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18: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篇1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教学时以新课标为准绳,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以语文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为下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打好基础。

5、在第17周前完成必修下册的教学任务,留有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期末复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根据必修下册教学内容来展开。

必修下册共八个单元,以文言文、古诗词、小说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课标和高考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现代文鉴赏能力;教法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另外,作文教学以读书笔记和每两周的作文写作展开教学。

三、教学进度

2021年春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所需课时

备注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5

中心发言:

2

《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

6

中心发言: 复习文言实词虚词

3

《鸿门宴》、作文讲评

6

中心发言:

4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句式讲习

6

中心发言:

5

《阿房宫赋》

中心发言:

6

《六国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中心发言:

7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8

评卷、《祝福》

6

中心发言: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6

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文体

10

《促织》、《变形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复习诗歌鉴赏技巧

11

《窦娥冤》、《雷雨》

6

12

《哈姆莱特》戏剧文本阅读

6

戏剧文本阅读技巧

13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6

中心发言:

14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15

试卷讲评、《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6

中心发言:

16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中心发言:

17

《谏逐客书》、《与妻书》

6

中心发言:

18

讲解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6

中心发言:

19

篇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这不仅为阅读教学撑起了一个新支架,也为终身教育指明了方向,它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民主自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抛开高考压力,哪个学生不喜欢?

有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观点的核心就是“优化”,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预期取得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探究合作系统化,学习观念自主化的最终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新兴事物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跃跃欲试者不少,但真正实践的人不多,经验和成功的示例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对学生的部分能力发展漠然。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只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应该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进入高校或社会,不懂得如何自学。所以功利地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是不付责任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系统规划,网络教学零星点点,未成系统。高一、高二、高三在阅读教学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别化教学不明显。个人、教研组在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中对网络教学的要求是可有可无,不够重视,更没有系统性。适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网站太少,搜索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教师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没有适合学生用的学案。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说明教师没有想到如何让学生学,而关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优势先行,学科目标置后

整合课沦为形式的奴隶。设计课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网络的优势,而非课程完成的目标。实践中,表现为呈现了丰富的资源,却只是呈现,利用率不高。为显示民主自由的氛围,交互讨论看似热闹,却有放任自流之嫌;网络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内容却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阅”,但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味不够浓。

(三)个人素养薄弱,影响范围较小

计算机素养突出者不多。在网络风靡时代,能与时俱进,又有锐意进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中,也只有少数的年青人了。语文功底与计算机素养兼具者更是凤毛麟角。

眼明手快、应变灵敏者不多。网络的全民参与,交互的快捷及时,使课堂生成的多样性远比传统课堂复杂,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教师有时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回答,及时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况要及时作出反馈,所以指导针对性不够强。

以上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意识比较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应该以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为主,网络优势应该服务于学科。而要实现这些,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本文就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尝试策略。

(一)全面系统,分步分层,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可借助资源优势;如激发学生个性鉴赏,可借助交互等;如专题式学习,可借助相关搜索等。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年级不同,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深刻理解;高三复习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资源库,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体裁,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弥补课堂上的空白,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健康学习,终身学习。

(二)精细预设,关注生成,灵活整合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

预设周到、精细是前提。计算学生浏览与精读的速度;估算资源的数量、质量、呈现形式、利用率,酌情选取,讨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3个为宜;计算讨论每个问题可能占用的时间,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须固定反馈形式,以确保探究集中、持续、有效;设置奖惩机制,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关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态度,注意调整节奏;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发现其中的真知灼见,给予表扬;挖掘影响学生探究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灵活整合,确保语文滋味。因此增加“阅”量时,还要确保“读”量、“思”量。因为“读”能读出语文的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诗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线讨论朗读技巧,这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炼字的妙处,然后实施朗读,以促进理解。讨论时,给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肤浅思考,对提高语文素养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研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关部门的组织效应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反映阅读感受,教师更多地明白教学得与失,你来我往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导吸引学生将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促使学习观念的转变。

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制作精细科学的网络学习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三年内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可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扩大。

教育部门多开展交流活动。小到一个组、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市区、一个省份,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家评评议议,取长补短,扩大影响。

篇3

第一,在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其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学生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将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使其语言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正是由于缺陷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国外的文化,发现其优点和缺点,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在进行各国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转变为自己的积累,但要剔除其缺点。

第四,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不只能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将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传达给学生。教师要通过跨语境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的学习,同时,将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就要重点分析国外文化语境中的词汇,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英语学习中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用语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分析,应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跨文化语境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汉语和英语中含义相同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总结,@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汉语和英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特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将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多媒体将国外的优秀影片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运用这种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这些内容,从而对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语境教学都要足够重视,将跨文化语境学习的方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语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突出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文化意识;现状;建议

一、关于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学生的语用能力,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洪山高中两个班的学生。学生人数132人,实验工具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采用了K.Cushner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以测试学生在面对异域文化时其有意识程度。量表中的三十个问题被分为五个部分:文化融合、智性互动、情感态度、行为等级、共情等级。

这部分的问卷一共有30个小题。每道小题后有七个数值从1到7,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非常赞同。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数值对应相应的表述。最终30道题目的分值相加。Cusher划分了如下等级。总分30-90,代表跨文化意识很低,91-15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一般,151-21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高。文化融合,10-30,31-50,51-70;行为反应,5-14,15-24,25-35;智性互动,5-14,15-24,25-35;情感态度,5-14,15-24,24-35;共情,5-14,15-24,25-35。在本论文中笔者依然采用此分类标准。

收集数据,结果如下:

水平低等占80人,中等37,高等6人。

可以看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整体水平很低,需要大力加强。下面,笔者将罗列各个部分的调查情况。文化融合、行为反应、智性互动、情感态度、共情、跨文化意识这几类最低分分别是:31、6、15、10、11、80。最高分依次为:69、23、34、35、37、176。平均分依次为:48.68、12.43、24.01、26.01、26.13、104.36。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跨文化意识最低的得分是80分,最高分176,平均得分104.36.根据Cusher的等级划分,30-90,代表跨文化意识很低,91-15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一般,151-21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高。学生的平局得分104.36属于中等水平,但偏向较低水平一方。从中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水平高。

二、关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第一,应加强教师自身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材料、教师和考试是英语教学中三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离不开系统的训练。第二,英语课堂中应当加入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文化讲座,欣赏文学作品,观看视频;课外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拓展文化方面的视野等。第三,英语课本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对于同一本教材,有的学生认为教材里面的语言十分难懂不易理解,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中关于文化知识的内容非常粗浅。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应该更为多样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信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这在同一单元中,同时涵盖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的文章。教师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另外,教材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信息也应注入教材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有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以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承担着国际相互交流的媒介。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应该规避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Byram,M.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

[2]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8).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 学生 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英语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何在呢?

1.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地球越来越小,小得犹如一个村落。我们既是中国国民,也是地球村村民。随着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除了迅速提高外语水平之外,增强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了解整个世界、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已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种群体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2.改革我国英语教学的需要

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比较大,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上走向知识传授的极端,在英语教学中把语法的传授摆在首位,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低下。这与我们一直把英语教学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的课程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促进英语知识向交际能力的转化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中,初中阶段提出了“了解文化差异”,高中阶段提出“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来弥补对异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低下的这一结果。

3.语言本质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和传授必须借助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中应渗透文化思想。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通过文化丰富语言,通过语言反映文化特色,将二者贯穿始终,才能教好英语,学好英语。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语言本质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能让学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而且也能使学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来也成为我国外来文化交流的使者。

4.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必然需要

英语已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的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它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就是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生存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课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英语教学在课堂上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交际能力;二是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教材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来展开活动。

2.课堂交际,使交际运用与文化学习相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好的方法当然应该让他们沉浸于英国语言文化的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理性上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同本国文化进行感性比较的同时,学习并理解西方文化。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模拟现实生活的交际环境。

3.大力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从语言训练来说,教师可以从四项基本技能入手,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技能的训练相结合。

(1) 阅读练习

让学生阅读一些简装本的外国名著,比如说:JaneEyre, GonewiththeWine,ThreeMeninaBoat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通过阅读这些名著,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俗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方面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词汇量,又培养了文化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2)听力练习

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网上有许多可供教师利用的资料,而且很多资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听力材料(比如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美国人怎样纪念9.11中丧生的亲人等。)或者买一些英语原声录音带给学生听,这既练习了听力,又可以了解异国的风情。

(3)写作练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时,应有意识的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通过这一训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4)口语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排练英语小短剧等,创设形式多样的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用性

在英语教学中,应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只讲花架子,做绣花枕头,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对别人的事用英语表示关心,如何拜访别人,如何应答别人的夸奖等,解决实际的问题。

2.注意阶段性

在起始阶段,学生的词汇不多,表达水平不高,在教学中应侧重教会他们一些既简单又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拜访时,应教会学生在英美文化中,如想拜访某人,一般要通过某种方式,如打电话、当面约定等事先给所要拜访的人打个招呼,双方约好会面的时间和地点。而在中国,通常情况下,熟人和朋友之间走动互访一般不事先打招呼。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到了中高级阶段,在教学中就应该侧重教会学生一些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价值观念、等。

3.注重增加背景知识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课文涉及手势的内容,我们可以就此介绍一些体态语言的知识,像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美国人却是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美国的男人在交谈时总保持45――80厘米的距离,男人们之间除了短暂的握手之外,彼此很少接触,他们从不拉手,也不互相搂着坐。而中国人却从不讲究这个,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只要是朋友或者关系亲密的人都会手拉着手,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4.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影响。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文科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 建构主义

1.引言

目前网络化、数字化不仅是学生的娱乐方式、感情交流方式,而且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掌握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本领。国内当前对于本课程的研究有三大方面,一是研究大学本科该课程的教学,二是研究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本课程教学,三是研究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在研究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科学生该课程的教学很少有涉及。而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仍然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课程存在的今天,文科专业该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建立的比较模糊,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更应该紧密结合,以便培养出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型人才。

2.问题

首先,在我院的学生中,大部分在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会用计算机聊天、看网页等,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是零起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但相对来说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是十分薄弱,不成体系。

其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都是典型的“90后”,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原来学过一点就不愿意再认真听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性格上也不愿意接受从前那种从头开始讲起被动听讲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不多,上机实践的时候也大多停留在聊天、看网页上。同时文科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都不强。对于计算机最基础的东西理解能力不强(比如数制转换等),学习能力较差,兴趣比较分散。

再次,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下面看演示,教师在上面操作,两次课过后,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

最后,上机问题。学生中大部分高中时候都接触过电脑,头两次上机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的知识也不存在连贯性。所以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仅仅会常用的QQ等聊天软件。

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且这种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活动和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建构主义最早是应用于幼儿教育。近年来,很多教师实验性地应用于高职等大学课堂。由于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而这些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则非常易于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4.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要求,结合教材的每一章,划分成为不同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平均分配到各个课时中去,作为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情境性”的学习观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又建立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之上。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对基础知识部分作了简化,而上机操作部分,事先按学生的水平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水平给予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得小组学习可以在同一进度上,有了讨论的余地。

信息资源设计:上机操作之前,在该课程的网站上存放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其他参考资料或者学习方法,供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虽然网站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在上面一些相关信息,或者学生学习中容易疏忽的一些问题,还是能够补充课堂及上机学习的不足,具备了初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环境。

自主学习设计:每个小组的任务都分为三个层次,完成一个层次之后,会分给他们一个更为高级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比如在Word上机教学时,我们可以找一些与学生专业应用相关的排版的实例,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按组进行排版。任务完成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更难的课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封皮及内页,最后给学生打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锻炼Word排版的能力,而且能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划分为小组下达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自主地学习、讨论、协商任务,进一步深化对任务的解决方案的细节。在学习PowerPoint一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首先结合演示,介绍基本操作的要领,然后布置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任务。在关键处由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演示他们的作品,讲述其设计思想、作品主题、制作技巧等。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及期末考试合格。但并非仅局限于考试及格或通过一级考试。而关键在于给与一定的综合任务,看是否能够运用一学期的知识进行解决。

强化练习设计:根据最后评价结果,为学生设计了一定的补充性的或者重复性的练习,并且针对每次课学生的学习讨论情况,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最终的意义构建。

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于准备学习环境,还要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整个过程,发现学生的行为偏离目的时候,应予以纠正。

教学效果比较:

虽然两种课堂的及格率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一级通过率的差别特别明显。学期考试是全部笔试的形式,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却有相当部分的上机实践题目。从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更强一些。但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创设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降低了一部分学生的任务的难度,从而学期末的考核中,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两种课堂的差距。

5.思考

总之,将原本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复杂的高职教学中,还仅仅是一种试探,在实践难度和实践模式上都存在着新的挑战。而且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罗明东,和学仁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科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引起的教育国际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需求。与此同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也要注重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亟待探讨的问题。

多年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备受关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胡文仲和高一虹等学者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学大纲中的文化项目表,勾勒出了文化教学的基本框架。当今,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如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植入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是关键,笔者认为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和研究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改革方案。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入学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词汇量匮乏,语法知识不足,英语口语水平低,缺乏交流技巧,“哑巴英语”现象严重,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在高中时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未阅读过外国文学名著,不懂西方礼节,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本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导致在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错误,成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交流时的潜在障碍。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知识,在交流中避免误解,解决交际中的潜在障碍。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整体看,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心态仍然存在,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很少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以精读为主体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不设专门的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关于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的文化教学难以开展,使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停留在局部和表象,缺乏整体的、深层次的把握。教材大都缺乏真实的语音材料,配套的《教师用书》对于跨文化方面的介绍只是轻描淡写,没有充分的关注,从而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困难的现象。

三、对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提高对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关注度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全球文化大传播、大碰撞的趋势。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需要客观、系统地完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程度,确立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英语文化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进度表,以确保高职英语教育能够达到大纲要求。

(二)修改教学环节和手段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应该设置独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Byram(1989)为代表的欧洲研究者提倡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设置独立课程,独立于外语专业教科书之外。除了纯语言课程以外,课程大纲中还应该设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课程,比如“跨文化交接学”“语言与文化”“语用学”等课程。并将文化知识融入到多种教学手段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以Kramsch(1993)为代表的美国研究者提出,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在课内兼容,随课堂外语教学同时融入。因此,在设置独立的文化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授课过程中认真研究和选择丰富而灵活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和任务型教学方法等,注重跨文化意识导入,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推进多元文化的对比教育,避免任何形式的成见、偏见和教条的看法,尽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文化环境,如充分利用外教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外事活动中。

(三)改进教材内容

McKay,s.L.认为三种文化材料(目标与文化材料,学习者本族语文化材料和国际文化材料)中,最好的材料应该是用目的语写的不同的国际文化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文化类的书籍很少,需要及时地科学合理地编写一套最能与时俱进的教材,编写应遵循以语法为纲,以语言为重心转向,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主,以文化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思路。文化教学内容选材要切近生活、新颖,重视实用性,及时反映新文化、新现象,有时效性,并且注重升华主题,教育既要好好教书,也好好好育人,加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对日后服务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要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材,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英语国家概况,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各民族的礼仪传统,其特点是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四)提高母语文化的水平

异域文化领悟能力和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外语学习中异域文化的理解障碍很大程度上源于母语文化学养的限制,只有对母语文化有了充分的认知,并不断加强修养,才谈得上理解他国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议一方面加强投入母语文化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普及和研究母语文化知识。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多元文化交际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扫除学生在英语实际交流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培养出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丰富、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国际交往的顺利实现,除了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这些外语技能,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渗透在外语中的外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线教师,要想让今天的受教育者在将来能够顺利完成其交际活动,就必须增强文化思维的观念,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必然造成日后交际上的重大失误。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人们学习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是要受到文化制约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教学中常常只是语言教学,即一味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只是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常常犯“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不顾场合、时间、交际对象及其它的文化因素。

以下面这个交际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例:

A:What an unusual necklace! It is really beautiful.(多别致的一条项链啊!真漂亮。)B:Oh,you may have it .(呵,送给你吧。)

A:No.No.(不要,不要)。

这是师生间的一段对话,A是教师,来自西方国家。不难看出A一定会非常尴尬,她交际的本意是想找个话题活跃气氛,未曾想到对方却错误地认为外籍教师喜欢这条项链。B来自东方国家,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认为既然老师喜欢就送给老师,表示对老师的敬意。结果却使外国教师感到尴尬。为此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充分发挥教学“文化渗透”。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套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词汇学习,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我们应该相信,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做了以下尝试:

1.在阅读课文中进行跨文化教育

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地联系着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如在介绍“Body Language”时,教师要使学生了解身势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所表示的不同的交际含义。再如:在上“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课中,可以给学生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在致发展历程,介绍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送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Country Road”“Yesterday Once More”等,使学生对美国的乡村音乐有感性的认识。

2.在口语训练中进行跨文化教育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要有所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3.在语法学习中进行跨文化教育

那么,在最为艰涩、最为我们所头疼的语法教学中,有没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但要自己学好英语,要把学生教好,更要教学生如何学好。因此,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过程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4. 在听力训练中进行跨文化教育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在许多听力材料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文化差异的内容。听力能力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辨音能力、理解语句的能力和大量的词汇外,还必须对语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或感到莫名其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很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不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出现这样的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听力本身的训练而忽略了影响英语听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因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影响,要想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就必须扫除文化知识障碍,多接触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基于义乌市场这一特殊的环境,也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从而具备良好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毕业后将自身所学的专业和英语语言能力相结合,从而利于今后的发展。义乌市场上外商颇多,学生如何面对丰富的不同国家文化,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自身的学生和今后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处理好中英文化差异,并且有效运用于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一方面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实的文化素材,具有内空丰富,实效性强、本土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其包含的特有文化内容可激发学生相对浓厚的学习兴趣。文化差异教学法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锻炼口语能力提供了极佳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英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环境以及母语与英语两者文化的差异。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有着极大的文化沟壑。学生很容易按照本民族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和理解他族文化中的一切,比如行为举止、社会习俗、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中英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口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体现在词汇,句型,句式等。我们在讲英语的同时,要力图避免母语的干扰,切忌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再一对一地翻译出来,这样一来就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学习语言,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远非仅仅学习字,词,句,篇章。英语口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学。我们经常说英语口语教学要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就是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创造语言环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值得注意和欣慰的是,在过去十年中,英语口语教学已从纯语言知识教学转移到语言的社会背景和交际作用。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使得英语文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口语教学中应对中英文化差异的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语言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同时又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教授一门语言也就是教授一种文化,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1. 强调英语口语教学目的——跨文化交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熟悉外国文化,能够运用英语口语准确交流的人才。这是目前我国高职外国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口语教学的新目标,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必须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培养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而这一所谓的“兴趣”不是可以凭空强加的,只有通过学生耳闻目睹的切身的文化体会才能获得。

那么,怎样在口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呢?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请外教来上口语课,介绍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然后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关的口语活动。当然,这只是针对经济发达或有这方面条件的学校而言。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和外籍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文化了解,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只能在有良好教学条件的学校才能实现。我校文化差异运用内容极其丰富,我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其中也包括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如果我们把本校学生的课堂和留学生的课堂进行有效结合,相辅相成,必将得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2. 文化差异与英语电影教学方法的结合

使用英文电影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原本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影片中的语言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语言的重音、连读、语调等等语言现象,还有许多英语成语、习语、俚语、地方口音等。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时,影片就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学生能在相关语境中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其中,取得传统口语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片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3. 英语口语教师自身的修炼与积累

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字或图片的传输,而是一种理念和思维的传输,口语教师本身就应对中英文化差异有很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才能在口语课堂中将文化差异运用自如,每一份教学材料,每一段教学视频和每一个教学活动,口语教师都应该了如指掌,通过教学课堂的设计将内容浅显易懂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同时,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2-45.

[2]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34-136

[3]Fishebein, M & Ajzen, I.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6)

篇10

摘 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性伦理关系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同居行为的宽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分析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公民教育的文化同构性研究 当代女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变迁期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 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化分析 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研究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参与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冲击性研究 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6.11.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孙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杨雯.大学生同居的道德引导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