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23: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假如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假如教学设计

篇1

1、复习生字词

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吗?指名说(用上假如说一说。)

二、导疑与导思

1、但生活中并不是都处处美好,还有许多悲惨的事情。

出示图:风中的小树,渴望鸟妈妈的小鸟,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图和诗句:自读,读出感情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默默流泪。

指名读,齐读,再自读。

3、看了这些,你们的心情好不好,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老师送给你们一支马良的神笔。有了它你就能实现你的愿望。

4、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给小树画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再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能不能快乐地把节读一读。

出示小鸟图和小孩图,你会给他们画些什么?自选一节读给同桌听。

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齐读句子。

说一说你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什么?

出示句子: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齐读句子。

说说西西有了好腿后他会怎么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2、3节。指名背。

5、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幸的事?说一说你怎样去关爱他们?

篇2

从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看,长期以来,中学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环境价值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其实,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在中学的环境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三门峡市开展的一项“中学化学教学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境的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同步增长。但同时,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弱,缺乏自觉的环境性,存在着严重的“知、能、行”脱节的现象。

为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不能局限于环境知识的传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全部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环境教育效果,而要是环境教育重要培养学生环境价值观的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应用,必须坚持“贴近性、直观性、参与性、示范性”四个设想。

1 坚持贴近性设想

所谓贴近性设想,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选题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本土化。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总体上要立足于本市,围绕灵宝市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和讲解。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讲到水的污染时,可以结合灵宝水资源污染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灵宝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城市,是由于矿山的开采,金矿石的氰化,造成了人为污染;在讲解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时,让学生了解灵宝就是一个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了解酸雨对灵宝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有所触动。

2 坚持直观性设想

所谓直观性设想,就是指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形成,要体现直观性,要以具体的事实让学生了解,认识环境破坏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现在,一些教师为了应付中考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试题,往往在环境教育中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使环境理论化、抽象化、枯燥无味,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我认为,在进行环境教育时,除了结合教学讲解一些相关的、简单的化学原理外,要少用文字叙述,多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从图表、照片、录像资料、实物等为载体,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要通过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感觉,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3 坚持参与性设想

所谓参与性设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建立环保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自由探究和行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化学教学中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对真实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教育的效率。可以本着“从可以解决的问题做起”的原则,引导学生发现在教室、学校、家庭、社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和解决。其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的污染,就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选题。

4 坚持示范性设想

篇3

关键词: 构成艺术 艺术设计教学 价值

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构成教学早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组成,通常称之为三大构成,也可统称为构成艺术。它与一般绘画作品的不同点在于,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构成艺术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因此,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始终是构成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视觉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能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而构成艺术恰恰是认识和掌握形式美的最佳研究手段。因为它是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其概括、单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深受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艺术教学中注重内容美而忽视形式美,甚至将形式美视作不注重思想内涵只注重感官享受的洪水猛兽。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美术教育实践证明,关于形式美方面的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抽象思维方式最为有效的手段,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必须经历和掌握的环节。这其中,构成艺术的教学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以下我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多年来,三大构成一直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时间一般安排在各专业课程之前,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对形式美的把握能力,为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所赋予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构成艺术的作用,造成构成艺术所追求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很好地应用在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再加上各个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脱节,每个教师只注重本课程内容的讲授,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上,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是如何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依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构成课应设置安排在部分专业设计课程之后和多数专业课程之前进行,时间大约在二年级的上半学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之前的设计实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知,对于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大构成学习中,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形式美法则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所谓矫枉过正之法;其次是注重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先行后继”原则,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先行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后继课程是先行课程的延续,这里指的先行后继不仅是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关系,更包括其他设计课程与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门课程的教师的共同努力,如采用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从而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构成教学中的视觉体验

视觉是人的高级感官之一,人们接受的外来信息中约87G是靠视觉获得的。而视觉体验是构成教学中的基本的学习方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看画”的过程。学生在对图形、肌理、色彩、形状、形式、空间等知识的认识中,获得了对形式美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解,尤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会大大加强。在构成教学的视觉体验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视觉观察记录、识别、变形的练习,达到发展他们视觉阅读能力的目的,并且对设计作品中点、线、面、块、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产生全新的认知,把他们从以往形成的具象认知拉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来,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洗脑”。这一过程应首先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灌输给学生,之后依次在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进行不断强调,目的是训练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是单纯的具象思维所不能及的。在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对知识的积累,将成为学生进行未来专业课程学习和创作的基础与财富。

三、构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其中,再造想象是再现记忆的形象;而创造想象则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我们的构成教学就应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最终目的,这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说起“创造性思维”,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之,《学记》中就曾提出了“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开而弗达”意即“开而有限,达而有标”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提倡的是既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对学生提出一种有难度的既定目标,让学生在思考中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必依附在老师的指挥棒上,这与现代西方教育中所说的“创造教育”是相通的。而在美术学习上,虽也有“师心”、“师法自然”的提示,但与实际中所形成的“画匠作坊式”的师带徒的教育方法相比,远没有后者见效快,因此这种提倡长期不被重视。但“千人一画”的教育结果,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压抑,这恰恰与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艺术设计教学自身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双重的:一是观念的改变,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观念是揉合在新的教学实践手段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将传统的“一朵花五片叶”的教法改为“花开五叶”、“一花一世界”的启发式教学,从培养整体素质的角度来谋划、组织所教的内容,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探求知识的氛围中,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观察、思考,同时分析、讨论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建立自己独到的观点。又如:教师在授课中以构成形象为依据,根据创作新形象可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取其质同、取其意反等几种原则,引导学生创作出一件可能不同于现实状态,但却符合逻辑的作品,而这一逻辑应是设计者建立起来的并强加给观者的,同时又能使观者接受和认可,从而产生共鸣。因此,注重构成作品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由平面到形体的想象、由抽象再回到具象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洗脑”的过程。

构成教学的独特性在于通过感官的接触、学习,达到理性思维的成熟,并且正是这种独特性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构成教学的实验性特征

过去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作品时,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品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制作或者说创作作品的过程。这是在构成教学中尤其不可取的。实际上,正是学生在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才能更快地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如:在立体构成中学会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时,体会的是创造的快乐和对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思考的一种满足感。这其中,培养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发展的是他们对工具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并且,在实验性的探索中他们体验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构成元素的组合形态,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去创造新的形象,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筹划、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让自己所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能够在社会群体中交流。因此,从实验性的角度看,实验的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指导老师则更应注重对每个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引导。

综上所述,在科学的课程体系保障下,通过视觉体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索性的实验环节,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美、运用美,构成艺术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

[2]赵殿泽.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4.

[3]林书尧.基础造型学.维新书局,1970.9.

[4]文增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10.

篇4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ARM;FPGA

嵌入式系统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简称,它是相对于通用计算机系统而言的。IEEE计算机协会将其定义为用来控制或监视机器、装置或者工厂等大规模系统的设备,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国内一般将其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近年来,国家及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不少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难以很好得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1][2]。

一、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嵌入式系统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嵌入式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两大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都讲解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ARM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ARM汇编和程序设计,中断和异常,基于某型号的ARM芯片功能的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Linux系统架构、Bootloader移植方法、内核裁剪与移植、基于Linux系统的驱动程序开发[3][4]。

目前在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授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ARM为参考平台进行讲解过于单一

目前为嵌入式平台可提供的CPU方案包括ARM、DSP和FPGA。ARM偏重于控制功能。DSP偏重于数字信号处理方案。FPGA目前能够移植ARM、DSP和NIOS软核实现各种灵活的应用。目前授课中只讲解ARM,而缺乏对各种不同的架构的横向比较。学生们无法更加深刻的理解ARM、DSP和FPGA体系结构的特点,从而影响他们在应用各种CPU方案时候的选型。

2.ARM体系结构的讲解过于抽象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对ARM体系结构的介绍限于说明书式的罗列介绍,信息量大,很容易忘记。笔者认为最好的讲解体系结构的方法是讲解设计这种结构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大量介绍汇编指令集这样填鸭式教学方式。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电子工程学科基本课程框架结构。嵌入式系统融合了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多个知识框架。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处于核心位置。ARM、DSP和FPGA体系结构都包含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里面。而目前我们的课程中缺失CPU硬件设计这一重要内容。学生只会用CPU而不会设计CPU。那么,他们对CPU的各种体系结构也是舍本逐末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门相关课程是计算机系统设计。学生在实验课中,需要自主完成ALU、单指令周期CPU(Single-cycle CPU)、多指令周期CPU(Multi-cycle CPU),乃至实现流水线32位MIPS CPU和Cache设计。而目前我们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介绍国际流行的通用或专用微处理器架构。内容主要是说明书里知识点的堆砌,大量是记忆的内容。

3.目前的教学内容存在普遍的重软轻硬的现象

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主要偏重于各种编程环境、开发工具、数据库、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上面,关于硬件的内容只是限于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我们培养掌握硬件核心技术人才非常不利。

二、基于CPU架构设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着将CPU架构设计的内容引入嵌入式系统课程,从而是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各种CPU体系结构中的指令集系统、指令流水线概念、中断等概念。通过FPGA硬件平台和QuartusII 6.0工具软件平台,使学生们掌握基于状态机控制模式的16位CISC CPU设计,MCS51单片机系列兼容型单片机软核系统设计,基于流水线技术的16位RISC CPU设计,以及基于SOPC技术的32位Nios II软核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学生们尝试从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过程,从每一个逻辑门至锁存器、移位寄存器,从RAM、ROM、FIFO、锁相环PLL、Cache、ALU至DMA、硬件通信接口,从8位CPU至32位嵌入式系统,即从最基本的部件至整个宏观过程。通过上述学习,学生们可以深刻的理解包括各种CPU体系结构的概念。而且FPGA提供高效的软硬件调试和测试工具优化设计,如基于功能和时序仿真的硬件静态测试方法、基于能完整配置进FPGA内部的嵌入式逻辑分析仪SignalTapII测试工具等。可以通过嵌入式逻辑分析仪实时的可视化各种CPU的管脚时序。对于学习CPU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好的补充。显然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内容、实验模式和实验手段上是没有的。

三、教学实例

CPU硬件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学生们通过FPGA硬件平台将传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涉及的CPU功能模块和CPU完全使用VHDL和EDA技术来表述与构建,最终完成一个片上计算机系统的构建。

CPU由各种基本的功能模块和数据通路组成。通过课程中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了解CPU的硬件模型,然后通过实验使学生完成基本的功能模块的设计、综合、调试、仿真和硬件实现,即硬件设计。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指令集系统设计和程序的调试,从而完成软件设计。

CPU的功能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指令控制

程序是指令的有序结合。CPU是按照程序员输入的指令进行工作。CPU的首要任务就是严格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

2.操作控制

根据指令CPU产生控制信号,控制计算机若干个部件协同工作。

3.时序控制

操作信号需要按照产生时间、稳定实践、撤销时间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功能部件的工作,即所谓时序控制。严格的时序控制保证了计算机系统的协调工作。

4.数据加工

对涉及数值数据的算术运算、逻辑变量的逻辑运算以及其他非数值数据(如字符、字符串)的处理,它是CPU的基本任务。

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运算器主要包括算术逻辑单元、数据寄存器、缓冲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组成,是数据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加工处理部件。控制器接收命令控制运算器执行相应操作。控制器包括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五部分组成。控制器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任务:

1.取指令

程序计数器指针指向内存中的某条指令,取出并存放到指令寄存器中。指令的操作码部分送给指令译码器,程序计算器加一指向下一条指令。

2.译码

对译码器中指令操作码进行识别和解释,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启动相应的部件,完成指令规定的动作。

3.数据流控制

指挥和控制CPU、内存及输入输出部件之间的数据流动方向。

四、结语

按照上述的基于CPU架构设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奠定了学生们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硬件基础。这一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经过工程实践的训练,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热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了工程实践的视野。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上述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邓春健,李文生,杨亮,等.“ARM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3):94-96.

[2]俸皓.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30):29-31.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竞争机制引入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学科,建立完备的竞争体系,设立教师教学效绩评价表,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效果。结果: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率、科研及教研项目申报率、主动听课率、实行教学改革项目数量、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高年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均明显提高。结论:竞争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快速、稳步的发展,提高学科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能力。

关键词:竞争机制 高等教育 中医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科建设已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成为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1]。而中医高等教育是当代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最主要方式,于是如何加强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科研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我院从2011年始将竞争机制引进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试图通过效果评价将其用至学科间竞争。

1 研究基础

中医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固定,部分教师视教学过程为一种习惯或任务,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使学生在这些教师所任课的科目中形成相对空白的一环,这样也就必然使学生无法较好的完成整个学业,导致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空间缩小【1】。另外,现中医高等教育学科配置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2个学年在河南中医学院下属学科中选取外科学科作为试点,将竞争机制完整的引入学科建设中三级评教、教师培养、科研、教研、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德育的各个方面。使其形成较为细化的分值,并将分值带入每学期学时统计、教学酬金计算、下阶段学时安排、各种评先等方面,应进行年终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表,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将结果与本学科以前状况作以比较,并形成相应学生、各教龄阶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形成效果评估。

3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2个学年中外科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上升27.6%,科研及教研项目申报率上升了45.2%,主动听课率上升37.1%,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上升87.5%。在相应学生、各教龄阶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调查问卷中显示,98.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外科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87.2%认为外科学科更具有凝聚力,93.2%认为高年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明显提高。

4 结论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多方面增强科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人才,提升临床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2]。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现有的中医高的教育学科建设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中医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来说相对较为固定,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教学为一种习惯或任务,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使学生在这些教师所任课的科目种形成相对空白的一环,这样也就必然使学生无法较好的完成整个学业,导致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空间缩小[3]。另外,现中医高等教育学科配置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而如何有效的加强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科研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研究人群为教师,他们经过社会历练,心理发育健全,竞争所可引发的一些负面效应,即“竞争性抑制”作用基本不会出现,而研究结果证明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明显提高。竞争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深更广的知识及各种能力,方能驾驭各种场面。这可成为一种动力,促使教师自我素质提高及自我能力的展现,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快速、稳步的发展,提高学科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能力。并且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鼓励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故在年终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表中的数据统计方面,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以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前提条件下,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科建设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研究中也发现竞争机制还可以引入各个学科的各个单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学科间竞争机制和学院间竞争机制形成,从而全面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只有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竞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科科研和教学水平,才能使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顺应历史潮流,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科技中医高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天琪,郭庆.跨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发展[J].现代情报,2012,32(2):139-146

篇6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吸取它的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四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形象。在评选创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上他们的画到投影仪上展示,并上台作介绍,正像一位同学说的:我画的是孙悟空大战哪咤。你们看,哪咤三头六臂,手执银圈,脚踏火轮,而孙悟空腾云驾雾、高举金箍棒,眼看就要打下去了……顿时掌声雷动,二个、三个……一双双手举得高高的,都想上台展示自已的劳动成果,足见课前他们的创作是多么的用心啊!

最精彩的片断当属拓展想象这个环节。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十分丰富离奇,有些是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就像我们班的泽鸿同学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化解巴以冲突,让他们马上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帮助当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多么有政治远见啊!小小年纪就能关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现出当代中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王鹭鹏同学紧接着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另一名同学想象更切合实际:“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年龄最小的玮凡同学也不甘示弱,她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班上好动大王黄灵清此时也不甘寂寞,他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要让老师越来越年青。”又是热烈的掌声。下课铃响过一阵子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是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如泉水喷涌而出。从他们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开阔,美猴王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神话小说的特点学生理解是到位的。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学得那么辛苦了,考试时我可以偷看,我还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过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对于这种暴露出来的个人享乐想法,我也及时地给与教育,引导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篇7

关键词:创编;创新;体育课堂;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38-04

说起体育课堂“诚信”,或许有人会问,体育课堂怎么还存在诚信问题?主要在哪里?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什么负面影响?存在“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诚信”素养?本文主要阐述由“创编”案例引发的对“诚信”问题的思考。

一、涉及“诚信”问题的“创编”案例及分析

(一)“创编”案例描述

一节器械操观摩课,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几节单个动作,并对其进行了组合练习。在课的基本部分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器械操队形,并在创编结束后各组依次展示。结果显示,原教学班上课的学生所创编的器械操队形与异地借班上课的学生创编的结果完全一样。

(二)“创编”案例分析

不同班级的学生各组创编的队形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令人疑惑,为什么完全不同的学生会有如此相同的创编结果?究竟是谁创编的?教师在学生创编队形这一教学活动中发挥的是什么作用?假如是学生自主的创编,不同学生完全相同的创编结果会有多大的可能性?假如创编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任课教师又为什么这样创设体育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该课例又认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器械操的创编活动很大程度上应该不是学生所为,而是由教师事先创编好,让学生按照老师创编的动作进行练习,并在课堂上配合老师完成“创编”任务。这一设计反映出一种体育教学“诚信”缺失的现象。实际上,任课教师之所以这样设计,其出发点并非恶意,而是想突出创新,又想突出教学的有效性。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任课教师课前未曾预料,不但无形中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或多或少是对看课者的一种善意的“欺骗”行为。为此,在创设观摩课堂的时候,要引起人们对该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

二、体育课堂教学“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根源

“诚信”一词,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无论各行各业都已将“诚信”视为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缺少“诚信”的行为不但是一种短视行为,而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工作,也依然不能缺少“诚信”,但并非所有的体育课堂都十分讲究“诚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诚信”缺失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诚信”缺失呢?

(一)体育课堂教学“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体育课堂教学“诚信”的缺失,意味着课的价值削弱,同时,也将影响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结果,且缺失现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内容”选择上的“诚信”缺失表现

体育课堂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属于内容的选择问题。纵观体育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终身体育所需,而是存在一些无实际学习或锻炼价值的内容选择现象。体育课堂组织的既不能锻炼学生身体,又缺乏实际教育意义,甚至不太健康的游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诚信”缺失现象。学生参与了这些游戏以后,各方面都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学习的时间又被这些无意义的游戏占用而被浪费,因此,诸如此类的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选择内容的做法,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诚信度”不高的现象。

2.“方法”选用上的“诚信”缺失表现

任何一节体育课教学,都离不开方法,但具体到课堂上,并非所选择的方法都十分有效,有的方法存在走过场或形式化现象,尤其是观摩课堂,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如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上的运用有的就走进了一定的误区,如“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所设计的课堂有新课改的影子,组织了反复“扎堆”,缺少实际意义的形式化的探究,还有的表现出以假问题、短时间、不完整的探究活动,结果学生由于受假问题的误导,难以探究出有意义的答案;由于受短时间的限制,难以对一些问题有深入的思考;由于有的课堂上只是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而没有进一步检查探究的结果,使得学生逐渐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等。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化的现象,也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3.“教学”环节上的“诚信”缺失表现

体育课堂教学,尤其是新授课的学习,都不可脱离“教”与“学”的环节,但是有一些课堂,尤其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反复操练过的观摩课堂,往往在“教”与“学”的环节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有的表现出,老师刚讲解完动作要领,学生就知道怎么做了;有的是老师刚做完示范,学生都已经知道该动作是什么感觉了;还有的是学生刚刚练习不到几分钟时间,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了;甚至还有的课堂,老师带领同学们做武术套路练习的时候,老师因忘了下一个动作怎么做,出现“卡壳”现象,而学生却记的很牢,非常连贯地完成了套路练习等等。这些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缺少完整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违背人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情节,但实际上反映出的也是一种教学“诚信”的缺失。

4.“创新”设计上的“诚信”缺失表现

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几乎所有的观摩课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有创新的部分,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相反,有的创新实际上是为创新而创新,缺少实际的创新价值,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现象,文章开头的“创编”案例就是在“创新”设计上出了问题。除此之外,体育课堂上的无意义创新也时有发生,如一些课堂为了能够反映出任课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该课指导环节故意创设了一个“突发事件”,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该“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从而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创设已经脱离了实际,也就是说,已经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因为,任课教师在准备该课的时候,事先已经知道是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去处理该“突发事件”,这样的做法缺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5.“语言”表达上的“诚信”缺失表现

体育课堂上,有的老师的教学语言缺少“诚信”,有的还表现出随意性较明显,如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上,有的任课教师说,这节课上看哪位小朋友表现的好,一会儿给他一个奖励。可是,一节课结束了,也没有看到老师对表现好的学生有任何的奖励措施。假如,这样的语言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而且每次也都不兑现奖励的话,时间久了,小学生会对老师失去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体育课堂,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观察或练习,往往在这些教学活动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并说,一会儿大家观察(或听讲、练习)以后,我会提问大家。可是,有些老师做完示范,而且学生也积极地配合认真观察完示范以后,并没有听到老师提问,这样的教学场景出现的越多,越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甚至,因老师不能“说到做到”,有的学生以后就不再认真听讲了,也不再认真观察了,甚至在练习环节,也更加自由化或偷懒了。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诚信”的缺失。

6.“游戏”比赛中的“诚信”缺失表现

无论是小学的还是中学的体育课堂,我们往往会在课的某一个环节,如准备活动或基本部分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看到任课教师组织一个甚至多个游戏,但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游戏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忽略“诚信教育”问题。比如,在游戏之前,教师对游戏规则讲述不明确,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公平现象,而教师依然按照最终获胜的小组宣布比赛结果,这样会在学生心目中出现“可以没有明确规则”的思想。还有就是即便老师将游戏规则讲述的非常清晰,但是,由于在具体游戏过程中,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则要求学生,结果也会出现各种违背规则的情况。这种因教师的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或有的稍有提示但未及时纠正,还有的教师分组和组织过程不合理,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公正现象,给学生带来的依然是“可以不完全遵守规则”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小学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绕标志物往返跑游戏,教师提出了“跑回到队伍最前面,与下一个同伴击掌后,下一个同伴才能跑出”,可是,在比赛的时候,一开始有一组学生未能击掌,下一个就跑出了,同学们一看老师没有制止,紧接着其他组的学生也陆续出现了这种情况,甚至还有的没有跑到终点,下一个同学就提前起跑的现象。这些看似未能严格遵守规则问题,但从“诚信度”的角度来看,不但反映出教师对“诚信”的重视不够,还表现出,学生“诚信”意识的淡漠。

(二)体育课堂教学“诚信”缺失的根源

体育课堂缺少“诚信”,在教学设计环节,有个别老师或许会注意到这一点,由于未能引起高度重视,会导致课堂上言而无信或虚假教学环节的存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并不十分清楚是否存在“诚信”问题,结果导致所设计的课堂出现“诚信”缺失现象。但为什么会出现“知”与“不知”的两种“诚信”缺失现象呢?换句话说,出现“诚信”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何在呢?

1.对“有效教学”认识不到位

体育教学都在力求达到有效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对何为“有效教学”有深刻的理解,结果导致,有的课不但没有充分体现出有效性,反而还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体育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再进一步说,就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方法的选用上,创新的设计上等等是否适宜,是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出发,是否达到了发展的要求。如前文中提到的器械操的创编,任课教师事先创编好让同学们课前反复练习,课堂上被当作学生的创编再现出来,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学生不但不知道该如何创编,而且学生还会对体育教学创编产生误解。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任课教师将虚假创编也误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体现。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功利思想冲淡了对“诚信”的坚守

无论是评优课还是公开课,为了追求名利,体现教学的“水平”,有些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在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这样难免会忽略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还会因为过多地考虑看课者,而忽略课堂教学本身的实效性。如忽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真实感受,相对比较机械地表演现象。有的演的比较逼真,更加接近真实的课堂,而有的演的较为虚假,远离课堂教学实际。这种常被视为“作秀”的课堂,实际上也是“诚信”缺失的表现。假如,没有名利驱动,大家就是为提供研究而上课,为互相学习而观摩,体育课上的“诚信度”也会得以显现,甚至不断提升。

3.评课标准的偏差导致“诚信度”降低

就评课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标准统一、客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目前,体育评课的权威标准并未建立,大家对课的认识不够统一,结果,对于好课与差课的判断模糊,甚至不同的评课者对课的判断出现严重的分歧。然而,任课教师在“做课”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为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准备。越是评课标准偏离客观实际,任课教师“做课”的效果也越远离“诚信”。因为,备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已经显现出不是将“求真”放于首位,而是“求新”思想,或是为“迎合”评课而在做课,往往会因此而脱离实际,自然难以摆脱“作秀”现象。

4.“诚信”素养不稳固而导致缺失现象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人们都应将“诚信”放在首位。但目前,诸多事实显现,并非人人在任何时候都很讲“诚信”,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稳固的“诚信”素养,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做法也不十分理想。假如一个人的“诚信”素养尚不十分稳固,做事的时候,尤其是遇到要求“诚实守信”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出现思想上的不坚定,不讲“诚信”的事件就自然会发生。体育课堂教学的“诚信”缺失现象,也很有可能由此而生。因此,教师的“诚信”素养同样需要树立。

5.“诚信”缺失未被引起广泛关注

关于体育课堂“诚信”缺失问题,目前,尚未有人明确提出该如何应对,有的是未能发现该问题的存在,有的未能充分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还有的是未能专门提出对于不讲“诚信”的教学及“诚信”素养缺失的任课教师的问责机制,结果,体育课堂上的“诚信”缺失问题自始至终未得到消除。以上这些都表现出,“诚信”缺失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诚信”缺失对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更不容忽视。

三、强化“诚信”观念,提高“诚信”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强化“诚信”观念、提高“诚信”素养的必要性

1.体育课堂“诚信”缺失对体育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影响

有人在设计课的时候未能充分认识到是否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因此,往往无意中就会产生忽略“诚信”的教学环节。器械操的创编并非任课教师故意不讲“诚信”,而是忽略了对“诚信”的充分考虑。尽管如此,这样的设计依然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如创编环节不够真实、创编形式不够丰富等,结果在展示环节显得不够精彩。为此,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角度,强化“诚信”观念,提高“诚信”素养显得十分必要。

2.体育课堂“诚信”缺失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体育课堂缺少“诚信”的教学不但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如器械操创编环节的“诚信”缺失,很容易使学生在创编的时候流于形式,由于不是真正在创编,因此,学生就很难在该环节充分调动积极性,也就很难使创编意识和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环节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对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也就更加不利,因为学生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不注重“诚信”,自然,潜移默化的也将是对“诚信”的忽视。即便是任课教师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讲“诚信”,学生依然会因教师的非“诚信”行为而对这种品质的培养产生抵触情绪。体育课堂上,教师缺少“诚信”,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配合就会逐渐减弱,学生的“诚信”意识也会因此而逐渐淡化。

3.体育课堂“诚信”缺失将不利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体育课堂讲“诚信”,体育教师守“诚信”,在一定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正向的,尤其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一旦课堂上教师的“诚信度”不高,或遇到不讲“诚信”的学生视而不见,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样的不讲“诚信”的学习环境中丧失“诚信”意识和品质。当老师发现“诚信”问题较为明显,需要引起重视的时候,再去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的学生已经对不守“诚信”有了较深的影响。因此,与其事后纠偏,倒不如教师一开始就率先垂范,给学生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学习氛围,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

因此,体育教学设计中的“诚信”设计不容忽视,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诚信”行为影响更加深远。在创设优质课堂的同时,重视“诚信”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强化“诚信”观念、提高“诚信”素养的可行性

1.强化“诚信”观念可以从体育教学设计做起

体育教师要强化“诚信”观念,有若干视角可以切入,但从教学设计环节做起,将能够从思想上引起对树立“诚信”观念的重视,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事先能够把握究竟哪个教学环节能够体现出教师的“诚信”,哪些环节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时机最佳。假如任课教师在每次备课环节都能对“诚信”问题做出认真的考虑,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的就应该是诚实守信的教学情节。但如何在教学设计环节做到对“诚信”的关注呢?

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考虑内容的“适宜性”。体育课堂上所传授的无论是体育知识,还是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都需要围绕一个“适”字做文章。做到内容选择依据清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学环节达到教深、教透,学生在一节课上确实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最终衡量的是“学会了”,或者是“学懂了”,以及“会学了”。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内容,需要反思其原因,是难度过大了,还是实用性太差了,或是距离学生的需要太远了等。

其次,在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教的时候,依然需要重视方法的“有效性”。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方法做保障,而且,方法对施教内容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可以依据教学效果来衡量。方法越有效,教学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有效的方法体现出的是一个“实”字,可有的课堂方法太过于多元,脱离了教学的实际,有时,尽管是不错的方法,但并非都能适应于每一节课上使用。因此,在选择确定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其有效性至关重要。

第三,在设置教学目标上,依然需要考虑“准确性”。有些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目标的设置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往往会出现目标空泛、过大、过多等现象,而在具体落实目标环节,能够落实的又很有限,结果是大部分的目标都未能如期实现。假如将目标设置放在“诚信”问题上来考虑的话,目标的不准确,便是“诚信度”不高的表现,因此,未来再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时,需要重点考虑其准确性,从而提高便于达成的“诚信度”。

除此之外,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有很多地方能够体现“诚信”,如教学比赛规则的执行应说一不二;教学语言的发出应讲实话,讲真话,说到做到;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真切、有效,尤其要考虑能否真正解决重难点问题。否则,过于形式化的虚假创新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讲“诚信”,强化“诚信”观念,要及时抓住体育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环节。

2.提高“诚信”素养可以从日常教学细节做起

“诚信”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诚信”,体现“诚信”,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各种语言是体现“诚信”与否的关键。一节课上,任课教师所发出的语言信息量很大,如笔者曾经对一节“软式垒球击球”课上教师的语言进行过统计,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的各种语言文字量达8000多字,其中包括讲解的语言、指导的语言、激励的语言、总结的语言等等。体育教学中的语言,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严格控制,既要真实,又要守信。如表扬学生不失真,批评学生要诚恳,不讽刺挖苦,对学生的承诺要兑现等等。

其次,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各种行为,体现“诚信”方面更不容忽视。在每一节体育课上,教师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如示范的行为、指导动作的行为、摆放器械的行为、参与活动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都力求规范、准确、积极、有效。即便是在示范的过程中,老师有所失误,也应非常诚恳地从自身找原因,告诉学生示范不成功的真正原因何在,而不怨天尤人,这样的话,不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通过教师诚实的做法,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会就是不会,不懂就是不懂”的思想。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方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认真学习、刻苦锻炼。

篇8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改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被视为教师的生命,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新课标,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呢?

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围绕着教学课题进行互动。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内心感到很紧张,就会思维僵化,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认真听讲,怕他们学习不认真,总是压着他们听课、做笔记,使学生像接受知识的容器,坐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得很被动,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也不会自主学习。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生学会的作用远不如教他们会学习,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才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形成终身再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亲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地相处,有了问题就一起探索,一起讨论,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平时要放下架子,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好朋友,这样,学生会更加爱戴老师,有什么问题就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愿意听老师的话,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事实表明,学习是一项思维性很强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能活起来,那种严肃过度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思考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2.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才有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从而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而是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激发,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是成功的一半,假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感兴趣,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会明显的好。因此,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要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在进行《黄山奇松》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你们去过黄山吗?黄山上的奇松、怪石是什么样子的呢?”接着,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黄山风景的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3.备课要关注学生

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进行文本的设计,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多。有时候,老师也会针对学生备课,但很少真正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分析学生的学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得到同步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草船借箭》教学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设计阅读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做导向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文中是怎样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逐渐理解全文,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4.教学要体现师生合作

教师要改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比如,在进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时,要把学生的默读、朗读以及多媒体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这篇课文不仅讲述了德国的风景与民俗,还蕴含了生活的哲理,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才能慢慢地体会出来。假如教师包办学生的学习,利用讲解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情感受的。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立足新课标,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下,优化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踏踏实实地做好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教学设计;《药品管理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49-02

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项必要工作[1]。药事管理学是高等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本文以《药事管理学》中“《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介绍”内容为例,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互动环节设计、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方案的阐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规定,药品管理的规定,假、劣药品的认定与禁止性规定;熟悉药品包装管理的规定,药品价格和药品广告管理的规定,新药研制管理、进口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用语的含义;了解药品监督方面的规定。②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判断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中什么行为是合法、什么行为是违法;能运用所学药事法律、法规指导实践工作,建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学会运用现代知识体系和计算机网络等工具进行拓展学习。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家依法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性,理解其他相关法律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深刻认识相关法规制定的依据和实施目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唤起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在药学工作实践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规定,药品管理的规定,假、劣药品的认定与禁止性规定。难点: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枯燥,有的用语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假、劣药品的认定在具体案例中常有分歧,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本课程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三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己经完成了大部分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开展了相关的药学专业实验,药学专业知识结构己经形成,学生对药物的特殊性有了自己的理解,为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有所了解,有利于本章的学习。在分组讨论时学生反应可能会比较积极,但本章内容丰富繁杂,理论性较强,加之很多药学生有重自然科学知识、技能,轻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思想,讲授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时学生注意力可能会下降。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内容以理论讲授、课堂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法、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框架体系及总则部分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如“假如你要开办一个药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开办药厂应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申报审批的程序是?假如你要开一个药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开药店应向哪个部门申请?申报审批程序是?”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对本生产章内容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讨论后选派小组代表集中汇报,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讲解药品生产应当遵守的规定时,以典型案例如“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知识点变成生动的有形的事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从而更易于理解。在学习假、劣药品的认定时,事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在课堂上假设情景,模拟法庭审理假药、劣药案。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增加学生对药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指出各组工作计划以及实施的优缺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

四、学习资源

1.教材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药事管理学》(第5版)教材,“《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介绍”出自第五章第二节,该节段虽然整体难度不大,但知识点密集,重点、考点众多,其内容承前启后,关系到后续许多章节的学习。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第5版)。

2.期刊杂志 与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体现该学科最新动态的专业报刊杂志主要《中国药事》、中国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医药经济报等。

3.网络学习资源 以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五、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右侧为灵活区域,可书写典型案例的名称,关键信息等,学生讨论汇报时可在黑板上列出开办药厂、药店必须具备的条件等。通过PowerPoint教学软件,把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以及图表转移到教室;对文字的处理:大小标题可以用不同字号、字体来区别,在突出重点内容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加以表示;在名词解释或专业术语的讲解时,利用超级链接,以节省空间。例如在介绍“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等案例时,可配上相关新闻图片;总结开办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的申报与审批程序,采用流程的方式逐步呈现,涉及主管部门用红色标注。最后利用多媒体将本章的重点进行归类、强调、总结,布置课后讨论题目。

六、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除讲授法教学外,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实行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①课上互动:如让学生观看“齐二药事件”的新闻视频,在学生明白了事件原因、目睹了庭审画面、产生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后,教师进行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制定《药品管理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讲到“药品生产企业管理”和“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的内容时,教师抛出问题:“假如你要开办一个药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开办药厂应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申报审批的程序是?假如你要开一个药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开药店应向哪个部门申请?申报审批程序是?”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汇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解疑补漏。②课下互动:根据讲述章节进度,酌情在下课前留思考题,借助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提交作业与答疑。如查阅文献,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法庭审理劣药案―“欣弗事件”;上网阅读违法制售“甲氨蝶呤”的案例,分析其违反了《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的哪些条款与规定?建立教师与学生即时互动平台,比如:药梦空间学习交流QQ群,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疑惑,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药事管理领域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知识均无法从教材中获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网站、报刊上的最新信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以活学会用为教学重点,定期编撰与药事管理学相关的最新法规信息作为补充教材,将药事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进展及时传递给学生。本章节内容多,学时少,学生讨论汇报时教师要予以引导,严格把控好时间,提前安排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案例并思考问题,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教学设计的重要性[J].快乐阅读,2012,(32):34.

[2]田应彪,黎俊华,丁雁南.新时期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4.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Take"Drug Administration Law of PRC &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as an Example

WANG Heng,LIU Qing-guang,TANG Hui,WANG Hang-yu

(College of Pharmac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2,China)

篇10

自主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功能各不一样,它们只能相互补充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关系类似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妥帖,却说明了两者关系的依赖性。假如说讲读课文在强调认识,注重吸收,那么自主阅读课文则在强调巩固,注重运用;讲读课文在导航、示范,则自主阅读课文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的主阵地。自主阅读课文如此重要,但在平日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了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初一、初二年级的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将它们布置成课外阅读只让学生看一下;初三年级的自主阅读课文,连课外阅读的日程都排不上。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不能很好锻炼学生的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根本不能实现新课标对自主阅读课文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目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光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还远远不够,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重视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精心搞好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以期真正发挥自主阅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补充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呢?首先,做好课前预习是搞好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必要前提。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同时又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发现一些疑点、难点,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有效的预习方法,各有各的高见。而笔者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觉得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课前,教师设计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内容,然后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完成对教材内容的预习。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同时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有序,教学更高效。不过,在课堂上一定要巧妙使用导学案。由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根据课本、教学参考书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对导学案上自己能够理解的题目进行了作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导学案内容逐个再讲一遍,结果不仅让学生对上课、文本失去了兴趣,而且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激情,没有生成,没有思维的碰撞,更没有知识的拓展延伸,又何谈高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巧妙使用导学案,合理使用导学案,也是上好自主阅读课文的重要保障。其次,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自主阅读课文教学高效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应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专家们对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的教学探索指明了方向。如果把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比喻成工笔画,那么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就是粗线勾勒的山水画。故而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是整体中求“略”,部分中求“精”,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随意翻阅,不是细致琢磨,更不是大包大揽牵着学生走。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还有教师有效地引导,沉浸在文本中的时候,还能运用读书方法,不仅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初中自主阅读课文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素材,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敲门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真正发挥自主阅读课文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自主阅读课文的同时获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迁移,给学生阅读提供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逐步引导学生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出一片丰富多彩、灵活自主的天地,让自主阅读课文教学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换得学习主体能力的提升。

作者: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