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04 14:2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别康桥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教学中“讲出情趣”,引出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较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讲授环节,发挥其课文讲授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课文,并在讲课中满怀热情与激情,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讲述。教师要引入丰富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哲理性的思想、深的刻智慧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从而深深的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中,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教师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讲出课文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自然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再别康桥》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表现出荡漾在康桥水中及诗人心中的眷恋,讲课用带有感染力的语言:“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以此引出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思考与喜爱,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融入诗人的情境,进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中“讲究个性”,鼓励创新
每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形象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进而在其思维与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更是有效获得幸福感受的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在享受创新的乐趣时激发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去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或对诗文中意象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分析,不应该局限于教案中描述的内容。在小说教学中则应该对其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进行创新性解读,例如《边城》中,翠翠这个天真淳朴的女孩是如何表现出情窦初开而不被祖父理解的样子,又是如何表现出边城生活的质朴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创新解读,并通过对小说人物与主题的解读联系到当代学生自身及生活实际。
三、在指导中“讲求科学”,注重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保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速读的阅读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合理的选择其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该有目的并有计划的推荐读物。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以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再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妙语佳句、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其阅读的读物内容和体会其深层内涵,体会阅读带来的幸福与喜悦。例如,季羡林先生所写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表现出来,通过对家乡清凉的月夜、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爱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摘录月夜描写的优美的细节语句,写课文读后感,并引导学生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其他作品,学习其写作方法,并运用在自身平时的写作中。最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平日阅读书刊并统计阅读量,积极组织阅读座谈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相互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快乐,并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四、在生活中“优化阅读”,提高品位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都是非常有限的,要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使高雅的作品最终成为学生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更多的需要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低俗的读物,改善学生阅读的期待视界,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激发的阅读兴趣转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例如,教师在讲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要对作者海伦・凯勒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强大感召力。海伦・凯勒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因此其作品是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当代散文大家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及其他外国著名作家作品等,通过课外阅读的优化,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篇2
关键词:文化早餐;创设美的情境;热情;参与
虽然进入教师这个角色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语文教学还是个新手,但对于教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最怕的就是在我的课上学生没有激情。老师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现在的语文教学再也不是以前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育了。那么,如何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变的鲜活生动呢?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具有“90后”特征的学生渴望展示自我,渴望诠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下面根据本人点滴的工作经验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我设置了一个叫文化早餐的活动,就是在我讲正课之前的三分钟里,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进行一些语文小活动。目的就是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形式不限,只要求能提高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各尽所能,或讲故事、讲新闻、说笑话,朗诵,读后感、成语故事、谈感受等等,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他们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事物,收集周围的题材,有关于生命的话题,关于亲情的话题,关于理想的话题。学生们都很真诚,当一位同学看到菜市场发生车祸时,他在交流中告诉同学们骑车要注意安全;还有一次当一位同学说到“天气越来越冷了,希望大家要注意身体,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同学们和我都感受到了一阵温暖。这样一来他们的洞察力越来越敏锐,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分析总结事物的能力。表达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表达交流,是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使学生展示了自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美充溢课堂。在很多同学看来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其次教师还要创设氛围之美 。仅仅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审美氛围,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了。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渲染,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动之以情”就是这个道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近而转化到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中。所谓“没有感情投入的课,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尤其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尽情流露真情实感,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激情。
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朗读吟咏,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渲染的作用。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教师就可以用激越高昂的语调朗读,来体现苏轼笔下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下阙特别是结尾兼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进行朗读,来抒发作者包裹壮志难酬的感慨。通过朗读,这首词高远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及苏轼词的特点。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这样,既根据文章内容融进了感情,又读出了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的使课堂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对作品内容反复咀嚼、体验,并联系自身和社会,把自己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成语言的现实一一写出来或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把作品中的高尚情感真正理解并迁移,直至达到个人感情的升华。
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组织起了“走上舞台”活动。就是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阅读篇目由学生自主组成的小剧团改编成小剧本,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用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角度来诠释文章中的精彩。前段时间我们正好上古代戏曲单元,我让他们自编剧本,他们呈现给我的东西让我吃惊。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知识让我也受益匪浅!真所谓教学相长。 “窦娥”、“贾宝玉”、“祥林嫂”……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并且这些人物形象经过学生们的重新塑造,又增添了一些时代感和诙谐意味。
篇3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好读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是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活动感兴趣了,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非但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废寝忘食地去探究。反过来,如果硬着头皮去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非但做不好,还会令人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兴趣的力量真是无穷大。可以说,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学问、探究创新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
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珍视学生的个性解读
每个学生在教师眼中都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文学作品时间最长的场所便是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们直接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对话。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的唯一性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束缚。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甚至让他们试着对文本本身提出自己的批判与质疑。鼓励学生形成情感的个性化、眼光的独特性、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去体验不同的文学作品,最后形成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当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珍爱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便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这样一来,在课堂学习中就激发出对阅读的情感渴望,就会使得孩子们期待更多的课外阅读。例如,笔者在上《再别康桥》时,对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理解,课堂上就出现了小小的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将金柳形容成夕阳中的新娘很好,因为垂柳和新娘一样娇羞美丽,表达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这是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当然更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此时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这种写法会引起歧义,“新娘”是爱情的象征,作者明明是和康桥作别,却似乎开始咏唱起了爱情。教师在这时不必将学生这种思想“苗头”一下子扑灭,反而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徐志摩的诗歌,探求这位多情诗人浪漫的文学世界。
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注重学生兴趣的迁移
语文课堂上,针对好文本教师应善于整体把握,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解课本中某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时,不妨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作家的生平、生活轶事,推荐不同作家的相关优秀作品。用文学艺术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让孩子们形成自觉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孩子主动与作家进行对话。例如,笔者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对老舍的名字稍作介绍:老舍,舒庆春,其笔名是由他的姓氏变化而来,“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先生生于阴历年底,于是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老舍先生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借机回顾文言知识)。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在期间老舍先生不幸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先生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一代文学巨匠的殒灭是最令人心痛的,但是他遗留下的文学作品却仍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在介绍完作者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课后去广泛阅读这位优秀作家的其他作品,例如推荐小说《骆驼祥子》,还可以观看话剧《茶馆》等。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一次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有学生问笔者是否读过曹文轩的书籍,他的《红瓦黑瓦》《草房子》等书籍笔者都曾读过。当学生询问笔者时,笔者不禁侃侃而谈,在几次与该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交换了众多读书的阅读体验,笔者更是推荐了其他相同题材风格的作家作品:如杨红樱《女生日记》、秦文君《男生贾里》等。除了老师的“亲身上阵”,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偶像明星”。例如在一次作文中,有学生引用了当时还未学过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众多词句,在作文评讲课时,笔者便大加赞赏,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多积累。这时候对个人的表扬其实更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有效激励。
四、“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激励学生“读好书”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初中生正处于转型期,特别是心理上,很多时候都处于迷茫期,什么书是良书,什么书是糟粕,还没有一个完全判断能力,更甚者由于好奇心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这时候“读好书”就成为了关键。
(一)精挑细选
学生是茫然的,教师必须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具书单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推荐书籍的同时,教师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可是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作品,同样可选择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相符的课外书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等进行选择。当然所选择的题材要广泛,不然倒成了井底之蛙。另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可涉及:小说、诗歌、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可以。
(二)眼到口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提高阅读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含英咀华,从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发掘值得赏析的佳词语段。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设置课前5分钟演讲,这一点在笔者班试行下来效果甚佳。比如在学习《黔之驴》时,笔者提到柳宗元的《三戒》,学生课后竟自觉地搜寻了另外两篇《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并进行了课堂演讲。又比如在学习《月迹》后,笔者推荐了数篇写月的佳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接下来的几次课堂演讲中,有很多学生出乎意料的当堂背诵了该诗,并简单谈了一下对该诗的看法。由此看来,含英咀华到出口成章并不是异想天开之事。
(三)下笔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途径即自己动笔写。从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实际看,学生还是能够简单地进行读后感、书评等的写作。要想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势必要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平时写作中经常会涌现很多佳作,投稿后有时会毫无音讯,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自己班级设立作文展示角,通过展示,激发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兴趣。例如在笔者班设立作文角“萌芽”以来,已陆续收到众多投稿,在“学生编辑”的初审,以及笔者的终审下,也陆续刊登了数篇佳作,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大大增加。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的激情,如此往复,才能形成一种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
诚如赵丽宏所说:“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阅读便是推开文学这扇大门最好的钥匙,让我们握住这把钥匙,用“兴趣”去打磨,探寻最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样板”教学[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06).
[2]冯大斌.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3]冯英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的阅读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0).
[4]汪永霄.论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5).
[5]孟宪红.浅议中学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