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6 11:2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宋-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4、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篇2
《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辽阔祖国的迷人景色与地方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本篇课文是学生学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首篇白话文写景文章,教好本课对后面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富饶、五光十色、珊瑚、成群结队、千奇百怪、祖祖辈辈等词语。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南海岛风光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了解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并学会运用。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段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简要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看看这篇文章讲课意见什么事情?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运用喜欢的阅读方法,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知文章大意}
第四模块——精读感悟,从中感受细沙群岛的广阔和富饶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
(“富饶”一词是课文的一条红线,牵引着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因此,抓住有关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富饶”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我采用以下方法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一、 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岛,同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这样既进行了默读的能力训练,又培养他们注意挖掘语言因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既训练学生自读能力 ),
2、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6自然段,想想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
二、同位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找出风景优美的句子
(2)教师提示海水都有哪些色彩?用线划出,再读读,想想海水还可能有哪些色彩?(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地去想象和感受海水色彩的美。)在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并进行替换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完成习题: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有的( );有的();有的( )。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感受鱼的多而美,学习排比句的写法,并仿写。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次感。)
(3)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五)、情感升华 巩固全文
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有一个升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第七自然段呈现,继续给出他的军事意义。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当学生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我趁机提出这样的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习理解了是按总—分—总,按地点的变化,抓住事物的变化,抓住事物的特点归类叙述的。
2、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延伸。
为了巩固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积累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2、练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西沙群岛。
3、阅读阅读基础训练51页《美丽的草原》。
五、说板书
篇3
一、在阅读文章中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师要当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睁大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美。
1. 引领学生感受文章意境美。
美是情感联结的纽带。教材中的诸多文章,向读者展现了美的意境:异域独特的风光,祖国秀丽的山川,民族特有的风情,人间美好的情感……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美,容易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人教版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向我们展示了异域他乡的民族风情。教学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德国风情的视频,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德国的建筑特色、城市风格、美丽风光,激发了他们窥探异国美丽风景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去文章中寻找美,找出文章中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段,诵读、想象,再现画面。学生就能逐步融入文章美的意境,进行了一番独特的异国风情游。
2.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美。学生只有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才能更有阅读的兴趣,才能增强美好的感受。揣摩词语、反复推敲是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精妙的好方法。比如《草原》一课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里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抓住“那么……那么……”,细细琢磨,反复推敲,慢慢品味,感受语言传递出的美的意境。这样,学生似乎自己也来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美景。
分析修辞,仔细斟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辞美的重要手段。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让语言富有生动性、形象性、抒情性,读者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学习《彩色的非洲》一课,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兴致勃勃,在品读这些优美句子时,仿佛看到了非洲五彩斑斓、缤纷绚丽的美景,仿佛与文中的景致融为一体。
还原文字,想象画面也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良好途径。选入课本中的诗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综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大胆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章中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大脑中再现出来,从而丰富自己美的情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这样两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向读者展现了美好的意境。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春风吹过,长江南岸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兴致盎然,开始描绘一幅幅江南春景图: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绿色的草木,山上鲜花盛开、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王安石思量着,明月啊,你何时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呢?这美妙的画面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美
诵读是领悟内容、熏陶情感、品味意境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潜心涵泳,疏通文脉;在读中捕捉艺术形象,领悟作者情感;在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选好精美片段是品味美的前提。可以选景物描写的美文、人物心理刻画的句段、人物肖像描写的佳句、能引起读者思想共鸣的心灵感悟、被历代传诵的经典佳句等等,作为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点。
其次,教给正确的诵读方法是品味美的关键。反复品读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带有个性化理解的朗读、字正腔圆的朗读、融入个人情感的朗读等不同角度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一步步品味到文章美的意境。
再次,充足的诵读时间是品味美的重要保证。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就要把“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作为一项重要要求提出。学习文章时,不同教学环节、不同目的的读,教师都要舍得时间投入。教师的讲解要精练,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提问,尽量节省时间保障学生读的需要,课后,还可布置学生有选择地熟读成诵,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在学生感受美、品味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说写训练去创造美,可以将学生对美的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创造美的一个好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诸多文章在学生阅读之后,都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再现文章的画面。还可以抓住文章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补白,并把这些画面描述出来。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一幅感人肺腑的画面,这是一个令人无限期待的瞬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父子紧紧相拥,可能还会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动作、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对话?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相互交流后再写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学生通过写作,践行了对美的再创造,进一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对文章的理解也再次得到升华。
篇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 高效课堂 情感 交流 开放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师奋斗的目标。从教10年来,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高效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从语文备课大师网看了许多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受益匪浅。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正在不断试验的^程,但它却关系着许多学生一生的命运。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例在如教授六年级《春夜喜雨》一课时。教师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杜甫同喜同乐,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有了它,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没有机会交流与发言。新课程改革后,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面对面交流、心与心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交流中塑造高效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应当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三、开放的课堂
(一)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情景,学生在尽情的表演当中感受到了渔夫夫妇的善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例如在教学《墨梅》一文后,我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石灰吟》《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四、感悟的课堂
《鸟的天堂》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给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学生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感动。
五、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展开交流与对话。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六、有趣的作业形式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而且语文的语感培养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够全面的提高,所以以下我们就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吟诵、意境转化、思想启发、强化训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方式。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1.扩大阅读范围
高中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其自身的文学功底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具备经验和技巧,所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就是将学生的语感培养的直接方式,语感就是多读课文和课后文章的总结,而且高中生的课堂秩序井然,教师就必须把学生的语文阅读严格规定,把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从而才能保证课堂上的语感带动知识的进一步积累。
2.开展情感演练身临其境
高中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就是有语文老师的步步带领,仅仅深入课文的内部,给学生一种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思想意识激活,从而将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语感培养就是从课堂上一次次身临其境的感情中培养出来的,而且高中语文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才能够把学生的语感最快速的带动起来。
二、在吟诵中体味语感
因为中华文化起源于古诗词歌赋样样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从韵味到旋律都把中华文化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屈原的《离骚》,江南坊的方言、历史、深化、凤舞都概括描述出来,而且读后其内藏韵味无穷,将诗人内心的跌宕起伏渲染的异常悲怆,极具浪漫文艺表达情感。学生读后会有一种深刻的联想臆想,天地孤独、雾霭茫茫,使人的离去不归,留在汨罗江畔无尽的悲望,水悠悠荡不尽诗人的哀愁。在吟诵中自然的发挥领悟能力,因此语感直接能被提高,而且想象力也会被带动。
三、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的就是诗情画意,例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简短的三句话就让北国的雪景把学生带入了北国大雪的情境中,而且无限美好的祖国河山,是学生在领略北国雪景的同时,对祖国的爱国情绪也会高涨,深化语感就是要求学生在读诗词、现代文时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从而把语感培养出来,毕竟语文的阅读语感并不是一次养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逐渐的提高踪迹的领悟能力,而且语文知识的修养既是凭着语感而来的。
所以说要想学好语文知识,必须把语感全面的激发和培养,才能促使语文的文学内涵在语感的调动下进一步积累和完善,而且情境深化语感需要的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出现就是要求对文章的内涵精神意义的理解,而且情境深化语感并不是单一的阅读要求,而是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带着学习中的定力把文章中的语境和情况全面的分析和认真的理解,从而深化语感。
四、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高中语文课堂虽然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可以全面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带动下增加语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想象力是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和对新知识认识理解的关键步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性的提出对于文章的见解和感受,既丰富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又促使高中生在发挥想象力时把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想象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不光有直接的作用,还能给学生更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才是最切实可靠的。
五、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1.多读书,读好书
高中生阶段是一个人一辈子积累知识最丰富的阶段,而且高中知识是奠基,只有把高中生的语文语感培养出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才能给我国输送更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在语文语感拓展训练强化时最需要实施的要求,而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把握书中的知识精华全面的吸收加以利用,而且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把学生的语感培养的同时,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起来,从而达到高水平文化教育的目的,使高中生完成人生知识积累的最佳阶段。
2.积极配合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的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于高中生的成绩要求,因此语文的语感培养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文化只是接受起到基础作用,语感掌握了,才能够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调动起来,而且当前的教育要求就是素质教育,因此拓展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科学方式。
六、结语
课堂上的阅读知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把学生能够全面的教会,因此就要求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文章世界里尽情地徜徉,掌握语文的语感就是把学生成绩提升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在学习中创新。
怎样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求知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知之者不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只要你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只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并不是知识机械地移植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语言,都会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理解、靠兴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达到的。
二、展现地理教师个人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而是因为他喜欢该科任教师。因此,地理教师要时时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等。如果你能在几分钟内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那么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专业的影响,地理教师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外,地理教师备课量大,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如体育、歌舞、绘画、书法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教师如果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就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灵关注、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地理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如在讲“日界线”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姐妹,按出生日期,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小一岁,这可能吗?她们出生在何地区?”基于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相关的知识,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容易接受。由此可见,学生如果有了追求知识的欲望,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经常处于“乐学”状态,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美,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让情绪亢奋起来,使学生的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这要求教师用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借助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学生。如讲到黄河这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内心应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并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时,教师的情感应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便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并能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精心选择古诗词反映地理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饶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大气垂直分层”和“垂直地带性”时,可以引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海水运动”中的钱塘江潮水时,可引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讲“生物”、“土壤”时,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有的情景中去了。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4.挖掘教材的幽默因素。
在讲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时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谐音,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以引导学生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学生惊诧的目光注视着)。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化难为易,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插图、一幅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可结合地图来分析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这样记忆深刻,而学生也不会觉得死记硬背而枯燥无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充分利用示意图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简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绘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而学生则边听边记,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太阳高度周年变化时,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展示规律简图,然后让学生说出3月1日、9月10日、10月1日太阳直射的半球及移动方向,这样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课堂内容,而且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更有效地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能提高地理教学信息传递质量、增加传递的数量、丰富传递的形式等。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多媒体,利用动画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就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就会因此而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时,可用Flash或Authorware制作动画,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分别制作成两个同步动画,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五、关注身边问题、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问题、热点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其跨科学多,综合性强,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学归根结底在于人地关系,无形中强调了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其所涉及的全球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都能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意识。例如,在讲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地理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关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公民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和当代的环境问题结合,从学生最切身的体会入手,从本市的环境问题、学校周围的环境情况讲起,自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全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损失、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又如土地沙漠化问题,春季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与所有人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利于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关注。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由知之者变为好之者,由好之者变为乐之者,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刑忠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3.
[2]张中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新课程(中学),2010.2.
[3]毛恒.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09.3.
[4]杨永平.多途径活化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宁夏教育,2009.11.
[5]朱光平.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6]刘奇鸿.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12.
-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读后感
- 下一篇:毕业班家长感谢老师的话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祖国妈妈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