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4: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桥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周星期五是元旦节因为元旦节是星期五,所以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就不用上课就放假了,但是星期五是元旦节老师说,星期四的下午在班里可以庆祝一下元旦。
不过那一天因为换课才有一节语文课,而星期四下午还不用上晚自习,只有三节课。一节课的时间好像也干不了什么。
到了星期四下午开始的时候,还是班里能学下去,还是很高的。可是一听到又在第一节讲课的时候大,家都傻眼了,兴趣立刻就跌了下去。好在后来老师说后两节课要玩的时候。有都活跃了起来。好不容易把第一节课给混过去了。后两节课,老师说给我们放电影给我们看主要讲的就是全世界仅仅只有5个小朋友去参观一个巨型的巧克力工厂,工厂的主人先后把4个孩子给支开只留下最后主人公一个,这一点总感觉工厂的主人是个坏人。开始这样感觉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为了选择继承人。就为了一根白头发,而主人公拒绝了他的好意决定要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工厂的主人也和他的爸爸和好了,主人公的家都搬到工厂里去住了。结局是美好的,上面的那些长久看上去还是真的十分好看,还都可以吃虽然,虽然都是假的,但想想还是很好的。
这个电影从总体上看还是很好看的,特技也做得特别漂亮,下次有机会还来再看几次。
篇2
一、通过多媒体,拓宽小学生的视野。
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CAI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春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春景──“烟柳”、“鸭先知”、“燕回归”、“春笋”、“花满蹊”等;有春趣──“小儿嬉春”、“吻蘑菇”等;有春耕──农民耕耘播种,学生上学等;有春喜──元宵灯展,家乡新变等;更有立意奇特的春逝──一江春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春天》的课件。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地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它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都有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利用多媒体,使表达更细腻。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 新课标 开放
新课标颁布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迎来了花开绚烂的春天。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训练方法僵化等问题,使学生不仅难以感受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走出一条全新的作文之路,为学生打造“轻舞飞扬”的写作时空,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命题。
一、注重读写结合,架起文学之桥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①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写作环节却往往被广大教师忽视。因此,以读写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习得有关的写作方法,正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必然转变。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之时,我以“向日葵”、“荷花”等谜语为例展开猜谜游戏,使学生从颜色、形状、动态等角度初步感知状物的有关方法。随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颜色、形状、动态的句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与学生一起美读感悟,并为学生出示了《荷花》、《燕子》中的有关片段,和他们一起归纳出描写事物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快乐小练笔,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美丽的牵牛花从翠绿的叶丛中悄悄地探出头来,在阳光下吹起了淡蓝色的小喇叭,呜――呜――,耳边仿佛响起了春的声音,让人深深陶醉了……”在文本的引领之下,枯燥的写作方法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学生的小练笔也非常成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续写、补白、读后感等方式,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架起一座从课内通向课外的写作之桥,长此以往,写作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快乐。
二、发展常态作文,走向自由时空
长期以来,传统命题作文剥夺了学生自主写作的快乐,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灵性。面对学生作文雷同、言之无物等问题,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入常态作文,关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提倡生活化作文,使作文写在学生的动情处、感悟处,为学生打造无拘无束的写作时空。例如,在一个课间,我发现学生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原来他们捡到了一个鸟蛋,正在好奇地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于是,我走近学生和他们一起认真观察,展开美丽的想象,在培养学生爱鸟意识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愿望。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了有趣的随机作文,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小小的鸟蛋呈椭圆形,散发着玉一般温润的光泽。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显得那么孤单,让我的心也变得那么柔软。望着望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嫩黄的小鸟,它睁着乌黑的眼睛望着美丽的世界,与鸟妈妈一起飞翔在碧蓝的天空……”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了快乐的张扬,写作起来自然情思飞扬。除了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开展随机写作,我还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心灵感悟等题材不限、篇幅不限的小作文,引导学生“随心而动”,使作文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三、丰富训练形式,提升写作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②纵观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形式,缺乏多变的训练模式,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广大教师应以新课标“倡导开放化作文”的精神为指引,引入更为丰富多彩的作文训练形式,努力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开拓一条自由的写作之路。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利用课堂五分钟开展了“快乐大家说”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于生活的点滴感悟,谈一谈在大自然中的观察所得,或者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以形式活泼的口头作文引领学生走入文学的殿堂。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位学生深情地说道:“灰白的天空遮住了我们远望的双眼,蓝天白云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当人类行走在发展的路上,大自然却悄悄地拭去了眼角的泪。如今,我们的自然母亲已经千疮百孔,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还地球一片蔚蓝的天空!”当作文成为学生抒发内心的自由平台,写作也变得轻松起来。
四、强化阅读积累,引入源头活水
先生说道:“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物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头脑中缺乏必要的积累,在写作中很容易陷入“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或者“有话说不出来”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将积累作为突破写作难点的一大重心,鼓励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文字素材和情感素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阅读为突破口,结合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建快乐阅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悠悠书香中有所收益。例如,我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便经常为学生讲一些《西游记》、《格林童话》、《千字文》、《论语》中的故事,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日有所诵”中逐渐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从中获得情感和知识的广泛积累。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包括每天诵读一些优美词句,每周上一次阅读交流课,定期举办讲故事大赛、童话剧表演、诗文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精彩的阅读中奠定坚实的文字根基。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是完全开放的写作时空,是欢乐的文学舞台,只有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迎来更加美丽的明天!
注释:
①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8-01
② 何静慧.爱为学问之始[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1,(1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媒体;作文;小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它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较大,所以作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处起笔,只能被教师的指导牵着走,处于被动状态,写出的作文空话连篇,毫无新意。教师在指导时,费力不少,收效甚微。造成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其它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用它丰富的表现力,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利用它创设情境,拓宽题材和写作思路,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形象的材料
1.通过课件,为学生积累素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让题材库充裕起来。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
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更有甚者,学生就地取材,写出家乡的桥。
二、激感,强化写作欲望
1.创设写作情景,调动积极性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六年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CAI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尽情表达,抒发真情
1.培养观察力,描写细腻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参观了饲养场,只觉得小鸡摔跤、鸭子游泳、猪抢食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亦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夹竹桃,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及如收拢的小伞般的果实。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展开联想,快速表达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文章能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小猪抢食”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群小猪飞奔过来,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饿!我饿!”抢到食的小猪,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两只大耳朵扇得厉害,像是凯旋而归的将军……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
3.及时反馈,正确表达
篇5
十月三日,伴随着并不强烈的阳光和温暖和煦的风,我骑车乘着妹妹来到思源公园。
走进去,你就会看到一个大大的水池,你在池水里,会看到云、楼房、太阳和花花草草。水池的四周耸立着四只石象,石象上,还有两只孔雀和一只仰天长叫的黑象活灵活现。
径直走去,不禁让你惊讶不已,碧绿的草,红色的花,偶有几只小虫跃于这花草间。默默地坐在精心雕刻的石凳上,沐浴着阳光,享受着风的抚摸,好不惬意。漫步走在这草木之间,心里格外的轻松愉快。
穿过这些花花草草,看见的,是一个顶着两只鹤的石碑。碑后,还有一座雕像,一个游泳池,你绝对抵不起这样的美景,欢声笑语声,时刻响彻在耳边。也许,在这样的景色下臣服,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好。
再往前走,绿树成荫,一条小道出现在眼前,沿着小道一路爬上去,有一座小亭子,悠然地坐在上面,眺望远处的景色,吹着这个秋天该有的风,不禁拿出相机,将这大自然的美景尽收在这小小的相片中。
向右边远远望去,你又会欣赏到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里有五十六尊雕像,想必你也猜到了吧,没错,它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人民都不一样,他们有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风采。瞧!这里有古朴的汉族,有穿着朝鲜服的朝鲜族……它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穿梭进那些个羊肠小道,走过一座石桥,并入了百孝堂。二十四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们诉说着,让你不禁感受到古人们孝敬父母的精神。
慢慢地,我们又走到了大路上,穿过四座小桥走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台阶,我们来到了思源楼,因为门是关的,所以我们也就没有进去。
穿过一道走廊,我们看到了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四个传奇人物——孙悟空、骑在白龙马上的唐僧、猪八戒和挑着行李的沙僧。
走到这里,思源公园算是走完了。
篇6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技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作文教学,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个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鉴于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些内在动力的驱使,学生就会逐渐对作文训练有好感、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效。对写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源于写作的需要。有了写作的需要,也就有了写作兴趣。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
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
二、重视实践,鼓励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活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作文训练时多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活动。 如教学《我最喜欢小动物》时,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小动物,先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颜色、形状、运动、行走间的动态,最后,可先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观察的全过程, 再让学生对其心理感受等写下来。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体验对象的特点,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还要利用有效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带学生去参观动物园,例如可以观察动物的活动,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组织学生爬山,野炊,帮助母亲做家务,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令其扩大视野的同时,写出的文章才不会干瘪无味,因其亲身感受过,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情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而逼真。
三、重视阅读,广闻博览,提高语言修养与人文内涵
目前中学生在阅读中存在许多问题,他们的个体差异又大,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基础偏差,阅读习惯欠佳,甚至基本上没有读书习惯,即使是图书馆的“常客”,大多数也只是属于“消遣休闲型”和“猎奇觅艳型”读者。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应该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的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开展导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宣传优秀图书,对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更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中外名著、经典著作、名人传记、散文、杂文、诗词和科普读物、最新科技、边缘科学及专业知识类图书等。图书馆应和课任老师相配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让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四、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
多写多练,即平时多练笔,培养学生养成写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把平时积累的东西及时地记录下来。日记是学生生活真实的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激发起来,并且坚持写日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存入自己的题材库,写作时就不会缺少材料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有一颗睿智的心,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探索写作的技巧和门路,以智慧引领学生前进。那么,在以后的作文课上,一定会看到学生灿烂如春花般的笑脸。
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如在学习《日月潭》之后,可以让学生仿照其写作方法,描写南湖公园。开头可以模仿《日月潭》先介绍南湖公园坐落的位置及周围的景物;接着写南湖的湖水及湖上的拱桥及南湖大桥;然后模仿《日月潭》写写清晨、中午、下雨时南湖的景色;最后赞美美丽的南湖。文中的好词佳句也可以适当引用。由于有例子可以参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快掌握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当然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六、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又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语文教师大胆改革,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才能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不再黯淡无光,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篇8
一、熟悉亲近——寻求地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写与家乡有关的作文,就必须建立在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上。学生如果对家乡的人、事、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体味,就难以在作文中潜入乡情的深处;如果对家乡的人文历史知识缺乏关注和了解,就会使作文中发生的情感浮于表面,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熟悉家乡历史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盛泽,有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千百年来,盛泽的老百姓就有从事蚕桑劳作的传统,夫织妻络,父业子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盛泽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丝绸文化。为了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学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时事。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做法:“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校语文备课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魅力绸都采风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五龙路附近的供奉着蚕花娘娘的先蚕祠,走进了清嘉庆年间山东济南府人所建丝绸会馆——济东会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去了被评为“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的丝博园,在那里体验和感受农桑文化、丝绸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生一起漫步在白龙桥上,观瞻了那副广为传颂的著名桥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让学生缅怀过去绸都丝绸交易的盛况。耳闻目睹,使学生由衷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学生接受到的绝不仅是关于家乡文化的文字信息,他们更会从生存与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自觉地将自己与家乡紧密相连,为接下来写与自己家乡有关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准地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考虑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在平时课余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和熏染。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作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写作文那种勉为其难、东拼西凑的现状。
二、体会思考——在文化现象的深处引领写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家乡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虽然涉及到地域文化,但由于缺乏敏锐的眼光和创造的勇气,他们在优美的地方风情面前看不到一方水土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在家乡丰厚的历史沉淀面前把握不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命脉,从而使许多极具价值的作文资源在粗浅的描绘中白白浪费。要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在作文中融入地方文化,广泛积累是基础,研究思考则是关键。地域文化资源纷繁复杂,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文化内容加以筛选、审视,体会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思考地域文化所延续的历史文化精神,传承文化的同时又要着眼于未来。
家乡独特的风情,动人的传说,一座桥、一棵树乃至一条路的路名的故事,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作文中重要的“隐性资源”,只有这些资源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蕴在作文中得到体现和彰显,学生的乡情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和深度。就拿“绸都文化”来说,一方面,盛泽纺织企业众多,丝绸商铺林立,商品经济生活发达;另一方面,镇上街巷古朴,河道萦绕,街由水曲,路由桥通,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从文化发展传承的层面找到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设法启迪学生对文化的演变进行联想、分析。如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家乡的一份子,该怎样理性看待绸都盛泽传统风俗习惯;面对滚滚而来的改建大潮,盛泽弄堂存留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如何推广家乡丝绸文化等。带着这些可深可浅可是可否的问题思考,让学生为家乡故土的发展献创意,为改善现状出点子,激发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的写作使命感。
学生有了自觉关注家乡文化的习惯和思考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品性,那他们心目中的“家乡”就不只是一个模糊的大众化的轮廓。学生如果能够透过文化的表象去尝试解读家乡的特点、性情,展现青年学子对家乡文化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他们的文章才会具备写作必要的真实的“血肉”与“灵魂”。
三、表达抒写——以地域文化特质彰显作品的个性
一方山水养一方性情,一方性情显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文学创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如何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家乡文化,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课本中,有许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经典描写。请看:
(1)(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鲁迅《故乡》)
(2)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老舍《想北平》)
(3)“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沈从文《边城》)
以上这些描写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例1中的小毡帽和银项圈,是浙江绍兴一带孩童的特有穿戴装饰,而戴银项圈避邪也与江浙一带的民俗有关。例2中作者写的是老北平的物产,关注的是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一层白霜儿”、“愧杀”等则具有浓郁的京味。例3中爷爷说的那句话,既涉及了湘西青年男女恋爱“走马路”这一民俗文化,又展示了湘西当地人才有的乡音土韵。这些作品从外在环境到对人物的描写,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到心理、情感,全都透露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作家作品中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是该地区独特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心理等在作家作品中的综合表现。鲁迅笔下的鲁镇与未庄,老舍的“北京生活”,沈从文的“湘西故事”,这些各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一方面当然是这些文学大家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长久生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的鲜明个性以及当地独特的地域风情。
高中生写作提倡抒写自我,回归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在作文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突出作文的生活味、人情味、文化味。学生可以在作文中描绘本地方的自然山水、传说故事、民情风俗、生产劳动等内容,更应该在作文中由实到虚,写出一个地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厚重的历史积累和浓郁的文化风貌。以“绸都文化”为例,学生作品既可以紧扣改革发展主旋律,反映绸都火热的生活,咏唱家乡丝绸纺织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表现盛泽人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朴实情感,弘扬绸都盛泽“勤劳、务实、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展示人们在新潮思想的侵袭下的拒斥、盲从或困惑的心路历程,揭示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探讨商品经济法则与人际关系和谐相融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来,作品中独特的社会风情,鲜明的地域特色,深沉而理性的思维,使得文章既“接地气”又富有个性。
篇9
有关北京的初三作文
国庆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
我们去了天安门、故宫、长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天安门广场的正前方立着瞻仰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望着我们,仿佛在跟我们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还去了万里长城。从车窗外看去,它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周围树木环绕。当我站在山脚下往上望,那长城很长很长弯弯曲曲的。我们是从居庸关上的,一口气爬到第三个烽火台,我已是气喘吁吁的了。就在我快泄气不准备再爬的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妹妹从我身边超过,我有点难为情了,连一个比我小的小女孩都比不过。于是,我咬紧牙关努力的去爬。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终于爬到了长城的最高处,我欢呼起来而且很自豪:终于站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龙脉上了。
我们还去了故宫,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王宫建筑群。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制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用金碧辉煌的彩画描绘外墙。故宫有4个非常著名的门:正门叫午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神武门。里面存放着几百年前的历史,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的智能和血汗的结晶。
我爱我们祖国的首都,我爱北京!
有关北京的初三作文
暑假的时间是空闲的,当然也要做一些有趣的事,在我的央求下,爸爸和妈妈终于带我去北京玩了,我开心的一夜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起床,带上收拾好的东西直奔火车站,暑假外出游玩的人很多,所以车站非常的拥挤,爸爸让我紧紧的跟着他,以防我丢了,不过说实话,这么大的人,怎么可能会丢了呢。
坐上火车后,我与爸爸商量到了北京都去哪个地方玩,爸爸说,他要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平常只能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的广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说我要去颐和园,爸爸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为什么要去颐和园,我说,我们书本上讲过颐和园,我想去看一看书本上的东西是不是真的。
经过了五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北京,爸爸首先带我去了北京天安门广场,说实话,广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广,但是我心里只有颐和园。
终于到了颐和园,走进去,满眼都是绿色,我一眼就喜欢上了它,此时此刻我才羡慕起清朝的历代皇帝,因为他们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园林。接着我又去看了课本上说的十七拱桥,这个桥真的是一件完美的作品,我不禁佩服起清朝的工人了。
三天的北京游玩很快就结束了,我心中是慢慢的开心与满足,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到北京的。
有关北京的初三作文
小时侯,有首歌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灭:“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作者,他们从未去过北京,北京在我的印象中只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祖国的心脏。是学子们向往的地方。这么多年来,对北京的理解仅仅是这几句话,老师和父母形容罢了,我从未见过真正的北京。
7月,我有辛参加了“我到北京上大学”夏令营活动这个活动让我对北京的印象非常深刻,把北京的一切都牢记在心。
故宫博物馆,也就是电影电视里说的紫禁城那高大的红墙围起了紫禁城的神秘;那巍峨的殿宇尽显皇城的至高无上,气势恢弘的御路承戴着千年的历史足迹。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岸是故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当我真正登上长城,站在千年的烽火台上,想起秦始皇时期那些为了修长城而牺牲的许多老百姓,想起孟姜女哭长城,这时,一种征服感油然而生,拿起了电话,心情万分激动:“爸爸,妈妈我是好汉了,为我祝福吧!”打完电话,我便拿起相机“咔嚓,咔嚓......”把长城的每一处都照了下来。
北京作为祖国的心脏,的确让人神往,我亲眼见到天安门前升国旗。7月14日的早晨,我早早起床,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和老师一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当我们看到国旗护卫队护送着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想起先辈们为了祖国的今天,抛头颅,洒热血,我不禁泪流满面,我对自己说:“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骄傲!”
我走进清华北大的校园,感受百年学府的风韵,和来自请华北大的优秀学子交流,他们的求学经历带给我许多启示,也帮我立了奋斗的信念,他们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力争考上百年名校??清华北大,读上我一直神往的清华北大。
篇10
摘 要:写活动作文,精选有价值的材料,“出口”难找准,甚至找不着。教师应正确引路,善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恰到好处地帮其找准“窗口”“刀口”“出口”,帮助学生把活动作文写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作出优稿来。
关键词:活动;培养;写作意识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活动激发学生写作文,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回想起指导学生作文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活动。现择其一二,权作抛砖引玉。
一、观察活动找准“窗口”
“天才不是天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先得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其满怀激情地投入,满足各种爱好,提高其基本素质。而开展一项活动,一定要有来龙去脉,有前因后果主次之分。选择好观察活动的“窗口”,也就是选择好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按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顺序写,对活动的感想、意义等从不同角度加以认真观察,组织材料,选材要典型,事实要感人,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窗口”是否找得准,关键是看通过“窗口”能不能观察到活动的本质――意义。记得学校有一残疾孤儿因缺钱失学了,我率先垂范,发起了“献爱心助残儿”的爱心活动,孩子们把平时的零花钱拼凑起来,使一个濒临失学的残疾女孩重新回到学校读书,一读就是两年。我便开导孩子们:“建设‘四化’大厦要从平地开始,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应从小事做起;只有整个社会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然后诱导他们将参与这项活动的全过程真实地写下来,达到了美化孩子心灵的目的。这是我创设情境作文的第一步。
二、解剖主题找准“刀口”
在解剖活动主题时,使用最多的角度,是采用横剖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把十分复杂的活动,用比较少的场面概括起来,举一反三,让人们从这些画面中获得了解全过程的效果。
我耐心教孩子们尊老爱幼,特别是对孤寡老人进行“送温暖”活动。孩子们将积攒的钱捐献出来给孤老买柴购蜂窝煤,其快也捷焉,整个捐款捐物的场面颇让人感动,童心可爱,童心可塑。由于加强了爱心的熏陶,孩子的心里分外亮堂,我便让学生以《孤老不孤》为题作文,并找准捐款捐物场面这个“刀口”,将活动真实地记录下来。有两个学生的同题作文,因富有文采吸引读者,很快在报刊上发表了。
三、精选材料找准“出口”
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种花大户,在花农的讲解当中,同学们了解了花农种花的辛酸,懂得了许多有关花的知识,受益匪浅。回到学校大有“一吐为快”之感,其中有一生写出长达1000字的作文,就试着将稿件投到报社,结果这篇作文稿被“毙”了。原因是“出口”没找准。事实上,有关农民发家致富的题材屡见不鲜,这方面的特点并不显著,而这个学生偏偏老生常谈,面面俱到地洋洋大洒。我们还记得这么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花农带动其他村民搞花草培植,并被聘请为学校花木培植技术指导员,却有独特之处。于是,我重新从这一角度精选材料,指导学生作“要想写好文,先要做好人”,从整项活动中将故事情节、细节仔细推敲。力求做到:(1)避虚求实。即多描写,少概述。(2)点面结合。即少写过程,多写闪光点。找准了这一“出口”,引起了学生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的作文挺有新意,很快在报上发表了。
写活动作文,精选有价值的材料并不容易,其“出口”不但难找准,有时甚至找不着。这就需要园丁引路,恰到好处地帮学生找到“出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作文写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作出优稿呢?在此我想向同学们提出三点:(1)吃透六面――上下左右前后。(多问:你算老几?)(2)善于以小见大。(举例:课文《七根火柴》)(3)学会七多:读、看、听、想、记、跑(走)、写,必须做到一要吃苦耐劳,二要勤学苦练。
“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长久的训练,在学生练就了找“出口”批改作文的基本功后,教师用“阅、查、择、评”的办法,推荐好的活动作文,朗读中进行评优指劣,至于优秀作文和精彩片段,则由教师或学生完成,力求做到三点:(1)全面分析与重点讲评相结合;(2)讲评与对照相结合;(3)整篇佳作欣赏与片段成功的句段相结合。讲评中师生互动,充分交流,尽情享受活动作文成功的愉悦,产生激励的效应,从而培智训能,除掉靠网上下载的陋习,激发对活动作文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创设了最佳写作情境。
总之,在作文活动课过程中,我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写作“士气”,找出作文中的优点,鼓励他们的斗志;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对不满意之处也提出修改意见,寄予希望。“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凡由我指导的学生,皆在愉快活动的情境中树信心、激兴趣、增知识、促写作,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前进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