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名言佳句范文
时间:2023-04-01 00: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名言佳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今天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婉约成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已成为沧海桑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手捧着课本吟咏唐诗宋词,使学生陶醉于朦胧幽静的诗境时,如何才能将诗意的绵远悠长、诗境的清新淡远传授给他们呢?怎样才能追回遗失的古典美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可是,学生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显得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
所谓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用读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
我们应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在这样的朗读中,古典美慢慢渗入学生心里,使他们陶醉于诗境,提升审美能力。
二、设境
在那本该拨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有谁肯对着秋月悲情伤怀,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还有谁会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教师要设境,唤回遗失的古典美,来熏陶学生。
1.因时设境
中国二十四节气,多有文人雅士浅唱低吟,脍炙人口之作至今令人齿颊留香。根据节气精心营造情境,使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感悟前人佳句名篇,受到熏陶渐染。
例如:中秋前夕,我发动学生了解中秋传说、中秋习俗,搜集咏月佳句。中秋之夜,明月东升,夜空如洗,四野俱寂,将学生引到操场,团团而坐,听缕缕古筝之声,赏皎皎玉盘之色,身处其间,俗念俱消,心灵澄澈。继而我适时诱导学生望月怀乡,诵明月之诗,歌皓月之词,学生的心灵与诗词作者的灵魂撞击,再现“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雅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怅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许许多多饱含浓情的诗句令听者如饮琼浆玉露,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情到深处,我让学生静听筝声,神游月宫,思接千载,不少学生在月光下、筝声中潸然泪下。
2.因景设境
一年四季,皆有可人之处,花草树木都染上了古代文人或惊或喜或讶或悲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蕴涵人性光辉的四时之景,设置情境,点拨学生活用古典诗歌写景抒情,加深理解古典诗歌。
比如,炎炎夏日是荷花盛开之时,荷花的高洁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活用古典诗句联想书写感受。以下是学生习作的片段:
“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飞时,欣赏荷叶高擎起舞弄影;在疾风沾水、密雨侵荷时,注视荷叶去垢除尘洗面弄妆;在荷花轻绽、莲子如水时,惊叹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亵玩之心;在莲房坠红、清香随风时,默念着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它送行。可是,自己从未留意过荷的坚强。难道荷就只有冰心玉壶的纯美?难道就只有逢干遇旱的荷才有不屈的魂魄?是自己已有的观念锁住了视野,迷住了心窍吧!”
尽管此文有生硬晦涩之嫌,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教学设境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古典美叩击学生的心灵。
三、写作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学习诗歌,最大目的就是学以致用,采撷诗词名言入文章,增加文化底蕴。如:
“闲来无事,走在小溪边,看着涓涓流淌的小溪,向东流去,决不回头,也不曾看看自己的足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就如同时间一般,逝去了无法将它找回。
弯下腰,用手触摸水,凉丝丝的,好柔软啊!试着将它们分开,却无能为力,它们依然固执地向东流去,谁能告诉我,有什么力量能将水分开,‘抽刀断水水更流’,而且,水看似柔软却能穿石,这难道不是以柔克刚的力量吗?
望着小溪,想着老子说过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有’,水带给我们一切,甚至生命,却不求回报,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不求回报,只懂付出。
走在小溪边,是一种与大自然的亲近,也是一次人生的感悟啊!”
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引用古典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可以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从而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篇2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作文时,总能听到他们的哀叹声,总能看到他们无奈的眼神。小学生普遍怕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我们是农村小学呢?在家讲方言习惯了,写起作文来,就更是土话连篇。作为长期担任语文学科的老师,怎能不思考“该怎么办”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厌写作文的状况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即人们常说的 “厚积”。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做到“厚积”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颇深。
一、在阅读品味中积累
(一)在课内阅读中学会积累
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方法的主要阵地。课堂的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学会咬文嚼字。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香气。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读这组句子,品悟词句,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秋天里诱人的香气,体会果子成熟时的喜悦,从“躲”、“勾住”等词语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品悟中内化成欣赏优美语句的能力。2、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新教材在编排问题设计意图中体现出对积累好词好句的重视。因此,我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我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遇到好词佳句就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精妙,并把这些好词佳句分门别类记录在本子上。例:写人物的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季节的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写物类的分色、形、味等。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整理,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二)在课外阅读中扩充储备量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积累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内积累,更应注重课外积累。教师要不断开辟阅读的途径,同时,要求学生把学习到的积累语言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多到图书室借书看;把家里的课外书拿来与同学交流看;鼓励学生订报刊,全班同学合作,一人订一份报刊,统一放在班级的图书角,课后随时可以看,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阅读,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如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迅速普及,学生阅读的渠道更宽了,可在书报中阅读,也可在网络上阅读,阅读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广撷博采,建立一个充实的语言仓库。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语言就会丰富、生动,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鲁迅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也告诉我们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是习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学生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注重读书方法,广泛吸取其精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勤于动笔,不断扩充习作材料仓库的储备量,习作时便于采撷应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学生丰硕的习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看似平平常常,其实不然。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快乐、有趣,最富有意义的,这是学生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尤其是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无论是故事讲演、朗读比赛,智力、作文竞赛,还是各类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各种劳动,以及趣味游戏等,都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最深刻的感受。如:中秋节到了,我们班利用班队课举行师生一起博饼的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清脆的骰子声,孩子们欢快的叫喊声、欢呼声。活动后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自拟题目(例《一次活动》、《博饼》、《今天我真高兴》、《真失望》),用真实的语言记下了这次活动,把活动中自己或他人手握骰子时充满希望,博不到饼时的失望,及博到大饼时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积累了宝贵的作文素材。
(二)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小天地,家总是充满温馨与幸福,家庭的生活蕴含着许多让人留恋的作文材料。学生与家人在家里的时间较长,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自己的亲人,都会收到亲人的关爱,耳闻目睹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家人的言谈举止、思想风貌、家中发生的新鲜事,自己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这些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小琦在家里看见妈妈把水龙头开得很小让水慢慢地滴在桶里,使水表不转,节省自家的水费;而在公园洗手时,妈妈却要她把水龙头开大,理由是公园用的是公家的水,不用掏自家的钱。这件事使她的心灵受到冲击。事后,她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用真切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表达了真情实感。
(三)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但又是色彩斑斓的。在街上、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外出探亲访友,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都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学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各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扩大写作视野。如:我班的张婉倩同学,她曾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今天早上,我去上学,在路上,看见一个外地人在早餐车上买了一包豆浆和一个面包,可能是急着要上班吧,只吃了一半就扔在路边的垃圾堆里。我想:这多么浪费粮食呀!也很浪费钱。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更何况他们挣钱那么辛苦。”虽然语言不多,也没多优美,但是那么的真实,让人感觉得到,触摸得到,就因为她平时勤观察、勤记录,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
(四)自然景观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是孩子们美丽童年的一幅风景画,也是小作者们的一片沃土。屋前的大榕树,山坡上的龙眼林,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这些都是最熟悉的景物。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并认真记载。譬如:五月份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有一天早上雾很浓。我早上到学校不急着上课,先组织学生站在走廊上观察雾中的景物与晴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雾中的远景近景都与平时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马上动笔把所看到的写下来,边看边写,同时不断有新的发现。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谁也不会否认,一个人有了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了一颗乐于思考的心灵,有了一双勤于记录的巧手,只要留心发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大事小事,留意身边的自然景观 ,并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不让他们轻易溜走,天长日久便能为习作积累下丰富的材料,到习作时,便可根据题目要求,像一位辛勤的淘金者,在记忆的宝库里多如沙粒的材料中,筛选出能发出耀眼光芒的金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上元节;爱情;灯影;灯谜;诗词文;故事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如约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佳节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内涵,比如,春节有“迎春”之意、清明节代表“思念”、中秋节寓意“团圆”,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则与爱情有关,更显情意浓浓。
在此上元佳节,闻春之气息,夜色撩人,赏灯猜谜,正适合整理心情,培植爱情的萌芽。同时也诉说着感伤流离,寄托着真情无限。
一、灯影里的爱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观灯,始于秦末汉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节,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观灯赏焰,尽情欢乐,无不欢天喜地,盛况空前。在当晚,最具热闹与浪漫色彩的莫过于赏灯与猜灯谜。飘在上元灯前的倩影,不知承载着多少梦幻与迷离,不知呈现着多少怀古幽思之画面。
古时候的女子,多是养在重门深处的。要想与陌生男子见上一面,是比较难的。于是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听天由命。而上元节这种不分男女老幼的赏灯习俗,便为爱情打开了方便之门,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见钟情,从此后,双鲤互赠,青鸟探看,玉成姻缘。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转、媚视烟行之间,灯火流连。
这些青年男女在灯谜前,明则看灯,实则看人,虽曰猜谜,实则探心也。这样,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就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灯影下有期待,故也有伤感。如元词《折桂令 元宵》写到:“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这首词描述了元宵节当晚的景致。一边是“灯火辉煌”,一边是“情恨难长”。为何“难长”?因为一年里只有在这几天少女们才可以相约出门,在观灯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节错过了,那么一年中都难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甚至彼此相会之日也遥遥无期了。这种场景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得以重现,以此来说明幸福不是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伤感与无奈。
二、情见诗词文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文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离怨之苦。北宋欧阳修留下一首好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诗人以对比写实的手法,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质朴而动人。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啊?只有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的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代诗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灯》曰:“百枝火树千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此词字里行间充满了踌踌躇躇,幽幽艾艾,让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迷离的灯火阑珊处,好一片幽思风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词写元宵节的夜晚,焰火犹如百花开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闺秀碧玉也成群结队的到处看热闹,珠光宝气、莺声燕语。然而诗人要找的那个人却四处难寻,忽然一回头,她正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
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境,写尽了世事中常常出现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来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节如此,现代作家施蛰存亦有小说《上元灯》,文中情意萌动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节与那些花灯之中。“珠箔飘灯独自归”,夹杂着那种年轻爱恋的惆怅。渲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意,真是令读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见,无论是欧阳修的“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失落,还是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急的寻找,或是施蛰存的《上元灯》中少年为爱恋的惆怅。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节”里常常出现的镜头么?这也难怪今人一再把上元节认作为爱情节,足见今人对诗词文中上元节爱情的向往。
三、情见传说故事
民间总会有令人传唱不已的传说故事。成语“破镜重圆”,就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千百年来为世人津津乐道。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国破家亡,夫妻离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几经周折,最终在第二年元宵节夫妻相会,破镜重圆,分钗合钿。
“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为民间所共知,元宵亦为儿女幽会定情充当了一个颇有情调的红娘。从阮三郎和陈玉兰,到张生与霍员外之妾,再到张舜美与刘素香都是如此。虽然在具体的情节上各有差异,但元宵节所承担的这种幽会定情功能却是相同的。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观灯,才有了张生拾到红绡帕子而成就姻缘的故事,才有了张舜美与刘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狂欢,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箫弹唱,才有了玉兰的春心萌动。霍员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节观灯的机会遗下红绡帕子,又以来年元宵相约,并精明地利用鸳鸯灯作为相会之表记。刘素香也是利用元宵节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观灯的机会,完成了与张舜美的幽会。对于情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无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兴奋。
在明朝汤显祖的《紫钗记》中,霍家小玉初长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节之夜暗暗探看,只为小玉遗失的一支紫燕玉钗,便惹下一身的情丝;越剧《追鱼》中,多情的鲤鱼精与书生张珍一起上元节观灯,共赏花灯,笑语嫣然之间冰释前嫌,终于私奔而去。
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书生与绝色佳人,且不说,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来的精神自我慰藉,但毕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节,就是这样,在灯影里,在灯谜中,在诗词文里,在传说故事中,默默的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爱情,也需要在上元节这种有底蕴,有内涵的文化氛围中,歇个脚,于黄昏之后,带着千古的谜团,去寻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来的笑倚花灯之人。此间种种爱情也使上元节,这个多情的节日,散发着十足的韵味,舒展着饱满的感性,也让爱情自身在传统中回归。
【参考文献】
篇4
一、章法无拘束,立意最重要
香菱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后,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遂拜黛玉为师,学起作诗来。黛玉对写诗作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她首先就告诉香菱:“格调规矩竟是末事”“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对诗中格律的疑惑得以解开,正确的观念得以树立。借黛玉之口,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作文主张:写文章不要被章法、词句所拘束,立意是最重要的。
而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有些人没有跟上课改的新要求,仍然抱着旧观念,有的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有的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陈词滥调,泛泛而谈,文章失却了灵魂。曾经我听一位参加了校外作文培训的学生说:培训班老师告诉他们,写作文就像砌墙一样,华美的词句就是成就高墙的一块块砖。当时,我听了只感到悲哀,这样教孩子写作文不是害人吗?难道靠着胡编瞎造,满篇浓词艳句,却又中心不明、了无新意、全无个性的文章也算好文章?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像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样,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二、入浩瀚书海,成别致好文
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方法,不是让香菱从练笔入手,而是借书嘱她回去读:“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裼、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而香菱拿了诗回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作诗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黛玉教的这一读书法,亦是曹雪芹先生的写作之法。如果曹雪芹当年没有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他能写出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而书中文采远胜他人的黛玉、宝钗,无一不是深入书海、博闻强识、触类旁通之人。
现在的学生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唯读书时间太少。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开始强调阅读对作文的长远帮助,但并不是人人都将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也没有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支持。其实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时,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写作文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开展活动,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读书档案”,组织一些读书班会,好书推荐会,还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三、适当以鼓励,研讨并交流
黛玉教诗还强调“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当香菱读出了“诗味”,黛玉即鼓励她说出自己独立的赏诗见解。当香菱读了王维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就联想到了那年上京途中村岸晚泊的情景,把书中的诗与生活通过自身的体验融合起来,黛玉及时给予肯定、夸奖,香菱学诗兴趣更浓了。而纵观《红楼梦》,不论是赛诗,吟螃蟹诗,还是填柳絮词,作《芙蓉诔》,都是当场品评交流,相互切磋,彼此启发,共同提高的。可见几百年前曹老先生就已肯定了品评交流对写诗作文的重要性。
但现在的作文教学,有许多教师重视习作指导,而忽略讲评修改。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有的敷衍了事,草草批阅,有的字斟句酌,越俎代庖,有充分准备、中肯有益的讲评少之又少。在这一点上,我校的“大观园中有百媚千红,我独爱――那一种”活动走在了同行前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天有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演讲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评价、建议,有的同学对人物的鉴赏评价见解独到,有的同学对曹雪芹的身世与作品的关系分析得入情入理,有的同学竟然能把长达一千多字的、生僻字达一百多的《芙蓉女儿诔》倒背如流……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每天的每篇习作,都能得到列车上本车厢成员、老师和同学们的当面点评,从而构建了一个学生、作者、老师之间多维立体的习作交流空间。此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获得专家好评,因而已由校内推广至全市。
四、细致品生活,及时勤笔耕
《红楼梦》中结社赛诗的活动可谓举不胜举,但每次都是紧密地联系着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如37回探春起意结诗社,因见白海棠开,众人皆咏海棠诗。及至后来的众人边吃螃蟹边咏诗,黛玉见残花落英作《葬花吟》,宝玉因晴雯死作祭文《芙蓉女儿诔》,黛玉湘云中秋赏月即景连句,无不是用诗人的眼睛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在生活中屡屡练笔,勤于表达,每每文思澎湃,浮想联翩,佳作连连。可见,曹雪芹先生的作文观与教育大家叶圣陶的不约而同:"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细致地观察生活,及时地勤于笔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然而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学生习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的出现,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题材。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年轻的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教学生从实际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他们所经历的小题材。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耳听一听,亲口问一问,亲手做一做,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容不迫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