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序范文

时间:2023-03-25 19: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人传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期十天的培训,专家们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到声情并茂地诵读,从中小学经典诗文的教学建议到解读经典文学及影视,从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赏析到中华经典与师德修养,每一项培训,无不体现出他们博大精深的专业素养。沉淀在我心中的精华是:《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吟诵》、《古诗词吟唱的传统继承与新变》、《中华诵:亲近经典承续传统》、《朗读是我们终身的阅读能力》、《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古典诗词本有音韵之美,古人多以吟唱方式品赏。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孙永忠教授就国学经典中的古诗词吟唱的实践介绍了台北市兰雅国小、东湖国小、龙山国中等十多所示范学校已经将经典阅读化作较活泼的方式成功传播。如,台湾辅仁大学从1994年起,“祭天敬祖”大典均委请中文系120名大一学生吟唱《诗经蓼莪》悠扬素雅又不掩感恩思亲之情的吟唱,每每造成典礼的最。在中小学及社会推广活动之外,台湾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上海大学及韩国中央、延世大学连续五年支持教育部经典课程展演及教学。透过吟唱,得以细腻品味诗词蕴含的意境与美感,体会声情合一的音乐艺术,同时努力证明“人文素养”不仅是课堂上推敲的知识,而是生活中相互濡染的力量。

难忘李昌集教授朗诵整篇《岳阳楼记》,其抑扬顿挫、起伏涤荡的朗诵才华;难忘《论语》、《劝学》、《爱莲说》、《陋室铭》、《破阵子》等千古名篇;难忘陈洪教授的《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讲座,针对于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博大精深的文学造诣存在。他的整堂课意犹未尽于中国汉字的精妙所在,一个“柳”字所包含着对家园对一切的挽“留”,一个“绿”字写活了整首词情话意。更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那一句,陈洪教授嗓音苍凉而悠远,一首凄婉哀伤的悼亡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经典的诗词就是这样自有情景交融的和谐描绘,更有情景碰撞时的迭起,唯有真正浑然忘我走近诗人的灵魂深处,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感情投入。

二、阅读,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喜雨”

熟悉的经典总是会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这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

阅读,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喜雨”

“喜雨”知时节。“喜雨”解花语。“喜雨”润万物。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教孩子们读书与给他们未来的双重任务。阅读,自然成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加油站”。我们要努力寻找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所在,广布“祥云”,力求推荐给他们的是“经典”的“儿童化”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学会甄别和摆脱,从劣质书籍的荆棘丛中走出来,走向优质书籍的世界——那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参天大树。”(曹文轩语)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当下一定要先引导孩子们读好经典课文。经典课文,就是在教材中被公认的在文化、文学方面成就很高,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课文。梳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百八十余篇课文,经典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说故事类:《推敲》《嫦娥奔月》《螳螂捕蝉》《祁黄羊》《普罗米修斯》;古典名著类:《林冲棒打林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少年王冕《木兰从军》;作家作品类:季羡林的《夹竹桃》叶圣陶的《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冯骥才的《珍珠鸟》实的《青藏高原一株柳》……

经典的诗词亦是如此。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诗的时候,不在乎声音有多高,轻轻地按照平仄、按照韵脚把诗的味道读出来;在你的朗读之中,看到了画面,理解了诗意;对照画面,放声诵读,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充分地表达出来。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送别诗有的写得悲凉,有的写得依恋,有的写得豪爽。而杨万里的这首送别诗却写得那么愉悦。诗的韵味是丰富多彩的,需要人们细细地品读,品味。重视朗读、诵读、美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吟诵有助于孩子领悟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催发他们的联想、想象。

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校本课程的引领,书香浸漫于校园,渲染到社会,落实在行动,根植于灵魂,需要我们抓好经典诵读的结合点,不断开展经典诵读创新活动。

1.与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结合。楼道墙壁、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班级图书架、“书香少年”“班级之星”、晨读、午练、暮吟……再把国学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内容,借助国学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多种展示国学活动的平台,实现“诚实做人、踏实求学”的培养目标。国学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典范,如“百善孝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一直到今天,还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谨”,结合学校好习惯养成活动,让学生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走,文明走路,不拥挤打闹,排队做操快静齐,借了东西及时还等习惯。

2.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举行“好书推介会”,形成“人人读好书,班班飘书香”的格局。“走近诗人”探究活动,“书香伴我行”班队活动,“古韵童声”的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定期开展“诗词吟唱”、“诗词绘画”等活动,还可以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安排与诗词紧密结合的活动,比如,四月份组织“春游踏青”诗歌活动;五月份开展“劳动创造美”诗歌实践活动;九月份我为老师送首诗;“十一”我为祖国喝彩等等诗歌活动。

3.与重点学科结合。开设“大阅读”课堂,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让经典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良性互动。如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品读经典;在习作中引用经典,在课前五分钟进行背诵或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又在初中学段阅读中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的任务量是庞大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著阅读的编排体现了课标中“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的理念,只以“名著导读”形式附录在读本的最后,教参中也没有相应的阐释和解说,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选择、利用的空间。这既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自由,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通过相关学习,掌握名著阅读整合策略,重新构建名著阅读框架和体系,具备把分散在诸册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加以整合的能力,以及正确实施名著教学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完整阅读的名著共有14部。这些名著分散在六本书中。相对零散,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特点不明显。名著阅读整合就是对这些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取舍、配置、融合、调整,使名著阅读形成条理性、系统性,充分发挥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构建合理化的名著阅读体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以杜绝名著阅读的随意化、零散化。2.选择最优化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读整本书的好习惯。3.制定最合理的阅读目标,力求使名著阅读发挥最大价值,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整合策略

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根据自身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境及需求对名著进行再创造。名著阅读整合的策略包括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名著阅读的调整,二是名著阅读的拓展。

(一)名著阅读的调整

主要指对名著篇目在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调整。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名著本身的限制,教师在使用名著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适当调整。在调整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再次,要考虑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最终,使名著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按照从易到难,从短到长的顺序,将教材后提供的名著阅读篇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一)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海底两万里》八(下) 《童年》 《昆虫记》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名人传》八(下)

(下) 《水浒传》 《朝花夕拾》八(上)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在上述的表1中,《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因为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形成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内容明白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障碍,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所以被调整至七年级,同《伊索寓言》一起,构成联想想象类名著系列。同时,基于名著篇幅的考虑,将《朝花夕拾》《名人传》做了一下调整。 这样做,使每年级每学期阅读量趋于均衡。同时,将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分配于七、八年级中,从而也可减轻了九年级下册学习的压力。阅读的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

2.按照同课文的联系程度,将名著篇目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二)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名人传》八(下) 《童年》 《朝花夕拾》八(上)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昆虫记》七下

(下)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八(下)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表2的调整是因为七年级下的课文选取了鲁迅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却被放在了八年级上。从文章体裁上看,八年级上开始集中学习说明文。这一年级段的名著阅读相应地该把《昆虫记》放入其中。但遗憾的是《昆虫记》被放在了七年级下。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旨是“我也追星”。课文编排有《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五篇有关名人的文章。而与此有紧密关系的名著《名人传》却并没有放在这一年级段阅读,而是放在八年级下。

(二)名著阅读的拓展

名著阅读的拓展是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名著阅读教材开放性的特点,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对名著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宽名著阅读的范围,构建较为开放的名著阅读体系。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适当补充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读书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他们推荐他们爱读的书籍。

比如,7年级即可给学生补充推荐郭敬明的《幻城》、凡尔纳的其余两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8年级可补充推荐老舍的《四世同堂》、鲁迅的《呐喊》和其他名人传记;9年级可补充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莎士比亚戏剧、《儒林外史》等中外名著。

2.从课内到课外,适度延展

课内文章的精读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是名家的名篇,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引进该名家其他优秀作品的绝好的契机。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生在7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学到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就可推荐原文的出处之作――《城南旧事》。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名著

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机会和空间。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篇3

斯特拉奇出生在伦敦市克拉彭区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工程师,长年在英属殖民地印度工作。母亲精通法语,热爱文学,写过多首抒情诗。斯特拉奇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年少时主要在家中接受教育,母亲对文学的痴迷深深影响了他。

1899年,斯特拉奇进入剑桥三一学院读书,开始诗歌创作。1902年,他发表诗作《伊利》,歌颂剑桥大学和毕业于剑桥的诗人,获剑桥大学校长奖。他的其它诗作收录在与剑桥同学的诗歌合集《欧佛洛绪涅》(1905)中。当时还是单身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该诗集评价不高,还专门发表评论讽刺说:“无疑,它是一本虎头蛇尾的书,它的作者们都不是真正的诗人。”

1903年,斯特拉奇开始做职业撰稿人,为《独立评论》《观察家》等报刊撰写大量书评和戏剧评论,被公认为剑桥才子。这些文章后来收录在《书籍与人物》(1922)《微型肖像》(1931)《人物与评论》(1933)以及《观察家评论集》(1964)中。

斯特拉奇是较早评论中国古典诗的英国学者之一。1908年,他阅读了英国汉学家赫伯特•贾尔斯编译的中国古典诗集《中国文学选珍》(1884)。贾尔斯的翻译侧重于诗的神韵,通过词义与韵律的巧妙结合,将中国古典诗译成具有节奏和音韵之美的英诗。斯特拉奇高度评价贾尔斯的译文,认为诗集精湛优美,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沉郁与含蓄之美:“这些声音是低沉而奇妙的,其回荡犹如夏日的风,其细碎犹如鸟的鸣啭;人们听到这些声音,会陶醉,而当他们听不到这些声音时,他们也会陶醉。这些诗篇很完美,很简洁,读了使人想到希腊雕像的古典美。”斯特拉奇将中西抒情诗加以比较,认为欧洲诗人偏爱描写恋爱中的热情和激情,中国诗人则偏重对爱情的回忆,而不是对爱情未来的向往。在他看来,这本诗集传达了古老东方文明在历经纷乱和曲折后而达到的古朴与单纯,其中的诗篇就像瓷瓶中风干的玫瑰,仍带有已过去的夏日的芬芳,引领读者回到古老的花园,旧时的宫殿,在荒芜的林中彷徨。

斯特拉奇离开剑桥大学后,经常参加弗吉尼亚姐妹在布鲁姆斯伯里组织的精英聚会,成为该文化圈的核心成员。他博学、沉静,总能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在集会上,他经常只需讲一句辛辣、简练的话,就让人们陷入不知所措的笑声之中,或令被愚弄的人气急败坏。渐渐地,他赢得了弗吉尼亚的喜爱。

20世纪初的英国依然沿袭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当时,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同情则更不为世俗和法律所认可。1909年,斯特拉奇深陷同情之中不能自拔,幻想借助婚姻摆脱困境。他向弗吉尼亚求婚,为弗吉尼亚所接受。但他无法真正接受弗吉尼亚的爱,两人很快就解除了婚约。后来,他在短篇小说《少女通信》(1912)中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性观念。故事讲述上流社会的两个17岁少女以性为话题展开的书信交流。她们先对男女之间的生理、爱情以及如何生育后代等做了大量想象,接着又在生活中亲身进行实践。小说中穿插有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流传的大量笑话,读来滑稽可笑。但斯特拉奇的目的并非仅为消遣娱乐,因为其中一些内容取自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文中有一段讲述两个男孩儿之间的恋情。在他们被长辈发现而遭到训斥时,作家援引古希腊盛行的男情为之辩解,强调这种爱情不会产生危害。可以说,斯特拉奇在探求性启蒙和性宽容上,已远远超出其所处时代。不过,该小说完成后,只在朋友间传阅,直到1969年才正式出版,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关注。

1912年,斯特拉奇出版《法国文学的里程碑》,得到评论界的赞赏。该书立意新颖,以公元11世纪以后在法国历史上发生的七大事件为纲,展现出法国文学900年的发展脉络。全书从始至终坚持述史和评论相结合的原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斯特拉奇在分析具体作家时,善于结合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作家做出详细考察和评论。在法国作家中,他十分推崇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认为拉辛的作品反映了路易十四时代的社会风貌:“传统的贵族风尚已经消失,人们不再热衷于冒险、战争以及骑士精神,开始向往和平、文明的生活。社会中弥漫着现代气息,女性开始主宰时尚,客厅变为生活的中心。”他还把拉辛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认为拉辛在戏剧手法上更胜一筹,其创作风格对易卜生、高尔斯华绥等现代剧作家影响较大。

“一战”爆发后,英国加入欧洲战事,军队伤亡惨重。1916年,议会通过法案大量招募新兵。斯特拉奇反对战争沙文主义,拒绝应征入伍,因此受到特别法庭的审判。他自幼体质虚弱,征兵一事最终不了了之。这一时期,他远离混乱的时局,隐居在威尔特郡的一个村庄,潜心写作,历时4年写就成名作《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1918)。

战争结束后,英国满目疮痍。年轻一代无法正视残酷的现实,变得玩世不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展开猛烈批判。《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正好迎合了当时社会上弥漫的怀疑主义和反叛浪潮,畅销一时,短短两年之内再版9次。该书打破传统传记对传主歌功颂德的叙事模式,以简洁轻灵、亦庄亦谐的文笔勾勒出维多利亚时代4位名人的复杂性格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创了传记文学新风。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曾这样评论道:“斯特拉奇是一个英雄形象的破坏者,一个打倒偶像的人,他总是用轻描淡写的冷嘲热讽吹散伟人头上的光轮,同时却又好像使读者跟他们握手言欢了。”

斯特拉奇在《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的前言中审视和批判英国传记文学创作的现实,阐述自己独特的传记观。他反对传统的流水账式长篇叙事模式以及对传主顶礼膜拜的做法,强调传记作家应肩负两大职责:一是避免繁杂,保持适当的简约;二是保持精神自由,客观公正地披露事实。下面这段文字显示出他独特的选材方法:

治史的首要条件便是有取有舍――有舍弃,方能进行精简与分类,去芜存菁,从而获得任何高超的技巧也无法达至的井然有序的完美。就刚刚过去的这个时代而言,我们的父辈和祖辈撰写并积累的材料如此之多,即令勤奋如兰克者也会为之没顶,敏锐如吉本者恐将知难而退。历史的探索者要描述这样一个时代,进行中规中矩的正面叙述并非良策。聪明人不会硬碰硬,他会选择一种巧妙的迂回策略,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对自己的目标发起突袭,击其侧翼,或从后掩至;他会将探索之光出其不意地投射在那些未经察勘的幽微之处。泛舟于广阔的材料之海,他时而放下一只小桶,从深海里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放到天光下进行详细的考察。

斯特拉奇主张,传记作家应广泛阅读传主的翔实资料,选出最能反映传主性格的材料,然后从中提炼出使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特征,再以此为标准从其生平中找出最能体现该特征的轶事,用艺术化手法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传主形象。

1921年,斯特拉奇的又一力作《维多利亚女王传》出版。该书一反《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中对传主的冷嘲热讽,写作态度趋向严谨。全书共十章,第一章陈述女王的家世,第二至九章讲述女王一生中经历的主要事件,第十章对其一生进行总结和概括。斯特拉奇擅长虚构,经常在既有材料基础上进行发挥,用想象弥补缺乏实证造成的缺憾。他采用小说和情节剧等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维多利亚女王辉煌的政治生涯和丰富的感情生活,形象饱满而富有张力,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大众对维多利亚女王的看法。该书被公认为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奠定了斯特拉奇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篇4

1.(2016·宜宾)下列名著中的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挑起陆地上人们的战争,他是一个故意引起事端、不怀好意的人。

B.《伊索寓言》中《蚂蚁和蝉》里的蝉是一个心胸宽广的施舍者,而蚂蚁则是好逸恶劳的形象。

C.《水浒》中的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万般无奈,忍无可忍被逼上梁山。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在经历三起三落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

点拨:A项尼摩船长支持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是反抗压迫的战士;B项《伊索寓言》中的蝉是好逸恶劳的形象,而蚂蚁是勤劳的形象;D项祥子后来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赌、自暴自弃之徒。

2.(2016·新疆建设兵团)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武松大闹飞云浦”“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B.《童年》中外祖母对阿廖沙的影响,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

C.《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等。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和悲观。

点拨:A.“武松大闹飞云浦”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3.《水浒传》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写到:宋江喝了朝廷御赐的毒酒,自知遭奸人陷害,将不久于人世,虽然自己“死不争”,但担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后闹事,“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唤李逵来,在给他的酒里面“下了慢药”。请阅读下面与此事有关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豪爽、讲义气的一面,从全文来看,他的性格还有愚忠的一面。

(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最后结局大都悲惨,原因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因为他们的投降路线。

4.(2016·丽水一模)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

示例:林冲,人称豹子头,原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受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场。高俅派亲信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雪夜杀敌,迫上梁山。后成为梁山重要将领。(内容与原作相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5.名著阅读。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尸魔”就是“白骨夫人”,她是如何“三戏唐三藏”的?

首先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来山上送饭还愿;接着变成一个老妇人前来寻找女儿;最后变成一个老公公前来寻找女儿和妻子。

6.下面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猴王为什么要“有意说亲由”?

“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为子怀仇恨泼猴”。孙悟空对罗刹女虽然“生狠怒”,但还是“有意说亲由”,是因为他要借罗刹女的芭蕉扇去扇灭火焰山之火。

7.(2016·宁波模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示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8.列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1)黑松林遇黄袍老怪

(2)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

(3)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

(4)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9.(2016·丽水二模)《朝花夕拾》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和如何给病人开方等种种表现的文章是什么?文中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范爱农是鲁迅的挚友,但是,这对朋友最初的相识并不愉快,真可谓是“不打不相识”,这是为什么?请简要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他们最初相识是在日本的横滨,作者去接到日本留学的范爱农等十几人,关检时,关吏从他们的行李中翻出了一双绣花鞋;坐火车去驻地时,范爱农一行人没完没了地让座以示尊卑,火车一开,竟然倒了四五人……对此,鲁迅先生心里十分不满,连连摇头。而这“摇头”也引起了范爱农的反感,认为鲁迅先生看不起他们。

10.(原创题)仔细阅读名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__A__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__A__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__A__:“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选段中人物A是谁?是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命运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虎妞。祥子为多赚钱,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被暴雨淋坏了身子,大病了一场。这辆车的命运:后来因虎妞难产而死,祥子为筹钱埋葬虎妞而把车卖掉了。

11.(1)《骆驼祥子》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该作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个是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

(2)《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请问祥子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最终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赌、自暴自弃的人。或:他最终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无业游民。

12.(2016·湖州模拟)《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哪些方面给予儿子悉心指导?请结合书信内容具体分析。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谨,面对困境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礼仪要得体等;对待艺术要真诚,有艺术尊严,有民族荣辱感,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正确理财,正确对待恋爱婚姻等。

13.下面列举了《格列佛游记》中的几个情节,请按照格列佛游历的顺序,将其排序。

①遭遇风暴,被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的居民身高犹如铁塔,在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为了赚钱,农夫把格列佛当作小玩意儿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

②被放逐到“慧骃国”,因为该国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想留在这里的愿望无法实现。

③随航途中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用一泡尿把火扑灭。

④格列佛所乘船遭贼劫持,格列佛伐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地召唤任何灵魂。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④②

14.《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示例: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在“飞岛国”与鬼魂对话。

15.下面的叙述与《简·爱》原著有不相符之处,请改正。

牧师圣·约翰深爱着简·爱,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被简·爱拒绝了。

圣·约翰并不爱简·爱。

16.(2016·温州模拟)简·爱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写出她身上令人赞赏的某种精神品质,并举一例说明。

精神品质:示例一:追求平等。

举例:“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话体现了简·爱敢于追求平等的精神。

示例二:敢于反抗。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舅妈家,面对舅妈的嫌弃、表哥的欺侮,她奋起反抗。示例三: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还活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简·爱强忍悲痛,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示例四:追求真爱。在桑菲尔德庄园被大火烧毁、罗切斯特身体残疾的情况下,简·爱毅然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17.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传记。其中,贝多芬(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18.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减……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面语段中,“我”是贝多芬,“这种疾病”是指耳聋(失聪)。

(2)在《名人传》序中,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示例一:《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心灵,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示例二:面对挫折与苦难,贝多芬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喉咙,实现了征服与超越;米开朗琪罗敢于直面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痛苦,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以其博大而深沉的爱,抚慰着大众的心灵。

1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外祖母在家做饭,缝衣裳,在菜园和花园里刨刨地,她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看不见的鞭子抽得整天乱转。她闻鼻烟,津津有味地打喷嚏,一面擦脸上的汗,一面说:“好人啊,祝你们长命百岁!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瞧,我们过得多么安静!多谢上天的圣母,一切都变得这么好!”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童年》,作者是高尔基。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而外祖父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1)该段文字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除《三国演义》外其余三部古典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水浒传》)。

(2)《三国演义》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关羽、张飞等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选择一位,并结合具体事例或诗文对该人物形象作简要评述,40字左右。

人物:示例一:诸葛亮

简评:在《隆中对》中,通过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心系天下、高瞻远瞩的胸怀跃然纸上。

示例二:诸葛亮:《出师表》通过诸葛亮出师之前的谆谆嘱咐,充分表现了他对后主刘禅的忠诚和希望。

21.名著阅读。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22.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1)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阿长(长妈妈)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野)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范爱农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篇5

35岁的胡荣彬,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九江人。九江作为江西北部门户,历来就是人才代兴、名家辈出的地方,仅二十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新闻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就出了20多位。这一“地域”资料,促使小胡萌发了收集名记者资料的兴趣。近十年,他利用工余时间,不厌其烦地调查走访,去图书馆、书店以及一些书刊收购站,寻找到本省名记者有价值的各种资料和实物共180多件。

出生于九江县新合镇址坊村的黄远生,是我国民国初年的记者,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创始人,曾誉为“报界奇才”。胡荣彬多次到黄远生家乡走访,经过多方面工作,收集不少黄远生所写的通讯、政论、时评、杂著等方面资料和黄远生挚友林志钧选编的《远生遗著》四卷。同时还找到一套《黄氏宗谱》,从中发现谱首有宋代朱熹作的序,反映朱熹当时对自然宇宙观、自然哲学观的认识。后经查阅考证,这篇序系朱熹佚文。此事被多家新闻单位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甚大。中央编译出版社还将胡荣彬写的佚文考证,收入《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

九江籍人氏徐宝璜,早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学成回国。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人,也是参与创办中国新闻学第一个研究会团体的人。特别是他1919年著作出版我国最早《新闻学》专著,被新闻界公推为“中国新闻学开山祖”。1994年3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全国记者联合会,在京举行了徐宝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新闻学》再版首发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均作了报道。胡荣彬据此写信与会议组织者联系,获得会议有关资料。可惜资料对徐宝璜墓只字未提。

徐宝璜于1930年5月病故,只知当时是将灵柩运回九江安葬。其子女抗战初离开九江,现在有的已作故多年,有的侨居海外,也已年迈多病,多年未回原籍。当年参与安葬的人极难找到。胡荣彬并不气馁,在寻找到徐墓的线索后,3次骑自行车去距家40多公里的九江市东郊虞家河乡,徒步翻山越岭,对数百座荒坟一一考察。有一回,在丛林中遇到一条毒蛇冲来,他急中生智,抛出几个白纸团将蛇引开,继续寻找,终于在鲁板村的深山中找到徐墓。北京、上海的一些新闻学专家闻讯后高兴地说:“这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是,胡荣彬仍不满足取得的成果。他又与有关单位联系捐资,在墓前立起了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撰写碑文的“徐宝璜先生纪念碑”。纪念碑建成后,他又约人一起向上级申报建议,经所在地的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徐墓被列为文物保护点。“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当地政府能作出这项决定,说明他们心中有文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远见”,远在京城的方汉奇得知后,又情不自禁地给小胡写来这样的信。

收集名记者资料,胡荣彬许多时候如同大海捞针,付出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17岁离开家乡九江的当代著名作家杜宣,1943年遵照指示,在昆明先后任《群报》、《评论报》总编辑,也是个老报人。有一次,为找杜宣《胶东散记》的文章,小胡跑遍了九江市十多个废品收购站,终于在一间堆满废旧报纸的小屋里,翻到1991年12月4日《羊城晚报》上载的这篇文章。前年年初,小胡从收藏市场买到杜宣三十年代在日本从事左翼文学和戏剧活动时编辑出版的《质文》期刊第2期,并转送给居住在上海的杜宣。杜宣感激地回信小胡说:“这十分难得,真是沧海遗珠,吉光片羽,无价之宝。”

篇6

一、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优良的阅读习惯包括:经常阅读书报,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多问与独立阅读有机结合等。有人曾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如果泛泛而读,“一日观尽长安花”,阅读就鲜有收获。阅读时不只是要用眼睛看,更要动脑、动手。“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一般人不能达到“固有所览辄省记”的程度,因而必须一笔在手,或圈点,或批注,或摘录,或抒写感悟。这种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时一刻就能完成,教师要勤于指点。笔者平时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反复灌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人人笔不离手,“相时而动”。第二,勤向学生传导现代的创新型阅读理念,如“创造性阅读”“阅读中的多层面追求”“阅读主体与客体的对话”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快乐。第三,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另外在每个学月还安排一节综合课。主要形式有“美文朗诵比赛”“我与 (某位作家、名人)对话”“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时文导读”“名作推介”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从中反馈出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课外阅读的强化指导。第四,设立阅读小组、图书角,让学生学会合作阅读,展开讨论,实现阅读“资源”共享,同时学会剪贴摘抄,做好读书笔记。

二、把“因材施教”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向

古人曰:开卷有益。但农村的中学生因受到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市面上一些充满暴力、神怪漫画等不健康的“口袋书”之类的阅读物所吸引而深陷其中,既浪费时间又无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予课外书选择上的指导,使其能有序有理地读书。“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以文学名著为主,教师可再根据学生不同爱好及水平进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让学生阅读有关修身、治家、齐国方面的书籍,进行文学熏陶。结合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推荐其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爱的教育》等。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可以让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哈利波特》或《读者文摘》中的一些时文,有的还可以推荐有关时政、信息、科技、环境问题等类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积极兴趣”,纠正“消极兴趣”。“你最好选些能震撼你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于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亚瑟・李《高贵的作品激荡心灵》)。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喜欢科技读物,学生往往从喜欢阅读的读物中,种下某种兴趣的种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某种阅读兴趣也可能随着发展成就他终身的事业。

三、授之以渔,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篇7

第一、我觉得试题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壤,简而言之就是看过去。

全国Ⅰ我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在创作的过程中先要知道“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也要知道“一箭之仇”这个成语的来历,才能通透的理解材料,进行友谊入手,识人,知人,让人等入手,见微知著,进行创作。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先问问我们自己,这些典故和材料背后对人物的评述,我们自己是否清晰。

第二、我觉得试题着眼于当下,以古视今,设置情境。今年劳动课加入高中,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前提是这些事件你知道,且有感悟。

第三:我觉得试题望向未来,望向世界。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是我对试题的感受,再回到语文教学中,每个人都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弊端,都提倡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该革。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做读书的老师,教读书的学生。

用个故事做一个设喻吧,有是一个机修工,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机器某一处轮轴卡壳是因为中间进入异物,在实践中每次修理的时候果真都是这个原因。可是有一次修理的时候它没有异物,但它任然不动,请专家,也是未果,最后多方查找只是总闸电线烧了。没电了,仅此而已,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固化,我想这个工人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思索另外的方式。

我也看过旮旯老师演讲的视频,和她的课。天文历史,纵横捭阖,因为见过,所以知道,所以感悟。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语文教学要想改革,就得让语文老师不被杂务所烦扰,真正去阅读,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如果我们自己不理解,不明白,思维固化,又何谈引导。

读书,读那些书呢?读《诗经》,《尚书》《春秋》《逍遥游》《道德经》《离骚》等等先对中华特有的精神素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读史书《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等,知其所以然,接着读《苏轼传》《杜甫传》各类名人传记(积极健康向上之人),你会明白各派哲学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凝聚和探索,有趣且带给您思索。知其何以此?最后我们读家书,家训,古今亦可,知其何以做?

第二、自身+环境,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强代入感,用语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正好与任务驱动题目的增加不谋而合。

考题贴近生活,更要求我们在套路模式中,加入孩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毕竟也是要学会表达,为生活服务的。九年级一道考题,《送东阳马生序》,其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蕴袍敝衣处期间”形成对比的作用,如果以往知识点背诵只是说突出读书带给他乐趣,使他忘了条件的艰苦。可是经过情境代入之后,学生更明白,自己吃穿不如别人而毫不在意,必须内心强大。

第三、教学中穿时政评说,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学会兼容并蓄,合作共赢。

篇8

一、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我们崇尚的是经典名著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化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洗礼过的典范之作,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虽然有些名著的内涵比较丰富,理解起来不像某些通俗作品那么容易,但它们在表达上更加清晰,形式上更加完美,因此有以一当十之效。事实也是如此。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只有读一点高于自己当下认知水平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关于为青少年开列书目的意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切中肯綮:“……如果不加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得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么一代人,这就是一个绝大的悲哀。一个民族如果经济上是富足的,而文化上是贫乏的,那就绝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来看待中学生的阅读导向问题。”(蒋绍愚《读什么和怎么读》)有鉴于此,我们选择的篇目除了包括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十部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童年》等,另外的八部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简・爱》等也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名家名篇。

二、在课外阅读物的方法上,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年龄阶段不同,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目也有所不同。比如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升上来,这时候就要注意与小学阶段的衔接,推荐的书目要能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既要经典又要浅显易懂,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把握。为此编者选择了三部作品,一是意大利作家得・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是一部专门为9~13岁孩子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叫恩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非常切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爱,是对青少年进行情感熏陶和品德教育的经典名篇。另外两部分别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和世界著名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繁星・春水》是篇幅短小、清新晓畅的现代小诗,对其中的内涵和美的意境,接触新诗不多的青少年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和理解,对他们将来进一步理解新诗很有帮助。《伊索寓言》风趣幽默又充满人生智慧,很受孩子们的喜欢。高年级则推荐了一些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的小说、传记和科普作品。

三、课外阅读应注意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

如七年级下册课内选了英国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宾孙漂流记》中的一节――《荒岛余生》,名著导读部分就专门对此书进行了介绍,并且另外选了几个精彩片段,吸引孩子们读整本书。课内有成长单元,课外就推荐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他历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像八年级上册,有一个普通人单元,书后就介绍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广泛展示了老北京下层贫民的真实人生,可以通过它引导孩子们以同情和博爱之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四、课外阅读还应注意体裁的广泛性和题材的多样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科普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能有所偏废,因此书目不能太过褊狭。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教益和人生启迪。除了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十部作品,像中国的古典诗词(以“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形式出现)、历史故事(东周列国传)、科普名著(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幻小说(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书信札记(如《傅雷家书》)等都在新课标的推荐和介绍之列。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读物,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他们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只读名著,学生也可以读一些中学生杂志、知识类报刊和贴近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小说,像《花季雨季》、《阳光地带》、《梦里花落知多少》等。这样会增强他们读书的兴趣,对他们认识当代生活也有好处。

篇9

一、爱心浇灌,倾情培育花苗

1.思想上交流沟通

上课之余,我尽量多抽一点儿时间,跟小猛接触、交流。我终于了解到:其实小猛的本性不坏,他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做个好学生,只是因为自己的自制能力低,加上父母外出工作,家里无人看管,所以就形成了这种恶习。在弄清楚这些原因后,我就利用课后时间多与他谈心,讲一些与他同龄孩子的故事,和他一起阅读一些品德高尚的名人传、思想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或电影,描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唤醒他内心的向往。

2.生活上关心帮助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待进生更是如此。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对待像小猛同学这样的待进生,我更多的是从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发现他衣服穿得不够整齐时,我就悄悄地把他拿拉到一边来,帮他整理好衣服;有时衣服的扣子掉了或线头裂开了,我就及时帮他缝补好;有时发现他感冒流鼻涕了,我就拿出纸巾帮他擦鼻涕,严重的话,我还买药给他吃,并教给他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午餐时,我也时常去关照他,询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有没有吃饱;遇到下雨天,他没带雨具回不去时,我就顺路护送他回家……

二、真诚关爱,精心呵护花蕾

1.利用集体力量帮助他

待进生更渴望在学校被教师肯定、被同学认同。我充分地利用每次班队会,开展一些有关乐于助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关心帮助小猛;同时鼓励学习成绩好而又有威信的优秀生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让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放弃和排斥;另外,我还特意安排一个性格开朗且乐于助人的同学与他同桌,让他在优秀生的潜移默化下,在集体力量的影响下,较快地学会了很多规矩,走上正轨。

2.创设参与机会改变他

为进一步帮助小猛找回学习的信心,在集体活动时,我就留心根据他的实际能力,设计一些他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有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答;课后练习时,总让他做最基础的题目……小猛的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慢慢消失了,继而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多次家访,我建议其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多关心、多照顾,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耐心教育,从容等待花开

1.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待进生的信息反馈,降低要求。如,布置给小猛的作业可以从易到难,逐层推进,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课堂上可以优化学法指导,适当减轻学习压力。针对各人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改善自己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思想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对于小猛的这个转化过程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宽容、耐心等待,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中稳扎稳打,逐渐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2.以生为本,关注差异

对于我班的这些待进生,我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来进行相互竞赛,互相促进。在这样的你追我赶的氛围下,不仅产生了竞争意识,也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小猛同学在班级的待进生中较有号召力,于是,我把他们组织起来让小猛同学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上的管理,遇到难题全班一起帮助解决。

春节前夕,小猛用他母亲的手机给我发了一则这样的短信:“老师,您就是一朵美丽的山百合,在大山里静静地开放,芬芳了整个山谷,洁净了我们的心灵。”温馨的话语,让我有勇气继续大踏步地行走在支教的山路上……

篇10

文/范晓清

过分的自私,不仅不能让自己快乐,还会让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简介]出自宋代程颐《二程语录》:然要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

[词义解释]意为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的利益。形容私心非常重。

[故事介绍]程颐字正叔,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后人将其与其兄程颢并称为“二程”。二程开创了北宋时期的一大理学学派――“洛学”。程颐一生都专心于讲学论道,不求仕途。北宋名臣司马光曾高度赞扬他“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据《二程语录》记载,程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道德的教育,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导致人们道德败坏的一大原因之一。无独有偶,《晋书・潘尼传》中也写道:“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认为自私、多欲必然会产生忧患。近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印光大师在《梵网经菩萨戒集证序》中则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使人心中毫无愧怍,品德毫无瑕疵,并能“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同时,他还认为,能这样做的人,就不会有“人我是非、自私自利之心”;也不会做“损人利己、相倾相戕之事”。

[心理评估]

1.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私的时候,但只要这种私心没有伤害到他人、集体或国家,则属于一种比较轻微的自私心理。

2.如果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毫不顾及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则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病态自私心理。

[心理康复]

1.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不必过分担心,可以通过自我克制来加以平复。

2.第二种情况如果反复出现,且程度较重,就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矫正:

(1)心理咨询法。过度自私的人,应尽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2)小事治疗法。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给路边老弱病残的乞丐一块钱;搀扶老人或盲人过马路等;长此以往,就能逐渐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使自己走出自私的泥淖。

(3)交际治疗法。应经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尤其是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结识一些真诚的朋友,通过友谊的力量,来克服自私心理。

(4)自然治疗法。出现自私心理时,可出外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感受一下。太阳总是无私的奉献着它的光和热;天空总是无私的奉献着它的宽阔;土地总是无私的奉献着它的肥沃;青山总是无私的奉献着它的苍翠;绿水总是无私的奉献着它的清幽。当我们安然享受着自然的一切赐予时,也应该无私的奉献自己。

(5)阅读治疗法。经常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散文小品等,从而有效地克服自私心理。

从众心理要不得

云南主任医师 陈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