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1: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篇2
关键词 高校新闻宣传 新闻传媒结构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一直以来都备受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更是日益彰显。高校新闻宣传既是新闻宣传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又因其宣传工作的特殊性而自具特色。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传递校园信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一般可分为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两个部分。对内宣传要做到在高校内部能够“上传下达、宣传工作、内聚人心”;而对外宣传则要求做到 “赢得声誉、促进发展、外塑形象”。优质高效的新闻宣传工作能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目前,随着各高校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在新兴媒体不断踊跃、信息渠道日益畅通的今天,校园媒体则更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伴随着其快速发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高校宣传媒体的定位于发展问题,对新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颇具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1 平衡高校新闻媒体结构,重视宣传人员素质培养
建立高效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高校应平衡高校新闻媒体结构,高度重视宣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划拨。在高校新闻宣传的机构设置上,大多数高校由党委(宣传部)或团委承担新闻宣传任务,不过目前已经有接近一半的高校独立设置了新闻中心,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力度。除校级新闻宣传机构外,许多高校的学院(系、所)也设置了独立的新闻宣传组织,及时报道、传递学院新闻动态。各学院新闻组织之间,校院两级新闻中心之间还应保持密切联系。院级新闻机构应在校级新闻中心统一指导下,由各个学院独立协调管理,制定适应各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执行指南,并采取相应的考核评选制度。除此之外,高校新闻宣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动性也亟待加强,在对外方面,高校既要注意联络主流媒体,又要注重联系网络媒体等新兴的都市媒体。
在平衡高校新闻媒体结构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应充分重视新闻培训工作,全力创建复合型新闻人才队伍,为学校新闻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须培养新闻工作者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准确的新闻资讯能力,提升新闻写作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应该以选拔考核、实践锻炼为主,专业培训讲座为辅,多角度、多途径全面展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校、院各新闻机构相互交流,分享校园新闻工作的专业技术、技巧和心得体会,从而借鉴和吸收各团队的先进经验。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校还可以尝试邀请资深媒体负责人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进行辅导,培养宣传工作者敏锐的新闻视角和专业的团队作风。
2 建设思政教育新阵地,树立正确舆论指向标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除了负责日常校园动态的实时报道和指令的上传下达外,还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随着信息渠道的加速和公民言论日益自由化,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信息大爆炸时代一方面为人们把握时事、了解当下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法之徒和网络暴民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把利剑,高校新闻宣传应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向标。首先,宣传工作要自觉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尤其是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上,更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看清本质,把握主流,把好关、控好度。 其次,必须确立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高校宣传工作者须充分认识到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感染、带动周围的人。无论是在日常工作期间还是敏感时期,新闻宣传机构都需要时刻关注校园动态,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团结奋斗、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而这均要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能够尊重事实,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准确的新闻资讯,进而获得师生员工的信赖。
3 打造自身新闻宣传品牌,以人为本关注基层动态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开放度日益加大,高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化,且其新闻宣传工作成为高校竞争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各高校打造自身的新闻宣传品牌,塑立独具特色的新闻宣传形象,帮助高校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高校的新闻宣传品牌既应契合自身的办校理念和校园文化,同时也须适应当下的高校发展和竞争大形势。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校园新闻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报刊、校友联谊报刊等。众媒体在整个校园新闻宣传环境中各具特色,应深刻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扬长避短、协同作战。例如,校园新闻网站应突出其时效性强、信息海量等功能来吸引受众眼球;校园广播要发挥学生接触最频繁、受众最广的优势;而校园电视台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视听冲击力和吸引力;校报可将其定位为以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为主,引入时事评论等板块,充分发挥其校行政机关报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新闻媒体还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模式,在利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风采展现在全校师生和全世界的面前,为学校增光添彩。
另外,在针对师生员工的调查中普遍显示,高达78%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媒体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35%),稿件内容较为枯燥(28%)、媒体权威性不够(13%)等问题。基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见,高校新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与此同时,笔者还对高校学生对该校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兴趣点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学生群体表示对校内重大新闻及学院动态(39%)、考试信息(23%)及就业服务信息(28%)更感兴趣。而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受访老师也指出当下的校园媒体深入基层不够(34%),深入生活不够(27%),官味过重(25%)。所以提高高校媒体的接近性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所谓“接近性”是指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对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有关的新闻更感兴趣的程度。
新闻报道一旦远离生活、远离受众,缺乏对师生员工思想脉搏的准确把握,势必会显得内容单调。校园媒体需要了解受众的需要,通过沟通与整合,寻找一条更有新闻价值的校园媒体发展之路。为此,校园媒体需要调整新闻类型的比重和新闻内容的侧重方向,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的报道内容,使用形式活泼的呈现方法,增加互动性,挖掘思想的深度,报道出更多对师生有价值的内容,力求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媒体可以开辟学生谏言专栏,及时了解在校学生对校内动态和重大事件的真实反映;在稿件中加入链接、音乐、视频等丰富新闻形式的多样性;提高采编人员的策划意识,由常见异、由小见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整体度。
4 立互性新媒体时代,扩展高校新闻宣传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推进,人们开始迎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SNS社区等一系列交互性更强的网络应用逐渐取代传统的单向新闻平台,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站形式。尤其是以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等为代表的新起之秀,已将全民互动的触角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层面,受到了青年学生群体的广泛追捧。新媒体的迅猛崛起,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空前的冲击,也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理念、途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更新高校新闻宣传理念,扩展高校新闻宣传途径,是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新闻宣传需要借鉴这些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师生员工的互动;要将新媒体运用到实际的宣传工作当中,为广大师生搭建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平台。在新闻网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尝试新闻推荐、热点新闻人物、热门话题等一系列可以体现师生浏览倾向的信息互动功能。学校各新闻宣传机构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微博、人人网等认证账号,通过这些平台信息,并参与到学生群体的讨论之中,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另外高校还可以实行将重要新闻推送至邮箱、重大新闻实行桌面提醒、制作手机报、甚至是建立自己的移动客户端或手机应用软件等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新闻宣传的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既是迎接挑战的必然趋势,更是发挥新闻宣传自身作用的良好表现。传统媒体形式与社交网络的结合,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对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武.增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有效性初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2] 方增泉,褚素丽.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 耿绍宁,陈华栋.新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新闻网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篇3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四川 徐秉政)
1994年以来的连续三年的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的原则,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的精神,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语文水平,框架稳定,内涵丰富,不偏不怪,层次分明,标志着高考语文命题日臻成熟完善,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意义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现根据布鲁姆“知识及知识运用”的有关分类标准,从记忆辨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对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所坚持的原则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坚持了多向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一般包括字(词)的形、音、义辨正,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名言名句的默写填充等。从分数分布来看,语文试卷共150分,在除去作文60分外的90分中,这类试题一般为10分上下,占90分的10%左右。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扎实掌握语文有关基础知识,再认、重现语言现象的能力。但从近三年的语文试题情况看,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题目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思维的容量,已不再是较为浅层次的和单一的,单纯记忆的考查已被淘汰,考查点增多,辐射面很宽,注重对语言现象的本质理解,注重于综合考查考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例1、(1996年卷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 姊(jiě)妹 载(zài)歌载舞
这道试题考查字音辨识,正确选项是B。此题要求很高,多方位地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多音字知识(臭、塞、载)、古代文化知识(箴、璞、帙)、日常生活知识(擂、姊)、容易读错的汉字知识(绮、皎、戕)等,试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广度。
例2、(1995年卷9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道试题考查文学常识记忆,正确选项是B。试题新巧,诗句提供了三个信息: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与峨眉山有关,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B项。这道试题记忆范围很大,12位古代文化名人,上自汉代,中跨三国,下迄唐宋;既有史学家,又有诗人,还有散文家。考生既要明身世,还要知籍贯,多向辐射,强化了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3、(1994年卷20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篇4
编者按: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曾有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作文训练,我们特组织了这一组文章,希望能让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2006年18份高考试卷,作文可以说进入了战国时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命题形式的多样性:话题作文渐行渐远,命题作文异军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峥嵘,复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彻底打破话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命题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其中话题作文7道,分是重庆、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题作文6道,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湖南、辽宁卷;材料作文5道,分别是全国卷Ⅱ、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山东卷、湖北卷。话题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缩小,由2004年之前的几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话题作文可谓渐行渐远。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还有3份特别的高考作文卷,分别是重庆卷的一大一小的复合型作文题和浙江卷的二选一及福建卷的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预计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会延续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生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方能适应。
二、文体的限制性:文体不限仍受热捧,限制文体渐成趋势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过去对文体不作限制的做法,文体的限制性大大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文体,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二是明确限制不得采用某种文体。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对文体进行了限制,其中诗歌备受冷落,共有辽宁、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卷和全国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写诗歌,而山东卷则限制写散文。文体受限和不限文体的试卷平分秋色,预计今后的高考作文,会进一步强化文体色彩。
三、内容的丰富性:凸显思辨能力,强调文化底蕴,注重情感抒发,呈现地域色彩
1.凸显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考,大部分题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读”,四川的“问”,江苏的“人与路”,重庆的“走与停”,江西的“燕子减肥”等,考生在行文时,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会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话题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2.强调文化底蕴
2006年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素养和底蕴,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修养。全国卷Ⅱ的“读书”,江苏卷的“人与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与三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较深的文化韵味和较厚的文化底蕴。
3.注重情感抒发
尽量让考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辽宁卷的“肩膀”,亲情、友情、爱情,都可蕴涵其中,正反两面都可来谈,考场之中,尽可发挥。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4.呈现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此题极富地方特色。要解读北京的“符号”,需抓住一点去写,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学课本人选的《胡同文化》可以说是解读北京“符号”的典范文章。话题材料,其实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思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前景、生活意识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写实在的东西也可以写精神的东西。预计作文题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有所加强。
四、启示与商榷
1.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
启示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综观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试题,无不是以阅读为基础,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认真阅读,恐怕连题意都弄不明白。还有诸如山东卷的寓言故事,全国卷I和广东卷的提示材料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
启示二: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综观18道试题,其中很多与哲学(如重庆卷的“走与停”)、艺术(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学(福建卷的“戈多来了”)、人生(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有关,既考查思维,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观照现实不够,文体限制太死,题目难以理解,作文难度较大,话题陈旧落俗
商榷一:观照现实不够。提倡中学生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当然是好事。但是,综观18道试题,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则太少太少,而强调思考的似乎多了些,毕竟考生不是哲学家。
商榷二:文体限制太死。强化文体固然不错,但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发挥,对不擅长议论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讨。另外,限制写散文,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题目难以理解。个别作文题目有点玩文字游戏,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气”,似有故意为难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难度较大。大小结合的模式,在过去曾经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几年被摒弃。重庆卷采用这种模式,似乎难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阅读理解,还要写两篇作文,难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谈了,很难做到深刻和透彻。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选一或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评卷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观察。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4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大题,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分析高考作文,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当然更有诸多现实意义。综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格局:材料作文包打天下
前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类型的多种命题格局并存;近两三年话题作文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半分天下;今年材料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的不二选择。在一统天下的材料作文中,除了江苏是“材料+命题”这种格局外,其他几乎都是自拟题目。这里应给今后考生一个提醒,拟题能力是必须提高的。题目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说,它是很重要的。
既然是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当然是应有之义。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在17则材料中,有14则为单则材料,所以对单则材料的审读能力培养好了,对多则材料的审读自然也不在话下。材料作文,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今年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命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揭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意义。这显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尤其考“关系”的题,像“忧与爱”,“人与音乐”,“生命的长度与高度”,“拥有与没有”,“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改革发展与责任、信心、困难、成功”,“希望与失去”,“救人与被救”等等。都是需要理性思辨,因此,要求今后的考生,特别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一些哲学知识、辩证常识、逻辑知识。材料是形象的,隐含的意义是抽象理性的,要把作文写的"深刻",必须理性思考,特别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说,只有讨论"关系"的作文,才可能是一流的作文。
3、作文材料:直击现实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
2012高考作文题中,直接选取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居多,在17个题中,有8个题是这样的。新课标倡导“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大多数作文题在主题内容上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如冷热、远近、曲直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功德、反腐倡廉、平等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孤独、承受力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事,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
表现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正成为主旋律。无论是叙事性材料,还是言论性材料、文艺性材料,无不直指人生三观,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实现选材的现实性。以往那种靠投机取巧式的背诵几个经典的例子、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已经没有"市场"了。
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鲜明要求。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4、命题立意角度:立意开放多角度,大多取消提示语
材料作文大多可以多角度作文。立意的开放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差一些的考生,立意就一般化;种能力强一些的考生,立意就深刻些。立意高下不同,得分就不同。
如,北京题,可从“敬礼”与“回声”的角度立意。课标题,可从漆工和船主综合角度立意。浙江题,可从“丙“的角度立意。辽宁题,从“人与音乐的关系”立意。还可以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的角度立意。
除了材料作文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外,有些作文命题还含有比喻象征意义,这里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是什么,也是考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立意的突破点。今年考题有8家包括大纲题、天津题、上海题、辽宁题、福建题、安徽题、浙江题、四川题等等命题中都有这种比喻象征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在整体上读懂材料,又要准确理解把握“喻体”的意义。
如上海题,“微光”象征什么?一切关乎人类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视为"微光"。"微光"有什么特点?细小微弱而不易察觉,稍纵即逝而难以把握。把这些弄清楚了弄明白了,才立意,才作文。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历来是受争议的产物,一方面它对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导引和提示,沿着一条类似的轨迹展开,让作文不至于“跑偏”,但它也使得考生思维与表达受到严重束缚,考生求稳避险的心理只敢在提示语规定的圈圈内写僵化作文,创新性思维、个性化表达难于实现。或许是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作文几乎都没有"写作提示语"。包括新课标题、大纲题、上海题、江苏题、安徽题、福建题、湖南题、山东题、重庆题、四川题等等都没有提示语。而2011年,课标题、北京题、江苏题、湖南题、天津题等等都有明显的写作提示。
二、备考策略
1、加强习得训练
揣摩作家时文和学生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主要通过研习作家优秀千字文去提高作文水平,而不是简单套用往年满分作文,此所谓“取法乎上”。但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结合。
2、读写结合,观察、感悟与写作结合
拓宽阅读和作文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人的视野和学识,杜绝“低龄化”或“幼稚话”思想或言论。关注生活,阅读和思考生活,体验和思考人生;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适当读一些中外名著,也很有必要回归教材。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分类阅读时,可以适时进行写作角度思考和分类写作训练。
3、强化能力训练
进行严密而简明的序列化能力分项训练,如审题训练、构思立意训练、文体训练、书写和写作速度训练及行文思路训练等。特别要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普遍运用到的无外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4、强化整篇训练
加强发展等级能力训练,力求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加强作文讲评。
篇6
十年终圆教师梦
1984年,年方21岁的姚志忠,高考失利,寻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业成为当务之急。正在他迷茫之际,一个工作机会来到了他的面前,岷县城关初中因教师短缺,急需一名语文教师,该校校长在当年高考落榜的毕业生中选中了他。由于偏科严重,他虽总分没有达到高考录取线,但语文成绩却居全县考生第一。校长找到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姚志忠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陌生的讲台,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在岷县城关初中代课两年后,他的人生再一次发生转机。1986年,岷县一中因为师资缺乏,从城关初中招聘了他,步入岷县最高学府的岷县一中,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他在这里一干就是近30年。
虽然上了讲台,但教学能力的不足和代课教师身份的尴尬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困扰,于是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初次规划。既然学养不足,就开始学,既然没有学历,就开始考。自学考试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没有课本,就到处借,然后在上完课、改完作业的时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大专课程自学。因为接连负责初三把关,遇到中考临近的那一次考试,他就被迫作出选择,为了学生的前途,自己的考试就必须作出让步,所以自学考试专科课程,他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合格,获得了甘肃省自学考试专科学历。遗憾的是,其后出现过一次五大毕业生转正为教师的机会,但因为他的主考院校不是师范类,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
四年自学考试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从教学历,更让他从中获得了追求知识的乐趣和职业自信。在接连三届初中毕业班获得优异成绩之后,他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于是,在1991年,学校将高一的一个重点班果断交给了他,他的职业生涯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了取得和高中教师相匹配的本科学历,也为了获得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身份,当然也是为了向转为正式教师迈进一步,他一边教学,一边又于1992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函授。平时是一边教学一边自学,暑假去该校参加面授与考试。因为学习很努力,1995年,他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函授生。他的毕业论文也经指导老师推荐,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高师函授》上。
一面是沉甸甸的本科毕业证捧在了手里,一面是他带的首届高三应届班在1994年毕业,高考单科成绩在岷县一中历史上首次超过了补习班;1995年,他所带的第一届补习班再度获得突破性的好成绩。他写的高考经验总结报告《我教高中的几点体会》获得岷县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从进入岷县一中开始,不论是带初中班还是带高中班乃至补习班,他所带班级的中考高考语文成绩都稳居全县第一。1991年、1996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定西地区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成绩的优异和荣誉的积累,终于让他的转正水到渠成。在从教13年后的1997年,岷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的转正问题,终于通过引进优秀人才的途径,破格将他转为正式教师,姚志忠终生从教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不待扬鞭自奋蹄
教师身份明确了,工资稳定了,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然而,转为正式教师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姚志忠深刻认识到,自己不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成为他的一块短板。在学校教师持续短缺的情况下,他欣然接受学校的安排,多年来跨年级、超负荷代课及管理班级。过重的工作压力不仅没有让他疲于应付,反而促使他革新教学,期待闯出一条既高效又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子。
在课堂教学方面,他在摸清学生基础差、阅读少、能力低的现实情况后,经过反复思考,摸索出了“比较教学法”。这种完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法,是通过课内不同学段之间、课内课外之间的资源重整,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前呼后应、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较教学法终结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为明显提高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面对高耗低效的中学作文教学,他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路子。首先在命题上,力避假大空,讲究作文训练的两个原则:一是作文训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二是作文训练与高考命题思路相适应。其次在整个语文界都深感头疼的作文批改反馈方法上,他也作了大胆尝试,创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层八组,加上教师构成三层。一个班级中四十多个在写作上表现平庸失误频繁的普通学生构成塔基,分为八组;遴选十六个写作上优势明显的学生构成塔腰,二人一组,评改一个组同学的作文,约五六篇;这十六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构思上已经过关,他们的问题是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这些作文由构成塔尖的教师精批细改,教师再对普通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查。由于学生评委经过了反复培训,完全胜任对同学作文的评改,问题都说到了当面,所以学生得到的帮助是非常切实的。
在限定时间里评完作文后,由每组评委讲评本组作文,推荐佳作。每次作文均产生三篇“最佳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揣摩。凡在评改中出现的问题,都由教师当堂解决。这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法真正营造出了一种“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在这种互助格局形成后,又适时增加其内涵,衍生出“课外阅读小组”等,不断扩大团组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这种尝试的成功体现在学生作文的普遍提高上,为学生的作文考试铺平了道路。“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成功后,他写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在2000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并在全县初中教师培训中得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的“国学课前诵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学生将每一次留给一个人的诵读展示活动当作自己难得的展示舞台,完成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探索,很好地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
转为正式教师后,姚志忠老师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除了在自己的教学教改中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学校还给他压担子,除了正常教学,还任命他为校教研室主任、校报校刊主编、语文教研组长等,期望他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岷县教体局也安排他参加暑期师资培训、送教下乡等活动,他均圆满完成任务。1997年,他被推选为政协岷县委员会委员,1999年,《民主协商报》以《十年磨一剑――记岷县政协委员优秀教师姚志忠》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奖章岂可成句号
志向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姚志忠常说,一个教师,学无止境,教无终点,永远会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下一站等着他。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荣誉,面对各级主管部门对他的肯定,他想到的只有继续拼搏和努力。他带领自己的教研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到各种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活动中去,学校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捷报频传。
2003年,他的论文《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同年,他申报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经过为期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鉴定通过,并收进了甘肃省第十一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经验交流汇编(高中语文卷)》,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教学中,发现了现行课本及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谬误,这使他产生了一种纠错辨误的念头,一方面,他把这些探讨引进课堂,另一方面还捉笔成文,与同行切磋。诸如此类的文章,在《中学语文园地》《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专业刊物,他连着发了十几篇,他对高考的研究也受到杂志社的青睐,受到邀请,他为《中学语文园地》的六个高考专号编写了文言文和名句默写章节,文言文紧扣考纲,很有训练价值;默写部分则多次与高考试题重合,受到考生的喜爱。他集多年高考指导经验写成的《高考语文教学策略与全程资料选择》,不仅获得了甘肃省教研成果一等奖,还参加了四川省面向全国征集高考方案的“高考通”论坛,获得高考方案设计一等奖。
多思善教方为师
2006年,岷县一中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进取空间。在对全体教师的重新定位中,他被学校推选为“岷县一中首席教师”,担当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谈及他的教育思想,他说,这可以在他的教育专著《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中予以了解。
《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一书,篇幅20万字,2011年6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精耕细作――走入课本纵深地带”、“在教言教――探讨当前教育得失”、“金针度人――漫谈教学措施方法”、“民俗放谈――注目家乡风土人情”、“试手做羹――亲尝写作甘苦滋味”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了作者公开发表的教材分析论文二十六篇,这些论文有的是对教学参考不深不透的地方进行深刻挖掘,使教学内容更为深透;有的是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对教材处理中的谬误进行辨正,使教学更为无懈可击;有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治学方法,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中丰富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思考教育法规、考试设计、道德引导等方面的文章八篇,这些论文对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念和考试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偏差和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路。
第三部分收集了获得各级奖项的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研究论文十六篇,这些论文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抑或考法辅导,都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这些经验与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同行交流提高。
第四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教学”所作的准备与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地方文化、民间风俗等领域。发表后,在本地民俗研究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被吸纳为县民俗研究会理事。
第五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写的一些练笔性作品。该书在2013年获得定西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尽管都是些小心得小感悟,但其产生的过程却与任何著作没有两样,也经历了触发、思考、梳理、落笔成文诸环节。况且这些思路观点也并不限于孤芳自赏,作为教学研究,也曾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产生过影响;作为讨论意见,也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引起过争议。姚志忠将自己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理解投入教材带进课堂,使其变成确确实实的教育内容,做了一个教师所应做的一切。
说起今后打算,姚志忠说,除了正常教学、培养青年教师,他的教学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那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以更贴近的姿态从事教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直观的借鉴材料。在这方面,他已经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修剪枝桠》,被该杂志作为重点文章推出,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这个案例通过对一个班级貌似违纪事件的恰当处理,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文理念。还有收入专著的教学案例《枯萎的花复苏的爱――关于尊重生命教育的一个案例》,通过一次借助特定情境对所有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写作经历,提出了教育中被忽略的一个主题――关于生命,我们该怎样对待?寓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
篇7
邯郸市第一中学 刘佳萱 指导老师:焦美玲
她悄悄地进入你的视线
却不知这世上有一个你
每天
你们穿过不同的景色
与不同的人相遇
缘分却让你们每次相遇时都匆匆擦肩
当你转身,枯等了一圈圈的年轮
之后
她终于有所察觉
你却早已疲惫不堪
你决绝地离去
身后的樱花散落一地
这是我刚读到的一位中学生的诗作,印象非常深刻,展示出来给大家欣赏。全诗紧扣一个“恋”字展开,通俗典雅,极具故事性;末尾以写景收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富有表现力。小诗能打动读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真情实感。诗中的“你”仿佛就是作者本人,他有一颗跳动着的青春萌动的心。他心中的那个“她”带给他惊喜,带给他期盼,也带给了他无尽的失落和伤感。
一、“高考体”文章最易陷入矫情,无病,华而不实
“高考体”是近年来考场作文中形成的程式化,模板化,空泛化,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范例。考生们热衷于用怪异的体裁、华丽的辞藻、众多的人物、散乱的结构胡乱堆砌文章,虚张声势,看似旁征博引,实则空无一物,缺少自然纯朴、真实深刻的文章天性。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说:“‘高考体’文风,疲弊到了谷底,亟待扭转。”
【考场片断1】
明天是推开窗即将面对的满眼风景,明天是暴风雨急切盼望的七色彩虹,明天是由一个个音符组成的将要连贯演奏的动人乐章,明天是阴暗森林里透过枝叶的那一抹光亮,告诉我们,明媚的阳光就在不远处。(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点评:文章用排比句开头,诠释什么是“明天”,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欲先声夺人,可见其熟知“高考体”作文的应对技巧。但真正站在品读文章和提升写作能力的角度,你不难发现这样的开头其实很空洞,本体、喻体、修饰词之间甚至缺少起码的逻辑联系。作者只是随心所欲地一阵狂想狂写,没想到竟然歪打正着地征服了阅卷人,出乎意料地得了高分――当然,这也是高考快速阅卷的弊病所在。但为写作计,这种空洞无物的滥抒情还是少点为好。
【考场片断2】
请您不要忘记,城市的繁荣背后,是无数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的汗与泪。请您不要忘记,城市中的一切脏活、累活、重活,都由农民工来干。他们没有医疗保险,他们能按月领到那微薄的工资,就欢天喜地。或许,我说得有些偏激;或许,我所说的情况正在好转,但我依然请您不要忘记那世间最美丽的人――中国农民。
请您不要忘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国家地理》载文,中国北方的大城市,地下水最多只能使用十到十五年,因此要实施南水北调。然而这本书上的一幅照片,却让我痛心不已……(四川考生《请您不要忘记》)
点评:此处仅截取了原文中的两个自然段。一段写请您不要忘记“中国农民”,一段写请您不要忘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文章最大的毛病在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是空发议论,不作深入剖析。中国农民是“世间最美丽的人”的观点还没来得及让读者信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又被抬上了案桌,差点再被屠宰。所幸的是,作者在文段中有所阐释才让它略显深刻和丰腴。其实,包括下一段的“”事件在内,作者只集中写一个话题就足够了。写作要的是深刻,充实,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强加给读者一些表面的和片面的观点。
二、文贵在真情,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有真情才能感染读者
人们常说:“看戏流泪,替古人担忧。”其实,这哪里是替古人担忧?分明是被作品中的真情打动,是情不自已。我们常常提到两个词语,一个是“忍俊不禁”,另一个是“不忍卒读”,这两个词语传递出来的读者的感受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无论写人、写物,都要力求其“真”。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让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才能让作者与读者在心灵上走得更近。
【写人片断】
走到水缸边,却有一大堆鲜嫩鲜嫩的鱼腥草,那一把一把的鱼腥草捆扎得整整齐齐的。鱼腥草的下面是白白净净的根,上面是微红的茎,每根茎上都顶着一片一片比指头稍大一点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布满了乌红色的叶脉。拿出一把放在鼻尖嗅嗅,立即就会闻到一阵淡淡的腥味,这也许就是“鱼腥草”得名的原因吧!望着这一大堆放在水缸边塑料布上的鱼腥草,我总觉得是一种美,而且应该像画出来的一样。我突然想到,这么多的鱼腥草,妈妈是怎样一根一根从坡上挖回来的呀!她又是怎样把这些挖回来的鱼腥草淘净,再一把一把地扎成束的呀!她又是怎样一次一次背到十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掉,换来那么一张一张零零星星的钞票的呀!而这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来做,没有第二个人当帮手。我知道,这全都是为了我,我每一星期的生活费都是妈妈一锄一锄从土里挖出来的呀!(朝天中学学生《苦心的妈妈》)
点评:作者从眼前的鱼腥草想到了苦心的妈妈,从鱼腥草的美想到了妈妈的难,从鱼腥草的多想到了妈妈之爱的深。妈妈靠挖、卖鱼腥草来供儿子上学,鱼腥草是母子心灵沟通的纽带。作者从写鱼腥草到写妈妈,感情自然真切,无斧凿之痕。
【写物片段】
在我们学校,在我们这幢教学楼上,有一个“C”字形的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看见不远处那繁华的街市。要是逢集天,这儿更是一个很好的“望台”,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漂泊的中学生来说,看看那挨挨挤挤、花花绿绿的人群岂不是一种享受?若是晚上,那就更妙了,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街市里那层层叠叠的建筑物里已闪烁着万家灯火。不大一会儿,头顶上繁星满空,街市上灯火通明,疲惫了一天的我们,此时此刻正需要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独享那一份安详与宁静。多么美好的一个角落啊!(朝天中学学生《一个别开生面的角落》)
点评:当你读着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也感觉着正在品读一个中学生真纯的心,品读他对学校深切的爱,品读他生活中的苦与乐。短短一个开头,就足以让你感觉到文字的细腻、真挚、纯朴。至于这个阳台以后还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作者的心灵受到哪些冲击,都还是不得而知的。但读到此,作者的形象已经清晰深刻地存在于他的作品中了。
篇8
语文课与思想课结合起来
《论语》《孟子》是古代文化经典,其中的许多文言知识甚至成为我们课堂学习时老师特别强调的知识重点。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是文言文,就把它等同于必修课的古文去阅读鉴赏,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正如钱穆先生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对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可通过利用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等独立解决或合作解决,而对学习难点、疑点或不易理解的句子含义,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像讲古文那样讲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论语》《孟子》散文思想性强,时代感强,就把它们当成思想政治课来学习鉴赏。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语文选修课仍然是语文课,学习重点还是要放在“读”、“鉴”和“研”上,只有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当然,学习语文知识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是不可偏废的。
另外,我们也不能因为《论语》《孟子》是选修课而把这两门课当作了课外活动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还是要中规中矩地把它们当成“正课”来学习,何况,从近些年的高考题目设置来看,从《论语》《孟子》中遴选材料设题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阅读经典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
《论语》和《孟子》课的开设有益于提高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我们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有益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论语》《孟子》时,要把经典与我们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多做相关性的思考,多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思考。比如学习了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思想后,我们可以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做得不好,有哪些还有不足;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联系我们的学习实际,对比分析,看看孔子的学习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学习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后,我们要深思:什么是浩然之气?如何来“养吾浩然之气”?同时,我们还要反思,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养成浩然之气了吗?我们的社会是否还需要孟子的养气观?社会的和谐发展离得了浩然之气吗?学习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后,我们可以联系到我们的学习实际,反省自己在学习中是不是有盲从、随大流的倾向,是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敢不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的结合,其实也正是我们学习《论语》和《孟子》的首要精义。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结合起来
所谓知人论世,分为两个方面,“知人”就是要了解经典的作者情况,“论世”就是要了解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在学习《论语》《孟子》时,如果对孔子、孟子一知半解,如果对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模模糊糊,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遇到障碍,更遑论理解其精义了。所谓以意逆志,就是在了解文本字句之后,抱着同情的态度,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文本作深层次的探讨和阐发。
前者是一种外部研究,是一种传记与社会历史阶段的研究方法;后者是一种内部研究,是一种文本与阐释的研究工作方法。前一种方法注重对文本的客观存在内容提要的解读,后一种方法强调对文本的创造性阐发,这两种方法往往综合起来使用。没有前一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就显得主观臆断;没有后一种方法,前一种方法就缺少创造发展。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前提,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提高。
比如我们在学习“士志于道”后,要对孟子“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行准确解读,就必须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在战国时期,“士”人辈出,游说盛行,但在具体的游说中有些“士”取得成功,加官晋爵,有些“士”则游说失败,灰头土脸。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孟子的忧虑,于是他据此告诫宋勾践――一名真正的“士”的标准。这就是知人论世。如果我们再加以探究则会发现,孟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分别对应于“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第一个对应强调人“穷”得要有志气,不能因“穷”而不择手段去牟取私利,第二个对应强调成功者要想到天下苍生。如果我们再深入发掘则会发现,这段话是对《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进一步延伸。孟子主张“仓廪”不“实”时也要“知礼节”,这就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理解,我们对孟子这段话的理解就非常准确了。这就是以意逆志。
《论》《孟》学习与语文必修结合起来
《论语》和《孟子》中的很多篇章是培养高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之一。从文学的发展轨迹和语言文字的传承关系上来看,读好先秦诸子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再往下读其他古文典籍,那就像“顺流而下”甚至是“势如破竹”样;反过来,先读了后代的典籍,即便你读得很好,学得很精,再去读先秦时候的典籍,那是“逆流而上”甚至是“艰难仰攻”。所以,我们要正视《论语》《孟子》的学习,不要仅仅把它们当成选修,而应该在学习态度上把它们当成必修课。
通过阅读学习、研读先秦诸子尤其是《论语》《孟子》,可以掌握一些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掌握相关的基本语文知识,培养自己对古文的语感,自然会提高阅读其他古文篇章的能力。中国文学,归根结底,其源头均能在先秦诸子尤其是《论语》《孟子》中找到痕迹,我们语文必修课中的很多篇章,其表达方式或思想内涵实际上是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论语》《孟子》的,如果我们能重视这一相承相续关系,既可以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可以增强我们阅读先秦诸子尤其是《论语》《孟子》的兴趣。因为,《论语》《孟子》与其他先秦诸子散文又有所不同,它们分别是孔子和孟子所作,而孔孟又是后世文人最为推崇的“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和作品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甚至成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取材之源,所以,后世文人的作品中无不留下《论语》《孟子》的烙印。
另外,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跟《论语》《孟子》直接相关。例如,2011年高考18套试卷中,福建卷第9题主观题就直接选用《论语》材料,湖南卷第20题小作文材料就直接选用《孟子・梁惠王上》,江西卷作文材料就直接取自《孟子・尽心下》,山东卷第15题填空题中则直接要求默写《论语・述而》名句,浙江卷第23、24题则直接选取《论语・为政第二》,25题又要求默写《论语・述而》,全国新课标卷第10题也要求默写《论语・子张》中名句,等等。再如,2015年高考16套试卷中,北京卷第15题的两个小题即选用了《论语・侍座》篇;福建卷第1题的(1)题即选用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湖北卷第5题的D项选用的是《论语・里仁》,第15题的(1)题选用的是《论语・学而》;山东卷第15题的(1)题选用了《论语・为政》;上海卷第12题的(6)题选用了《论语・里仁》;四川卷第20题选用了《论语・卫灵公》和《论语・雍也》两个材料;全国新课标Ⅱ卷第11题的材料主要是写老汪讲《论语》,甚至其第(3)题的题目直接设置为“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浙江卷古诗文阅读的第三个材料选用的是朱熹的《孟子集注》,并据此材料命制了第22、23两题。其实,每一年高考题目中,都能见到《论语》《孟子》的影子,如果我们把《论语》《孟子》的学习仅仅当作课外读物而浅尝辄止,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高考成绩。
总之,我们阅读学习《论语》和《孟子》,既要从学语文的角度学习,又要从学政治的角度学习;既要把《论语》《孟子》当作经典看待,又要紧密地和现实学习、生活结合;既要知人论世,又要以意逆志;既要在时间上把《论语》《孟子》当选修课看待,又要在态度上把《论语》《孟子》当成必修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好《论语》《孟子》。
【练习】
阅读下面的《孟子》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思考】
1. 运用“把阅读经典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试举两例“善养浩然之气”的仁人志士。
2.运用“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理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运用“把孔孟选修与课文必修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分析本文运用寓言的作用。
4. 运用“把语文课与思想课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谈谈中学生如何去“养浩然之气”?
【简析】
选文集中论述了什么是浩然之气,人应该如何养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那么,如何来养浩然之气呢?一是“心勿忘”,一是“勿助长”。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作比喻,认为培养浩然正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揠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危害它。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也就是说,“浩然之气”里充溢着“义”和“道”。告子认为“义”是外在的,孟子认为“义”是内在的,认为应该用自己的“义”来培养自己的“气”,对于“气”,孟子认为,不要让“气”弱化,要用“德”来培养它而不要伤害它,这是长期积累“义”和“道”之后自然发出的,不是偶然做一些符合“义”“道”的事就能达到的。
孟子的“养气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关头,一腔正气,视死如归,他们之所以面对强敌和侵略,能够不屈不挠,为国慷慨赴死,就是因为他们充分理解并践行了孟子的浩然正气啊。
【参考答案】
1.列举:汉朝的苏武一身正气,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改节操;南宋文天祥不为元军的威逼利诱所动,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写下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朱自清一身正气,在身患重病期间,拒吃美国救济面粉。等等。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养气的人不少,但大多并不注意内心的自然培养,而是人为地助长。反映出在战国中后期,士大夫们把有浩然正气当成士大夫们的追求和目标,但很少有人能够通过个人修养而得到,大多数人采取外在因素来拔苗助长。
3.选文运用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这样,使作者所批评的人为养气更加形象,直观,具体可感。
4.一、要从前贤们的经典论述中借鉴养气方法;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义”和“道”,从一点一滴小事上做起;三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不要做揠苗助长的蠢事;四是在日常生活培养正直的品质,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本题系一开放题,能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得明白了。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也不加伤害,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也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这种以揠苗助长的方式来养气的做法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对养气更是有害无益。”
篇9
50年代,、、;60年代,雷锋、焦裕禄和王进喜;70年代,陈景润;80年代,张海迪……
谁又是80后90后的青年偶像?
我们不要只读书的榜样,我们想在多彩的生活中,找到我们的一席之地,找到我们所喜欢的榜样。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相信总有那么一种生活,不一定主流,不一定按部就班,但只要用心去做,就是精彩。
谁是80后90后的榜“Young”?他的生活,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青春岁月,天地无限宽广,就起步跟随“Young”元素,去寻找我们的桀骜时光――
Young,代表了青春和朝气蓬勃
“样”来源于此单词的音译。回溯人类社会的历史,能让我们尊敬的人太多了!我们的偶像也太多了!而新生代的青年们却赋予了这个时代最特别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他们与我们生活最贴近,当然是我们榜“Young”的最佳人选。另外,Young还有朝气蓬勃的意思,也象征着我们选出来的人必须是阳光而蓬勃的。
榜样人物:李宇春 出生年份:1984年
榜样语录:我的骄傲在于不依附于人。
出道6年,发行5张专辑,参演两部电影,两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功打造专属个人的演唱会品牌――“Why Me”,李宇春的人生轨迹被视作“奇迹”。
自2005年从“超级女生”里脱颖而出,距今已是匆匆6载,犹记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她在明星这条路上走不远。
6年,算不算久?她走得并不十分顺利,也备受争议。她,只是用音乐才华和令人惊艳的表演灵性赢得尊重和认可。她的音乐长时间地停留在榜首的位置,她在演唱会现场光芒四射,她的个人工作室也已成立。她,不是6年前脆弱单薄的样子。
正如“玉米”们所说,她身上的那种坚持会带给人力量,她能让人觉得生活特别美好,觉得有很多要坚持的梦想和信念。
2011年,李宇春成为第一位荣获“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全国最佳女歌手”的内地歌手。这个女孩,如《时代周刊》所说,已然成为了“中国流行文化代表”。
“我的骄傲不在于我的事业成功不成功,这个骄傲,指的是我的事由我自己来做,不是依附在别人身上。”一张干净、从容的小脸,微微上翘的嘴角写满倔强和坚持。
候选人物:张杰 出生年份:1982年
榜样语录:我信一个人努力之后的命。
张杰也是出自选秀节目,当初顶着“我型我秀”冠军的压力参加“快乐男声”,虽然最终未进三甲,但他却是如今发展得最好的一位。
2004年出道至今,已发行6张高品质唱片,举办过4场爆满的个人演唱会,2008年以来先后13次获得“最受欢迎男歌手”称号。有人说,张杰有实力但欠缺运气,张杰说他只信一个人努力之后的命。其实,他一直在很努力。
候选人物:许嵩 出生年份:1986年
榜样语录: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你不了解许嵩何许人也,你已经开始落伍了。这个85后原创音乐人,独立包揽词曲制作,素有音乐怪才之称。
2006年,还只是大二在校生的他,创作《玫瑰花的葬礼》等曾在网络红极一时。2009年开始发音乐专辑,不签唱片公司,没有宣传造势,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曾经,许嵩也参加过新概念作文比赛,博客文章《把伤痕当酒窝》成为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阅读理解题。
在众多90后心目中,许嵩已不是一个单薄的名字,他更代表了一种率性而为却又被人认可的成长道路。
Oxygen,代表了有氧生活
氧气是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如果把青年人看作空气的话,最“Young”的代言人跟氧气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外部的化学环境和化合作用,将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发挥出来,我们的榜“Young”,必然是有社会公益心的。他提倡有氧生活,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有氧、低碳的生活创造条件。
榜样人物:梁树新
榜样语录:低碳经济,每一位市民都应参与。
“我们的政府已经在尝试推进低碳经济,但官方行为还不够;每一位市民都应该参与。”梁树新,专栏作者,2010时尚先生年度公益人物,“微计划”发起人。
他在空调上贴着:“今天你关灯、关空调了吗?”办公室里,谁下班后忘记关灯、关空调将要请同事吃饭。平时他尽量坐地铁,自己带饭,连办公室里用过的茶叶都要晒干制作茶叶枕头。
2008年1月,看到旅客由于大雪滞留火车站,他觉得一个媒体人应该做点儿事,于是发起“融雪行动”,向全社会发出捐款捐物号召,筹集到200万元的物资;2010年1月,他组织发起广州首届“不穿裤搭地铁”活动,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2010年3月,他在微博发起“铅笔换校舍”活动,筹集到15万多校舍修缮资金,2010年7月,他发起聚焦农村教育的NGO“微计划”……
他认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援助是一个年轻人最起码的良知表现,所以,他一直为公益而公益。也有许多和梁树新相同心态的人,在源源不断地凝聚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候选人物:郭秦 出生年份:1995年
榜样语录:贫困和苦难,总是让我心受触动。
她是90后的“小才女”,出版了《蓓蕾》、《爱的翅膀》等,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老慈善家”。
从2002年捐出自己第一笔稿酬起,她已捐赠了12万余元,资助了200多名贫困残疾学生,35名因贫困辍学的小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课堂。她还组织同学回收废旧物品建立爱心基金,开展50多次扶贫助困活动。
这个同龄人还在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孩子并非生在大富之家,但她说:“我一听到贫困的、苦难的事情,心里就会很受触动;看到那样的场景,也容易哭……”
Up,代表了积极向上
榜“Young”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看到事情发展正向的一面。因为只有自己树立了积极的信心,才能带领着更多的青年们一起向上爬。就像“up-”作为前缀的时候,带领着后面的字母向上,就算原来是悲观负面的,也能被调动起来,树立自信和豁达的信念。这样才能通过内心那个积极的小人厚积薄发。
榜样人物:杨子威出生年份:1990年
榜样语录:我的态度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我必须要去做。
18岁时,杨子威用献血完成了成人礼,半年后,他再次献血并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2009年11月,杨子威突然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当即表示同意捐献。手术前,他打电话告诉父亲,他要入院捐献骨髓,并说自己已满18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011年3月,北京的白血病少女病情复发了,希望他再进行一次捐献。再次捐献的例子极为罕见,但杨子威又进行二次捐献。在医院休养的日子里,杨子威先后两次将捐髓后所得红十字会慰问金1万元捐给了四川一名白血病女研究生。
杨子威被大家称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对此他只是平淡地说:“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我期盼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候选人物:卢驭龙 出生年份:1995年
榜样语录:只要我们肯去努力,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有一部电影《霹雳贝贝》吗?“中国达人秀” 上,卢驭龙一登上舞台,就震惊全场:他可以控制风雨雷电。
这一切源自于他9岁时被高锰酸钾烧伤,这引发了他对化学的兴趣。他自己动手办了一个化学实验室,虽然多次受伤,曾重伤至臂缝400多针,但这并未减弱他对化学的喜爱。他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近百项发明,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狂人”。
“只要我们肯去努力,任何事都是可能的!”这是卢驭龙的人生哲学。
候选人物:小纬 出生年份:1987年
榜样语录:我还这么年轻,如果停下来了,真的是一种浪费!
小纬是中国最年轻的配音导演,你可能没见过他,但你很难没听过他配音的节目。在《DISCOVERY》《国家地理》《探索・发现》,我们随着他带有各类情感的音调与节奏去冒险、解密、遨游――这种共鸣,只有出色的配音才能做到。
24岁的小纬,声音不止出现在好莱坞大片、知名节目、品牌广告中,他喊出了年轻人的誓言:“累!可我停不下来。我有热爱的事业,我还这么年轻,如果停下来了,真的是一种浪费!”
Nerve,代表了勇气和胆量
光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心态是不够的。因为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有了积极心态而消失。作为新生代青年榜“Young”,面对责任他们要有胆量承担;面对挫折,他们要努力地克服;面对凶险,他们需要沉得住气,并运用智慧去找解决的办法;面对失败,他们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榜样人物:夏达 出生年份:1981年
榜样语录:胜利来自10×365×7。
这个像是从动漫里走出的“春晚最美女观众”,从高中开始就进行漫画创作。将来要做什么?夏达曾经只是希望“偶尔画画”,不过多年后,她却成为了“漫画家”。
胜利的曙光从哪里来?夏达的答案是10×365×7。她默默地每天画10个小时,画了7年。
7年里,挨过饿,吃过苦,生病靠死扛,不出门是因为躺着抗饿,瘦是因为消化系统彻底紊乱,头发长是因为没钱理发。
2009年,她的画作《子不语》亮相日本杂志《Ultra Jump》,成为国内唯一打入日本顶级漫画杂志的原创漫画。
夏达说,梦想有多重要,现实有多残酷我不想去计较。我只是一只不会想太多的绵羊,我会继续快乐地奔跑在这片草原,也会把现在的成绩当成大家对中国漫画的鼓励。
在夏达的漫画中,《牡丹亭》、《西厢记》、《诗经》等都是她的灵感来源,她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诗词教会她每一笔一划都用心体味,画漫画则是她用体会记录下世界的方式。
坚持在漫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吧,夏达同学!
候选人物:菲利红 出生年份:1981年
榜样语录:你的心要像天地一样,无限宽广。
菲利红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从2008年开始,她独行、中东。今天,她的足迹已经踏遍非洲大陆,要向南美洲进发。
菲利红在尼日尔时,她会冲着路边的穆斯林老人挥手,老人张开没牙的嘴巴对她微笑;她摸摸小婴儿脏兮兮的小手,直视他无比明亮的眼睛;看到蓝衣白裙的少女三三两两走过,菲利红大声打招呼,她们害羞地低下头掩着嘴笑;遇到清真寺边守着一车橙子熟练削皮的小贩,菲利红主动说一句:“嗨,晚上好!”他抬起头一脸慌乱却开心。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菲利红也跟着高兴。那种跨越国度、语言、肤色,心贴心的交流,让她感到世界一家!
在非洲最难熬的是去北非摩洛哥的路上,由于一路缺水,菲利红身上衣服曾5天没换洗。全身被各种各样的布包裹着――身上的一块用来御寒,脖子上的一块当枕头用,腰后面还绑着一块当腰枕。头发蓬乱,脸色憔悴,活像电视新闻里看见的难民。
更要命的是染上了疟疾,苦撑五天,终于住进了医院,打了三天点滴。再搭50小时的巴士最终到达摩洛哥时,她冲进咖啡馆,喝了一杯鲜橙汁,生命一点点回到枯竭的体内,发现这就是天堂!
她说,你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勇敢,更有毅力。当你以为已经到达极限的时候,再往前走一步。做到了,你就什么都不怕了!
她在博客里面写:“背起包开始独自行走世界,只为完成心中不败的流浪梦想,我没有想过明天,我只知道,就在此刻我愿意就这样一直地走下去……”
如果你感觉快乐枯竭了,就像菲利红一样去寻找人生吧,每天都能遇上新的自己!
候选人物:赵俊杰 出生年份:1991年
榜样语录:认真是成功的唯一筹码。
刚过完20岁生日,可他已是高级网络工程师,拥有自己的网络科技公司。年纪虽小,阅历可一点儿不简单。15岁独闯北京,18岁实现IT行业CEO梦想,19岁锁定高端市场,打造自己的事业天堂,绝对的百分百靠谱好青年。
赵俊杰也同样经历叛逆的少年期,辍学、打工……在现实中碰破头才幡然醒悟,只有蛮劲是做不成事业的。有了失败的经历,他更珍惜眼前的事业。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即使是一件极小的事。这种认真态度,使他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遇。
Global,代表了全球化
80后和90后成长的过程正是世界全球化迅速扩张的过程。所以榜“Young”必然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化的形象。比起同龄人,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目光更加长远,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应该更强,有至少一样吸引人的个性魅力,具有能代表中国这个时代的青年的面貌,并要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范儿”!
榜样人物:丁仕源 出生年份:1990年
榜样语录:做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情,做好它,享受亲手创造带来的快乐。
他曾放言要做“90后”韩寒、郭敬明。12岁开始思考创业计划,14岁进入报社担任记者、广告客户主管、总编助理,16岁成为千名模特的经纪人,参与操办过20个世界级模特大赛和200多个大型活动,19岁便登上“2009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是当时唯一一名90后。20岁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拥有独立公司并持股多家公司。
少年的他,也曾顶着扫把头、穿着窄脚裤,叛逆,无所事事。小学毕业当晚,丁仕源带着一帮同学彻夜狂欢,凌晨2点还没回家。哥哥找到他后,送上了严厉的痛斥外加一顿拳头作为毕业贺礼。顿悟在一夜之间不期而至,他便开始定位“未来”,白天和同学一起上课,晚上进入成人培训中心学习。如此生活一直持续了近3年。此后,几乎每隔一两年他就会有一次蜕变的机会,并一路持续至今。
抛开关于教育制度的争论不谈,丁仕源至少提供了另一种成长路径――成熟与经历有关,与年龄无关。财富不是他定义的成功。他更享受一直在成长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情,做好它,享受亲手创造带来的快乐。
候选人物:王羽佳 出生年份:1987年
榜样语录:勤奋才对得起天赋!
她是阿巴多眼中的天才,是当今国际乐坛最炙手可热的年轻钢琴家,被誉为“飞指钢琴手”。
像很多孩子一样,她6岁起学习钢琴,14岁开始,她就在美国独立生活学习。她的演奏生涯是以替补的身份四处“救场”开始的。如果让她衡量天赋与勤奋对自己的重要性,她选择前者。“天赋是老天给的礼物,不过有越多的天赋,就应该加倍努力,这样才对得起拥有的天赋!”
候选人物:侯逸凡 出生年份:1994年
榜样语录:成功的定义是下棋、生活两不误。
“可以代表正在崛起的中国”,这是《纽约时报》对她的评价。5岁开始学棋,“最小”是伴随侯逸凡最多的字眼之一,16岁就获得首枚亚运会金牌,是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去掉各种荣誉的锦衣后,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花季女孩。她只是在同龄人被各式各样的诱惑迷住了眼时,安心地将自己放在64格的世界里,一年又一年,一个人承受着所有的寂寞,在一个她自己觉得有趣的“游戏”里,头也不回地“玩”着。所以,无论站在哪里,她都可以是一代年轻人的榜样。
《风雨哈佛路》
由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的亲笔传记改编。莉斯,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哈佛,用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
《叫我第一名》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Brad Cohen是一位有妥瑞氏症的年轻人,不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他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最终如愿。
《当幸福来敲门》
一部或许不太新鲜却依旧是取材真实故事的电影。但当再次用心去看时,克里斯加纳那份执著与感动仍在。
《窗边的男孩》
12岁的男孩山姆热爱篮球,却因病注定一生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保姆经常为他读丘吉尔的传记,使他不断获得鼓励和力量,最终,山姆考上大学,并成为一名体育专栏作家。
《这一生再也不会有的奇遇》
这本书以美丽故事的方式告诉你,人活着不是为了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而是为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