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译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6: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道之行也译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完成第1~4题。(1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虽然被贬滁州,但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昆明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第1~5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选文略,见前文)
【乙】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籴。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日:“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日:“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元代官员,曾做过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 ⑥鬻(yǜ):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杂然而前陈者() (2)宴酣之乐()
(3)射者中,弈者胜() (4)饶去杭几二千里()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
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的句子。(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的含义。(3分)
5.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欧阳修、王都中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贵港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3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选文略,见前文)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云归而岩穴暝 男有分,女有归
B.醒能述以文者 蒙辞以军中多务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D.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邑人奇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画线句子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乙】文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试题,突出了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情况。第3题翻译句子,考查了考生对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翼然”“意”“乎”等词语的掌握情况。第4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开放性较强。
云南昆明市试题,突出了对考生文言文记诵积累情况的考查。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情况。第3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语及判断句、倒装句的掌握情况。第4题抓住关键词“乐”设题,考查了考生提取文章关键句和概括主旨的能力。第5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章大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能力,设题角度新颖,难度适宜。关于侧面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考生在《口技》《陈涉世家》等文章中学过;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考生在《曹刿论战》等文章中学过。
篇2
摘 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对《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论语·先进》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三句的注解似有不妥之处,今参考《论语》以及与《论语》同时代其他典籍中的例证,加以辩证。
关键词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商榷 攻 也已 逝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博采众长,见解精深,注释、翻译相互参证,一目了然,读后受益颇深。但是,也有个别译注,似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就书中的几处注释提出疑问,以供参考。
一、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篇第二》)
《论语译注》译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句中对“攻”和“也已”的解释,是影响句义的关键。杨先生不同意“攻”字作“治”讲,认为《论语》中四次用“攻”字,《先进篇》中“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两句中三个“攻”都作“攻击”讲,这里也不例外。但是,考察先秦文献,虽然“攻”作“攻击”之意的用例比较多,作“治”讲的用例也并非没有,如: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
杜预注为:“攻,治也”,即治玉之义。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尚书·甘誓》)
孔颖达的疏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汝诸士众在车左者,不治理于车左之事,是汝不奉我命。在车右者,不治理于车右之事,是汝不奉我命……”这里的“攻”是“治理”的意思。
可见,在《论语》成书的时代,“攻”除了“攻击”之义外,也有了“治”的引申义,“攻乎异端”中的“攻”解释为“治”也是完全讲得通的。
“斯害也已”,杨先生认为,“斯”为连词,是“这就”的意思,“已”应看作动词,止也,因而译为消灭,“也”就作为主语之后表停顿的语气词。并且指出“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词,‘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语气词。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哩。’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的词法和句法不合。”
但是,考察《论语》全书,“也已”的用例共15例,按照《论语译注》的注释,解作语气词的有12处,可见“也已”看作语气词,并不存在与《论语》词法句法不合的问题。与《论语》时代相近的《左传》,有19处用到“也已”,都是用作语气词。此处的“也已”看作语气词更为妥当。
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句中,应将“攻”字译为“治”,将“也已”作为语气词,整句译为“从事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有害的啊。”这种译法更合于《论语》的句法,也更符合孔子温柔敦厚的说话方式。
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第六》)
《论语译注》中,将孔子的回答译为:“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这里的“逝”字,杨先生认为,古代“逝”字的意义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译文采用此意,译为“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
但是,这种译法与上文中宰我的问题关系并不大,有答非所问之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孔子的话,意在说明仁者通晓应变,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会做不合事理的蠢事,这种解释似乎更合于上下文义。
另外,《说文解字》中对“逝”的解释是“逝,往也”,《方言》:“逝、徂、适,往也”,《广雅》:“逝,行也”,这些出现较早的训诂之书,都将“逝”释为去往之意。《诗经·大雅·公刘》中“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和《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谷旦于逝”两句中的“逝”,也都没有往而不复返的意思。可见,“逝”作“往”义的用例在先秦是存在的,不必将两字强作区分。
此句中,“逝”作“往”讲,将句子译为“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营救,却不会自己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营救”与下文中的“可欺”相对应,“却不会自己陷入井中”与“不可罔”相对应,这样理解,与上下文的衔接更为顺畅。
三、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译注》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第二个“以”作“用”讲。但是,“以”与“用”同义时,一般是用作介词,而“没有人用我了”中的“用”是动词义。此外,作为一位师长,对学生发此牢骚之言,似乎并不符合孔子待人处世之道。《为政篇》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尚书》,指出为政不一定要出仕,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良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同样是治国。《论语》一书中,孔子未曾有“不得用”的抱怨倾诉之语,这种翻译一定不是孔子的原意。
在句法上,上古汉语里,否定词为“毋”“不”“莫”“未”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毋吾以也”中“吾”是第一人称代词,“以”作介词讲,译为“因为”,“吾”作“以”的宾语,放在“以”前面。这句话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应为“毋以吾也”。先前时期这样的用法很多,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篇》)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这句解释为:“言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这是较为贴切的解释,因此将这句话译为:“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几天,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讲话了。”这样解释,更符合孔子的言行,也更符合整段“侍坐”对话的言谈氛围。后文中,曾皙发言时略显拘束,孔子便鼓励他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出版社,1985.
[2]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韦昭.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徐仁甫.左传疏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高教版中职语文;古汉语;选文;意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31-01
高教版中职语文走进课堂,和学生见面,得到学生更广泛的接受,然而,也就是在新版的教学中,还是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稍微进行一些调整,本文从该版古汉语部分的编排和内容的选择方面略谈一二。
1古汉语在文化濡染方面有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价值,充满魅力
《大纲》指出中等职业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1]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弄明白意思后并不是很难,可对后进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像"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皆能有所养。这虽然是一种社会理想,但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儒家社会伦理的主张。也是中华炎黄文化的精髓,应该世代传承。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周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尚书》有"天道福善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类语言及道理,是几千年几万世不变的箴言。不学文言文是很难明白同样道理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样的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来引领时代,可惜,这些学生,很少能见到,更谈不上理解了。《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例子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太多既经典又通俗的道理,都是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理解并遵循的,有着特别的说服力,为现代汉语所不能代替,是我们祖先给我们创造的宝贵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3]现在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的,生产经营卓越的,无不拥有浓厚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这些文化,其中不乏崇尚"厚德栽物"、"天道酬勤"的思想。
2经典的古汉语,传承了优秀的文化
从文明的传承来看,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内容丰富,形式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精华都应该有所了解,也是炎黄子孙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共同的文化素质。[4]"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5]"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6]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两大支系的文化,一并发展着,推进着,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肯定我们民族具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体系,国学的内涵博大精深,但是我们的传承一定也是出现了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几次遭受重创,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精髓:爱、包容、谦虚、隐忍、内敛、克制、责任、尊重、感恩等美德,在台湾、新加坡、韩国电视剧里也很多体现,倒是我们自己,同样是华人世界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却有慢慢消退甚至消失的趋势。到国外旅游的国人,常常因为大声喧哗,随地乱扔乱吐,唯我独尊,典型的暴发户形象而遭到外国人的厌恶,这一切,似乎就是我们国人的标志。试想,能到国外旅游的人,在国人当中,经济条件属于"上流",却屡屡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在国外长大的华人后裔,有些人愿意和台湾人交流,不愿意或少和大陆人交往,原因不言自明。
3基础差,畏惧学习古汉语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就会融入社会,他们无处不在,承担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充当各行各业一线骨干,其中不少是未来企事业的精英,也是社会主流分子,他们的教养、品质,承载的文化都会深切的影响着社会的各个群体,古汉语里包涵的优秀素养对他们的人生很重要,对社会的影响也很重要。本文没有贬低三校学生的意思,但是我们在职业学校里看到的学生,就是国人形象的一个缩影,他们虚荣、自大,成天游手好闲,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无脏不成句。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严重不足,甚至空白。大多数学生表示最怕"古文",认为是"天书",也是他们的"天敌",有点基础的学习中只会死记硬背字词意义用法,试卷中文言文考题10分段,个别可以到8分,大部分可以到4、5分,一部分1、2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类的考题简直不去思考,就是简单的翻译也留着白卷。很少有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包括讲解过的。四个学时完不成《鸿门宴》的翻译(本教材去掉了该编目)。随便找《师说》、《劝学》里的句子来考试,会翻译的学生在少数。03年三校生高考作文题:"涉水浅者观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部分考生不题意,谈何写作?
4建议教材对古汉语的选文减低难度,增加宽度和广度
为降低难度的原则,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文言文大幅减少。原高教版《语文》(基础版)文言文共17篇。新大量削减了数量,也降低了难度,只选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促织》等6篇。大量缩减文言文后的教材,弱化了作为文言文特有的文字魅力和文化内涵。古汉语的选择已经很注意难度的适当,可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有的还是太难了,例屈原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来很具故事性,应该说趣味性很浓,但是在文字和思想理解上都属于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够不着的档次,再好的故事也因为难度而把学生拒之门外了。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加止步不前,看见满篇的文言文就把心门关上,不再去探究弄明白课文写的什么,就更谈不上感受文字魅力和思想魅力了。高教版语文教材面对的学生涵盖十几种专业,其中包含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中医方面的精髓是用文言文著述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国传统医学精髓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大医精诚》等80余部著作都是文言文,在医学专业的教材里选入他们的文章是很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如果一个从事医学专业的学生连这些古代医学泰斗的名字都没见过,那就不是他们的错了。学习古汉语能力是医学专业必须具备的,故古汉语的篇目不是简单的删减和削减而该是优化的选择。
由此看来,古汉语选文部分值得商榷,给学生多少文言文,选择什么样的文言文就是语文教材编撰专家们斟酌的问题,让这些更多没有机会走进高等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他们也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再接触的"古训",阅读到浅显易懂又是我们国学中基础却又具备深刻道理的文言文,吸取到古代经典文化的深沉内涵。所以三校生语文教材在注重选入现代优秀时文的同时,应该兼顾古代经典作品,原则上"选文要短而有趣,文体丰富多样,还可图文并茂。注释可以多采点、简洁化。不搞繁琐的考证,以扫清阅读障碍为主。适当点评,适量背诵。坚持三年一定大有好处。"[7]作为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提供学习古诗文,是历经千古不衰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诗文经典,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历史的见证和载体,那优美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崇高的形象不管历经多少岁月,都将垂范后世,具有持久恒定的价值。和古诗文的接触,即是和古代精神大师和语言大师交流,他将带给学生知识、文化、思想、观念、人生准则、教养、理想,对学生的终生都有有益影响。因此,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原则上,不必减少,甚至增加一些"古训"精心选择古汉语供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传统魅力同时具备现实意义,又通俗易懂的篇目。选择中关于爱国、家训、励志、义理等方面的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这些都是现代文无法比拟更无法逾越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
[2]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2009-08-11
[3]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
[4]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2009-08-11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