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9 08: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篇1

一、寻找疑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激发求知欲望。疑是探索的起点,疑是探索的动力,疑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找到文本中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第三段讲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轮船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追猴子达到了最高的横木,只要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之后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时,我设计了两个供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

①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跳水,结果会怎样?构思一下悲剧结局。

②这时候,除了逼孩子跳水之外,说一说你自己更奇妙的方法。

前者我让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反衬了船长急中生智,大智大勇。后者是帮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的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变式引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我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由学生的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结果怎么样?”然后启迪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大家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刨见的看法:

生:诸葛亮知人。

师:他是怎样知人的呢?

生:①他知道周瑜肚量小、妒忌,一心要陷害他。②知道鲁肃为人正直老实、顾全大局,会帮自己的忙。③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会出兵。

生:知天文、地理。

师:那他又是怎样知天文、地理,你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呢?

生:①他想到了天气的变化。②想到长江有大雾。⑧还知道回船顺风顺水。④他甚至连船怎样多受箭都想好了。

生:诸葛亮有胆有识,真神机妙算。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讲得非常精彩。从这些精彩的片段中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仔细,那样的准确,(真是神机妙算)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我适时地调控着探究的指向和深度,使发散思维训练达到。

四、超越限定,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了汉民族语言中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以唐诗宋词激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词诗的赏识,提升其阅读的品位,还可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为运用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激励成长——以成语故事明志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而且每个成语故事后面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还要积极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优秀成语故事时受到故事主人的启发,学习故事中主人的优秀品质。

三、提升修养——以经典诵读润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劝大家多读书的忠告。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也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

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四、拓展视野——以民俗文化强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认真学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五、了解家乡——以地域文化固本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不一样,人情风俗、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就存在一定差异。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认识生活开始,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从认识和了解家乡开始。所以,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对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就得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家乡一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就拿重庆来说,得引导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火锅文化等。拿黔江区来说,得让孩子知道土家族、苗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只有从小引导孩子去认识和了解,才会得以发扬光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兴趣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新课导入中更应如此。《新型玻璃》一文内容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玻璃,随处可见,可你见过玻璃建造的桥吗?”(出示灯片)接着介绍:“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有一座由玻璃建造的桥,桥长235米,可供两辆汽车同时通过。因为有金属丝相连,所以这种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这座桥新颖、别致、美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家想了解在现代建筑殊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样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强烈的探索兴趣,使其急于阅读课文。

二、质疑导入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状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三、揭题导入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很好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四、现代媒体导入法

如讲授美国夏尔玛《鲁本的秘密》一文时,以韦唯的名曲《爱的奉献》导入,并提出要求――听完歌曲后谈谈自己爱的经历和对爱的认识。激荡回肠的乐曲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无形之中又在进行德育教育。在讲授《蜘蛛织网》时,可让学生欣赏蜘蛛几次遇到困难又重新织网的FLASH动画,符合意境的织网过程与专业的朗读熔于一炉,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自然会给新课的导入增色不少。

五、回忆导入法

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六、谜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荷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盘上”是什么?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很容易就猜到“荷花”并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可见,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二是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三是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修订的《语文教育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一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大纲》中提出的阅读量?我提倡以兴趣引领阅读,以习惯促进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如何让小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以兴趣来引领阅读呢?

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想看一看、试一试。教师引领他们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我的做法有:1、从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最好是彩色版的,阅读时他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拼音识字,结合精美的彩图,走进美妙绝伦的童话世界。2、提供给孩子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普书等。3、古诗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低年级时可以在班上开展天天背诵古诗活动,孩子们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背诵经典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再不定时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以此激励孩子们多读多背我国优秀古诗词,增强文学底蕴。4、故事人人爱听。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都是孩子们乐此不彼的。如:爱屋及乌、班门弄斧、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有利于孩子们在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中理解和记忆。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都受益匪浅。

从中年级开始,我还采取了以下办法继续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1、让阅读进入课堂,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每个学生准备自己的读书剪贴本或读书笔记本;为班级每个学生建一份阅读档案,随时记录他们的读书情况;每星期设置班级“小读者”奖的评定。2、建立班级图书角,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读物的筛选面宜广,中年级孩子的阅读内容应该以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等为核心,兼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其他优秀读物。还要注意指导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作纵向分层,即把学生应该读的书目作为核心层读物,可以读、拓展读的书目作为紧密层读物。让缤纷的图书角无时不吸引着孩子们去阅读。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先在小组内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并推选出读得好的上台讲演,再评选出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不仅让大家知道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儿及简要内容,引导他们去阅读,而且还能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下周活动时间再归还。这不仅能激发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何乐而不为呢?4、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5、结合电视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做引导,还应该把兴趣转化为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有益于终身。那么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养成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这一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指导,逐渐形成生活惯例,每天一到时间,就开始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时的姿势,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要保持适度距离,要保护好视力;读书时不要有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小动作的陋习。教师和家长要随时观察,不断提醒孩子,甚至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多问“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多问“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边读边做摘录,或者读后做摘录,或者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心得体会,这些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好处。

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的人。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电脑、ktv走入了普通家庭,取代了孩子们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看动画片,不爱读书。五年前,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了班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的来自家长一方: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学后,学校有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于是他们的家庭阅读结束了,他们把“读书”的含义狭义的界定为“学习功课”。有的来自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增加了,自由阅读时间自然减少了,并且他们开始把阅读当做功课的一部分。有的来自教师一方:他们较少地引导孩子们去阅读课本以外的书,过分地着重于教导孩子们怎样去阅读,忘了给孩子培养想阅读的念头。怎样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喜爱并主动阅读呢?结合省教育科研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校本科研基地管理办公室下发的研究课题,笔者选择了“以听促读的研究”进行实验研究。

1 以听促读对于学生的阅读的意义

1.1 “以听促读”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以听促读,特别是听教师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断句,掌握一些轻重音、连断读等朗读技巧,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1.2 “以听促读”可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以听促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开语文阅读空间,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这对于弥补农村学生由于阅读资源不足而导致的阅读匮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验的五年里,实验班的学生最多阅读图书近200本,阅读总量超过100万字。

1.3 “以听促读”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老师精心筛选的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老师的点评可以让学生在获得阅读知识积累的同时,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那么,阅读亦是如此。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经过实践,笔者认为以下方法较为可行。

2 利用多媒体感受“听”的魅力,想阅读

一、二年级,我们利用语文阅读课为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听”的内容,如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西游记》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另外老师坚持每天给学生讲小故事,刚开始时,老师讲完整的故事,后来就讲一半,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在哪本书里,让学生自己去购买阅读。进一步把这一热情带到阅读名著中去,在两年内,我们的阅读书目有《父与子》《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对于坚持阅读的学生我们每天记录,每周开展评比,每月都有奖励。

3 开展“诗歌朗读、讲故事比赛”,响阅读

要求学生朗读冰心、高洪波等名家诗歌,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会。这样,学生最难用心阅读的散文诗歌就愉快地完成了阅读,而且学生都是精心准备,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然后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文本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学期召开一次课文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在赛前学生精心地准备,通读整本书,在赛中听别人读,听别人讲,激发自己亲自去阅读的兴趣。结合学校和教育局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带领学生参赛,讲故事、演讲、征文、诗朗诵等。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演讲征文活动百余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听名人讲评书,激发兴趣,享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名著的兴趣,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生升入五年级时,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名著节选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其中涉及到《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们又接触到了《三国演义》。在学文后,想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了解全貌,感悟更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是四大名著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些过于成人化,很多学生由于作品长,词句生涩而不愿意读。为了促使学生去阅读比较难读的名著,我们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听田连元先生的评书《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杨志卖刀》,单田芳的《三国演义》片段,他们那富有个性的语调、语气,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全神贯注,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使过去对名著不感兴趣的同学改变了态度,有些同学还在课下主动要求听某一章节的内容,平常的言谈中也多了对名著内容的讨论。

5 推荐阅读讲收获;厚积薄发促写作,飨阅读

我们提倡学生读时积累,读后交流。从小时候的一句话日记开始写起,到高年级时学生买了大本的笔记,我们美其名曰“采蜜集”,把阅读中的词语、好句、好段记录下来,把阅读中的感受写下来。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听的同学如果对她介绍的书目感兴趣,可以向她借书阅读,我们就给推荐好的同学奖励。后来,我们还把此项活动扩大到全校,在红领巾广播站向全校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使全校学生都加入到借书、看书、交流的行列当中来。为此,我们连续两年被评为书香班级,有四名学生分获年度“读书先进个人”。在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实验班的每个同学都在四个月内完成了大作文8篇,小作文十几篇不等。我以为,这也是一个促阅读的好方法。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代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1.1在进行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发现问题,启发讨论,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此刻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一个问题:“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再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特别兴奋,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1.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使整个课堂节奏明快和谐、动静结合、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学生思维能力要靠多方位多渠道培养。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比老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高得多,效果更明显。我在给学生讲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结合挂图讲大榕树的组成,演示它的根粗、枝壮、叶茂,再呈现大榕树的“大”,使抽象化的内容直观化,为讲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埋下伏笔;在讲授鸟的多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在鸟飞、鸟鸣、鸟动中感受鸟的“多”。并通过鸟的天堂不见一只鸟到大榕树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鸟的对比,真正认识到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由于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激趣法使用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中想、想中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2.2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在一节课的开始首先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讲授《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导语部分发问:“你还记得北京争得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配合播放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中国北京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时激动人心场面的录像,学生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目光聚焦,思维指定预设的目标,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祖国的强盛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爱国的情感火花随之大放光芒,结合课文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思维空间,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效果达到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1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小学生活泼向上、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会思考、会质疑,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师在课堂中常用:“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想这件事的?”等话来提示学生,打破学生盲目听讲、被动听讲、迷信教师的传统局面。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像一道彩虹,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如南京长江大桥,我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了古代人们造桥时的技术和材料,学生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桥是拱形的?”我拿小竹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力学原理,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课文中古人造桥的设计思想,自己也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了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运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因此,我觉得曹冲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我拍手称赞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孩子们的情绪异常活跃,纷纷建言献策。有的说:“用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同学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同学们经过一番争论,就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让学生们更加体会了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3.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黄河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有的学生回答:“是由于人们破坏了植被。”有的学生回答:“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种对话式的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说话的欲望异常强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