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五星红旗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8: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面五星红旗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本课时的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爱国之心。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以“五星红旗”为主线,创设两难情境,让学生与文中的“我”紧紧相连,围绕“我与五星红旗形影不离”的句子,运用“找——读——想——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凝视、犹豫、趔趔趄趄、荒无人烟、无影无踪”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相关语句,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
难点:学习用外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选择中导入。
1、师生谈话。
(1)师: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有时也会遭遇饥饿与寒冷。假如你整整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现在你眼前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面包,另一样是新大衣,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出示五星红旗与面包。
师:如果在你们面前的是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块面包,整整饿了三天三夜的你又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2、导入。
师:在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块面包之间,有的同学选择了五星红旗,有的同学选择了面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看看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
3、师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艰难地选择,立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不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思考,游离于文本之外,而会与文本中的“我”同呼吸共命运。]
二、整体感知,思考中明析。
1、自由读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
2、反馈交流。
(1)认读字词,理解词语。
①多音字词组。
假日 漂流 背包 系在筏子 旗杆 处境 冲洗 冲我竖起大拇指
②四字词语。
顺流而下 无影无踪 荒无人烟
身无分文 做工精致 久久凝视
趔趔趄趄 双手一摊 一脸无奈
(2)交流: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五星红旗)
[设计意图:初读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了解课文大意。读课文要有目的,同时还应关注读中和读后的反馈,切实落实好初读的目标,为品读课文作铺垫。]
三、细读探究,品读中感悟。
1、师:在五星红旗和面包之间,我选择了五星红旗。在整个故事中,五星红旗始终与“我”形影不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我”与五星红旗形影不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反馈,出示相关的句子。
3、师: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哪句话让你深深地感受,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4、品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重点交流:
(1)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①比较句子:这句话如果变成这样,比原句中少了什么?
我摇摇头,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外走去。
②“我”为什么会如此吃力,如此趔趔趄趄,以至于后来都摔倒在地,不省人事了呢?哪一句告诉我们了呢?
③学习第三段。
A、出示第三段。
B、请用波浪线划出当时遭遇的困难,再用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C、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
D、师:三天哪,在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E、指导朗读。
④教师引读:
A、三天时间,我忍着伤痛,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面包店,当老板要求用五星红旗与面包交换的时候,“我”选择了五星红旗,此时的我已无力说话。于是,我——(齐读)。
B、虽然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但在心中衡量了五星红旗与面包之后,毅然选择了五星红旗,坚决放弃了面包。于是,我——(齐读)。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 这句话中,“久久地凝视”是怎样地看?
②“愣”又说明了什么?
③ 当“我”久久地凝视五星红旗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出示相关填空:
A、五星红旗是( ),我决不能( )。
B、远离祖国的人,没有了五星红旗,就好像( ),我决不能( )。
④有句话说得好“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我”久久地凝视中包含了对五星红旗的多少爱呀!让我们再来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5、小结:
正因为五星红旗在“我”心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我”顾不得自己伤痕累累,也顾不得疲惫不堪,更顾不得饥寒交迫,也不愿把代表祖国尊严的五星红旗与人交换。(师随着深情地讲述,一一擦去“伤痕累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三个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想象,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四、总结全文,乐中升华。
1、师:同学们,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面怎样的五星红旗呢?
2、板书:比生命更重要(齐读)
3、师: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播放歌曲《红旗飘飘》的片尾)。
全体学生起立,一起朗读歌词: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篇2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2000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解放军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莆田的图书城也不例外,在那儿有许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静静的端坐在地毯上,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图书。那场面,倘若那时的我有照相机的话,一定会将这动人的场面照下来。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21世纪祖国初升的太阳,祖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3
一大清早,我们便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同学们有的出黑板报、画画;有的做贺卡、开主题班会;还有的通过日记、诗歌等形式纷纷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国庆长假,同学们跟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游览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伟大文化。商店的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原来都在打折、开展系列促销活动。街上人山人海,就连坐车买票也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打的也要等好长时间。风景区的游人有如长龙,不计其数,男女老少尽在其中,人们都趁着节日出来游玩。停车场几乎没有空位子,饭店,宾馆的收入一定十分可观。
远方北京的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北京国庆热闹非凡。我很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我们伟大首都的面貌,我和叔叔已经约好明年暑假一起同畅游北京。
国庆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得很快。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愿祖国妈妈永远美丽、永远繁荣,愿祖国一年比一年兴旺、发达!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一首多么雄伟而又亲切的歌曲再次在我的耳边回响起来,似乎使我感到无比兴奋、无比骄傲。
今天是祖国母亲54岁的华诞,在此,我先向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道一声:“您辛苦了”!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2000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解放军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莆田的图书城也不例外,在那儿有许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静静的端坐在地毯上,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图书。那场面,倘若那时的我有照相机的话,一定会将这动人的场面照下来。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思;提高效率
一、 巧思之一:反复吟诵,入情引读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教学无疑应当以读为主,在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经历初读、复读、熟读、美读的过程,在读中体察和感悟,用诵读来传递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因为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感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教师应以自身的语言感染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入情朗读,读出层次,读出精彩,读出文章的“魂”。而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朗读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应该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
【《观潮》课例片段】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气势磅礴的浪潮呢?
生:想。
(教师播放影像)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潮水好大,多雄伟,多壮观的景象……
(教师点击出原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和生:对,这汹涌澎湃的浪潮就在你的眼前(师读),这气势磅礴的浪潮就在你们的眼前(小组读),这惊天动地的浪潮就在我们大家的眼前(全班读)。
教师精心设计的排比句把课堂氛围推向了,让学生读出了层次,这样的引读声情并茂,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一面五星红旗》课例片段】
师:连走路都是趔趔趄趄了,可青年依然不忘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可见……
生:国旗在他的心中比生命都重要。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一读?(指两名学生读)
评价语:多么虚弱呀…… 多么坚定的选择呀……
师:此时,青年没有说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此刻,青年没有豪壮举动,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令人震撼的一幕吧!(全班齐读)
以上课例中,教师用精妙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最后用富有激情的引语带动全班齐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得到深化。
二、 巧思之二:诗化课文,品析韵味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有些课文中可诗意化的语言文字上。经过教师的提点,学生可以通过深刻朗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让看似平常的文字既有散文的韵味,又有诗歌的哲思。这种方式,也让语文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鸟的天堂》课例片段】
师:多么旺盛的生命力,一片片绿叶就是一个个生命的音符,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点击出诗:生命的赞歌)
师:这么美的语言,一定要用最动听的声音来呈现,请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读读吧。
(生读毕)
师:你美妙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你们愿意把生命的赞歌记下来吗?自由地背一背吧!
教学中将课文段落加工成诗的表现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设计这样的课文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走近文本语言,欣赏文本语言,内化文本语言。
三、巧思之三:渗透学法,得益课外
古人云:“学贵有方。” 学法指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叶圣陶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燕子专列》课例片段】
(课件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
师:那到底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生:气温骤降。
(课件点出该词,并链接到“骤”解释:1.马快跑;2.急、疾速、突然)
师:“骤”在字典中有这两种解释,在这个词中应选哪种解释?
(生选择2)
师:对,气温突然下降。再加上狂风怒吼,大雪下了几天几夜,这就是――生接“风雪不止”。(课件点出该词)还有什么麻烦?
生:长途跋涉。
(课件点出该词,并链接到相关图片)
师:每年燕子在迁徙时,飞越巍峨挺拔的高山、蜿蜒曲折的大河、旱少雨的沙漠、一望无垠的平原,像这样翻过高山,越过河流这就叫做“长途跋涉”。还有吗?
生:饥寒交迫。
(课件点出)
师:饥寒交迫是因为――生答“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能联系前文理解内容,真棒!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看图理解、查字典选义项、描述意境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也用到这些方法。
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是方法的习得,实现了一课多得。
四、巧思之四:挖掘留白,拓展思维
翻开语文书,可以发现有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写结局,给读者留以思考的空间。这些艺术处理就有如绘画中“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所描绘的空白艺术效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这些留白点,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想象,激活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鸟的天堂》课例片段】
师:大的小的也就是大小不一 ,花的黑的就是颜色不同,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也就是姿态万千。
(男、女生合作读,读出鸟儿的各不相同。)
(出示课件:这么多的鸟,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还有的 ……)
(生自由讨论)
师:是呀,鸟儿在这里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干什么干什么,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难怪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本课例中,教师巧妙挖掘课文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鸟儿的各种姿态,既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又帮助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一面五星红旗》课例片段】
师:这久久的凝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请拿起笔,把这位青年此时可能想到的写下来。
(生完成小练笔)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笔,走近青年的内心世界。
生:国旗象征着祖国的尊严,我不能随意交换食物。
生:我是一个中国人,绝不能出卖自己的祖国。
生: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宁愿饿死,我也不能用国旗去换面包。
师:你们说出了青年的心声,尽管他是那么需要食物,那么渴望延续生命的面包,但他却……
生: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回读重点句)
此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我”的内心,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文本的体验,升华了情感。
篇5
一. 一.把握教材,激发思维兴趣
1. 1.抓住课题,诱发兴趣。从课题入手,诱发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将相和》一文,让学生围绕课题思考:①“将相”分别指谁?②他们是怎样和好的?③他们为什么曾经不和?怎样不和?这些问题既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与理清脉络结构的主要线索,又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学习,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思维活跃,效率高。
2. 2.辨析词语,激发兴趣。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换成另一个词来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中的“竟然”一词引导学生辨析:
师:请同学们用“然”组几个词语。
生:突然、忽然、居然、竟然……;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如果我们把文中的“竟然”换成另一个词,你准备用哪个词?(生读)
生:(齐声)居然。
师: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其它的词语?
生:因为它们都是表示意料之外的。
师:那我们把“竟然”换成“居然”可以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3. 3..揭示矛盾,启发兴趣。抓住课文内容中的矛盾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因为寒冷终于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烧起来了,冒出了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是很有限的,作者用感叹的语气说它“多么温暖”、“多么明亮”,这就产生了矛盾,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一提问,激发学生急于探究的欲望。再启发学生联系小女孩的处境,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小女孩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她在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已整整一天了。她在极度寒冷和讥饿的情况下,擦亮这一根火柴所发出的光和热。虽然是短暂和微弱的,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异常宝贵的,那是唯一的精神上能给她一点安慰的神圣之火。懂得这一层意思,就能进一步启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 二.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突破人们同一观点,同一认识,发表独特见解,使思维有标“新”立“异” 的特点。如教学《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设计问题让学生上课:想想“成群地探出头来”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如果你是“成群里”的一个“嫩笋”你首先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把你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然后交流。通过读书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发言气氛热烈,可谓是精彩纷呈。
三. 三.循循善诱,发展逻辑思维
如教《他是我的朋友》我抓住重点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设计如下问题:①“颤抖”是怎样一种神情?②阮恒是因为什么而颤抖?③阮恒的手举起来为什么又放下,放下了为什么又举起来?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并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这样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升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四. 四.注意联系,发展广阔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指思维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我们常发现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会出现片面概括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视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很容易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成:“我”(作者)在漂流遇险时是如何保护五星红旗,来突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偏离了作者意图。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如果改成这样去引导:我们来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讨论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给学生的思考作了指向,拓宽了的思维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五. 五.抓住重点,发展创造思维
例如《司马光》一文重点段是在第五段,在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石头砸缸救小孩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法?在学生想象出一系列的办法后,再与司马光的办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石头砸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6
一、感悟作品深意,培养文化美感
语文教材是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要紧紧抓住“爱国”这一主题,围绕“我”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来表达内心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又如,在教学《长城》时,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这个词组让学生来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通过各种人登上长城后,想象目睹长城的不同感受,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酣畅饱满的语言训练,更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好诠释。
二、注重情感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如,《生命》一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而后面的内容以飞蛾求生、岩缝中的瓜苗、倾听等几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义。生命短暂,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突出此重点,领悟故事中蕴含的内涵――生命的真谛。这种情感的感悟,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
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非常迷人,学生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才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秋天的雨》,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的秋天,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把秋雨人格化,或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事物,很含蓄地抒情,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同时这种感情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同时,结合教材让学生搜集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开展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之情。
四、珍视亲情,爱满天下
篇7
前几天,偶尔看到了学校教研室邹丰老师的论文《在心灵的谷地上种上善良》,文章的开头她巧妙地运用了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女士的散文《蜘蛛网》中这样的一段话:“宝贝,记得,永远永远不要把蜘蛛网捣坏,因为,你摧毁的不是蜘蛛的一张网,而是蜘蛛的一个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下去的愿望瞬间生成。读了又读,我怦然心动,不禁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智力吗?于是,我拿起笔,回顾了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所带来的一点感悟。
感悟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新颖充满活力的课堂能激活和唤醒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利用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是教师把实际生活中不能用直观教具引入的内容,利用图片表达出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视的物体,使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课前放映激烈的战斗影片的片段,学生被带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教师用画面展示了汶川那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中的场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柔弱的身躯救护女儿的画面催人泪下,并留下“妈妈永远爱你!”的短信;还有一位父亲背着已经永远离开他的儿子的尸体回家的画面让人心碎,给学生留下思考。学生从中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如此伟大!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拉近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距离。
感悟二: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
高尔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就要用这个“蜜”粘住学生。一个语文教师用语生动形象、畅达凝练、幽默风趣,才能妙趣横生上课,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三年级课文《检阅》,我捕捉到了第四、五、六自然段,特别是第五自然段的五句话都是疑问句。我积极创设与文本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带着童音童趣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他们仿佛就是文中的儿童队员走在检阅的队伍中,揣摩到关爱不歧视残疾的伙伴、创建爱心集体才是最美!色彩强烈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心灵的洗礼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检阅呢?学生心灵与文字的触摸中,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搭建起来的是一座情感的桥梁,沉淀下来的是学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形象。
感悟三:音乐渲染 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将各种不同节奏、韵律的音乐,根据文本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把朗读、绘画、小练笔、想象等教学环节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
记得执教《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欣赏音乐“高山流水”感受知音的可贵。学生诵读起来抑扬顿挫,读出了知音的相遇之喜与离世之悲。课堂接近尾声,一首凄凉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音乐伴随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把学生带入了伯牙因失去知音而痛不欲生的情境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情感的音乐美,能打动和感动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感悟四:赏识激励评价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神采飞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要善意地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还是说说一节公开课吧,上课伊始,我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一面五星红旗》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话音刚落,那位四岁时受过一场意外车祸曾昏迷半个月上海住院三个多月的孩子,举起了略带颤抖的小手,我心里犹豫了片刻,还是请他来回答,他像复述课文一样认认真真慢条斯理地回答着,这是一节公开课呀,我心急如焚,但我还是面带微笑真诚地望着他,用心倾听他不紧不慢地回答,他圆溜溜的大眼睛虽不是炯炯有神却充满了信任与期盼,回答后我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今天这么多老师在听课你第一个大胆发言,归纳得再简洁点就更好了!”那一刻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下课了,我亲手将一张崭新的激励蓝卡送到他手中。从那以后,课堂上经常看到他那高高举起的不再颤抖的小手了。
篇8
关键词:个性化; 激励机制; 自信;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80-001
如何针对流动人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施行个性化道德教育,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教师的主要话题,长期以来,来自偏远山村的一些民工子女,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人们忽略了他们个性发展的功能,这些孩子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造成了小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失去自信心等问题,影响了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自从学校实行个性化激励性评级方案以后,很多孩子树立了自信,重新认识自己,就实践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实施谈谈看法。
一、个性化奖励机制目标
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组成的委员会、从家庭、学校、校外活动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家校共建,促进孩子的特长发挥。个性化激励评价激励,就是教师要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从而带动其全面发展,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
二、实践中必须遵循学生特点
小学生个性化激励机制教育,必须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小学生获取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个性化奖励机制的实践过程
每个学期开学初,就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申报自己的目标,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协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个性奖励机制的名称,根据学生的特长确定名称,如“拥抱阳光奖”、“感恩之心奖”、“尊老爱幼奖”、“阳光女孩奖”、“金话筒奖”、“节约资源”奖、“小音乐家”奖、“美术大师”奖、“热爱读书”奖、“勤俭节约”奖、“文明礼貌”奖 等。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如在学校竞赛、体艺比赛、学科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可称为“健康体魄奖”、 “小舞蹈家”奖、“学习之星奖”等,个性化奖励没有名额限制,由学生自己申报填写“个性化奖励”自荐表。经家长提出评价意见后,在班里进行展示,然后分组进行评定,任课教师审核,班主任作出结论后,报学校教导处,每学期评选一次。学校在审核后颁发证书,部分学生获奖名单及事迹可张贴在宣传栏。
案例(1)
我班的黄式洋同学,是二年级时出名的淘气包,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不团结。这些行为我知道后,下课时我经常在走廊里与他促膝谈心,让他树立信心,改掉缺点。我经常夸奖他:“你机灵聪明。”“你个人卫生好。”学期末被评为“劳动能手”奖。一次体育课,我发现他跑得特别快,后来的“阳光体育节”展示时,他参加短跑,竟然拿到最佳成绩。从此他自信心树立起来了,孩子的学习进步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以后的每学期他都申报了“健康体魄奖”。
案例(2)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课堂
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关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类进行发展。生命教育作为小学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体会到生命的内涵。
一、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阵地,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谨记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内心想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悟。比如,在《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文章通俗易懂,W生也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描述一幅有关燕子的景象,“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剪刀就来了,剪彩云、剪柳条,同学们你们看春天的风光多美好啊!”这时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燕子要飞回来呢?”老师要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会多种多样,这时老师要在遵从课文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正是因为春天来了,燕子在北方渡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燕子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在这里有它们很多的小伙伴还有家人,只有回到这里燕子才能与它们团聚。
二、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反映心灵深处的教育手段,可以感动学生的灵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的同时,老师也需要帮助学生以分角色朗读、演示课本的方式展开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有效的体验,认识到课文的精髓。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尊重别人。比如,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验活动,体验妈妈一天所需要做的事情,再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写出来,与学生们分享。学生可以在实际亲身体验中,理解母亲的艰辛,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课堂外,老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作品,比如像霍金、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一些名人的自传,在读懂它们的执著、坚强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生命感悟。
三、通过经典美文体悟人生价值
小学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老师要利用好这些佳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审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感悟。比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学生在学习到《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文时,学生可以学习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培养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在学生心灵得到净化的同时,也能切实感受生命的不易,体会生命的价值与美好,树立学生的幸福感。
四、在语言文字上感受生命
生命高于一切,需要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其生命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在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认识到一个生命个体的自身责任、社会责任。在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的同时,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想象,挖掘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学生可以对爱迪生使用镜子的方式,认识到光反射的规律,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规律,与此同时,爱迪生为妈妈生病而焦灼的心情,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进行感受,体会到如果自己妈妈生病了,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老师要在学生学习中,时刻把握住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当代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途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张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39-43.
篇10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他们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英语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郑重来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学习的同时,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能更多的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更好的把握住“德”的度。
1.在教学中渗透文明礼貌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例如:“Good morning!”“Howare you?”“Nice to see you!”“Thank you!”“I’m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告诉学生,当别人称赞你的东西“Wow! you’ve got a newbag!It’s so nice.”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同时,我还进行拓展教育,如别人称赞你的漂亮、接受别人的东西、接受别人的帮助等,都应该说“Thank you!”。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2.在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上,或儿童的个性发展上,都是极为重要的,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3.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德育因素适时、适度、适量地体现出来。在英语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直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如在教Shape一课时,我花了一面五星红旗:five stars, a rectangle让学生朗读,同时播放国歌,对着五星红旗学生举起一只只小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在纸上印了一枚2008年奥运会徽,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奥运五环比赛,边画边读circle。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学会了形状的读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
《牛津小学英语》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教材,以话题为主,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态度和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课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广,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但是我们都知道,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不像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可以把事实或道理写得清清楚楚,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渗透德育,让每位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挖掘教材,寓德于教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意识,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在教学中吃透教材,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寓德与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德与智的交融。教学中,我参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分析教材,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我认真翻阅各册学习内容,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让思想教材,逐单元分析思想内容,并制定思想纲目,作为教学中进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
2.巧用谚语,陶冶情操
不少英语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经常接触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能促进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开端,引用“Well begun,half done”,当学生学习投机取巧想偷懒时,我引用“No pains,no gains”学生记单词感到困难时,我引用“Practice makes perfect”,教学生要珍惜时间时,我引用“Time is life.”……学生受我影响,特别喜爱这些小谚语。有时把它们抄在自己心爱的小本子上,有时把其中一条作为座右铭,有的把它们作为赠言写在贺卡上。总之,在这些谚语的教诲、启迪和影响下,许多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品德修养也逐步提高了。 转贴于 3.形式多样,延伸课外
课堂上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受的品质教育能真正体现应用于生活中,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造就良好品质。
(1)编短剧。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会话情景,自行组织编写,这既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又增强了动手表演能力。
(2)讲故事。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在年少时就立志报国,勇于探索,求知的精神。时代虽不同,但年龄相仿。学生听了这些名人的事迹后,觉得有可比性和可效仿性。
(3)搞竞赛。英语教学中能活跃学生思维的竞赛很多。如字母中司令找士兵,单词接龙,人体部位拼凑等。但比赛之余,往往出现一种现象:胜方兴高采烈,负方垂头丧气。本来,竞赛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多渠道地学习。所以在竞争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确定良好的心态:胜方继续保持,戒骄戒躁,负方寻找原因,努力加油。
(4)立足社区,走进家庭。家庭社区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大多数体现于社区家庭中,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真正感知生活。
十个指头各有长短,人的才能亦如此。将来,每一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栋梁,但最起码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学生所在社区家庭等环境的密切配合。
三、教师要以身示范,带动学生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身教重于言教,严已才能育人。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
1.老师要具有敬业精神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申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和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2.参加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对自己的新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函授学习,把自己学习中的苦与乐,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以身示范,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3.对照规范,注重礼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