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13: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课题研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1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深入学习理论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练习对课程改革适应力,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等日常工作。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加强数学教学质量的监控。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重点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特别要提高新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途径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案例或论文。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要进行扎实的专题或课题研究,从而加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如下:

九月份:

1、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题计划。

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重点设计好课堂练习。

3.建立好博客,按时上传各级各类的资料。

十月份:

1、认真贯彻执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

2、积极配合相关老师做好观摩研究课的准备,利用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3、交流典型的课堂练习设计案例。

4、认真准备迎接教科室对本课题的抽查工作。

十一月份:

1、教师解读教材。

2、认真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坚持每月积极参加例会工作和与课题组其他老师每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工作和反思。

3、积极准备迎接研讨课,并认真听其他老师的研

讨课、认真评课。

4、参加教学评价课题培训活动。

十二月份:

1、学习有关综合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2、准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并到各年级进行学习。

3、建立学生练习的档案。

4、准备好课题组的课题资料,以迎接检查。

一月份:

1、讨论有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式,填写评价表,做好评价工

2、做好自我小结,撰写案例、教学反思、活动总结。

3.做好学生的期末复习工作,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期末考试。

四、本学期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夯实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待数学课堂教学固有的方式,分析成因,寻求实验的突破口。

3、个案分析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反思途径和方法。

4、集优法。收集整理课题组数学教师及其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片段反思的案例,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形成优秀案例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范本。

5、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6.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三、本学期研究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案例研究。

篇2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xx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

篇3

一、本学期我们“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加强理论学习,丰富教师的评价手段。

1、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使任课教师了解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同时做好社会宣传工作,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2、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及时组织评价方案、评价方法的经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加快评价改革的步伐。子课题组成员利用每两周集中一次机会,进行沙龙式的理论学习讨论,交流各自课题进展情况,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二)分工明确,总结整理子课题研究成果。

1、成立各班级评价委员会。班级评价委员会成员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共5人组成。

2、尝试建立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会制度。学期末家长会,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向家长汇报、展示班级群体素质水平。

3、各子课题成员,全面做好子课题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结题做好准备。

二、具体时间安排

九月:

1、根据总计划制定子课题计划。

2、成立各班级评价委员会。

3、认真参加课题组组织计划交流,进行理论学习。

十月: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明确每个子课题在本学期的任务。

2、各子课题明确各自的研究课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3、组织理论学习。

十一月:

1、按分工,轮流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

2、课题组内进行汇报,充实,修改经验和论文。

十二月:

1、组织课题汇报活动。

2、全面收集整理资料。

一月:

篇4

关键词: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一、有效性教学和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界定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不是单一的理论性教学,也不是单一的实践性教学,而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资源。

纵观各种论述,本文将核心理念定位在“以一体化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实证调查

我们对现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整体调查。问卷在2个年级商贸类2个专业468名同学中展开,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9.3%。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对教师教学行为做出“很少有效”“有时有效”“经常有效”和“总是有效”的选择,通过统计计算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结果如表(见表1)。

从表中看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经常有效的。而在实践中人们抱怨、指责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认为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总的来说目前有效教学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四点。

(一)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单项传递的状态,并控制着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递-接受”的单项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只会将理论按照固定的模式照搬,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在研究中我们对教师教学方法情况做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所用的教学方法(含实验课)十分有限(见表2)。

(二)学生主体缺位,课堂参与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固步自封,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紧张,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中职基本上采取免试入学,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属于不喜欢学习或学习不佳,缺乏课堂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见表3)。

(三)实训设备不足,制约教学革新。

在职业学校,开展好实验实训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受条件制约,建立技能培养实训模式与教学模式并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学改革也举足维艰,从教学方法上受到制约,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乐教乐学机制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提高机会。

教师对自身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角色认知不清。此外,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发展动机,对教师效能、职业倦怠等问题没有及时关注,使得教师的能力没有在发展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这样,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达到预期。

三、基于一体化项目式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有效进行适岗教学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基础。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实践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分别制定与就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

(二)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核心。

借鉴“教学工厂”或“校店合一”模式,将教学场地环境设置与营销企业现场销售环境相一致,课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即企业产品销售项目,学生即为销售人员,教师即为企业销售指导员,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有新鲜感,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感官接触,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关键。

(1)建立互动课堂模式。建立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教师可以提出本次课堂的主要知识点,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只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给予指导,提供平台让学生互问互答,从而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变灌输教育为启发教育,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2)用热点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引导中,可以把热点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例如,在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每周1-2次的5分钟的企业营销要闻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来查阅最新的营销新闻,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使得课堂更为有趣和有效。

(3)创新能力渗透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市场定位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有教师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于实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分析讲评和个别指导,并结合实际,通过拓展项目的实施,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行巩固和提高。这里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要谨慎设计拓展项目,以不带给学生过大压力和负担为标准。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训练。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销售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枯燥,仿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五)完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校以体现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运用科学、发展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拟定符合“中职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应该让课堂评价更合理、更有效、更客观、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应专门研究设计出了班级德育活动课教学评价表、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表和专业课教学评价表。而实践性教学考评可以从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以调动学生充分的积极性和主导型的考核机制。首先,改变过去试卷的常规内容,增加专业实习部分的测试和考核力度。第二,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第三,建立系统的多等级的评价体系,层层量化。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回收实践资料,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并及时组织学生对该次专业课实践进行讲评。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07-02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教学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当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是两门必修的基础课。有机化学内容相当丰富,课堂讲授学时相对较少,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仍然需要同行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成就、新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仍然是每个有机化学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已有教育者总结了这方面的先进经验[1-5],但是教学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实践的过程,如何提升民办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仍然是一个研究的挑战。笔者主要对民办本科院校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合理对策。

1 民办高等本校院校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较差,对基础知识的领悟较差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较低,生源基础较差,对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基本有机化学概念不熟悉。大学丰富的有机化学知识使学生更难以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较差。

1.2 学生学习氛围较差,学生自我控制力差

从高中的封闭式管理到大学的开放式管理,很多大学生一下难以适应,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当中,导致学习的氛围较差,平时对有机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成绩和能力难以提高。

1.3 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脱节

民办高校研究经费紧张,实验设备较少,实验课开设学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处在一个记忆的阶段,动手能力较差,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1.4 不同专业之间差别较大

在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化学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比较重视,成绩相对较好;而非化学专业尤其生物工程、制药、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认为化学非他们的专业课,因此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成绩相对较差。

2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2.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转变观念,转变思想,细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不断转变传统的粉笔板书的讲课方式,结合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如在讲授亲核取代反应时,学生对SN2亲核取代反应和SN1亲核取代反应中遇到的立体化学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动画方案,或结合化学结构教具、模型,让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立体结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这些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通俗易懂。同样,在讲解立体化学判断手型分子R、S构型时,涉及分子的空间结构,对这部分内容,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也是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分子的球棒模型来授课,让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直观,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结合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重视反应机理的教学,通过反应机理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如在自由基取代反应中,烷烃与溴水在光照下反应,结合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通过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来决定最终产物。烯烃高温α-H的卤代、芳烃侧链α-H的卤代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反应,通过解释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解释最终的产物,举一反三,提高教学质量。烯烃与溴化氢在过氧化物存在下的自由基加成时,同样决定产物最终结构的为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

通过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讲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加成产物符合马氏规则,为什么是这样呢?通过讲解亲电加成反应机理,以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最终的主要产物。同时举一反三,如烯烃、炔烃与水、次卤酸的反应,都主要属于亲电加成反应。

2.3 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课堂讲授的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或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每章结束后都布置一定量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通过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能够进行灵活应用。教师应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进行课堂讲解。教师每周应抽取至少半天的时间采用固定地点进行答疑,也可采用网络等不同方式进行答疑,解答学生在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点。

教师应融入学生,以微笑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同时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辅导书,或组织知名的专家教授做学术报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2.4 重视实验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民办高校中,研究经费紧张,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简陋,实验课学时相对较少。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遇到的困难,大力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有机化学烷烃、烯烃、炔烃的鉴别、不同卤代烃的鉴别、醇的鉴别及胺的鉴别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由单纯的记忆实验现象变为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提高学生通过实验更加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工作,让学生通过有机合成实验进一步熟悉基本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合成中去,培养学生动手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

3 结论

本文对民办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四点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当然,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动手能力,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继秋.民办高校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和实践[J].创新教育,2009(34):125.

[2]陈鸶,杨英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63-66.

[3]刘亚群.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9-81.

篇6

为了做到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促进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现制定本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关于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的课例。

2、通过研究,探寻一些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的策略。

3、利用每周全校数学教师集中教研活动时间,观看"小学教学内容选

择与重构"优质录相课。通过研究,提升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评课赏课的能力,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挥课题组成员在感性、理性上、教学上先行一步的优势,学科带头人起辐射作用,积极带头进行评课,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尽快适应时代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细心学习兄弟单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去外地听课学习的课题组成员要作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把听到、看到的当前最新教改动态信息,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认识进行广泛宣传,请专家讲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大课堂数学改革的力度。

5.开展各年段集体备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年段、教学上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 研究途径: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三、主要做法:

(一)紧紧围绕这个项目(主题)深入开展活动,大胆尝试,潜心探究,积极开拓,做实、做深、做新、做响这个项目(主题)。

1.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学习,弄清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对于研究的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两个核心概念,大家要在学习、反思、交流给予较为妥帖的界定。

3.查阅资料,明晰任务,寻求理论支撑。我们的研究必须从理论上寻求支撑,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与资料查询后正确选择理论与方法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支撑和我们进行后续研究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二)注意五个结合——体现工作、学习、培训、研究一体化

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

(三)加强常规活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扩大工作室影响

1.分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点,同伴互助,各个击破,分享交流。

2.坚持每学期一次语数的课题沙龙活动,从典型案例入手。

3.参与式研讨:围绕主题,现场研讨,轮流主持,大家归纳、聚焦、提炼和扩展、延伸、迁移。

4.在常态课中解决小学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策略研究,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语数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将成员达成一致认识的问题在现场活动中进行实践,相互观摩,学习评价。强调六个课堂实践环节:确定研讨主题―――成员研讨学习―――教学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和观察―――总结反思―――教学再设计。

四、具体工作安排: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管理小组。

2、设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

4、举行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6、查阅、学习、整理有关小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实施材料。

7、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文、数学专题研讨暨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8、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课题沙龙活动。

9、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数学科研究集体备课活动。

10、课题组阶段经验交流会。

篇7

关键词:科研支撑平台 科研管理平台 信息化

随着国家对医学科研的日益重视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医院的科研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科研服务平台对科研产出的直接支撑作用愈来愈重要。此外,医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学科发展,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医院整体发展等方面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因此,如何提高平台使用效率、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就成为医院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服务,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科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本着“完善服务平台,支撑医学发展”的科研建设原则,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是我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显著特色。

一、科研支撑平台体系建设的探索

几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针对临床、基础、服务支撑等几大平台,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

(一)临床支持

临床科研在现今的循证医学时代,是医学科学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创了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连接了生物样本库系统和随访管理系统的新型现代医学研究三联体系统,可以同时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使得医教研工作更加融为一体。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共享,也为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规范临床信息系统中的临床路径管理和结构化电子病历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重要手段。目前医院的临床路径已与医嘱系统进行了无缝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须进入临床路径系统,其中正式路径入径率已达90%左右,其余则进入待建路径,实现了所有病人的全覆盖。在医生使用路径下达医嘱的过程中,凡是和路径规定动作不一致的地方医生都必须解释变异原因,实现了变异轨迹实时全记录。待建路径能够忠实记录和总结少见疑难病种的临床诊疗轨迹,当患者入组达到一定规模要求时,信息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自动生成一条新的临床路径供医生试用,逐步扩充正式临床路径库。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临床路径执行的载体,也是一个优质的数据资源库。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近千条标准化临床路径,覆盖了大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表单和医生工作站实现了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路径针对各类疾病建立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与程序,在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临床数据库。研究者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从中快速提取所需要的临床数据,大大节省了从前通过查纸质病历或扫描病历来搜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人为差错。

2.建立健全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系统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的飞速发展,临床样本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目前共储存样本近九万份,包括组织、血浆、血清、白细胞、尿液、DNA、粪便、骨髓等十余种样本类型。根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生物标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及《ISBER组织生物样本库自评表》,梳理了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了质量自评,使用手机管理软件,实现了标本的采集、拍照和储存等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3.建立随访管理系统

随访管理是对随访工作全面、系统、规范的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随访管理系统已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特定疾病患者自动随访,建立了门诊医生站与随访系统的集成,通过向患者发送提醒短信,实现了门诊复诊随访,随访系统集成检查检验的录入,患者检查结果直接插入随访记录单,实现了无感化随访。

以上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紧密连接,同一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可以自动关联、载入。在一名患者的完整就诊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临床数据、样本数据、随访数据的完整搜集。

(二)实验支持

1.实验室科研技术共享平台

篇8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钢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文内涵和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多元化的语文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目前,相对于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农村家庭、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文化教育条件差,农村学生文化面相对狭窄,学习能力不强;同时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淡薄;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加之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作业设计上,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甚至重复作业。。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业:是指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材料的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寻找合适的工具,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就是立足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面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现状,对作业多元化设计进行研究。

作业多元化设计:就是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外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多元化评价: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内容的作业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3、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4、通过作业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5、作业成为他们的人生履历。

(二)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及评价,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多元智能的理解;调查教师作业布置、评价情况。

(2)调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情况。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1)开放化原则。(2)兴趣化原则。(3)多样化原则。(4)层次化原则。(5)实践化原则。(6)综合化原则。

3.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语言环境、思维能力、认知表现、实践能力等多元表现,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作业设计为听、说、读、写、做、玩、观等多种类型。一二年级学生作业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作业注重综合性;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注重创新性。

(2)根据学生智能的差异,把作业设计为趣味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

五、总结反思

1.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一定有遗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2.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3.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分层次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总之,本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研究却不能停止。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4]王群方.《改革课外作业 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5]余琼.《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刍议》

篇9

【摘 要】我国的创新体系主要是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大量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虽然我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将深入探讨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各种因素,分析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5-02

一、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的理工类学生总数大概有60万,在这些高等院校中建设将近100所属于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而且在这些实验室中几乎每一年会有超过一万件科技成果的产生,当然当中有部分科技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同时这些科技成果还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融资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进行量化生产,从而走向大众视野。不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有相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只占有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虽然高校的大部分科技成果前景发展很好适合商业化生产,但是这些科技成果依然是很难成功转化,主要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束缚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传统思想观念,科研人员都喜欢在实验室中研究科技,但是他们却不乐于将这些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高等院校比较注重科技人员在各种权威的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或者是科技成果参加国际上的科技大赛获得的奖项,却忽视了这些科研人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只是简单的将这些科研项目当作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申报专利,或者是在专业的期刊上,这些科技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别说是将这些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就算是进行转化也只是当中的极少数。

2.研发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科技研发机制也与其有着更为重要关系,换一句话说,就是我国的科技研发机制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一方面,当前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和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够成熟,科技研发机制较为落后,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院校对科技成果制定的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迎合市场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均匀,高等院校中的科研人员不愿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没有及时面向市场等。

3.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缺陷。虽说高等院校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至少在一万件以上,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存在明显的不足。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不多数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他们只知道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很少考虑到市场前景,所以科技成果不够成熟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技术含量较低,并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其次,高校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或者是教师,他们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才能开展研究项目,但是由于自身的资金有限所以很对科技成果都是在尝试中完成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再次,高校的科研人员大部分只注重在期刊上发表科技成果的相关论文,而非真正在乎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科技成果产生后便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正是因为以上三点原因,导致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很难实现转化。

4.不完善技术市场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来看,明显不够完善,从而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我国在科技转化市场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制要求规范,从而造成科技转化市场出现混乱。同时科技转化市场当中的中介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使高校科技成果与客户达成共识,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除此之外,因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企业竞争压力大,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存活,需要前期资金投入较少且回报率高的产品,虽然高校中的科技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由于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会选择放弃与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二、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问题采取与之相应解决措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关注科技的发展,并且国家科技部对此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不仅最大效益的实现科技人员的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不过要让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出现质的变化,那么应当采取与之相应的解决措施。

1.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为了能够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效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改变高等院校中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时存留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迎合当代科技转化市场机制。首先,应当明确认识到高等院校不仅仅只是一种学习的场所,其也是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换就话说,高校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发展我国科技的重要力量。其次,应当了解市场需要,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生应当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才能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进行转化。除此之外,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应当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将科技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产品。

2.加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提高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需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创新,而其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高等院校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和市场企业进行合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应当采用激励制度,通过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的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选举出最具价值的科技成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的热情。

3.以市场需求为方向,重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不能只在乎科技成果的学术性,应当在实现学术成果的同时向市场需求的方向进行开发与研究,加强重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否则会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那么这就要求高校的科研人员在明确科研项目之前,就应当考察市场情况,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保证开发的科技成果具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科技成果才能成功进行转化,并且将其向市场推广。

4.搭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目前还处在不完善阶段,科技转化中介机构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业务还是不够熟悉,往往会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因此需要高校在研究科研成果的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为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铺路。高校应当和市场上的科技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将成熟的科技成果转让给合作的企业,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逐渐完善研究与转化为一体的整套生态系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件较为棘手问题,当中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只有积极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逐渐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岩,郑帆帆,朱继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2,(33): 2-9

[2]申纪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11-14.

[3]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8): 15-17.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几年前把全校专业整合成机电、物流、信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专业群包括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三大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广,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众多专业课程,《电工电子》课程是其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该专业中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实际,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不能为其他课程更好地服务。笔者拟针对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电工电子》教学方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虽然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完善知识结构,可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会提不起兴趣,学习该课程会呈现越学越难的现象,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不是搞研发、做设计,而是操作机器、控制生产或者排查故障等一些实操性强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能用上的技能又不具备的状况。

《电工电子》课程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在机电专业中设置以外,在电工电子、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样开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且,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在维修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简单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开展《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置应有别于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着学习其他课程,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在这些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设置的课时会多得多,开设的相关科目也会很多。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电工电子常识,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理论知识。无论是电工基础,还是电子技术基础,都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难学,范畴也太广,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深,实践知识缺乏的局面。《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最多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因此,电工电子内容必须少而精,讲授一些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知识点,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足够了。如电工方面可以设置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内容。电子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常用半导体元器件、整流和稳压电路、各种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梳理好教学大纲,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效果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形成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授“晶闸管”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安装一个“可调光的台灯电路”。安装成功后,学生对电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很想了解电路调光的原理,这时笔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调光最重要的元件是晶闸管,那么,他们自然对晶闸管知识充满了兴趣。再如,在学习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首先以学生常见的直流电源引入,比如用各类电池、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接着通过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通过注重实践、淡化理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技能,也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

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讲理论或实验室里做实验,还应探讨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用传统方法教学,因经常要在黑板上作图、推导公式,费时较多,教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课时紧张,为赶课时,不得不简化或放弃许多对教学有益的作图。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省去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电工电子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另外,有些实验也因为设备的限制不能开展。而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视频、动画,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2)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中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1-14.

[2]盛德芳.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成才之路,2007(9):69-70.

[3]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109-111.

[4]赵杰华.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0(9下):71,136.

[5]李扬华.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2.

[6]朱洁.新时代下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构思及其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0(11):309-310.

[7]孙昕.关于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1(2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