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4 10: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诗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食堂财务 资金管理 规范化
一、医院食堂财务与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食堂财务与资金管理是食堂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效率,规范化经营对提高医院食堂整体收益起着关键作用。医院食堂作为一种为白衣天使们提供福利的方式,目的在于为员工提供营养卫生的饭菜。然其每年食材的采购量巨大、品种繁多,管理起来可能会比较复杂,其资金的使用可与一个小型的企业相比,其经营管理也相对具有独立性,但是国家颁布的相关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却对此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定,因此医院食堂财务和资金的管理尚存在不完善和不规范之处。食堂的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的,包括采购、物流、库存、领用、销售等许多环节,所以本文将根据食堂经营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如何加强其规范化的经营管理,确保财务管理与资金的使用科学合理。
二、医院食堂财务与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宗物资采购问题
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是食堂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不仅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且金额浮动空间大,相同物品间的价格差异较大,难以准确掌握。因此,采购资金成本的控制难度巨大,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医院食堂一般都有固定的物资供应商,这样做固然有其优势,毕竟合作时间很长,彼此熟悉,工作起来也比较顺手且利于管理。但是,在这种没有竞争的采购环境下,供应商很容易就对该项工作懈怠,难以保证菜品物资的质量,容易漫天要价,医院也很难对其价格进行监管,这样就很容易加大食堂的采购成本,造成资金的损失。
(二)采购物资的验收及仓储保管
一些医院的验收人员对待菜品物资的验收要求不严,造成入库的物资产品质量不合格,使得食材物资的利用效率低下,无形中由于物资浪费导致食堂成本加大。使得本来仓库中还有食材物资,因其质量不达标仍然需要进行采购,增加了成本不说也造成了浪费。同时,由于仓储的保管制度不完善,或者没有专门的保管人员,不能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并登记入账,使得食堂物资的管理如同一盘散沙,因而导致物品遗漏、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人为损失是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避免、杜绝的。
三、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一)采购进行招投标,严格控制采购价格
医院食堂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避免由于垄断供应商造成的高物价、低质量的食材供应问题。由于医院每年的采购数额巨大,根据医院的采购制度规定,每年超过十万元数额的物品都要进行公开投标,最后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对其提供物资,所以医院的食堂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每年都对该年度的食材供应商直接进行网上招标,择优而选。这样既可以保证物资食材的质量及新鲜,同时还可以对供应商提供的货物价格进行有效的监控,严格把握采购的资金支出。而且,为了更好的与医院达成长期的合作,这也使得供应商不断地提升货物质量、降低售价,这样既保证了供应质量高、供应价格低,同时也增加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进行财务预算,合理运用资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财务预算是一切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财务管理的首要工作,这是做好资金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在每年初与食堂管理的相关人员,相互协同,对食堂全年的资金收入、支出等项目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并且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此预算方案执行,对食堂做出有目的性的管理。从而,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食堂财务管理及资金利用的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及不必要的开销。
(三)完善食堂管理机制,设立监督审批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堂的管理也是一样。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在食堂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经验方法,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相关职工的手中。食堂的各项经营活动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收支上,因此要明确食堂每位员工的切身职责与义务,尤其是对收y划卡及库房保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食堂的销售收入及物资的出入库都要及时登记入账,明确规定其要按章办事。建立考评机制,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嘉奖,怠工懒散者则要严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食堂的管理制度更好的执行。同时,对于采购和销售设立严格的资金审批报销制度,涉及到的报销单据都需要相关经手人进行签字、确认后,才能到领导处进行审批、核销。
篇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篇3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篇4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非临床科目;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参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19(4): 703-704.
篇5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删节)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有删节)
【注释】
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思考练习】
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考练习】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篇6
关于''果然鹤也''的''然''(《童趣》)
在文言文中,"然"一般可做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十则》;可做形容词,译为"对的、正确的",例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可做转折连词,译为"然而、但是",例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可做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例如:"怡然自得"《童趣》(怡:形容词,愉快),"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俨:形容词,整齐)。而"果然鹤也"的"果"可译为"果然"应理解为副词,明显不是形容词,如果把它解释为"……的样子"显然是不妥的。我认为在这里"然"应译成"这样","果然"就是"果然这样"的意思,在"果然鹤也"这里"果然"其实是强调"我"心之所向,或千或百的夏蚊真的变成鹤了。
关于"温故而知新"的"故"(《十则》)
"故"在文言文中一般可译为"缘故、原因",例如:"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可译为"所以",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可译为"故意",例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可译为"旧的、原来的",例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我认为在"温故而知新"这个语言环境中,"温故"应是动宾关系,在这里"故"应是名词,可理解为"旧的知识",即形容词(旧的、原来的)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将这里的"故"解释为"旧的"(其实有不少辅导资料也如此),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至少也是不准确的。(至少也应解释为:"旧的,这里指旧的知识"。其实后面的"新"与前面的"故"相对,用法亦然。)
关于"愿为市鞍马"的"为"(《木兰诗》)
"为"在文言文中一般做动词(读wéī)和介词(读wèī)。而在"愿为市鞍马"中"为"显然应做介词,只是其后省略了介宾,即原句应为:"愿为(之)市鞍马",因而这句诗可译为"(木兰)愿意为了(这件事)去买鞍马。"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一直不理解"人教版"语文教材《木兰诗》的课下注释中为什么明确将"愿为市鞍马"中的"为"解释为"为此"。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妥的,也许编者是想告诉读者这里介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此",因而误将"为"解释成"为此"吧。其实我认为这里"为"是"为了"之意,表示目的。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这里的"为"皆是此意。
关于"寻向所志"的"志"《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记》中"志"有两处:一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处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多年来,我所见到的资料一律将前者解释为"动词,做标记";而把后者解释为"名词,标记"。在教学中,我一直很困惑:其实前者作动词,理解为"做标记"很正确,但后者为什么能是名词呢?不错,"志"在文言文中确实可以做名词,解释为"标记"(例如:"襄阳土俗,邻居钟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系伯传》),但是,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语言环境中"志"是与其前面的"所"字构成所字短语,我们知道"所字短语"的特点是:①"所"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②所字短语整体是名词性的。由此可以推知在"寻向所志"中"志"是动词无疑,而"所志"则是名词性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所"是表示"……的地方","志"可译为"做标记(动词)","所志"就是"做标记的地方","寻向所志"其实就是"寻找以前做标记的地方",可意译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人教版教材注释)。多年来,我见过的辅导资料均把本课中的两处"志"当做一词多义来归纳,我认为是不妥的,其实这两处"志"的用法应相同:都是"动词、做标记"。
关于"矜、寡、孤、独、废疾者"的"矜、寡、孤、独、废疾"《大道之行也》
篇7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选材规律1.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为主。3.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鉴赏步骤第一步,“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读诗歌题目。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篇8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初一第一节语文课上,谈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外国学生解释什么是“东西”:“东西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特指人或动物。”接下来请这位外国学生指出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学生道:“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书是东西,你是东西!” 老师说:“东西指人时,一般是骂人的话。”学生赶紧纠正:“那你不是东西!”老师哭笑不得:“不是东西也是骂人的话。”学生非常尴尬地说:“你是东西不对,不是东西也不对,那你究竟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那你是什么东西?”听完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翻,笔者接着问身旁一位同学:“你说他是不是东西呢?”只见他笑得直不起腰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兴趣,也在起始课上使学生初步感知汉语文的博大精深。
笔者在训练外貌描写的时候,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投稿,在描写人物时这样写道:‘棕色的头发像巧克力,桃红色的脸上嵌着一对芝麻色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像个奶油小蛋糕’,‘樱桃小口’,‘鲜藕似的手臂’等等。半个月后,编辑部退稿了,并附有一张便笺:‘今后写作,请在吃完饭以后’。”同学们热情洋溢,兴趣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训练写作,岂不是事半功倍吗?
又比如在讲《核舟记》时,针对人物苏轼和佛印,笔者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坡被贬黄州时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不禁相对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学生听了以后,顿时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对核舟上两人动作的分析就非常顺利了。
二、故设错误,知识渗透
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故意歪曲文本知识,引起学生注意,进一步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如在分析《芦花荡》中撑船老头形象时,一学生提到第2段“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一句,笔者故作惊讶说到:“这船不成飞船?咋会飘呢?”在学生的否定声中,老头架船技术娴熟、老当益壮的形象让他们铭记在心。同时,另一学生提到复仇环节中,老头用埋藏好的钩子对付敌人,笔者适时的感叹到:“人们常说:最毒妇人心,看来,这老头也不逊色哦,真是凶残之极。”话音未落,教室里已经高高的举起了好几只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这样的课堂,还怕学生没兴趣吗?这样的问题还怕学生没明白吗?
另外,有意违反语言规律和社会习惯,使原先的一种规范认识和目前话语事实发生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幽默效果。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一位老师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加了几分生趣。
三、画蛇添足,调节气氛
中国有一句俗语:笑一笑,十年少。在笑声中减轻压力是最有效的减负,它使得学习不再是一种强加的负担,而是学有所乐的探索。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分析讲解,就会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学生心情放松了,就不会受限于课堂的知识压力,从而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准备让学生欣赏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时说: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下这种“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苏州园林,没买门票的,不要发出声音。台下一个个都捂住嘴窃笑,静静地看着屏幕。
又如,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当时是一个正面教育的例子,放在现在却是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在课堂上讲这个事例的同时,结尾笔者添加了这样一个尾巴:你要凿壁,要凿自家屋子的壁,比如你的房间和你父母的房间,凿完后你家长问起来别把老师给出卖了,因为这总比凿人家的壁让人家告上法庭,冒巨额赔款、冠以流氓称呼的好。
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为自己辩白:“窃书不能算偷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笔者加上这样一个尾巴:按照孔乙己的逻辑,现在监狱里的很多盗窃犯就该放出去了,因为人家不符合偷的条件嘛。
四、套用妙言,融洽情感
认知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幽默也可以说是语文情感教学的剂,可以消除师生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遇到古今异义词“鲜美”,在理解今义时,笔者套用了雀巢咖啡的广告“味道好极了”。
同时,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学生扮演文中某一类人谈谈在桃源的生活情状。以下是教学片段:
生1:我是桃花源中的女人,在家采桑养蚕,织布缝衣。没有战乱,和平安定的生活。
师:唧唧复唧唧,贫妇当户织。
生2:我是桃花源中的男人,你织布来我耕田,你种菜来我挑水。平安就是福。 (全班哄堂大笑,幸好两位都是女生,不然真乱套了。)
生3:我是渔人,我在桃花源中受到了热情款待,非常快乐。
老师补充到: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好不丰盛。
在这里,笔者恰到好处地套用了文章语句及歌词,使教学语言产生了奇特的幽默感,同时与学生一唱一和,大大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情感。
又如课堂上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串用主持人语言“有请我最可爱(善良、认真、具魅力等)的学生某某来回答”,这样的邀请,一定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当学生回答完毕后,也不是一个“好”草草结束,可客串宋丹丹小品语言“回答的是相当的好,你太有才了”,还可改编诗词,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次文”、“怎一个好字了得”等等。
幽默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课堂幽默的使用时机和方法其实是无穷无尽的。
总之,把幽默请进了语文课堂,也就把快乐带进了语文课堂。
当然,课堂幽默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幽默、戏剧幽默,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故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而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积。若一堂课总是笑声不断,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变成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学生笑过以后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我们必须对语文课堂上要运用的幽默材料进行精心的筛选,做到适时、适地、适人、适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语文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09).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吴心田.当代教育科学[J].谈语文教育的六个新理念,2003,(02).
篇9
关键词: 文化意象诗歌翻译《天净沙・秋思》
一、引言
任何语言中都包含着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但是文化意象在以翻译的形式从一国语言中转换到另一国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传递既是难题,又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文化意象和诗歌中的文化意象
何谓意象?《文心雕龙・神思》里的“窥意象而运斤”,是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里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20世纪的庞德则给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定义:“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谢天振先生则给出了更为具体而详细的解释: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文化意象表现形式多样,它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词性中的形象或喻体等,悠久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等的积淀,都是构成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的原因。
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是诗的灵魂,诗歌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大量地使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如酒、月、柳、松、竹、梅、水、芙蓉、梅、大雁等。诗歌意象的组合和表达各有千秋。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的意合特点,意象与意象之间亦可以直接拼合,这与西方电影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如出一辙,观众根据自身的感觉、经验和审美能力去补充完善。
三、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写羁旅游子思乡的佳作,作者以巧妙的构思摩画出了一幅萧瑟、苍凉的秋郊夕照图,将人在天涯的乡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十二个意象都是自然界中最常见、最平凡朴实之物,作者将这些精选出来的孤立的景物用蒙太奇手法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派萧瑟而黯淡的画面便随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意境悠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的译文:
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chlepp的译文:
TUNE TO“Sky-clear Sand”AUTUMN THOUGHT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对或错评判上文的两种翻译,我们只能说哪一种翻译更合适。任何译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译者对他所面向的译语读者的文化心态、接受习惯、阅读情趣、文学水平等进行假设后才创作出来的。对于诗词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跨越字面义才能抵其达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字面义,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实现跨越。首先看“枯藤”一词,两个译者分别用了“withered vines”和“dry vine”,因为withered有枯萎、萎缩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withered的用词更能表示出秋冬季节树木凋零的意味。“小桥”一词,丁译的“narrow bridge”基本传达出了原诗的意义,但没有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因为narrow在英语中是狭窄的意思,用在这儿给人狭窄急促的感觉。再如“人家”一词,丁译译成“a few houses”,显得有些僵硬,倒不如cottages更有诗意,更加能融入原诗的语境。再如“古道”和“断肠人”,这类词都是古汉语有的词汇,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等的概念,“古道”用“ancient road”给人一种宏大史诗的感觉,用在这儿不是很合适,因为此诗描述的是一副古朴的、萧瑟的乡村画面,因此worn path更合适,也更具体化。再看“瘦马”,英语中表示马的词很多,horse是最普通、最没有特性的一个,nag意为老马,所以更贴近原文。再看“断肠”一词,lovesick意为害了相思病,通常是指情人之间的相思,而此诗此处并没有这种意思,原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情怀,因此用“breaking heart”更好。“天涯”的译文,丁译为“at the end of the world”,Schlepp译为“at sky’s edge”,丁译的用词表示在世界的末端,而Schlepp用的edge“边缘”一词更能表示人心理情感上的距离。
四、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规约性
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和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而有所区别,因此,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维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虽然语言不同,但各民族所面对的世界大部分是一致或相似的,那么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所反映出的思维内容主题应该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共性。也就是说,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价值尺度,如真、善、美、假、恶、丑等标准对各个民族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人类思维的超时空特性同样决定了文化的普遍性。统一于客观世界的文化普遍性是跨语言、跨文化翻译活动的基础和根源。
再来看民族规约性,人类既有共性的主流文化,更存在千差万别的次文化。文化的民族规约性使翻译成为一种必需。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西方人则直接明了;中国思维呈螺旋型,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思维呈直线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强调合作,讲究集体主义,西方人则注重竞争,讲究个人主义。中国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中国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汉文化的这种特征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性质是分不开的。汉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大陆农耕文化具有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稳定而颇具内倾性的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可被归纳为外倾性的海洋文化。英语民族的祖先生存的环境变幻不定,非常恶劣,除了与自然的斗争以外,他们还须不断地向外探索、扩张,以满足其生存的需求与内在的不足。
五、诗歌中文化意象翻译的三种处理方法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语际之间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使语言翻译成为可能。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意象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文化意象空缺,对他们恰当地处理可以保证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的语言转换翻译模式,强调译文“不但信息内容对等,且尽可能形式对等”。鉴于此笔者总结了文化意象的三种处理方式。
1.直译加注解
这是诗歌翻译中对文化意象处理的最常见方式。这既实现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需要,又完成了传达文化信息的目的。这种方式适用于处理那些文化色彩浓重、对解读诗歌有重要作用的意象。比如裴迪的《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花里。”这其中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注解才能使读者理解。关于加注,有人认为会造成译文的冗长,因此不太提倡,但也有译者认为这种方法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必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是必要的。
2.意象的替换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提到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扭曲问题,并提出要尽量保持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但是有些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是空缺的,并且它所传递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有着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文化意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诗歌的翻译和诗歌中的文化意象的传递,我们便会使用意象的替换这种方法。文化意象替换也有它的缺点,读者会因此了解不到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及其引申意,但是如果意象替换得恰当,我们便能找到目的语中读者熟悉的意象传达原诗歌意象的含义,读者也许更容易感悟和体会诗歌中抽象而深刻的内涵。
3.不译或减译
当汉语中某些意象在形式上重复且不那么重要时,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和语言的简洁,译者也可适当省略其中一些意象的翻译。例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一句,如果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全部翻译过来,译文必然显得拖沓冗长,反而会使译文读者觉得模糊不解,因此译者可以只翻译句中中外读者都能理解的“羞花”一词就可以了。另外,当一些文化意象的传达可能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解释说明时,并且所解释的文化意象又并非那么重要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不译或减译的方法来处理。
六、结语
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义”。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在诗歌翻译中要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所蕴涵的异域文化特色,传达原作和源语国的文化意象。翻译好一首诗绝非易事,处理好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更是难上加难,如能在翻译中达到最佳近似度,就可以说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流,读者对文化之间交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我们要在对西方文化及文化意象深刻全面了解的同时做好诗歌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建中.翻译与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构建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篇10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