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篇1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化速度越来越快,地理信息技术己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类教学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有一定的分值。针对高考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针对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借鉴韩磊老师“高中地理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进行本部分内容的高三一轮复习,实践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一、试题原题及出处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ll~12题。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试题分析

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考法:(2011北京卷)本组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10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故选C。11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2010年江苏卷)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要想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各馆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故选择A。

(2013年江苏卷)本组题3题题目较易,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一、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S“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难度不大。依据高考试题对应的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复习,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图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读图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关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改编依据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高考说明要求: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3.学情:

学段:高三一轮复习课

问题分析:一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及途径

1.通过读图,获取图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监测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信息,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结合“3S”技术的各自特点,事故次数的统计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

3.通过图观察出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帮助学生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

4.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说明审题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点。

四、教学案例

(一)知识铺垫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复习“3S”技术的各自特点,找准关键词“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

【参考答案】1.B 2.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3~4题。(限于篇幅,图省略)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准关键词“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北极遥感图像,能够监测北极冰川的发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进行空间数据预测北极冰川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1.A 2.C

6.见我国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通过读图、读题,找准关键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可应用遥感技术(RS);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参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设计意图】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方位,提高学生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3S”技术主要的各自功能:遥感系统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导航。

【思路解析】该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1题图中找到指向标,按照常规解题思路绘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题,遥感技术无法测定监测点的分布,故A错;全球定位系统无法预测交通流量,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故C正确;该图制作与数字地球无关,道路与监测点是确定的,数字地球技术无法将其互换,故D错。3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参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见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4~5:

4.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小亮走进某个国家馆,门口的人流状况电子显示屏主要应用的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设计意图】该题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预测分析等,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地球都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故4选A,5选B。

【参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本组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知识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参考答案】3.D

知识结构与方法归纳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篇2

一、 引言

名词解释:【动态网页】指的是,利用了asp(Active Server Page)、php(Hgpertext Preprocessor或Personal Home Page Tools)等技术,当客户端(用户)提出请求,在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执行请求,最后将结果以网页的形式返回给客户的网页。比如用户注册帐号,论坛中发贴等,都可以说是动态网页。

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程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各个学科都在积极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那么信息技术课又该怎样“整合”呢?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学、用结合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整合”之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ASP等动态网页编程技术将校园网建成互动教学平台。我参考了其他正在努力创新,力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的具体做法,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二、设想

信息技术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一种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要么忽视信息技术工具性,授与的是纯理论知识,要么是将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完全孤立。既然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我们的工具,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将它纳入教学的必需工具中去呢?陈至立部长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目前学校实现了课堂上一人一机,微机室、电子备课室、网管室以100M带宽连成局域网,并接入Internet.依据这样的条件,我改变了传统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直接将它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从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对象到认知工具的转化。我对学生机房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对校园网站进行了配置,具体如下:

1.微机室教师机装上必需的屏幕教学控制软件(目前这样的软件很多,具有屏幕广播、转播学生屏幕、遥控学生机、屏幕监视……等功能)能控制学生机。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有效地控制整个课堂是网络教学的难点。

2.校园网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 ,利用其中的IIS开通WWW、FTP服务。通过FTP为教师和学生分配必要的Web空间,教师、学生制作的课件、网页通过FTP上传到服务器,便可以通过校园网的WWW浏览看到。利用ASP动态网页,校园网开通论坛、在线交流、电子邮箱,教师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目前,能实现上述功能的asp免费源码网上很多,这里我们利用的动易cms(内容管理系统)和动网论坛整合后的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简单。

3.教师制作学习网站,作为教学和交流的园地,经过必要的注册和认证,形成一个虚拟的校园网络教学社区。教师上课用到的教案和课件都提前到网站上去,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案和课件在网上作出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任意交流,可以上传自己学习心得,提出疑问,以及帮助教师来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制作的学习网站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指导、困难帮助、相关资源等,动态交流部分只要调用校园网中的功能即可,不需要再次编写代码。教师课件一律以网页形式制作。网页课件是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课件,只要连通了网,学生端不必任何设置,打开IE即可浏览学习。

4.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甚至测试(教学评价)一般都以网上递交形式完成,或者是通过电子邮箱发到教师的邮箱中(由于是校内邮箱,所以速度快、容量大)。从真正意义上体现的计算机的工具性,做到学以致用。

三、尝试

以上的想法形成后,我便进行了尝试。

我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免费ASP源代码,包括网站信息代码、论坛代码、聊天室(在线交流)代码、在线考试代码,通过试用、筛选、修改,校园网具备了设想中提到的绝大部分功能。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 后台管理,实现分级管理。整个系统的内容有教师和学生共同丰富、管理,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系统中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2. 整合专题讨论、即时交流、短信留言功能。师生既可以在线讨论也可以课后相互留言,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看到别人给自己的短信、留言。

3.形成逐渐强大的共享资源库,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的资源上传到服务器,逐渐形成的资源库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参加参考资源。

4.实现在线自测与考试,真正实现无纸化教学评价,测试的试题可以由教师学生在线添加,审核。其中客观题可以直接给出分数,分为自测和单元测试两类,自测题由学生自行组卷,单元测试则由教师组卷,分数将记入数据库。其他主观性操作则让学生完成后,将文件通过ftp上传,由教师进行批阅,并且在论坛中,让学生也参与相互评价。

5.强大的统计功能。能统计学生在线时间、当前所处虚拟位置(学生所处的网站栏目)和真实ip,发表的文章和评论数等等。这是对学生网络学习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6.个性展示,学生可以申请Web空间将自己的网页及相关学习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中进行展示。

这种以“计算机”来学“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我的课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因为学生每一操作既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又是巩固信息技术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如高一信息技术课 “网页制作”一章,学生通过课本和网页课件学习怎样制作网页,制作的网页上传到主页空间中,再让更多的同学浏览,相互提出意见再修改。相互浏览提意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更多的网页制作技巧,制作出更漂亮的网页。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真正含义:“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在创设理想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四、注意问题与改进方向

1.进行这样的学习,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必要的网上操作技巧,这些网络知识课本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要逐步进行,边开展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网络知识补充。

2.教师的引导与监控非常重要,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非完全放任学生,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必要时教师仍要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

3.制定相应的学习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依赖在线考试的分数,学生学得好,在线考试一定不会差,但学生在线考试的成绩好并不一定就学得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网上发言情况、主观性试题(如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FrontPage制作网页)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网站强大的统计功能可以节省我不少时间与精力。

4.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档案记录了学生每节课学习过程中的网上发言情况(由于技术的原因肯定有一定的误差),在线考试答题情况,主观试题完成情况等。档案的建立应靠服务器自动完成,这样不会牵扯教师过多的精力。

五、结语

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他们的技能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