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关爱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与人关爱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与人关爱作文

篇1

我的姑姑近来正在给一个初中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很完美,但也是很有效果的。看着姑姑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姑姑说:“姑姑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姑姑马上变得严肃起来,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非常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姑姑的话,我深感羞愧不已。同时也由衷地敬佩着我的姑姑。

姑姑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篇2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篇3

一、激发写作欲望,感受作文乐趣

作文课无非要解决“害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三个问题。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心理,都害怕上作文课,“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犯难。”怎样激发他们写的欲望和乐趣,再从有内容可写到会写作文。。

如本校老教 师朱和平老师在上《美丽的秋天》的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完两段课件后进行比较想象,体会到声色兼备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并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感受体验,从而燃起写作,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尤美丽老师代表我校与第二实验小学、东石井林小学等“协作校”语文课堂教学联研时,所执教的《剪刀、石头、布——一起来快乐习作》的作文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导入谈话和有趣的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消除了学生的习作畏惧感,还大大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作文就像在玩一样轻轻松松,得到了与会者及专家的好评。

二、提供写作内容,讲述写作方法

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写,没内容写,不懂得怎样写。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方法上的引导。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如我在上以“关爱”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情导入,确立主题

(一边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一边播放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图片。)

师:听了这首《爱的奉献》,看完这些图片,老师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们把自己的感受大声地说出来。

生:我觉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生:我觉得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生:我觉得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人们互相关爱的事。

……

师: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请同学们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写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生:要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要抓住什么?

生:关爱。

……

师:那么怎样在习作中突出“关爱”这个重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然后交流习作方法。

生:如《穷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里采用心理活动描写,我从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体会到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品质。

生:在《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采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生:在《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号喝了,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头,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逼真地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当病员不忍心再喝鱼汤时,老班长“皱起眉头”,后来病员在老班长的说服下喝下了鱼汤时,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前后神态的强烈对比、鲜明映衬,把老班长一心挂念革命事业上的崇高精神表现得十分鲜明。

……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生:要选准方法。

师:对了,我们要选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板书:选准方法 细致描写)

(四)、联系生活,拓宽思路

师:生活中有很多乐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邻里乡亲之间的……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材料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交流交流。

生:有一次下大雨,我没有带雨伞,就站在学校大堂等雨停。黄老师下班看到后,就让我钻在她的雨衣后面用摩托车把我送回家。

师:是呀,师恩难忘。

生:我要写的是我家邻居。他不仅酷爱学习,还很有爱心。记得在四川大地震的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所有零花钱都捐给四川的人们。

师:这个人真值得写。

生:有一次,我送作业本到老师的办公室,由于作业本太多,十几本本子掉在地上了。正好有一位同学从旁边路过,就帮我拾起了本子,还帮我送到办公室。

师:这个同学真热心,你选得非常准。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从刚才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能够选择身边不同的人来写。

(五)、展示片断,捕捉亮点

师:现在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你认为写得比较好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同桌写一位“舍己为人的叔叔”写得非常生动。“李叔叔像箭一样冲到拖拉机旁边,猛地跳上车把孩子抱住,一下子又跳到地上。”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动作,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是我的同桌写的,写得非常美。“外面寒风呼啸,风娃娃抱着树枝打转,像一位位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觉得这里写得很传神,更加衬托出妈妈对“我”关心。

生:我的同桌也写得很动人。“奶奶补得是那样认真,灵活的手指在来回穿梭,慈祥的眼神注视着衣服,像深深的潭水……”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很细腻,能较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篇4

关注社会热点,呼唤人文精神类

关注社会热点,呼唤人文精神,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

【全国新课标卷解析】

一个油漆工的顺手之举,挽救了数条与己无关的生命,一个微小的因,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果。

从油漆工的角度看,修船工补的是小洞救的却是人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事关乎大局,小的善举可以造就大的成功。做人就是要坦荡无私地顺从内心法则,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生命面前没有分外之事。积沙成塔,积水成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贡献。

从船主的角度看,漆工的顺手义举拯救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在已经付过工资的情况下,他还拿了一个大红包来找漆工表示感谢,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做法,而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不正是当今所弘扬的时代精神吗?

核心词语:小善举、大恩德、感恩

【北京卷解析】

老计作为一个平凡的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可谓辛苦,可谓坚持。这么一个简凡的岗位,每有火车经过他都会投以微笑,招手,敬礼,送以安全的信号,可谓心态良好,可谓敬业负责,可谓对工作、对人生、对他人生命的珍爱和珍惜。而相应的火车并非飞驰而过,而是鸣笛以示回应和感激,这也让老计的生活不那么单调和寂寞,让他的行为更有了理由和动力。那回应的声声汽笛,可谓肯定,可谓感激,可谓尊敬,可谓回报。老计的招手和汽笛的回应,让寂寞幽静的深山霎时生动美丽起来!

核心词语:责任、坚守、奉献、尊敬、和谐

【山东卷解析】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很长一段时间了,改革是否成功,改革能否坚持到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其实,让改革进行下去不仅需要改革者敢于担当责任,同时还要坚韧执著,勇猛无畏,更要顺应形势,不能一意孤行。如果改革者一味蛮干,只会换来失败,甚至带来灾难,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就材料本身而言,可概述为“革命成功不能缺少的N种因素”,推而广之即是“做事成功不能缺少的N种因素”,因此考生只需抓住材料的任意关键词即可审题立意。

核心词语:改革、担当、责任、坚守、勇气、人情天理

【重庆卷解析】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俗话说“礼尚往来”,一声“你好”,一句“明天见”,渗透着这位普通工人的淳朴之爱、牵挂之情、善良之举。正因为他一贯的慈善热情、礼貌相待、平等友爱,才使得他在困境之中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得到营救。这个作文在主题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思维延展性,它在奏响着人文关怀的乐章,跳动着时代的气息、闪烁着人生的哲理。它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彰显的是社会的和谐、人性的美好。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人情冷漠、关爱缺失、危机遍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等良好风尚难以成为大众的自觉选择。而这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让我们深感社会中礼仪和谐、关爱仍在,社会也更需要精神的重建、责任的担当、信念的坚守,因为它是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心态的基石,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纽带。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未必高大巍峨,有时只需要一点点光亮,就足以烛照人间。而材料中工人与保安的关系正是这种互尊、互助、互爱的难能可贵的精神的展示,它向我们展示了平易中的感动、平等中的高尚、平凡中的伟大,更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冷暖、社会的文明!

核心词语:尊重、关爱、人间冷暖

【广东卷解析】

目前,人们的生活或事业在现实生活转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挫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现实环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是回到过去,还是幻想未来?曾两度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面对这样的人生课题,命题者希望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思考。

本材料的关键句是居里夫人在信中的总结——“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居里夫人为什么这样讲?起因是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说出了自己愿意生活的时代,暗示自己现在生活的时代不够理想或不好。因此考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进一步思考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无论是盛赞过去,向往未来,还是直面现实,都是一个人生态度的话题。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时间与地点,所以只有抛弃空想,脚踏实地地珍惜现有生活,以平和的心态直面人生,才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之道。故而本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我价值;②人生价值的体现与时代环境的关系;③什么样的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④做时代生活的主人等。

核心词语:时代、选择、有用、有趣、心态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语文,尤其是作文,从来就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当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思想表现出某种意识或整体倾向于某种意识时,往往会激起社会生活的涟漪,命题者就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时代背景。所以无论是新课标卷的小善举成就大德,还是北京卷的坚守,重庆卷的关注人间冷暖,或是广东卷的对所生活时代的选择,都是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我们的社会,思考我们的生活。

哲理思辨类

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从选才角度考虑,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因此哲理思辨考题也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篇5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现状

当前,由于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与训练,注重应试教育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学生的知识来源仅仅局限于书本,对周围人和社会缺乏应有认识。

2、教师方面:在引导学生加强阅读训练、写作实践等方面,仍沿袭旧方面、老路子,新方法、新手段不够,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上还有欠缺。

3、学校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唯分数论、唯成绩论,放松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重大意义与主要内容

人们通常把人文素养的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看了几百篇优秀例文就可以轻易完成的,非得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可。语文课程标准就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写作能力才会日渐提高。

三、提高人文素养,要强化“三个观念”

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具备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强化阅读观念,让学生在书本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爱别人、憎恨丑恶,可以让学生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学会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纠正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二是强化体验观念,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三是强化创新观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句话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课程标准》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利用语文教材抛砖引玉,从读学写。教材所选编的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它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通过朗读和多媒体课件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看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皑皑雪山、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和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组成的奇异景观,感觉到自己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

2、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单纯地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课外的阅读中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的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拓展延伸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让学生在童话的海洋里遨游,在精美的故事情节、大胆瑰丽的想象中受到品德方面的熏陶。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是要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倾诉的欲望;构建一个融洽、平等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各自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运用师生间、伙伴间的欣赏和评析,极大地引导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二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肯定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去热爱语文学科进而热爱生活。让学生在每天的每一节语文课中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

三是开展个性化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按人文教育精神开展个性化的施教,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认知性两个特点结合起来。

4、加强学生写作锻炼。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因此,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多写多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篇6

感谢你,亲爱的妈妈,是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是你哺育我长大;是你教会我做人;是你用辛勤的汗水陪伴我成长,感谢你,亲爱的妈妈,你教会了我一切一切……

记得那年夏天,天阴沉沉的,乌云密布,马上要下雨了。这是,放学了,一个一个家长把孩子都接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了,我当时心急如焚,我知道:爸爸今天有会议开,没时间,可妈妈的了重感冒。怎么办呢?

我正在焦急地想该怎么办的时候,突然,妈妈打着伞,慢慢地向我走来,对我说:“孩子,着急了吧,都是妈妈不好,看,我在家煮了两个鸡蛋,生怕凉了,我特意把鸡蛋放在怀里,我知道你中午没吃饭,现在饿了,快吃了吧!”我的眼睛紧紧盯着鸡蛋,眼里充满了泪水。因为妈妈带着重感冒来接我还煮鸡蛋,心里感动极了。在看看妈妈的手,一个泡连着一个泡,整只手都肿了,红了。我连忙问妈妈这手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噢,这你不提我还给忘了呢!只是被热水烫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望着妈妈,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激,只是默默地流泪。妈妈瞅着我,我瞅着妈妈,妈妈老了,妈妈真的老了,眼角的皱纹,头上还有一丝丝白发…… “孩子,鸡蛋会凉的,快,快吃了呀!”妈妈说。“妈妈还是你吃吧。你不用担心我,你也不是没有吃饭的吗,还是你吃吧!”“孩子长大了,孩子长大了,好吧,这样吧!一人一个”。我点着头,妈妈用颤抖的手拿出鸡蛋,递给了我,我拿着鸡蛋,心里有对妈妈说不出来的感激,只是默默地念道:“这是妈妈用红肿的手给我煮出来的呀!我含着泪,慢慢地吃着,不知不觉,感觉鸡蛋有千分重,怎么也送不进嘴里……

我一定会感恩的,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她容易吗?我觉得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会使我快乐。使我懂得珍爱,它教我回报,感恩是伟大的,我一定会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

【作文二】

雄鹰高翔,白云逸飞,那是蓝天对大自然的感恩;大海壮阔,小溪幽雅,那是河流对大自然的感恩;稻谷芬芳,硕果累累,那是大地对大自然的感恩.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51-02

都说“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身处广阔天地的农村学生在写作时却“颇感难为”,表现在视野狭窄、信息贫乏,所写的作文往往选材平淡、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在写作中“大有可为”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分低、中、高年段进行“走进生活,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笔者作为小学高年级段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两年探索及尝试发现,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只有贵在得法,才能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习作素材,收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作选择性的观察

学生观察生活要有选择性,以一定的目的作为出发点,为写作获取丰富的材料。观察不是盲目、被动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比如六年级的一次习作课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我校有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尝试:第一次习作时,教师先不进行指导,让学生自由写。结果,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父母给自己的关爱,而且大都选择“自己发烧感冒了,爸爸或妈妈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或是“有一天,放学时天突然下起雨来,爸爸或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等事例。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但局限于“自己遇到难题时,某某耐心帮助自己”“放学时下雨了,同学把伞让给自己”等这类“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教师讲评之后,让学生重新观察,要求观察时选择那些新鲜的,但又能触动心灵的事例来写。经过有选择性的观察,学生挖掘到了许多感人的素材,如“雨夜,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车后,爸爸怕我冷着,把上衣拉链打开,让我钻到爸爸宽阔温暖的后背”;“放假时,爸妈远在广东打工,没人来接自己,自己扛着沉重的行李走在路上,邻村的叔叔看见了,二话不说用摩托车把自己送回家”;“自己坐车去广东和父母团聚时,卧铺上的被子薄,冷得瑟瑟发抖,邻座阿姨把她的被子让给自己盖,她却只能拿一件厚衣服盖”等温暖而触动人心的事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温情。学生作文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达到了预期的写作要求。

二、引导学生作整体性的观察

我们要想准确客观地表现或挖掘某一事物,揭示某一现象本质时,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观察,在观察中不可忽视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许多学生在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只注意到该事物当时呈现的特征,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把事物或现象与它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比如观察某个人物时,除了观察人物的外形、言行举止、生活习俗,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外,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生活的环境,从侧面环境烘托主要人物的特点。如教师指导“描写一个活动场面”的习作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从活动场面的整体氛围着手,如对“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先引导学生体会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气氛,然后结合紧张激烈的现场气氛,观察场上的选手、场下的拉拉队员,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些什么,有着什么样的表情等,整个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最后重点观察1~2名同学的动作和神态,突出参赛者的拼搏精神,再写观众的喝彩声、加油声,从侧面烘托比赛的气氛。有了对事件整体观察的意识,学生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脉络,在写作文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

学生在观察中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高年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接触写人状物类的文章,那么,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人物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的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学生观察人物的个性时,要善于抓住一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感受,抓住体现性格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观察人物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积累人物形象的素材。如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以父母在雨中接送学生的情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以及细微的动作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从父母此时此刻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而观察某一事物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时令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等。如春天时布置学生到野地里赏桃花,引导学生在观赏时从远观到近观,从视觉到嗅觉,从静态到动态,抓住桃花在春天的灼灼姿态、花朵丰腴、色彩艳丽、娇艳欲滴、树态优美、枝干扶疏等特点,还要注意本地桃花跟其他地方桃花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逐层深化

观察事物应分清层次,逐步深化。比如观察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形体、表情,再观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在事件中的表现,最后做到通过外表揣摩内心,通过语言判断思想,通过行动揣摩性格,通过细节寻找特征,通过表现了解品质等。又如观察景物时,除了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还要留意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要突出景物的有形特点,了解静物的功能作用,联想景物与人的关系。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习作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逐层深入地观察,即兴为学生表演“拍蚊虫”,教师即兴表演时针对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特意稍显夸张:老师批改作业时被蚊虫骚扰,不停地驱赶,结果蚊虫不依不饶,总想找机会叮上一口。老师不胜其烦,想把蚊虫消灭掉,想尽各种方法要把蚊虫置于死地,最终与蚊虫周旋了一翻,用书本把蚊虫拍着了……在教师表演完之后,学生通过观察,从神态表情揣摩老师被蚊虫骚扰时的心情,老师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通过老师追踪蚊虫的眼神、动作这些细节,表现出蚊虫的狡黠、嚣张……由于教师引导得当、表演到位,学生兴趣盎然,回答时妙语连珠,能通过教师的外在表现,挖掘出丰富的素材……这样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观察积累,使学生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事物表象,而是看到事物的深层本质,逐步提高他们观察积累的能力。

篇8

市场经济是以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竞争经济,企业这样一种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要有竞争力,前提是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去整合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以获得最大产出。管理是为资源的最大产出服务的,这就明确了管理的基本逻辑:先确定做哪些“对的事”,并明确做这些“对的事”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再探讨如何组织人把事做好。

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之上,我们提倡的科学管理方式是:以恶对事,以善对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体现法治精神,约束的是人“恶”的一面,法不容情;对人最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精神,弘扬的是人“善”的一面,利他就是利己。

具体说来,这种方式包含以下3个方面:

第一:以恶对事,就是“以法对事”。对事管理的起点是“我不相信”,只有在事实与数据的支撑下才能够相信。

曾任IBM总裁的郭士纳讲过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这句话讲清楚了对“事”的管理逻辑,那就是凡事不要讲愿望、讲希望、讲良心,而是要讲制度、讲流程、讲检查。与其相信人的良知,不如相信制度的力量。

对事为什么要用法治?或者说,做事为什么要先从最坏的地方去打算?这涉及到思考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科学精神。从理论上讲,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做成功,是因为遵循了科学原理,或者说遵循了事情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当然,经营公司的规律性在短期内也许体现得不充分,不容易体现在每一件事上,但如果把公司管理的科学性抹杀了,把经营公司当成“玩权术”,那就是对这几百年产业变革的无知与狂妄。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说的就是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去探索,就总有实现的一天。由此我们知道了在做事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做事”本身的难度,事情做不成,最大的敌人是“人为破坏”。

众所周知,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以消除“人为破坏”为目标的流程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优化流程,减少人为因素。”道理很简单,管理中人为因素越少,主观因素就越少,客观因素就越多;管理中人为因素越多,主观因素就越多,客观因素就越少。

这就是说,“以恶对事”是一种预防管理,预防意味着在事件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把如何行动用流程提前固定下来,而不是在事中或事后作出反应,把企业管理者培养成“救火队长”。

第二:以善对人,讲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管理的起点是“严爱文化”。

与做事不同,在人的意义上,追求的是在做事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比如在检查的层面上,对事要设想人可能会“腐败”、会“偷懒”;但在人的层面上,检查与监督体现的却是“关爱”,所谓“爱谁,就检查谁;害谁,就纵容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意味着我们在企业中要培养一种“严爱(严格执行规则就是爱)”的文化。中国现在被刑事处罚的官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官位也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法冶的力量在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体制不是基于“严爱”,而是基于道德说教的“溺爱”——权力不约束,害了官员啊。我不太相信有那么多官员腐败都是出于“人心”问题上,我更相信这是由于制度监督不到位,导致“以善对事,以恶对人”。

法治文化便是“严爱文化”,西方企业制度中有不少体现出基督教的原罪精神。社会学大师韦伯很早就指出,西方企业制度与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所谓原罪,讲的是:人就是人,是人都会犯错,没有人不犯错。既然大家都会犯错,那我们基于对错误所制定的规则之上的“爱”便成立了。我想,这就是对事要讲规则,讲规则要从抑制人性中基于“原罪”的“恶”出发;反过来,对人要宽恕、要慈爱,既然是人就会犯错,那么多一些敬畏之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就产生了。

第三,以善对人,讲的是一种利他的合作文化,一种“利他就是利己”的团队文化。

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客户。这一使命显然是通过员工去实现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从更大的范围上讲,企业的员工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客户的一部分,企业的终极目的中当然也包含了员工价值的实现。所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帮助员工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员工的认同与自愿付出,显然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要求。

更重要的是,世界千变万化,环境日新月异,市场的不确定性每天都在增加,特别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正在从以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体系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企业中大量的行为并不是事先可以规划好的,对于客户需求的变化更需要每个员工的创新行为来适应。

这就是“以善对人”所包含的另一种意义。在这里显现出一个顺序:在做事前,要讲科学分析,讲流程优化;但在做事的过程中,却要以人为本,讲合作,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时候就要假定人性是善良的。如果与同事合作的时候,或者上下级一起配合的时候,再以“恶”对人,去假定别人会算计你,会陷害你,那合作起来的成本就会非常高,事情也就难以进行下去。

篇9

我很无辜地望向妈妈,妈妈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女儿,你的良心呢?”

过后,我渐渐想明白了,是呵。为什么我要说不借给他呢?明知道他没钱给儿子医治,我却很狠心地说出那样的混账话!

这一刻,我才感到自己的善心不知何时已被泯灭,我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善良的女孩子了,我变成了一个冷漠,不再有同情心的女孩!这一刻,我很想笑。因为,曾经的我,曾写过许许多多批判这个社会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的作文。可我从不曾想象过,我也会是这里面的一份子!我一直把自己扮演得很清高,殊不知,我却是一个自己写出来的例子——我冷漠在心,对别人是假仁假义,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并对与自己是同一类人的人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我们互相攻击,都说对方的是假仁假义,可彼此却都在心里捏了一把虚汗。我对别人的关心,仅仅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用例子告诉他们我是个善良的人,我不冷漠。但在人后,我面对需要受助的人总会现出冷漠的本色,置之不理。

可是,为什么我会变成如此的冷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这个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善良与虚伪中挣扎,但一但他们被冷漠的风气所腐化,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个良心被泯灭的人,人情就会变得更加淡漠……其实,冷漠是人们对社会的不信任,是这种对别人的戒备,使人们对待别人逐渐变得冷漠!

篇10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被后人千古传诵。而我最喜爱的,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满头银发的老母亲埋着头,弓着背,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什么?有人说母爱就是无私的给予和关爱,而我认为母爱的另一种伟大是爱意的痛弃!

从懂事起,我就认为我的妈妈不太爱我。我比同龄的孩子断奶早,走路早,自己吃饭早。我自己去上学,自己收拾书包。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也总是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我自己去克服困难。看到别人的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忙前忙后,接送孩子上学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甚至怀疑我不是妈妈亲生的。

20xx年我参加了大连夏令营活动,别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而且还想妈妈。我是营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乐在其中。这个时候,我真庆幸我有一个不太管我的妈妈。整整一周,妈妈一个电话也没有打给我。最后几天,我也有些想家了,不过想到妈妈那么狠心,我也就不怎么想了。回家的那天晚上,我从车里老远就看到妈妈站在广场的灯下,一下车,妈妈跑过来,一下子抱住我,泪水夺眶而出。一进家门,爸爸就告诉我妈妈这几天,妈妈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知道我今天要回来,好几个小时前就做好了饭,然后就去等我了。我从来不知道,妈妈竟然这么在乎我!再仔细看她,比我离家时瘦多了。我这才明白,不是妈妈不爱我,冷落我,而是她深深地爱着我才让我自己学会去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