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职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12: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职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第一天职是如何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天职是如何把理论知识与社会、校园实践紧密结合并迸溅出智慧的火花,第三天职是怎么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且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本文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从小事做起,用心把它做好。我记得有位企业家曾对“人才”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道:“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上级交给你一件事情你做好了,再交给你一件事情,你又做好了,总之是交给你的事情你都能做好那么你就是人才。”人生没有几件大事让你去做,所以你只有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你就已经很成功了,也只有你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你的上级领导,老师才有可能把大事交给你做。
简而言之在大学校园里面我们要坚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与别人不断的分享着做。
二、养成一个好习惯,尤其是养成一个独立思考,乐于读书,强身健体的好习惯。生命是有限的,而阅读却能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可能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看的书,浏览的却是整个世界。阅读书籍不仅能增加你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能开拓你的视野让你的胸怀也变的越来越宽广。所以在大学的心脏―图书馆里我们应该畅想知识的海洋,在大自然的广阔天空中我们应该遨游,应该仰望星空。只有这样你以后做起市场营销来才会游刃有余,才有可能与各行各业人进行交流,才有可能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营销人。
三、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技能,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这一名言说出了交际能力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要主动与人多沟通,多与别人交流,多借力,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诉我们,借助外部的力量也可以使自己强大。要学会借助身边的资源,借用网易的一句话,网聚人的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力量。因此在大学的自我营销环境中我们要摒弃零和竞争要做到互利共赢,尽可能主动多参与校园科学文化活动,多参加同学聚会,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多交朋友,广结善缘,这样就多了机会,要知道朋友多了路才会好走。
四、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多站在多方的角度,立场去考虑问题。就像我们学习英语口语一样,我们很清楚口语的核心是什么,不是表达而是思维逻辑,意思是你了解美国人想的是什么,你才能和美国人说的一样。对于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我们而言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更为显得重要,多从客户的角度、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期望从而找到核心需求并为其提供超值服务。
五、学会分享与享受人生。每天做慈善营销,汇聚正能量,也许营销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新奇、猎奇而在于分享。作为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我们更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知识与大家分享,与身边人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享受人生这个缤纷多彩的大舞台。
六、学会奉献,学会服务身边的每一个人。市场如战场,每个行业竞争激烈,如何让潜在消费者成为你的消费者,让消费者进一步成为你忠实的消费者,让忠实的消费者最终成为你品牌的传播者。这都需要我们用心服务好每一个身边的人,比如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服务好我们的任课老师,我们的辅导员,我们身边的同学……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替他们分担,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心全意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
七、做一个有心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曾记得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可见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作为一个有心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做到处处用心,处处观察,处处学习,处处从一些事情的细节入手,处处用心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做到年轻就懂事,懂事还年轻。
八、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会让人对他产生信任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勇于担当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人真正成长与成熟来源于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做一个担当的人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九、以不变应万变。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曾看到一个关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大型餐饮企业的总经理要从三个部门经理中提拔一位当副总经理,他就问:“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一位想了一会说:先有鸡,第二位说是先有蛋,第三位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结果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首先做到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应变的能力,而是没有应变的心理。他们总是等待环境来适应自己,而不主动出击。作为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我们更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随时做到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要做到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
十、学会去悟。众所周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可见这一句话道出了“悟”字的重要性。有人问化妆品的战场在哪里?其实答案就在女顾客的脑海里。在化妆品行业具有这样一种特质,在适合美的主题里面,你能发挥所有的想象。作为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我们要务必理解这三个词的真正含义。腰软: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嘴甜:说中听的话。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腿软:市场是跑出来的,要学会吃苦耐劳的毅力。
结论:作为一名在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参加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多培养自己的顾客思维,多利用社交互动平台,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树立更高的追求。锻炼过硬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营销人。(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商学院)
参考文献
[1]williamD.Perreault,Jr.E.Jcrome Mccarthy.基础营销学(第15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阅读策略;培养兴趣;理解;自我探究;实践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差,考试中失分严重,即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只限于课堂,平时很少有听、说、读、写的机会。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七步阅读法”
1.预学。在阅读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把这一课前预习,作为提高阅读课阅读效率的第一步,不无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且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阅读的效率。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2.导学。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如果文章比较长,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段落给学生听。听完后,核对答案,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可视学生理解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模仿性跟读,也可以是学生集体朗读或分组阅读,或个体练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朗读做到心领神会。
4.设疑。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复述课文是阅读课课堂阅读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阅读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习时或经过课堂阅读后还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查测。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查测的内容一般是课文阅读中的重要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的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阅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篇3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尝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兴趣;想象;质疑;求异
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本,展示学生的学,加强学生的创新,培养思维活跃、适应生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技巧
语文教学要遵循“听、 说、 读 、写,全面训练,不同阶段略有侧重”的原则,教学开始时可从视、听、 说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兴趣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就如一堂好课要有好开头,“先声夺人”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及学习兴趣贯穿整堂课,积极认真地学习。
如在教学a、o、e三个单韵母时,教师利用生动的图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有个美丽的农场,鲜花盛开,小河清澈。太阳公公还没醒来,一位美丽的姑娘就站在小河边唱起了a字歌,一只大公鸡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头发现了自己在小溪中美丽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大叫,几只刚学会游泳的鸭子也纷纷跟在后面凑热闹……孩子们是最喜欢故事的,没有哪个孩子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了a、o、e的音和形,又在教师的故事里受到了美的感染,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逐步学会学习的技巧。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作能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教材里有深厚的人文性,把握教材这一点,让学生伴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去想象、去创造、去体验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其敢想、敢说、敢争辩是每个教师都应追求的。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
如教《黄山奇石》一文的猴子观海时,图中的“猴子”指什么?“海”又指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猴子”指山顶上像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指山间像波浪一样的翻滚的云雾。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文章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描写动态的词语“抱着”“蹲”“望”,以及描写静态的词语“一动不动”,品味文章想象的意境。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不断翻滚的云海把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吸引住了,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重来没看过这样壮观的美景,所以一动不动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仿佛在想问题。”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情景配合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想象思维,提升语文学习的创作能力。
三、让学生形成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语文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质疑还要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哪里没弄懂?”“老师有哪些没讲清楚?”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升华学生的求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所谓求异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设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曾说:“我们如果在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它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问,敢于否定,深入讨论,寻出答案。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向敌人开枪,当时会怎么样?
生1答:他可能不会被敌人俘虏。生2答:敌人那么多,不可能把敌人打死,我认为他还会被敌人俘虏。
生1驳答:就是被俘虏,打死几个敌人也是好的。生2驳答:不行!如果开枪,街上的群众和他身边的女儿都很危险。
生3:是一个沉着、冷静的革命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不让群众受害,不让自己的女儿出危险,他宁可被俘,也不会向敌人开枪。
篇4
【关键词】聋生 德育教育
教书和育人乃教师之天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德育因素,使聋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正确把握教材,发挥德育功能
低中年级的聋校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教育意义极强的作品颇多,有赞美祖国山河壮丽、文化灿烂的,有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德和古今科学家的好学精神的,也有教育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纪、乐于助人的。它们不仅是生活的具体参照,更是道德情感观念的载体。教师应抓住不同文章的不同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教学《北京》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动画将天安门广场360度旋转,让学生对宽阔的广场和四面庄严的建筑尽收眼底。接着又请学生欣赏课前搜集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北京城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一饱眼福。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和氛围创造,让学生似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学生不禁赞叹:北京,真是太美了!而后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北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共同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在这种鲜活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更透,而且产生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热爱首都的情感被充分激发。
二、引导课外阅读,提高思想觉悟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针对聋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读物,并引导他们去品读,使他们在掌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有益的感染和教育。
例如,班上的朱尚婕同学,脑袋机灵但在家有些不乖,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便躺在地上又哭又闹,谁也劝不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为她挑选了《没有耳朵的小兔子》,让她带着三个问题去读:1. 小白兔为什么没有了耳朵?2. 小伙伴们喜不喜欢没有耳朵的小白兔?3. 后来小白兔为什么又长出了漂亮的大耳朵?聪明的她很快找到答案并主动与我交流。她说:“小白兔因为不听话失去了耳朵,伙伴们不喜欢它了,它非常难过。”妈妈告诉它,改掉不听话的坏习惯耳朵就会长出来。于是从那以后它变乖了,不久又长出了漂亮的大耳朵,和伙伴们一起玩耍。这时我又及时追问:你有没有听妈妈的话呢?她红着脸说:“我也经常不听话,以后我不想做没有耳朵的小白兔,要做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之后,我又推荐给她《听话的小孩》《乌鸦反哺》等一系列读物,并及时与她交流。通过阅读,她的进取意识得到不断地加深和巩固,并在行动中得以体现。
三、把握作文教学,触发思想情感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确,写作不只是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练习,也是教师训练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和认识。我们要利用作文教学,不失时机地调动聋生的情感,并通过对文章的评价来对聋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写作的德育功能。
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记下日记和作文来表达真情实感,并在恰当的点评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期初,在习作《寒假里的一件事》中,黄新华同学叙述了他在寒假里的一天中午,帮奶奶一起刨土豆皮、切大白菜的事情。看到以前从不爱劳动的他能帮忙完成一些小家务,我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于是,我立即对他这种积极表现在班级里、评语中予以大大的表扬,同时鼓励他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黄新华便喜欢上了劳动,并把劳动过程记下来。在我文字评价与口语评价并进的激励中,黄新华在学校和家里都是表现有加,同时,班上的其他同学也都逐渐变得勤劳肯干。
四、开展实践活动,开辟德育渠道
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开辟多条渠道,才能使德育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平时我注重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语文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促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起到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
比如,在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庆六一”讲故事比赛活动中,我先与参赛的三位学生一起认真考虑,慎重选取了适合他们性格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故事素材,并潜心指导他们阅读和讲述,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增强自信、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明白道理,得到了思想和知识的双丰收。比如,黄新华通过讲述《小公鸡学本领》,知道了不加选择盲目地学习,就会像小公鸡学本领一样屡遭失败。朱尚婕通过讲述《小猴栽树》明白了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必定会失败的道理,并表示要不断地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罗绂秋通过讲述《小山羊过桥》深深懂得了谦让是美德的道理等等。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可谓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使聋生将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1 忌吃“老本”
学历合格,从教有年,经验丰富,是老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看家老本。但如以此为由不思进取,不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不钻研《大纲》、教材(教材经常变更),到了上毕业班课也不学习《考试说明》,不研究样题,凭经验、老本教学,是必导致“无的放矢”,甚至把老本“坐吃山空”,知识陈旧脱化,难于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之需要。
2 忌上无准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其重要性无须多言,每个教育工作者尽人皆知。课堂教学,其知识性与科学性严密统一是很有讲究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思想(教法),备演示等丝丝入扣,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马虎,有备与无备授课,学生感受到的品味是截然不同的。无备上课只能沽名自欺,坑害学生。
3 忌重点与难点不分
“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应投入最多精力完成的教学任务,“难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难点”不能由教师自身感受决定,而应由学生实际接受知识能力程度决定。分清“重点“、“难点”的目的是让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把握“用力”分寸,避免“喧宾夺主”淡化重点,“轻描淡写”跳过难点。特别是处理“难点”的时候,该留梯度的一定要恰当地处理好,如采取“各个击破”,“迂回攻关”、“分化互解”、“快刀斩乱麻”等方法突破难点。不然的话,授课会平铺直叙,主次不分,难易不分,流于一般形式俗套。
4 忌不了解学生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自己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觉到不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与年龄特征和受教育的经历有关,师生认知问题能力的差异就在于年龄特征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同。教师对课本上知识的认识不是第一次(受训小学至大学的教育,还有课堂教学的实践),且知识象经梯级开发的电站一样容量极大。因此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就不能用自己“懂”去与学生“懂等量齐观。与此相反的另一现象是,一些不太难的或教学要求不太高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自己弄懂,而教师又花大气力去大讲特讲,无边际地去拓宽内容,浪费宝贵时间。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了解学生实际,采取提问、谈话、作业、测验等信息反馈手段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法或对授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局面,如果教师一贯的不顾学生实际,把难题,复杂问题简单化对待,那么唱独脚戏,曲高和寡弧就不可避免了。或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杀鸡用了宰牛刀,事倍功半,白做无用功,得不偿失。实践表明:有极少数高水平的教师教不出高质量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此。教育理论经常提到的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为的就是克服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毛病。
5 忌教师做保姆
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将课本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不然就是没尽责任,因此,把自己当作“保姆”化身,每天辛勤劳动,将自己的知识养分一点一滴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永远不懂事的小孩,“关怀备至”。从阅读课文到整理笔记,从思考问题到解答问题一一包揽到底,这种做法,严重违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其结果是累“死”教师,惯“坏”学生,更为严重的是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阻塞学生独立思维的路子。
6 忌教师当“学霸”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在知识的“真理”上更要注重平等。中国教育传统讲究“师道尊严”,教师的话是“圣旨”,做事听教师的,对问题分析依教师的,解题答案看教师的,而且视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不敢有其它“非份”之想,对某个问题一旦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提出,应即遭到教师的“当头棒喝”被戴上“精神病”、“说糊话”等帽子,久而久之,一代“规矩”的、“听话”的、“统一模式”的人才出来了。面对知识爆炸,知识信息高速公路开通的时代,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学校教育要围绕培养跨世纪人才需要而运作,从教学改革入手,把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解放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摆正师生在学术方面的平等位置,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
当然克服教师的“学霸”气,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白“学霸”对学生学习成长不利,对国家培养人才不利;其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多学习新知识,对问题的认识要多角度设想,尽量使自己与学生产生认识共鸣;其它也要放下“架子”当小学生,虚心倾听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即使学生错了也不能压制打击,俗话说得好:“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术气氛才融洽,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7 忌帮差生方法简单粗暴
篇6
一、关注“学情”,“利”化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情”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想法就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料。
【案例一】《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你听,这就是他们精彩的“对白”――
生1:“我猜想闰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见多识广,肯定会知道跳鱼儿有几只脚。”
生2:“对,我也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闰土与文中那些如同井底之蛙的大少爷不一样,丰富的经历定会让他知道的比别人多。”
生3:“鱼没有脚,我想跳鱼儿肯定也没有脚,它只是用尾巴在弹跳,如果它有脚闰土在文中定会介绍,因为闰土的脑袋瓜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
【评析】这样,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考虑到学情这一点就关乎教学效果。
二、尊重“差异”,“优”化课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差异对人的重要性。“尊重儿童差异”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诚然,儿童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就像是用无数个各不相同的零件堆起来的,即使零件相同,排放的顺序有了一点点细微的差别,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案例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断
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答案出乎意料,并非是老师所期盼的“父亲做得对,我会十分感谢父亲的坚持,把鲈鱼放了”之类的答案,而是说了各种“不应该”放的理由。
有的说:“我认为可以留下来,因为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捕捞了,既然是可以捕捞的,也不在乎两个小时。”
有的说:“鲈鱼是可以捕来吃的,为什么要放回去呢?再说当时周围不是没有人吗?”
还有的说:“我看这个父亲也太固执了,他怎么一点也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和要求呢?真是太冷漠了。”“对,简直就是冷血动物!”另一个声音补充道。
……
老师应当因势利导。我让孩子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启发大家作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我”和你们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不一样?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评析】此刻,我分明感觉到学生放飞思维后心灵的轻松和满足,我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个绝好的教育时机,更要感谢这些来自课堂的异样的声音,是它让这节课增添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利用“插曲”,“幽”化课堂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
【案例三】《母鸡》教学片断
精彩片段回顾:
师:“母鸡不乱叫了,但是它却满怀心事,顺着墙根,沿着田坝,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你能猜透它的心事吗?它在向人们抱怨什么?倾诉什么?”
生1:“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太孤单了,它多么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动物们!”
生2:“我猜母鸡在抱怨主人为什么不给它找只公鸡做做伴,说说悄悄话,诉诉心里事。”
生3:“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怎么还没有小宝贝?它太想当妈妈了!”
……
【评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开发了潜在的“生成性问题”,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在打开学生生成问题天窗的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良机。
四、善待“错误”,“美”化课堂
“错误”是一种资源,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的“错误”,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四】《伯牙绝弦》教学片断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一位孩子读课题,该生一出口遍便引来哄堂大笑,原来就这么4个字的课题孩子都读错了,居然读成了《伯牙断弦》。是啊,“断绝”一词,不小心便会口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学生口误,也没有立即让孩子改正后匆匆而过。于是我等孩子笑过之后,便让该生先将课题正确地读一遍,然后将“绝”换成“断”之后再读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绝”与“断”的不同。一番对比、思索后,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有所新发现――“断”:“时断时续”“断断续续”,明白断了还可以再接连起来;而“绝”:是永远断了,再也接不回去了。
【评析】多好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有时这样错误后的“咬文嚼字”,比那种满足于“绝”和“断”差不多的读书方法,比那种严厉批评学生口误的教学态度,比那种敷衍了事“一掠而过”的教学方法,略胜一筹。
五、捕捉“异同”,“利”化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情感起点,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与学生心理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改变“模仿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语文价值的再创造。
【案例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一个词获几个词来形容自己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吗?”生1:“我平时的读书与作者雷同,是‘一饮而尽’法”。
生2(嬉皮笑脸):“我读书方法如同吃饭一样,都是‘狼吞虎咽’”。
生3(骄傲):“我平时的读书可与周晔截然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是‘细嚼慢咽’。”
师(好奇):“好一个‘细嚼慢咽’,能详细介绍吗?”
生3:“‘细嚼慢咽’就是认真、仔细地读书!”
生4(迫不及待):“我给我的读书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慢慢品尝’,犹如喝茶,慢慢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师(欣赏):“请你慢慢道来。”
生4(一脸自豪):“‘慢慢品尝’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感悟、推敲,或对优美、感人的语段进行反复诵读。”
【评析】没想到学生竟然能用如此丰富、幽默的词形容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和作者“臭味相投”,有些和作者截然不同!真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教师千万不能低估了眼前这群孩子的能力。
篇7
关键词:肯定 招式 自信 幸福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班主任,始终在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列,担负着培养班集体、促进全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记得一位诗人在教师节写给老师一首小诗,其中有这样一句:你是天下最小的主任,却干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不知不觉,我这个天下最小的主任带着八(2)班已走过了三个学期了。这三个学期中,我有过彷徨与苦闷,但当我坚持走下来,回头看去,收获到的是一张张笑脸时,这让我不禁有说不出的感激。
如今望着这一张张笑脸,感受他们的自信,收获他们的幸福,内心无比感激。大家都知道,初二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危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叛逆的心理、张扬个性的心理尤为明显。听着老师们一次次地议论着这群孩子时,我不禁沉思:就这样了吗?我的学生就这样自暴自弃了吗?没有办法改变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是。于是网络上时常出现了一位到处求教如何教育后进生,如何与调皮生沟通,如何重树学生的自信心的身影,生活中出现了一位与任课教师交流、向老教师增援的身影,书柜前出现翻完这本翻那本,到处“折磨”书的身影,那就是我。于是一些小招式在我的脑中呈现。
招式一:榜样――在“巨人”的肩膀成长
科.达勒威耶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我让学生们每一小组选择一个习惯,坚持一个月,然后全班开班会小结,找出表现最好的一组说说他们值得学习、推广的地方,其他各组向他们学习再继续操作一个月。循环往复,相当于我花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找榜样这个活动一开展,竟然让同学们发现她的字特别漂亮,于是就出现了向朱安吉一样写字的标语,每周让她写一张字,然后同学们照着写一张,最后让她评出最好的几张全班展示。学生们再找寻别人闪光点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肯定了自我。
招式二:阅读――在“黄金屋”中感悟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书籍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将长久地发挥其重要作用。不会读书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肯定有所欠缺。于是我就是让他们多看书,看好书。在看完书后让他们写读书感悟、心得。而从看书中感悟慢慢的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同学们在书中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方法,得到了怎样做最好的我的启示。现在他们自己也能从书中发现并归结一些培养自信的小高招了。
招式三:活动――在行动中树信心
有了一个良好的习惯、端正的态度还不行,还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的品质。利用各种活动可以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有这样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称叫“一拍即合”,过程是参与者围成一个圈,大家轻轻地手拉着手,当听到某个指定的字时,快速的抽出自己的左手而迅速的抓住别人的右手。这个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抓与被抓着让学生体会:因为紧张而顾此失彼,使得自己被抓,这样不合算;因为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慌张,我有能力逃脱左手并抓住别人的手,肯定自己,所以能够成功。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要因为各种外界的原因而失去表现自己的机会,失去做最好的我的机会,那就得不偿失了。
经典诵读活动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经典诵读还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也不得不承认诵读活动让我们学生的情感不断的丰富,思想得到了升华。
招式四:班会――在展示中走向辉煌
班会课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关注世界、观照自我,进而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最终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于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培养他们的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合作的精神,找到并肯定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组织上班会课,提出本班前一周最严重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由于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课堂、讲述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问题,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节又一节的班会课的展开,让我们班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纪律慢慢变好了,三项竞赛活动中连着7周被评为“优胜班级”,男生寝室连续被评为“优秀寝室”,女生寝室不仅连续评为“优秀寝室”,而且还在学校组织的内务评比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也表现的越来越自信了。对于我们班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个集体有着一位愿意引领学生走出一条充满阳光、充满自信道路的老师;有着一群表现欲强、思路清晰、健康快乐的充满潜质的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灵魂。庆幸自己有着一个和谐的、合作的教师团体,庆幸自己和有着一个成长的伙伴――书,庆幸自己有着一群积极、乐观、上进、好学的学生。
前苏联战斗英雄马特洛索夫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相信,将来的我将尽可能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不断的展示自己,从而做最好的我。我一定会让学生体会到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他们感到幸福。我也必将怀揣着这笔可观的财富,带着日益丰富的头脑,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一定会让自己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于青.〈共享智慧,共享成长〉.《人民教育》.2011,v5w.
[2]王桂芝.《班主任成长日记》.开明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阅读;促进;成长;反思;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87-03
近来,笔者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尤能引起我们对教育教学的反思。
一、素质教育的真谛
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如何体现?一个学校,仅重视升学考试科目,以升学率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这就是抓素质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能自尊自重,有奋发向上的意志。目前一些学校,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为了提高升学率,仍然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而对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音、体、美等学科未予重视。学生每天都在听课―作业―听课中度过,这种学习方式,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可能还能够应付,但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他们越到高年级,学习就越困难,对学习功课就越是没有信心,进而导致学生的流失率越高。如果能抓好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使学生能在这方面出成果,能在这方面看到自己的优势,他们的求学精神就会更加饱满,学习劲头会更足。另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好班会课的作用。虽然在课程表上有“班会”课的设置,但是由于忽略了对班会课的检查和评价,造成了并没有发挥好班会课的教育功能。班会课上,班主任或者强调一下安全和纪律,或者批评批评班上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得更多的时候,班会课成了文化课,有时甚至被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占用。虽然有时学校开展过“主题班会”之类的活动,但都带有形式性色彩,没有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热情参与的要求,教育感化功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笔者曾经担任过十多年班主任工作,在此期间,在不放手抓安全和纪律教育的前提下,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水土保持工程、参观桐花盛开的美景,也组织学生就近郊游。班会课上,还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歌曲演唱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之外的乐趣,又能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发生纠纷的概率则相应减少。
二、文学作品伴随人生成长
俄国哲学家、作家赫尔岑指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他还说:“不读书的人就不能算是一个完人。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主张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他指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语文课本是精选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范文。但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里,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仅仅依赖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弟妹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对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让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夏洛蒂14岁时,就已经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虽然这些习作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她写就著名作品《简・爱》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简・爱》作品里,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侧面反映了她酷爱阅读的情形。正如作品写道:罗切斯特先生的图书室的书橱里放着初等教育所需要的一切,还有几卷轻松的文学作品、诗歌、传记、游记和几部传奇等。作者还写道:圣约翰莫尔顿牧区教师……不管下雨还是天晴,早晨学习的时间一过,他就拿了帽子,由他父亲的老猎犬卡洛跟随着,去履行他的使命了。除此之外,还有多处提示圣约翰、圣约翰的两个妹妹有阅读的习惯及罗切斯特先生眼睛失明后简・爱小姐为其朗读的情节。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她所藏文学的书籍可见一斑。虽然,夏洛蒂・勃朗特从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一个的山区,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但她有喜爱阅读的习惯,有每天早晨对阅读的坚持。这使得她即使在穷乡僻壤的山区里,仍能看清大千世界。正是在阅读中,她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著名导演王潮歌在央视节目主办的《开讲啦――那么,我是谁?》讲演中讲到:“我的人生第一个十年,就忙了一件事儿,就是成长,就忙着长大。人生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忙了两件事儿,一个就是疯狂地喜欢小哥哥,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埋藏在我心底的这个秘密,让我变得美丽,让我变得丰富……。第二件事情,疯狂地热爱文学,热爱文学到一个发痴的程度。那个时候,杂志非常少,有一本书叫《人民文学》,它出版的那一天,我甚至激动到要把脸洗干净,把头洗干净,然后我要把自己所有的地方都打扮好,坐在我自己的床边,然后拿一小点零食,因为我今天要看《人民文学》了。当那本书慢慢打开,我开始阅读那些文字的时候,那个心跳的速度,就跟见着那个小哥哥是一样的。我热爱它,热爱到发痴的程度。我眼睛里只有诗歌,只有小说。只有诗歌和小说里出现的那个世界是我向往的,我就学着写,写得特棒,棒到什么程度呢?年芳14岁的时候,我已经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两首诗歌了。从那时起,我就怀揣文学梦想,一路走来,践行导演人生,从艺术家到女老板。”王潮歌在讲演中指出:“我就是那个长板理论,所有板都短,我有一根长,就是我的作文写得非常之好,因为我写得好,文学带给我的光荣,带给我的荣誉,足以消解我在物理、数学上的缺陷。所以我现在并不扭曲,因为我有一个长板。因为这个长板,致使我的性格长得是完美的。那么,为什么要求所有人都去把那个短板垒起来,把长板压下去呢?”如果王潮歌当年不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而是如现在一些学生那样,非要花时间去弥补数理化的“短板”,其结果,不但“短板”未能补起来,反而耽误了发挥自己“长板”的功夫,甚至到产生厌学的程度。
三、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在《简・爱》一书中,简・爱小姐被寄养在舅妈家时遭受了无数的鄙视和欺辱,被送到专为孤女开办的公益学校寄食学习后也受尽屈辱。接受她入学的布洛克尔赫斯特当着全校师生讲:“这是个悲哀、忧郁的时刻,因为我有责任警告你们,这个小姑娘原本可以成为上帝的羔羊,但是她却是个被上帝摒弃的孩子。你们都得小心防着她,避免学她的样子。必要的话,还要避免和她在一起。教师们,你们得监视她,注意她的一举一动,仔细检查她的行为,惩罚她的肉体,以拯救她的灵魂,她是个撒谎者。”但简・爱小姐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她没有气馁,没有自暴自弃,她坚信自己的诚实、善良和坚毅的品质最终能被人们人认可。当学监谭波尔小姐问她为什么哭时,她理气壮地对谭波尔小姐讲:“因为我是冤枉的。可是现在你、小姐、还有别人,人人都认为我是个坏孩子。”当谭波尔小姐听完她讲的情况后,诚恳地告诉简・爱小姐:“我认识劳埃德先生。我将写封信给他,要是他的回信和你叙述的相符,那就当众给你洗雪这一切莫须有的罪名。简,在我看来,你现在已经是无罪的了。”后来谭波尔小姐收到了劳埃德先生的回信,证实了简・爱小姐所讲是真实的。从此,简・爱小姐获得了老师们的信任,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她也更加有自信心。同时她学习更加努力,也更加关心和帮助朋友。她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阅读。这既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实际经历的写照。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多作调查,不要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因“权威”人事所做某一结论就放弃一个学生。无论是作品中的简・爱小姐,或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们都从小生活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区,父亲是一个穷牧师,都上过专收孤女的公益学校寄食学习,都在读书的学校当过老师,后来也都担任家庭教师。她们以善解人意、宽厚待人的原则对待学生,以不甘屈辱,执着追求的精神面对人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Z].第1版.2003-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2.
篇9
对于高一学生,他们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的一些史实,同时通过电视等媒体,也接受到了大量与有关的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高中历史学习就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即通过史实再现,渗透“以史为鉴”的本质作用,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日军的滔天罪行”内容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好材料,我处理教材如下:①过去的罪行,铁证如山,用选择性地加以展示,让学生内心深处开始产生一种共鸣———痛楚与悲怆;②再以多媒体展示日军侵华遗留化学武器遗毒对现在中国人的伤害,直接过渡到课后第二个探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延伸:分析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学生内心的感情已由痛楚、悲怆、心寒上升为憎恨、愤怒;③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26页的“学思之窗”文字图片,教师开始抛出自己准备的探究性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始步入思考的情感阶段。问题:日本人也是人,他们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泯灭而变成兽性了呢?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就开始小声议论探讨,学生的感情由刚才的愤怒、仇恨开始被教师诱导至思考问题或现象背后本质的探讨,感情转而变得平缓;④学生有各色各样的回答,角度各不相同,层次水平各异,教师此时,用清晰敏锐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由课堂议论带入共同总结、精辟分析: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武士道精神,启发学生回忆在看过的影视剧中许多日本人做错了事,无法挽回时,或战争中打了败仗后,是怎么做的,学生们很容易地总结出“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教师随即点明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特征,接着又提出反问:“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爱惜的人会爱惜别人的生命吗?”答案勿庸置疑。那么现实的因素影响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从战争发生的原因去思考:,用屠杀来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学生的情感已开始被导向理性。
教师探究式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自主互动探讨,再辅之以教师的思路指导,课堂已完全有了积极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平等地师生对话,学生主动地参与课程资源整合、问题探讨、疑难思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趁学生的思维已开始有了理性的光芒之后,教师则点出罪行的背后是中国人的耻辱,是国耻,不能忘。师生再一次产生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的情感共鸣。
“日本帝国主义在近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医治的创伤,我们在记住这段罪行后,该怎么办?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在学生的情感思维稍作缓和休息片刻,教师及时地抛出这样一个既是课标没直接提及又非常具有现实“以史为鉴”意义的问题,再进一步落实“态度价值观”目标。
同学们又开始了课堂上的第二个小议论探讨,有的认为要复仇,有的认为要发动局部战争向日本人示威,有的认为要静观其变等,看来学生们已经从国耻中产生爱国情感的思考。对这一个问题的剖析探论,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式小问题:
第一:过去为什么会挨打?
第二:这样的战争对中国人是巨大的伤害,是否也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伤害?
第三:今天,中国是否有必要再次发动战争进行复仇?复仇战争的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们各抒己见,异常热烈,情感充分表露。有的学生回答既通俗又颇有见的,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要体现出来,师生归纳出结论:我们不能盲目地民族复仇,要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情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来面对未来。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知识与情感达到充分结合。
教师最后板书理国的核心及途径方法: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糊里糊涂的爱,不行;朴素感性的爱,不够;偏激盲动的爱,不可。理国,是我们的神圣天职,历史使命,时代担当,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爱国先知国,
爱国先爱岗,
强国必先强人,
理国,
贵在自觉。
此时学生已完全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道德素养。既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合理地盘活课堂教学,又有效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尾声的作业是:我们作为学生,勿忘国耻,理国,具体应如何去做?给学生留下一个现实思维的空间,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去感受历史,理解生活,为目标实现画上圆满的句号。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营造;灵动
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它有着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教育资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精髓尽在其中,是一门最能激发人的灵性、启迪人的思维和想象的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性呢?回想过去,照本宣科的讲授,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被动的重复操练,统一的答案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阴沉,忧郁。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受着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过去的伤痛不时地敲击我的心灵。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做了不少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表演——激发兴趣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表演着自己。课堂也是一个舞台,更是如此,老师或学生可以做导演,学生做剧中的演员,他们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扮演让他们发现生活的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课堂上学生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表演的过程,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明白了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场合。这时,教师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作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
二、融合——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在执教高年级的《鼎湖山听泉》时,以多媒体课件辅助,优美的乐声引领学生走进鼎湖山,听那缓缓送入耳边的清脆泉声。学生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鼎湖山林间,四周山清水秀,溪流纵横交错,传来的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充满着变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媒体的力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课文所营造的优美意境,获得了美的熏陶。
三、对话——完善人格
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的形式,语文学习是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就阅读来说,是学习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学习课文,与作者交谈,探索伟人的胸怀,这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学生思想陶冶的过程。教学《船长》时,要求学生分别以船长、船员和乘客的口吻,相互间进行对话:为何船长不和乘客们一起逃离。有同学这样说道:“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诺曼底号的沉没不是你的错,您还有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他们都期盼着你回家团聚。”充满人性的关怀,没有人希望看到哈尔威以身殉职,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喊,然而同样有人回道:“朋友,不是我不想家,父母妻儿他们是我的亲人,他们牵挂着我,我也牵挂着他们。但是,诺曼底号他也是我的亲人,一位共同克服了无数灾难的亲人,我不能抛弃它。”船长的形象一下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船在人在,船毁人亡”,课文没有过多的叙述,只有当我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我们才能感受到如此伟大的人格魅力,才会为之而敬佩。
四、创作——展现个性
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电线’,把所有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的有关的全部知识紧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打开“电钮”。教学《水乡歌》时,带领学生领略了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水域、物产的丰富、景色的优美后,出示句式:
水乡什么多?
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要求写出的诗句能和我所了解的水乡特点相符合。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沿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积累,写出了各自的妙句。创作的过程,既是学生在探索中“自求得之”,又很好地启迪了他们的智慧,焕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句子有哪些
- 下一篇: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