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11 01:3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大名著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

篇1

“爸爸,你怎么有那么多故事呀?”儿子问我。“书上看的呀!”我回答说。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从小热爱读书,每天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我都会给儿子讲一两个小故事,久而久之,儿子便发出了上面的疑问。后来,我给儿子看我儿时看过的小人书,我给他买了《四季的童话》等儿童书籍,渐渐的,由我给他讲故事,变成他给我讲故事了。每次我都认真听,并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儿子稍大一点,我就给他推荐中外名著的简缩版,就这样,故事激发了儿子阅读的兴趣,儿子的阅读量大增,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和人格。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走入千家万户,不少学生,尤其是缺乏家长正确教育管理的留守学生,一回家就守候在电视前或电脑旁,节假日几乎沉溺其中,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给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忽视了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现象极为严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组近日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课外阅读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7.7%,而通过观看影视了解名著的竟占了17.8%,这说明四大名著的阅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

我国正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很高。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为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以开展讲故事等读书活动为载体,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名著等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在语文或阅读课本中适当增加名著中的精彩故事片段,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四大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前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美猴王》等,历史课本中也有相关介绍,通过教师的剧情介绍,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了一些了解,产生一定的阅读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名著的能力,可以在语文、历史课本或课外阅读课本中再适当增加一些名著常识介绍、精彩故事片段赏析等内容,让学生对名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充分利用好晨读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减负工作的开展,学生课业量相对减少,统一上课时间相对缩短,学生的晨读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增多了。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晨读和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其中一部分时间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初中生可阅读简易读本、高中生可阅读原著。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熟悉其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把阅读到的精彩故事片段或自己的阅读感受、启发等讲给大家听,也可就某一故事等展开讨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可分小组进行,教师流动监督、指导。也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演讲和读书讨论活动。长期坚持,就能促进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习惯,既积累知识,丰富大脑,又能锻炼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三、开展好阅读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阅读名著后有收获和提高

篇2

《西游记》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名著《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1读了这本小说,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一种困难是战胜不了的。

就拿学习来说吧!记得刚学剑桥英语时,觉得特别难,心情常常很紧张,生怕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到我,但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用很溜的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又很羡慕。当我迷惘无助地在十字路口徘徊时,老师和父母及时指引了我,他们不断地鼓励我,引导我从语音、词汇等方面多练习,多积累,慢慢提高成绩,找回自信。

“学习是件苦差事”。但我坚持每天早上大声朗读英语单词,每天傍晚花半小时用点读机学发音,并按要求背诵所学内容。有时,我也会觉得记单词很枯燥,也会因为点读机中的测试成绩不如意而沮丧,但因为我心中渴望课堂内有自己那高高举起的手,所以我坚持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慢慢的,我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口语也流畅了,上课时老师也能常常看到我举起的收了,“苦差事”变成了“乐差事”。

现在的我,自信,努力,踏实,因为我深信: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陽光总会在前面铺路,这就是我读《西游记》的最深感受。

《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2我非常喜欢《西游记》这本书,是因为他们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坚持不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精神,让我懂得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从这本书中,我还悟出许多的道理,就佛祖压孙悟空这集来说吧,孙悟空虽然很厉害,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世上还有许许多多厉害的人,不止他一个,因为这点被压在五行山下。

还有孙悟空抢芭蕉扇那集来说吧,孙悟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芭蕉扇,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还没成功,可他还不气馁,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他们扇灭了火焰山的熊熊大火,翻过了火焰山。

就拿真假孙悟空那集来说吧,说假孙悟空差点杀了师傅,最后如来把石猴变回原形,这都得怪孙悟空心中对师傅的怨恨造成了现在的后果,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以诚相待。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特色鲜明,活灵活现,比如唐僧:他非常的善良,他为了理想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他的性格坚韧,面对所有的诱惑和磨难不为所动,最后终于取得了真经;孙悟空是一个勇敢的强者,不畏权势,敢于斗争;沙和尚是一个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人;最后就剩猪悟能了,他是一个好吃懒做意志不坚的人。所以我们要做像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那样的人,不要做像猪八戒这样的人。我们以后要好好习,做个不怕困难,长大做个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3不管你们有没有读过《西游记》,但是你们肯定都知道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这些人物和他们所发生的故事,可都是出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下面,就由我为大家细讲《西游记》吧!

《西游记》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王国。在这里,石头里可以蹦出小猴来,孙悟空会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能变成小蜜蜂、小妖怪、小鱼,变成宇宙和旗杆。他的猴毛能变成小猴子,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金箍棒能变的又长又粗,也能变成像绣花针那么小,那么细……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上天入地,到处飞翔!幻想,是创新的起点,敢于幻想,才会勇于创新。

《西游记》更是一个给人启迪的思想王国。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写了佛、道、两教的仙人,又在神佛的世界里反映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但是,对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做事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细思索,是非常有益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唐僧和他的徒弟们用了十年的时间,走了十万八千里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这体现了他们执著、坚定、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4小时候,最喜欢看电视里的《西游记》,看了几乎不下十遍,至今还爱看,这个寒假,我看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不觉感叹万分!

漫漫长路,多年跋涉,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为的是普度众生。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有七十二变化。在西天取经路上,悟空付出了很多,他不仅本领高强,而且机智聪明,随机应变。当师傅落入敌手,他总是与敌人周旋,其中的坎坷都一一化解,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尽管猪八戒给大家的印象不太好,但我还是要为声“冤”,首先是错投了猪胎,变得人不人,猪不猪的,到哪都吓人,尽管老猪本性贪婪好色,但他在西天取经路上帮助悟空降妖除怪,出了不少力,他吃苦耐劳,善良正直。

在西天取经路上,沙僧肩挑旦扛的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师傅,陪师傅打坐念经,任劳任怨。唐三藏是取经人的核心,本着一颗慈悲之心,他经历了14年,风餐露宿,任何磨难都无法打倒他西天取经的决心。

唐僧师徒不畏千辛万苦,历经种磨难依旧不放弃,直到取得真经。奔流的.河,如果没有暗礁的阻挡,就无法激起迷人的浪花;羽毛丰满的小鹰,如果没有暴风雨的搏击,就无法实现展翅高飞的自由;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

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而苦就是磨难的滋味,只有品尝过“苦”,享受“甜”时,才更有滋味,只有品尝了人生五味,什么才更有意义。

《西游记》2021小学生读书笔记5《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有惊无险的离奇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险恶环境作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得圆满,修成正果。

整本《西游记》带给我的感觉是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而这不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吗?取经之路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这一路上坎坷不平,跌到了你就爬起来,这里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难,失败了就再战,克服了就过去了,经历过了风雨,我们才能见到久违多时的彩虹。

清楚地记得有一回,我与父母一同登山观景,我兴奋极了,信誓旦旦说一定要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好不容易爬了一小时,我们离山顶已经很近了,可我因听一位游览完的游客说景色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秀丽,再加上长时间的运动让我汗流浃背,衣服黏黏的粘在身上很不舒服。望了望山顶,脆坐在了不远处的亭子里耍赖打起了退堂鼓,死活都不愿上去了。后来,在父母鼓励下,我鼓起了勇气,再次向山顶爬去,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却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我就像身处在人间仙境中一般……于是不由感叹:如果我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了如此之美的人间仙境,那我就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我们也能像书中师徒四人那样,执着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相信未来的一天,我们也能够取得那传说中的真经!

篇3

一、结合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精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稻草人》《我的老师》《小橘灯》《曹冲称象》等课文,不知激起了多少人读书的欲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适时介绍一些作家、作品,就更能逗得不少孩子心痒痒了。我在教《城南旧事》时给孩子们唱《骊歌》,讲林海英;教《皮皮鲁的风筝》时介绍郑渊洁,讲我小时候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讲《舒克和贝塔》;教《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介绍曹雪芹,讲《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恨不得马上去找来一睹为快。可见,语文课堂是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主阵地。

二、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

首先是让孩子们制定阅读计划,特别是寒暑假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老师推荐适合学生读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和家长一起选择喜欢的文学作品,列出阅读计划表,制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做到有目的地阅读。也许有人会质疑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书目会出现“乱读”、“随便读”的状况。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老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再经过孩子们的互相交流、推荐,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兴趣都会呈现大同小异的状况。因为生活环境和年龄相近,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昆虫记》等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些孩子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因为长期坚持阅读,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相应地,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可以从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和习作课上感受到。

其次是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有人很反感边读书边摘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果要求孩子一定要每天摘抄,可能会降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快速阅读”、“微阅读”之类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既是点滴的积累,也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从小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至于读后感、读书笔记,则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抒感,学会深层次交流。这样一来,完全是自然而然地付诸笔端,学生又怎么会不情愿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年少,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培养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故事性较强,趣味性极高的书籍介绍给他们,例如《安徒生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这样的书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离奇的故事情节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带头把书里的一些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上传到学习社区里,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并让学生也学着这样做,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断拓展阅读空间。从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网络;由报刊杂志到名人名著……寻找不同的文章题材、体裁风格的篇幅,选择读本供孩子们广泛阅读。让他们从小故事里悟出大道理;从奇妙独特的构思中分析写作技巧;从华丽丰富的语言中感悟文采;从多彩多姿的表达风格中,领略人文内涵,由此培养阅读兴趣,快乐阅读,快乐写作,提升语文素养。比如在学完《西游记》这篇课文,教师向学生介绍教师国的四大名著,引导他们去阅读。学完了古诗,我会让学生上网寻找各种类型的诗,并研究诗人的背景、文风等等;学完了冰心、林清玄等著名作家的文章,介绍其他作家的文章给孩子们阅读,并引导他们读一些名人传记,还在学习社区里开展了“我与名人交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成才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 开设阅读课

每个星期都安排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写读书笔记。这一节阅读课的开设,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又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为学生在家阅读奠定了基础。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

2. 建立班级图书柜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现在每个班都有一个图书柜。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一些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每人两本,每个学期轮换一次。组织学生管理借阅。图书柜设在教室一角,课间可以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去图书柜借书看。规定每次借书在下一节阅读课前必须归还,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爱读、多读、自觉读的习惯。具备了爱读、多读、自觉读的习惯,小学生就会大量地阅读,不断地吮吸知识的乳汁,就会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篇5

1 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

1.1难在无课外书

很多苏北农村中学的图书馆不过是作为学校的一个硬件设施而客观存在,很少有正常对学生开放的。学校阅览室多数形同虚设。相当多的学生除手中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书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不到20%,读过鲁迅、冰心、等经典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文学名著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一些优秀作文选、背背名著导读的考试的考点罢了。

1.2难在无支持

课外阅读所花的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虽然很多老师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希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考试的科目上,对看课外书大都不大支持。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会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读网络小说、不健康的书籍。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他们更是希望孩子能专心学习,视孩子读课外书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更不用说给孩子买些好书了。

1.3难在无时间

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只有五六分钟,而且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老师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但是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无休止的考试评比真的感觉很无力。

1.4难在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这一兴趣行成和发展的过程反应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水平。现实是不允许我们过分乐观的。我曾对班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过调查,竟有35%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苦恼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电视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形象、刺激的画面比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1.5难在无良好的方法习惯

通过调查了解到,其实多数学生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很少课外阅读,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读书无目标、无计划,有时仅仅为了好玩,寻求刺激。想看书就看一会,不想看半个月都不摸课外书。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视写读书笔记为读书的负担。

2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2.1学校要加强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投入和管理,使阅读资源效益最大化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对今天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实施“四配套工程”和省级“学校现代化验收”后,苏北农村中学其实不缺少图书的,学校要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的人员,建章立制,落实对学生全开放、全开架借阅图书。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家中的优秀藏书拿出来,交由学生专人管理,交换阅读。学生借书方便、快捷,这样一人有书大家看,众人有书大家读,使有限的图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种方法在我班实践多年,效果相当不错。一些原本不爱看书的学生,看到书就摆在自己眼前,看到别人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自己也读起书来。

2.2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在阅读需要中自主阅读,需要自己直接阅读。教师对阅读材料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作适当讲解,也可以有所借鉴和参考,但是这些都不可以替代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替代学生对阅读材料主体性的感受。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说的就是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师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要做学生自由阅读的引路人,给他们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教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方法,如介绍名著、推荐课外书刊、组织专题阅读、交流读书笔记,组织文学社团,等等。

2 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明确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每周至少写3篇不少于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习惯。

耐心指导: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学习阅读的技能技巧,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强调阅读过程,

检查督促:人是有惰性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逼”一下。因为阅读内容布置了,如何做也指导了,但如果不认真检查,那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鼓励激趣: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对学生交来的读书笔记,教师除了认真阅读批改外,对写好的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总之,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爱读书的民族吧!

参 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视野 全面素质 笔记

以前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使农村中小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不能认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再有,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他们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而且观念与实践没有跟上。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阅读教学仅是演练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课外阅读才是实战,是学生运用课堂阅读所学的阶段。说白了,教材就是专家给语文教师精心挑选的便于教学的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借鉴写作。叶圣陶曾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还可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又说“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可很多语文教师把教材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实在是可悲。有的语文教师主观上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客观上仍然跳不出教材的圈子,不愿改革创新,最后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学生的成绩是提上去了,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真正提高多少呢?就更不要说创新了!

二 课外阅读会不会影响语文成绩

这是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能否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性问题。实际上,只要看看魏书生、赵谦祥、吴泓、黄玉峰等优秀老师的教学,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这些教师都大搞课外阅读教学,他们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常常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班级,而学生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又绝非其他学生所能比。

三 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去实施。

第二,教师必须有大量丰富的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方面

课外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就行了。在教学时,尤其是教学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必要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

第一,要养成精心选择的习惯。朱光潜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

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多读一本没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事件和精力,所以必须慎加选择。

第二,要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选好书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当然在校期间,一般教师会制定统一的阅读计划,以便于检查和指导。实际上,主要是指导学生寒暑假的课外阅读计划。假期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时期。制定阅读计划能保证阅读的效率。

第三,养成按序阅读的习惯。序言和目录相当于一部书的导游图,你不看导游图,就直接去旅游。只能是瞎转,效率是不会高的。因为序言一般会告诉读者成书经历、写书目的、基本内容等,这对读者快速理解、掌握书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而阅读目录,并记住目录,也会帮读者理清全书框架、理解全书、快速记住内容,作用很大。曾有研究证明,看书前看目录和不看目录相比,在记住著作内容方面,前者比后者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叶圣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

篇7

王h波从小酷爱读书,家中书柜若干,藏书过万。和大多爱读书的人一样,王h波的阅读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父亲很支持我看书,所以我的零花钱基本都是用来买书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啄木鸟》《少年科学》这些杂志都是小时候特别爱看的,后来上了初中逐渐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对此,王h波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只要是书就对我们有用,哪怕是银行里理财的宣传册,读懂了都能长知识。虽然银行宣传册上面的内容并不具备什么人物情节,也没有太多故事性可言,但是这里面有语言的艺术。如何用最简单的词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你,让你认为有利可图,然后去买这些理财产品,这就是技巧。”

读书方法很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群穷其一生的梦想。从前读万卷书是困难的,如今科技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找到一万本书很简单,但是如何去阅读也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王h波说:“读书方法很重要,看书的时候要思考,不能看完了不往脑袋里去,那就是自看了。对于一些比较乏味的书籍,我可以推荐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交替着读书。比如一本书你看了一个小时,觉得有些累了,可以撂一撂,先看点别的感兴趣的书,换换脑筋,然后再返回来想想刚才那本书讲的是什么。如果能记起来,就接着往下看,如果记不起来,从头再看。这样的话,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二个我推荐的阅读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不认识的生僻字,一定要及时查工具书,然后在空白处标记出来,要不然你永远记不住。比如你看一本清朝的书,手边必须要有一些史书和工具书,辅助你去读这段历史。”

闲书也有知识和哲理

有些人认为,读专业书用处最大,但读起来索然无味。闲书好看,但又没多大加识,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王h波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学术书籍也有趣味,闲书也有知识和哲理,关键看你思考不思考。咱们先说有用之书吧,如果连这个你都不去读的话,你无法工作和生活。自从说《康熙私访月明楼》《三盗九龙杯》《宋金刚押宝》《雍正剑侠图》《聊斋志异》这几部书以来,我就会特别关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比如《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甲申风云路》《向天再借五百年》《变政与》《清宫大内侍卫》《后宫的金枝玉叶》……这些都是我最近入手的新书。比如我说三国,不仅要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看《资治通鉴》《三国志》这些必读的书籍,甚至有关三国的影视剧、戏曲等都要去看,还有像前几年传出来南阳发现曹操墓的新闻,我必须去关注并且收集那个时期的报纸专刊,不读不看不收集你说不了评书。我们说书之人,就是必须要读很多书,而且要读明白。如果自己看书时昔环为所动,你就感动不了观众。我个人认为,从一个纸质作品到搬上评书舞台,最少要经过五遍拆洗,一遍拆洗一遍新。第一遍就是通读,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看看适不适合改成评书脚本;第二遍就要列出提纲,按照评书的技巧分出若干段落,看看哪些情节需要添减,这便是我们行话所谓的‘捋梁子’;第三遍就是强行记忆,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背下来;第四遍就是临上台前再默背一遍;最后就是上场说的那遍,在实践当中加深理解。当然,之后还会有第六遍第七遍,每一次的感悟都不同。如果说闲书的话,我最近看了一本《启功隽语》,也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我举个例子,人家问启功先生,‘启老,您身体怎么样是啊?’启老回答,‘乌呼乌呼。’闻者不解,便问此为何意,启老回答,‘就是差一点就呜呼了。’这个老人说话很冷,但是又饱含哲理。所以我们如果能学习到这种语言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还能提高生活的乐趣。”

篇8

一、创设环境,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读起书来津津有味,专心致志;而有的孩子却是书在手中捧,心在书外游。其实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跟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读书室和班级中的图书角。让学生在下课或休息的时候轮流看。一般的孩子对自己家里的东西不感兴趣,可是对别人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越看越爱看。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地体会到看书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书便成了他们的朋友。

2 教师与家长的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只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自己的行为却不检点。其言教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孩子们――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原来很美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适时引导,重视阅读书籍的选择

语文课本的阅读从题材和数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远远不足以让每个孩子都善于阅读。因此帮助孩子选择好的读物,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十分关键。

1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来推荐。如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弱,以“形象思维”为主,只能读一些形象直观、感性色彩浓的、浅显的课外读物,如童话,儿歌等。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经常向他们推荐科普著作、寓言、通讯、短篇小说、一些伟人故事及知识性的书籍,使他们读有所获;高年级的同学则鼓励他们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

2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扩充知识的要求来推荐。如《三借芭蕉扇》学完了,同学们深深折服于里面的精彩的人物描写,我就抓住机会讲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讲了四大名著,并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西游记》全书。学生们趣味盎然。既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领域,更激发了他们勤奋好学的求知欲望。

三、课内外结合,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无定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却应该学会一定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法”可用,更加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专注、刻苦、顽强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作用。此时,教师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 上好阅读欣赏课。作好示范。语文课上,利用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整理故事情节、评析人物,教完一课,顺便带一课相同题材或体裁的文章(为让学生有统一的材料。我总会选择语文补充阅读上的课文),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分析、理解新的课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方法。

2 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清代唐彪在其所著《读书作文谱》中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针对不同类别的读物,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1)略读:主要是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略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2)精读:一些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有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疑,有时让学生在文上圈点勾画。(3)诵读:诵读吟咏是口耳眼心脑并用的,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逐步感受语言的内涵和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在诵读中学会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4)摘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摘录内容。

四、淡化评价,提供阅读交流的机会

课外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但是检查过于频繁,又会让学生有负担感,因此我经常采用不定期检查法,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读书笔记展示会”,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外读物上摘抄下来的优美句段,拿出来与别人展示交流,按顺序每人向班上推荐一条最好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自觉参与阅读、动手记笔记的主动性,也为写作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篇9

预留充足的阅读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还没有培养成习惯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所以他们还不会有意识地自己挤出时间去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给他们一大块时间,让他们有时间阅读。这样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自己找时间,利用课间或者其他短暂的空闲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内文章特别多,而且加上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回家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作业,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新设计安排,尽量每节课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进行拓展阅读,课外作业也尽量精简,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课外阅读。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沟通,在拓展学生阅读量的问题上要尽量保持一致,得到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让家长协调好孩子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时间,定期带领孩子去书店购买感兴趣的课外读物,督促孩子阅读。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里举行阅读评比活动。例如: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可以设成“读书评比交流课堂”,让同学们把这一周读的书列出来,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摘抄一些精彩的片段,并和其他同学进行推荐和交流。根据阅读的数量、质量及学生进步程度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督促表现稍差的同学更加努力。

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现在的图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书并不适合学生阅读,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市场。教师在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有意义的图书。向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推荐课外读物时,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比如课文《我的母亲》是著名儿童作品《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课文时顺便推荐学生去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有了前面课文的铺垫,学生会更愿意也更容易理解这本书。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品味,教师在推荐书目时也应给予尊重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推荐有时代特色的相关书籍,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当下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选一些比较经典又适合学生的电视剧或电影在班会上进行观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四大名著,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平凡的世界》。结合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或者还可以选择某本名著中的一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的理解加注到人物的塑造中,排演成一个小情景剧或话剧。这样的活动则是将名著更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方法

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但往往不能有效阅读。尤其在阅读一些经典小说故事时,一味地追求故事情节,只是看了故事,完全没有思考,不懂得积累文学知识和素养,汲取书中的精华。教师应该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给学生,例如精度、泛读、选读等,指导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而且,在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读书的重要价值都是思考中得来的,读思结合才算是高效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到一本书时,首先根据题目进行猜想,读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想象,对比自己与作者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主观构建框架的能力。其次,要不断渗透给学生一种思想――“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一般学生没有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这就要靠教师的前期强化训练了。就像前面说过的每节课留出十分钟给学生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让学生带几本自己的书放到班级的图书角,这样一有空闲时间,学生就能自由阅读了。最后,要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不要求字数和内容,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者摘抄书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只要学生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就可以写进读书笔记。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悟、分析以及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山区学生 课外阅读 解决措施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能从课外书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但事实证明,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调查对象

我班(五年级)4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法。

问卷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吗?

2.你一天花了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

3.你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谈话法。

谈话就很随意地问一些常见的课外知识,如: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

3.你听说过比尔・盖茨是谁吗?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学生自己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调查显示:有30人拥有作文书,拥有童话书的学生有2人,拥有《唐诗三百首》的学生有5人,而长篇名著和科普读物没有一个学生拥有。

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有15个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有5个学生时间稍微长一些,看书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27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会边读书边勾画出好词佳句,有5个学生会把好词佳句摘抄在“采蜜集”里,能在看完书写读后感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从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己拥有课外书的学生较少。

在山区,根本没有书店,学生想买课外书得进城。年轻的父母们大多都外出打工谋生,许多学生跟随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解放初期的老人们,90%以上是文盲。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拥有知识,有好的成绩,但山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不会去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本的书。

(二)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

现在的学校一直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在学校,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着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宁愿去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另一方面,“减负”还停留在表面上,很多教师宁愿给学生多布置作业也不愿意给时间让他们多看课外书。这不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封闭,而是因为对教师的考核都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于是,教师们把压力强加给了学生,很多时候,学生都有成堆的作业。而作业完后就是强身键体的体育活动了。

(三)学生阅读效果不尽人意。

归根结底,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虽读却不用心。读完一遍,叫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却什么都不知道。“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而要记牢的关键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山区学生接触课外书籍的时间本就不多,他们顶多在书上胡乱勾画一些,如果问为什么勾画这些,他们多半答不上来。也有会摘录好词佳句的学生,但是极少。学生的词句积累不多,作文用词相当匮乏。90%多的学生在作文中夹杂口语,这和他们的阅读少有关系。

四、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要求从“不准孩子读”到“鼓励孩子读”,再到“和孩子一起读”,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山区的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没有文化,但是父母一般都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让他们重新拾起十多年前的书本也许很难,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师无论再怎么努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家长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地给孩子做榜样。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榜样的力量贵在坚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大脑也在思考。好词佳句可以把它勾一勾、圈一圈、画一画,甚至还可以抄一抄。这样既可以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便于阅读巩固,又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作文起来才不致词汇贫乏。

(三)在课外活动中“挤”时间阅读。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有些学生给自己找理由:没有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有读书的渴望,一心想读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阅读。教育学生不贪玩,少看电视,把贪玩和看无聊电视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

(四)教师作好阅读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确保阅读“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学生掌握“活”的阅读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让学生阅读时,教师期望切忌不可太高。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不可太多,最好跟随教材同步。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更多的作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或观点。

(五)大力开放学校图书室,随时更新学校图书。

针对山区许多学生家庭贫困,无力购买课外书的情况,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加大开放力度,多多开放。另外,学校的图书是有限度的,对于新出版的好书,学校要及时购买,及时更新图书室。

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区的孩子们,即使不走出山区,也能知晓天下事;课堂上,再也不会有人向我提出“比尔・盖茨是谁”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