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1 04: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下独酌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月下独酌》;经验功能;翻译评估
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其理论运用非常广泛。本文通过对《月下独酌》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学习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评估领域的应用,本文所挑选的两种译本分别来自庞德和许渊冲。
1、经验功能简介
韩礼德曾指出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及物性系统是指用各种过程来反映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经历,每个过程包含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及与过程相关的环境三个元素。物性系统中的环境指的是过程中所涉及的表示时间、空间、方式、原因等意义的元素。本文就从及物角度对《月下独酌》及其译文进行分析,且对比译文与原文间的偏离程度。
2、对《月下独酌》及其两种种译本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影,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1月下独酌
庞译:Amongst the flowers is a pot of wine
许译: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庞译使用了句子,而许译用了动名词短语。韩礼德的及物分析是建立在小句的基础上,所以许译须转换成小句的形式再加以分析,即“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可以转换成“I drink alone under the moon”来方便分析。
2.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庞译:Amongst the flowers is a pot of wine I pour alone but with no friend at hand.
许译:Among the flowers,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庞译包含一个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a pot of wine”为“存在物”;物质过程中“I”为“动作者”。许译只包含物质过程,“I” 为“动作者”,其余都是环境成分。与原句的分析比较,庞译对原句的偏差较许译要小。
2.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庞译:So I lift the cup to invite the shining moon.Along with my shadow,we become party of three.
许译: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庞译和许译的前半句为物质过程,“)”为“动作者”,“the cup”和“the shinning moon”为“目标”;庞译的后半句为关系过程许译的后半句是一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对于此句的翻译,前半句,庞译和许译都比较贴合原文,后半句两者在及物性对等角度略次一点。
2.4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庞译:The moon although understands none of drinking,and the shadow just follows my body vainly.
许译: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庞译和许译前半部分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由“the moon”充当“感觉者”,但许译中的“现象” “how to drink her share”还包含了一个物质过程“drink her share”。后半句的翻译两者都是物质过程,“my shadow”为“动作者”。庞译和许译中的“my body”和“me”为“目标”。所以与许译相比,庞译在及物性方面与原文更加对等。
2.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庞译:Still I make the moon and the shadow my company to enjoy the springtime before too late.
许译: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 is spent away.
庞译包含一个关系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许译包含三个物质过程。对于此句的及物性分析,两种译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偏离。
2.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庞译:The moon lingers while I am singing;The shadow scatters while I am dancing.
许译:I sing the moon to linger with my song;My shadow disperses as I dance alone.
庞译为四个物质过程,动作者为“the moon”,“I” 和 “the shadow”。许译也为四个物质过程,“I”为“sing”和“dance”两个过程的动作者,“the moon”和“my shadow”为另外两个过程的动作者。从此句来看两种译文的及物性分析都与原文贴近。
2.7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庞译:We cheer in delight when being awake.We separate apart after getting drunk.
许译:Sober,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Drunk,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way.
庞译为两个物质过程,“we”为“动作者”。许译前半句为一个关系过程,后半句为两个物质过程。庞译对此句的翻译在及物性分析的角度与原文更为对等。
2.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庞译:Forever will we keep this unfettered friendship.Till we meet again far in the milk way.
许译: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the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 above.
庞译前半句为关系过程;后半句为物质过程,“we”为“动作者”。许译包含两个物质过程。从及物性角度来分析,此句的翻译许译较许译与原文更为对等。
3、结论
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于翻译评估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此分析方法并不完善,在分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首先,对于Halliday的及物性系统的理解在翻译评估分析过程中极为重要;其次,分析者的古诗理解和赏析能力对翻译评估分析同样重要。若分析者对原诗的解读有误,那接下来的及物性分析也会出现偏差,最后,评价译本的质量仅仅从及物性角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全面分析。(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景华.《月下独酌》英译八种及回译[Z].2May.2008.
[2] 贺靓.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J].安徽文学,2009,(11):203-204.
[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与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篇2
关键词:意象;主题;风格
课外古诗词赏读是近年来很多地区中考必考内容,赏读古诗词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对诗(词)的主题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内容;(2)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题材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篇3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相同的是( )。
A.曹操的《龟虽寿》
B.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的《竹里馆》
D.李白的《月下独酌》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品评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篇4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举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流行歌曲 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05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古诗词,为何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呢?细细分析起来,大致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诗词特有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以至望诗词而止步;二是现在中学古诗词教学常常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沉闷的教学当中失去了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那么,我们能否尝试将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与教学难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流行歌曲人们常称之为“通俗歌曲”,而诗词则为文人所推崇,一“俗”一“雅”,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深究,两者之间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创作来源生活,也表现了生活,在这一点上与“雅”文化是异曲同工的,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二是作为人们的基本情感与对生活的态度,并不会受到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古人所经历的某些心路历程在今天同样适用,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同样能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共鸣,所以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甚至是直接引用的;三是诗词在创作时非常讲究,有一定的严格规定,特别是格律,这就使得诗词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音乐美,从诗词当时的流传形式来看,诗原本是吟的,词原本是唱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们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要不怎会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说。
前面说过,流行歌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甚至可以说,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远高过其对古诗词的了解,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时代优势进行教学,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假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至少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加深印象;二是通过对诗词与歌词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是通过对诗词曲的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与古诗词相关联的流行歌曲其歌词创作有几种不 同的形式,也即前面说过的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直接引用的,针对这几种形式创作的歌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不同的尝试。
一、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
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是对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释,是当代音乐人的创新。把这些流行歌曲以多媒体形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以恰当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扉,深入他们的心里,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里面的典范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王菲那恬淡的声音似乎把我们拉回到几百年前的宋朝,看见苏轼月下独酌,思念自己的亲人。苏轼的词大多是狂放的,这首词也不例外。《水调歌头》全词基调乐观,意境豪放而宏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词的上阕,苏轼引用古老的传说,幻想自己能脱离现实,飞到神话中去,但在最后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觉得“何似在人间”。在词的下阕,作者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并转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词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期盼与对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流露出苏轼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虽然流露出一些消极思想,但积极乐观的一面是主要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的身影在学生心中渐渐明朗起来。王菲优美的歌声渐渐接近尾声,细细回味这首词,似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的无奈,他的苦闷,他的豁达……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古诗词的新课讲授。初高中教材中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岳飞的《满江红》,李叔同的《送别》等诗词均可借用歌曲进行辅助教学。
二、对歌词与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
在现代歌词创作中,有许多是在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而再创新的。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诗词、歌曲共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歌词与古诗词的对比欣赏,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
如李白的《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一“弃”一“乱”蕴寓着诗人往昔岁月中的多少坎坷、愤懑与不平,又牵动着诗人几多济世忧国的痛苦、无奈与忧愁,而后者则诉尽了情感失落后之忧郁;同是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者着力展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后者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无力解脱。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很快便会发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歌词与李白的诗,虽都能表现出两者相似的忧伤,却不能表达出李白诗中那种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只得放浪于江湖之上,超脱现实世界,以排遣无穷尽的烦忧、激愤和无奈。
此种教学方式可作为古诗词的对比欣赏课。初高中教材中杜牧的《山行》(毛宁演唱的《白云深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进演唱的《巴山夜雨》)、《诗经》里的《蒹葭》(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等都可采用此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歌词内在的意蕴与作者的才气略逊一筹。
三、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常常巧借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意象来表现其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提高他们的兴趣与赏析能力。
如“梅”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现代歌曲的歌词创作中就常借用这一意象。可先让学生通过歌曲《一剪梅》(题目就借用了古词牌名)了解梅的高洁品格:倔强、坚韧、百折不挠,再让学生赏析与梅相关联的诗词。如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等。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课外诗词的鉴赏课,特别是高三复习备考时,既可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又能舒缓学生考前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模仿古诗词
有不少流行歌曲的词作者,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词曲上模仿古诗词的笔法曲调谱写而成的歌曲,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古雅之中透露着现代气息,何不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去品鉴、模仿?
如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许冠杰的《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周杰伦的《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