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9 12:2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字谜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猜字谜。(学生抢答猜字谜)
木字进门
才字进门
双木为
三口为
三日为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猜字谜
同学们,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猜字谜游戏吗?下面老师再请
你们猜个字谜。(卡片出示)72小时
师提问:72小时是什么字?大家猜猜看。(指名提问)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一下子猜不出来吗?,现在老师提醒你们一下,把72小时看成是多少天?一天又等于多少小时?(指名提问)
对,一天是24小时,那么72小时就是3天。3天我们要做多
少事啊!那么请大家从小就要懂得珍惜时间。(相机渗透珍惜时间的养成教育)
3天也可以说成是3日。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猜出是那一个字
了吧!(提醒3日为晶)
卡片出示:72小时——3日——晶
请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猜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们看先用72小时先转化成3日,再用3日转化成为晶。这两处都用到“转化”
是啊!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转化的策略。板书课题: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教学例1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105页的例题1(课件出示)的
两个图
形
,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哪个的面积大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数方格比较它们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生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是啊!同学们真聪明。请你们认真观察图形的特点,想一想可以怎样转化?动手试一试。(请你们将老师发给你们的图形拿出来动手操作一下怎样转化,看哪一组转化得快。师巡视了解情况)(小组合作)
指名汇报,学生口述过程。
第一幅图中是把上面的半圆像下平移8格,正好拼成长方形;第二幅是图中的2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也拼成长方形。(师配以课件演示)
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相等)(师配以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道题的解决过程,为什么我们开始有些迟疑?到后来一下子就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生:那是经过转化,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就比较容易看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原来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师:想一想,在图形的转化变形过程中,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规则图形变成了规则的长方形。可是面积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师:同学们,正是由于我们刚才通过在平移,旋转过程中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指名回答)(师课件配以演示)
师:对了,我们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老师的演示过程,可以看见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来推测得出原来的这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相等。这就是我们把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我们能够解决的,像长方形这样简单的图形,从而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就是同学们在刚才的讲话中讲到的两个字——转化,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转化这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指名提问)
小结:我们往往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把一些未知的问题转化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问题,把新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那么,我们在以往的实际学习中,我们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就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比如有哪些?(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图示。曾经在推导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时用过转化策略。)如,圆的面积——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把多边形转化成几个三角形来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等都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的)这些图形都是——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这种转化的策略除了运用在图形转化中还可以运用在在计算方面。(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就是把小数转化成为整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就是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来进行加减的)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会把它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同学们懂了吗?
三、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1、出示练一练(106页)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注:引导学生的平移方法)
2、练习十六第1题(109页)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出示练习十六的第3题(109页)
出示草坪面积图,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课件出示《曹冲称象》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曹冲称象》你们学过?哪个
同学起来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曹操他要称大象,可是没有这么大的称,他就让大丞们来称,可是大丞们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办法来,就在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就说出办法来了。他就把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头的体重,结果就把大象称出来了,同学们,曹冲聪明吗?他聪明在哪儿?(指名提问?)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转化这种策略在解题过程中普遍存在。古今中外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充分发展我们的智慧,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要想国家强大起来,就要靠你们在坐的这些学生来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都要像曹冲这样爱思考,这样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快的提高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复杂——简单
未知——已知
不规则——规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苏教板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理想的地方。现在我就将我这这节课反思一下:
成功点滴
1、课前热身,我用让学生猜字谜,来引出了转化。这样激发
学生的渴求新知识的欲望。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出示例题时,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的例题图 “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我又契机让我预先发给学生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真正的感受和体验“转化”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转化”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转化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如教材上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1题和3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最后我相机出示《曹聪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找出曹聪聪明的地方。告诉学生从小就要向曹聪一样肯动脑筋,勤思考,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4.注重总结,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一堂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总结最为重要。因此,在解决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的过程,总结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1.
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啰嗦。
2.
教师的板书不够规范。
3.
篇2
苏教版数学教材开辟了栏目“你知道吗”,在配套使用的“教学用书”中概括其是“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发展史料,以及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内容时,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增强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并且在预留的大约25%的教学时间里包括阅读、教学“你知道吗”的机动时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的内容重视不够,只在公开课中偶尔会提及,在平时教学中或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重点考就重点教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对其关注不多,而“你知道吗”这种小栏目确实零散地分布于各知识点的最后面,成为教材的摆设。昙花一现的尴尬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该如何把握?
首先打开教材,看看“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在苏教版的分布情况。在苏教版的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没有出现,揣摩编者的意图,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欠缺,教师讲解和渗透起来较为困难等原因。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开始出现“你知道吗”的板块,三年级上册出现6次、三年级下册8次,四年级上册13次,四年级下册14次,五年级上册8次,五年级下册8次,六年级上册6次,六年级下册5次,总计68次。看得出该栏目出现趋势先是由少到多,到四年级下册达到高位后逐渐减少。按常识来说由少到多的趋势是符合逻辑的,但为什么反而到了五年级就逐渐减少了呢?原来自五年级上册教材开始,基本上每一个单元结束时都出现了“整理与练习”板块,学生经过四五年的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此时对数学知识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小结。
接下来,以出现“你知道吗”多达14次的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材内容。
从内容上区分这14次“你知道吗”,可以分为4块内容。1.教学内容的补充。如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后的铺地锦算法,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计算金字塔的底角度数;用乘法分配律解释欧洲的“双倍法”乘法。2.补充常识知识。如升和毫升的单元补充了人体血液和献血常识;统计的单元中补充了气象台数量的增长、降水量的测算和民航事业的发展。3.数学知识的趣味运用。如美妙的杯琴,运用等边三角形画雪花图案。4.数学史知识。如括号的产生,哥德巴赫猜想,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韦达。
从数量上来区分,有的只有百字左右,如数学家韦达的介绍,只是数学史的简单介绍,要想通过阅读短短几句话就达及配套教学用书提醒学生“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价值,体会数学创造的无穷力量”,还是有难度的;有的则多达一整页,如哥德巴赫猜想,重点突出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贡献和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从要求形式上区分:1.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如血液、献血常识。2.动手操作,如画雪花图案。3.理解探索,如铺地锦乘法,解释双倍法乘法。4.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如美妙的杯琴和统计中的内容。
通过上述不同层面的分析,可知教师应试图跳出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束缚,结合其他册教材连贯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课外自学,探索领悟
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的,有时会有明确的提示,如要求课后查资料的美妙的杯琴,生活中找例子的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动手操作的利用等边三角形画雪花,等等。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适当的指导和交流,不要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但应明确,让学生自学并不等同于撒手不问,教师当然可以有所作为。例如充分利用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一角,开辟数学园地等专栏展示学生成果,如学生查阅出的资料,或者挂上精妙的学生制作的美丽的图案,对于学生本人也是一次鼓励,对其他同学更是一次触动。
二、课内渗透,适当讲解
有些“你知道吗”的内容和教学内容密切相连,所占用的时间又不多,这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适当讲解。如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例题是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的,“你知道吗”则利用一个等腰三角形“以盈补虚”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但都是运用转化的思维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这样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同一种面积计算,能加深对三角形方法的掌握,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
有些“你知道吗”的内容直接和练习联系,这时就可以通过练习来讲解。如练习题“用细木条钉一个长方形框,再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这时可以点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接着追问:“继续拉呢?图形会怎样变化,周长和面积呢?”这样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入。
三、融入教学,完善认知
一些“你知道吗”的内容可以直接拿来在教学中使用,成为精彩的教学环节。笔者听过三年级上册“认数”一课,内容是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者首先出示情境,简单叙述生活中需要计数,原始人用一个小石子对应一个物体,将十块小石子换成大一些的石子,表示1个十,用十个大石子再换成更大的石块,表示1个百……出示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学生自然能数出是一千,再一千一千地数,就是一万。由十进百到千进而是万,利用了认数单元的“你知道吗”数的发展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数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体验了数的发展。还有名师张齐华教师在上“比的认识”一课,用三张不同尺寸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哪一张更美,利用黄金分割点巧妙引出比的认识。这样的新课导入有趣、有数学味,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知识的新授做好了铺垫。
把“你知道吗”中的知识有机融入教学,既丰厚了教学的形式内容,又凸显了数学文化的内涵魅力,使得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真是一举数得。
四、分时教学,拓展延伸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些“你知道吗”的内容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展开,但这部分内容的补充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很大益处,这时教师就得利用教学中预留的机动时间来教学。如五年级下册安排在教学完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倍数之后教学短除法,这原本就是以前教材的教学内容,花时间让学生补上这个知识环节,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方法。类似的还有四年级上册教材“除法”单元的试商,当学生正为试商发愁时,让他们尝试学学“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技巧,肯定会让学生对灵活试商感兴趣,并且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五、再起炉灶,创新课堂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鸡兔同笼”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例,而“鸡兔同笼”正是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你知道吗”。还有周卫东教师的《认识二进制》、刘德武教师的《斐波那契数列》等课堂教学就将“你知道吗”的内容搬上了课堂,名师将“你知道吗”内容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精彩演绎,融知识、智慧、哲学于一体,相信听过课的教师会久久难以忘怀。他们的设计与教学对于我们开发“你知道吗”内容是一种启迪,让人感叹:小天地里也能做出大文章呢。
篇3
课堂教学效果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尺。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思考并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课堂导入是影响整个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为一堂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即将教授的知识上,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延长学生专注课堂的时间,最大限度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保持热情?
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两种。一,由歌曲入手,让学生听英文歌曲,一起唱歌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到闽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3 Easter Eggs这一单元的时候,我播放了The Easter Bunny这首歌让学生一起唱,然后展示一些复活节这个节日的图片,介绍Easter Bunny和Easter Eggs,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复活节活动,比如color the eggs, hide the eggs, look for the eggs. 告诉他们Easter这个节日的由来等相关的文化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Easter这个节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节日,因而学生会更加的想要弄清楚这个节日的来源及意义,从而促使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导入方式二:Free talk 或者Ask and Answer. 谈话并非是漫无边际地交谈,而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本节课的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授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3 Ability Part A的时候,学习主要句型“I can….”时,我会提问很多学生“What can you do?”请学生用”I can …”来作答。学生会回答“I can swim. ”“ I can dance.”“ I can sing.”等等。而在教授Part B部分的时候,又可用疑问句“Can you sing?”“Can you dance?”来问。请学生用“Yes, I can. ”或“No, I can’t. ”来作答,从中了解学生爱好与特长并且不多鼓励他们学会更多的技能。每个学生问答完毕,就会马上提问全班同学“What can she \he do?”给大部分学生设问,防止他们走神,从而更好地复习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开展做好准备。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
二、教材处理的艺术性
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我们以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统一的教材编排,我们结合本班学生群体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材处理。英语课本的知识编排有规律,小学英语教本每册共有8单元,每一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Part A, Part B, Part, C. 三个部分紧密相连。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日常活动的主题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比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1 Winter Vacation这一单元涉及到过去时态,我们就不要急着教授Part A ,找到最容易让学生习得的方法,根据实际调整先来教授本单元生词及本单元的过去式变化规律。教授完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律后再开始教授Part A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然而且合理,从而减小了学习的难度。教授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I visited the museum. I watched TV.时,可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把过去式动词圈出来,从而增加记忆,促进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对教材进行适时、适当地增补和删减,更能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我们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更多的语言材料拓宽教学内容。如三年级下册Unit 3 Food
主要是谈论食物,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dumpling,cola,pineapple等等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四年级下册Unit5 Part B主要谈论物品的价格,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不喜欢别人问及对方衣物及家中物品的价格,也不喜欢别人打听对方的工资收入,因为这些都属于西方人的隐私。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多注意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对课堂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争取下次改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篇4
【关键词】教学案例 《扇形统计图》 反思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1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有营养呢?老师这里有一副图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宝塔中,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食物中哪种最多?其次呢?
(反思: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的教育。)
1.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1.3 师:老师把这张统计表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从这副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反思:先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摄入总量的百分比,再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反思: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与作用。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巩固练习
(数学书中85页: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统计图,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篇5
我们对五年级部分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后可以将错因归为两类:(1)由于题中两个问题非常相似,学生分不清哪个是求具体数量,哪个是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么都当成量,要么都当成率,或者思维混乱,分不清谁除以谁。也就是老师常说的“量”“率”不分。(2)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低年级求份数时,总数大于份数并且能够被份数整除。但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遇到份数比总数大或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感觉无从下手,凭感觉行事。
读懂了学生的错误,教学研究就能有的放矢。老师们围绕“区分量和率,学生的困难在哪里?”“针对学生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研讨。首先从学习内容本身来分析,分数既可以表示实际数量,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分数所具有的“量”和“率”的双重功能,与学生之前熟悉的整数、小数都不同,学生在建构上会存在困难。其次,从教材编排顺序来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只理解到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率”;四年级结合小数的认识,教材中出现了带单位的分数;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的具体量。因此,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负迁移影响,习惯性地把分数都看作“率”。第三,在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每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题时,正确率很高;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学生做“每份是多少”这类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当两个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就出现大量的错误。这说明学生对如何根据题意区分两类问题缺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了本节课的重点,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题目综合性的增强,原本隐藏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改进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阶段解决。第一阶段,克服思维定势,重视对分数具体量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练习: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多少米?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结果是整数,有的结果不是整数,这时可以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因为除不尽时,用分数表示既准确又方便。这样设计有利于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领悟到: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可以带上单位表示具体数量;在解决具体量的问题时,分数和整数、小数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重视在变化和比较中使学生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先变换总量,再变换份数,然后提出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概括:求“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不管总量是多少都看作单位“1”,只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列式:“1”÷份数。
第三阶段,加强对比练习,指导学生区分问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 )米,每份占全长的( )。
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可以变换前后位置,着重引导学生从叙述方式上区分两个问题,并比较解题方法的异同:两个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求每份占总量的几分之一”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了多少份,和具体数量无关;而“求每份的数量”必须用具体的总数量除以份数。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多次出现,灵活进行变式,以加深理解,巩固解题方法。如,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叙述方式发生变化:每份占( ),每份长( )或其中2份占全长的( )等;还可以增强综合性,如,对折再对折,每份占全长的( )。
教师在实施改进措施后,随堂测试统计,错误率下降至13.8%。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错和改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错误,养成深度反思的习惯,及时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冷凤义.浅谈小学数学的简单应用题教学[J].好家长,2015(37).
[2]高丽.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5(9).
篇6
适时追问 巧妙反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6-01
问题导学作为数学课堂经典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搭建问题导学模式,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构建问题模式时,理答是教师必须直面的数学策略。什么是理答?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曾这样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及时“引问”,智慧理答,巧妙点拨启迪思路
在问题教学时,理答既要关注学生回答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及时把握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巧妙点拨,及时“引问”,有效化解难题,才能让学生逐渐深入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从而获得对新知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有道练习题:桌子上放着两杯大小不一的果汁,小红和明明各取走一杯,小红喝了,明明喝了。这时,两人剩下的果汁一样多,请问:原来谁的杯子里果汁多?教学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如何以喝掉的和剩下的部分为切入点?在学生思维困惑时,笔者及时引问:题中的问题是什么?生:要求原来谁的杯子里的果汁多?师:杯子里的果汁可分为哪两部分?生:喝掉和剩下的。师:题目是怎样描述剩下的部分?生1:一样多。生2:如果剩下的一样多,我们只要知道谁喝的比较多就行了。生3:小红喝了,剩下,这时小红剩下的同明明剩下的一样多,说明小红喝掉的比明明喝掉的多。所以,原来小红杯子里的果汁比较多。本环节问题的关键点是单位“1”大小不一,由于五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乘除法,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笔者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及时引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理答,从而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困惑。
二、适时“追问”,智慧理答,突破盲区拓展思路
在问题教学中,当学生被“问题”所困惑时,教师如何智慧理答,适时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适时“追问”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学生思维的“盲点”,及时收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信息,然后二次“借问”,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时,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却有着广泛运用,如何让学生借助生活去理解它?教学时,笔者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汇报时,有个学生说:“姚明加盟NBA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表示姚明在这一年里投100个球中了49.8个。”这时,学生都笑了,说:“有0.8个球吗?”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大约中了49.8个球,可能是49个,也可能是48个。”……学生们的回答都不能令其他同学信服,课堂讨论陷入沉默之中。此时,笔者追问了一句:“难道姚明一年只投100个球吗?”课堂顿时又活跃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如果姚明在一年里投的是1000个球,那就表示投中了498个。”如果课堂引导到此为止,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相对肤浅的阶段。笔者再次追问:姚明一年在赛场上投的球是不是刚好是整千个?学生似乎有所顿悟,在短暂的思考后,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跃了起来,最终明白:49.8%表示姚明在一年里投中的个数除以投篮总数,它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量……笔者巧妙抓住课堂出现的“契合”点,及时追问,智慧理答,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盲区。
三、巧妙“反问”,智慧理答,拨开云雾纠正偏差
当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出现较为混乱的思维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反思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巧妙“反问”,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寻找原因,达到自我纠正。
篇7
关键词:类型;多样性;层次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第七条说:“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本文是在我校申报的市级重点课题《小学英语实践型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口语实践型作业的相关思考。没有提出本课题之前,我一直用着老办法,让学生抄抄背背,结果是学生厌倦这种形式的作业,根本没起作用,通过这段时间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口语作业类型
1.以做带说
语言具有交际性,只有在实践中,语言的魅力才会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我本着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新颖性的原则设计作业。下面是我在五年级下册Unit5 Look at the animals A Let’s talk 中的作业设计。
(1)设计理念
①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心,动情。以促进其全面主动发展。
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练习英语口语。
(2)设计内容
小小解说员
①请同学们画出漂亮的动物园。(突出动物动作)可以是以前参观过的。
②像你的父母或同伴介绍你的动物园。
③被评为“优秀解说员”的同学,参加班内的“解说员大赛”活动。
(3)反思
这份作业设计,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学习内容形象化。对于现在进行时态,摒弃了原来只要求听录音跟读的形式。
2.小记者
六年级下册Unit3主要讲句型What did you do?我让学生通过采访的形式,自制记录表,采访自己的同伴或父母周末的活动,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做好采访记录,并在班内交流汇报。
3.市场调查员
四年级下册学习How much is it?How much are they?句型后,让学生去附近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并自制调查表,选出“最佳调查员”。这样的活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将所学语言得到巩固,并实践了“Learn for doing”的教学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和习惯。
4.小小歌唱家
在小学课本中每单元后面都有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把新学的句型套到歌曲里。如三年级的歌曲《Hello》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其把新单词dog,cat,monkey,elephant用到歌曲中,看谁唱得好,并评出“小小歌唱家”,且要自信地展示自己,这样的作业培植了学生的成就感。
5.小演员
教材都有一定的情境,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倒不如让他们把文本表演出来,既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滚动,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平台。
如四年级下册Unit5 How much is it?B Let’s talk给学生布置了表演作业,让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Assistant,Mom,John并评选出“最佳小演员”,学生们都积极地准备着,还利用自己的衣服做道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口语作业层次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注重多元化立体型的智能培养。由于先天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在语言运用及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出层次性的作业,使优等生吃饱,差等生吃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选。并采用加分的手段,鼓励学生完成作业。
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3 Last weekend A Read and write作业如下:
1.模仿课文录音,朗读课文。(1分)
2.复述:根据表格内容复述课文。(2分)
3.自述:像同学或父母介绍你的周末。(3分)
作业难度逐步加大,学生根据自身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这样使作业有了弹性,多了选择的空间。
总之,口语实践作业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彰显了学生个性,拓宽了学生视野。口语作业的层次性也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发展创造了机会,增强了作业的实效性。但基础传统的作业形式,也不能被遗弃,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与总结,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找到让学生喜欢,而且实效性强的口语作业,为学生运用语言,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使用)[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要精选材料,激发探究欲望
1.根据要求准备材料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知识层面与成人相比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其所准备的材料有问题也很正常。所以,教师课前应该先强调材料要求,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如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中的“合成光”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既模糊又抽象,怎样使这一模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呢?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感悟。于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本课所需要的各种实验材料:水粉、卡纸、圆规、量角器、火柴棒、剪刀等。这样学生才能画出漂亮标准、比例合理的七色光盘,保证“光的合成”实验的顺利完成。宗晨臻同学还准备了小电动机,课上把七色光盘用电动机驱动,转速平均,现场“合成”的演示效果非常好。
成功的科学实验源于课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准备材料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设计充足的活动材料
科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废旧物品,积少成多;也应该是个多面手,拥有相应的工具,能对材料进行修改、制作,变废为宝。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来,让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丰富起来。
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教师可采用自助形式,把各种材料统一放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学生在猜测、制订计划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选择。这样各组的材料就会不一样。如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师准备好多种实验材料,如: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胡萝卜、木条等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材料,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由于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形状、大小、轻重不太一样,淡化了材料的指向性,探究中必然产生材料不同浮力是否相同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3.精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材料
“生活即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中探究摩擦力的学问,不锈钢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在一端涂上洗洁精让一胖一瘦两名学生上台比赛拔河,输赢结果让学生诧异,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自动浇花器原理的探究;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中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四年级下册《怎样搭配食物》中食物科学搭配的研究;六年级下册《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中探究节能减排的方法等。
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使科学探究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究的力量。
二、要动手操作,亲历探究实验
探究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学生探究的舞台,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接着就要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引 导学生思考操作中的注意点、友情提醒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教师在本环节中应注意:
1.探究角度要多样化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探究三年级下册《把液体倒进水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倒入杯中进行探究,最后综合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得出液体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不同层次的探究,可以让同学举一反三地理解所获得的结果,掌握新知。
2.探究时间要足够
科学课选择实验时要有的放矢,防止材料过繁、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兴奋过头”,耗时太长。但也反对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走过场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科学课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异常结论,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3.探究方式要合适
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全班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方式。个人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是较为容易的。如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完成蜡烛燃烧比赛,独立探究出空气中有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小组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如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中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同组成员,有的负责折纸筒、有的负责放承重物、有的负责记录……只有小组内共同合作才能及时完成探究任务。全班探究通常是问题难度较大的,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中调查本地水污染情况,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水源检测、走访调查、宣传总结等多个小组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地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实验是经历科学体验活动的核心环节,必须改变一切听从教师安排的传统模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因为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切身体验、感悟、内化的。
三、要思考交流,深化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思考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
1.自主思考,提高探究效果
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探究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探究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2.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将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如三年级上册《纸》中,学生分别按横、竖方向撕纸,感受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同学们汇报竖纸条断了,横纸条没断;有一组与众不同,汇报时说横纸条、竖纸条都断了。全班分析讨论原因,该组成员汇报说,他们在撕时发现竖纸条易断,横纸条难断。其实这与其他组的答案差不多,都是说明横纸条结实些,只不过这一组同学使的劲大了些,把两张纸条都撕断了。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给学生一个理清思路、大胆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把不同的想法、探究结果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四、要积极评价,优化探究行为
篇9
关键词:自主参与;高效;综合与实践
《粉刷墙壁》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一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分四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层次:选题,叩响实践之门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选好问题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关键。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片段1:确定主题,了解任务
1.问题导入:为了美化校园,决定粉刷教室的墙壁。学校想在五年级的同学中征集粉刷墙壁的预算方案。
2.确定活动主题:粉刷墙壁的预算方案。
3.小组交流讨论明确粉刷墙壁需要的知道的数据:粉刷墙壁的面积;涂料的规格、价钱;人工费用等。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室入手引出“粉刷墙壁”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第二层次:活动,脚踏实践之基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基石,它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自主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多鼓励学生以数学眼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2:课前调查,收集数据
(1)学生讨论:如何分工、分组、合作完成调查?如何选择调查方式?
(2)确定分工情况:学生6人分为一组,确定具体分工、调查任务及调查方法。
测量组:对要粉刷的墙壁进行实地测量,测量好相关数据,并准确计算出该墙壁的面积(得数保留整平方米)。
涂料组:调查各种型号的涂料:包括价钱、品质及耐用期等。
人工费组:调查粉刷工匠的工钱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实践意识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分工、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层次:交流汇报,乐享实践之果
五年级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提供充分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倾听,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片段3:汇报调查数据及调查方法
(1)测量组:需测量数据有教室的长、宽、高,门的长、宽,黑板的长、宽,窗的长、宽。
(2)涂料组:列出各种型号涂料数据表及涂料用法知识。①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千克。②粉刷墙壁一般要粉刷两遍,第二遍所需的涂料是第一遍的。③在实际粉刷时会有损耗,因此要多准备。
(3)人工费用组:①按工时计算,每工时100元。②按粉刷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0元。
片段4:自主交流,探讨方案
(1)共同决策。涂料有大小桶两种规格包装;人工费用组按粉刷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0元。
(2)组内交流,制订方案。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预算方案表”(如下表),让学生对调查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后,填写预算方案表,并最终完成预算方案的制订。
(3)全班交流,推介方案。各小组汇报员上台从涂料用量、人工费用等方面推介方案,展示思考过程,鼓励其他组学生针对所介绍的方案发表不同看法。
(4)分析比较,评选最佳方案。各组不同方案展示于黑板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观察对比各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总结评选出最佳方案。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自主计算、整理、分析、比较预设方案,自主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涂料。在评选最佳方案环节,更是让学生充分探讨,大胆发表意见,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感受最优化的策略及思想。)
第四层次:反思应用,总结实践之法
五年级的学生对知识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反思提炼与迁移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往回看”与“向外做”,既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反思交流,经历“闪光点”的发现过程,又抓好实践经验的拓展延伸,建立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的立体时空网络,经历“实践点”的拓展过程,实现活动经验的全面提升。
片段5:反思总结
全班交流: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生活中你还准备用这些方法研究哪些问题?
篇10
一、画龙点睛的思考留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应该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要有强烈的“留白”意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开展学习,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保证优、中、后三类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同时,使之都能有时间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均衡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差异,使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提高。 例如,教学《蜜蜂引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要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道理。在理解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经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这样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在课堂提问中应适当“留白”,虚实结合,明暗有致,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美的知识。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有一位学生质疑问难:“这位西门豹大人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直接命人将那巫婆、官绅捉了去,丢进河里,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有的放矢的阅读留白
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倡导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冷场,让学生绽放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当学生读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一句时,立刻有位学生提问:“老师,‘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的意思,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怎能‘张望’呢?这个词是否用错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
四、回味无穷的感悟留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根据语文“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结束本课的教学:“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一边擦黑板,最后只留下“尊重”两个字。学生通过多次与文本的交融与碰撞,对比内化:“老师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是对同学们的尊重;同学们认真读书、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是对老师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整合升华,达到了从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识“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