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5: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肇庆市 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城乡文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53-01
引言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任重而道远。公共图书馆这一文化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重要载体,在扮演知识与智慧的聚散地、群众精神生活诗意的栖居地,乃至城市文化地标的同时,必须清晰自身使命与职能,加快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乡文化一体化”
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
1.2 城乡文化一体化
作为城乡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文化一体化,是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趋势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文化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城市与乡村在文化领域实现公平化、均等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乡文化一体化”二者联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前者的实现为后者奠上良好基石。
2.肇庆市“城乡文化一体化”现状
作为珠江三角洲西部风水历史文化名城的肇庆市,近年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城乡文化格局不断改观,但农村以及广大弱势群体所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而言仍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不足,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
这一结果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财政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然影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程。
3.肇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以肇庆市图书馆为主
肇庆市图书馆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优化服务,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全面推进肇庆市图书馆免费开放,积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在实现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基础上,不断增加对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
3.1 总馆、分馆建设
肇庆市图书馆顺应图书馆业界发展趋势,推行总分馆制建设,目前为止共建成鼎湖、电大、大旺、翕庐四个分馆。
3.2 流动图书服务点建设
借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建流动图书馆的相关经验,积极建设肇庆市图书馆流动图书服务点,目前共建成流动图书服务服务点30个。肇庆市图书馆定期对流动点图书进行更换,并对流动点进行业务辅导。
3.3 扩大服务网络,推进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
肇庆市图书馆依托“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行通借通还,实现“一馆办证、多馆使用、通借通还”,让市民手持一张借书证就可以在全市所有分馆网点借还书刊,实现读者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肇庆区域图书馆一卡通联合服务” 2009年正式启动,首批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德庆、封开、高要、怀集、广宁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群,实现网群内书刊通借通还,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一卡通”业务推出以来,网群内各馆在办证数量、流通人次和流通册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也使得各地的省流动分馆业务辐射范围与服务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
3.4 推出“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2015年肇庆市图书馆推出本市首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次配置500册图书,面向广大市民全天候24小时免费提供全自助式办证、图书借还与续借、书目检索等服务。
3.5 “文化共享工程”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城乡均等
肇庆市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肇庆市级支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已形成市级支中心(肇庆市图书馆)、各县(区)级图书馆基层中心、乡镇(街道)基层中心、农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学校服务点、医院服务点、部队服务点、事业单位服务点及企业服务点组成的服务网络格局。
3.6 作为全市“农家书屋指导站”
肇庆市图书馆为肇庆市的“农家书屋指导站”,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农家书屋”培训工作。每年举行文化“三下乡”送书活动,协助万家社区(村)图书室援建。
4.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增强农村文化造血功能
肇庆市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有效途径。而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亦非常重要。肇庆市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能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
4.2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共建,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网络体系。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共享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以信息化带动均衡化。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城乡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会促使城乡之间信息及时沟通,减少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缩小城乡思想观念上的鸿沟。
4.3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农村文化服务
深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此外,还可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
5s.结语
针对当前肇庆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若要着力改变肇庆市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资源上互补,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需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如此重任,绝非凭政府一己之力可完成,而是需要肇庆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协助。肇庆市公共图书馆深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李康化(2006).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
[2] 刘德吉(2008).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4.
[3] 江明融(2006).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
[4] 周明海,吴兆雪(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学术界,4.
[5] 薛元,李春芳(2007).关于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17.
篇2
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深刻。
文体定向法
文体定向法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比如,以“树”为话题,写成记叙文,可拟为《记一次植树活动》;写成抒情散文,可拟为《松树赞》、;写成议论文,可拟为《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妙用歌词法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由魅力十足、准确精炼的词句充当;或由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词句充当;而更多的则是由极富思想性、思辩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充当。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如原汁原味,直接引用歌词拟题的《血染的风采――记与歹徒奋勇搏斗的北京干警崔大勇》,又如旧瓶装新酒,灵活化用歌词拟题的《回扣,好大一个“瘤”》都能使读者悬念顿生,按下他们的情感的电钮,给他们造成极佳的第一印象。这种拟题法不能不说是制作标题的高招。
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巧用修辞法可拟为《诚信是浆》。这种标题由于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阅卷者一看便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只标题就给阅卷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用说其他的吗?
反向拟题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这种标题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它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诗句拟题法
篇3
一、巧用比喻,拟出一个形象生动的题目,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考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考生拟的标题为《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作文话题“创造自己的生活”,其中《点亮自己生活的彩灯》《琢自己之玉》《创造为生活》《为自己建一幢舒适的房子》等标题,贴切、生动地把自己的生活比作“彩灯”、“玉”、“船”、“房子”,要去“点亮”、“雕琢”、“创造”、“建造”,很好地传达了话题所蕴含的命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标题中不止一处用比喻,往往更见风采。例如话题作文“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人们所称道的四川考生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堪称标题中的典范。“风”与“荆棘”,本是大自然中极常见的事物,却被作者拿来作为“生命”和“挫折”的比喻,中间再用“穿越”一词贯串,不仅使话题所蕴含的“遭遇挫折时要战胜痛苦”的立意得到了完美的落实,更使抽象事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让改卷老师感受到作者面对挫折、痛苦时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标题里有学识、有意志、有抱负,显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当然让大家赞不绝口。
二、巧妙引用,激活语言表达、彰显题目底蕴,使题目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标题上,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了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就引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就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
以“灯”为话题,一考生拟题为《一晌贪欢》引用李煜词《浪淘沙》中的“一晌贪欢”,写“我”是李煜书桌上的油灯,突出了悲凉伤感之情。在以“水”为话题作文时,一考生引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作为文章的小标题,写出了水的过去、现在、未来。在运用引用这种修辞拟题时,要注意引用词句与文中情感的结合,内容上要善于把握题中的意象和情景,做到时时留意,处处提神,真正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运用双关,语言表达含蓄曲折,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引人思考。
双关包括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以“感受生活”为话题,一考生拟题为《苦咖啡》,既实指咖啡,又暗指生活,通过叙述自己在校独自锻炼的苦折射出其中的甜;又如以“路”为话题,有考生拟题为《十字路口》,既指实在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如以“考题”为话题,一考生拟题为《小树又活了》,写自己从不救受伤小树到救小树的思想转变和自己从忧伤到振奋的生活经历,一语双关,使标题到内容的内涵深刻丰富,令人回味。
篇4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的“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即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等,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再加以变化来作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1.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2.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篇5
1、分清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
①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供考生确立写作中心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帮助命题人引出话题、帮助考生理解话题的。
②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始终紧扣材料。考生写作时先要叙述材料,接着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然后再发展下去,阐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而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对考生来说只起个帮助理解话题的作用,作文中不必也不应该再使用这个材料。有些考生不知道这一点,在文章中又用这个材料作论据去阐明观点或者就在这个材料上进行补充、拓展以敷衍成篇,这就大错特错了。
③材料作文的主题是确定的,这主题就是材料中所蕴含的观点。话题作文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只确定一个写作的范围。
④材料作文文体适宜写议论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
2、发散思维,训练拟题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拟题到位是作文成功关键的一环,下面以我们训练的一个话题为例,谈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训练。
以“朋友”为话题
①书是我的真朋友
②诤友
③以琴为友
④友谊地久天长
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⑥朋友是一把伞
⑦我的知音
⑧海内存知己
⑨天涯若比邻
⑩同舟共济是朋友
[11]高山流水觅知音
要拟一个好题目,最好不要直接以话题为题目(当然,有时话题也可以成为题目),可以在话题前后缀加词语,也可用引用、成语、歌词、俗语、化用诗句等形式拟题。
3、多角度捕捉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到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大千世界,异彩纷呈,我们行文时也要独具慧眼,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选择不同的角度展示其丰富性。例如以“快乐”为话题,可写的角度颇多:得到别人的理解是快乐;学有长进是快乐;战胜自己的缺点是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快乐;“叶落归根”是快乐;观赏大自然的清风朗月也是快乐。同学们可以自设话题,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从横向、纵向、逆向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这对考场上行文的游刃自如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4、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纵观十年来中考作文,感到作文语言功力不足。如何在短期内弥补这一缺陷,应该注意雕琢语言――能增加行文气势和美感的对偶句、排比句、反问句,活跃在你作文的字里行间;能达到言简意赅之境的成语、俗语、诗句流淌在你作文的情境中。这些会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刮目相看。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之功,应该给我们一点启迪。
5、积累观察莫懈怠
很多考生上考场最忌讳的是无米下锅,这主要是积累不够。这需要坚持每天读读报纸,了解本埠或国际国内大事;条件允许每天上网十分钟,浏览时事新闻;有恒心者坚持写日记,量的积累总会有质的飞跃。也可以做点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成语、诗句的积累,坚持五十余日后,你就会有一个小的飞跃。
篇6
一、描述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形象、事件、语言(关键句),这些都可以表现为材料的角度。而在立意时则要抓主要形象,抓主要事件,抓主要形象或与主要形象有关的语言。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属于描述类的材料。题目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紧扣材料的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中有老鹰、乌鸦、牧羊人和牧羊人的孩子四个形象。其中主要的形象是“乌鸦”,因为它最能表现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材料中有老鹰抓走小羊和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两个事件。其中主要事件“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因为它最能表现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材料中的语言是牧羊人及其孩子所说的两句话,虽然牧羊人及其孩子不是材料的主要形象,但是他们的话涉及到主要形象乌鸦的行为,是材料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乌鸦的行为,可以用“由果溯因法”、“抓关键句法”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①给自己准确定位;②反对盲目模仿别人;③保持自己的风采;④别忘了自己叫什么;⑤适合自己才最好;⑥敢于尝试;⑦敢于挑战自我;⑧敢于正视困难。
二、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观点(看法)。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在审题立意时既可按照材料中提供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赞成或反对),也可以拟出自己对材料中话题的有关看法。
例: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材料中提供了关于话题“问”的几种观点(看法)。题目要求以“问”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既可选择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如,肯定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为“好问”,也可反对第二种观点“不问”而主张“要问”,也可主张第三种观点“有疑就问”,还可赞成第四种观点“三思再问”。也可拟出自己对“问”这一话题的有关的看法。
三、描述+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由描述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在审题和立意时重点抓议论部分,从议论部分的语句中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或者扣住话题和标题定出作文的观点。当然写作时可以概括描述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作自己文章的开头。
例: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篇7
所谓思辨技巧,是指作者在文中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认识同一事物,用灵动的哲思去生发作文的议论,使读者在深思咀嚼中茅塞顿开。
一、切中肯綮
肯綮是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关键部位。运用这种技巧,要求作者对所讲的事物有深刻认识,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进而把握该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从思想上给人指明正确的方向。
例如:2004年以“买镜”为话题的湖北省高考优秀作文《镜中日本》中有一段话:
今天,国门敞开了,华夏民族昂首阔步于世界之林。可是,我们却发现常常以一步之差落后于人。陶瓷是中华瑰宝,却无法走向世界;日本人在茶杯上作了一个小小的改进,让它更适合高鼻子的白种人,就使他们的茶杯远销各地。动漫,不是日本人的首创,却成为其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大热点。中国少年的钞票源源不断地输出,才又让中国震惊不已。日本人并不比我们聪明,但他们的精明和细致,却往往在最后成为胜利的砝码。面对这样的镜子,不免让人感慨良多。
作者由话题联想到的竟然是: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我泱泱中华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新奇的视角,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既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又体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透过字里行间,作者对于民族强盛、祖国腾飞的沉重而深刻的思考无不发人深省,仿佛使我们听到了青年一代立志于“复兴中华”的心声。
二、辩证剖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看问题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在作文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并使读者真正信服。
例如:2004年安徽省高考优秀作文《相信自己 不听取别人意见》中写道:
有时盲目地自信或太多地听取别人意见是很容易遭受失败的。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的例子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不相信自己,认为别人比自己好,失去自己的主见而导致了失败;相反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就是由于过度地相信自己而在比赛中输给了乌龟。所以说,相信自己要适度,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多加考虑,不要顾此失彼,要二者统筹兼顾,才能成功。
作者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寻觅到“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辩证统一,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使文章闪烁出思想的火花。
三、触类旁通
要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就要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事、物进行独具慧眼的观察、分析、综合,从中发现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其本质,并巧妙地把它与要阐明的事理进行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触类旁通,进而凝炼为一种隽永的哲理,去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例如:2004年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河南省高考优秀作文《煮咖啡》中的片断:
怎样才能煮好一壶上乘的咖啡呢?首先你要有一包上好的咖啡粉,就像我们做人,不论你包装得多么花哨,你骨子里首先得称得上是精品;否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枉然。坚持自我的价值吧。然后要用热水使咖啡变成液体,这样咖啡的香甜才得以散发。这热水就是别人对你的忠告,能点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茅塞顿开。然而并非所有人提供给你的都是热水,当你抱着咖啡壶团团转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壶水,你感激涕零地接过来,冲好,你这才发现水是温的,白白浪费了你上乘的咖啡粉。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他人给我们的建议或忠告。最后还要加点糖,至于是加两块还是加三块,面对旁人的指指点点,你应自信而从容地加两块,因为这最适合你的口味。
这位考生巧妙地以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煮咖啡”进行类比——以选取“上好的咖啡粉”比喻“坚持自我的价值”,以“热水”“温水”比喻性质有别、作用迥异的“别人的意见”,最后又以“自信而从容地”加糖,点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应该“相信自己”,从而把命题所包含的关系和相关的道理阐发得生动形象,极富思辨效果。
四、点化诗句
诗句流传广远,已被公众接受,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但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换一个角度或从另一个方向进行点化改造,翻出新意,必然会使读者在思索中得到更深的启迪。
例如,2004年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其中一段这样写辛弃疾: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在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这段话巧妙地点化了辛弃疾的词和陶渊明的诗,尤其是“独上高楼”一句,从晏殊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词句中化用而来,原意是写离愁别绪,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写辛弃疾“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自守护着高洁的精神家园,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五、升华宏旨
对于夹叙夹议的作文,有事实材料的叙述,有情感的打动,有随时而来的感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章给人的印象就只是感性的、零散的。要想使作文说理深刻,具有思辨性,就要将其推进到认识的高度加以升华,使读者从一件事、一段情中透视出事物的本质,并从中收获振奋、警醒和感悟。
例如,2004年以“家庭教育”为话题的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他为我摆渡》,在叙述“我”对父爱的误解基础上进行了议论升华:
篇8
关键词:文章;拟题;原则;方法
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这里的“题高”,从内容方面看,指的是所拟标题能统摄全篇的精髓;从结构方面看,则是指标题能暗示文章的思路;从语言方面看,则是指语言精到,醒目响亮。而所谓“矮题”,就是说文题干干巴巴,千文一面,味同嚼蜡。俗语也说,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可见,拟题对于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拟好一个标题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
一、拟题的三大原则
1.准确、贴切
准确,就是宽窄适度,标题与内容密切相关。既不可“题”大于“文”,也不可“文”大于“题”。否则就不当。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就不能写成“握住你的手”或“想握你的手”,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写作的要求也就不同。贴切,就是要适合文体,不同的文体,对题目也有不同的要求。
2.简洁、醒目
简洁,就是精练,富有概括性。简洁不只是字数越少越好,还要含义明确。醒目,就是要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夺人眼球、摄人心魄。如:2009年全国1卷以“兔子等小动物学游泳”为材料作文,一些考生就拟出了简洁醒目的标题,如:“因材施教,发展自我”“经营自己的花园”“寻找生活中的咖啡豆”,这些标题可谓精练醒目,旗帜鲜明。
3.新颖、别致
新颖,就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别致,就是有意味,发人深省。这是作文拟题的高标准要求。如:2009年全国卷1,有一位考生的作文标题是“兔非鱼”,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争辩。且看作者是如何解题扣题的:子非鱼,何必曳尾?子非鸟,何必高飞?子生于斯世,何不乐见有兔非鱼,而欣然享此“和而不同”之美?读后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二、拟题的几种方法
1.用比喻,形象生动
比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拟题不但可使标题文采斐然,还会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用比喻法拟题,通常是以话题或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作本体,然后用破折号引出喻体。如:“爱心――一杯香气四溢的茶”“诚信――人品的试金石”等。也可用“是”或“不是”的句式引出喻体,如:“智慧是维系成功的纽带”“爱心不是永远张开的弓。”还可以直接出现喻体,如:“清茶、快餐两相宜,”作者把图书阅读比作喝清茶,细细品味其味无穷;把网上阅读比作吃快餐,无暇品味却能快速充饥。用比喻的方法拟题,会使题目颇具艺术感染力。
2.用整句,文采斐然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等,也使用具有同一关系的复句。用整句拟题,既能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加强语势,又能使内容丰富深刻,增加标题的表现力。如:“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遭遇挫折,笑对痛苦”“大音希声,大雪无恒”等。这样的题目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3.用嫁接,新颖深刻
嫁接就是把其他行业、专业的术语借用到作文题目中来,如“爱,更需要‘复制―粘贴’”(计算机用语)“心灵的横截面”(数学用语),“快乐守恒定律”(物理用语),“患者无诚信诊断书”(医学用语),“心灵的底片”(摄影用语),“拍卖诚信”(商业用语),“警惕爱心滑坡”(气象用语),“朋友,请带好您的‘护照’”(外交术语)等,这样的题目新颖别致,能够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用比拟,亲切感人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用比拟的方式拟题,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用拟人法拟题,如:“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等。用拟物法拟题,如:“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等。这些题目形象感人,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5.用典故,典雅大方
标题用典故是指标题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诗句、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词及流行歌曲等。这些典故具有语句凝练、含义深刻、易懂好记的特点,运用典故拟题,可使文题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新颖生动。如:在以“靠”为话题的作文中,有同学拟题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做题目,观点鲜明,撼人心魄;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救救孩子”(语出鲁迅《狂人日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三更有梦书做枕”等都是用此法拟写的好标题。标题恰当地化用典故,贴近生活,典雅大方,新颖别致,语言活泼、诙谐,使人喜闻乐见,倍感亲切,又具有独特的魅力。
篇9
那么作文如何突出中心呢?关键就是点题。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点题不仅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点题是一个选材问题,也是一个技巧问题。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常见的有以下几法:
一、标题“点题”,亮人眼眸
文题是文章的眉目。“文好题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标题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老师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在标题中嵌入话题,先入为主,抓住主旨,将文章扣到话题上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点明中心。题意即是文意,成功的标题,应含话题,融观点,有文采,这样一下子就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亮人眼眸”。如高考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佳作《用坚强塑造光荣的勋章》、高考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的佳作《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均将话题语嵌在标题中,以此来点明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取一个好标题至关重要。记叙文的标题一般要求形象生动,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议论文的标题要概括表达观点,如《因材施教,发展自我》;散文的标题则比较含蓄,《有梦不觉人生寒》。
二、篇首“点题”,一见钟情
好的开头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如果开篇就能扣标题入题,就为全文定下基调,能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亮明观点。
如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美》的开头:“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牡丹的国色天香,艳压群芳,令人为之倾倒;四大美人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流传千古,令人神往。然而单纯、质朴也是一种本真之美,极致之美。”文章说自然美是一种美,然而单纯、质朴也是一种美,而且是本真、极致之美,不仅点出中心论点,而且点出这个标题的题眼“也”字,这样开头的“点题”,让读者很快明白该作文的中心。
三、结尾“点题”,余韵悠长
作文的结尾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严谨缜密,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精彩的结尾,正如撞钟,既锁定主旨,又让人感到余韵悠长。点睛之法,卒章显志,最为常见。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给人一个清晰深刻的总体印象。结尾点题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重复点题,突出醒目
字面重复点题,是指把能体现中心主旨的句子或词在文中或段中连续或间隔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因为句句紧扣中心主旨,因此可使中心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现,可使层次更清晰;在表达上,因其常与排比句连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节奏感。
五、排比“点题”,气势磅礴
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段重复标题或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作者更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读者容易把握。
例如,优秀作文《让心底盛开一朵花》的作者安排了这样三个排比段:
让心底盛开一朵花
让心底盛开一朵自由之花,让心与天地相连。像庄子一样,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为蜗居污泥中的鱼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大地为床,以蓝天为被,不为蚁蝼所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彼且恶乎待哉?庄子的自由是超脱万物的自由,是与天地相连的自由。于其一世,飘飘乎无所求。让心底盛开一朵自由之花,心与天地相连,如庄子超脱自然,身处登仙之境,优游自得,羡人无穷。
让心底盛开一朵自由之花,让身脱离尘俗。像陶渊明一样,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快然自足,有“寄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悠然自得,又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畅快淋漓。这位田园大家,摆脱世俗缠绕,由朝廷小吏化身为田园农夫,乐于山水,钟情自由。陶公的心底盛开着一朵自由之花,让他脱离尘杂。让心底盛开一朵自由之花,让身脱离尘俗,使心深得其乐。
让心底盛开一朵永不凋零的自由之花,花香四溢,令人陶醉。
全文的每一段都紧扣中心论点:让心底盛开一朵自由之花,思维衔接,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排比对偶,灵活运用;语言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感情酣畅淋漓,使文章既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听觉上的节奏感。
篇10
把握好身边的距离吧!他使你在尽情享受阳光的灿烂时又不会被阳光灼伤双眼;他使你在聆听涛声的壮美时又不会被海浪打湿衣衫。把握好身边的距离,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为自己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1我与妈妈距离十米,心的距离一百米。
又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妈妈面红耳赤眼睛瞪的大的,似乎要喷出火来,将我烧的体无完肤。我倔强地昂着头,直视妈妈的眼睛,毫不服软,声音一个调一个调地升高。随着一阵风刮过的声音的响声,我的脸火辣辣的,手中的玻璃杯砸在地板上,散落成一朵花,似乎预示着什么东西的破碎。
我与妈妈距离九米,心的距离,九十米。
我漫无目的地换频道,直至姐姐叫我,才磨磳到餐桌上去吃饭。我毫无表情地盛饭打菜,走到客里蜷缩在沙发上扒饭。碗里都是我爱吃的菜。妈妈走过,很轻的一句话:“小心噎着”。我动了动嘴唇,但仍一句话不说,昨日的争吵,我仍记的,那破碎的玻璃还在眼前晃着光。
我与妈妈距离五米,心的距离,五十米。
满桌的作业折磨着我,不知第几次掐自己的时候,妈妈捧着牛奶进来了。轻轻放下,不温不冷地开口:“早点睡”。我将牛奶推远一些,继续做作业。
猛地抬头,牛奶撞入眼帘,牛奶早已凝出一层薄膜,杯口上方的几丝热气也不见了踪影,杯壁上有着柔和的手指触过的纹路,一圈环着一圈。我轻抿一口,牛奶却有着蜜一般的甜。我开始后悔几天前的争吵。
我与妈妈距离零米,心的距离,零米。
心烦意乱上QQ,准备跟好友大吐苦水,却收到一段留言:妈妈知道错怪了你,妈妈也只是为你好,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我忽然觉的心暖暖的,两周前的争吵也记不的多少,忘了为何争吵,记忆模糊了。
妈妈回家:“死丫头,在干嘛呢?”“没什么,看我妈的留言!”我故意加重了语气,妈妈没多大的惊讶:“好像是一周前发的吧……忘了发什么了……”我佯怒:“什么啊!这么没诚意……”“帮我为炒菜吧。”“别扯开话题啊!”“先来搭把手!”“妈妈……”
厨房响起了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我嘻笑着与妈妈打闹,心灵零距离。
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2这世上最近的距离,莫过于你我相隔甚远,你仍然能够感受到我爱你。
老弟,你我相差八岁,这么大的年龄差距,让我不由得觉得我不会爱你。见你第一眼,你躺在上一秒是我吗妈、下一秒是咱妈的怀里吃奶。你的小拳头在空气中挥来挥去,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定和你一战到底。
战场从医院搬到了家里,一楼的地板上,到处堆的都是你的玩具。我的芭比娃娃,被你的变形金刚挤走,我的零食都被挪走,到处都是奶粉罐,连空气中都是痱子粉的味道。我对你极是讨厌,还会对你大吼大叫。
经过了三年多的磨合,你逐渐成为我的珍贵。我们会一起讨论漫画,搜罗动画城或者动画电影,有什么样的小秘密都会给对方保管,这样的你真的很好。
我记得那一次,天下雪了,路上滑。我没有骑车,步行回家。刚好同学一路上有说有笑,到了分别的地方,我突然望向前面有一个小小的黑影。我走近几步,定睛一看,是弟弟,他正望着我,眼神里止不住的温柔,在与他隔着一整条街家的距离,我们相对无言,只是看向对方,那时才发现,距离可以很远,但爱永远都不会远。我快步跑到街的对面,拍拍他帽子上的雪,忙问他:“冷不冷?”他说:“有点冷,爸说你今天晚上回来的早,之前你放学太晚,我都没见到你。今天我就在这等你了。”我听后一阵诧异,雪飘落在脸上,竟然暖暖的。
那个夜里,那阵风中,那盏灯下,那个隔着一整条街的距离,我明白了:无论你置身何处,无论你与家人隔着多远的距离,心不会远,爱也一直都在。
现在,老弟,望着你奔跑在上学路上的身影,看着你和我越来越远的距离,我知道:即使距离再远,只要对面是你,爱就永远都在。
与我相隔八年时光的弟弟,不论你身处何方,不论你我有多远,我对你的爱,一直都在。
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3如皋中学高二19每每走出喧闹的教学楼,总有一阵淡淡的清香,萦绕于鼻尖之上,不似玫瑰、月季那般浓烈,但却有着几分清雅脱俗,是桂花香啊!我慢慢走近它,惊奇地发现:香味有些刺鼻,太过浓厚,过多的芬芳参杂在一起,使它的清新变了质。我静静地看了看这棵随风摇曳的桂花树,渐渐明白:是距离,让它的芬芳更加清新迷人。
唐代着名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也是相同的意境吗?看来,一定的距离能够感受超越实际存在的妙处,这妙处或许是花儿的芬芳,或许是草儿的青翠,或许是……而这一切都是美的体现。
但是美的体现就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享受抑或是人的生理器官所感知的呢?不,它更多的情况在于人与人心灵的碰撞。“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父母信任孩子,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稳,亲情的羁绊将会更加坚不可摧。
但是并非任何的距离都有利于美的产生,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美的程度最大化。亲子距离太近,就会让孩子感到紧迫感,产生压力,有的父母打听隐私,偷看日记,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得孩子飞翔的翅膀被死死铐住,而且孩子会产生厌恶的情绪,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就会越大,又怎能有益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呢?距离太远,更不必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会更加疏远。当然,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这一切不都需要距离吗?看来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而这产生美的“眼睛”是什么呢?是心境,一种恬淡的心境。走出教学楼的我能够领略到“美”,是因为脱离烦躁的学习,心绪更加澄澈、透明,难怪在教学楼内无法感受?当然孩子与父母的相互信任也是基于这种恬淡的心境,能够更加理智地看清现状,这样“美”自然在“距离”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喽。
还是走远点吧,我再次感到那淡淡的清香从我肌肤的每一个毛孔渗透进去,溶于血液的循环之中,让我的心绪更加平稳淡然,距离产生美,真的没错!
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4飞鸟掠过树梢,它忽略了月亮与静影沉壁的距离;游鱼滑过水面,它忽略了太阳与浮光跃金的距离;我们赛与时间,我么却忽略了人到心灵的距离。时间匆匆,于是我们便也匆匆;当我们暮然回首,才发现自己与心灵,已相隔甚远了。我们是否奔波了太久了?是时候来感受下与自己心灵的距离了。
人到心灵的'距离,可以只是一指之间,一步之间,也可以是山与水之间,天与地之间。能发现这段距离,并迈过它,找到另一端正翘首盼着你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到其心灵的距离,是濮水到苍穹的距离。他辞官退至濮水畔,不是像陶潜那样隐居避世,而是积极地去寻觅自己心中一方乐土和净土。他踱步于濮水畔,以千里之音吟下:"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诗句,这一言,传至空谷之上的苍穹,而苍穹之上的他的心灵,也听到了。他觅到了他的心灵所在之处,并以独特而淡雅的方式在一步步缩短这段距离。离开仕途,想必是为此吧!
这是庄子阐释心灵之距的佳道,而文学巨匠福楼拜,则以无言胜有言的方式在缩短着与心灵的距离。
福楼拜自五十岁之后,便来自郊外的山顶上居住下来,对于他来说,每天的新东西只有三样:报纸、思路和日出日落。每日闲于伺花弄草,坐下便是读报和摞灵感,但这些并非他生活所爱,他的所爱,是那轮太阳,日升,日落,有收,有放。山顶到那太阳的距离,我以为那就是他与其心灵的距离。每天默默注视着太阳,哪怕闲暇之余也并非只是纯以花草为乐,而是以目视日,静享沐浴日光的美好感受。这是属于他的方式,他用这种方式,一天天缩短着与心灵的距离。
庄子与福楼拜,他们找到了心灵的住处,而我们这些一事无成却已迷失本心的人又该如何做呢?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因其晚年忙于会议和赴宴,最终迫于压力自杀于家中。他的文字我有幸拜读过,我以为,他的心灵就藏于那一树樱花之间。在他生命凋零的那一霎,他的心灵随着樱花落了一地。这样就好吗?这样迷失与心灵的距离就是成功吗?
不,人与心灵的距离,在一个人儿时是为零的,因为孩子们总是善于与心灵玩乐。可是随着年龄的递增,人与心灵的距离被放大,我们俞行俞匆忙,与心灵的距离便也俞拉俞大。
若飞鸟能落脚于树梢,它会看到属于其心灵的静影沉璧;若游鱼能小憩于水面,它会沐浴到属于它心灵的浮光跃金。不妨我们也缓缓脚步,我们终将觅到心灵的距离。
以距离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左右5距离这东西,不好说,充满了神秘,未涉世事的我对它既有欣赏,更多的还是惊奇。这些个距离每天都在变化着,惊起我冷汗滴滴,或许,你也在其中涉及,产生者?还是受惊者?
一、我和他
我和他是哥们儿,和他玩了十六年。我考上了重高,他跌进了中专;我的眼镜一天天加宽,他却增多了耳环,我的头发被折磨得苍白,它的发型一天比一天怪;我天天背着书包上学,他却领着女友逛街。唉,他变坏了。但他对我依旧像从前,但父母对他却皱起了眉。他们说,近朱者赤,近肉者肥,我与他扩大了距离,望着他无奈的眼神,我对自己说,多一些引力,少一些距离。
二、我和她
我一上学就见到了她。小学在一起,那时我们一起唱歌;初中又在一起,那时我们一起上学回家;高中还在一起,我给她打电话,她爸爸说,不在家。我看书看倦了,闭眼就看到她的眼;睡觉又梦到了她的秀发。但她学习太好了,她说她要考清华,我说你等着,我也行的。以后我发狠的学习,也许为了她。我放学依旧送她回家,给她打电话。老师却找我谈话,你要注意距离,否则危险了!距离?那是个……什么东西?
三、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