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31 11:0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毕业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就业影响;本科生;旅游管理;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亚飞,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0引言
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概述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2.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3.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个人、学校及社会三个因素的多重交叉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也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9].特别是对于个人,如果学生能提前认知企业文化、行业需求,正确认识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环境并调整心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动吸收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校友回校,为在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述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根据Kristof提出的组织匹配模型,只有当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才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相容.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选择合理的、匹配的员工[10].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从求职者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是择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人能力不单纯是知识或实际操作,还包括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同时个人能力不仅作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筹码,同样也是旅游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个人能力要保证是在学生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知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
毕业生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不同岗位,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不足之处,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
3.2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建议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就业人群对课程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基础课程以旅游学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式设置
中国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11].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所有相关学科以旅游学为基础,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12]构建以旅游学为基准,将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交叉设置,发挥旅游专业特色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开展适用于各个行业专项课程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应该重点设置哪些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这一主观性问答题的反馈统计,整理出以下几项适用于各行业的专项课程:商务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文案撰写、企业战略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管理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扩展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达到拓宽视野,适应更多岗位.
3.2.3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落实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院校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
篇2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近年来湖南的旅游收益及地位总是徘徊在全国十六、七位之间,不但末挤身于全国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列,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省的产品、区位和资源在全国各省市中占据着相当的优势,为什么还落后这么一大截呢?旅游人才的短缺是我省旅游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只有了解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本行业的内在心理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时期对湖南省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概况
2010年3月至5月,根据《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湘潭大学旅游系、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张家界)等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202人,占48.1%;女生218人,占79.8%。专科52人,占12.4%;本科368人,占87.6%;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旅游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
在对待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度上,7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行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或者非常有前景,但是在回答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时,只有17.4%的受调查者表示较愿意进入这一行业,其中认为自己非常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7.4%。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相专业的心理根源,笔者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求稳定心理、求平安心理、求高薪心理等方面进行。
(二)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
1、求稳定心理
旅游专业的学生住往在大一时就已在积极准备考导游证,一旦拿到了导游资格证,他们就会联系各个旅游社,在课余或节假日时从事兼职的导游工作,这时的她(他)们很高兴既可以免费游览还可以挣导服费,可二、三年以后(她)他们毕业时已经渐渐厌倦这种东奔西跑的工作,更渴望有一种稳定、轻松的工作。可见,求稳心理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特征。
2、求安全心理
作为旅游从业人员,需长期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和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打交道,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生长在和平盛世的时代,安全舒适的环境成了寻找工作的首选之一。
3、求高薪心理
旅游从业人员首先是服务人员,但却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要有较好的形象,要有专业的旅游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据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生存状态分析》显示:旅游旅馆餐饮服务业(其中包含酒店专业)排在第八名,毕业后半年的月平均收入仅为1615元,这在当今物价飞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求高薪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的宏观因素
政府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指导等等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应届的高校毕业生。一些热门职业与岗位出现往往与政府的宣传与鼓励政策息息相关,如湖南省2010年大力推行“大学生考村官政策”,对当村官的大学生不仅仅有生活上的补贴,还有保险、住宿、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实吸引了很大一批湖南的应届的高校毕业生,而旅游业作为企业在劳保福利等方面相对削减许多甚至没有,这也注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会倾向于事业、行政等单位。
(二)社会因素
受社会世俗的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旅游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作为服务员必须恭恭敬敬的为客人服务,对客人要尊重,这是服务职业的定位。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对他们呼来唤去,导致许多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随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对于阅历尚浅、人生观尚末确立、鉴别和抵御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上无法适从。
(三)个人认知因素
个人认知因素包括对专业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少学生入学选择旅游专业是觉得当导游可以免费旅游,能开阔眼界,入学初期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范围及服务性质认识是相当不清晰的,他们无法将“旅游产品”与“为客人提供周全的服务”联系在一起。几年后,当他们临近毕业时,对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又难以承受,甚至想放弃。
四、解决心理问题对策
(一)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也是自我完善的动力。通过对自身潜能、人格的评价,可以对改变个体形象和个性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帮助专科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将专科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优化组合自身教育资源,结合办学方向,形成成人旅游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办学特色。
(三)结合行业特点,进行职前就业心理指导
旅游行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最关注的是业内的各种岗位,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不排除,将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因此就业心理指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几乎每一次寒暑假和小长假期间,都会发生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轻则迷路、受伤,重则出现身伤亡如花生命瞬间殒落,类似悲剧仍在频频上演,作为辅导员,不得不对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教育问题重新审视和反思,开展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
(一)自助游成为大学生旅游方式首选。做好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首要环节就是研究90后大学生旅游行为,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自主性强,不喜欢旅行社走马观花的行程安排,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计划和喜好去安排旅游行程;同时受经济因素和媒体曝光旅行社和导游强制消费、旅游骗局等报道的影响,不信任旅行社,更容易选择花费较少的自助游。自助游对大学生来说更具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更符合大学生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二)大学生选择非传统旅游线路趋势明显。调查显示,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从小在学校组织或家长带领下,经常去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大学,他们更向往类似登山、探险、漂流、蹦极等具有挑战的旅游活动,经常参加各类“驴友”俱乐部组织的户外互动,他们社会阅历少,安全意识淡薄,年轻气盛,富有冒险精神,好奇心重,更愿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不愿意拘泥于传统的名胜古迹,更愿意另辟蹊径,选择一些尚未开发或者不成熟的旅游景点,那里人烟罕至,对大学生来说更有刺激,更加适合冒险。
(三)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大学生在期待冒险和刺激的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安全意识却十分淡薄,由于大学生经济不能独立,相对专业“驴友”动辄上千的户外探险装备,他们的装备更加业余,对出行的交通工具、住宿、饮食等都不十分在意,更有甚者会忽略安全因素,选择在旅游景点露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大学生不能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一旦危险出现,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防备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就会束手无措。不具备安全知识和自救能力,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实际上将大学生置于一种必然的险境,一旦出现不确定因素,就可能造成死伤。
二、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途径
(一)抓好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90后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整日都是繁重的课业,相反,事关学生生命的安全、挫折等社会实践教育被长期忽视,由此造成大学生安全应对能力、抗挫折能力就更薄弱了。
(二)加强日常教育。学生出游或许难以避免安全风险,但这样的风险是可以通过缜密的教育、组织和管理,最大程度加以避免。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加强旅游安全教育,采取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系列安全活动、知识竞赛、情景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旅游安全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中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需要和学生生活实际。对于节假日,辅导员要做好完善沟通和应急机制,密切关注外出学生的行踪,应当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所带学生的出行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组织成立旅游协会,并与一些旅行社达成协议,让大学生可以用最实惠、最安全的方式,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旅游。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渴望出游的愿望,让大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有助于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三)做好毕业教育。毕业旅游作为大学时代的最重要的一次集体旅游,已经越来越受重视。辅导员要加强对毕业生旅游安全的教育,毕业生在离校前时间充足,辅导员应通过年级会、班级会或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旅游必须注意的事项,做好安全防范,选择正规旅行社,降低旅游安全事故概率,防止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违法违纪、被骗、出现意外的现象。
三、提升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篇4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并不好,这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1)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商贸法律、创业指导等方向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方面的指导。(2)缺乏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涉及有关创业的相关内容,使得学校缺乏主动创业的氛围。(3)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虽然政府投入一定资金,但是真正能够得到创业经费支持的大学生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受益面很狭窄。(4)企业没有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与高校合作,绝大多数是资金上的支持,目的是宣传企业自身,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关心。(5)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大部分大学生只想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从未考虑过自主创业。本文将对这五个问题分别提出相应对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开设创业相关课程
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数是让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比如旅游基础理论、旅行社管理、管理学等理论性课程,既没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导游服务进行培养,更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没能有效提高。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在所学专业课程(比如酒店管理、管理学、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中有机加入创业理念、创业程序与创业技能等知识元素。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每个学年开办“创业培训班”,招收有创业意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掌握创业应具有的各类知识。
(二)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高校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营造环境,把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一些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论坛、模拟创业活动等形式,使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有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激发其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精神,锻炼其创业素质,提高其创业本领。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论坛”、“创业论坛”等。借助社会的力量,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高校开设讲座、展开对话,比如邀请旅行社的高层管理人员给大学生进行行业讲解,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大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方向。高校还应该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创业协会,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除了开展论坛活动之外,高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组织和参加创业大赛来带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事实证明,各类创业大赛能够催生一大批大学生的创业构想初创模型,围绕本地旅游文化和旅游开发,设计一些具有市场前景,具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业项目,如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运作模式的试行、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娱乐设施的安排等,进而发展成为旅游企业雏形。
(三)加强政府相关扶持
旅游行政部门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如果没有旅游行政部门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高校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旅游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方针的时候,不能单单从推动大学生就业这一个角度来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而应该从市场经济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优惠的政策。
创业资金的筹集困难,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所以,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部门都应该出台一些政策。从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来分析,创业启动资金及后续资金的缺乏是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瓶颈。各地旅游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创业阶段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需进一步加大,借助社会各界的帮助,让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平坦。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联系地方旅游行政部门,争取与地方创业基地联合,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共同帮助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得以实施。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采用多种运行模式,如学校自主进行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进行创业教育。旅游行业(比如,旅馆业,旅行社、文体康乐业、餐饮业)等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校企合作进行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高校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校企双赢模式。它既有利于高校的教育创新,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企业的高速发展。
旅游相关企业可以不单从资金上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而且可以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基地。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实践环节,因此旅游行业中各个企业提供的创业实训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既可以是真实的创业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创业环境。可以利用与高校合作的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或者让大学生成立模拟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完全模拟社会上的旅行社,计调部、导游部、业务部、财会部等部门齐全,完全由学生来经营管理,并请旅行社高层管理者来给大学生进行指导。使实践性教学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进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此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
篇5
关键词:就业率;实践教学;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8-02
咨询公司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缺乏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这将对中国大学生直接在外企高层次就业产生一定的障碍。该报告有两个观点令人震撼:一是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二是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获悉的是,中国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在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拥有实践经验,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之所在。
一、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情况日益明显之极,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究竟是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就业率低还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能学以致用,或者是企业对大学生要求过高而使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教育界学者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高校就业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在其中。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经过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天之骄子”,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与他们或者家庭所抱有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思想相关联,也与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影响相关联。
(二)结构性矛盾
众多分析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且对薪酬要求比较高,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课程由不懂专业的辅导员讲授,由于其专业业务能力匮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用甚微,就业指导课程如同虚设,就谈不上就业质量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只是在即将毕业时办几次讲座而已。
相对本科院校,高职就业率略高一头,2009年,我国一半以上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高职生就业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有些地区,特殊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部分用人单位需提前一年“下订单”招聘毕业生。当本科院校正在为就业率的问题一筹莫展时,一些高职院校却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路飘红。
二、高职就业率分析
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时也被视为与高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它赋予了质量的含义,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决定招生人数,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如今没有更好的办法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之际,判断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了就业率要完成的重要史命。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究其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
中国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大国,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高技能人才荒”,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所聘请的师资也要求是双师型的技能高手。
(二)高职定位准确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统一和明确了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观点的提出成为对广大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的宏观指导思想,并且使整个高职教育达成一定的共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有特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率一路走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紧密与企业合作,构建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学生实现“预就业”和真正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其中“2+l”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就是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学年,这样在学生毕业之际,用人单位不需要花时间进行上岗培训,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就是采取“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模式,使用“2+l”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还没有毕业时,用人单位就来学校进行预订。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许多种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行的是“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半的在校学习阶段和半年的实习阶段。改为“2+1”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训实习的力度,根据所学课程进行单元穿插实训环节;“2”表示在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这个环节为2年,“1”表示学生集中到旅游企业进行1年的顶岗实习。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可避免学生实习之际正处于旅游淡季,可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二)实践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有教育部官员曾这样定义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衡量检验高校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等的重要指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之所以高职生的就业率比较高,是与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及知晓企业需求,有的放矢才能解决就业率的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发展路径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为例,该专业围绕导游职业岗位所需,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探索大赛制(参加各个级别的导游大赛)和假期体验(利用假期如暑假、周末和黄金周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并把导游资格证书、景观设计员等岗位证书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使得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率达到98%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旅游企业的基本技能,充分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就业指导的老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而不是辅导员做就业指导,因为辅导员对于专业不太了解,不熟悉专业所建设的实习基地,又如何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所以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中选拔适合就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来组成一个专业梯队,使就业指导专业化。
(三)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在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时,不太了解就业市场。第二,要正确看待就业、正确看待职业。尤其是对于做服务行业的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职业,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做服务员并不低人一等,只是分工的不同。第三,要正确做好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如有些同学不适合做空姐,但是有做空姐的情结,非空姐行业不就,造成有业不就。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麦肯锡.麦肯锡报告:只有10%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N].中国青年报,2005-12-13.
[2]乔官胜.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74.
篇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原来传统服务业的旅游行业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支柱产业。2012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约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国内旅游约29亿人次,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约2.22万亿元,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旅游业的持续升级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专业人才和创业性人才。
二、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重庆市部分高校分析:虽然绝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在酒店或者旅行社等旅游相关企业单位实习,但是和企业成功签约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一方面他们愿意选择企业工作,但由于受到专业认同度不高、旅游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以及个人技能和兴趣的多方面影响,导致愿意选择旅游行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另一方面,调查中也可以发现,除倾向于专业对口行业之外,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文化艺术、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由于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艺术与古玩艺术品、工艺、体育竞赛、表演等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因此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此表现出了兴趣,甚至超过了旅游酒店业。同时,基于家庭环境、技术特长等因素,一部分学生优先考虑了和旅游专业关系较少甚至无关的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了“低进入率”与“高流失率”的现象。一些原本在酒店和旅游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学生在过了实习期后纷纷辞职,重新考虑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旅游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下旅游企业用人状况。目前从吸纳旅游类大学生最重要的场所:旅行社和酒店来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机会并不乐观。旅行社大多处在“弱、小、散、差”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极度扁平,导游在旅行社获得提升的机会很少。酒店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令刚毕业的大学生倍感压抑,他们想要在酒店得到提升发展,需要经过二到三年的“培育期”许多大学生正是熬不过“培育期”而离开酒店的。具有关材料统计,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毕业后到酒店工作,第一年人员的流失率高达50%,其后2年中,流失率80%,5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酒店工作。
(二)薪酬状况。薪水和福利待遇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诱因。目前旅游行业薪酬水平较其它行业而言,相对偏低。薪酬体系也极不合理,酒店人员的工资水平始终与职位相连接,必须升职才能升薪;旅行社人员的薪资随季节而波动,极不稳定,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此外,在旅游企业内,旅游管理类本科生、专科生的工资和中专生、高中生等员工相比,在工资级别上几乎没什么差别,录用的大学生也以“实习生”的形式对待,安排的工作不仅缺乏弹性,而且不具挑战性;作为员工最大福利的培训也提供得较少,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一有机会便纷纷跳槽,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在旅游企业就业的“高流出率”的行为选择。
(三)旅游行业自身特点与毕业生期望的落差。由于旅游业具有季节性、波动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淡旺季的差别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比较大。例如酒店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高的行业,许多酒店因为人手不足每年都会通过校园招聘会招进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一些酒店对人才规划缺少长远观念,对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以及目标培养,加上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酒店方往往抱着一种“先招进来再看看”的想法,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而进来的大学生也觉得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缺少成就感,感觉自己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缺乏对酒店的认同感,最终选择离职。此外,传统认识中服务业低人一等,某些岗位社会认同度低,毕业生寒窗苦读十几年,依然从事“伺候人”的工作,无法从工作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造成了大学生在旅游企业就业的“高流出率”的行为选择。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身专业能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普遍认为,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专业设施跟不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并不够扎实。如不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不好、电脑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够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都有待加强。
四、解决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非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要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今后要前进的方向。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根据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单位所占的位置,制定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计划。同时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于1998年将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来土木类较为狭隘的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岩土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仅设立土木工程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参照国外高水平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通常做法,即课程由通用的大平台课程和按专业课群方向划分的课群组课程两部分组成,突出工程教育特点,使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了多学科、宽口径、综合性强等特点。为了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工程素质,最新实施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合计占总学时的49%。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之后,大体了解土木工程各领域的基础知识,适应了土木工程综合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划分课群组的做法,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土木工程师将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一般处理方法,适应了土木工程个性的特点,并为学生未来继续;朱造打下基础。
(二)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素质
工程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包括专业知识的应用等专业方面的训练外,还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等非专业方面的训练。通过工程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与工业界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学生工程训练普遍不足,工程素质有待提高。
为此,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提高了学生工程训练的要求。具体做法为:1.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均安排综合性大作业或设计,以增加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适应土木工程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在大平台课程阶段安排了11.5学分的地质实习、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在课群组课程阶段安排了5~10学分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2.在这些常规工程训练基础之上,持之以恒地组织学生进行结构设计竞赛活动。其基本形式为课外设计竞赛和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带竞赛机制的课程设计项目。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3.计划增设部分专题讨论课。专题讨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专业报告写作与演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辩论能力等。4.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延长为18周,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发展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的毕业生和就业率的比例不协调,“有业不就”现象非常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很低。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不希望将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就使旅游行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严重缺乏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即便有少部分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也因为许多原因放弃了旅游管理行业。
二、影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
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受到社会价值观和家人的干预等很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我国的很多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旅游专业,社会普遍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误解,包括大部分毕业生的家长都认为,学习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应该从事的是管理型的工作,比如经理、管理人员等相对上层的职务。形成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思想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社会价值观和家庭思想的灌输下,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产生了很强的优越感,就业存在挑地区、挑单位、挑岗位的现象。
(二)学习课程实践环节方面相对落后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旅游专业的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有很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通常是纸上谈兵,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教学讲解。而从旅游行业中转型而来的教师,的确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是缺少规范化的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从课程设置上讲,旅游管理的课程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课程之间也缺乏联系,教学有许多的重复内容,过度重视管理的理论课程,严重缺乏实践环节,部分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及专科或者中专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实践能力较弱。
(三)毕业生缺少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就业目标时,对于薪酬地位和自身的发展前景非常看重,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施展自身才华和环境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充足的晋升条件。而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要求管理者从最底层的服务员做起,有充足的基层经历,才能胜任高层管理者这一职务;其次,用人单位所支付的酬金没有达到毕业生预期的标准,毕业生过于抬太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才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最关键的,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毕业生普遍认为,服务行业就是伺候别人的行业,看别人的脸色工作,他们希望得到地位上层,比较光鲜的职位,过盛的虚荣心不允许他们选择这样的职业,加上家庭的压力,父母甚至比毕业生自己更希望他们在社会的上游工作,这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不愿从事旅游行业。
(四)旅游企业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
很多的旅游企业在招聘时迫切希望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成手人员,本科生虽然没有多年的从事旅游行业的经验,但是他们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具备很高的发展潜力,旅游企业不愿投资于培养人才,功利心太强,所以很难吸引毕业生选择就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对策
(一)加强职业教育
首先要对毕业生灌输正确客观的旅游业知识和就业思想,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要转变择职观念、培养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培养职业自豪感。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要积极培养和发掘有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注重各门课程的内部联系,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分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用人机制
旅游管理行业的薪酬标准应该同学历相关联,信任接受专业培训的本科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符合本科生专业价值需求的工作岗位,只有给予本科生应有的发展空间,提高他们对旅游管理行业的认可,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加入到旅游管理的行业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包括社会给予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支持,需要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降低期望值,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从而学习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39-142.
[2]赵桂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就业岗位关系问题之探讨[J].中国市场,2014(24).
篇8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第三产业;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起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引起广泛关注的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就是大学生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而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数量短期内不会下降,因此我们要在就业需求方面为大学毕业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各次产业对就业的影响:第一产业就业处于长期饱和,且就业比例还在逐年缩小,不断释放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必将成为今后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来,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依托优秀的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因此,海南省借乘“国际旅游岛”建设之东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比例是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献综述
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演进历史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各个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呈现如下规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将由最初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力将持续的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发现并提出,并且在其之后又由库茨涅茨(1971),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钱纳里、鲁滨逊和塞尔奎因(1989)分别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对这一劳动力转移规律做出了进一步的验证。
目前我国学者对第三产业影响就业的分析主要有:赵农华(2002)通过生产要素贡献率对上海第三产业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提出第三产业对就业有促进作用;魏作磊(2004)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指出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业和新兴服务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要转向第三产业;何庆光(2005)指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李江帆(2005)在描述国外第三产业就业变动的基础上,利用就业比重和就业弹性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带动效应。
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有些学者着重从高等教育本身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科设置不合理等方面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何军峰(2006)提出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程克坚(2007)提出要真对劳动力就业市场要求建立高校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出发,分析了就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张文平、周延萌(2006)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高校的任务重点不再是培养“社会精英”,而是普通劳动者,因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和学生就业观念都应该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对于第三产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问题,惠敏(2007)通过对三产业的发展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定性分析,认为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新兴第三产业不发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从上述综述可见目前针对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尤其海南省是以旅游业为依托将第三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的经济特区省份,探讨第三产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三、第三产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海南省第三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海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海南第三产业产值就高达305.11亿元,占到全省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9.66%,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77%和16.21%,且从2004年至2010年7年期间,相比较起经济贡献比重逐年下降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势态,2010年海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6.11%。而相比较起同时期的第二产业产值经济贡献率年均不足0.6个百分点的增长率的发展状况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目前海南省第一产业在全省经济中虽然仍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因海南工业化基础较薄弱,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经济贡献虽在逐年上升但是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且增长缓慢,只有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体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这与海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海南省目前整体经济基础依然较为薄弱,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按照海南省目前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8万个计算,面对每年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近8万人,下岗待业人员约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约2万人,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5万人左右步入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约有10万人。在未来五年,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工作面对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提出相关要求,海南省必须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创造更高的人才资源就业能力。由于海南省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一代求职者与企业招工岗位难以对接,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存在不稳定就业因素,市场上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仍然不多。并且目前海南省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工资仅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面对近年来持续的物价上涨存在较大的生活压力,因此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求职者新增就业中有近40%属于灵活就业,而据海南省某高校统计公布的27.10%的初次就业签约率,显示海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或者说就业质量不高。
2010年海南全省就业人口总数为445.8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近80万人,增长率为21.6%,全省就业形势整体发展良好。然而在第一产业中所吸收的劳动力增量较小,7年间仅增长了不足10万人。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是三产业中劳动力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农业从业人员从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占到近80%锐减到2004年的58%,而到2010年第一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不足50%。经过农村改革以及海南经济特区政策的推进,海南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此期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2004年增加了16.5万人,但由于海南自身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也比较乏力,劳动力就业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仅高出2004年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升级排挤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向第三产业集中,导致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从2004年的11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70.1万人,年均增长率接近7%,占全省就业人口比重也从2004年的31.9%上升到了2010年的38.2%。综上所述,目前海南省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优势,第一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依然较强,但已经明显呈现出就业比重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解决就业的能力依然较弱,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其他产业差距较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增长是最快的,且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可见海南省第三产业必将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重要阵地。
四、对策建议
海南目前依托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第三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表明,每投资100万元,重工业可提供500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可提供700 个就业机会,而第三产业可提供1000个就业机会。海南省目前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必须配合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相关服务性行业的建设和创新。以餐饮、商贸、旅游及社区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服务型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具有资金需求低、就业容量大、人员素质高等特点,十分吻合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及就业要求。同时,注重发展以信息业、咨询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非正规教育服务业等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相结合的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容易向生活服务业一边倾斜,因为生活服务各行业所占用的资金少、技术含量低、见效快。但是生活服务行业首居民消费水平的限制,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会呈现饱和状态。因此,要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扩大领域,推进生活服务行业与生产服务行业的并举。目前,在国际上生产行业被看做新兴的第三产业部门,特别是生产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金融服务,对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技术水平要求,需要像大学生这样在在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的锻炼和培养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大力发展这些部门对海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中华,刘继兵.经济转型、结构性约束与就业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2]周建华.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2)
篇9
一、旅游专业毕业生流失的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旅游企业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实用性旅游专业型人才且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
2015年,据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显示,共有星级饭店一万两千多家,在完成数据管理的一万一千家星级饭店里,员工平均人数达到一百二十万九千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二十五万三千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问题显得相当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损失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除了与这些毕业生的主观选择等相关因素有关,更应该与中国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客观原因密不可分,而且饭店的客观原因对主观因素的选择影响较大,再解决潜在流失的问题上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向自主选择和双向选择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和雇主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更加自由和公平。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拥有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并愿意选择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所以,虽然没有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事业定位,但在工作中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二)客观原因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是流失的主要成员,但是他们发挥专业知识的平台需要饭店来提供,饭店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因此,饭店本身就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的影响
潜在损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从潜流失成本的角度来看,至少包括高校毕业生的个人成本、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和酒店成本三个方面。
三、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的对策
(一)学校的思考
旅游院校的应合理设置培养目标。目前旅游院校的教育理念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全面科学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其特点是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前者会有少量需求,后者则更多。因此,如何处理好博与专、高与低的关系,是旅游院校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旅游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和目标建立切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的广泛性和高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学生的目标不明确,专业不突出。二是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而且满足了企业和社会的特殊需要。
(二)饭店企业的思考
饭店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为了饭店企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员工的流失,必须改善酒店内部因素,完善学生的使用管理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确定学生的招聘需求。根据适用性原则,饭店企业应根据饭店所需人才的类型,分析和确定学生的招聘需求。二是重视职业生涯管理。
(三)大学毕业生的角度
作为旅游管理大学毕业生,想要进入饭店企业必须从服务员的准备工作做好,虽然是最基本的服务员,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為次日后行政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语
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流失问题,不仅导致大学毕业失去到饭店发展的机遇,饭店业也失去了可以创造未来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酒店或饭店业,放弃去饭店工作或饭旅游管理毕业生的流失都是损失,因此,在未来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加强专业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饭店管理的能力,饭店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饭店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开放就业机会,共同努力,改变大学毕业生流失的现状。(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
第1学期:导行教育
为使专业新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理性思考发展方向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开展“新生活 新规划”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制定一份大学生活规划,要不断发现不足,努力提高完善自我,科学规划大学四年,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活动要求“人人有目标、规划有指导、过程有监督”。方案主要围绕学习成绩、过级考证、学术科研、思想进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人处事、职业规划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目标设计。要求每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特点,给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切实可行的规划,做到全员覆盖、目标明确。可通过大学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规划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帮助有困惑或者未完成目标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寻找改进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才。[1]
第2学期:感恩教育
为培养青年学子的感恩意识,时刻铭记回报党、回报祖国、关怀同胞、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要求各班级开展“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主题团活。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需要帮助的同胞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如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孤儿院、小学、中学义务支教,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教卫生知识,照顾孤寡老人等。(或开展与父母互换角色等相关活动)
第3学期:成功教育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跨向成功的桥梁。组织全体专业学生开展大型读书活动,推荐阅读《资治通鉴》、《创业史》、《比尔・盖茨成功学教程》等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对大学生日后人生道路选择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并将读后感整理成文字资料,同时与其它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组织此项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成功的理解,切实地引导同学们筹划未来、踏实进取、努力奋斗。
第4学期:文明知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关礼仪逐渐成为了我们求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拥有良好的修养和礼仪更是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外在表现。专业可充分利用网络、师资、人脉资源,借助于专业统一制服的着装,对学生进行公关礼仪培训,培养学生的外在素养和内在修养,引领学生拥有良好的公关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形象,展现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求职和今后的生活中胜人一筹。
第5学期:生涯规划
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的活动形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大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规划认知与设计能力,培养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深入开展我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比赛结束后,展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鼓励,发挥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的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第6学期:简历面试
为适应当今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增强学生的简历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求职应聘的感性认识,掌握应聘技巧从而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举办简历制作评比及模拟招聘大赛。
专业技能训练:
第1学期: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交际口才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收演讲稿、录制演讲全过程的方式保证全部学生参加,选取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表演展示。相关课程:口才与演讲
第2学期:经典外文影视配音大赛
外语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经学校同意,旅游专业的学生大一就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本学期结合英语影音欣赏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经典外文影视配音大赛,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帮助纠正英语语音语调。相关课程: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
第3学期:导游知识竞赛
本学期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点为导游资格证书考试,针对这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导游知识竞赛。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设置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等多各环节,增加活动的竞争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辅助导游证考试复习的目的。相关课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业务、地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2]
第4学期:导游之星大赛
本学期在学生考取导游证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体验导游讲解的过程,了解一个优秀导游员需要具备的素质,组织进行导游之星大赛,并计划将大赛中的优秀学生推荐参加全省优秀导游员大赛。相关课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业务、地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5学期:英语情景剧比赛
到了大三年级学生在两年的外语学习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需要他们掌握更加贴近实际的外语应用。本学期结合饭店英语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情景剧比赛。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情景、撰写剧本、进行表演。相关课程: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
第6学期:实习生返校汇报、奖励大会
本学期结束后学生即将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本学习将举行优秀实习生的汇报、奖励大会,并有优秀毕业生与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座谈,分享自己的实习体会和经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实习岗位,做好面对困难承担压力的准备,达到稳定、鼓励学生实习的目的。
总之,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起到1+1>2的教育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才能够适应黑龙江区域旅游业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事业迅猛扩张、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需求,才能有效构建黑龙江东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现代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