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3 10: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 “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篇2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会面临许多变化,如新内容、新教师、新环境、新班集,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开始下滑,而且下降的人数以及下降的幅度甚于其他学科。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教材容量大
初三教材容量大,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多,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教材内容抽象
高中新增了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要求学生既能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又能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初三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3.教材内容起点高
从整个高一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数学第一章的内容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
4.初高中教材内容难度差距大
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初高中教材调整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地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升高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师就要梳理初高中数学知识,了解哪些初中知识是高中数学所需要的,然后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在选择数学教学方式时,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第二,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升高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做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顺利渡过衔接阶段。特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教师更要重视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分析与综合、怎样理解与应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把问题讨论法、自学思考法、类比推理法、假设论证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思考——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中问、学中练、学中思、学中用。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听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小结和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和解题的关键,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分数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共同点,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体系的要求与传统评价理念不同,它既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又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
5.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三数学;创新能力;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最近几年出台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及中考命题明显变的化,充分体现了国家有意从传统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这也就是表明数学教学不仅仅只传授是数学知识,更应该利用数学知识这样一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新版教材特点
1.重视知识的来源,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新版的数学教材当中,每个章节在引进新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新知识的来源,让学生明白学习新知识是为了要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引进二次函数的时候,课本上从物体在自由下落的过程当中下落距离随着时间的相应变化关系、正方体棱长和表面积的关系、喷头飞出的水珠在空中所呈现的曲线中各个位置上水珠的竖直高度及其与它距喷头的水平距离的关系等角度,形象立体的说明了引入二次函数的充分必要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也有利于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轻过程重结论现象向既重过程也重结论的方向发展。
2.创造问题的情境,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版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新版几何教材当中,就有让学生自己来动手,经过实际的操作来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活动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完《圆》一章之后,安排了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与“设计图案”的数学试验任务,这不仅提升了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说过:“语言学习不好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其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发展”。同样道理,学生欠缺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再想学好数学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在《弧,弦,圆心角》一章中,“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定理后面,以填空形式给出“在同圆或等圆当中,假如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_,所对的弦_;在同圆或等圆当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_,所对的弧_”。锻炼了学生对“等对等”定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
1.重视对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最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能够看出,因为中考是高中学校的招生考试,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选拔性。所以,在考试试卷上非常重视对“双基”考查,并且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就是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强调开放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意识,所出的试题十分新颖,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气息。比如,在2009年广东中考数学考试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某种电脑病毒的传播速度十分快,假如一台电脑被感染,在经过两轮感染之后就将有8台电脑被感染。请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在每轮感染中平均每台电脑会感染到几台电脑。假如不能很好控制病毒,在3轮感染之后受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台?这些问题和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并能够使同学们了解到电脑病毒所带来的危害,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不少题目注重考察学生动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2009年天津中考数学试题中有一题:如下图,有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纸片ABCD,将其剪成边长各为a、b的两个小正方形,从而使得a +b =5 ,①a、b的值可以是_,②请你设计一种具有一般性的裁剪方法,并在图中画出裁剪线,拼接出两个小正方形,此外请说明该裁剪方法具有的一般性。像这样的问题,就是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只有灵活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才可以运用这门工具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有方,能力加强
针对最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变化,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诱导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性。老师应该首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把知识当作过程而不是结果来教给学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1.1 注重设计提问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1.2 发挥和利用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节的教学时,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在沿对称轴折叠之后,重合的边有哪些?让学生来动手完成操作。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经验出发,把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有机的贯穿在数学教学当中,最终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上述能够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探求结论的过程和思考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当中来。
1.3 鼓励大胆提问、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的提出疑问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比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条件时,学习了“ASA”“SAS”“AAS”等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读书并质疑来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就提出“SSA”为什么不行呢?针对上述的问题来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讨论,总结得出符合“SSA”但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图形。( 例如下图,AD=AC,ABD和ABC符合“SSA”但是却不相等。)
2.引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路来解题,有助于扩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此外,有意通过一题多答、一题多变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来进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比如,已知:如图1:AB//CD,求证:∠E=∠B+∠D
在解决本题的时候,允许学生做多条辅助线来进行解答:
作EF//AB
②延长BD交CD于F点
③过E作MN AB,分别交AB,CD于M、N。并将此题变成如图2的形式。
用以确定∠E+∠G与∠B+∠F+∠D之间的关系。再归纳图3中顶点在左侧与顶点在右侧的角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结束语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努力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来自编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再研究、再探索,这样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利顺. 初三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1-09-25
[2]. 牛亚蕊.加强初三数学教学 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0-06-05
[3]. 王贵良.初三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001-09-15
[4]. 张凌旭.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2009-08-28
[5].乐维英.研究性学习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03-02-15
[6].王贵良.初三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001-09-15
篇4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做好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有关培训活动。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专题研讨,对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突破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2、搞好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
组织初三数学教师学习和研讨《学业考试考试说明》,引导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几节有质量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探讨和研究提高复习课质量的教学策略。
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高考复习教学策略。
做好两次模考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分析等有关工作,及时反思,研究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策略。
3、抓教学常规学习,促青年老师成长
组织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常州市中学数学教学建议(常规)》,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研究“常态课”、“常规课”,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召开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时间三月上旬。分析上学期高三数学期末考试情况,对下一阶段的高三数学复习提出合理建议。
2、认真参与对各所高中的高三教学调研工作,组织高三数学教师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数学),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月份:
1、开展高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提高高一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实施水平。
2、召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座谈会,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任务,商量今后教研活动安排。
3、召开高二数学备课组长会议,研讨教学要求,学进度。
四月份:
1、协助协作片开展初中毕业班的数学复习教学研讨活动,交流各校初中复习经验。组织学习《20xx年中考说明(数学)》,传达常州市中考会议精神,研讨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2、组织高三模考、阅卷及分析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3、组织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积极参与常州市初中数学精品课的建设工作。
4、高二数学教材教法研讨会。请骨干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促使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月份:
1、组织高中数学学科指导小组活动,与青年数学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学方法,学习研究“20xx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毕业班复习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组织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商量七、八、九年级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3、召开我区数学学科区、市级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各课题组长交流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六月份:
1、了解高考最新动态与趋势,分析一模、二模的数学试卷与高考数学试卷相关度,为下年度高三的教学与复习作准备。
2、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组织部分高一、高二数学教师总结一年来高中课改得失。
3、做好中考数学阅卷的组织与试卷分析工作。
4、组织高一与高二期末考试阅卷工作,及时作出试卷分析。
篇5
一、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学时,觉得知识繁多杂乱。教师在复习时就要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因此,我们把初中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板块来复习。在代数中要掌握好数、式、不等式等去进行化简和计算;在几何中要掌握好点、线、平行线等,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注重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
三、注重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注重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
五、注重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准确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六、注重中考动向要求,勤练解题规范速度
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
篇6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刘永强744517)
摘要: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更新观念、关注过程,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及正文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多的试改,感受颇深:
1、教师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我们理解更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的完整数学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化教学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无所适从,且看美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在美国西雅图一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测量塔高度的问题,一上课,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说塔是高不可及的朵想办法测量这个塔的高度。学生听完以后就每个人拿了一个图形计算器,分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就开始做了。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好笑,这不正是前几天才给学生上的一节课吗?是初三数学中的一道应用问题,稍微差不多的学生都很快得出答案。可问题是人家高二学生却做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分完工以后,老师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且没有几个学生去努力找一个公式,绝大多数都在按分工试算:这塔多高呢?有的学生就先设它为100米,找测量点,发现凑不出准确答案,就开始分工,甲把塔放高一点,已把塔变矮点儿,丙把第一个测量点往前点,丁把测量点往后变,四个人分工做,到下课全班还不到10个学生得出结果,老师说:“我们继续去做”。
而这节课在我们教育界的评价会是怎么样呢?没效率,没结果。对比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不明白碰撞点在什么地方,如何看待这节课,曾有专家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家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的过程,根据别人的信息来改进自己探索方向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比知识更重要。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美籍华人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又是澳籍华人,年仅31岁的陶哲轩,而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切不就说明教育改革,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吗?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现状,从评价体系的导向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为“应试”而备的,从小学到中学,全部是模块化的:考什么,教什么。而对数学的发展,她的文化价值大概问起来没几个人会知道,对现行新课程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拼时间,讲题型,抓训练,学生为了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的奴化下,麻木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所在地方的农村初三学生每周周内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在800分钟以上,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是217分钟,我们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啊,可效果怎么样,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说。
在学习了“中美高层教育交流”研讨后,我对自己八年的数学教学作了回顾,深感自己只不过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不停地学习,再将我知道最多,自认为最好的、最得意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举了数学家苏步青当年为了考取国际上有名的日本帝国大学,对解析几何、微分两门课做了近万道题,结果以双百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传说中王羲之练干了三缸水,若非如此若练,他岂能丰为书圣。可是我们学生苦了,力也出了,成绩怎么样,全县5000多学生参加高考,几年才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而有关部门就认为质量可观,大力宣扬。
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也受到影响,但波动不大,广大农村教师只是从课本上的变化中感觉到了课改的气息,因为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的我们的课改还要加大力度。
2、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我们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新与旧的关系。
参与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G633.6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是一门伴随人类学习生涯始终的学科,人们可以分阶段地来学习它。在我国,数学的学习阶段一般分为小学数学、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其中,中学数学的学习又可以分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这几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要想系统地学习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它对一个人的数学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的数学与初中相比,两者所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这一课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了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脱节的现象:一部分中考时数学科目获得较好成绩的同学在高中第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却比较吃力,成绩也逐渐下降。其中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经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和激烈的中考之后仍旧使用以前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数学内容。但实际上,高中数学却与初中数学截然不同,老套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新一阶段的学习。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每年中考过后,各大辅导机构便会争相贴出各种关于“初高中数学过渡班”的海报,大量招收准高一新生。可是这些辅导机构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结果不得而知。基于这些现象,笔者提出了“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这一课题,旨在发现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并给出对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
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脱节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学习内容的脱节
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偏重于量化\算;而其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大部分是复杂方程和立体几何,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运算法则,而且要学会变量分析,主要在于提高相关的思考能力、锻炼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两个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脱节导致了教学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脱节
初级中学阶段,老师的讲课方法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及课本的内容,上课速度较慢,对重难点都有比较多的时间去进行讲解和强化;而在高级中学阶段,老师针对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却不能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多次讲解,这样以来,初三学生在升入高一后,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此外,初级中学阶段的老师强调死记硬背,如果学生能记住一整套固定的法制、定理和公式,一般都能有比较不错的分数;而高中阶段的老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记忆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而且还要补充其他课外知识。因此,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导致了两个阶段教学的脱节。
(三)学习方法的脱节
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总是习惯于被动学习,喜欢围着老师转,对于一些数学问题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比较低下;而高级中学的学生必须具备积极思考、善于总结、自主探究等能力,并且要拥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很大一部分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导致数学在两个阶段教学的脱节。
三、衔接对策
针对以上对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笔者给出几个衔接对策:
(一)教材编写注意内容衔接
学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学生的学习是以教材为中心展开的,所以要想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脱节问题,首先在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学习内容的衔接。可以通过专门设置一到两章的衔接知识来帮助学生从初中阶段的知识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知识,让学生面对全新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以便做到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也可以通过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引导学生顺利入门,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难易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降低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两个不同阶段数学教科书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在此前提下巧妙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在面对高一新生时,教师要多一些耐心,依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以前的学习情况来改变现在的教学方法。可以先降低标准或要求去帮助每一位新同学快速进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然后再引导他们深入学习比较复杂的内容,并在方法上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带领他们掌握新的知识。
(三)学生学会学习
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学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自我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智也渐渐成熟,面对新一阶段数学的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高级中学的数学知识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除了上课细心听讲外,学生还要在课下多多练习并进行小结,相应地,这就要求他们应该具备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为此,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要积极反思,思考解题思路和步骤,思考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从而学会归纳整理,让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构成明确的网络系统,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清晰概念、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描述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其脱节的原因,最后再给出相应的对策,用三个方面探索和思考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阚丽波.以集合教学为例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J].中学数学月刊.2013(10).
[2]吴锋刃,张传鹏.高一新生数学学习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11(12).
[3]张晋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考;复习方法
但初三数学复习知识点多,内容广,要想在短暂的几个月时间内全面透彻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能力,并非易事。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数学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以下我综合个人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牧区中考数学考试特点对初中数学复习谈一些个人经验。
一、注重考纲分析,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初三数学教师须进行考纲分析,统一方向,根据考纲研究数学命题的走向和中考复习策略。原初三数学老师可根据上一届考试走向、中考复习体会及中考后的反思和数学老师交流。初三数学老师根据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及早把握中考动态,考试内容、范围、重难点,渗透到平时的复习中。组织专门的中考考纲分析专题研讨会,将对初三老师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对初三老师把握中考动向,纠正复习偏差,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邀请初二数学教师模拟中考命题、试题内容严格按照考纲改编及自编,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每次考完后教师与学生都要及时做总结,初三数学教师写试卷分析。这样既让教师对中考复习的把握更准确,又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奋力拼争。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归纳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考纲规定基础知识所占比例70%,因此利用一个半月时间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阶段,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精心选择一些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针对学生个体做到热点知识天天见,易错知识反复见。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其他数学老师自编模拟试卷和往年中考试卷中精选五份进行训练,每份试卷严格按照中考规则进行。老师及时对试卷进行认真批改,重点讲评。一旦发现每次都容易错的题型,知识点,在中考前老师应针对相应知识点,题型进行回味练习。
三、调整好心态,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中考在即,调整好学生心态十分必要,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平时成绩优秀,一到关键考试就没状态。不光是学生,老师也是如此,很多教师担心知识点未复习到位,知识结构梳理不完整等,整天精神恍惚,时刻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在中考前学校应邀请专家对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释压,避免师生出现考前综合症状。学校也可以通过班会课、德育课给学生辅导,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复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在模拟考试中会经常遇见不会做的题型,或者一次模拟考试发挥不理想,学生自然就把模拟考试当成负担。考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往往会一无所获,考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型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
篇9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59-03
1.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以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近年来,由于初一新生入校后进行分班测试,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也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到了初二、初三就达到高峰。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一位同学在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改革设想。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即分层教学,它是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课堂尝试分层教学的实施及产生的问题
作者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也尝试到分层教学带来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而使“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得到提升。也发现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2.1 学生情况分层存档。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分层是要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组):数学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B层(组):数学基础中等,思维能力较好或一般; C层(组):数学基础不好,思维能力不强。对学生的分层(组)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学生分层的标准:①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分层标准;②以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辅助的分层标准。
2.2 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教学。依据教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问、作业、测试和评价等,切实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2.1 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分层制定数学教学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C组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B组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A组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如在讲授“八年级(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基本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②让学生能够运用“等角对等边”来判定等腰三角形。较高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等角对等边”判定的发现过程(来由);②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等角对等边”来判定等腰三角形及会添加辅助线来寻求难题的解法。
2.2.2 教学内容要分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整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分层教学内容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
如上“八年级(上)勾股定理”复习课时,有这样三道题,题1:如图,将长为5米的梯子AC斜靠在竖直的墙上,BC的长为3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边的垂直距离AB·(要求C组学生完成)
题2:有一个圆柱体礼盒,高为20厘米,底面为周长40厘米,准备在礼盒表面粘贴彩带作为装饰,若彩带一端粘在点A处,另一端绕礼盒侧面一周后粘贴在点B处,你认为至少需要彩带多长呢·(要求B组学生完成)
题3:想一想,如果要在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礼盒上粘贴彩带,把彩带一端粘贴在点A处,另一端粘贴在点B处,你们又如何求解上面的问题呢·(要求A组学生完成)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选择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是指初中生对数学学习过程所出现的信息积极、主动、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并通过加工和吸收,能监控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选择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并能主动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它包括对数学信息的吸收、加工等,也包含对自己信息选择的监控、调节等元认知,这种选择能力在整个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强弱也体现在思维是否灵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数学学习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会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突破口和切入点,这正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尝试、比较并作出选择,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推理方法,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灵活的具体体现。“有能力的学生能够容易地毫无困难地转到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上,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迅速地转变到另一种心理运算。”
2.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现状
2.1缺乏反思
根据调查显示,初一学生缺乏主动反思的意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选择进行反思过。访谈中我们发现少数的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主要依靠外界教师的督促和提醒,遇到问题学生才能对已知条件的运用,解题思路有效性的预测,对推理和证明过程的合理判断等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及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中所做选择的反思很差,很少去考虑“为什么应该这样”的再认识。
个别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体现了数学思考方法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基础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抽象。体现了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反思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2计划性不强
在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各个要素中,计划性是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表现最差的,由此可见,计划是学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在问题解决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计划性、有效程度的预见性不强。我们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测试与访谈中发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重视问题解决中目标性,思路很清晰,环环相扣,不会盲目的去选择解题策略。他们在解题前都会心中有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清晰的思路判断解题的基本答案等。一些同学表示“一拿到题就知道会不做这个题目了,并且知道怎么做。”但是拥有优秀的计划能力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初中生对所选择的解题策略缺乏预见性,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2.3自我判断能力差
初一的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估计过高,对缺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够。当我们测试和访谈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判断能力的评价是优或良。但实际做题时却表现的思路混乱、繁琐,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对自己解题思路认知不足、判断不清,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甚至对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无从判断。可见,初一学生的数学自我判断能力较差。初二、初三的高年级,学生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比较客观、准确。但学生在集体测试和访谈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即优等生与中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选择能力呈现显著差异。
3.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培养策略
能力培养历来是教育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进行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和数学素养,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之一。
3.1帮助初中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的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完善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话题。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智力是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生能亲身感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可以促进学生的正确思考。
3.2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生的困难应对感,即培养学生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研究指出,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中挫折和困难的良好态度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情感目标。如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定理的证明经历了数学家长期、艰难的探索。很多次遭遇失败,但百折不回。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坚定的意志品质,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3.3促进初中生数学解题策略的优化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或解题方法后,仍然习惯性的用旧知识或较繁琐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后,仍然选择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再做差。有的学生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之后,不会直接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解题。“学生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必须具备与之相关的准备知识,它们会成为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2]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能够掌握并灵活应用,成为学生掌握新的解题方法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练习题说明新旧知识点和新旧解题策略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阐述与旧的相比较,新的知识点、解题策略的优势,以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新的解题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