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30 10: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根据意思写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成语考查的题型
1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
2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如2009年第4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ZZ4]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ZZ4]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ZZ4]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ZZ4]惟妙惟肖。
3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二、掌握成语的方法
1准确识记成语
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都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
例: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
2根据解释写成语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3辨别成语的感彩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我们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虚张声势”是贬义词,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用在这里感彩明显褒贬不当)
4给语段补写成语
一个语段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语意要连贯,前后词语要能搭配。这些,是给语段填写成语必须揣摩的因素。所以应该在读懂语段核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填写。
例1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在空格处。
她(),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她(),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洗刷了百年的污浊;她(),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不屈的脊梁;她(),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A巍然屹立 [WB]B蒸蒸日上
C.激流勇进[DW]D地大物博
例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ZZ4Z]油然而生。
C他仍是教练眼中一个遵守纪律的队员,是山东大学老师眼中一个[ZZ4Z]不耻下问的学生。
D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ZZ4Z]蠢蠢欲动。
例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根在大地里面纵横交错,[ZZ4Z]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B.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ZZ4Z]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C.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ZZ4Z]淋漓尽致。
D.这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正以[ZZ4Z]无所不为的勇气不懈地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
例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伏尔泰毕生都在嘲讽那些[ZZ4]道貌岸然的贵族,他被誉为“欧洲的良心”。
B.而今,窗往往被可怕的防盗网封死,躲在厚厚的帘布后面,已[ZZ4]形同虚设了。
C.“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百姓[ZZ4]梦寐以求的。但我们在高兴之余,心中仍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
D.每天到人才市场前来求职的大学生[ZZ4]川流不息。
例5.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啊!( )
(2)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4)然而,在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
例6.请在下边的括号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①世外桃()意思:[CD#8]
篇2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哪怕是“洞幽烛微”,也一定能“拨云见日”。
一、据义定形
汉字的正确使用是为了明确的表达一定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或一定的语境来判定汉字的使用是否正确。
如“哈密瓜”的“密”字,常与“蜜”字混淆。如果明白了“哈密”是新疆哈密地区,而非指瓜甜,像“蜂蜜”一样,就不会把“哈密瓜”写成“哈蜜瓜”了。
再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A项中“出奇制胜”,容易和另一个成语“出其不意”混淆:如果我们明白了“出奇制胜”中“奇”和“出其不意”中“奇”的含义,这两个词的字形就会避免写错。“出奇制胜”是指“用奇兵或肖计战胜敌人”,所以“奇”可以理解为“奇兵’或“奇计”。而“出其不意”是指“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所以“其”可以理解为“代词,他”。
二、形声推形
汉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在字形题中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推测出该字在词语或语境中是否使用正确。
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C项“顶梁柱”,我们可以根据“梁”这个形声字的形旁推断出“梁”指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因此“顶梁柱”“悬梁刺股”“梁上君子”都应为“梁”。“粱”据其形旁“米”可以推断该字指谷子也指主食,因此有成语“黄粱美梦”“膏粱子弟”等。
三、结构推形
汉语中有些四字词语,可以根据其结构关系来判定字形。例如并列关系,可以根据前后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反来确定字形是否正确。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D项中“老奸巨滑”,答题中很多考生没有发现这个词有误,致使误选。如果看清这个词语是并列关系,那“奸”和“猾”词义应该一致,都有“奸诈狡猾”之意,由此可以确定“猾”应为“狡猾”而非“光滑”的“滑”。
四、特殊记形
有些词语的字形很容易记错,而且人们普遍用错,这样的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要单独记忆。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A项中“文身”,虽然指“在人体上刺成花纹或图形”,但这是一个动词性短语,应当写成“文”而非“纹”。
篇3
一、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积累一些成语,并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成语信息的深层含义,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度过文化休克期,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2.有利于提升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我国的学者将成语大致分为四字格与非四字格两种,其中主要以四字格的成语比较常见。此外,成语可以根据其起源和创作背景进行细化分类,还可以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按照语文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成语分为动宾式、偏正式及联合式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展成语教学的策略
1.帮助学生学会解释成语。
(1)要鼓励学生多多了解古汉语中的成语解释。语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才能够逐渐积累。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类型,而成语就是其中一种。从初中语文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类别的成语解释,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加深对成语信息的掌握。在古汉语的教学课程中蕴藏着很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成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接触它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安之若素”这一成语,其中的“素”字需要怎样理解呢?关于这个“素”字曾在古汉语的《活板》中出现过,文中写道:“有奇字素无备者。”我们可以将“素”字理解成为平常与平素,换到“安之若素”中也是相同的意思。再如“置若罔闻”中的“罔”字,教育者就可以联系到《核舟记》这篇古汉语文章,其中“罔不因是象形”这一句中的“罔”是没有和不存在的意思,通过这种延伸教学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古汉语中的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要加强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汉语当中,绝大多数汉字都为形声字。初中生已经对形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形声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为声旁与形旁,在汉字当中,形旁所表示的是汉字本身的含义,而声旁所表示的则是汉字的读音,教育者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才能够让他们更轻松地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例如成语“病入膏肓”,其中的“肓”字,很多学生都会将它写成“盲”字,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形声字的组成结构与实际含义。事实上,“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中出现的“肓”字是一个典型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通常情况下,由于“月”字在古时所代表的是“肉”,因此但凡是与人体有关的汉字基本都会加上一个“月字,而“盲”字则与我们的眼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病入膏肓”的本意是药物所作用不到的地方。
2.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在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一个成语的含义时,教育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深入分析成语故事的由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了解成语的内涵。其次,教育者要运用联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成语的内在含义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故事和场景,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再次,语文教育者要从多个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成语的由来、成语的引申义及成语的情感色彩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后,要经常开展一些成语类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扩写和续写成语故事的课堂作业,并让他们在成语故事的解读中加入独有想法。
3.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开展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篇4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这里的“结构”仅指字、词、句的结构,不指篇章结构。笔者以为,理解语意、辨析语病等,都可以采用“结构分析法”。下面,就通过一些例子,来谈谈这一种解题技巧的运用。
一、分析字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时代久远,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表意性都还比较明显。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半旁表音,半旁表意,其“义符”更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水”( )旁的字,大多与水或跟水有联系的事物有关;“ ”旁的字,大多与病痛有关。又如“他们进行了适度的深耕,撒下肥料,努力使土地变得膏腴起来”(《土地》)中的“膏腴”,都是“月”(肉)旁,与身体(脂肪)有关,再联系语境,可推知“膏腴”意思是肥沃。
在文言文中,分析字形结构,有助于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一句中的“造”,义符为“ ”,再联系下文“袁所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在这里与文意不符。
2、可以帮助辨析别字
比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贪赃枉法”、“脱颖而出”等成语。在试题上,这两个成语中的“赃”和“颖”分别写成了“脏”和“颍”。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就不难看出“脏”和“颍”在这里是别字。脏,从“月”(肉),指身体内部器官。赃,从“贝”,古文中的“贝”指贝壳,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所以,用“贝”作形旁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因此得写成“赃”,不能写成“脏”。颍,从“水”,指颍河。颖,从“禾”,指禾穗的芒尖。“脱颖而出”本指禾穗的芒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后比喻人的才能全部得到了显示,所以只能写作“颖”。
二、分析词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从词的构成方式,现代汉语用同义、近义语素或反义、对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和联合式成语很多。对这类词语,可根据前后位置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例如“不学无术”,这是个联合式成语。“不”与“无”相对,同义;“学”与“术”相对,义亦同。“术”解释为技术、智术,是名词;那么,“学”也应是名词,可理解为学识、学问,而不能理解为动词“学习”。
2、可以帮助辨析别字
如果是联合式词语,也可以利用前后位置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的形体是否正确。如“惹是生非”,从结构看,是联合式词语,“惹”与“生”相对,“是”与“非”相对,这样就不至于将“是”写作“事”。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的成语“纷至沓来”,试题上将“沓”写作“踏”。实际上,只要分析一下成语的结构,也很容易看出这里的“踏”是个别字。因为这是个联合式的成语,“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
三、分析句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有些词语的理解,需要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如1995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由于谓语“进行”前有“分别”一词,所以“三次”对应“波长21厘米”,“两次”对应“波长10.5厘米”,这样答案自然是C项。
又,我们知道,文言文中多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构成整齐的句式。这样,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这是整齐句式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2、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有些句子,要搞清其含义,可以先分析它的语法结构,把握句子主干以及各个成分的作用,然后综合领会。如1995年全国高考卷第21题:
“未发现具有已接受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受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受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受到了讯号。
D、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该题错误率相当的高,实际上此题的解法极为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结构,主干是“未发现电波源”,即说未发现外星人发射的电波的源头,这样不是一下子看出答案是B项了吗?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21题,要求选出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理解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项“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仍用结构分析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原文中的这句话是一个复杂单句中的存现句,主语是“肠脑中”,谓语是“能够找到”,宾语是“所有物质”,状语是“几乎”,定语是“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再来对照一下B项内容可知,其主语和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与B项中的相应内容明显相同;谓语“能够找到”与B项中的“具有”意思相同;宾语“所有物质”与状语“几乎”结合起来理解,同B项中的“绝大部分物质”意思也相同。所以原文中的这句话和B项所表达的内容意思完全一致,因而B项是正确的答案。
3、可以帮助辨析歧义
如1994年上海高考卷第4题:
“我们要学习文件”是个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A、请做好准备。 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 D、请你告诉小王。
这句话有歧义,那么有几种意思?又怎么解答本题?分析它的结构,就可以看出它有两种理解。一是:“我们”作主语,“要”作谓语,“学习文件”作宾语;二是:“我们”作主语,“要”作状语,“学习”作谓语,“文件”作宾语。明确了这句有这样两种理解,就可以看出,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B。
4、可以帮助辨析语病
辨析语句是否有毛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结构分析法。先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主干没毛病,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它的主干是“事情资源卫星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通过对工厂、农村、部队的调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巨大变化”,“到……调查”前加了“通过”变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这样整个句子就没有主语了。可见这句主语残缺,要么去掉“通过”,让“到……调查”作主语;要么去掉“使”,让“同学们”作主语。
5、可以帮助仿例造句
近两年高考试卷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仿例造句。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33题: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解答这道试题,固然要注意比喻手法的运用,但也要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1)两句必须是并列关系的;(2)每句的后分句是兼语句式。如果不重视对例句这两个结构特点的分析和把握,所造的句子尽管内含比喻也是不合适的。
另外,分析复句、句群结构也能帮助我们解答一些题目,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在很多类型题目的解答中,结构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应该掌握好它。
篇5
一、忌望文生义
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必须弄清楚成语每个语素的含义,不能想当然。这是考生在成语运用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究其原因,是考生平时记忆成语时不准确,只从字面意思“推断”该成语的意思,结果造成理解错误。例如: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不能理解成“事与愿违”。
(2)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高考北京卷题目)
“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涂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注意:“点”不能理解为“标点”。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稍纵即逝:稍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不能用来形容川剧的变脸。
(4)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能用来指“机场净空”。
(5)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根据句意,“忍无可忍”应改为“被逼无奈”或者“无奈之下”。
(6)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火中取栗”在高考全国卷曾考过。“火中取栗”出自法国谚语,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被猴子给吃了。该成语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7)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值的瓦片。 “一文不名”是一个钱也没有的意思,名:占有。不能理解成“一文不值”。
(8)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不能理解成“逐步降低”。
(9)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无出其右:没有能比他更出色的了(古代以右为上)。不能理解成“不离开身边”。
(10)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成“比较差”。
二、忌感彩不当
一般来讲,成语不能褒词贬用,也不能贬词褒用。例如:
(1)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在劫难逃”是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应该用于好人或好的事物不可避免地遭到不幸,不能用于“劣质产品”。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弹冠相庆”指掸去帽子上的灰土互相庆贺即将做官。现用来形容坏人得意。此例犯了贬词褒用的毛病。
(3)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是一个贬义词,此例也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三、忌不看对象
有些成语适用不同对象,比如有的成语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等),有的成语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呼之欲出、倚马可待、信手拈来、江郎才尽、烘云托月、鸿篇巨制、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一旦不注意,很容易误用。比如:
(1)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用来形容晋商大院显然用错了对象。
(2)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篇6
【关键词】数学;小学;打折问题;教学
一、教学内容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第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二、设计理念
打折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的问题,但他们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打折问题”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重点是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引入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活动。在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中搭建起数学学习的桥梁,理解打折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信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打折的含义,在已有知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正确理解“打折”的意义,明白购物中的优惠方法。正确理解、应用,做个智慧、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打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例4
①认识打折
课件出示商场商品打折促销图片,学生观察。
师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问题”。
板书:打折问题。
师:关于“打折”,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打折可能会比以前便宜;打折对于购买者来说可能比较合适;打折可能就是降价;打折就是处理……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学了本课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的场景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A.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B.小晴买一本《趣味数学》用了12元。C.小洪买一本《成语故事》用了10元4角。
师提问:你们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商店有时要把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打折”出售。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降价20%。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降价17%。
师课件出示练习:
三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五五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八二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②探索解法
教师出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
师启发:
小晴花多少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
学生回答:12元
师再启发: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
学生回答:现价
师追问:现价与原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原价的八折(80%)是现价;现价是原价的八折(80%)。
师再追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学生回答:现价与原价。
再追问: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
学生回答:原价
师提出要求:讨论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原价×80%=现价
师:你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师:你们能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80%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根据线段图用算术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
12÷80%=15(元)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做?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因为12元对应的折扣刚好是八折。
③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师再追问:结果是不是正确,我们应该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总结,师板书:
验证折扣――用现价÷原价
验证现价――用原价×折扣
④教师质疑
师:一本《趣味数学》原价15元,现价12元。你能算出打了几折吗?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小结: “打几折”:现价÷原价
2.指导完成练一练。
教师出示问题:《成语故事》的原价是多少元?
要求:先写等量关系,再画图,最后解答。
学生独自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原价×80%=现价
方法一:
解:设《成语故事》的原价Y是元
Y×80%=10.4
Y=10.4÷80%
Y=13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方法二:
10.4÷80%=13(元)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3.巩固练习:第9页的第1、2、3、4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辅导、点评。
4.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打折是什么意思?你们在课前的猜想都对了吗?
2、一件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观看板书,同样是原价的80%,为什么《趣味数学》和《成语故事》的价钱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九、板书设计(略)
参考文献
篇7
一、成语的整体意义不明确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例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析:“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
例2.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是以今律古。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学生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3.一个成年人做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不可理喻。
析:“不可理喻”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文中误作“不可理解”之意。
例4.美国国会某些人指责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显然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析:“空穴来风”指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文中显然误解了“空”的意思,用反了。
二、成语的感彩倒置
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例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析:“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
例2.一位普通市民――一位年愈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析:“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显然是贬义,应改为“单枪匹马”。
例3.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获得了成功,回想往日的艰辛,怎不沾沾自喜呢?
析:“沾沾自喜”,指“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得意,表现一种轻浮的样子”,含贬义,不能用它形容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例4.既然是“民心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以造福市民。
析:“推波助澜”比喻推动了坏事物的发展,并帮助它制造声势,含贬义,显然不合语境。
三、成语的指称对象混乱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若不加以区别就会造成误用。如高考试题中考查过的“美轮美奂”只能用于建筑物,“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造成的事物。再如:
例1.小王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当时我们像兄弟似的在一起玩。
析:“青梅竹马”原是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而句中却说“像兄弟似的”,显然不明成语的指称。
例2.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质量的好建议。
析:“抛砖引玉”只能用于谦称自己的发言,不能用于别人。
例3.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析:“鼎力相助”只能用于敬称对方,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不能用来说自己。
例4.二十多年未见面了,在这次会议上两人终于萍水相逢,真是说不出的感慨。
析:“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文中两人过去显然是相识的,这里用错了对象,可改为“不期而遇”。
四、成语的细微差别辨析不清
有些成语基本义相同,但在词义的轻重和词的语法功能上有所不同,要仔细辨别。
例1.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冬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析:“自食其果”指自己犯了罪,自己承担责任,罪有应得。句中陈冬只不过做错了事,此处言重了,应换语义较轻的“自作自受”。
例2.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析:“狼狈为奸”适用的范围是两个人,应用“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因为句中是指一伙人。
例3.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析:“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和介词“对”搭配,例句显而易见不能用“置之度外”。
五、语意重复、搭配不当
成语在句子中充当了语法成分,应当符合语法规则,不能违背,这类成语的误用在高考试题中目前还少见,但不宜忽视。
例1.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析:“遍体鳞伤”包含了“浑身”的意思,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体无完肤”也是类似于此。可改为“伤痕累累”。
例2.这件事,她一直讲得津津乐道。
析:“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从句子语境来看与前面的“讲”语意上有重复,可改为“津津有味”。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成语教学 教学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篇9
其实,将成语改造成广告语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它们的滥用,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一场关于广告中是否应该使用成语的讨论也由此展开,争论者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成语广告现象
要正确看待成语广告这一现象,首先要辨明成语广告的定义、化用的方式以及产生的原因。
何为成语广告?成语广告就是以成语为载体写成的广告词,如“一诺千金”(银行信用卡广告语)、“台州信息,一网打尽”(台州雷达信息网广告语)、“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语)、“‘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蚊香广告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观察这些例子,我们发现,成语广告创作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用成语做广告语,如“一诺千金”;二是谐音体成语广告,如“随心所‘浴’”“‘咳’不容缓”“默默无‘蚊’”等。直接用成语做广告语,又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直接使用成语的原意,像“一诺千金”,其原意是许下的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而某银行正是用了“一诺千金”的原意,表明了银行的信用,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信用卡;另一种则是用一语双关的方法,创作成语广告,如“台州信息,一网打尽”中的“网”字就有两种意思,一是成语原意中虚化的“网”,二是广告语中实化的“网络平台”,“一网打尽”本有搜罗殆尽的意思,台州雷达信息网就利用了该成语一语双关的作用,巧妙地将自身的全、宽、广等特点介绍给了受众,达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而在成语广告中,最为普遍的,还是谐音体成语广告。所谓谐音体成语广告,是通过谐音的办法更换成语中某个语素而造出的与原成语形似意不同的广告语。如蚊香广告语“默默无‘蚊’”,就是将“默默无闻”的“闻”谐音后替换成“蚊”。这个广告中,“默默”说明蚊香的气味轻,“无‘蚊’”则表明杀蚊效果好。我们平时使用蚊香,最厌烦的是蚊香的气味浓且杀蚊效果不理想。这个广告语表意明确,新鲜活泼,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当然,在众多的成语广告中,也有许多粗制滥造的。如某中药铺广告语“自讨苦吃”就是如此。“自讨苦吃”的原意是自己给自己找苦头吃,含有贬义。运用这样的成语做广告,似乎是要告诉受众如果吃我的药就是“自讨苦吃”,这可能招致受众的反感。
成语广告现象这么普遍,那么成语与广告语之间又有怎样的结合点呢?
众所周知,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让受众看过、听过之后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广告语必须具有言简意赅、新颖生动、引人注意等特点。而“成语经历岁月的磨砺,形成了格式固定、文字简练、含义精辟、寓意深长、韵律和谐等特点”(商务印书馆《中华成语大词典》),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的精华。这些特征恰好与广告语的创作要求不谋而合,这就是成语广告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成语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为商业宣传服务,也体现了成语在现代语言使用中的活力。不过,这种创新需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滥用,要避免因误用、错用而产生误导。
关于成语广告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广告语的应用成了商家抢占地盘的重要手段,成语广告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广告宣传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加上关于成语广告的负面报道屡见报端,因此就有了一场对其使用利弊的广泛争论,甚至影响了国家立法。
争论的阵营有三个:赞成使用成语广告的、反对使用成语广告的和中立的。赞成者认为,成语广告是语言创新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创新与活力,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现任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早在1995年就发表过《活用借代的成语广告颇风趣》一文,对成语广告表示赞赏,指出“这种独具特色的广告语创作方法,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值得研究,应该发扬光大”。
而反对者则认为,成语广告是对中国数千年优秀文化的亵渎,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它混乱了已有的言语规范,污染了语言环境,导致人们对成语产生误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工作者。“商家乱用和篡改成语给小学生产生了严重误导,往往使他们误以为广告词使用的成语就是正确的成语,给学生认知汉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某小学教师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们普遍认为,全面规范和管理广告乱用成语、篡改成语等现象,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责。
中间派则显得较为理性,他们认为,成语广告可以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规范化,不能盲目、泛滥地使用。
在这场论战中,反对者似乎占据了上风,因为他们的言论,使得关于禁止使用成语广告的相关文件纷纷出台。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明文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007年,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也明确指出:“在广告中不得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和篡改成语的谐音字。”2007年4月14日,北京市工商局表示,凡使用编造的谐音成语等不规范用语、用字作为企业名称或广告语,今后将一律不予登记或备案。
然而,这些文件、法规的出台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至今日,成语广告依然“大行其道”,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该如何去引导和规范成语广告的使用呢?
首先,各地政府要正视广告中使用成语的现象,作出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并没有明确提出不得在广告中使用成语,只是说“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指向较为模糊,所以各地相关部门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哪些成语可以用,哪些成语不可用。比如,上文所说的蚊香广告语“默默无‘蚊’”是可用的,因为它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以‘帽’取人”(帽子公司广告语)则不可用,因为其原型是“以貌取人”,带有贬义色彩,广告化用后的意思是“根据‘帽子’来‘取人’”,似乎是在告诉受众可以“以帽取人”,这样的广告容易造成误导。
其次,商家在使用成语广告时除了要根据商品本身的特性改造成语外,还应注意成语广告书写的格式,要用引号或者醒目的字体、颜色把成语广告中改换后的词素标注出来,提醒受众不要将其与原字混淆。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消除成语广告可能造成的误导。如“灵机一动,码到成功”(某打字机广告语)、“胖胖减肥,心宽体不胖”(某电脑减肥治疗仪),若能分别写成“‘码’到成功”和“心宽体‘不’胖”,这样既可避免成语广告的误导,又能突出重点,展示产品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在成语教学中的问题处理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成语广告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正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入眼入耳的新事物很敏感,这些事物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语广告也是新事物,如果让其流传,无疑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混乱,给他们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不少人反对在语文教学中混入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然而,成语广告这个“毛病”已然存在,它不会因为一些人的反对而从此消失。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避而不谈成语广告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规范的语言,但所有的学科学习都不应该回避现实生活,如果把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那么学生最终获得的只能是机械的知识。语文学习也要联系生活,生活中出现了某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其引进课堂,进行实例分析。因此,面对成语广告,语文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辨析,使学生对成语有个正确的认知。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强调广告成语与书面成语的区别,让学生对广告成语和书面成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所区分;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讨论成语广告的利弊;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群众对成语广告的看法,进而培养他们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成语广告的例子,列成表格,与书面成语进行对照,并用字典、辞书查找书面成语的正确意义,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记忆书面成语。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成语广告中语言创新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成语广告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鲜活素材。
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郭龙生所说,语文教育要重视这个(成语广告)情况,必须在语文教学阶段把好关,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活生生的语言使用例子作为教学素材,分析作者的原意和达到的效果,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成语,还可以掌握现实生活中语言应用的技巧,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
篇10
其实,区分同音字,只要抓住关键,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运用,出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词语扩充辨析法
记住简单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复杂的词语,其简单词语中的字保持不变,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指导区分“是”和“事”这两个同音字时,就可先用“是”组词“是非”,进而对其进行扩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与事情相关联的词都用“事”。
二、编讲同音字笑话辨析法
笑话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把难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话中去,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报”和“抱”时,我巧讲笑话:
某单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轮到一位女士了,服务生便说道:“小姐,报报。”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话讲罢,板书“抱”和“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服务生是叫报菜名,并不是要抱人,这样既活跃了氛围,又让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巧用偏旁区别意义辨析法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往往一组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这些形旁对于区别同音字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从而正确用字,降低出错的几率。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学用错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语用字。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就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学生时常会写成“斤”字,此时,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该用哪个jin了。又如“一鼓作气”的“鼓”字,学生容易写成“股”就是因为对成语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气的意思是说,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有些汉字,用普通话说读音一样,又很难从字义上区别运用,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用法。这种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读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为方言区的“母语”,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巧用方言引导学生化解同音字难题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两个字在普通话里都读zuò,但在四川话里,“做”读zù,而“作”读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话说,学生就不会将“做工”和“工作”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