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12 03: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音乐的文章

篇1

关键词:宋代雅乐的特点;宋代雅乐的评价;宋君臣对雅乐的态度

雅乐一般泛指宫廷的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射乡以及军事上的大典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朝统治者认为雅乐具有“化民”和巩固政权的作用,对雅乐持比较重视的态度。宋朝统治者对雅乐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宋代的六次雅乐改制、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关于宋代宫廷雅乐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部分。

1 有关著作中及论文中关于宋代雅乐的介绍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著作中专门论述了宋代宫廷雅乐,详细介绍了雅乐的特点等,且认为宋代雅乐存在着复古主义和神秘主义。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和田可文《简明中国音乐史》,介绍了宋代雅乐的乐队等方面,并且也认为宋代雅乐是仿古的。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1]主要是对大晟乐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大晟乐产生和灭亡的过程及其影响、叙述宋徽宗的礼乐事迹及其帝王符号、礼乐符号等。笔者发现近些年关于雅乐的学位论文还是有许多的,其中直接以宋代雅乐为主题的学位论文有五篇,[2]另外一些硕、博士论文中也涉及了宋代雅乐。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笔者暂将宋代雅乐分为七个部分予以分析。

(1)关于宋代雅乐特点的介绍。著作和论文中介绍宋代雅乐的特点,一般都是从雅乐的应用场合、乐曲内容、乐曲创制及标题、乐律制度等几方面来进行的介绍。韩伟《宋代乐论研究》、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等这些学位论文都采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雅乐的特点。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3]、田中有纪《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4]等也有相关介绍。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主要介绍了关于黄钟音高的乐论。田中有纪的《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分析了有关雅乐的北宋士大夫的讨论,特别考察以八音的概念为基础的王安石学派的乐论。

(2)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宋代君臣极其重视宋代雅乐,主要与其社会背景和政治目的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著作主要介绍了宋代统治者重视雅乐的原因,如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及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位论文: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从宋统治者本身和宋宫廷音乐机构对雅乐的重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分别从北宋各朝皇帝、儒臣乐论等方面强调了宋统治者的态度。

(3)关于对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当今学术界对其持有以下三种态度:首先,持否定的态度。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等分别从雅乐的律吕制作和乐论上、应用场合来强调雅乐的复古性,并具有神秘色彩。其次,持肯定态度的观点。黄炳寅在其《中国音乐与文学史话集》[5]中提到“宋朝学者在追求音乐革新的精神颇值称道,论其治学态度则已脱离旧臼而重视较科学之实验研究”,对雅乐持肯定态度。第三,持部分肯定的态度。李方元在其《宋史・乐志》中说道:“宋代雅乐之所以有超过前代的影响和成绩……不仅使雅乐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而且还使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都是明显的事实。”寇文娟《关于“宋代雅乐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6]文章通过分析论证,认为宋代雅乐复古成分下面却隐含了很多复兴的因素。

(4)宋代雅乐祭祀中的礼制分析。路佳琳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景佑―嘉年间的雅乐研究》和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都对雅乐中的五礼仪式进行了分析,增强了我们对五礼的认识。

(5)对南宋祭祀歌曲的考证和译解。在音乐著作和论文中阐述南宋雅乐的比较少,普遍认为南宋雅乐沿袭了北宋的雅乐制度。林萃青的《古代音乐的跨国跨文化解读――南宋宫廷雅乐》主要是对南宋宫廷雅乐歌曲的音响实体和表演实践方面来加以分析。《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兴礼书》中的50首祭祀乐歌进行了译谱和分析。

(6)大晟乐的制作、大晟府的成立及其影响。大晟府是宋徽宗时期建立的一个音乐机构,虽然其只存在了20余年,但是其所形成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和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这两篇文章均从大晟府建立的雅化本质及其影响、大晟府乐器的雅化性质以及大晟府定律方面的极端雅化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

(7)新儒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宋朝,新儒学成了当时社会思想领域的主流,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宋代雅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小明《宋代――中国音乐艺术的转折期》强调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对统治者思想的绝好配合,表现在宫廷音乐上,就是极力提高雅乐的地位。张艺《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认为宋学的兴盛使雅乐得到了重视。关于宋明理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这个问题,涉及的只是新儒学的形成使宋代雅乐具有了复古和神秘的特点。

2 反思

现有研究成果集中在了雅乐的改制、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大晟府及其影响,以及宋代雅乐和其他朝代的比较这几个方面。另外,认为南宋雅乐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基本承袭了北宋雅乐,仅林萃青几篇文章涉及了南宋雅乐。那么笔者认为既然是宋代雅乐,为何只强调北宋雅乐,难道南宋雅乐真的是对于北宋雅乐一成不变的承袭吗?对于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一直颇有争议。对宋雅乐持批判态度主要是从宋代雅乐依照古法制律这个问题上来考量的,另外也有学者对其持肯定的态度。笔者认为应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才会得到合理的判断。

宋明理学的形成确实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音乐思想也对宋代雅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是提出新儒学的形成使宋代雅乐具有了复古和神秘的特点,其实笔者认为应该对一些主要代表人物的音乐思想进行考证,从而使我们对新儒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D].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孔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D].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路佳琳.北宋景佑――嘉年间的雅乐研究[D].

[3] 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J].音乐研究,2001(2).

[4] 田中有纪.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J].中华民族专题.

篇2

《温柔的战曲》是田艺苗继《流影留声》、《时间与静默的歌》之后的第三本音乐散文集。《流影留声》是关于电影音乐的专题散文;《时间与静默的歌》是关于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专题散文;而这本《温柔的战曲》驳杂一些,从音乐到电影,从古典到现代,从传统到流行,从西方到东方,从作曲、指挥到演奏、演唱,无所不谈。既评点作品,又品鉴大师,还抒发自己的情感、生活与对音乐的感悟。

一般来说,学作曲技术理论的人写文章都喜欢从技术的角度、学理的层面分析音乐,他们谈论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作曲技法,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田艺苗偏偏不操她熟门熟路的技术分析之刀,她走的是旁门左道,执的是生花妙笔,以爱乐者的心态随意率性地写那些感性、鲜活的品乐文章。这些文章,丝毫也没有学究气,不高高在上以专业术语吓人,不故作深沉玩抽象概念,也不媚俗装酷抖八卦新闻,而是很优雅地跟读者拉家常,谈音乐,谈电影,谈人生,谈读书,谈喝茶、聊天、听唱片。田艺苗的文字清新温婉,雅俗共赏,复旦大学严锋教授这样评价田艺苗和她的音乐文字:“一对专业音乐家的敏锐耳朵,一颗柔软梦幻的心,一支散发芬芳色彩的笔,一种沉静而又迷离的节奏,加起来就是田艺苗的音乐文字。”

读田艺苗的品乐散文,你会感觉她跟那些逝去的大师仿佛神交已久,听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她悟出了巴赫的智性与适度,温和与宽厚;在《安魂曲》中,她触摸到了莫扎特的灵魂,那是一个疾病缠身,撞见了死神的人在向上帝吐露心声,唱出至真至诚的天鹅之歌;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中,她领悟到了宗教音乐的魅力,“原来宗教音乐,也可以不祈祷,不安魂,只为反照俗世情感如此瑰丽浩荡与深不可测”;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她感受到了这个身体孱弱、背井离乡,曾与乔治桑共沐温柔乡,却以钢琴为武器为他的祖国呐喊的男人的心灵自白,她把肖邦的音乐喻为“温柔的战曲”。

读田艺苗的品乐散文,你会感觉她跟那些活着的音乐家、画家、作家、导演似乎心有灵犀,她在他们身上汲取艺术的营养。如在《人文巴赫》中谈到画家陈丹青,“对于陈丹青来说,谈音乐与谈人生,都是犀利而随意,具备弹性”。陈丹青的音乐散文我钦佩有加,想必田艺苗也受其影响;在聆听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时,她想到的是孙甘露的诗句,这又教我想起她与沪上作家的交情;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她听到武满彻的音乐,听到武满彻的音乐,她又想象人与风景的交流;在大卫・米切尔的畅销小说《云图》中,她从巴洛克音乐谈到施尼特凯的拼贴音乐;在电影《魂断威尼斯》中,她从谈到尼采;在宫崎骏的动画片中,她对久石让的音乐如数家珍……惟有涉猎广泛,将读书、聆乐、看电影当成生活常态的人,才能在其音乐散文写作中驾轻就熟纵横驰骋。惟有持久地穿行在音乐与文字之间的人,才能将音符与文字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用文字描写音乐,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最好的作家在捉摸不透的音符面前,在流动的音响面前也会犯难。让音乐家自己写吧,又往往笔力不济,不知所云。于是,在音乐面前人们干脆得了失语症般沉默,让音乐徒自响着,什么也不说,或者即便说了也说不到点子上。人们甚至怀疑音乐是否可以言说?如何言说?这是个音乐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说音乐不可言说,那要音乐学家做什么?音乐学家就是解读音乐的人。但问题是音乐学家往往站在专业的立场、学术的高度将音乐说得很神秘、很玄乎,让门外汉望而却步。音乐学家似乎不肯放下身段玩艺术,不屑于给业余听众写轻松的音乐随笔与乐评文章,板着一副学究面孔专注于他们的学术论著,或史料考证,或学理推断,或技术分析,一言以蔽之,老百姓看不懂。

田艺苗则不然,她就敢在公众媒体跟作家分庭抗礼,以音乐散文占有版面,吸引普通读者的眼球。当然,她并不是以放弃学术为代价。她也阅读总谱,分析作品;她也研读理论著作,撰写学术论文;她在音乐学院教复调,也写作品,编教材。她说自己是工作与生活界限不清的人,工作之余最大的享受还是读书,写作,听唱片,看电影。她很清楚自己的读者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文字。所以,她在写音乐散文时更注意文法修辞,读起来让人觉得有文学的味道。她一手用文字写文章,一手用音符写音乐,是个左右开弓的人。尽管她知道,“用文字描写音乐,基本上是徒劳。”但她始终无法割舍文字,她说如果有人因这些文字爱上音乐,那是莫大的荣幸。

其实,音乐有千百种解读,田艺苗只是一种。用作家陈村在《代田艺苗序》中的话说:“音乐可以这样听,还可以这样说。她读音乐,我们读她。”在田艺苗的文字中,我读到了音乐及音乐以外的东西,读到了文字背后的才情与灵感――来自音乐家与作家的双重才情与灵感。这也是创作,这是音乐中的第三度创作。音乐散文、音乐评论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音乐生活的引领者,它架起了音乐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温柔的战曲》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库”系列之一,丛书的目录中赫然印着李欧梵、刘绍铭、陈平原、叶兆言、严锋、孙甘露等著名作家、学者的名字与书目,田艺苗位列其中。我想,如果有更多的音乐家身兼作家,我们的音乐或许能走出象牙塔,更有社会话语权。

篇3

关键词:古代音乐史;乐律;考古;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4-02

对于古代音乐分析书籍,最全面的要属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篇文章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对整个音乐变化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为学习音乐之人,提供很好的参考研究资料。但是对于古代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几部书上,应当对整个音乐文化,仔细阅读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总结概括,对音乐的学习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研究音乐要从本质上入手,只有从本质研究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能掌握其发展命脉。比如,乐学律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唐宋以降对于民间俗乐的极大关注表现出来。

一、考古学的最新成果

近十年来,音乐考古学主要围绕学科的规范、资料的收集、方法论的探讨以及新的表现形式的发展等问题,学科建设进入稳定的“深研”期。教育机构逐渐加强对古典音乐的重视。目前,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本教材”、“一个中心”、“三种方法”、“一套编钟”、“一个乐团”。对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古代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加以详尽的概括。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首次提出了“表层、中层、深层”的渐进研究方法。“一套编钟”是指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一个乐团”即华夏古乐团。

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也是重要一部著作之一,内容的描写上,理论性知识更多,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实际古代音乐的各种表象形式,将其概括的很详细。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有着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性成就,对未来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其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不能忽视的,主要是以丰赡的资料、亢分的篇幅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要想学好音乐,必须将这两本书吃透,对古代音乐发展有了解,如果研究一项艺术,不知道其发展根源,那么即使得到成绩,也不能显示纯粹的艺术。所以,学习音乐,首要任务就是了解音乐发展史,解读古代音乐史。

二、中国古代律学与乐学的新总结

围绕京房六十律是否依据“卦气说”的《易》学象数模式所创立而展开的辩论,这是最早的关于音乐律学的古代书籍,对此书要想深入了解,不但要有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要有对古汉字理解能力,因为此书为古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先生撰文为《“京房六十律”申辩》,通过专业的知识,指出京房六十律没有附会八卦之说,将传统的错误观念及时纠正,为音乐史开拓一片全新天地,对其真实一面的展现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将会影响整个世纪。值得我们欣慰的是《黄钟》在2006年第l期发表了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的《邦境语五十冬》一文,又带来不小的风波,再一次指明应当科学的研究音乐。

《邦境语五十冬》谈到的内容很多,对古代音乐有整体概括,主要谈到了我国的五声调式、民族和声与西方和声体系和律学体系的不同。提出学习音乐不能只顾着西方音乐,要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希望能建立民族旋律学科,将乡土音乐文化引进小学课堂。中国古代是五声音阶,而现代是多元化音阶,五声和七声都是现代音阶的一种,已经发展到爵士、布鲁斯等。虽然有这么多音律,但是古代音律非常重要。

2007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玫研究员的专著《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这本著作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音乐的书籍,全面系统的概括了音乐理论知识,为后代人学习音乐提供重要研究资料。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当今律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从本质上研究音乐,进而才能更好的解决各种问题。还介绍了律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涉及到很多国家,包括印度、阿拉伯、欧洲以及中国的律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归纳,理清音乐发展系统。原本音乐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历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很难将其概括,必须投入大量心血对其研究。2007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第2期刊发了天津音乐学院郭树群教授的文章《朱载培与“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为今天进一步研究古代乐律学的深层学术问题指出了方向,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其中心含义,文章认为朱载培是东方文艺复兴呼唤出来的“文化大师”,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文艺复兴的巨星,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都在进步,或者说每个时代有不一样的东西产生,只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就是好的音乐,各自有各自特点,表现其文化背景下的优越性就是好音乐,这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进一步明确了朱载培的学术贡献。

三、对古代乐器的重要研究

篇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在《声无哀乐论》所涉及的一系列音乐美学问题上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形成了一股嵇康研究的热潮。主要聚焦于“声无哀乐”的哲学基础(“唯物”与“唯心”)以及《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观(“自律”、“他律”与“和律”)两大论题。以下将对此予以综述:

一、“唯物”与“唯心”:“声无哀乐”的哲学基础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这里,音乐起到的只是诱导和媒介的作用。

针对这一观点,学者们纷纷通过相关撰述探求了其内在所反映出的或唯物、或唯心的哲学思想基础问题。其中,以茅原、修海林、李宝杰、孙维权、李曙明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哲学思想基础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如茅原在《试谈嵇康的音乐思想》(《南艺学报》,1980.2)中率先指出:“嵇康的音乐美学是复杂的,他承认音乐的客观属性,力求把主观和客观予以区别,这是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修海林在《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一文中进一步说明:“嵇康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中,嵇康并未将心视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使得他的音乐思想基本上保持了唯物主义的面貌”;李宝杰也在《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交响》,1984.4)一文中对此论断加以阐释:“嵇康的世界观出于玄学而又不同于玄学,有其独到的认识与主张。大致讲,他侧重于老子哲学的物质本体说,而不同于王弼带有虚无倾向的精神本体说。概括来谈,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于自然,对事物的认识,要遵循其自身规律,而不可强加于人为的因素,以此为基础,嵇康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其思想趋向也就显而易见了。”另外,孙维权(《新解》,《音乐艺术》,1983.2)和李曙明(《老子与音乐观新探》,《音乐探索》,1986.1)也在文章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同时,以蔡仲德、吴毓清等人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哲学思想基础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其中,蔡仲德在其文《“躁静者,声之功”也——再论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兼与李曙明君商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4)中对嵇康的话语“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声音以平和为体”等进行了分析,并从其内部包含的“声音”与“乐”可互相通用的涵义中得出该结论;同时,吴毓清也明确指出,嵇康通过强调概念的灵活性而达到否定概念(名)与所反映之物(实)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亦即通过强调认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一种内容可以由多种形式予以表现的可能性),而达到认识的绝对(相对中之绝对)性,形式与内容之间联系的确定性的否定…“声无哀乐”论的唯心主义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把灵活性“加以主观的应用了”。

笔者以为,归根结底,上述关于“声无哀乐”哲学基础——唯物与唯心的不同认识主要基于对“声无哀乐”这一命题中“声”字的不同理解。前者认为“声无哀乐”是指“乐音无哀乐”而非指“音乐无哀乐”,后者则认为“声无哀乐”是指“音乐无哀乐”。

二、“自律”、“他律”与“和律”: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观

关于《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观,学者们也存在着或“自律”或“他律”,抑或“和律”的不同认识。其中,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嵇康的音乐美学观是“自律”的。他们认为:“声无哀乐”意即音乐与“哀乐”无关——音乐是由诸种音乐元素构成的和谐形式,它只有好与坏、简单与复杂、高与低之分,与人的情感无关,音乐的美就存在于其本身的形式之中。在这一观点辐射下而撰写的相关文章涉及各相关专题的探讨,主要包括:王誉生《音乐自当有哀乐——读札记》(《交响》,1986.1)、刘朝谦《嵇康音乐美学情感论》(《音乐探索》,1988.1)、陈允锋《嵇康音乐审美主体观发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3)、马钦忠《论嵇康的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1996 .3)、刘瑾《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天籁》,2004.4)等。

同时(近年来体现得尤为突出),另一部分学者又认为,嵇康的音乐美学观是复杂的“他律”论。这一观点突出体现在胡郁青、刘嘉《嵇康及其美学思想探析》(《中国音乐》,2000.1)以及陈晓娟《与自律论》(《人民音乐》,2002.2)之中。胡郁青和刘嘉在文中,从“在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上”、“在音乐的创作和欣赏活动的认识上”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并由此认定: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本质上是他律的,《声无哀乐论》其实是嵇康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而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已;陈晓娟同时也根据德国音乐美学家伽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一书的相关观点,通过分析加以论证,指出《声无哀乐论》完全不带自律论色彩,是地道的他律论。她谈到:嵇康的证明“声无哀乐”,是为了提倡一种平和的音乐欣赏方式,而他的力求平和,目的又在音乐之外。就这一点来看,《声无哀乐论》也只能属于他律论。嵇康从一开始就无任何有关自律他律的敏感,他力图证明音乐与哀乐之心两者无必然联系,证明声音以平和为体,提倡人心以平和为应,只是为了对抗当时礼乐空洞、时风好哀的现实。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为艺术而艺术地看待音乐,司马氏把音乐作为粉饰太平的工具,寻常人把音乐作为发泄导情的工具,即使嵇康本人也不过是把琴声作为一种养生之道。他认为众乐器中,“琴德最优”,“含至德之和平”,“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因此,“声无哀乐”是通过音乐欣赏中情感来源的正身,对粉饰太平的教条音乐的批驳,对平和欣赏音乐的提倡。在嵇康等士大夫们用音乐对抗恶劣生活时,音乐如何自律?

此外,以李曙明为代表的学者也提出,《声无哀乐论》所体现出来的是“和律”论的音乐观(既非自律又非他律)。在《老子与音乐观新探》(《音乐探索》,1986.1)一文中,他指出,“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是嵇康音乐观的核心命题,而可以由此阐发的是,既然心为音乐艺术之主,音当然就只能是音乐艺术之客,心音之和、主客相谐也就是音乐艺术的整体结构———“无声之乐”之心与“有声之乐”之“音”都属音乐艺术的范畴,可以总称之为乐的观念,而这一音乐艺术整体结构中的心音之和、主客相谐、心声之间对映(应)及其对映中的同构所构建的音乐艺术的完整形态即体现了嵇康的“和律”音乐观。

篇5

笔者通过了解发现,目前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韵律活动关注较少,往往把它当作枯燥乏味的动作技能训练。在对幼儿韵律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时,也常常以动作的难度高低为标准,而对幼儿活动中表现的创造性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等一些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的内容不重视。这无疑是和《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真切、自然地表达对音乐、舞蹈作品的感受”的指导精神相违背。所以,笔者尝试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韵律活动的开展情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二、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研究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特点的研究。我国学者王德君在其文章《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特色》中提及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在课程思想上追求“原本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素材;在课程方法上,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

(2)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价值的研究。黄薇君的《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促进幼儿园素质教育》一文中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国外学者Aysen Arslan通过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小学的应用,指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代替传统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运用肢体语言可以使潜藏的能力(例如创造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笔者发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原本性”,也就是追求自然的本性,使儿童自然而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并自发地用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2.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韵律活动的研究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下的韵律活动的可行性研究。迟艳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比较适合在幼儿园实施,它的可行性体现在:首先,奥尔夫以节奏作为基本要素对儿童进行教学,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其次,奥尔夫音乐主要以即兴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儿童的主动学习,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再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促进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韵律活动在幼儿园运用情况的研究。陈雯在《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运用》中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实际应用于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后得出了一些体会: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的音乐教学;在游戏活动中贯穿音乐,将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为幼儿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及时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臧琳佳在《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文中,也提出在幼儿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切从儿童出发。

(3)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张卫民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点击》中就提及,幼儿园在实践中存在着异化现象:其一,有些幼儿园进行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明,认识肤浅,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其二,很多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幼儿园,都只是在进行以节奏练习为主的乐器演奏活动,缺少综合性课程。其三,我国不少幼儿园为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收取高额学习费,面向社会还要收取高额资助费等。其四,一些人把奥尔夫儿童音乐舞台节目表演作为显示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

我国引进奥尔夫音乐的时间还不长,还处在不断发展中,在幼儿园的韵律活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都是因为对奥尔夫音乐的运用还没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无法把它真正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信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张美仙.浅谈韵律活动的教育功能[J].幼儿教育,1998,(9).

篇6

【关键词】潮州音乐 音乐教育 措施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独具魅力。潮州音乐是以古闽越族的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且受到多种民间音乐的影响和融合,形成既有本地特色,又有外来音乐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潮州音乐历史深厚、内涵丰富、品种多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和发展。

潮州音乐广义上是指潮州民间的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潮州锣鼓乐、潮州弦乐、地方戏曲、潮州庙堂、潮州外江、潮州笛套和潮州说唱等音乐形式。它们根植于潮州方言区,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潮州民间音乐的传谱,分为二四谱、工尺谱和简谱三种。在演奏技巧上,潮州民间音乐艺人强调“一音多韵”“做句加花”等。①

潮州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乐种。潮州音乐源远流长,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既不断接受外来音乐的影响,同时自身也在改革与发展,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也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潮州音乐中一些曲目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等都有独特的章法,这使潮州音乐产生许多美妙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潮州音乐包括乐曲、乐器、演奏技艺、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日臻完美。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以声音塑造形象,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课程,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个体发展、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全部过程是以体现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音乐育人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音乐教育具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德育的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②它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部分,通过这些内容来教育、培养学生。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思维与创造力。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

潮州音乐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内涵逐步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引申出多种演奏形式。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保护和推广潮州音乐教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潮州音乐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乐种,与潮州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特别是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潮汕方言是广东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然而受到当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潮州青年盲目排斥传统文化,不会说潮汕方言或者对潮汕方言没有感情与兴趣,而且较少受到潮州音乐的熏陶,缺乏对潮州音乐的了解与认识。由此,我们应加大力度对青年人进行潮州音乐教育,让潮州音乐继续传承下去。

(二)对潮州音乐进行研究的音乐理论人才与音乐教育者缺乏。这使得潮州音乐的理论方面发展缓慢,目前关于潮州音乐的书籍较少,潮州音乐教育难于推广。

(三)校园开设的音乐课程中缺少潮州音乐的内容,甚至一些教师都不了解潮州音乐。潮州音乐书籍的缺乏,也使潮州音乐教育难以进行。笔者认为,政府应对潮州音乐教育进行必要的投入,教育部门也应对潮州音乐教育大力支持,经常性地举行潮州音乐的讲座或潮州音乐的演出。校园应重视潮州音乐教育,加大对潮州音乐教育的投入,使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得以改善。

三、潮州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继承与发扬潮州音乐文化,大力推动潮州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潮州音乐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与发扬。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一)潮州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进行潮州音乐教育,可以领略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加深对潮州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对潮州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二)潮州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人们对潮州音乐的认识与了解,使人们认识到潮州音乐丰富的内涵、潮州音乐品种的多样、潮州音乐演奏形式的多样。潮州音乐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以及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三)通过教育推广潮州音乐,给潮州音乐文化注入发展动力。青少年继承潮州音乐文化,从中能感受到潮州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潮州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增强文化自豪感,并给潮州音乐文化注入时代气息,丰富潮州音乐文化的内容,推动潮州文化向前发展。

四、开展潮州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民族音乐观”的教育理念

潮州音乐是民间音乐,也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应教导学生理解潮州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内容,增强其对潮州音乐的认识与敏感度,同时加强对潮州音乐演奏形式等理论知识的认知,从中体会潮州音乐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潮州及潮州文化的情感。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播领域

在社会上通过一些途径宣传潮州音乐,让人们对潮州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为进行潮州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电台可以播放有关潮州音乐的知识或潮州音乐,扩大潮州音乐的传播人群;也可以进行一些关于潮州音乐知识的讲座;还可以经常举行潮州音乐的表演活动。组织学生去各个社区、华侨聚集地等进行义务性演出,与人们深入交流,加强潮州音乐教育,积极推广潮州音乐。此外,促使专业的机构与潮州音乐爱好者组织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协助,共同为潮州音乐教育出谋划策,贡献力量。④

(三)招贤纳士,收集资料

招纳专业的音乐人才与具有一定潮州音乐基础的音乐教育家,编撰一些系统性较强的关于潮州音乐的书籍,为潮州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大力搜集与潮州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料,去访问并深入了解传承潮州音乐的老艺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丰富而珍贵。通过网络建立一个潮州音乐的网上社区,设立社区专门的管理人员,搜集潮州音乐知识,也可以让大众了解与上传潮州音乐知识,更广泛地宣传潮州音乐,加大潮州音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潮州音乐的研究和推广机构的建设

建议政府加大对潮州文化的推广,努力打造“文化潮州”品牌,对潮州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予以关怀与支持。加大对潮州音乐的推广力度,加大对潮州音乐教育的物质与人才投入,让潮州音乐文化走出潮州,走向五湖四海,不断发展,走向世界。

(五)在音乐课堂上推广潮州音乐

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应包括潮州音乐的内容,如介绍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潮州音乐曲目,学习关于潮州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播放潮州音乐,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内容。教师应寻找潮州音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设计独具特色、合理的教学活动,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名曲和对学生发展有价值、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潮州音乐。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段与多样的教学语言,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在聆听、用心感受潮州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共鸣。教师还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潮州音乐教育,如识谱教学、欣赏教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学科综合等,充分发挥音乐的素质教育作用。

通过了解潮州音乐,笔者体会到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行潮州文化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人为继承、发扬潮州音乐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潮州民俗文化知识之潮州音乐[N].潮州日报2010—11—30.

②姜超,浅析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16).

③李复斌.对“潮州音乐”的探寻与思考[Z].#comment1

篇7

【关键词】音乐;属性;功用

music attribute and the function search micro

zheng fang

【abstract】along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and society’s vicissitude, music already became the people to live the essential element. however, music essence is anything, how is music playing what kind of role to the human society as well as has an effect th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o be worth us thinking deeply and pondering really.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music attribute,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said that the form faction, the form quality mediated the esthetic ideology saying that discussion music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music; attribute; function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本文拟从音乐的属性入手,探讨音乐的社会功用。

1 音乐属性概说

关于音乐的属性,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甚至出现过激烈的争论。在众多的流派中,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在本文中,我们认为音乐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审美意识形态的一种。

1.1 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表现说认为,音乐家和诗人一样,心中都有一种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所用的表达工具不同而已,诗人用文字,音乐家用音调。音乐表现说的代表在

1.4 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我们说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实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这只是从整体上对构成音乐的基本因素的一种概括。事实上,音乐作品的构成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说,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就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主题思想,这除了同音乐创作者个人的经历、情感、才能、风格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的人类群体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音乐跟文学、绘画、雕刻、戏剧等一样,都是一种审美的形态,人们虽然对音乐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但在音乐能给人一种美感这一点上是共通的,所以音乐首先是审美的。又因为音乐不仅仅给人一种单纯的审美效果,而且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他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透”的情形。因此,音乐跟文学一样,是审美意识形态的一种。

2 音乐的社会功能

性质决定用途,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也就决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有着与其属性相应的功用。

2.1 音乐能给人一种精神享受:这里所说的精神享受,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劳动之后的安静和休息。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之后,通过欣赏音乐就可以得到精神和肌肉的放松,缓解一身的疲劳和疲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有研究证明,音乐的感动力是极原始极普遍的,不但人类,连动物都有音乐的嗜好。美国音乐心理学者休恩曾在动物园里奏提琴,结果每一种动物都和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各不相同的动作。这是音乐影响情绪的典型例证。

音乐给人的精神享受都是通过改变人的情绪而实现的。不同乐调的音乐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听一首雄壮的音乐能够让人精神振奋,低沉的音乐让人心情低落,忧伤的曲调会让人心生悲凉,平缓的音调会让人感到静谧。《乐论》说:“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在这里指出不同的乐会激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为何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情绪呢?这跟音乐的乐调有关。古希腊人经过分析当时所流行的其中乐调之后认为:e调安定,f调,d调热烈,g调浮躁,a调发扬,c调和蔼,b调哀怨,近代英国的鲍威尔在此基础上也做过同样的研究,得出了更加细致的结论:a大调——自信,希望,和悦,最能表现真挚的情感;g小调——有时忧愁,有时欣喜;降a大调——梦境的情感……

2.2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净化的本意是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使纯净。净化一词原来在希腊文字里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后来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音乐的功用时,其中有一种就是净化。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哀怜、恐惧以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政治学》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的净化作用就是“使人的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到宣泄之后而达到平静” 。这跟文学上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一样,受到音乐净化的人,摒除了原来某种错综复杂的紧张的或者受了某种情绪影响的情绪,在与音乐达到了共鸣之后,进入到了一种新的状态,而这种新的心理状况的特征恰恰就是“舒畅的松弛”、“无害的”。

2.3 音乐的教化作用: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论》中也有明确的论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前面我们谈到过不同的音乐会引起不同心理反应,不同的心理反应会起到不同的社会效果,这一理论在此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在此荀子指出了“奸声”“正声”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社会效果,所以,他主张圣人、君子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乐,要以中正平和的乐去感化人,而排斥、摒弃那些美丽但不平和,使人心流荡的俗乐。正因为乐有着明显的“善民心”、“感人深”和“移风易俗”的作用,所以,历代统治着都很重视乐的社会功用,尽量将其向着有利于巩固统治政权,稳定社会的方向引导:“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乐不仅有着教化作用,有着或正面或反面的社会效应,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时一地的声乐中看出整个时代、社会的面貌,《乐论》最后一段明确告诉我们:“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拓展

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有难度的艺术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不同,而使音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音乐的教育教学,就要求在内容上作多方面的拓展。

1 简约拓展

就是要回归音乐本身,不能过多地作随意发挥,要化繁为简。《中国音乐教育》上有两篇文章《在反思中成长》和《教师,你如何面对今天的音乐课堂〉,两位作者分别介绍了小学五年级的欣赏课《渔舟唱晚》和高一的欣赏课《汉族民间音乐》。仔细拜读后发现,两人上课之初,都想直接切入主题,可是学生却无精打采,对民族音乐丝毫没有兴趣。(“老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讲点我们大家感兴趣的吧?”)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流行歌曲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从流行歌曲中寻找民族音乐的影子,从而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流行歌曲在这两节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杰伦成了沟通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使者。对此,我提出质疑:五年级的学生从《东风破》中听二胡的声音,高一的学生也从《东风坡》中听二胡的声音,那《二泉映月》的价值何在呢?初中三年的音乐教学效果何在呢?教材上的每一部欣赏作品是否都能与流行歌曲挂上钩?挂不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关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喜爱流行歌曲的基础上?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民族音乐是源泉,所以,借助民族音乐来欣赏流行歌曲才是可以理解的。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确角度来说,文化即符号,音乐也是符号。能指是音响,所指是音乐的意境。外延是音乐的结构,内涵是音乐的思想及情感内容。而我们的资源整合,实际上进行的是编码工作。但是,音乐课绝不仅仅是传播。

2 综合拓展

这是对音乐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音乐环境的综合把握与拓展。不是所有的关于音乐的背景材料和综合知识都要拿到课堂上一一讲解,这样,音乐课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而成了其他学科的大杂烩。由于音乐课时量的限制,要想在欣赏课中通过其他学科的铺垫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综合就一定不能盲目。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考虑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内容上的科学性,所选综合知识必须是经过筛选的、对理解音乐有帮助的内容。

有的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将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彝族的地理环境、服饰、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等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这其中有一些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有些是没有作用的,作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不必要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的。有的教师甚至将《酒歌》的高亢明亮解释为高原环境所致,将《赞歌》的连绵悠长解释为草原环境所致。可是,《赞歌》中也有高亢嘹亮的长调引子,云南、贵州也是高原环境,又该如何解释他们的音乐风格呢?

3 难度拓展

难度拓展,就是对音乐难度进行把握、控制,拓展不一定就是提高难度,有可能是降低。因为不同的学生音乐基础、生活阅历、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音乐的美学范畴,教材的划分显然也不够科学。我尝试着分成这么几个版块:婉约美与柔和美;雄壮美与崇高美;欢乐美与喜剧美;忧郁美与悲剧美。雄壮到一定程度就是崇高;欢乐是人类乐观主义的正格表现,幽默、诙谐、讽刺则是一种负格表现;忧郁是个人的伤感,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全人类的伤感就升格为了悲剧。也可以对比着划分:婉约美与豪放美;欢乐美与忧郁美;喜剧美与悲剧美。当教材中的作品对于你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时候,我们所拓展的作品反而应该是降低难度,能为大多数学生听懂。比如作品《龙华祭》,主旋律不鲜明,完全像是一种情感的意识流,可听性不强。那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吕其明的另一首《红旗颂》,与《国歌》的旋律对比欣赏,来阐述崇高美这一概念。

4 教材拓展

拓展教材,就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挖掘,进行教育发挥,进行艺术感染。事实证明,我们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拓展要从教材出发,不能抛开教材。比如讲到《音乐的美》,优美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教材中选择的作品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不赞成再从教材之外选择许多优美的作品来听,而更倾向于在这几首作品的基础行进行拓展。《牧歌》除了无伴奏合唱,还有独唱、小提琴独奏等不同演绎形式;《彩云追月》还有合唱、以新民歌形式出现的独唱等等,这些也都没有脱离优美的范畴,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优美”这一主题的认识。

5 心灵拓展

篇9

关键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学;文化自觉;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泉州、厦门、漳州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我国首个汉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将更好地优化生态环境,对闽南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它充分展示了闽南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是促进闽南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泉州市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文化底蕴丰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9处,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泉州的民间音乐已有12项目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什音、泉州笼吹、德化山歌、德化三通鼓、晋江深沪褒歌、南安道教音乐、永春闹厅、泉州大鼓吹、泉港打正鼓、泉港文管。其中南音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泉州在抢救和保护泉州民间音乐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整体的文化生态现状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民间音乐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重点并不是物质层面(乐器、道具、具体的表演载体等)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其生态保护对象所指是民间音乐的发明、制作、演唱演奏技巧、工C谱谱写、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思想内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当然,所有的民间音乐也要通过人、乐器的“物化”演奏,但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目标则仍然是其“本体”,今天,如何进一步优化民间音乐“本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其和谐存活、健康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一、关于文化生态学的学科理念之运用与实践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J.H.斯图尔德是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拉帕波特、哈里斯以及沃依达等则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使这一学科理论日趋完善。今天,文化生态学应是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也是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文化生态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生态园式的生态保护实践基地。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即闽南文化是来自中原河洛文化与闽越本土文化、海洋文化等长期的、社会的、自然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而形成、产生的。如何对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独具闽台地域文化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进行保护,既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学科理论,还要涉及和运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去观察、疏理与剖析;另方面还要努力做到探源、求实、存真。探源即我们要努力认知今天闽南文化是怎么从中原文化演变而来的,从中探悉其文化生态、生境之流变;求实即是对今天闽南文化社会的、自然的生态、生境,尤其是本课题闽南民间音乐生态、生境的现状有精确或较精确的了解;存真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学为主要方法的文化学,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的理念,逐步摸清或基本摸清闽南文化生态、闽南民间音乐生态、生境现状,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当然,文化生态学面临着加快学科建设的任务,而它的完善和应用,对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促进的作用,而文化生态的保护则更是个伟大的、长期的工程,是个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巨业盛事。

二、关于增强和构建音乐文化整体性的生态研究思考

以往,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艺术形态单方面的研究,或是更多的习惯于肢解活态文化的整体形态,各取所需编撰自己的文本,缺乏或很少建立把民间活态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文明传统的活态文化来研究的理念,今天,我们尤须运用文化地理学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和认知民间音乐之所以千年传承而不衰的真谛,既要研究其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人们利用空间方式,也要研究各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从而更好地对当今社会变化以及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选择还是融合”这一难题进行剖析,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其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文化生态等音乐文化整体性的深描和研究,以寻回和构建民间音乐生存传衍的良好态势。基于此,我们务须把研究视觉指向:

1.文化内涵。民间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其音声包括声音、概念和行为,通过音乐文本、乐谱、乐器弹奏、人的演唱,把音乐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在声音、概念、表演行为的感受下感受音乐,或喜、或悲……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除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外,文化内涵应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

民间音乐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历史地、生动地、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并且对当时的社会形式、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也有所保存和反映” [注: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83页。]。泉州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南音为例,其音乐是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的,南音有四十八套指和千首以上散曲,呈现其人文内涵的多样性、丰富性、历史性。经梳理后归纳为七十一个故事中,有出于宋元杂剧、南戏,有脱胎于明杂剧、传奇、小说,有从传统戏曲、曲艺移植过来的。其曲目内容反映的时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汉、唐,如散曲《苏秦》中的《去秦邦》、《当初贫》》;《孟姜女》的《一间草厝》、《拜告将军》;《王昭君》的《出汉关》、《山险峻》;《唐三天取经》的《蒙我佛》、《叫师父》等。攸关宋、元、明、清的戏曲、曲艺故事的散曲更比比皆是。其他如别具一格的北管,以及委婉动听的民歌、褒歌,以及高吭闹热的大鼓吹、闹厅、什音等,反映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广泛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或曝世态之炎凉、或褒烈女之忠贞、或贬奸佞之误国、或赞爱情之如一、或出将入相英气逼人、或钟鼓齐鸣轻歌曼舞,或其字字珠玑、声声感人,或其留下时代的印迹,存活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们是传承下来成了现代和传统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见证,具有无以替代深刻的历史、人文的思想内涵。

2.文化价值。“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深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该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注:参见同上书,第86页。]泉州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文化、是文化活化石。它同样包含丰富文化资源,是巨大的文化财富,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民族、种群文化史的活化石,极其珍贵。其文化价值在于它“是生活中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保护、发展可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既有利于文化的恢复、发展,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注:参见同上书,第86页。 ]泉州民间音乐作为闽南地区民间乐种,其文化价值更体现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文化标准、文化观念等的文化多样性,它与其他乐种形成了文化特异性与适应性并存共生的“和而不同”的局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泉州民间音乐多样性文化价值也体现在自身本体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前者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或悲或喜或怒或嗔;后者有指、谱、曲,艺术意蕴虽以典雅静逸为本,但也不乏有激荡欢悦之情之声。

三、关于增强和提升“文化自觉”理念的思考

“文化是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归根结底也是属于文化的范畴” [注: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282页。]。关于文化遗产的分类,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我国目前通常采用二分法,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它也基于其根源于人类文化现象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是于研究主体的研究视觉也必然呈现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有关文化定义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个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注:参见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897年版,第99页。]。今天,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并非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在保护之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故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教授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理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即是他对“文化自觉”的高度概括。他强调“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判断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基于此理论,当前我们对地域性的民间音乐的保护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要有“自知之明”。泉州民间音乐作为闽南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华夏民族音乐的一员,一方面我们要认知被广泛赞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为代表的泉州民间音乐的无比珍贵性、独特性,以及其艺术含量的精湛与完美;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看到泉州民间音乐客观存在的情况,由于各乐种之不同的音乐文化内涵、艺术特征、表述程式、呈现功能,而造成其生态不平衡,或萎缩或日趋消亡,而更大的一个原因,即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赖以生存、传衍的民间音乐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传统的民俗活动日渐衰微,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年青的一代对古老的民间音乐陌生了、淡漠了,这都给民间音乐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而不是盲目地去做出切实可行、有创意、正确的、良好的保护规划和决策措施。

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批准建立,标志着政府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高度重视,其“实验”二字更具启示与警示作用。这也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一项严肃而谨慎的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尚处于探索性的试验、实验阶段。由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系千百年来在民间产生、形成、发展的,它们经历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存活下来,今天,泉州民间音乐的诸乐种,其所呈观的文化生态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了,要让泉州这些古老、优秀的民间音乐存活、发展下去,就要寻觅、谋划、创建适宜于其生存下去的文化生态及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是加强对现遗存的古老、优秀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生态坏境的考证与研究,以资借鉴与实施保护。加强对现遗存优秀、古老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及生态环境深入地进行“地方性知识”的考察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庭传承、族群传承、乐社传承等文化生态、生态环境,以及其产生、形成、发展脉胳,并在“地方性知识”调查全过程中做好访谈记录及图、文、音、像、谱工作,使采集的资料力求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持久性。

文化转型自主能力,不是要我们把传统文化转化或异化,而是启示我们如何开创新思路,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能健康地存活和发展。君可见街坊村舍乐社在南音演唱弦管声声进入百姓家,君可见南音进中小学课堂、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创办了南音系,君可见泉州规划11个闽南文化生态基地已呼之欲出,君也可见新加波湘灵音乐社南音通俗化表演、台湾汉唐乐府南音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表演形式等。今天,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没有什么捷径及现成好办法,只有提升我们政府和民众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转型自主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良好的保护措施,促进和加速实验区健康地发展。

一、 关于“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生态的生活、生产、经济建没的和谐发展的思考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它无法被强制地凝固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 [注: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346页]作为民间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地不能被强制地凝固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也即永远处在生活、生产的活动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人,其保护主体也是人,“人”是决定因素,如一旦老艺人离世,其身上承载的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因此,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人为本”,必须深刻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遣产的公共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个保护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审视几千年来以多民族劳动人民为传承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公共性背景的存在和意义,把人民大众、农民作为传承主体,意味着千年少有民族文明内部整合、发展、创造的时代机遇的到来。

当务之急即是对泉州进入闽南文化保护实验区的十二个民间音乐项目传承问题,即如何保护好传承人,即对在世老艺人做好建档工作,尤其是七旬左右老艺人更应先做,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进行运作,其内容应包括艺术简历、艺术成就(包括代表作、传承弟子等)、主要代表作录音录像,以及抓紧抢救那些独具艺术特征的、濒于失传的民间音乐艺术技艺及整理、编撰艺术专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虽然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 [注: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356页。]

不论是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社会团体都要靠人去运作,需要热爱此项工作、忠于职责且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人去运作,试想当年若无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之执着,那世上就没有《二泉映月》流芳于世,所以我们必须在实验区设立伊始,即着手做好组织、培训文化生态保护的专业人员,并落实到乐种、乐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乐种生态活跃地区,以及科学制定和良好的执行文化保护工作的方案和规划,“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与发扬。” [注: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357页]。

关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人才培养、配置与使用尤需具科学发展观和多元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政府文化部门是主力军,文化部、文化厅、文化局、文化站,以及社会民众等,其中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配置要如何具有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文化、编委、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艺术院校专业设置与客观文化教育发展需求方面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计划性。我们深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和配置唯有在科学发展观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37-01

摘 要 高中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表达的多元化,通过日常音乐教学的潜移默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本文提出了关于高中音乐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方法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兴趣

1 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还是以封闭式的课堂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缺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而且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情感熏陶也不够,完全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在教学音乐作品的选取上也杂乱无章,甚至拘泥于课本,在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做不到科学合理,而且,教学评估模式单一,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依靠课堂、课本以及教师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它的需求了,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1

2 教学理念的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质需求,高中音乐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做出转变。在教学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发展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多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素材,例如流行音乐,学生们对于一些时尚潮流的东西,兴趣来的都比较快,可以将这作为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动力,还可以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这更易锻炼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实体会音乐的魅力,将课堂教学实现多元化,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最大化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3 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3.1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课是一门专业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们要合理安排学生使用学校的音乐专用教室和设备,如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鼓励学生们多多利用图书馆里的音乐书籍、杂志和其他一些影响资料等,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音乐情景,将教学方法融入音乐当中,在声乐课上,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兴趣是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实物主动去接近的动力泉源,只有在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虚心的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指教,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2

3.2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人们往往通过音乐来改善心境,或表达自我情感等,总之,音乐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学习时应首先学会鉴赏,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选择辨别能力。音乐是一种艺术,它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美育,审美情趣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在课堂上选取适宜的素材,深入剖析,将音乐作品中渗透的美通过解释、梳理,让学生能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感受。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组织学生共同观赏音乐作品,聆听美妙声乐,通过视听效果上的享受,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快乐,愉悦心情,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逐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健全学生的人格。

3.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对音乐有不同的认识和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帮助他们找寻正确的发展方向。现在的高中音乐课的学习也涵盖了“演唱、创作、不同乐器的演奏”等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模块,选择教师跟随学习,走上专业学习的道路,满足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3

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担任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舒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开放性的多元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由于天赋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 ,这中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不存在约束,可以任由学生驰骋在想象的天空,鼓励他们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此外,还需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如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或者艺术大赛,可以在模仿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原创素材,也可以自行创作。

3.4 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音乐专业课的教师,首先要拓宽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质,如会弹、会跳、会编、会唱等,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器材,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涉及多方面的音乐素材,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典高雅乐曲、乡村民俗小调等,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欣赏音乐,博览群书,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养成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关注乐坛新动态的好习惯。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去去指引、教导学生,争取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的音乐学习方法,达到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教师们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李宝华 浅谈当前高中音乐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