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19 14: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色优美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流连,汉语词语,拼音是liúlián,亦作“流涟”。意思是指哭泣流泪貌。选自《三国志·魏志·刘靖传》:“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流连词语的有关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流连词语的解释耽于游乐而忘归。《孟子·梁惠王下》:“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北史·隋纪下·炀帝》:“所至,唯与后宫流连耽湎,惟日不足。”留恋不止;依恋不舍。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过 大梁 者,或佇想於 夷门 ;游九京者,亦流连於 随会 。”《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 遍歷 赵、魏、燕、晋、齐、梁、吴、楚 ,无不流连山水,极诗酒之趣。”

二、流连词语的近义词依恋 [ yī liàn ]

留恋 [ liú liàn ]

三、流连词语的造句1、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因为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2、国庆前夕,团支部举办的青年艺术宫开馆了,三百多件青年自己创作的展品绚丽多彩,使青年们流连忘返。

3、黄山的怪石、松柏非常迷人,真让人流连忘返。

4、晚饭后我们在湖畔漫步,但见落霞孤鹜,那如画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5、我常常独自一人流连于村边的竹林。

6、校园里百花争妍斗奇,令人流连忘返。

7、万亩桃花盛开,眺望这别有天地的美景,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8、桂林的水清澈见底,桂林的山重峦叠嶂,优美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9、置身于此山中,如入洞天福地,使人流连忘返。

10、置身于桂林山水中,如入洞天福地,使人流连忘返。

11、四周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阳光从树枝叶间穿进,像粗细不同的银针,令人流连忘返。

12、春暖花开,公园里姹紫嫣红,蜂飞蝶舞,人们流连于花红柳绿之间。

13、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14、今天去了一趟泰山,那里的景色让我流连忘返,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旅行。

15、我不知道我这样流连忘返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意义。

16、昆明湖上春光明媚,波光潋滟,湖边垂柳婆娑,令人流连忘返。

17、我其实一直对我小时候去过的那个地方流连忘返。

18、我现在都还对你妈妈做的饭流连忘返。

19、桂林山水太美了,让人流连忘返。

20、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使我流连忘返。

21、云南丽江的美景使我流连忘返。

22、这里宜人的景致使我们流连忘返。

23、这里优美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24、这里的名胜古迹令游人流连忘返。

25、公园里花红柳绿,满园春色,令人流连忘返。

26、走进原始森林,身旁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树隙中透过缕缕阳光,让人流连忘返。

27、走进公园,满园春色,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28、登上山顶,云在我脚下缠绕,跳舞,显示出许多千娇百媚的姿态,令我流连忘返。

29、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使我流连忘返,各种动人心弦的音符组成了千丝万缕的妙曲,感人至深。

30、这个溶洞,里面气象万千,变化多端,令人流连忘返。

31、美丽的江南,曾吸引了无数人文墨客。

气象万千,使我流连忘返,不得不忆江南。

32、沿着石阶小路往前走,想不到竟是一个清雅宜人的去处,真是曲意逢迎,令人流连忘返。

33、现在已日薄西山了,他们却还流连于山水美景间,迟迟不肯离去。

34、一曲珊瑚颂沁人肺腑,使听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5、溶洞里,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许多中外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篇2

关键词:语用训练;语用能力;PPT;品词析句

一、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我们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下面就让我们和秋天的雨一起去感受那迷人的景色吧!(PPT配乐欣赏秋天美丽景色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计如此的导入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再现秋天迷人的景色,在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为下文的语用学习埋下伏笔。)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从同学们那一双双充满憧憬的双眸中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这秋天美丽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自读第二自然段,感悟“五彩缤纷”,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生汇报颜色。描写颜色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师板书表示颜色的词,并相机启发学生总结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么多颜色啊!其实还不止呢!你能用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美丽的颜色吗?

生:五彩缤纷。

师:没错,“五彩缤纷”就是用来形容颜色非常的多,非常的绚丽。

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秋雨都把这些颜色送给了谁?

生:黄色――银杏树,红色――枫树,金黄色――田野,橙红色――果树,紫红、淡黄、雪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边读边画词语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学会通过关注文本的词句,来理解词语。)

3.品词析句,关注语用训练。

师: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画家,用他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为我们勾画出这么美丽的一幅图画。而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的美好。

(1)再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语言。

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这个句子美在哪。

生默读文本,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

师:先和你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看看彼此间是否能达成共识,还是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师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相机进行语用训练。

生1:我喜欢这一段中的第二句话。(生朗读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作者把黄黄的叶子比喻成了小扇子,我认为很形象,也很美。

生2:我也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不仅做了简单的比喻,还写得很详细。比如,作者说这些叶子是“黄黄的叶子”,小扇子也是“一把把扇子”。这样写很详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句子和第二句的句式是相同的?

生3:我找到了,还有第三句。(生朗读句子)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是的,你找得很准。我们来看,在这里作者又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4: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喻成了“一枚枚邮票”。

师:是啊!大家看,作者在“叶子”和“枫叶”的前面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小扇子”和“邮票”前面加上了表示数量的词语,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比喻句变得更生动。老师这有一个句子,同学们能不能也仿照着我们书上的句子来补充一下。

出示例句:

落叶像小船。

( )的落叶像( )小船。

生5: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生6: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师:同学们真是一学就会。我们再来看看书上的句子。这个句子不仅是加上了表示颜色和数量的词语,后面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同学们能不能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我们刚才补充的句子再写一写。

出示例句:

( )的落叶像( )小船,___________。

生7: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漂到了遥远的地方。

生8: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荡啊荡啊,荡出了秋天的美好。

生9: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带着我的憧憬和希望漂到了我梦想的天堂。

……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老师这还有两个句子,大家再来练一练,或者你也可以自己说一个类似的句子。

出示练习语句,并配上图片。

( )的云朵像( )棉花,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蒲公英像( )降落伞,________________。

生10:雪白的云朵像一团团棉花,飘啊飘啊,漂到我梦的家园。

生11:白白的蒲公英像一把把降落伞,飘啊飘啊,带着快乐和希望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表达又给这美丽的秋天增色了不少。

生12:我喜欢第五句。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你挤我碰”中我感受到了果实已经成熟了,而且丰收了。还有“争”也可以看出这些水果都急着想要为人们作贡献呢!

生13:我喜欢六、七句,这两个句子也是拟人句。而且像仙子一样,她还拥有很多的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不仅如此,这些还在向我们“频频点头”呢!如果你们就是那些美丽的,也请你们“频频点头”吧!

生通过动作,理解“频频”一词。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默读,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循序渐进的语用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将比喻句写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在出示例句的同时,再配上相应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想象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去发挥想象,说出更准确、更精彩的句子。对于段落中的其他句子,学生是在拥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去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也就更准确到位了。)

(4)齐读课文,整体感受。

篇3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学习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1、我来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会的生字词。

2、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枝条

(

)的舞姿

(

)的声音

(

)的清风

(

)的流泉

(

)的印象

4、文中都描写了家乡的哪些景物?请写下来。你最喜欢哪处景物,请在文中划出来。

5、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6、搜集一些表现作者怀恋和思念家乡的诗、句,请你写下来。

7、你热爱自己家乡的哪些景物?(画一画或写一写)

知识链接

1、小桥流水人家:

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板书:

景色优美

8、小桥流水人家

活动快乐

篇4

关键词:解读 感受 想象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未做到这一点,表面看落实了语用教学,实际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村人家》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立足儿童发展,落实语用教学,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在解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带领学生解读教材是每一节语文课中都要用到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与词语,教师都要带着学生进行仔细解读。在带着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渗透语用教学,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这一课时的片断:

师:同学们,作者在描写乡下人家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生:先是按照位置来写的,后来又是按照季节来写的。

师:按照位置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写了哪些景物?请你们仔细阅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非常好的句子。

生:作者先是写屋前的景色,他们总喜欢在屋前搭一个瓜架,或者种南瓜,或者种丝瓜。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这些瓜爬上瓜架时的情景,太美了。

生:还有的喜欢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还有的人家种上几十株竹,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花,都能看到翠绿的景色。

师: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更能吸引人,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要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最好还能用上几个修辞手法,那就更能吸引人了。你们能不能模仿课文中的这两段描写,来说一说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屋前都有哪些景物呢?

……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两段语言文字的描述,启发学生如何选择语用材料,如何表述一件事物,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述。这样,在后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家与邻居家屋前景色时,学生就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顺利完成这次语用训练。同时,这样的语用训练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完全是在一种自然、自愿的状态下进行语用训练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抓住契机,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这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在感受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文中的文字是单调的,要想让这些文字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生命力,我们就要带着学生用心感受这些文字,使他们在感受过程中逐渐对文字产生情感,感受出文字所隐藏的另一个天地。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技巧,而不去感受课文中的文字情感,那么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情况下进行语用教学,学生说出来的话也是苍白的、无力的。所以,我们在带着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时,应让学生边感受边运用,体会到这些文字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在这一课中,带着学生欣赏乡下人家的各种美是重要教学任务之一,让学生慢慢感受课文中文字描述非常关键。许多教师都能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体会、感受乡下人家的美。我们就可以在学生感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通过解读课文,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带给我们的各种美的享受。那么课文主要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美,它们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感受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乡下人家的景色都有哪些特点。

生:这篇课文描写的乡下人家景色特点是风趣、朴素、和谐。

师:(板书:风趣、朴素、和谐)乡下人家的景色是风趣、朴素、和谐,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词语给串联起来吗?能让别人从整体上感受到乡下人家的那种田园生活的美吗?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又风趣、又朴素、又和谐。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不仅风趣,还非常朴素与和谐。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不错,如果我们仅仅用这几句话,不加修饰地向别人介绍乡下人家,那么别人能感受到乡下人家景色的特点吗?如果在这三个词语前面再加上一些修饰的词语,我估计就能带给别人更强烈的感受。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把家装饰得非常有风趣,它不像城里人家那样庄严,给人一种压抑感。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没有特别的装饰,都是一些非常朴素的植物装饰起来的,给人一种非常朴素的感觉。

生:乡下人家的景色中有人、有花、有鸡、有鸭、有果蔬,它们在一起和谐相处,是城里人非常向往的田园生活。

……

学生之所以能够层层递进地说出这么好的话,与他们对文字的强烈感受是分不开的。如果学生不能够用心去体会课文中的文字描写,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说出这样优美的话来,让大家一听到介绍,就马上想象出乡下人家的景色特点,给人一种向往的情感。

三、在联想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目前,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修订的,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水平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以让学生依据文本的文字描写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这一留白也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平台,当学生的情感被课文中的文字感染之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补充这些留白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那么语用教学就会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比如这一课中,单单没有描写乡下人家冬天时的景象,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之后,可以顺势让学生想一想乡下人家的冬天会是什么样的,屋前的花草与果蔬、河里的鸭子、院子里的鸡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冬天乡下人家的景象,也可以写下来。这样,学生思考的视角就会更广阔,他们的语言表述就会更加精彩,其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在想象中得以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只有立足儿童的发展需要,把语用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5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外婆前面有一个大大的池塘,我迫不及待的跑到池塘边。

池塘有碧绿的柳树,细柳低垂在水边;柳树下有绿茵茵的草;还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池塘里的水清流澈见底,阳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上顿时金光四射,波光粼粼。池塘里的荷叶像蜻蛙的家,荷叶间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羞红了脸。还有的荷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还有的荷花花瓣开始凋谢了,中间长出了嫩嫩的莲蓬。池塘里还有一些活泼的鱼儿们,它们好像正在抢鱼食吃,游到最前的鱼说:“哈哈,我先拿到鱼食。”后面的鱼说:“哥哥,你等等我,给我留点一点儿吧。”

池塘的景色太美了,我真有些流连忘返。

星语教育老师点评:

篇6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篇7

《小小的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是一首短小优美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孩子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诗画相配,内容生动,诗句优美,更富有想像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的积累,很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只、儿、两、见”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让我们给来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好吗?齐背《古朗月行》。

2、刚才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小时候看月亮的情景,小朋友们喜欢看月亮吗?

3、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圆月图,问:这是什么样的月亮?能用一个两个一样的词来说吗?

4、出示弯月图,问,这又是什么样的月亮?

5、这样美丽的月亮姐姐挂在蓝蓝的夜空中是多么美丽呀!有一位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二、指导书写生字“小”

1、和老师一起书空。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小”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

3、学生书写这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儿歌,认读生字

1、自由读儿歌,和同桌一起认认生字。

2、课件出示儿歌,读读红色的文中生词。

3、将生词单独摘出来你还能读吗?开火车读生词。

4、玩摘星星的游戏,星星后面有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

5、齐读课文。

四、学习儿歌内容,练习说话

1、齐读儿歌,思考,儿歌有几句话?

2、男生读第一句,女生思考: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弯弯的月亮为什么像小船呢?

4、出示:弯弯的月亮像()说话练习。

5、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弯弯的?

出示:弯弯的()

6、女生读第二句,男生思考:我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7、出示:闪闪的星星像()

8、出示全文,观察“弯弯”“闪闪”“蓝蓝”“小小”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你还知道有哪些词语也是这样的?这些词语叫做“叠词”。

9、练读全文,配乐朗诵。

五、拓展练习

1、放歌曲《小白船》,欣赏,想象你坐在月亮船上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回答。

六、补充练习

1、《静夜思》

2、有关月亮的成语。

七、板书设计(略)

篇8

名词在诗词中的巧妙运用

优美的诗歌,更需要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寓意深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作为语言运用艺术的修辞,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例如: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周郎赤壁”,虽只是三个名词连用,却能概括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领兵在赤壁大败曹军,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因周郎闻名,周郎借赤壁而扬名,三国鼎立的局面因赤壁之战而形成。布物成景,以景达意。

而马致远的《秋思》,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连用名词,竟描绘出十种景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作者精心推敲,独具匠心,描绘出一幅景色萧条气氛沉郁的商旅远行图。“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暗淡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一种家乡恬静、温馨、宁静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给人一种凄凉、低沉的感觉。而这三组景物既创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又描绘了幽静闲适的欢乐图景,从而暗示了游子的乡思之情和漂泊之苦,真可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语》)。以最短的篇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内容,以纯名词性的最精粹的语言表达了丰厚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写秋色之苍凉全用景物缀成,寓秋思于如诗如画的白描图中,真不愧为元人小令中之佳作。在修辞格中,有人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之为列锦。

在现代自由诗歌中,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也不乏其文。如阎振甲的《地头饭》一诗,在开头是这样描绘的:

饭罐。馍篮。菜碗。

草地。野花。石板。

大人孩子围一圈。

农忙时节,顾不得回村。

家家田头――野餐。

(阎振甲《惊蛰雨・地头饭》)

短短十二个字,布物成景,以景达意,语言简炼而蕴含丰富,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生活图画,给人一种意境美的享受。

名词在散文、小说中的巧妙构思

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构思,更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例如:

(1)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碧野《天山景物记》)

四个名词等位排列,作文章的小标题,用四个物象来概括天山景物,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它实际上是对天山自然景物的凝缩,是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图画: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自然风光。

(2)“真漂亮呀!”看着画前的美人儿,连王美英这个当了妈妈的人,都有些丧魂落魄了。你看她,个头、线条、脸蛋!(李琦《第四号“妃子”》)

“个头、线条、脸蛋”虽然是极简洁的几个字,内容却非常丰富。简短的六个字却表达了无论身材还是面容,都美极了,令人赞叹、令人折服的丰富内涵,使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3)“金瓜锤,方天戟,青龙刀,梨花枪,八卦衣,鹅毛扇,飞镖,袖箭,前镗炮,红衣大炮,三八步枪,迫击炮,水旱机关枪,飞机,坦克:人类一千年来的武器同时并见。”(茅盾《我们这文坛》)。

(4)“英英满面泪水的影子,蚕豆子的滋味,火热的太阳,狂阔的大水,观音粉,树皮……都趁着这个机会,一齐涌上了云普叔的心头。”(叶紫《丰收》)。

一系列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规律地排列,使读者眼前重迭或递次出现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使得文章形象生动,凝炼含蓄,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感受和其他感官的感受力,引导读者亲临其境,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深刻感染读者的目的。有的修辞学者把这种用法又叫做“迭现”修辞手法。④

名词在作品中的“活用”艺术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为了获得某种表达效果,使用词形象鲜明、简练紧凑、幽默风趣并富于变化和创新,往往故意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的用语方法,这在修辞方式上就叫词类活用。而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灵活运用,更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得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例如:

(1)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了。(鲁迅《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著名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是:落后于历史进程,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在此活用作形容词,相当于“堂・吉诃德化”了。⑤作品中,作者辛辣讽刺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的耽于幻想,脱离实际以及拘泥保守,因循守旧。

(2)“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鲁迅《药》)

将康大叔急于邀功,眉飞色舞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3)他反唇相讥:“得啦,老先生,你的同行写的那些破玩意,比垃圾还垃圾呢!……”(李国文《垃圾的故事》)

“垃圾”的特性是又脏又臭,为人们所抛弃,用在这里是讽刺有的作家写的作品毫无价值,比垃圾更为人们所唾弃。

名词称谓在作品中的恰当选择

研究名词的修辞作用,不能不涉及名词的称谓手法,它在文艺作品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川剧《评雪辩踪》里的吕蒙正,当他赶斋回来,想起妻子刘翠屏当年彩楼不嫌他贫穷,现在破窑同他一起受苦,恩爱感情之中不免带着几分敬重之意,因此他以“娇妻”、“小姐”相称;但是当他怀疑自己的妻子有什么苟且之行为时,便又以“”、“妈娘”相呼;当他想起“高中归来,乘轿回府”的荣耀情景时,便又称妻子为“夫人”,同时还不准叫他为“秀才”必须叫“老爷”;最后,当疑云被吹散,自觉对不起贤惠的妻子,于是便又以敬重的语气相呼为“小姐”了。“娇妻”、“小姐”、“”、“妈娘”、“夫人”等不同称呼,表现了吕蒙正在剧情各个发展阶段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至于现在称妻子什么“老婆”、“婆娘”、“堂客”、“堂屋的”、“屋里的”、“家里的”、“俺那口子”、“孩子他妈”等,属于一般群众特别是农村的通俗口语;“爱人”一词属于较文雅的称呼;“亲爱的”属于书面语;“配偶”属于公文词语;“夫人”属于庄重用语。而这些称谓都是语汇修辞中语体色彩之别,同时也包含感彩。它们所适用的交际对象和场合不一样,所以这些词语也就不能随便使用。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称谓,都对应特定角色。称谓不同,意味着角色与角色关系不同。如“后”专指天子的配偶,“夫人”专指诸侯的配偶,“孺人”指大夫的配偶,“妇人”则指士的配偶,而“妻”才是“庶人”即老百姓的配偶。至于“死亡”,这种分化更加明显。天子、诸侯、大夫、士的死亡,分别被称为“崩”、“薨”、“卒”、“不禄”⑥。由此可见,词语的角色分化在社会中是十分明显的。

在日常生活中,为礼貌待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不讲究名词称谓的修辞色彩。可以说在特定的语境中,爱的、恨的、怨的、悲的、喜的各种感情和不能明言的意思均可表现。

综上所述,普通常见的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特意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一种特殊的句子,以达到修辞效果。这种巧妙组合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修辞效果,从而使语言简洁、生动、化静为动,新颖别致,形象含蓄,使原有词语产生了新的动力,扩大了词语的表意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量。简单的名词却创造出神奇的意境,足以说明名词的高超的修辞艺术。

注释:

①康家珑:《趣味修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

③曹丕:《典论・论文》。

④王均裕:《修辞拾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⑤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攀中元:《论词类活用》,《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版。

篇9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图,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图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图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 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图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篇10

有了这样明确的解题指导,不少同学还是难得高分,这是为什么?本期,我们就从一道高考题出发,来看看如何提高景物赏析题的得分。

宁波中学 骆军英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以上是2012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诗歌鉴赏题,两个小题考查的都是同学们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为:

(1) 描写了秋日清晨乘舟赶路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漫天飞舞的景色,营造了凄冷、萧条、伤感的氛围。

(2) “孤舟”连接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诗人在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诗人以“孤舟”自比,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整理同学们的答案,可以发现,与参考答案相比,同学们失分的主要原因出在审题意识不高、概括能力不强和多元思维缺乏上。若能从这三方面出发,做到三管齐下,一定能提高景物赏析题的得分。

(1) 加强审题意识

第(1)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有同学回答:“描写了江南水乡秋天的景色。”这个答案虽然答出了“江南水乡”“秋景”,但显然没有达到“描写”的要求。这可能是这位同学描写能力不强造成的,但更可能是他审题意识不强,没领会“描写”二字包含的答题要求。

“描写”“概括”“分析”……这些词汇所蕴含的答题要求是不同的。“描写”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概括”要求言简意赅地进行总结,“分析”则要结合诗歌文字展开。所以加强审题意识,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传递的命题者的考查目的,是答好题目的基础。

要想做到描写到位,就要尽可能地抓住能使画面丰满起来的元素,比如诗句中表示时令和时间的词、描写色彩和声响的话语等。在这首诗中,可以抓住“晓”“雨萧萧”“叶正飘”这些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它们展现的画面,比如:开头两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秋天清晨细雨蒙蒙、落叶飘零的景象。

(2) 提高概括能力

因为怕押不准采分点,有些同学会用大段文字来表述用几个词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做只会影响得分。

比如第(1)题的第二问:“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的同学答:“诗人在傍晚的时候因为思念故乡,借助雁、鸟、鱼、孤舟、霜月、枫桥等意象营造触目皆是伤心的氛围。”“无论是萧萧的秋雨还是飘零的秋叶,也不管是傍晚在天空中疾飞的大雁还是在水中惊跃的鱼儿,还有那高悬的凄冷的月亮、孤零零漂荡的小舟,无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伤的氛围。”这样的答案虽然有文采,但严格来说是不能得分的,因为它们都偏离了“概括”的要求,不过考虑到这些同学已经读懂了诗歌的内容,阅卷老师也许会给1分的辛苦分。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

怎样才能将景物体现的特点概括到位?首先,着眼于诗句中的修饰词语,如数词、量词、形容词等,体会这些词语表达的情感。其次,用双音节词来表述。要想概括得全面,还可以将双音节词组合起来,比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在回答这道题时,可以抓住“萧萧”这个词。我们学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知道“萧萧”表达的是肃杀、凋零的气氛,组合双音节词,可得:“营造了肃杀凋零、萧瑟凄凉的气氛。”

(3) 拓展多元思维

景物形象的作用,不仅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营造气氛,有时候,在诗歌的编排结构上也有作用。前者是内容上的,后者是形式上的,答题时不能只考虑内容,还要从形式上再确认一下。

比如第(2)题:“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有同学这样回答:“作者身在‘孤舟’,见到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景象,这些意象都给人以孤单漂泊无所依靠的感觉,表明了作者客居在外、漂泊无依、寂寞的思乡之情。”这个答案虽然结合全诗进行了分析,但只有内容上的,没有形式上的,只能得3分。

对于意象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虽然不很常见,但并不代表没有。像山东卷这首诗,既然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景象都是诗人在孤舟上所见,那么,孤舟不仅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还作为线索串起了整首诗。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多元化思维,赏析景物形象时不要只着眼于情感、氛围,还要打开思路,从结构角度再审视一下,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要点。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 (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虒鸟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辟鸟虒鸟泉:泉水名。

请从营造意境的角度,赏析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