活应该是甜的,虽然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战胜困难而迎来的曙光终究是甜的。朋友们,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哦!
对于初三同学来说,初三的生活简直是暗无天日,整天脑海里只允许两个字:学习.有时候我很讨厌为这两个字所做的一切一切:背历史课上老师讲的重点,有时背的喉咙都快哑了也背不完;写物理化学公式,有时写得手软也总结不完;记英语语法和单词短语,有时会背串,也会记反;默写语文生字古诗,有时也会状况不断,不多一撇就少一点.整天在题海里遨游,却总游不到我的彼岸.
对于这种紧张的气氛,说实话,我不习惯.每天都为作业太多而苦恼,为要记却记不住的东西而厌烦.有时真的很想去渡假,忘却心中所有的不快,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吧.可是世事总是事与愿违,不称我的心,不如我的意.没办法,对于这些不称心如意的东西,我只好全盘接受.
然而在这灰色的初三生活里,也有快乐,而且这些成功后的甜蜜一定胜过了学习时所受的苦.例如:经过怒里钻研,解开了一道全班学生一直颇为烦恼的难题,别人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时你一定会乐得心花怒放,忘却解题时的重重困扰.这种情况也有吧.
所以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这两个时间段,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是人生的两个转折点,这时的生活就像苦咖啡一样,又苦又难熬.然而加上一些糖和奶精后,它的苦味不仅减少了许多,并且味道也会变好.所以在苦难来临时,一定要加一点"糖"在里面,这样才可以乐在其中,怡然自乐,快乐每一天.
有时生活就想一杯无糖的咖啡,苦涩,辛酸,带着淡淡的忧郁.但有时生活也象无咖啡的糖,甜美,细腻,令人陶醉,但显得不真实.
给生活加点糖,苦乐参半,像加糖的咖啡,有快乐也有烦恼但在苦涩的生活中,有一层层的门,一层层推开,又能看见一片新的蓝天.
给生活加点糖,就象黑夜的一点星光.如咖啡一样,只要细细品味,总能尝到那一抹余香.
曾经我们是天上自由的风筝,空中快活的小鸟.可如今,我们却被那如丝的绳索牵绊着,束缚着,被那精制的鸟笼困于其中,无论再怎么挣扎,也依旧飞不出这一片枯燥的天空.
然而,在牵绊,束缚中,我们又找到了友谊.友谊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美丽的,神奇的.在苦涩的生活中,为它加上了一把糖.
篇3
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形式,从常人想不到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问题。我们不是专业研究其理论和特性,所以只是尝试几种简单常见的思维形式,为作文增添一些趣味而已。
写作或交流时,有些偶尔故意或无意的表达失误,结合着文章的情境细细品味,也能给读者带来轻松的幽默感觉。比如,黄宏在《超生游击队》中,他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表达成了“实在不行了,男女都一样”。这些表达出现在行文当中,确实能让人耳目一新。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人请客办事,看看约定的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了好几位客人,愈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走了几位。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让他们走的啊!”这个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是笑话,要是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和事,写进文章,一定会使人物性格独特鲜明。
小学生作文中,常有同学因为笔误出现“通”假,但链接“通假”的效果,读起来就风趣多了。这些语误或者谐音的误用在文章中表现人物特点,一定会有画龙点睛的奇异效果。
练习1:请你想一想,下面的情节中,你如何运用语误或者谐音表达出幽默的效果?
1.小樱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走道上,被老师发现了。
“小樱!”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
“老师,什么事?”小樱问。
这位老师提出要求时因为表达失误造成了幽默效果。你知道他怎么说的?
2.清末一次科举考试中,一考生在试卷末写道“我乃李鸿章大人之亲妻”。他误将“亲戚”写成了“亲妻”。阅卷老师批:“断不敢娶!”
文中“断不敢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考生是( )所以不敢( );另一种是:考生是( ),所以不敢( )。
3.军营小品剧《炊事班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炊事兵小姜画了一幅画,上级下来检查的干事评价很高,说这幅漫画具有讽刺的意义,便问他“你画这幅画初衷是?”小姜怕同志们误解有意讽刺战友,赶紧装糊涂:“首长,你误会了,―――――――― 。”
他故意用谐音表达失误以消除别人的误解。
4.农村人叫人名时都有只说名字最后一个字的习惯。冬天的早晨,小刚、见才和小牛结伴上学。走到村口,一堆热气腾腾的牛粪横在小路中间。小刚看了看,极认真地说:“我看这堆牛粪像是才拉的。”说着,对着见才笑了笑。见才看出小刚在调侃他,他绕牛粪转了一圈:“不对,我看是刚拉的。”小牛笑了笑:“你们别谦虚了,这牛粪是刚才拉的。”
校刚、见才会如何反驳呢?
5.一日傍晚,我们在楼下花园玩,我抱着女儿问:“你猜猜爸爸现在回家没?”“好,我下来猜猜!”我正纳闷怎么还得下来说呢,“爸爸回来了!”原来是踩踩呀!
篇4
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你的课堂一定是美的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一名语文教师要做到在你的课堂中让学生收获满满,不浪费他们的青春,就必须得有思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应当是语言的传承者,也应该是思想的传播者。课上得好,首先要有思想,至少有想法。”(于漪)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勇于鞭策自己,孜孜不倦地在思维的冲浪和思想的探索中,带领着学生走进人生的深沉与博大。所以,在你的课堂中你想交给学生什么知识,将甄别出你的教育思想,衡量出你的教学高度,成为你教育思想的含金量标志。我,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着。
于是,在我的课堂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不再是传统教材中的懦弱者,而是中华孝文化的牺牲品。《祭十二郎文》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作者韩愈丧侄的真切哀痛,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报恩文化的精髓。《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除了用自己的种树经验针砭时弊之外,还寄托了老庄的思想――身残志不残:残而不疾,自食其力;残而善良,对别人拿自己的生理缺陷起外号的行为不发怒,同时也对比出世人的丑陋。《兰亭集序》中,我会带着学生寻找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人对“齐物论”的质疑,以及生命意识的自觉。《琵琶行》中,我会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一种境界:男女主人公,一个是仕途失意、沦落天涯的官宦,一个是人老珠黄,独守空房的风尘女子。他们的遭遇绝称不上美。然而在作品中,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遭遇而产生的共鸣融会于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之中,使之构成了超越他们各自不幸遭遇的具体事件的极为美妙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明白一些原本不美的,甚至丑的事物经作家妙手点化,在文艺作品中由于进入了特定的艺术情境而成为美,即所谓化丑为美,促使学生审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解读,在过程的维度上,教育思想通过教育智慧来表现;在结果的维度上,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艺术的诗意被唤醒。可以说,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是小心翼翼地去叩击和开启那些未知的心灵和世界,使学生在这种好奇和探索的过程里体验到教育中水到渠成的快乐。你说,这样的语文课能不美吗?
二、带学生求真知的语文教师,你的课堂一定是美的
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知识的传播者。然而,能够引导学生优游涵泳,上下求索,巧妙地将自我、学生和作者带进一个令人意醉神迷的艺术空间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充满教育智慧而令人神往的。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教师给人的不是仰之弥高、令人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是洗尽人生浮华后所形成的一种自然、亲切和平易,就像和挚友一起品茗、聊天,或者听一位智慧的长辈娓娓叙说,仿佛稍一用力,你也可以拥有类似的能量似的。他们是清晨绽放的栀子花,朴素而淡雅,清芬而蓬勃。我,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着。
于是,我做了有益的尝试:用审美的眼光来思考课堂教学诸要素,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和创造的审美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努力获得了成功,学生们都说:“听刘老师的课,能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锻炼,获得知识。”这得归功于我的“巧剥竹笋法”。“巧剥竹笋法”的特点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预设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巧妙地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到的话题。这个独到的话题一经提出,在课堂上的作用可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将产生的兴趣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最终达到“拨开迷雾见太阳”的境界,享受着“豁然开朗”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如,《〈呐喊〉自序》的问题设计:鲁迅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他“说”不行吗,为什么要“喊”,而且要“呐喊”?《项链》的问题设计:路瓦栽夫人追求美丽的服饰、美好的住宅、美味的食品有错吗?《祝福》的问题设计:祥林嫂到底是被谁杀死的?《雨巷》中的“我”为什么会希望遇见一位和“他”一样忧愁的姑娘而不是快乐的姑娘?《信陵君窃符救赵》的问题设计:信陵君礼待侯嬴值得吗?……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不断地为他们捕捉、创设这样的情境,提供真实的、建设性的、完整的认知氛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重程度,而且满足了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你说,这样的语文课能不美吗?
三、教学生善思辨的语文教师,你的课堂一定是美的
2006年,上海语文高考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阅卷老师惊呼考生无法对“想”字进行思辨;无独有偶,2009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题“这也是一种”,阅卷老师同样惊呼考生无法对“也”字进行思辨。这些均说明考生思辨能力的缺失。
日本ISL培训公司董事长野田智义来中国选拔人才时建议说,中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培养起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是为将来做准备的。他还告诉记者,高中时期培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高中阶段凭死记硬背还可以对付过去,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话,是不成熟的表现,在现代这个社会更是难以生存下去。
这件事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刻不容缓。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思考方式的刻板化、局限化和模式化,必然是课堂教学的枷锁,甚至是学生一生的桎梏。唯书是从的教师难以培养勇于创新的学生,思维僵化的教师难以唤醒思维活跃的学生,思想贫乏的教师难以成就思想丰富的学生。所以,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思想的巨匠,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思辨的方法,提升思辨的能力。我,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着。
于是,学生在作文里也出现了这样的文章:
我们常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来鼓励自己或激励他人。然而,事实却未必都是如此。古往今来,大凡取得成功的,都应是“有志者”。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有志者”都能成功。“有志”只是主观愿望和主观努力,事业的成功还需要许多客观条件。有时候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素质不具备,那么,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获得预想的效果。根据这一客观规律,可以给“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警句翻写出新意文章《有志者未必事成》。
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具有勉励人们刻苦努力学习的积极意义,但“苦作舟”的“苦”字却给人畏惧感,甚至把有的人吓退,不敢竞渡“学海”。要说苦,学习也确实是一件苦差事;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为之苦,今天的学生课业过重,无止境地加班加点,星期日变成了星期七为之苦。然而,若从学习的功用和目的,从学以致用去思考,那就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有虽苦犹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的感觉。按照这样的思路,就可以给“学海无涯苦作舟”翻新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以形容批评人时尽管言语重、话难听,但可以触及犯错误人的灵魂,促其尽快改正错误。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良药何必一定“苦口”,“忠言”为何一定要“逆耳”呢?把驱除蛔虫的药制成宝塔糖,不是可以使孩子们欣然接受吗?将苦口的药粉外加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服药的痛苦,又可达到治病的效果吗?做思想政治工作,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讲策略,讲艺术,与工作对象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心心相印,把批评人的话说得含蓄些,婉转些,不是更好吗?真要做到了这一点,便可以达到“爽口良药更利病,顺耳忠言尤利行”的效果。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向来被用以批评有些人做事只管自己,洁身自好。翻新立意就可以想:“扫门前雪”有什么不好?何过之有?假如每一个人都自扫了门前雪,都洁身自好了,所有人的门前不都没有雪了吗?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制”、街道居民门前“三包”不都是“扫门前雪”的行为吗?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应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