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4-06 17: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老舍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舍;林语堂;鲁迅;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124-04
“幽默”(humor)这个词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被混同于“滑稽”或“笑话”,被弄得意义混淆了。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曾激励过一批杰出的英国作家,随后又影响了不计其数的外国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也许是受其影响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非常契合幽默的观念。
今天,老舍已成了被研究得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从曾广灿搜集、整理的《老舍研究专著、资料专著书目》中,人们可以得到非常深刻的印象①。我们打算先从“”结束前的一些重要的老舍研究专著展开评述。
“”结束之前,中国大陆的老舍研究进展缓慢。因此,这个任务是由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汉学家们来完成的。那时,有四位学者及其著述比较知名:第一位是波兰学者斯乌普斯基,他的《一位现代中国作家的历程》于1966年在布拉格出版,该专著对老舍长篇小说中的结构、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老张的哲学》产生过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二位是美国学者兰比尔·沃勒,他的《老舍与中国革命》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该专著按编年的次序对老舍的长篇小说及一些中短篇小说进行了述评,而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为其基调。第三位是法国学者保尔·巴迪,他的老舍研究成果丰硕,且以分析中肯及史料丰富而著称。他的研究是从翻译《老牛破车》开始的,其后扩展到作家生平研究,尤其是对“老舍之死”的研究,用功尤深。最后一位是中国香港的胡金佺,读者欣喜地从他的专著中读到了从真正的北京人视角对老舍其人其文所进行的研究②。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外,同期还有一些研究工作也值得我们注重。苏联安琪波夫斯基的《老舍的早期创作:主题、形象、题材(1926-1936)》于1967年出版。该专著于1987年被译为中文,改题为《老舍早期创作与中国社会》。日本的老舍研究从40年代开始,截止到“”结束前大约发表了百来篇论文,大部分都载于权威性的出版物。奥野信太郎、仓石武四郎、波野多太郎这三位也许是在头20年最为活跃的,接着,柴垣芳太郎和伊藤敬一在同一年分别出版了两本传记类著作。此外,藤井荣三郎和大芝孝两位日本学者对老舍的小说和话剧也进行了令人尊敬的研究。
1978年老舍被恢复名誉后,中国大陆的老舍研究才步入真正的研究阶段。事实上,不久便出现了一些足以推动研究进程的可喜的情况。首先,老舍的女儿舒济有系统地重印或再版了作家的著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是非常慎重地按初版本来重印的。《老舍文集》十六卷从1980年到1991年陆续出齐,从此成为研究者可以倚重的原始研究资料。接着,作家的一些佚文及一些有关作家生平的史料也相继被发现,提供了作家文学世界的更加完整的全景。其中,《小人物自述》、《秦氏三兄弟》、朋友们保存的书信的重新面世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都是人们原以为根本不存在或失而复得的重要资料。同期,老舍的遗孀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撰写了很多的回忆文章,非常有助于人们对作家生平及其作品的理解。此外,一些活过了“”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巴金、冰心、等也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为他们熟识的、热爱的这个“人”提供见证。那时,学院式的研究也有可能进行了。樊骏的著名论文《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l期)发表之后,文学期刊或大学学报上涌现出了很多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论文。研究者共同的努力竟形成一时的风尚,以致有人认为老舍研究能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即 “老舍学”。在公众中随即出现了“老舍热”。1982年在济南召开了第一届“老舍学术研讨会”,次年《老舍研究论文集》出版,收录了二十来篇参会交流的论文。佟家桓的专著《老舍小说研究》也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篇2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的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的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专访时,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了今天的不凡成绩。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英国一位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磨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篇4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的生态环日趋恶劣,大自然一次次地给人类敲响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课余组织学生观赏课件,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今天的小学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学校内进行的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学科的渗透教学来进行的。上完后,还让学生写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标语,还办了个人手抄报,班级黑板报,写了保护环境的建议书。并且在各学科教学中,把教材中有关的环境教育知识点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融环保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样就可以利用各学科有机渗透环保知识。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坏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运用课堂教学的有力因素渗透环保,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保课的情况下,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如何做好渗透教育,关键是选择好环境知识和教材的结合点。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的行为习惯上面,较强感性认识教育。
1.进行爱护生物资源的渗透教育。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绿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花种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养性,更是环保的好行为。因此在教《养花》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热爱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具有教养,热爱生活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热爱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爱好绿色,追求绿色环境。有无绿色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标志之一。启发学生像老舍那样,热爱花草,爱护环境,积极种花养草,参与学校的各项种养活动。
2.进行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的渗透教育。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离不开“水”这样宝贵的东西,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水已越来越少。据统计,地球所拥有的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却仅仅只有2.5%呢!但在这些淡水资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资源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家庭和市政用水仅只有占10%。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起了“节约用水”这四个看似简单,可是一当做起来难上加难的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水资源有联系的课文。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养成不随便浪费水的好习惯。
3.进行珍惜土地资源,爱护土地的渗透教育。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教学《草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时,可通过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秀丽景色,认识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为我们提供粮食、肉类、木材等生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土地是发展畜牧业最基本的资源,畜牧业对土地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依赖关系。尽管我国只有世界耕地总资源量的7.7%,却要养活全球近1/4的人口,而且在今天人口增长、建设用地、生态退耕的情况下,土地承受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看不到土地资源已达到临界状态的危机。
4.进行防止大气污染的渗透教育。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太阳特点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并借此了解地球,知道由于近年来地球温度明显升高,人类对燃料的用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抑制了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发,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从而引起冰川融化,如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带来灾难。要教育学生自觉做好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并向家长或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不燃烧或排放有害的气体,预防大气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篇5
关键词:农村;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6-02
2011年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重申了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扩展阅读面,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实施渠道主要在课外,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去管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将完不成任务,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图书室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很少,学校图书室只是装扮门面以备上级验收;或因师资短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室形同虚设;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好大量的课外读物。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东安各庄镇李各庄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是学区内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校,学区的语文教研组就设在我校,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粗略地谈谈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创设氛围
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在教室墙壁、板报、橱窗等显要处都悬挂或张贴了关于读书的名言,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开学初,学校都召开新学期课外阅读动员会,会上张校长作了《人人都来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员讲话,深入浅出地就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等作了介绍,号召全校师生都参与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研组组长葛老师作了关于阅读方法的专题讲座,然后由爱好读书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登台作了“读书的收获”发言,并向师生中涌现出的读书优秀典型赠书。全校师生纷纷表示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随后各班都召开了关于课外阅读的主题班会,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为保障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出资选购了一大批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编印了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各年级、各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并规定:学生在校集中阅读时间为上午晨读和下午的课外活动,学校制定了教师伴读值日表,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的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在每学期初都召开学生家长会,会上各位教师分别向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安静的家庭读书环境,每天抽时间陪学生读一会儿书,并且为学生选购一批可读性强的课外书。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逐步得到培养。
二、阅读诱导
苏联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和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的熏陶诱导至关重要。我校语文老师都努力做到了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语文老师不但要读经典作品,更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课下还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起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每节语文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书给学生听。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语文课学生都已经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有一次,笔者读了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的精彩片断,课后竟有多人到办公室向我借阅,还有人用零花钱买了这部小说。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对读书给他们听的做法感兴趣,他们产生了自觉自愿地想阅读的欲望。
三、建立班级阅读基地
学校为每个班都添置了一个可容300本书的固定书柜,建立了班级图书架,作为班级阅读基地,语文教师为图书义务管理员。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的场所。里面的图书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如学习《七律・》,教师就从阅读中挑选一批关于的故事和回忆录,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冰心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读点冰心”。班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利用班级图书架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训练学生利用图书目录,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训练他们在阅读之前能猜测读物的内容;训练他们的速读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览图书,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等。另外,利用班级图书架还可以培育学生阅读的个性。通过自主性阅读,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类书籍的特别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读得更广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阅读。
篇6
关键词:程度副词;怪;挺;够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怪”、“挺”、“够”的副词用法做了解释:副词怪“表示有相当高的程度。用于口语。后边必须用‘的’。”副词挺“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比“很”的程度低。用于口语。‘挺’所修饰的形容词、动词后面常带‘的’。”“够”的副词词条有二:一“修饰形容词,表示达到一定标准。形容词只能是积极意义的,不能是相应的反义词。二“修饰形容词,表示程度很高。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句尾多加‘的’或‘了’。”从吕叔湘先生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词在用法上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和其他副词一样,都能修饰形容词。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差别,绝不是任何时候都可完全互换的。三者之间的差异已逐渐引起学者注意,对此也有一些研究。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语料的丰富和变化,许多词的用法也越来越多样,语言研究也应顺应时代,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以北大语料库为依据进行分析,比较三者在词类搭配、构成格式以及“怪/挺/够+x+的”的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和用法的变化。
一、词类搭配
(一)形容词
根据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的看法,形容词又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怪”、“挺”、“够”都与性质形容词搭配,即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如“怪好的”、“挺美的”、“够干净的”等。而状态形容词本身有程度意味,故不与三者搭配。例如我们不说“够长长的”、“怪绿油油的”。另外真、假、对、错这类在意念上无程度差别的绝对性质形容词,也不受这三个程度副词修饰,这点和其他副词一样。同时由于这三个词多用于口语中,更倾向于与单音节词连用。
就形容词的感彩而言,“怪”、“挺”、“够”也比较相似,既能修饰褒义词,也能修饰贬义词。例如:(1)他想起好多好多人来,而哪一个仿佛都必定能给他个时期。他觉得自己必定是个有人缘,怪可爱的人,所以朋友们必不至于因为他失业而冷淡了他。(老舍《四世同堂》);(2)“你就别去了。”我说燕生,“怪碍事的。”;(3)后来我跟别人结了婚,他经常来找我,一见面就唠唠叨叨,真是挺烦人的,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作家文摘《宽容生活2》);(4)好看的翎毛――古迹――支撑着门面,我们不去设法保存修理,已经够可耻的了,还忍心破坏吗!为什么外国人要买那些东西,难道外国人懂得什么…(老舍《赵子曰》)
副词“够”在语义程度上达到的顶点,不能继续加深,如例4中“够可耻”,已经是一种极限程度,“挺”和“怪”没有这种意义。
(二)动词
在修饰动词时,“怪”、“挺”“、够”不与跑、跳等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搭配,多与表示主观意愿、心理活动的动词连用,例如讨厌、开心、生气、害怕、合适等。
请看以下例句:(1)欠债不远,催租瞪眼,就算他是十足地道的文豪罢,也总是够讨厌的了。若是古人呢,漫说他曾经赖过房租……(俞平伯《身后名》);(2)现在生活好了,年龄又大了(18岁),读不成书了,挺后悔的……(2000年人民日报);(3)老这么下去对谁都不好,你也怪受罪的。(王朔《过把瘾就死》)。
“够”倾向于和表示负面情绪的心理动词连用,如够讨厌的、够生气的。
(三)其他
1、述宾结构。“怪”、“挺”、“够”也常与述宾结构搭配,如怪气人的、够伤身体的、挺累人的。
2、兼语短语。“怪”“够”和兼语短语搭配时,二者的意义不一样。“够”多表递进,表示前者怎么样,后者就不要再……
(1)他已经够让人担心的了,你就别再添乱了。
3、有/没结构。以上三词常与有/没结构连用,例如怪没意思的,挺有趣的,够没用的等。
二、格式构成
(一)怪/挺/够+x+的结构
“怪”、“挺”、“够”能构成上述各式,并这三个词大多通过这种格式出现。罗青松的《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中认为“够”只出现在此结构中,我们通过检索语料,摘引例子如下:
(1)我不知道你们认识他不,他叫威尔谷,是一个红鼻子。够好看,上了年纪的人,他在哈里孙的木厂里做工,好,他至少有六十五岁了。(翻译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2)汪东兴固执起来也真够可以。他又把我抬出来挡驾:“再说,小田也跟我说希望在主席身边继续工作。(权延赤《红墙内外》)”。
虽然所举有限,仍可以看到“够”不仅仅限于上述格式。随着社会发展,预料的丰富和变化,一些词的用法也有了变化,而语言研究也应顺应时代,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原由。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怪”和“挺”。参看前文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看法,“怪”必须与“的”连用。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1)他又觉得自己怪恶心。(王蒙《球星奇遇记》);(2)当它的出现把我们的心灵抛入凶恶的梦想时,断头台就显得怪可怕,并和它所作所为的一切都结合在一起了。(翻译作品《悲惨世界》);(3)定大爷觉得二哥的说话法儿颇为新颖,就仿佛偶然吃一口窝窝头也怪有个意思儿似的。“我看你可靠!可靠的人办什么也行!啊?我找了不是一天啦。(老舍《正红旗下》);(4)他不放心,站在楼口等侯一个过往的人,好再打听一下。同时怪不好意思。(王蒙《夜的眼》);(5)只是,你们老拉着亿万观众跟着熬夜作陪,我们精力上感情上思想上挺难受。(人民日报/第4季度);(6)快乐男生前几天很热情请我唱他们的主题歌来着,我推辞了,还觉得挺不好意思,因为人家也很诚恳,一开始还庆幸来着,因为听说歌词是郭敬明写的。(网络语料/韩寒博客)。
刘颂浩在《程度副词“怪”用法的一点补充》中提出其观点,认为“怪”修饰形容词,修饰表心理、意愿的动词,修饰少量述宾结构和“不+形/动”这几种用法时,可以不和“的”相配。这就反驳了马真先生《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提出的看法,与吕叔湘先生的观点也不一样。通过北大语料库的上述几个例子,例(1)是“怪”修饰心理活动的动词,例(2)修饰形容词,例(3)述宾结构,例(4)修饰“不+形/动”,我们可以看到刘的理论是更为有理的。“怪”和“挺”也不限于这种格式,可以不和“的”相配,在这一点上,三个词用法相似。
“怪”、“挺”、“够”三个词常以“的”字结构方式出现,其结构的语法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专门讲述。
(二)否定结构
马真先生《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对挺和怪的否定形式做了讨论,他认为“怪”和“怪”的否定结构都是怪+不+x,例如怪不好,怪不喜欢等,没有不+怪的形式。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怪”的否定形式确如其所言,“挺”却并非如此。
“挺”的否定,既可以用在“不”之后,也可用在“不”之前。举例如下:
(1)下到窑底,他喘一阵说:“让我利索走了不挺美?”他听她在地窑上边楞住了。他从那楞怔中听出她的伤心来。(严歌苓《第九个寡妇》);(2).她深信儿子还有点懵懂。“我想他往后会做些较好的工作的。他身体不挺好,你知道。”(翻译作品《天才》);(3)尤金说,“不过你先试试看。我反正对于肖像不挺在行。”(翻译作品《天才》);(4)“我是向堪尼小姐和克李斯蒂娜・钱宁求过爱,但是你瞧,我并不挺喜欢她们,没有和她们哪一个结婚。如果我当真喜欢她们,我早就结婚了。”(同上);(5)太太虽然从不乐意公开承认,可自己心里却很清楚,不外乎是麦拉长得不挺好看:鼻子太长,眼睛挨得太近,下巴颏儿尚欠丰满。(翻译作品《美国悲剧》)。
而“够”的否定形式,仅有不+够+x一种形式,与“怪”的否定形式相反,如,不够聪明,不够明显,一般不说“够不好看”、“够不可爱”等。
三、“怪/挺/够+x+的”的语法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怪”、“挺”、“够”多以“的”字结构出现。熙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指出“怪”与“的”构成的“的”字结构可以充当定语、谓语、补语。随后,韩立秋《浅析“怪x的”结构》中补充说,此结构还可以做宾语和补语,在此,“怪”的语法功能我们取韩立秋的观点,不再赘述。
“挺x的”结构在句中做谓语、定语、宾语和补语。仅举部分例子如下:
(1)伙计笑得眯起了眼,说:那个外国传教士村里人都认得,人挺不错的。(史传/张清平,林徽因);(2)你比十三陵吧,十三陵哪个陵是谁的,哪个陵怎么回事儿,他都说的挺清楚的。 (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3)要说咱们这个牛街确实,这个变化就是挺大的,N变化挺大的。那我上这来的时候儿到这儿那都是小砖头儿房,很有钱的就这几家儿。(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4)跟你们那儿挺好的那个小孩儿一块儿说话?(定语);(5)她的努力应该说是有成效的。因为人们现在说我的英文写得挺好。(宋氏家族全传);(6)而是把它放在韵里,所以没有把这门学问叫做声韵调学(听起来也挺别扭的)。现在,让我们来跨进音韵学的大门。(当代/CWAC/ALE0041);(7)女儿和我商量,想给“大大”娶一个老婆。当时我也觉得“大大”挺可怜的,就没有反对。(史传/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以上例子,(1)(7)中“挺x的”结构做谓语,(2)(5)(6)做补语,(3)是宾语,(4)是定语。
“够x的”结构在句中也做宾语、谓语、补语、定语。
(1)我国近代史还处于初生婴儿阶段时,这一悟性对蒋廷黻来说,无疑是“够刺激”的。他说:“可以说我是发现一个新大陆一一中国近代史。”(当代/CWAC/AHB0018);(2)由于各种病因致疯的人,已经酿成悲剧,够痛苦的了,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在别人心灵深处的创伤上再做文章。(《读者(合订本)》);(3)精神上,他生活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里。经济上,你可以混得够好的――你可以生活,你还要求什么呢?你到处都受到欢迎。(翻译作品/天才);(4)我们最怕总经理巡店了,他的眼睛太厉害了,总能发现我们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新华社2004年5月份新闻报道)。
以上4个“够x的”结构分别做宾语、谓语、补语和定语。
四、结语
程度副词“怪”、“挺”、“够”在用法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就词类搭配而言,差异较小,较多体现为意义选择上的差别。它们都可以和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述宾结构、兼语结构和有/没结构搭配。“够”有极限意义,在语义上与另二者稍有差别,“够”倾向于和表示负面情绪的心理动词连用。格式构成上,三者多以“怪/挺/够+x+的”结构出现。就否定格式而言,“怪”只有“怪不”即后否结构,“够”只有“不够”即前否结构,“挺”二者兼之,既可前否,又可后否。“怪/挺/够+x+的”的语法功能中,“怪”有定、状、补、谓、宾五种用法,“挺”和“够”做定语、补语、谓语、宾语,不做状语。“怪”、“挺”、“够”作为程度副词,其用法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并且随着语料的丰富,我们发现,他们用法也有了一些变化。只有弄清它们的差异、掌握它们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1.
[2] 韩立秋.浅析“怪x的”.语文学刊,2009.
[3] 席娟.关于“怪+x+的”结构.语言应用研究,2006.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有效性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渐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成为众多研究者思考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花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使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倍受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非常必要。
二、有效性教学内涵剖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究其核心内涵,不外乎三个词语:效率、效益、效能。所谓“效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到教学内(时间、精力、努力)是否多;所谓“效益”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所谓“效能”是以成果和成就作为标准,衡量教学的最终达成的目的,不过因价值取向的不同,“效能”的的定义也可引申出不同的定义。总而言之,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高效率,有效益,能达成学生有所发展的行为。
当前,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学生背负着教学任务,沉浸在无边的苦海中,可结果却是教学的“三效”尤其是“效益”不高。由此,如何解决教学的高效益的问题,呈现在每个参与课程改革者的面前。在此背景下,西方教育界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进入了我国课改者的视野。有效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关注时间和效益的关系,要求教学倾向于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都给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脱困之路。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话型”课堂的创设
“对话型”教学是一种以“课堂”为特殊的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师为教的主体,生为学的主体,合称为双主体)参与交谈和交流、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以阅读教学为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文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交流来实现。只有教师用心灵、情感去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随文起舞、循情而动、因境而歌,达到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实现生本和谐,语文课堂才真正实现有效。
如学习《我与地坛》时,笔者播放了《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并缓缓说道:“贝多芬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争,在双耳失聪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一位勇敢和命运抗争的硬汉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播放幻灯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像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课前交流时,有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比较枯燥,篇幅又长,所以没有兴趣。因而我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对作者的由衷敬佩,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后,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学生整体把握文本:(1)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的景物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3)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4)为什么“地坛也是母亲”?哪句话表明了这个关系?这些问题仿佛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拐杖,帮助他们快速而有效地与文本对话。
2.“体验型”课堂的创设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教材提出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倡导的是一种“体验型”课堂模式。笔者认为创设体验型课堂是一条高效之路。体验型学习让学生在全程参与的、凸显语文性的“真活动”中,产生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受,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更好地感悟人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1)用视听来体验
有时文本中一些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使受体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用图片图像、影视画面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利用图片、资料直观地呈现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更好地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学生们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直接受到美感熏陶,最终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使“乐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用游戏来体验
游戏的功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实现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要求的一种体现。如教学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设计了盲写的体验方式。上课时,请学生拿出一张纸一枝笔,然后闭上眼睛,准备听写。教师则朗读了一段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像海伦一样热爱生活,像海伦一样真挚善良,像海伦一样充满强烈的求知渴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当学生放下笔,睁开眼睛时,学生们都怔住了,面前歪歪斜斜、扭扭爬爬的字,几分钟失明的经历,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盲人的不易,取得成功的盲人更加不易。
(3)用表演来体验
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可以采取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本身就是莎翁的经典戏剧,表演性很强。因而表演方式可以说是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我的设计策略是:首先带领学生观看由剧作改编的电影,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名作,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在语文课堂上,再回放电影中的几个经典片断,帮助学生回顾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并立体化地筛选出重要情节。再隐去声音,请两位学生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配音。在观众意犹未尽之时,我又趁热打铁,让大家畅所欲言。观众谈观后感受,如对表演的评价,通过表演课本剧对作品产生的进一步认识等,又让每组的主要演员走下台来和观众见面,谈一谈自己表演的体会和收获,让几个罗密欧、朱丽叶、帕里斯……互通有无,交流体验感受。这样,经过感性――理性――感性的几个循环,学生对作品具有了沁入心灵的理解。
3.探究型课堂的创设
探究型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激发兴趣,自学性探究
如笔者在教学老舍先生《想北平》一文时,先播放了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歌曲十足的京腔京味中体味作者浓厚的乡思乡情。然后语言导入:“每个人都有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故土家乡,有令自己魂牵梦萦的难舍乡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家园之思就这样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对于中国的诸多文人而言,他们的乡愁指向的就是北京,或者称北平。”接着又介绍老舍先生的经历和代表作品,指出他是典型的北京文人,京派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时引导,合作性探究
再如,教学老舍先生《想北平》一文时,笔者设计的环节是:先请学生自读文章,圈出难点、疑点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然后每一大组选出一个自己认为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教师也可提出一个精心挑选出的问题让大家探讨,这样,既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寻疑、选疑、探疑、释疑的兴趣和能力,形成对文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方法,实践性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实际情况理清思路,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给予画龙点睛的总结。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且变其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如我们可从《听听那冷雨》中总结出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方法领会文章意境的规律;从《长江三峡》中学会体会在景物描绘中寄寓生活哲理的手法;从《北方》中掌握如何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了解意象组合中包孕的思想感情,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值得进一步去探讨和深究。
参考文献:
[1]盛宏.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应受到重视[J].中学语文教学,2006,(9).
[2]王海燕.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J].教学月刊,2007,(5).
[3]刘海燕.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理论学习,2008,(5).
篇8
这次活动以给母亲唱一首歌为主要内容,引导同学们展现自我,积极发扬团队精神,积极为班级做贡献,为5班以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将具体内容向团委汇报如下:
一、活动流程:
1、全体同学一起唱团歌。
2、由主持人带领同学们回忆关于母亲的词汇、名言及歌曲。
提示词汇:母爱无言、大爱无疆、温暖、温馨、无私、母爱似海、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恩深情重、曾母投杼、恩逾慈母、孟母三迁、恩重如山、和蔼、亲切、坚强、勤劳、朴实、慈祥、温柔、慈爱、祥和 。
提示名言:
1)冈察尔的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说明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2)老舍说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在院长安排下,大家很快投入了劳动,团员的主要的任务主要是把老人房间里的窗户檫干净。托老院总共有四层楼,每层分配9到10个人之后大家就开始动手了,望着打扫过的洁净的房间,大家都很高兴,有些老人见到我们很高兴,可能是平时太寂寞了,不停地在一旁和我们说话,可是老人大多数都不会说普通话,方言话我们都听的更亲切,我们的微笑也慰济了老人们寂寞的心灵。。。
5月20日“全国助残日”当天,陵水县残联会同陵水县卫生局、民政局、妇联、团县委和医疗等部门,在陵水县椰林镇街道设点开展了第二十二次“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劳动就业、维权、康复等方面知识,接受残疾人咨询,并为残疾人及过往群众义诊200余人(次),为120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1600余份。
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这次活动起到了预想的成果,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母爱,并且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做出表现。整个班级在这次活动中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为班级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7)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8)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9)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提示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妈妈我爱你》《懂你》《母亲》《听妈妈的话》《世上只有妈妈好》。
3、由主持人带领同学们回忆母亲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采取提问的方式。
4、诗朗诵:《母别子》唐.白居易,《慈母爱》元.杨维桢,《游子吟》孟郊
5、以图片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忆汶川地震中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
6、班里每位同学拨通自己母亲的电话,随着背景音乐一起唱《懂你》(满文军)。
7、由团支书总结此次活动
二、活动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准备充分。班委提前一周策划,并开展部分工作,比如,生活委提前租借音响。其次,分工明确。团支书总领此次活动,生活委负责音响工作,纪检委负责会场的秩序和卫生工作,文娱委负责黑板的布置以及节目工作。正是由于班委之间团结一心,才使得这次活动顺利进行,没有出现大的失误,由此可见,护理5班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我们的不足。比如,在活动接近的部分,场面稍显混乱,大部分同学被母爱的伟大深深感动落泪,同学们情绪波动较大,班委预料不足,没能很好地控制现场气氛。
三、活动成效及意义:
在活动期间,各社区的图书阅览室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保护耳朵的相关保健书籍共20余册,供居民们阅读,同时社区的电脑活动室免费为居民提供上网查询相关保健知识,增强了居民对听力损伤的防治及康复知识。
篇9
母亲节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阳光哺育万物生长,母亲哺育孩子长大,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永恒的太阳。为表达天下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感恩之情,反哺之恩,在今年母亲节期间举办“真情献母亲”感恩母亲节活动,”因此,要倡导学生从孝敬自己父母开始, 学会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亲情,并以实际行动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恩之情。
二、活动目的:
1、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学生中倡导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父母、珍视亲情的良好社会风尚。
2、通过学生自己体验与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反哺之恩及感恩之情。
3、借助本次活动,为我校注入具有时代特质的、关爱家庭亲情的德育内涵,从而唤起学生对孝心深沉的回味,达到德育目的。
三、组织机构:
主办:建资协青协
四、活动时间:
20XX年5月6日——5月14日母亲节
五、实施范围: 全校学生
六、组织形式:学生体验活动由各班自己负责组织实施。
七、活动内容:
(一)发动学生开展下列体验活动:
1、各班在母亲节发出一份致全班同学的公开信:
2、给妈妈制作节日贺卡:
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绘画、照片剪贴等形式制作一张体现母子、母女亲情的节日卡,作为一种亲情的记录,永久的留念。
3、制作“亲情小档案”,牢记妈妈的节日 :
天底下每一个母亲都记得孩子的生日、爱好、以及其他每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又有多少孩子了解妈妈的生日和爱好呢?悄悄地收集起这些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不时地给妈妈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
4、制订我的“自立小计划”,给妈妈一个放心:
回报母亲厚爱,重要的是要早日学会自立,学会帮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从此少为心。把我的自立小计划写在这里吧!跟妈妈说:妈妈!您放心!这些事情再也不用您为心了!
5、我为妈妈做件事:
八、注意事项:
1、此项活动由校办公会研究讨论决定,各班务必予以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我校德育进程。
2、各班要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营造感恩的氛围。
3、活动结束后,各班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系青协秘书部一份活动总结存档。
母亲节团日活动策划书方案
主办单位:教师教育学院、求真学院教育系
晨曦文学社
策划人:周某某
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美德,感恩母爱情深
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3日下午2点
活动地点
待定
活动对象
晨曦文学社全体成员
活动目的
1、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母亲节的存在,它提醒我们要懂得尊重、孝敬和感恩等为人子女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
2、此次团日活动通过对社员们的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全体社员的感恩之心,在生活中懂得感恩,知道关心母亲,孝敬母亲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团支书助理策划整个活动,并写策划书
2、宣传部制作海报和宣传单,组织部通过飞信通知每位社员,让他们知道本次的团日活动,宣扬“弘扬中华美德,感恩母爱情深”的主题
3、几位团支书助理共同查阅资料来制作课件,搜集有意义的视频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4团支书申请教室,并由各部门干事共同布置场地
二、具体流程
1、播放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
2、团支书助理播放PPT,并简要介绍母亲节的起源以及母亲花等相关知识
3、进行“诗歌大比拼”的小游戏,诗歌所涉及的内容得与母亲有关
4、列举中外名人称赞母亲的名言
5、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带动社员的情绪,加深社员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6、团支书助理对活动进行总结之前,穿插一个小活动,邀请社员在心中默念“我爱妈妈”,并现场给母亲发送一个感恩短信
7、活动结束后在场所有人将活动现场清理干净
三、后期总结
1、团支书助理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
2、宣传部负责本次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
3、各部门部长共同负责调查社团成员对此次活动的意见与感受,为以后社团的活动做更好的准备
经费预算
小礼品 10元
总计 10元
效果预测
1、通过本次活动,让社员们更加了解母亲节的意义,增强社员们的感恩母亲之情,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母亲多一点关心与问候
2、通过歌曲和视频的播放,能有效地带动社员进入氛围,以便接下来更深入的相互交流
3、通过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和游戏的互动能使社员们更好地接受感恩教育,从而激发社员们对母亲的关心与感恩之情
母亲节团日活动策划书方案范本
一、活动背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如白驹过隙,悄悄流逝,如今已是大二下学期,再过一年,我们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我们退去了大一的稚嫩,更加成熟,更加有责任感。我们即将代替母亲,成为家庭的主力,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这个家。值此母亲节之际,特意策划举办以母亲节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同学们体会母亲的辛苦,为将来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打下基础。
二、活动主题:妈妈,我爱你!
三、活动目的:首先,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拉近感情。其次,让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责任,为以后步入社会,成为家庭的主力打下基础。再次,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备考之余得以放松,让同学们轻松备考。
四、活动时间: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本班教室(一教407)
六、参与人员:5班全体同学
七、活动流程:
1、全体同学一起唱团歌。
2、由主持人带领同学们回忆关于母亲的词汇、名言及歌曲。
提示词汇:母爱无言、大爱无疆、温暖、温馨、无私、母爱似海、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恩深情重、曾母投杼、恩逾慈母、孟母三迁、恩重如山、和蔼、亲切、坚强、勤劳、朴实、慈祥、温柔、慈爱、祥和 。
提示名言:1)冈察尔的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说明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2)老舍说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5)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7)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8)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9)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提示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妈妈我爱你》《懂你》《母亲》《听妈妈的话》《世上只有妈妈好》。
3、由主持人带领同学们回忆母亲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采取提问的方式。
4、诗朗诵:《母别子》唐.白居易,《慈母爱》元.杨维桢,《游子吟》孟郊
5、以图片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忆汶川地震中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
篇10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是需要学生进行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反复咀嚼的,作为教师,笔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很多时候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就很难到位,尤其是在一些优美散文的学习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不仅存在于整篇文章中,而且也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语调轻重变化之内。因此,可以在经典文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标准的朗读播放出来,让学生跟着标准朗读的节奏,按照标准朗读的思维,慢慢地对文章进行品味和思考,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就能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比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杨洪基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朗诵,结果学生被其浑厚、典雅的嗓音和内容所折服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起来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内容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一文时,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标准朗读,并制作了大山层层阻隔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情景和这种情景下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结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对文章中理想信念的坚持、对挑战和风险的无畏无惧的情感表达就提升了。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对于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制作很多时候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优质的课件制作往往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更为熟悉的情境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开展大有裨益。笔者在进行初中语文内容教授之前的备课环节中,总是从网络中寻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动画,目的就在于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地集中起来,提升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效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材中体现的内容。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其中对于雪的描写较多且很多句子对于文章的理解非常关键,基于此,笔者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雪的图片以及雪形成的过程、雪是什么样的形状、大小如何、颜色是什么等相关的内容,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对于文章中有关雪的词句的描写就能够实现快速理解、有效体验,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而且比较成功地达到了笔者教学的初衷。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由于学生对珠峰的位置、高度、温度、气压、攀登条件等相关内容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颇有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将相关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标注了出来。而且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中国及其他国家探险队几次攀登珠峰的相关纪录片,通过这样的内容介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再吃力,对于文章中表达的冲破艰难险阻、困难面前无惧无畏的精神就能够实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