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14:0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孤芳自赏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文章以2007—2011 年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A、H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此研究可以为管理层有效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提供参考,也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计量 价值相关性
一、 引言
在内地,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CAS3) 实施的前5 年(2007—2011 年), 对于沪深A 股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仅有3% 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97% 都选择成本模式。在香港,2007—2011 年平均20% 的H 股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比例虽高于内地的3%,但仍有80% 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历史成本。
二、研究假设
价值相关性不仅受到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也会受到可靠性的影响(刘运国,2010)。目前,从A 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看,公允价值的确定多依赖于房地产评估机构,2011 年31 家企业中有6 家企业自行确定或者不予披露,占比20%,降低了整体的可靠性。且准则制定者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诸多限制。因此,对于A 股市场,从公允价值模式的选择情况,公允价值确定的可靠性程度以及准则制定者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态度3 个角度,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在A 股市场上,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不显著高于成本模式。
在香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公司也要披露其公允价值信息,因此两种计量模式的披露成本几乎无差异(张奇峰,2011);香港资本市场较为成熟,准则制定者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予以鼓励。考虑以上两点,H 股上市公司理应更倾向公允价值模式,但是2007—2011 年,仍有80% 的公司选择了历史成本,从这点来看,恐怕公允价值信息不一定就比历史成本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更高,因此笔者提出第二个假设。
H2 :在H 股市场上,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不显著高于成本模式。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涉及股价,与投资者的决策理性度和资本市场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同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A 股市场和H 股市场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会呈现怎样的区别,笔者认为,H 股所在的资本市场发展更为成熟,投资者理性程度更高,因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H3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相对于A 股市场,H 股市场的会计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
1. 模型设计。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由于收益模型的解释能力往往不如价格模型,因此本文以价格模型为基础,来验证3 个假设。
2. 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7—2011 年A 股、H 股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量模式的选择情况,分为A 股—成本,A 股—公允,H股—成本,H 股—公允4 组样本进行比较研究。部分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每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H 股的部分信息系笔者从公开披露的年报中手工查询。数据的统计分析部分采用Eviews7.2 以及spss19.0 进行处理。
四、研究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4 组样本中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占净资产的比重分别为7.94%,27.27%,1.85%,26.44%。可以明显看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司,其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也相对较大,可能拥有大规模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公允价值模式,抑或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期间,选择公允价值模式,使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A 股—公允与H 股—公允两组相比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25%、8.5%。由此可见,相对H 股公司来说,A 股上市公司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动机更有可能是为了增加报告盈利。
2.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这个角度来做具体分析:A 股—公允组的相关系数要大于A 股—成本组,不符合H1 ;H 股—成本组的相关系数高于H 股—公允组,符合H2 ;H 股—公允组高于A 股—公允组,符合H3。比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价格的回归系数,H 股—公允组显著高于A 股—公允组,进一步证明了H3 成立。
3. 实证分析小结。
(1)对于A 股市场,实证检验结果反映: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信息,相比成本模式,价值相关性更强。由于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条件严格,披露成本较高,因此仅3% 的上市公司选择公允价值模式,但是上市公司的谨慎态度并不能否定公允价值在A 股市场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个事实,随着投资者和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2)对于H 股市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历史成本信息对股价的影响远高于公允价值信息。香港的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的公司也需披露公允价值信息,但投资者却无法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取历史成本信息,就这点来看,公允价值模式并不比成本模式有多少优势,因此近80% 的公司仍选择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3)比较A 股、H 股两个资本市场,投资性房地产同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H 股市场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要高于A 股市场。因为价值相关性与投资者的决策理性度与资本市场成熟度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提高A 股市场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就需进一步完善A 股资本市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比较投资性房地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信息在A 股市场上的情况得知,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在现阶段,各方应创造条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1)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公允价值准则。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公允价值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
(2)创造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促进市场网络化,建立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成本。
(3)加强会计监督,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监管部门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同时,相关人员需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通过A 股市场与H 股市场的比较,以H 股市场为鉴,要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则需发展并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成熟度。而信息的透明度和投资理性度是资本市场成熟的两个基本特征。
(1)信息披露透明化。证监会、证交所等机构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将处罚的重点从法人转移到具体责任人,强化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
(2)投资决策理性化。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同时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和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篇2
一半忧伤,一半明媚。就像此刻,街道上熙熙攘攘,而我,独自一人呆呆的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如同一个孤芳自赏的画家,独自渲染着自己的悲伤。
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但我就如一句被诗人一再写错的诗句一般固执的以为,只要我这么静静地望着天空,就可以把氤氲般弥漫在空气中的梦魇打败。我以为,我可以独自一人把悲伤当成我的泱泱四季,淡然面对。
突然,楼下传来的一声悲戚的猫叫狠狠地撕扯着禁锢了我的茫然,我轻轻地转头,朝楼下望去——
一只母猫带着一只瘦弱不已的小猫出来寻食。但是,在大年初一,各家各户一般是不会出门扔垃圾的。因此,它们在楼下空空如也的垃圾桶里搜索了很久,却依然没有找到一点儿食物。小猫因为连日以来的饥饿,瘦得像是在一架小型的猫模型披上了一席极薄的灰色长袍般,极不合身。小猫似是哀求母猫快点找到食物般,又似是因身体的沉重而发出了一声声纠人心悸的。母猫着急的向四处张望几遍后,依然没有看见一丁点儿食物。无奈,母亲只好用自己的脸庞磨蹭着小猫的后背,温柔地叫了几声,虔诚得就像一个忠实的教徒对待自己的上帝一般。
慵懒的阳光匀称的披散在母猫凌乱的毛发上,带给这位母亲无限的尊贵与神圣,落在母猫身后的影子,就像空气中的白色微粒般在刹那间变得飘渺不定。母猫看起来比小猫更瘦弱,它应该比小猫更加饥饿,更加无助,但它却用自己早已透支的体力顽强的为自己的儿女撑起一片天。
瞬时,我恍然间觉得自己只想匍匐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下,心甘情愿的掘弃自己的飞扬跋扈,蛰伏在这种情感的温暖下。
来不及思考,就为了这小小的动作,我拿起放在客桌上的罐头,便往楼下冲去。或许这两只楚楚可怜的猫害怕人吧,我瞥见在我下楼跑向它们的一瞬间,它们躲到了车底下。我笑笑,轻轻地把罐头放在两只猫看得见的地方。然后,再匆匆离开。
我静静的靠在落地窗前,气喘吁吁地注视着母猫把罐头推到小猫的跟前,幸福地盯着小猫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只觉得,母猫那不规则的毛发像公主裙上装饰,华丽到极致。
急促的呼吸在窗玻璃上不停的蒙上一层极薄的雾气,却又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就像是埋没在河底的鹅卵石茫然的看着源源不断的????河水从自己身边流过,就算是想要有一滴水留下来陪它享受坐井观天的幸福,也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无能为力。我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看着那精致豪华的房屋,却从未感受过家的温馨。泪水迷蒙中,透明的泪珠汇集在一起幻成现在的自己所蜷缩的沙发上,曾经温馨的那一幕:母亲抱着幼小的我不厌其烦的重复着我熟悉的古希腊神话,而父亲则在一旁拉着我所熟悉的小提琴曲,依旧是那般低沉悲伤,就如黏稠的蜜糖般渗透过我的心壁,蘸上一层幸福地味道,永远回荡在自己的心灵里。
曾几何时,这种平凡、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都成为了保存在橱窗里的展品,价值连城,永远得不到?只剩下我踏这破碎的流年,看着自己锱铢积累的的悲伤幻成萧瑟的景色,假装着自己的快乐来掩饰自己的心碎了罢。哪怕鲜血淋漓,也不曾舔舐自己的伤口,像一个看破红尘、冷漠的老人,麻木。
不知过了多久,我只听到一句饱含担忧的询问:“女儿,你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妈妈和爸爸带你去医院检查呀?没事吧?”
我笑了,我知道,我等了两年,终于盼来了一个完整的新年,一个迟来的幸福。
篇3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篇4
当教完了课文,归纳总结时,突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农耕诗人’?”一则教师指导用书中没有阐述,二则课文说明中没有牵涉,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的农耕诗,下面对他的“农耕诗”特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体验生产劳作的艰辛快乐。颇具代表情的作品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你看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精疲力竭,一身沾满泥水;他不但不抱怨,似乎还有苦尽甘来的某种乐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农村生产劳动的环境和情景,体察到了诗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可贵,也多少了解到一些“田家”耕稼之苦。
二、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请看《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读山海经》:“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由于陶渊明亲躬稼圃,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村有挚热的感情,加以文化素养深厚,善于继承《诗经》、楚辞、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使他真正领略农村的自然、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无比丰富的美,从中提炼出富于文学美感的诗句。他不但轻而易举地把农村的田园、山川、花草、林木、鸟语、蝉鸣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事物编织成多姿多彩的优美诗句,而且善于将那些高人雅士不屑一顾的农村日常见闻,如墟里、炊烟、狗吠、鸡鸣之类纳入诗境,营构出一幅幅明朗淳厚的风俗画。这些自然天成、诗意盎然的风俗画格调高、形象美、意境深,融汇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和生活习俗的浓浓情意。
三、赞美农民的古道热肠。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写自己与农民一块艰苦劳作,心无杂念,语有同好,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壶酒,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显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来。左邻右舍,你来我往,不拘形式,不讲排场,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却见至情至性,至诚至美。这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社会里尤其令人羡慕。
在陶渊明的“农耕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聊天,一起生活,体察到农民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困苦,融入农村,成为农民中的一员;而一般的士大夫隐士躬耕田园或是轻狂傲世;孤芳自赏,或是居高临下、不屑农人,或是猎取美名,独有陶渊明放下身架,彻底归隐,彻底归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涉足山水、躬耕田园的“农耕”诗人,这或许是陶渊明最可宝贵之处吧。
篇5
蜂拥而至 *
(江西) 李伟民
难得的瞬间,构图简洁,色调雅致,动静相宜,逆光造就画面的舞台感。左下花瓣靠下的光斑略为分散视线,可考虑以此为界剪裁。
含羞待放 *
(河北)王树良
光线控制到位,主体清晰,但色彩过于浓艳,减弱了标题中“含羞”的意味。右侧的茎对画面有些干扰,构图时应予避开或虚化。
偶遇 *
(江苏)杨伟光
瞬间稍纵即逝,抓拍难得;色彩不多而层次比较悦目。
梦 *
(黑龙江)杨志明
“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亦真亦幻,给人梦境之感。
花季 *
(四川)王文德
题目有意双关,但焦点在豆娘的,不如改作“盛放”。画面下部留白、花朵左侧裁去,采用方片、让豆娘处于对角线中心略上的构图,可以更简洁悦目。瞬间完美,如是抓拍,实属难得。
风韵犹存 *
(陕西)赵华
利用黑白影调控制的画面言简意赅。但过于鲜明的反差似乎不利于表现“风韵”之类的主题。
相依不舍 *
(辽宁)徐炳律
立意深刻,视觉表现切题。
羞 *
(浙江)钟剑华
“缕缕幽香有还无,静塘清涟看丽姝。
风姿独占得天乎?”(引自李障天《浣溪沙 ・ 咏荷》)
荷韵 *
(安徽)谢成龙
画面构图稳重,是拍摄荷花较常见的手法。对色彩的处理应有所节制,表现“韵味”不一定要浓艳。右上、右下实焦部分应裁去。
后起之秀 *
(湖南)冯建一
焦点在先开的花朵上,“后起”说的是方位?曝光量若减一些,画面可以更淡雅。“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自含秋露贞姿洁,不晓春妖冶态。”(唐・李绅《重台莲》)
荷风送香 *
(湖北)胡学俭
光线掌控好,特写效果佳。可以试试裁去画面左侧1/4,下方相应去些留白。
对话 * 尼康D100,尼康80-200毫米镜头,f/3.2、1/250秒
(四川)马轶
南朝江洪《采菱诗》云: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此作意境不错,但表现上略失于凌乱。
荷梦 *
(江西)钟小春
把握住了水中倒影的视觉效果,亦真亦幻,确有“荷梦”的意境。同一视角,可以尝试更多的构图、曝光组合。
残荷秋韵 *
(河南)肖社会
金代元好问《鹧鸪天 莲》曰:瘦绿愁红倚暮烟,露华凉冷洗婵娟。含情脉脉知谁怨,顾影依依定自怜。此作色彩处理浓艳得有失自然,倒有些像漆画。右侧留白裁去些,可增添些艺术感。
独秀 *
(北京)贾伟杰
背景新颖,主体突出,有较强的工艺感。
孤芳自赏 *
(北京)刘东东
主体较常见,背景更虚化一些可使画面更简洁、好看。
晶莹 *
(河南)王天顺
选材独特,画面有质感,色彩控制也不错。构图有改进空间。
爱的对白 *
(四川)周志坚
主题立意比较好,色彩比较雅致,建议右侧裁去1/5,下部相应压缩一些,
荷塘清趣 *
(河南)张民德
色彩营造的意境清凉静谧,构图若更简洁、独特些,则会更令人难忘。
雨中睡莲 *
(浙江)卢宣新
画面所摄场景整体色调幽深,令人联想到宋代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中的诗句“荷深水风阔”,但花朵色彩有些过于艳丽,水泡分布又有些密集,因而少了些诗意。
留着残荷听雨声 *(江苏)赵国华
有想法,但画面太满会给人想象空间不足之感。若残荷叶片只留下部1/4,是否略好些?
雨打风流去 *
(重庆)王家成
作者有创意,制作痕迹略显生硬。
荷帽 * 佳能5D相机,100-400毫米镜头,1/320秒、f/5,ISO 100
(福建)林旭
拍荷花难得如此卡通、俏皮的效果,可谓视角新颖、别具一格。
暑去秋来 *
(安徽)张少虎
秋日荷塘别有风味,把残荷表现得如此流光溢彩、丰润耐看,有新意。
荷之梦 *
(甘肃)冉创昌
光影效果,如梦如幻。若连枝裁去左侧半朵花,整体效果可略好;若尝试画面大部皆虚化如背景并略减曝光,装饰性可更强。
来稿须知:
1.命题月赛,请注意提前两月投稿,不分彩色、黑白,使用任何胶卷、相纸以及数码相机均可。
2.数量不限,规格要求为5英寸至8英寸,请勿装裱。不收底片和反转片。
3.请在参赛作品背面注明作者姓名、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及所用器材和拍摄数据(如相机、镜头、光圈、快门速度等),字迹务必工整。
4.请勿一稿多投。参赛作品一律不退,敬请原谅。
篇6
关键词:中职;诗歌教学;有效;读;说;唱;写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心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语言文学功能与陶冶情操,培养美好人性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中职开展有效的诗歌教学,使之实现多方面的预期目标,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而我作为一线的中职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实践。
一、诗歌教学前奏:兴趣激发——心理蓄势
1.以联为媒,为诗歌教学铺路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用对联做为催化剂,能把诗歌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与职高生学习兴趣紧紧连在一起。原因在于对联特有的趣味性,民俗性。在职高新生中,教师可以利用对联这一教学资源,从“一字对”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日对月”“天对地”“红对绿”等。然后再扩展到“两字对”,进而“三字对”,直至整副对联的完成。并把学生的对联习作展示在黑板上,或者在教室墙壁上,或者在学生自己的家里,有了教师、同学、家长、客人的正面肯定。这种寓教于乐的诗歌教学前奏,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怀有求成欲而在初中小学阶段未能得到满足的学生初尝成功的愉悦,进而产生乐学的想法,为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以歌带诗,为诗歌教学热场
我们也发现,学生虽然不大喜欢诗,但很喜欢歌。基于“诗”“歌”本一体的理念以及许多诗歌已经被改编成流行歌曲的现实情况,教师结合课堂开设“我爱记歌词”这种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唱诗歌,唱出对诗歌的热情,使得学生在记歌词的基础上,喜欢上诗词的典范之作。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以歌带诗,进行有效诗歌教学的目的。
二、诗歌教学主旋律:融主观体验和客观分析于一体的读说唱写渐进教学实践
解决了职高生与诗歌的隔膜问题。我们应着手于学生参与诗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并安排了渐进教学的模式。
1.“读诗”,培养学生边思边读,边读边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记下初读的感受。如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时的“伤感”“孤独”“无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的“豪气”“怅然”等等,以备“说诗”“析诗”时用。教师指导学生以旁注的方式记下疑问、心得。只有这样,边读边批,边批边问,读诗歌,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当然,由于职高学生诗歌赏析水平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架设诗歌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类似的经历,体味在亲情、爱情、友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美好体验,从而达到进入诗歌之境,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效果。
2.“说诗”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权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诗”是一个把“思”的内容外显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诗歌进行质疑答疑,再质疑再答疑以及立体点评的过程。“说诗”的过程既可以看到学生在现有诗歌鉴赏知识上的运用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一个又一个学生的“说”,教师和学生多人的“听”,听后的质疑答疑评论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诗歌教学任务。当然,教学评价在倾向性上以正面评价为主;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互评、自评掺杂讨论地进行。
3.“唱诗”,以唱代背,用娱乐的方式带动学生步入主动学诗的境界
“背诗”是积累诗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手段,但是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达到诗歌积累的目的,本人在诗歌教学中开展了“以唱代背”、“以唱带背”的教学策略。鉴于年轻人都喜欢唱歌的共性,本人让诗歌回到他最初可吟唱的形式。在“唱诗”这一环节,我们可以拿现成的如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的《月满西楼》等诗歌作为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找相应的曲子唱诗词,然后要求学生找适合的曲子唱学过的诗词,要求曲子风格符合词作情感。这些要求,可以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每一首他喜欢的诗词的风格,去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也使得学生在一种娱乐方式的带动下步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4.“写诗”擦亮学生审美的眼睛,点燃内心诗意的火种
“写诗”是指仿写诗歌。“仿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投身到生活中去,以真情为最基础要素,在身边、在生活中寻找与亲人、朋友、师长、自然有关的题材。从这些题材中提炼表达内心情感的意象。写作的对象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中的一句话诗歌就是不错的仿写对象,如冰心的“墙角的花啊,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同学兴致还是很高的,有同学就学着写,如“笼中的鸟啊,你安于现状时,自由就没了”。也有的跳出这一句式写的,他们有写“燕子——眼前的大海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彼岸的春天”等美丽的诗句。总之,仿写让他们找到了一个诗意的天地。同时,同学们开始被诗歌擦亮眼睛,更多更好地发现身边的美,有更多地幸福体验。
三、诗歌教学的延伸:利用各种途径巩固教学成果,以成果为诗歌再学习提供动力
教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巩固诗歌学习的成果,对诗歌教学要实现的目标而言是个精彩的必不可少的华彩篇章。因此本人采用鼓励学生投稿,搞学习园地诗歌专辑,做班级诗集,个人诗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诗歌学习长久动力。
总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尝试,本人对照之前的诗歌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这种模式还存在着许多欠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诗歌解读能力,更好地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的重任,最大程度地实现中职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2]郑金金,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诗词 情感 悖谬现象
诗词是诉诸感性的,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来影响读者。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精妙深微含蓄蕴藉的,不是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而是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来反应生活的本质,正因如此,诗词中时常会出现似乎无理悖谬的描写。
“无理”是从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来说,它好像是违反常情和悖于常理的;可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深入体味此情、此境、此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她)想一想,就会觉得虽“无理”却有情,而且,比按照生活的常情和事物的常理直观地描述出来,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正所谓于无理处见精妙!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个这样的范例。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词中叠用六种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盟誓,表达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真挚爱情。从自然事物的常理上看,它是荒谬的,但从人的意识活动上看却是符合心理特征的自由联想。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束缚了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纯真的爱情的表达;人们对爱恋的渴求,在环境的压抑下却愈加强烈,心中的情感一旦倾吐就如同熔岩奔涌。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诗人所抒写的激荡在心灵中的强烈情感,却不会去指责诗人在作品中瞎编乱造那些违背客观事理的事情。以“无理”、“不通”的描写来凸现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活动,于事理虚假,于情感真切。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
又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首词写独居闺中女子的相思寂寞情怀。自从心上人离去之后,每日只能登高望远,伤心愁苦。“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写忽然无端对自然界的桃花和杏花羡慕起来,羡慕它们在晚春快要消逝之时还知道把自己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自愧不如,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其实,桃花和杏花只是在季节的晚风中飘落,而思妇怀着深深的怨恨,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词句正是通过这种于理不通,与常情相悖的写法,委婉而深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独居之寂寞,怨愁之深沉,以及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忧伤相思之苦痛。贺铸《踏莎行》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么?自然不能。其“红花脱尽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么?自然也不能。然而,这“无理”之语却是词人人格与际遇的写照。不“嫁”春风,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局。此句正道出众多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慨。
由此看来,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突破常理,但又可以为读者所理解,看似反常离道却又充满奇趣。这样的悖谬巧用在表情达意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此外,在写景状物上,有时看似“无理”的诗句也常常能曲尽其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景物的特征。在特定情境下,景物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异于常理的错觉,这是景物的特殊性所在。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渲染,所写诗句乍一看似乎荒谬,但细细品味,正表现出了景物的神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不得不叹服!
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觉闻繁露坠”写半夜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露水坠地的声音是觉察不到的,诗人却用这违背情理的写法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写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光照射本无声响,诗人赋予其“泠泠”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和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就这样表现了出来。这首诗,构思新巧,通篇有“无理”之言,细细品来,却无不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篇8
一、激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如:教《钱塘湖春行》一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2.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三、练笔。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学习《繁星春水》后, 我让学生对“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进行仿写,学生也是妙语连连,如“井底的蛙,/你自以为是时,/天地便小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天空就远了。”在仿写过程中,我们可以揣摩学习写诗的一些基本手法。如,由此物到彼物的联想,给物赋予人之感情的拟人,给笔下形象涂上理想色彩的夸张,用寥寥几笔抓住形绘出神的比喻性描写等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在学习诗歌《石壕吏》后,我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不少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内容上,他们作了一些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这些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
篇9
关键词:逆向思维;作文立意;思维定势
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认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来说,更忌平淡无奇和陈陈相因,“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必须创新,唐朝皇甫在《答李生书》中也说道:“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新变”“怪奇”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出的是反前人之见、不因循守旧的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叫“反向思维”,又可以称作“逆向发明法”“反向求索发明法”“反弹琵琶法”,它是克服思维定式,将思维引导朝着与认识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逆向思维的意义
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框框,培养多思、善思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生活、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沿着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陷入了“经验有多丰富,思维有多僵化”的怪圈。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大家赞同时提出否定意见,而众人反对时又力排众议。在对生活的否定中拓宽了生活的理解,使平凡的生活中总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同时也使文学在“新变”中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在我国传统诗文之中,提到秋,总是令人伤感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在一片悲秋、叹秋之中,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同是咏梅,南宋诗人陆游以梅喻人,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咏叹中显出孤芳自赏、清高自许的孤独寂寞;而“反其意而用之”,以梅言志,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形象中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还可以对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些观点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使这些观点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辩证的思维特点。
对于逆向思维,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完全原命题才算得上逆向求异创新。殊不知,有的观点确实可以后求异,构成完全互逆的命题;有的观点既无法,也无须,但照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创新。使用辩证法进行逆向思维,让文章更具思辨色彩。我们常说 “知足常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冷静地想一下,这些通常说法却有着不够严谨、不够完善的地方:“知足常乐”,如果在学习上、工作上“知足常乐”了,那不就失去进取的动力了吗?生活上我们应该“知足常乐”,学习上、工作上我们应该“知不足常乐”;“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人,一个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三、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写作
1.逆向思维的运用从文章的立意开始
文章以意为先,“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新颖、深刻、独创的捷径就是“反其意而用之”的逆向思维。
一方面,尝试对 “既成事实”进行再思考、再否定,以期“陈”中出“新”。例如成语(格言、俗语),它的含义基本固定,使用沿着一定的惯性思维。真理固然不怕重复,但总是老调重弹、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创新和发现的快乐。以逆向思维来思考成语(格言、俗语),挽住它们在使用时的惯性车轮,或使原意激发出新的意旨,或对它们作观念上的反拨,使之更好地与我们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往往能使作文以立意取胜。
还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名言告诫人们要采纳逆耳之忠言。但我们可以这样想:苦口之良药固然好,不苦口之良药不更好吗?由此我们联想到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个板着面孔讲道理令学生畏惧的“良师”固然令人尊敬,而一个将关心、爱心、尊重融入微笑教育的令学生喜欢、亲近的“良师”不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也是“义行于色”。可是冷静地想一想,“人人”所做的只是“喊打”,谁去“打”了?联系社会现实,坏人当众行凶,围观者甚众,无人出手;小孩落水,人人惊呼救人,无人援手;公益事业无人做,人人却大发感慨,“义形于色”……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人人喊打”,更需要的是挺身而出,“人人去打”!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立意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从新的目的出发,从新的角度着眼去对题材作深层次的透视而获得其社会哲理的体悟过程,它能使作文的材料“平”中见“奇”,“奇”中见“深”。正如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所谓异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
作家晓苏曾举过这样一个题材:秋雨连绵,秋风萧瑟,人们都穿上了毛衣,而一美丽少女却穿着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在秋风秋雨中瑟瑟发抖。这样的题材,我们顺着习惯的思维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要适应环境的(美的相对性)。可是却有学生经过逆向思考说出了另外的道理:女孩子太喜爱夏天了,是对逝去的夏天的留恋。这样的思考宛然使这则题材具有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感喟,其立意也就得到了深化,从而具有了人生哲理的意味。
2.逆向思维体现在文章的构思中
北宋徽宗时,宫廷以绘画考试来选拔优秀画家,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如何作画才能脱颖而出呢?画家们大都着眼于“深山”“古寺”,所作之画,不是尽力渲染山之深的,就是着力表现寺之古的。唯独一位画家以隐约的远山、一檐寺庙、半截旗杆为背景,以曲折的石道、汲水的小和尚为画面主要内容,却一举夺魁。究其原因,以逆向思维展开构思,不落俗套,而又能以小和尚的活泼与深山中的古寺作一很好的对比或联想。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构思就很独特。一般写牡丹的文章,大多是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本文却从游人云集洛阳来赏牡丹,可春寒料峭,牡丹未到花期中看到了牡丹的另一种美:“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力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低。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是漠视的美。”逆向的构思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美。
当然,进行逆向思维作文要有科学的精神,应该注意“反弹琵琶走调”的问题。逆向思维的结果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必须是合乎生活情理的,在尊重事实前提下的有健康、合理的价值取向的辩证的观念,而不能为求新颖和独创而陷入偏激、孤执、脱离实际的境地甚至误入歧途。例如,有同学写文章谈岳飞抗金的历史问题,竟然说岳飞不应该抗金,而应该和秦桧一道努力维持金、宋的“和平”,因为“同是一个民族”“和平总比战争好”。这样的文章无视历史的实际,当然只能是奇谈怪论,而非逆向思维的佳作。
篇10
温宿湿地自然水域异常丰富,早年,这里泉泊遍布,苇塘满野,河渠纵横,水网如织,充沛的水资源孕育出了这片有着“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绿洲湿地,也是水禽们眷顾生息的乐园。
千百年来,这片越冬地被候鸟们世代传承下来。每年秋冬之交,大地渐见萧索之际,候鸟们就会纷至沓来,给这里寒冷而沉寂的冬季带来生机。
你瞧!一群雁排着“一”字队形鸣叫着顺着河流缓缓飞来。不一会儿,它们平展翅膀滑行而下,渐渐降落在河边沙滩上的雁群中。在冬季,雁是这里最为常见的候鸟,它们可是这里的贵客,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越冬的大雁主要以豆雁为主,有近万只在这里越冬,灰雁的数量较少。
一群野鸭带着尖利的气流声毫无章法地呼啸而来,降落在河面的鸭群中。它们那矫健的着陆姿态,不由地让人联想到航空母舰上降落的“鹞式”战斗机。这是绿头鸭,雄鸭们深绿色的头部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颈部有一圈白毛好似带着一个项圈,非常引人注目,加之一身绸缎般华贵的羽毛,配以黄色的嘴和橘红色的腿,如同“绅士”般风度翩翩、风流倜傥。而衣着俭朴的鸭夫人们则显得土里土气,让人很难将她们和雄鸭联系在一起。在越冬的候鸟中,绿头鸭的种群数量最多,有时可达两三万只。早年的温宿绿洲湿地曾是绿头鸭生存繁衍的乐园,绿头鸭是这里最为常见、分布最广的水禽,是土生土长的留鸟,数量非常之多。秋冬季节,汇集而来的绿头鸭的数量在10万只以上。时光荏苒,恍如隔世,如今,这里在夏季已很少能见到它们了,只有在冬季,它们依然会眷恋这片故土,但数量已远不及当年。
一阵好像婴儿啼哭般的鸣叫声隐隐传来,这是赤麻鸭特有的鸣叫声。抬头望去,一群羽色鲜艳的水禽像一片彩云缓缓飘来,它们长长的阵容在低空划了一个漂亮的弧线,然后依次降落在远处的浅水边,使灰蒙蒙的河滩平添了一丝春意。
不远处的低空,一群大鸟排着整齐的纵队缓缓朝着河滩飞来,乍看起来,好似一群雁,但它们振翅的频率要慢于雁,这是灰鹤。渐渐地,它们飞临河滩,并发出一阵“咕咕”的鸣叫声,它们谨慎地低空盘旋好一阵后才降落在河床边的草甸上。不多时,又有部分零散的鹤群汇聚而来。灰鹤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有百余只在这里越冬。灰鹤身姿秀丽,修颈长脚,时而展姿作舞,时而引颈高歌,让人总忍不住想近距离拍下它们妩媚的丽影。但灰鹤非常机警,很难接近它们,稍有惊扰,它们便鼓翅腾飞,迎着上升的气流盘旋在数百米高空之上,长而响亮的鹤唳声伴着春风在空中久久回荡,常使人在数里之外闻其声而不见其踪。“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古人优美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灰鹤展翅翱翔的壮观情景。
在僻静的河曲水湾里有时能看到一种白色的大鸟,它们举止庄重,仪态娴雅,通体洁白的羽毛,喙端镶嵌着橘红色,不时颈项高昂,显得异常洁净和高雅,它们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它们通常以几只或十几只小群活动,多时可达五六十只。
大天鹅的身边常有众多的忠实追随者,它们就是游手好闲的野鸭。其实野鸭是为了躲避天敌的袭扰,常喜欢聚集在天鹅或大雁的身边活动,犹如一群追星族,它们以“粉丝”的谦卑姿态赢得了大鸟们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寻求到了一丝庇护和安全感。和大雁相比,天鹅似乎不是很怕人,有时它们栖息在靠近路边约70米的河水中,而路上偶有车来人往,它们似乎也若无其事。有趣的是,它们起飞时必须在水面上展翅助跑数十米才能升空,好似在跑道上起飞的大型飞机。它们一旦腾空而起,必穷极天穹,嘹亮的鸣叫声就像出征的号角声。“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历代诗人们都曾以优美的诗句来赞颂它们。
集群活动是候鸟们以众敌寡、保护自己的一种生存手段和活动方式。而大白鹭则似乎更喜欢形单影只地在不封冻的泉溪、河流和稻田中觅食、漫步。它性格恬雅,举止孤傲,有人形容它像风骨清高的文人正在寻章摘句、孤芳自赏,是鸟中逸贤。如今它却有着异常显赫的身份――环境监测鸟。大白鹭是一种对环境异常敏感而挑剔的鸟,它们所栖息的环境如果受到污染,次年便不再光顾此地。依此特性,国际环境组织正式将它们命名为环境监测鸟,作为健康环境的一项敏感指标。难怪维吾尔族老乡打趣地称它们为“阿克袷袢”,意为白衣服。
灰色的苍鹭虽没有此殊荣,但它和大白鹭是习性相同而仅其羽色不同的“同行”。在初春季节,大白鹭和苍鹭常喜欢在稻田中栖息或忙碌,我偶然从望远镜中才发现它们竟然是在捕食田鼠并且谙熟此道。原来,惊蛰过后,在地下越冬的田鼠便开始纷纷出巢,鹭鸟们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大餐。当田鼠钻入洞内时,它们便拉开马步,伸长脖子注视着洞口,数分钟一动不动地耐心等候着,好似被施了“定身法”,等到田鼠一露头,它们便用尖利的长喙迅速啄起,一仰长脖囫囵吞下。如果田鼠长时间不出洞,苍鹭更善于用长喙挖掘洞穴,直到捕捉到田鼠才罢休。
在天凝地闭的寒冬岁月里,觅食是越冬候鸟们一天的主要工作,稻田是它们主要的觅食地。每天清晨,天还未放亮,候鸟们便纷纷外出觅食。正午时分,觅食的鸟儿们便会陆续返回这片栖息地,在这里,它们要休息约四个小时。这期间,它们需要梳理羽毛、饮水、晒太阳,并吞食一些细沙帮助消食而恢复体力。下午五六时许,它们再次外出觅食,直至傍晚擦黑时,候鸟们依旧会按时返回这里共度茫茫之夜。这里是冬候鸟们日栖夜宿的大本营,居住在这片水域的“居民们”深深牢记着祖辈遗训,自己的安全和生路如今只能维系在这片水域之中。
野鸟们通常对人类敬而远之,这是长期以来人类肆意捕杀鸟类而造成的,可是它们有时也会借助人类来保护自己。记得有一天,我正在河滩里拍摄雁群,发现迎面有10多只雁朝我的左侧方向飞来,我本能地蹲下身并举起相机捕捉他们的身影。渐渐飞近时,雁群突然猛地降低飞行高度,并散乱着队形转向朝我快速飞来。我从相机视野中看到它们神情慌乱地张着嘴急促而异样地鸣叫着,正感到疑惑,它们已毫无顾忌地冲着我的头顶飞来。我忽感一阵恐惧,急忙放下相机趴在地上,雁群从我头顶上空五六米处呼啸而过,这时我才发现尾随的一只隼正慌忙掉头飞去,我异常讶异。又有一次,我在河滩边拍摄中午陆续返回河滩的赤麻鸭群,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呼啸声,寻声望去,是一只隼从高空中俯冲下来直扑不远处在水面飞行的几只赤麻鸭,赤麻鸭惊叫着贴着水面不顾一切地朝我飞来。顷刻间,惊慌失措的赤麻鸭竟然一头扎进我面前3米开外的河水中,呼啸而来的隼突然发现我后无奈地升空离去。险情过后,躲过一劫的赤麻鸭浮出水面坦然飞去。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并非偶然,这些聪明的家伙在生死关头竟然也会运用“狐假虎威”的计谋进行逃生,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这些经典的计谋原来也并非人类的专利。看来鸟儿们远比我们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它们在向我们诠释着万物得以传承不灭的真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到了3月初,温暖的阳光催醒了万物,冰冻的稻田、草甸已化为泥沼,冬麦苗和一些水草开始泛绿,憋屈一冬的库木艾日克河已显露出真容。候鸟们的食物逐渐丰富起来,野鸭们春情涌动,整日叽叽喳喳、不知疲惫地在泥沼中忙着自己的生计。气候主宰着候鸟们的生活节奏,平日呈多群活动的豆雁已全部汇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是豆雁迁徙前的大集结,预示着它们北上迁飞的日子临近了。熬过了五个月的越冬期,候鸟们的体重都减轻了许多,豆雁的体重下降了近1/3。为了长途迁徙而补充体能,觅食几乎是它们全天候的工作,它们不知疲倦而劳作不息的情形,使我深深体味到了候鸟们为了生存与繁衍所付出的艰辛。
平日见不到的一些水禽如针尾鸭、琵嘴鸭、凤头潜鸭等也成群结队来到这里做短暂的停留,从而使这里冬候鸟的数量达到了高峰。劣迹斑斑的鸬鹚也诡异地来到了这里,它们觊觎着已解冻的鱼塘,这些在早年生活无忧的家伙们,如今只能以偷窃鱼塘里的鱼为生。
3月的河滩是水禽们聚集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是观鸟或拍鸟的最佳时节,只要找个合适的位置隐蔽起来,你可在原始的物境中触摸生命的脉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几万只水禽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落,它们各自为阵,和睦为邻。阳光下的河滩充满了和谐、宁静、温馨的气息……
我隐藏着自己,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实在撑不住,便慢慢侧转身体活动一下麻木的腿脚,但立刻就被那只看似休息实则仍在监督我的哨雁发现,它立刻尖叫一声,睡眠中的雁群立刻齐刷刷地站立起来,伸长脖子共同向我这里张望。紧接着,头雁一声低沉的鸣叫,随着一阵闷雷般的轰响,歇息的众鸟同时轰然腾空而起,并惊起其他水禽一同起飞,一片斑斓。密集的鸟群瞬间布满天空,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撼人魂魄,耳边嘈杂的鸟鸣声犹如蜂巢的蜂鸣声不绝于耳,引得附近的路人不由驻足观望这壮观而令人称奇的场面。数分钟后,它们又渐渐降落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