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31 08: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师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师培训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2年9月,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步入了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广西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广西玉林市组织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

1培训内容深广不足

2011年以来,玉林市老师组织参加的区内外大中型培训有25场,主要分为课改专题、教材分析、理论研讨、技能展示、高考备考、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四大观念。而目前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观和教材观上。尤其是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类的培训共有10次,占比达到40%,远高于其他各项。教材类等其他培训各只有三次,各占比12%。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高考备考上,对平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评价的专项培训几乎没有,老师们更期待通过培训更好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和教学策略技术,可谓广度不足。据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受训者表示最喜欢的培训类型是一线名师技能展示课,占到61.5%,而对课改专家的欢迎度只占到11.5%。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求,让一线名师在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玉林市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比较亲民。但也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特点。近三十年多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都是由高校所主导的,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内化为鲜活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从另一角度对历史教师培训组织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新要求呢?

2培训对象普及不泛

调查结果表明,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参与培训基于自己兴趣的占54.1%,该数据反映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玉林市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参训人员上是不均匀的。首先,目前不少培训项目规定只能40岁以下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参加培训人员又由各校指定选派,存在较大的重复率,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其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龄1-3年的年轻人为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为中学二级的教师,少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和特级几乎为零,甚至有一人多赛等的现象出现,中学高级和中学特级历史教师的缺位,不利于本地区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最后,区市所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3培训成效创新不显

大部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在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后,对自身的教学状态评价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有新课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占67.6%,学生在课改后学习效率提高达80%,该数据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但结合问卷,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过培训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但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没有改变,大家对培训期待和运用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没有达到活学活用,创新提升的要求。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因经费问题而影响教师主动参加培训比例占到了26.5%,经费不足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障碍。据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费是学校支持的,如果需自己出经费且时间不合理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主动意愿比较低。此外,部分教师反映如培训缺乏后续指导,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也成为影响教师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以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整和改进思路:第一,改革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模式。如,广西全区赛课在集中模式中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学员议课+专家点评”效果反馈良好。“主题报告+互动交流”改变以往受训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第二,落实培训制度,降低进修门槛。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玉林市进行了历史教学微课设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坊主坊员研修、历史教学录像评比等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较多,使得教师不单单局限于教材,还运用多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当前,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高中教师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安排的培训经费少,一般老师也不会自费去接受培训。玉林市高中大部分在县城,因此玉林需加大在市级以下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第四,完善评估体系,重视训后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让培训与教师考核、任用、评聘、待遇挂钩,以此来保障教师培训的待遇和积极性。同时培训组织者应在教师培训中发挥充分作用,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中,及时向学员了解问题、意见和要求;培训结束时,让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探索思考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向上生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于是,宁夏教育厅“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在宁夏8个县(区)的30所学校,于2012年4月进行了以创新宁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调查研究。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8份,有效率为75%。为了保证问卷及访谈资料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前期做了预调研。

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基本情况、中小学教师发展情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和开放性问题。其中,中小学教师发展情况调查涉及三个部分:一是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的条件与途径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包括培训态度、培训内容情况调查、培训途径、方式情况调查、培训其他情况调查,三是开放性问题。同时,组织教师座谈,最后,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所持的认识

(1)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

对目前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46.7%的教师选择了“一般”,27%的教师选择了“不太好”、“不好”,这说明目前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差强人意。“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从高到低排序前四项”依次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师资力量弱、工作任务重;“从培训机制上看,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从高到低前四项”依次是流于形式、功利化倾向明显、激励机制不完善、强制色彩太浓;“您在培训中的主要压力(可多选)”教师选中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68%)、难以操作的困扰(38.9%)、自身专业发展的困难(37.4%)、缺少专业自信和能力(25.9%)、外部评鉴要求的不切实际(17.5%)、没有压力(5.2%)、其他(1.3%)。从中看出广大教师希望能够得到与自身实际工作需求相符的培训和帮助。

不同任职学段的教师在培训效果上差异极其显著。初中、高中组分别与小学(幼儿园)组差异显著;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培训效果上差异很显著,16~25年教龄组、6~15年教龄组,分别与1年以下和26年以上教龄组差异显著;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培训效果上差异很显著,本科组分别与专科以下和专科学历组差异显著;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在培训效果上差异很显著,其得分略高于其他的组别,与县级骨干教师组差异显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初中、高中组的培训效果比小学组好;6~15年教龄组和16~25年教龄组比1年以下和26年以上教龄组的培训效果好;本科组比专科以下和专科学历组培训效果好;其他组比县级骨干教师组的培训效果好。

(2)中小学教师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认识

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态度88.4%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必要”、“比较必要”,这说明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贵校领导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73.8%的教师选择了“积极支持”、“比较支持”。“您认为培训中最亟待改善的方面是(可多选)”教师选中从高到低依次是培训形式(56.4%)、培训效果(51.5%)、培训内容(48.2%)、培训模式(44.2%)、培训条件(36.6%)、培训评价(17.4%)、其他(2.3%)。

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中小学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态度差异显著。新任教师(无职称)、初级职称组分别与高级职称组差异显著;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小学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态度差异很显著,2~5年教龄组分别与6~15年和16~25年教龄组差异显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新任教师(无职称)、初级职称组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必要性的认识高于高级职称组;2~5年教龄组的认识高于6~15年和16~25年教龄组。

(3)中小学教师对参加培训的认识

对参加培训的态度72.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愿意”,这说明虽然培训效果不尽人意,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参加培训的。从“您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从高向低排序前四项”依次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新科学知识,拓展知识面、理解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更多的教师交流,它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师有较高的来自职业本身的成就感的需求。

不同年龄的教师对参加培训态度的差异很显著。25岁以下年龄组分别与26~35岁、36~40岁和41~50岁年龄组差异显著;41~50岁年龄组与26~35岁年龄组差异显著。

不同任职学段的教师在培训态度上差异很显著,初中、高中组分别与小学(幼儿园)组差异显著;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培训态度上差异很显著,新任教师(无职称)组,分别与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组差异显著。

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培训态度上差异极其显著,1年以下教龄组分别与2~5年、6~15年、16~25年和26年以上教龄组差异显著;同时,16~25年教龄组分别与6~15年和26年以上教龄组差异显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41~50岁年龄组培训愿望最高,25岁以下年龄组培训愿望最低;初中、高中组培训愿望高于小学(幼儿园)组,这可能和他们的培训效果比小学(幼儿园)好有关;新任教师(无职称)组培训愿望最低;1年以下教龄组培训愿望最低,16~25年教龄组培训愿望最高。

2.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从高到低排序前四项依次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师资力量弱、工作任务重;从培训机制上看,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从高到低前四项依次是流于形式、功利化倾向明显、激励机制不完善、强制色彩太浓;在培训中的主要压力,教师选中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68%)、难以操作的困扰(38.9%)、自身专业发展的困难(37.4%)、缺少专业自信和能力(25.9%)、外部评鉴要求的不切实际(17.5%)、没有压力(5.2%)、其他(1.3%)。从中看出广大教师希望能够得到与自身实际工作需求相符的培训和帮助。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行为的表现才是其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表现的重要领域。

3.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从调查中,教师认为培训中最亟待改善的方面是56.4%的教师选择培训形式、51.5%的教师选择培训效果、48.2%的教师选择培训内容、44.2%的教师选择培训模式、36.6%的教师选择培训条件、17.4%的教师选择培训评价、2.3%的教师选择其他。

从培训地点需求调查中显示,依次为其他、到教育优质学校挂职研修、市级培训中心或教研室、校本培训、区级师资培训中心、县级师资培训中心、高等院校等。选择“其他”选项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9.0%,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有效的培训地点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去省外培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排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增强教学热情。

培训教学方式的需求,前四项依次为实地考察观摩研讨、案例教学、集中讲授与参观考察相结合、专家讲座,通过教师访谈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从培训考核方式的需求调查中显示,依次是综合测评、实践考核、写心得体会等、开卷考试、口试、撰写论文、闭卷考试;教师合理的培训时间需求,依次是平时集中学习、平时集中与寒暑假集中学习相结合、寒暑假集中学习、其他。

教师对有效培训者的需求,前四项依次为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优秀教师、教研员、高校教育教学专家。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希望培训最好不占用教师的周末休息时间,离职培训比较好,解决工学矛盾,增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 结论与建议

1.关注培训态度,提升培训效果

目前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一般。不同任职学段的教师在培训效果上差异极其显著。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要关注1年以下和2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培训;要提高专科以下和专科学历组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要增强骨干教师,尤其是县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效果。

大多数教师认为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态度差异很显著。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重视对2~5年教龄组、新任教师(无职称)组和初级职称组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

大多数教师的培训态度是愿意参加的,要重视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培训态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提高1年以下教龄组、25岁以下年龄组、新任教师(无职称)组的青年教师的培训愿望。

2.重视对特岗教师的培训,提高新任教师的从教能力

在对广大教师和校长的调查、访谈中发现,上岗培训对新任教师非常重要,应加强职业道德、教学教法、驾驭课堂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除了上岗前的集体培训外,在学校内实行“帮、扶、带”等政策。同时,要加大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其中有教师中学毕业在小学工作,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在中学工作等情况,而在实践过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不能忽视非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培训工作。特岗教师招聘中,非师范生的进入带来了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的训练,没有见习、实习环节等,在选拔特岗教师时应该向师范生进行政策上的倾斜。

3.优化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通过教师调查、访谈,培训内容要解决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教师培训。他们需要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校本教研的指导等方面的培训。

教师培训的内容应该满足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的需求分层培训,新任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边缘性书籍和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案例式材料。

4.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教师对培训途径和方式的实际需求。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地点和合理培训时间,选择有效的培训者和科学考核的方式,使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特点;问题;建议

一、山东省教师全员培训是教师教育的有益探索

其一,培训目标指向明确。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是针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次跟进式培训。山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虽然已实施了四年,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针对此弊端,这次培训以“新课程改革”作为培训目标对全省高中教师实施全员培训,旨在引导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其二,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就是借助网络技术平台,让教师通过观看视频课程、提交各种作业、交流各种成果及与专家或同行在线交流等形式,架起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就是在培训期间,教师上午统一接受网络培训,下午集体讨论或个人自学。

其三,“梯级”培训和管理。在培训方面,由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教师交流,对典型问题集中互动答疑,指导教师则直接与被培训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并对被培训教师的作业、成果进行点评。在培训管理方面,为确保培训效果,山东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这次培训统一部署、分级管理,省、市、县三级教师教育主管部门有专人负责培训的实施、服务与考核;学校则成立了全员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和培训相关的组织管理、技术服务、考核评价、后勤保障等工作。

二、山东省教师全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角度的审视

其一,内容多而时间短。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一期时间为15天,培训内容包括公共课培训和学科培训。被培训教师者普遍认为这种安排“学习内容多时间紧”。在访谈中,一位高中教师告诉笔者:“这样的培训我们太需要了,但是,就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相比,培训时间太少。我的感觉是能给我们点时间消化,培训的时间和次数再多一点。”①

其二,培训内容“整齐划一”,没有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区别对待。教师培训应该面向每个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培训应区别对待,体现差异性。这是由教师构成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教师群体在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此,对其培训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但在这次培训中,尽管按照学科对全省高中教师进行了培训,然而分学科培训并不能代替分层培训。

(二)培训形式角度的考察

其一,教师多而专家少①。这次参加培训的高中教师有106 719名,而进行培训的专家只有130多名。不难理解,130多名专家难以满足与106 719名教师在线交流和指导。这就直接影响到专家和教师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于是出现了“专家对学员关注的问题回答还不够”、“专家和指导老师对教师的关注还不均衡”等问题③。

其二,案例评析多针对“他者”而针对教师自己的少。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虽然强调专家、指导教师和教师互动,教师与教师互动,但从培训过程看,教师主要看了一些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实例和点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评点。这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教师评价的都是视频上的课堂示范课,而没有机会让专家和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这只能是对网上资源“纸上谈兵”,而难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这说明,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还是处于分离状态。

其三,重知识传递而轻科研素质培养。山东省高中教师培训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的转变,即是实现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但从其让学员“看视频课程、同伴交流、在线学习和做作业”等培训形式看,培训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关注不够。作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知识固然不可缺少,但具备科研能力更为重要。因而,教师培训的重心应该是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其问题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提高培训实效的建议

(一)对教师分层,对培训内容分类,按需培训

第一步是对教师分层。首先对教师的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和研究,搜集教师培训需求的资料,然后据此对培训者和被培训者进行分类。培训者可分为专家和指导教师;被培训教师可分为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等。

第二步是配对,即对不同层次的指导者与不同层次的被培训者进行配对,这主要根据被培训者的需求而定。

第三步是根据分类和配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提供适当的培训内容。例如,新手教师面临的问题重点是如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和积累教学经验的问题,这需要指导教师“现身说法”,传授教学经验。这样指导者与被指导者根据各自的实际配对,从而实现一对一的互动和交流,避免了教师培训“整齐划一”,缺少差异性培训等问题

(二)利用网络技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网络培训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具有全员性、全程性的优势,能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师培训除让教师观看视频课程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实现教师与专家或同行在线互动。形式之一是开辟网上专家聊天室、专家博客。形式之二是建立网上教师发展学校。这样可以使远程培训真正成为教师全员集中培训的延伸,从而克服“学习内容多而时间紧”和因专家不足而造成的“对学员关注不均衡”等问题。

(三)网络培训校本化,校本培训网络化

首先,网络培训校本化。何谓网络培训校本化呢?简言之,网络培训校本化就是把网络培训资源校本化,亦即本土化。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模仿”把网络培训中的优秀课堂实例搬到现实课堂中来,让同行点评;然后与网络中的点评比对,据此找出差距与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其次,校本培训网络化。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和引领,校本培训难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认为,校本培训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是,教师可以把平时教学研究的情况、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备课、说课和上课的评价和交流等通过电子文档或者视频方式到网上,让许多专家和同行参与点评与交流。这样,校内同伴之间的一次流与互动就能变成无数次连续跟进的互动与交流,一对一的交流就能变成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交流,从而实现经验共享,使校本培训不出校门,便能通过网络获得众多专家的引领和同行互助。

(四)由“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训”,实现教师经验提升

由“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训”,实现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因为校本培训虽然改变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失语”状态,但仍重在培训――教师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仍被视为工具和手段④。校本研训则不同。校本研训兼有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含义,强调的是“教师即研究者”,其过程是在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下,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以“主角”的身份审视自己的经验,进而使自己的经验得到提升,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教育实践”⑤、“在于教师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自觉”⑥。

“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训”具体思路是:其一,评价“实践课”,即要求教师对其他教师从备课、说课到上课都进行评价。其二,研讨,即组织教师对校内外的经典课例进行评析,发表各自的看法。其三,反思,教师既要反思其教育教学过程,也要反思其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等。其四,课题带动,以课题的形式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搜集数据,探明原因,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注释:

①访谈对象是山东莒县第四中学的C教师,访谈时间是2008年8月10日。

②为便于区分,本文将培训者区分为专家和指导教师,将被培训教师称之为教师。

③蒋敦杰.我看山东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菏泽和济宁归来的寻思[EB/OL].sdpec.省略/sdedu_gzdt/t20080808_35412.htm.2008-08-18.

篇4

关键词:农村高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

农村高中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展,青年教师的队伍也日益壮大,而这对学校能否保障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形成了巨大挑战,推动农村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大部分农村高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随着教师向城镇的流动,专任教师出现了断层现象,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如何做好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成为我校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农村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容乐观。近年来,农村高中青年教师队占比明显加大,他们有干劲,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他们大多数只关注所任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熟练度,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做深层次的前沿理论学习和研究,造成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第二,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受阻。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主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核心思想。实际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青年教师认为根本无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为影响素质教育落实的现实因素太多,并难以解决,有近50%的人对创新教育的落实策略不明确。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第三,教育科研能力薄弱。实际调查表明,农村高中青年教师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高的教学压力,教学科研意识薄弱。此外,缺乏基本教学科研的方法和经验,未能意识到自我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性。

第四,教育管理能力不强。相比于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高中阶段和当今社会变革时期,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80后的青年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处理师生关系,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讲,通常只关注于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却缺乏对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教学尚可,管理无能的普遍问题。

第五,高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硬性要求过高和过多,缺乏思想疏导,致使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使得教师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一种强制服从,严重忽视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影响了校本培训的效果。

二、农村高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重点

首先,知识素质。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本体性知识。主要是指自身特定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有着一定的理论深广度。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其二,文化知识。文化知识的深广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决定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文化知识的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需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教师威信和形成独特魅力,同时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理解。其三,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情境知识和相关知识,这一知识主要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来。其四,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总之,教师不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无法充分满足高中教学的,校本培训要加强教师在知识素养自我提高方面的培训,注重自我知识的更新和完善,使得自身知识体系成为与时俱进、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

其次,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确保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合作交往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间进行充分的经验交流和互动,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能力则是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一大要素,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剂;自主学习能力是为了适应新课改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目标由传统的“学会”变为了“会学”,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这便对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专业情意。所谓的教师专业情意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教育理念和个性品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此外,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所以,教师职业修养在新课改落实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改信息的理论学习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扩展学术视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正确人才观、教育观和学习观,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责所决定的。现代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锻造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农村高中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有专家指点,而且需要自我修炼。所以,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农村高中青年教师要树立自我研修和学习的意识,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思考和探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习惯,主动参与校本培训,敢于尝试和实践,成为学习型教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农村高中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胡秀丽,苗培周.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评估指标构建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2).

[2]蒋平.高中教师校本培训路径选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

篇5

每个学生都有 “愿学”的愿望,但如何才能把这种愿望变成现实,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很棘手的问题。外部环境的刺激能使学生发生这种转化,教师的有效施教更能推进这种转化的实现。

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第一,采取培养 “直接动机”与 “间接动机”兼容的策略。

直接学习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或科学内容的吸引而直接引起的内部动力。它往往具有近景性,比较具体,有实效。间接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而产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它具有远景性、持久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教师既要抓住学生的 “直接动机”,又要抓住学生的 “间接动机”,因为这两种动机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进的。

第二,采取培养 “高尚学习动机”的策略。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应当培养他们的 “高尚学习动机”,因为只有学生明确认识到他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兴旺、民族的振兴有联系,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第三,采取满足或增强学习需要的策略。

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来满足或增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便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兴趣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第一,兴趣的定向作用,即一个人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第二,兴趣的动力作用,即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第一,采用兴趣转化的策略。

直接兴趣 (对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与间接兴趣(对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都有作用。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按兴趣转化的规律,交替使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第二,采用兴趣与理想相结合的策略。

篇6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

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每篇课文教完后都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小考本的使用我一直坚持这个好的习惯,收效很好,批改认真,多次受到教务表扬。

五、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工作计划,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本剧顺利开展,收到学生一致的喜欢和好评。

六、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在本学期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将语文课,在高一四班尝试了室外语文课,强化背诵,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一大胆的尝试,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七、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体验式课堂探究》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

篇7

炎热的8月,上海骄阳似火,我们一行30人来到华东师大参加骨干教师强化培训,短短的一周时间聆听了十几位专家教授不同风格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大。可以说,每一天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尽管时间短暂,但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这次强化培训不仅让我们收获大量的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它让我们深切体验到,学习,对于老师是多么重要。学习,对于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做有品质的教育,有多么重要。进修培训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感到学到了多少知识、更新了多少理念,更重要的是在一场场报告中带给我们强烈的情绪感染与深刻的理念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悟到教师的使命与素质的提高的紧迫性、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欠缺的东西太多了。

这是一个超速的信息时代,据统计《纽约时报》一周报道的信息量比十八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的信息总量还要多。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应对不确定的最好办法---终生学习 终生发展 终生适应。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的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教师的优质是一所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前提,如果还停留在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问题,无疑会导致工作效率的偏低甚至是问题难以解决。高纪良教授在他的报告中讲到:不要拒绝任何知识,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宽度。

参观考察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带给我们的更是震撼和触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办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无不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改变习以为常的、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新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徐建平校长的讲座闪烁着教育智慧光芒,视角别具一格,解读深入浅出,教育案例鲜活,发人深省促人深思,“作为教师,教了多少人不值得自豪,影响了多少人才值得骄傲。”简单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师不但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专业,教师要做有品质的人,做有品质的教育,用心去做教育,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在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教书育人的路上,教师自身要首先勤奋刻苦,不断自我充电,形成深厚的专业功底,这是教师自信的基石,也是教师能培育出各种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正如古语所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实践--研究--思考--发展”每一环节不可缺少,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反思每一节教学活动,研究每一次教育行为,科学评价教育教学水平,在“且行且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聆听杨敏毅教授的报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教育的真谛,生活的本真,她的报告生动、有趣、有品位。尤其让我们回味无穷的是她那细腻、精致的旅途观察和旅游心得,让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激起了我们内心阵阵涟漪。杨敏毅教授报告中一些富涵哲理的经典案例,使大家深受启发。比如杨教授把财富、事业、生活、生命、家庭五个方面比作具有象征意义的橄榄球、橡皮球、水晶球、热气球、玻璃球5个球,使老师们饶有兴致在下面自我对照并深入思考;再如杨老师把“有亲人、有朋友、有事业、有生活”归纳为幸福人生4个元素等,让老师们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有了更新的认识。吴金瑜校长典型的“上海小男人”,中性化的表情和声音让大家好不习惯,但他讲的内容却很吸引人,体现了思想的深刻,他用很丰富的肢体语言给我们讲述着生动的课例,引发大家对知识的再认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再理解。

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力向前,

篇8

为了促进我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新教材的有效使用,2020年10月23日至27日,由福建教育学院主办,漳州市教育科学院承办的2020年福建省高中教师省级培训在漳州市温德姆酒店拉开了序幕。短短4天时间的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开阔了我的视野。近距离的聆听教授级专家老师讲座,观摩教学名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并就课例与各位同行交流,可谓获益匪浅。

24日天津师范大学任世江教授首先拉开了培训的大幕,一天整整六小时,任教授分享了其对新教材解读的最新成果,做了《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析》的精彩讲座。任教授宏观上分析了新教材的优缺点,就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反馈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纲要上册的单元逐课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任教授的解读提纲挈领,脉络清晰,直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加深了身在一线的我们对新教材的理解。

25日是期待已久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的讲座,时隔一年再次有幸聆听李老师的课,李老师带来了两场学术盛宴,其一是《简约其外,隽永其中,博约有度——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内容整合的策略》,其二是《例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创意、设计与实施》。李老师上课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听完他的课不由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课!历史人物形象饱满、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历史视角全面新颖。这些通过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语言、巧妙又极具指向性的问题呈现出来,听的人意犹未尽、欲罢不能。面对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课时少,容量大,上不完课的问题,李老师特别提出,要着眼于单元教学,将大历史学术观念和大单元教材框架有机融合,淬炼单元和单课内容主旨,围绕主旨摄菁举华,将教材的静态要点转化为核心知识的动态要点。以单元大历史概念统摄全局,仅仅围绕课标,精读课题,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与课标内容关联不大的内容进行速写,核心知识点要浓墨重彩,详略得当,博约有度。我不由想起去年高三暑期培训时李老师的讲座《在单元主旨统摄下够了历史图谱》,李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建议,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不仅对每课的内容加以整合,还要对单元内容加以整合,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必一步步地按照教材走,可以注入自己的思考加以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主思考,这必然会使我成长许多。李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备好课是一种创作,上好课是一种人格”,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李老师的每堂课都令人赏心悦目,让学员赞叹不已。

26日,学员们观摩了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孙长悟老师的《两宋的政治和经济》和上海市松江一级教师苗颖老师的《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两堂公开课。这两堂课开得很及时,跟大部分老师目前的教学进度一直,具有非常好的研讨意义。课后全部学员对两堂课进行分组讨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对两堂课的意见和建议。这两堂是典型的两种不同上课模式,在教材的处理,教学问题的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例,对今后我们的教学具有很大大借鉴意义。

篇9

一、.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体把握课程目标,.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体.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方案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使复习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

好多中职学校教师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改行教师,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而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须和学生一样,经过实际培训和锻炼。有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必然会培养出众多抢手的职业人才。搞好实训基地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中职教育“产教结合”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认识,与同仁交流学习。

一、对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认识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应具备如下的特色:

1. 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高技术含量。实训要紧跟时展前沿,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3. 开放性教育。建设开放型的信息网络实训中心,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 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应是: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一优势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营造的职业实践环境。为此,应积极寻求与具有实力和特色的企业合作,校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从相关学校和专业聘请教师,实现校校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由于先进设备的使用,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时展前沿,虽然实训基地不为学院所有,却能充分利用,因而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一)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实训基地应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要实行使用登记和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可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和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二)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三)认真编制实训教材

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可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任课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编写针对性、实用性强,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讲义材料,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