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21: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篇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学讲练”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有效,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实效性。

二、例谈“学讲练”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一)单元整合课

比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总结――探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有教师设计如下。

自主先学环节:(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学生通读本专题李白的四首诗,标出每首诗中设置的主要意象,分析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结合积累的李白的其他诗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2、读“补充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交流展示环节:小组交流,整合完善,做好记录,班内展示。

1、“豪放飘逸”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四首诗,从意象设置、手法运用、情感内涵等角度解读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

第一小组代表登台为全班同学讲解――“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 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战马,奔腾的黄河。学生能结合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分析透彻到位。

第二组代表登台展示本组学习成果――“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并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修辞效果。

2、分析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四小组展示:

(1)从时代背景分析,盛唐思想解放、激扬向上的时代氛围是李白诗风形成的土壤。

(2)结合龚自珍的评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道、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析李白的思想对其诗风形成的影响。

(3)从诗人读书、游历的经历解读其诗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质疑环节――作品与争鸣

有人评价《将进酒》:豪放是外壳,愤激是内核。有人评价《月下独酌》: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此,有人说其实李白并非真豪放,有人说李白是真正的豪放飘逸,你怎么看?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自由发言。

练的环节――我的思考

请以“我眼中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李白的感情和认识。

(二)散文新授课

在“讲练教”模式下,我是这样设计《江南的冬景》教学环节的。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理散文思路。

问题一:文中哪些段落描写江南的冬景?问题二: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江南的冬景的总体特点。问题三:请为展现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命名,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教师以第五节为例,学生再为2、7、8、9段拟名。

第二环节:重点品读,赏江南冬景。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8两段中所赏句子,各小组派一代表PK、打分。然后每位学生将自己对所爱句子的赏析写在纸上,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这些赏析中或指明手法或结合景物色彩抓意象特点,或分析意境作用及手法表达效果。

(三)加试名著课

名著加试题一般考察学生是否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学生公认《飞鸟集》魅力无穷,语言清新优美,思想深邃。但是诗歌太多,有些读不懂,所以有学生就不愿多读了。那么怎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与安排。

第一环节:知其人――东方诗哲。

学生了解诗人及诗作。

第二环节:诵其诗――清新隽永。

课前让学生边看诗歌边听录音,将325首小诗浏览一遍,顺手用不同的标志画出自己或体会深刻或有疑惑的诗句。然后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朗读展示这一环节中来。我把诗歌内容分成自然、真理、爱情、女性、人生、世界六大主题,每小组一个。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小组再按不同的方式朗诵所选诗句。时间大约两分钟。他们在练习朗诵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单独朗诵和齐读相结合,男生和女生朗读相结合。从课堂配乐朗诵氛围看,效果显著,外校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俨然是一场全班的诗歌朗诵会,班里人人都是自然的歌者。

第三环节:品其思――蕴含哲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人生体验,任选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在全班鉴赏。为了便于他们好讲,课前他们将这些诗句写在黑板上。果然,每组代表分析极精彩,从中发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深刻,讲解动情,令听课老师佩服。

篇2

一、以诗为舟,渡教学难点

以诗歌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借助诗歌的意象理解哲学道理。哲学概念较为抽象,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觉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上能背诵,但很容易遗忘。在习题训练时,遇到与抽象概念的相关知识不会运用。为此,我在讲解抽象难懂概念时,引用诗歌解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之美。在讲解什么是物质时,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永恒的”,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来解释物质不灭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我列举出我国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物质是客观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诗歌文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一”与“多”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讲,正因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引用了古代诗人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以诗为镜,透人生哲理

德国诗人荷尔德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栖居,就是说人要懂得欣赏美。哲学,犹如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之花得到绽放。它又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有滋有味。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我引用明代诗人钱宰《拟古》这首诗:“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通过这首诗,我想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同学们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给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学生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复习辩证法创新观时,我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更新思想观念。

三、以诗为剑,破高考难点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效

古诗的篇幅一般都很短,每个字都精简凝练,有些古诗整首诗不超过50个字,但是还能把诗人叙事、豪放、儿女情长、寄情山水、思乡无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效祖国的内心情感通过简短精练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我国的古诗资源,进而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诗历史悠久,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许多灿若星河的古诗作品对我国传统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历史画卷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之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载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作品,没有受到现代商业的影响,保留了丰富、清明、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的急切关怀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心路历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古诗文教学也逐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重视小学古诗教学,是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教育本土化的一种战略措施,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捍卫母语教学尊严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小学古诗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光影、声讯等逐渐代替了文字,人们正朝着“读图时代”的方向发展。现在有很多学生像喜欢膨化食品和方便面一样迷上了短信、幽默、漫画等一些轻松读物。

古诗文教学能够使学生走进高尚、宏达、开阔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学生抵抗丑恶、改造平庸和贫乏、远离轻浮和虚无,同时获得对古诗中传统美、古典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创造与继承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1.使学生发现并欣赏古诗中的美

(1)以情激情,使学生体会诗中的美

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一首古诗《锄禾》,主要讲述了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衣食无忧,缺乏节约粮食的意识,更没有耕田种地的体验,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浪费粮食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理解农民的辛苦,并珍惜粮食,是这首诗的教学目的,也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或是其他渠道找到一些农民耕地种田和食品制作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视频,从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比如,有个老师就找到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早早起床,喝口凉水,带点干粮,去地里播种、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给农作物松土、除草、施肥……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通过观看这样的录像,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深深地理解农民的辛苦以及食物的来之不易。这就是以情激情,通过诗中的感情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

(2)营造古诗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美

在学习《咏柳》一诗时,以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为背景,再配上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意境,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中情景在课堂上展现了出来。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激情豪放,用不同的字体可以象征性地配合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氛围中学生目视其文、心醉其情、耳悦其声,这样学习古诗就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文一般都是通过精确简练的文字创造出寓意深刻的意境。古诗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无法替代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教师在教授古诗时也会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但是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想象和联想,也无法通过教师的想象和联想走进作者的世界、诗中的意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才能欣赏古诗的魅力,才能够和诗人“对话”。每首诗中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画面,学生要把诗中的语言联想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置身其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语言精练、内容深奥、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使学生不仅懂得诗的表面意思,更懂得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古诗教学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灵活地把握教学的方法、节奏,使学生在喜爱古诗的基础上去学习它、欣赏它。

参考文献:

[1]刘庆龙.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2(10).

篇4

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

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普希金(1799—1837)是

(国籍)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

”“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

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三、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们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三、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二、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

假如

不要

,不要

需要。

相信吧,。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朗读并背诵《未选择的路》这首诗。

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学习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弗罗斯特(1874—1963),

国诗人。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

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

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弗罗斯特以写

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三、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四、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二、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三、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四、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伫立(

)    萋萋(

)   涉足(

瞬息(

延绵(

幽(jì)

_

(yùn)

(kuài

zhì)

人口

污(rǎn)

二、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

国诗人

,他的著名诗作有《

_》《

》《

》。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

国诗人

,这首诗采用了

艺术手法。

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四、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中,体现了作者向往未来,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信心。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六、能力拓展:请写出下列小故事中隐含的大道理。

小故事:有一位妇人梦见自己走进一家新型的商店,不可思议的是,柜台后面站着的竟然是一位天使。“您都卖些什么?”妇人兴奋地问道。“您心中所想要的一切。”妇人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后决定要了一些人心最渴望的:“我要买平安、快乐、智慧以及坚强。现在就可以提货吗?”天使含笑着说:“我想你弄错了,我们这里不卖果子,只卖种子。”

示例: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一)

风暴(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闪烁(

)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②像芭蕉像棕榈③芭蕉没有它高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⑤椰子树像什么?

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篇5

【关键词】古诗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语言美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

1.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欲罢不能。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2.配乐背诵,让学生如痴如醉。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二、开拓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三、背诵积累,内化古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达生活情趣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寓意人生哲理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表达雄心壮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张景明.古诗教学经验汇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闻一多;抒情;《死水》;《红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闻一多是处于20世纪中西文化大交汇,古今文化大碰撞之时。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张“诗体大解放”。毋庸置疑,诗歌以抒情为主要职能,但新诗应该如何抒情,抒何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首先,高举“破坏”的大旗,运用白话文写新诗,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范式,与旧体诗划清界限,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其抒情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平常所见之景入手,运用的是散文式的铺叙和描写,寄情于物。之后,郭沫若的《女神》给诗坛吹来了浪漫主义之风,抒情方式注重直接抒情,通过组织一系列由情绪运动支配的意象群最终达到情感喷发的效果。与此同时,湖畔派诗人出版诗歌合集《湖畔》,歌颂纯真爱情和美丽的大自然,在抒情方式上侧重自我抒情,表达内心世界。在各种诗歌文化争鸣之时,闻一多以超凡的理性和出色的才华,运用自身独特的抒情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死水》和《红烛》作为闻一多的主要代表作品,抒情方式在其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

闻一多诗歌注重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在新诗创作之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部分诗人对西方诗歌文化盲目崇拜吸收,这也给诗歌带来过度欧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闻一多主张西为中用,将西方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做到欧洲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和谐统一。对于新诗发展的大致方向,闻一多在不断摸索当中认识到: “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于是他在保留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诗学的长处,借鉴了融合古典与西方诗歌艺术的艺术路径。

首先,《死水》和《红烛》在内容和意象的选择方面都受到了西方唯美主义和法国意象派的影响。在《死水》中,虽然“死水”代表的是丑恶的存在,但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却采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唯美辞藻。但其目的并不是歌颂丑恶,而是让丑恶穿上美丽的外衣,使读者产生一种“高贵的反感”,从而达到否定它的效果。“绝望的死水”则是象征着诗人面对着的满目疮痍的中国,“铜”、“铁罐”、“油腻”、“霉菌”也不能通过“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的掩饰改变它们丑陋的本质。

其次,闻一多在诗歌本土化方向上也做出了诸多努力,最初是由古典诗歌入手。他主张辩证地看待古典诗歌,认为在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形式之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新诗创作应该在吸收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加以合理运用,达到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红烛》取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为核心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静夜中与黑暗苦苦抗争的红烛形象,更用红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死为生的高贵诗人形象。在使读者了解红烛形象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诗人执着不屈的灵魂。

(二)理性节制情感的诗歌创作实践

诗歌中的抒情是最需要情感为支撑的,闻一多十分重视情感在诗歌中的地位。与郭沫若的“火山式的情感喷发”不同,闻一多则更多的是强调“节制”的情感。所谓“节制”并不是抑制情感的抒发,而是在诗歌中采取理性化的艺术手法增加情感内涵,达到揭示更深层的人生哲理的效果。在诗歌外部结构上实践“三美”主张,即在诗的音节上讲求音乐美、在辞藻上讲求绘画美、在诗节和诗句的排列上讲求建筑美。以提出诗歌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要求的方式,来达到使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沉着冷静思考,严谨地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

在音乐美方面,闻一多指出,新诗要求要“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在诗歌音节元素规律的变化之中,追求不变的节奏美,形成与以往新诗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增强新诗的可朗诵性。而这种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死水》便是闻一多贯彻这一主张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五节,共二十行,每节四行,每行十九个字,最后都以双音节收尾,每节换韵,各节大致音韵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顿挫有致,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音乐美的审美要求。在《红烛》中,为营造红烛无私奉献和高洁的形象,诗人运用反复句,多次强调“红烛啊!”,把红烛直接拉入读者视角。又运用古典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诗句格式也相对整齐,使全诗洋溢着音乐美。

在绘画美方面,闻一多认为,“诗不但支配了这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和许多工艺美术品”。这就体现了闻一多认为的诗美和绘画美的共通性。而绘画美主要是通过辞藻的运用,为读者营造出与诗歌主题相通又能使诗人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意象来实现。在《死水》中,闻一多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全诗的色彩感上面,“死水”是丑恶的黑色,在“死水”中又包含了“绿酒”、“白沫”、“桃花”、“罗绮”、“云霞”等各式各样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好的颜色对应的并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死水”中的腐烂物。在读者欣赏完各式颜色的大餐之后,对“死水”产生更加深刻的反感与绝望。

在建筑美方面,闻一多主张,新诗要注重“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匀齐”。以诗歌结构的匀称来为诗人情绪的表达服务。遵循这一原则,在闻一多诸多诗歌形式排列中主要可分为严密型和变化型。所谓严密型,就是每节诗的诗句相等,每句诗的字数大体相同或相近。如《死水》中,共五节诗,每节四行,每行十九个字,诗歌形态就如长方形一般齐整。齐整的诗歌形态较自由书写来说,更易抒发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思想的严谨性,把诗人对死水的厌恶和绝望之情表现得更加具体。另外,变化型便是不完全要求诗歌形态的整齐化一,每行的字数可以随着诗人情绪的高低起伏不断有规律地改变。如《红烛》,每行字数不等,每节句子数量也不相同,但随着诗人作家的情感的变化,还是能够在大致上把握诗形。总之,在诗歌的建筑美方面,诗歌的形态总是为诗人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诗人的情绪依附于内容的表达,而再坚实的内容也是通过形式才得以彰显。

闻一多生于诗歌大变革之时,他努力实践着自身独特的抒情方式,后世的著名诗人卞之琳、何其芳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在新诗创作的“破”与“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闻一多.诗的格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85年版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50-01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变"尊师爱生"为"互尊互爱",学生的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教师在起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变知识、能力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体验和内化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小弗郎士,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深切体会故土沦陷、亲人离别的悲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在诗词讲解中渗透人生哲理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升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能激发人的斗志,震撼人的心灵。特别是哲理诗,还闪烁着真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含有哲理的诗词很多,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这些诗句或明快爽朗,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婉含蓄,奏出弦外之音。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真理的启示,被历代人们当作名句格言广为流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如在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词中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不仅含有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了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里梅花不与群花争春,只想把春天即将到了的喜讯报告人间,待到山花遍地盛开,她却隐在花丛中和百花一起欢笑,共享春光。这里的梅花显得俊逸、机智,风霜奈何不得,严寒使她备加精神。在这首词中,就蕴含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不可战胜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6.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等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模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追求,如迷恋网络、对影视歌球星的崇拜、求酷心理等,教师要能运用理性思维,挖掘时尚对学生性格塑造的有利之处,使学生在时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在网络问题上,引导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在追星、求酷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7.在讲评学生作文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篇8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有东方神韵之称的《春江花月夜》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深受世界人民的赞扬与喜爱。它本是一首民族管弦器乐,而怎样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去阐释和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徐景新的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成功改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重点从歌曲改编及其背景、如何教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获得了中西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的认知以及应该弘扬民族音乐之魂的启迪。

【关键词】古词新唱;《春江花月夜》;教学方式;演唱要点

一、《春江花月夜》及其背景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唐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现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在唐代,几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直到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才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此时,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开始扭转。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比如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等等中都写道:“其诗语言清新优美、描写细腻、清丽开宕、音节和谐、澄澈空明,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二)后世影响

这是一首号称“孤篇盖全唐”的名诗。《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发真挚感人的情感,这种离别情绪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淡然雅致、不落俗套、婉转悠扬,洗去了当时宫体诗的脂粉感,给人一种典雅、澄澈、清丽、空灵的感觉,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笔笔皆是描摹细腻、融情于景的极佳诗句。

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一)咬字

歌唱是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之一,有时候甚至比语言本身更加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想要准确地表达作品,清晰的咬字吐字是相当重要的。咬字和吐字的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因为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着力部位,所以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的歌词虽然来源于古诗《春江花月夜》,但是与原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是简单的几句歌词,但却是对古诗词的高度提炼和意境的精准概括。歌词虽然不多,但要准确地演唱出来却不容易,尤其是在用美声方法歌唱时,先把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交代清楚,这就要求演唱者把歌词唱得既准确又清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正腔圆”。还应根据汉字的语言和语义特点,在演唱中做特殊的加工。同时演唱者的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很大一部分与不同演唱者的不同心理因素有关。在演唱时,可以依据作品的整体风格酌情加入一些装饰音,如倚音、滑音等,以求更完美地烘托出古曲的风格和意境。因此,准确又细腻的处理,会使整个演唱更有张力与艺术表现力。

(二)气息

众所周知,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所以在演唱时,气息的正确使用是相当关键的。如前两句“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要一句一呼,使用的呼吸应较深较长,而第三句“春潮随波千万里”最好是一气呵成,如实在气息不够,可在“随”字后快速偷一口气,如在“潮”字后换气,则会破坏句子的连贯性,同时还要注意正确的歌唱姿势,气息就会平稳得多。第四句“夜色沁人心”应用一口气完成,运用气息的保持力量,将气息有机地控制。而接下来的“啊”字非常具有抒情性,演唱时气息要吸得深,才能有力地支持“啊”字,使声音洪亮,并且富有穿透力。随后的花腔唱段是整首歌曲的难点与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最需要气息支持的乐段。在演唱时,注意气息要吸得快且深,同时运用要灵活,但声音位置要高,否则花腔唱出来就会显得笨重,演唱者自身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影响接下来的演唱。

(三)情感

作品取材于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所以演唱者在处理歌曲时,也要注意遵循原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张若虚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更是融情于景,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渴望。演唱者要运用这种美好情感来进行作品的演绎。歌曲一开始,是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要平铺直述,好像自己正被眼前美好的景色所吸引,演唱时要将这些内涵一一展现出来。在进入第二部分后,则要在音色与情绪上与前面形成对比,灵动的音符显示出了一种欢快的情绪。在演唱该部分时,要将情绪调动起来,以流动的演唱仿佛赋予了景物鲜活的生命力。歌曲的最后一段是全曲情绪的部分,虽然在旋律上是A段的重复,但是它所包涵的思想内涵已经升华,在这些看似平静的美好景色中,蕴藏的是一种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演唱时不要过于宣泄,要特别注意这种内敛的情绪表达。

(四)音色

这首《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作者对音的唯美追求。它不仅有浓郁的古曲气息,还有着深厚的民族风情。演唱时,音色既要明亮又要相对厚实。在引子部分,有一个大二度前倚音( sol-la,re-do),在演唱时应尽量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宛若吹箫一般悠扬且婉转,将声音往远送。进入主题部分的四句歌词,共有十三个小节的旋律,演唱时要用高位置吟唱,在音色上要通透且收放自如。笔者认为,歌曲的B段虽然是演唱时最难把握的部分,却也是最能够让演唱者充分发挥的一个部分。在后面大篇幅的歌曲旋律中,只有“啊”和“啦”作为歌词,演唱者需要完全靠声音和旋律的变化来表达歌曲意境,所以一定要把握住音乐中的每一个细微处,尤其是在声音强、弱的力度对比上,还要注意顿音、长音的区分。在随后30小节中,声音需在力度上又一次与之前形成递进式的层层推进,情绪更加激烈,气氛更加活跃,表现出一种类似舞蹈的热闹场面,这时,声音在强弱上的处理会突出旋律的韵律感。而后,声音要适当削弱、平稳,与尾声做好衔接。

参考文献

[1]罗小平赵元任对声乐创作中词曲关系的见解及其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3).

篇9

一、注意诗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的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作者被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三、注意作者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诗歌试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试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作者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做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需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五、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含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常见意象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的含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含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含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七、注意识别比喻中的“暗喻”与“借喻”

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以“磐石”和“蒲苇”作比,表达一种对爱情的坚贞之心。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或者没有连接词。譬如“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一位贵妇迟起床后,梳妆打扮时的娇懒神态,辞藻浓艳绮丽,用比处的形象生动。鬓如云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贵妇懒起梳妆的形象通过比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

(1)今音朗诵。

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

(2)配乐吟诵。

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

(3)古诗新唱。

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

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

(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

(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

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俞晓红.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育[J].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