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8 00: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

篇1

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2、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梭罗

3、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贝弗里奇

4、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 伏尔泰

5、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左拉

6、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打倒我。——巴浦洛夫

7、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8、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9、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伏尔泰

10、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1、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1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14、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15、节食比绝食更难。饮食适量需要头脑清醒,而滴水不进只需死硬的意志。 —— 荪多·麦克纳波

16、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17、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奥丅斯卡·王尔德

19、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 ——黑格尔

20、人类的心理统统就是这样,而且,似乎永远是这样;愈是得不到手的东西,就愈是想得到它,而且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愈大,奋斗的意志就愈是坚强。——乔万尼奥里

21、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武者小路实笃

22、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富科

23、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24、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

25、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乔·贝利

26、永没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篇2

关键词:回归本真;生命;内心;生活;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38-1

近几年来,经常有社会道德缺失事件的报道。人们在追究道德危机的原因时,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备受责问,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走出困境,我们必须思考社会需求,审视课堂教学,寻觅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学生本真的密码。

一、课堂局限的体现

1.重理论轻实践。

2012年7月29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忽视和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导致培养出的人缺乏“实践”品性。应当把加强实践性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确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窘境,使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大步前行。

2.重形式轻实效。

如果说社会转型是势不可档的历史步履,那么国民素质的改造和重构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担当责任等,但是这些教育目标浮于形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公民素养、本位意识、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等素养方面的教育,课堂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3.重说教轻体验。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始于课堂,结于课堂,学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道德规范,思想品德课要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走向真实生活的体验,让道德培养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学生用自己的感官领悟生活,完善对人生的思考,对现实的理解。

二、回归学生本真的密码

1.关注生命存在,立足生命原点。

了解学生是思想品德课的基点,要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为主,首先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学生,要承认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把教育生活当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认知和发展,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关心生活需要等,使个体得到全面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生命潜力。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命,释放学生的天性,立足生命原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精神品格完满、基础道德完善的独特生命体。

如讲授《孝敬父母长辈》知识时,考虑到目前中学生与父母对立情绪较普遍,如果生搬硬套教材知识,学生难以主动接受。教学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讲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对父母的看法等,这样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我引进了孟子的《游子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进而让学生自己谈谈平时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

从行为改善和潜能开发来说,思想品德课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授,它更强调对心灵的影响和精神的引领,着重对生活的体悟和感受,改善学生道德行为的同时,教师应更加重视为学生道德学习潜能提供契机,让课堂成为道德学习潜能生长的土壤。

2.贴近内心需求,激活内心兴趣。

2012年苏州中考题:“老人摔倒,扶与不扶。”这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拷问着每一人的道德灵魂,用崇尚法律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政治教师要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应该贴近学生的内心需求,生活需要,激活学生内心的兴趣点。

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认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学生一生的根本。如在讲授《磨砺坚强意志》时,为了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我引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格言、成语故事等。如通过雷锋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到青少年磨砺坚强意志的重要性,既是关系到当前学习和生活,也是关系到成年对社会的适应与自我完善等问题。在讲授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中,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卧薪尝胆”,并补充司马光的故事“警枕”,让学生认识到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通过科学家门捷列夫及孟子的名言让学生意识到要主动迎接挑战;通过列举长跑,让学生做蹲马步体验、读书等意识到培养坚强意志要做自己不感兴趣却有长远意义的事;通过让学生制定《发展意志守则》,并在相互监督中执行计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自身的高要求。

3.挖掘生活源泉,强调生活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把静态的教学和动态的教育相结合。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要立足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如在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充分了解,我提前设置了让学生探究的问题:(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中华传统文化。(2)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哪些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哪些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3)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何“变废为宝”?(4)我们该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课堂上结合学生探究结果,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在讲完本框知识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本区本镇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到有关部门深入调查,走访当地文化站,采访文化界知名人士,充分了解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培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整个过程立足学生实际,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自发生成知识,强化理解。政治教学不仅是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活动不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

篇3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人才培养;措施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组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同智力因素一样,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智力开发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分广狭两义。广义者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者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但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多方面的功用。

学生学习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的进行、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和促进。前者属于认识系统,后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认识系统,学习活动就无法实现;没有动力系统,学习系统就无法维持。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着发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而智力因素则发挥着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和处理的作用,它们的互动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两者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但非智力因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智力因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非智力因素伴随智力活动产生,并随着智力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智力的发展又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有利于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激发学习兴趣、稳定饱满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则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激发思维、丰富想象、加强注意、善于观察、促进记忆等。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可见,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倾向,即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发挥着激发、坚持、加强或阻碍、中断和削弱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反映是十分明显的。在艰苦的学习面前,有的知难而进,有的知难而退;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一经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是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由于精神紧张、意志薄弱,造成智力上的抑制;而有的却能经受住考验,通过不懈努力,不仅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发挥,同时还补偿了自己智力上的某些不足。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里说的“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智力因素,也要靠非智力因素。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智力水平非常高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反之,即使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会取得很好的成就。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科学家,除了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的智力可能还是中等水平)以外,还由于他们有着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法国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只要求一分灵感,但必须付出九十九分血汗。这九十九分“血汗”的付出就是属于非智力性质的,是人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的表现。

综上所述,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智力只有在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参与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讲学生潜力开发仅注重开发智力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眼光放到尚未充分开发而蕴藏着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领域。

二、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人才培养

有学者就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关系问题,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恒心、韧劲,甚至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底。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知识的欲望,具有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肯努力,不甘虚度一生。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其创造发明活动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异是很小的。在所有人中,智商特高的人仅占3%,智商特低的人也仅占3%,中等智商的人约占94%。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差别不大。能否成为创新人才不仅取决于广博精深的知识,更取决于是否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否对真理具有强烈的追求,是否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由于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技术化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紧张,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而且还要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改造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写了一本书──《情感智力》,其基本结论为: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 已由智能竞争转化为非智力因素的竞争,由智商衡量的智能因素实际上或许不如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只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教育固有的属性。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智力获得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意志力、开拓求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记忆的存储库,学生才不至于把学习作为负担,而是自身乐于从事的活动。就学生学习本身而言,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作用于学生个体的整个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三、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主导者,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也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教学情绪和学习效果,学生往往因喜欢某一教师而喜欢他教的学科,因不喜欢某教师而放弃他所教的学科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了9万名学生心目中喜欢的教师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1)友好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1)颇有方法。在这12种素质中,半数以上是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期盼与要求。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师表作风,不断增强表率意识,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榜样与影响作用,十分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用自己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优良的性格,激发、诱导、唤起、激励、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由于创新教育为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开了许多诸如思维科学、创造心理学、健康教育等旨在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扩充与教学时间相对减少的矛盾正日益凸现。教师对适应应试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增补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现有教材所蕴含的非智力素材,适当删除一些只单纯地关注智力因素培养的内容,大胆地增加一些有利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内容,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和努力的方向,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闪耀着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教学实践的丰富性两种品格。精湛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培养和提高非智力因素品质。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和课堂气氛,以非智力因素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唤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

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更新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并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人机对话等特征,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重现力、感染力,增进了教学过程的娱乐色彩。这不仅对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发挥大脑右半球功能,可以给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条件和技术支撑。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革和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互相补充和融合渗透。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也不可忽视。教学环境由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组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师生的教学情绪、精神风貌、健康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美化人的心境,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非智力因素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开发和培养。为此,要设法使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科学气氛化,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努力创造优美、安静、清新、舒适、充满勃勃生机的校园和课堂环境,创造亲密和谐、合作顺畅、真诚信任、互相理解的人际环境,创造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校风和学风,创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思、诱人表现的课堂氛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可靠保证。

课程设置应表现出开放性,减少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和选修课的容量,开设辅修专业,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课。并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对体育、音乐、美术、诗歌、舞蹈等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课程给予重视。这些课程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渗透情感和美感教育,激发活力和热情。

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有关学生思想建设、德育培养等方面课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品质和坚强意志。一个品质优良、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以道德动机去战胜非道德动机,用理智去战胜欲望,可以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此外,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让具有不同智力因素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自从强调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来,人们已经开始领悟到知识、智能对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它们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唯一因素,那些长期被我们所忽视了的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发展水平等非智力因素,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家隽.非智力因素培养与开发[J].中国高教研究,1999,(4).

[2]陈爱埃.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1996,(4).

[3]陈文君.非智力因素理论与素质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1999,(1).

[4]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5]李明良,曾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篇4

思品课要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特别要注意优化课程资源。资源是最大的财富。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相关教材外,自然、社会、人文都能成为思品课程资源。

一、以年龄为切入口

在材料和案例的选择上,选用社会上近几年或最近刚发生的事或现象,选用贴近学生年龄的故事开展教学,做到迅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上七下《让我们选择坚强》一框有关“坚强地表现”这一内容时,书本上介绍了张海迪。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分析:20年前,张海迪的确是“时代先锋,青年楷模”,而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却很少了解她。课前我通过调查询问学生,发现在她们的眼里,张海迪遥远而陌生。于是我决定选取同样是身残志坚的人物,并且把她定位在当代的青年身上。最后选定了闪客精灵――田甜。理由:1.一个平凡的女孩,一个平凡的梦想;2.一次不幸,高位瘫痪;3.开始了筷子人生,flash走进了生活;4.不幸来临时才12岁,适合初一年龄阶段;5.她现在虽然才23岁,但已有了一份事业和稳定的收入。课堂上采用两张幻灯片介绍田甜:1.一段话:“感谢我现在的筷子,它在继续帮助我走我未曾走完的路;怀念以前被我咬断的筷子,是它们帮我走上了现在的这条路;向往以后的筷子,希望它们能帮我把将来的路走得更好。”2.个人简介。然后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田甜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应该向她学习吗?学习哪些好品质?介绍你身边一位生活强者。学生边讲教师边点评,以肯定、激励为主。通过对教材进行处理,整个教程非常流畅,学生乐于学习,课堂很多同学主动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还一边尝试用嘴咬笔翻书一边感慨,……课后还有学生去网上查有关田甜的Flash作品等等。这说明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作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品综合性学习。

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思品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我把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带到思品课堂,让学生感觉亲切,学生可以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生成新的体验感受,实现课堂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为了说明磨砺坚强意志,需从小事做起这个道理。我选取了语文考试中的一个试题,以漫画的形式加以呈现:古代有位少年,想干一番大事业,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父亲的好友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长辈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漫画虽新,但是因为有了前面语文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学生 “跳一跳”就能顺利的摘到果实,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以兴趣为切入口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流行事物。当今的中学生关注的是流行事物:明星、网路、动漫、欧美大片(影视)……只是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但是只要他们一有时间就想接触这些事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初中生喜欢流行事物作为教育的一个契机,以真实的典型材料进行活生生的教育,尝试改变学生某种错误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某种正确的观点。如我在上完《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中家庭保护这一内容时,我把疯狂追星女杨丽娟的故事带入课堂。“我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这样一位父亲为了女儿一个心愿不惜倾家荡产,为女儿筹措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最后凑不足钱而跳海身亡。”你知道这个小女孩有一个什么心愿吗?然后引出追星。设计问题:①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②父亲的做法符合家庭保护的有关规定吗?③如果你是她的同学你会怎么做?④如何看待追星的现象?然后围绕这四个问题四人一组开展讨论,并请代表发言。追星在当今中小学生身上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案例非常适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学生很爱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活动开展的很顺利,效果也不错,并且还得出结论: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分溺爱;这样的追星要不得,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情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结论中有新知识的把握也有旧知识的回顾,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而且最可贵的是学生自己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篇5

【关键词】意志品质;明确目标;正面教育;惩罚

        目前,就我所在的学校及周边学校的小学生、或初中生大多都有着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和自觉性,缺少坚韧性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当遇到稍复杂的问题时就退缩,或只是草草了事,随便应付;依赖性较强,啥事都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只等老师“点拨”;学习上懒于动脑筋,惰性,没耐性;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总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在中高年级表现较为突出,由此也逐渐发展为一种厌学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我所在的学校周边的家庭主要有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孩子过度溺爱,以“保姆”式的方法,从衣、食、住行统包到底,唯恐累着、饿着、冻着孩子,从学前班一直“陪读”到六年级。那些从磨难中、从艰辛中走过来的父辈们,生怕孩子也受自己经受过的磨难和艰辛,生怕孩子不能过上比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完美的生活,从而就无限制地娇宠孩子,甚至一味地溺爱孩子。另一种是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有吃的给他就行了,以工作忙为由,采用的是“放羊式”,或是托付给爷爷奶奶养着的“半留守儿童”。这两种家庭的孩子在家里都没愁吃没愁穿,一点家务工作都没有。前者的孩子一天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者的孩子就是随遇而安,糊里糊涂过一天。学校呢,整天都在“减负”,减来减去,学生作业少了,为了安全各种活动也少,可得到的相应的锻炼更少了。加上学校教师再也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很多教师连大声批评都不敢了,只有表扬之声,没有批评之音。这样做的不良后果——造成青少年学生的意志薄弱现象。

        让我们看看现实中的学生吧:

        (1)“个性”十足,缺乏意志,生活能力差。当前少年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孤傲的现象。有位女大学生第一次进军校浴室洗澡时,急得直哭,站在水笼头下面,她不知该怎么洗澡,因为18年来,都是她妈妈给她洗的。

        (2)兴趣不专,见异思迁,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新玩具只玩一会儿就弃而不再理了,再有新玩具又只玩一会儿。好多儿童玩具成箱,但总觉得没什么可玩的。据有关研究指出,在三十分钟内某些儿童会改变自己的计划达10次以上。进入学龄期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听课或写作业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缺乏坚持性和恒心。

        (3)意志脆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骄纵任性,许多孩子从幼年起就碰不得、说不得,一旦老师、家长对其错误进行批评、指责,内心就接受不了,或者撒泼耍赖,或者嚎陶大哭不止,直到老师、家长向他表示歉意才算了事。另外,有的孩子自暴自弃,甘于沉沦,或者是忍受不了周围环境的某种刺激,轻易选择轻生的道路,或是把愤恨、怒气发泄在他人身上。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除了关注培养孩子的分数,关注孩子“听话不听话”外,关注过孩子的意志品质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命令自己,掌握自己,要迫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我想,如果我们老师、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这样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就会做他该做的事情了。通过研究发现:有意志的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会把无意记忆很快转化为有意记忆;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能力发展较高;意志薄弱的学生,难以充分发展其能力;凡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有53.7% 的属于优等,意志品质薄弱的只有17%的属于优等,58.7%学业成绩的差。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在800名男性被试者中,将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20%的人做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的高低,而在意志品质的不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凡是有成就的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都有忘我的牺牲精神,执着地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目标,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而那些无成就者,大都意志薄弱,知难而退,消极适应。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跟他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性格即命运。人的性格由四方面主要内容构成:对现实对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性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自然有优劣之分。好的性格,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上乘,缺一不可。其中意志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既能调控态度,又能调控情绪,并且促进和保证理智的充分发挥。①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1.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具体地明确目标,并让孩子有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人的坚强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生活磨炼的结果。一个在教室里愁眉苦脸学习的学生,在操场上可能生龙活虎、活泼愉快;在劳动中又可能是不怕劳累的人。要培养孩子坚强、健康的意志品质,就必须使他们树立明确的、端正的、稳固的、健康的、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生活目标作为主导的生活目标,节制、清除那些有害的生活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稳定的生活目的,行动才有路线,努力才有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为此而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达到希望的结果。例如,在家庭中适当安排孩子家务活,并要求孩子完成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目标。一方面使孩子有了具体的工作和工作目标,另一方面让孩子对家庭有了责任感。目标还可以一次一次地提高,不断地接近远期目标。要教育孩子:明确行动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一旦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意义和结果,激发学生的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明确的目的性,无论是在一门课的学习中,还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只有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行为才会更自觉,更具有方向性。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和结果,可以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这对某学科的学习意义和目标也较有鼓励性。 

另外,在班级的培养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普罗斯教授曾经研究过一组打算从元旦起改变自己行为的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其中一名男子决心每天做到对妻子和颜悦色、平等相等。后来,他果真办到了。而另一个人只是笼统地表示要对家里的人更好,结果没几天又是老样子,照样吵架。

        因此,家长在家庭中多给孩子指明生活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给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使学生能够预期到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同时以目标的实现督促学生的意志行动,帮助他去积极地克服困难,完成生活、学习上的一个个任务。

        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注重正面教育(以正面事例为引导)

        正面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手段、因素或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知识的或以肯定为主的心理诱导,以消除学生狂妄的、悲观的、错误的思想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摹仿、学习、创造的欲望,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正面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手段、因素或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知识的或以肯定为主的心理诱导,以消除学生狂妄的、悲观的、错误的思想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摹仿、学习、创造的欲望,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③

        因为意志品质过大了,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我们不注意,常用反面例子教育学生,那就是不断地在暗示学生往过大的方面发展了。更甚的是这样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如果意志的自觉性过大,这种意志品质的人容易过分集中精力做某件事而忽略自己的其它需要或其它工作;如果意志的自觉性过小,这种意志品质的人难以专心地、高效地做好某件重要的事。④

        以正面事例为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要争取做到。”⑤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的方法、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得当的方法

        比如那些做事情虎头蛇尾的孩子,看起来很让人头疼,却是能够很快确定目标、确定行动阶段的人,而弱点在于坚持性和自制力上。对待这样的孩子,在确定目标之后,要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则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激励他。在接近目标时,尤其要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有几次这样的过程,孩子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扭转。

        有的孩子做一件事开头犹犹豫豫,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能够较好地坚持。这种孩子的优势在执行计划,而决定计划方面薄弱,内、外因素干扰使他难以果断做出决定。对这样的孩子,就应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他分析利弊因素,尽快确定目标,培养孩子的果断性。

        4.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其适当的惩罚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影响了无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至理名言:“适当的奖赏,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如果在说理教育,小奖大奖教育无效后,我们考虑采用惩戒。一来能够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认识对与错,是与非;二是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四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更可贵的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接受惩罚,不仅是一次皮肉之苦,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新加坡学校仍然保留“打屁股”的惩戒方式:学生若是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可以在专室由专人进行“打屁股”的惩戒。这种方式在国际上很有争议,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无疑是真的。但我们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无条件的爱,那是宠爱;无原则的爱,那是溺爱。——显然,这都不是真正的爱,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懵懂孩童的时候。在今天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成人尚且犯错,我们又怎能指望这些孩子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行善去恶”,不犯错误呢?对学生,道理当然是要讲的。不但要讲,而且要“讲足、讲够、讲深、讲透。” 但有的道理你讲了他们不一定能懂,有的道理他们懂了不一定能实践,有的时候他们实践了不一定能坚持,因此,适当的灌输和强迫、惩戒是必要的。 

        在惩戒前,我们要先让学生明白、意识、承认自己错误,并且告诉他们,因为爱他们,才惩戒他们,这不是面带怒气的鞭打,而是心底流泪的责罚。这不是恨的发泄,而是爱的期望。老师使用惩戒时要明确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确受到惩戒的原因,允许学生将功补过,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配合适当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他们健全的心灵。

        5.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贵在坚持不懈,时时刻刻都在锻炼

        良好意志品质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来的,而是靠长时间的锻炼逐渐养成的。教师、家长应有针对性的,坚持不解的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美国神探福尔摩斯的细心、耐心、逻辑严密等优秀的品质,是经过长期的刻苦锻炼来的;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的卓越领导才能,也是经过不断地训练达到的;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家,他那刻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优秀品质,也是从不断地学习和生活的锻炼中得来的……。

①②王雁主编《普通心理学》

③2004-09-26  《益阳师专学报》周长青:浅谈“正面教育” 

篇6

关键词: 书法艺术 语文教学 策略与方法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书法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电脑广泛应用、重视分数的今天,有的学校仅把书法教学作为兴趣课,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学校虽把书法教学列入了正式课表,但没有给予正规课程的待遇,因为不是中考考试科目,难免动辄被语数外等课程占用;尤其到了初三,更是一切为中考让道,导致书法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面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除了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外,更要从思想上重视、认真反思。怎样行之有效地开展书法教学,让书法艺术真正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呢?

一、引领示范,让书法艺术价值在学生心中生根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文字的书写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在艺术享受中受到熏陶。中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走进书法艺术殿堂,让书法艺术在其心中扎根。

语文教学离不开汉字,书法艺术是对汉字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艺术再现。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印象较为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板书的示范性。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直接的艺术熏陶。教师在做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技巧、板书态度、习惯动作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为防止在书写板书时给学生留下不良影响,教师必须认真书写板书。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名家的作品,感受他们的个性风采:如唐欧阳询弱冠少年的俊秀美,柳公权风华正茂之中年男子的刚健美;颜真卿年迈长者的敦厚美;张旭草书一狂不可收拾的狂狷美;王羲之不染红尘俗气的飘逸美;旷古绝今豪放美等,让学生陶醉在书法艺术美中,自然了解书法艺术价值。最后,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划一,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稳固识字的手段,有助于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提高文明素养,培育对祖国言语文字的热爱起重要作用。

二、激发兴趣,让书法艺术美丽在学生心中发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书法学习感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不觉得书法学习是一种负担。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把名人名言,古今中外的许多精彩文段,写成书法作品,挂出来让学生欣赏,且有目的地讲讲书法史、书法家的故事,如“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用这些挂出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给态度端正、书写认真、能坚持练字的学生。对在书法学习中有进步的学生,赠予与书法艺术有关的书籍,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要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不断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可以适时举办展览、办手抄报等,让他们的书写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肯定。对优秀学生组织参加各级书法大赛,让其充分展示;对大部分学生用红笔圈出好字并写上评语张贴在教室,不断更新,让学生进行比较,感受进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抓住一点一滴的进步加以表扬。

三、培养习惯,让书法艺术行为在学生心中开花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一种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习惯是人们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惯常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书写质量差,甚至存在某些陋习。

我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评,组织学生进行展览,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写的字最漂亮、进步最快。在教室中张贴教师和学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使学生能在实际中相互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上课时,批改作文写作业评语时,都要尽量做到板书工整、漂亮,做好楷模,让学生时时有美的享受。

还可以让学生经常欣赏古今名家名帖及观看名家表演录像,讲些书家学书的逸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诸如王羲之与黑池;张旭观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纸;米芾“一日不写字,便觉手生”;现代书法大家费新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练字,形成独特的费氏书风,盛名享誉海内外等。这些事迹对学生有极强的震撼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尚的品质。

四、锻炼意志,让书法艺术灵魂在学生心中绽放

草圣林散之先生曾说:“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学书法,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古人云,字无百日之功。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要眼到心随,劳其手臂,苦其心志,临池不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意志力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最强大的动力,只要一个人具有善于自我克制的坚强意志力,他就能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跨越常人难以跨越的障碍,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事业。现在的学生恰恰缺少顽强的毅力。

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在语文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制订了学习书法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坚持每日一字,软硬兼练;关于字帖的选择,钢笔字帖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选定之后就不再变动,毛笔字帖统一使用颜真卿的《勤礼碑》练习。开始时学生满怀信心投入十分的热情,一段时间后,个别学生看看进步不大,于是沮丧悲观、疏于练习,或者想更换字帖,这时教师要耐心教导:练习书法初期进步明显,而经过长时间练习之后,却明显感觉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有时还有倒退现象,这是习字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告诉他们不要心浮气躁,怨天尤人,并讲述一些名家习字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徘徊不前的现状正孕育着下一轮的超越,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平台期,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就会很快消除。

总之,教师要积极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向,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对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阳光体育环境下开展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中小学 阳光体育 对策

一、概述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青少年特别是体能素质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近视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在2006年全国首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时提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目前全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在下降的情况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执行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强调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阳光体育主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体育活动空间,保障学生有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并做到组织形式灵活,活动内容丰富,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康、科学、和谐的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思想、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需要,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探究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全国各所学校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即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小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

学校体育与阳光体育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成长,但阳光体育具有时间限制,有量化标准。二者的实现途径是一致的,都依托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但阳光体育运动更注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达标,更关注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更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二者的要求也是一致的,都是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并不矛盾,二者工作的开展是互相促进的。

三、阳光体育语境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对策

(一)政府与学校的主导是根本保证

1.营造校园体育氛围,促进阳光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学校应通过阳光体育启动仪式、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集会、广播、墙报、有线电视、体育名言等途径,在全校掀起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

2.加强政策引领,加大制度支撑。“健康第一”落实不力的症结之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缺乏刚性,导致学校体育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导致学校在学生锻炼问题上偷工减料,因此,必须从机制上寻求突破,通过改革评价机制、招生政策来促进每天体育一小时工作的落实,实行“三否决,一追究”的制度。引导学校把学生“健康第一”这一冰点变成热点。

3.加强场地器材建设,是落实阳光体育、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小学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7-10平方米,这一标准在许多学校被打了折扣,而一些学校原有的体育场地也不断被挪作它用。在经费投入上,应创新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思路,以政府主导、拓宽渠道、多元筹措的方式,协调统筹有关的社会资金与资助。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阳光体育、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人才保障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关键。阳光体育的开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足够,分布合理,质量合格。多维视角来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

5.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是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有利保障。民间流传的很多体育活动项目,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具有简单易行、娱乐氛围良好、锻炼效果明显,并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器材,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特点。如跳皮筋、跳方格、打口袋、踢毽球等,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大课间真正活跃起来。这种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活跃校园气氛,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

6.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要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不等于体育就不需要考试。关键是要处理好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关系。要把该课程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部分,并作为升学、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之一。并将体育成绩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素质水平、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7.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防范风险。因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有时会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则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学校体育中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和降低意外事故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充分利用保险来处理学校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来防范和妥善解决校园各类安全事故,减轻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工作压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从各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更要培养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从事终身体育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理论知识,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手段。

(三)家长观念与时俱进是保证

不管是国际的经济竞争,还是科技、政治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的国民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的人必然是健康的人。在我们国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比自己更有出息,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并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因此家长必须树立健康的观念,正确认识体育与智育的关系,树立身体素质是“第一素质”的思想,家校联动,形成合力,保证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以此确保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是条件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总书记2007年1月7日在给社会各界的来信的批示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需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体育的氛围,形成共建学校体育的合力。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成才观,鼓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从小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主动实践的体育意识

作为中小学生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才能主动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中小学生应自觉意识到体育的功能除强身健体之外,还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一是促进中小学生参加体育实践的有效手段。二是体育运动也是磨练青少年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耐受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更有利于阳光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 宋毅,刘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东北地区学校开展冰雪运动的理性思考[J].冰雪运动.2007.29(5):26-28.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情趣课堂;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如果老师仍然是“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打天下”的枯燥上课模式,学生肯定不买账:无论老师怎么努力,怎么加班,还是难以避免学生上课发呆,打瞌睡的现象,课后再给老师一个差评。信息时代下的老师唯有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不至于被学生淘汰,被社会淘汰。构建和谐、生动、活泼的情趣课堂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情趣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杨屹)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品德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课堂上老师以长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的情感教育就是走向失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情感教育就没有触发点,老师的辛劳只能是白劳。因此,思想品德学科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开展生动活泼的情趣教学,以“情”激“趣”,以“趣”达“情”。

一、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

和谐课堂是情趣教学必备的课堂环境。和谐课堂应该是井然有序,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融洽的课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情感信任。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首先要求老师要有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预设和谐平等的课堂规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掌上明珠。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情感丰富。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就与学生“约法三章”:(1)老师保证不拖课,如果拖课,学生可以把老师轰下课堂。对应的要求是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趴在桌子上,若因生病要趴下得事先打招呼;(2)容纳不同声音,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对于学生积极踊跃探讨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发言的(每月总结一次)同学以表演节目形式代替惩罚;(3)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允许学生迟到不喊“报告”从后门直接进入教室,课后再向老师做出说明。这种新老师新规矩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学生对新老师的兴趣,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起到关键作用。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还要求老师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思想品德学科以德育为主,知识传授为辅。很多老师在课前布置很多预习,查资料等,课后做许多练习,背诵许多知识点,这样学生要在课余花费很多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将从喜欢到厌烦,情感教育更是无从着手。本人主张学生课前预习不能超过十分钟,课后作业不能超过二十分钟。让学生收集的资料应当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而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避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对于教学的重难点的理解,我认为基本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完成。辛苦在老师,而不是在学生,老师既是导演,有时也是演员,通过老师的导与演让师生情趣交融,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结合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学科承担着培育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大责任。如果仅以理论进行教育会显得空洞无力,而仅依靠教材的案例又因陈旧性而缺乏说服力。“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歌德)思想品德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才能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1.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身边的见闻进行主题探究,以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件进行讨论更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老师可以抓住学校的一些校园布置、学校的活动进行探讨。把学校设置文化长廊和开展书香活动与学习宣传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学校的一系列德育、法制教育阵地(道德明星、学习标兵、法制宣传栏、安全教育专栏)与责任、安全,法制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身边模范感受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从专栏学习知识,也让学生设计专栏的内容。再如,对七年级《创建新集体》,八年级《合作竞争求双赢》和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及“团队精神”等课题探究理解时可以关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了解各班在文化艺术节的表现,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总结探究,引导学生对班级在艺术节运动集体项目取得好成绩原因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生活的内容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2.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结合时政热点

国家大事,时政热点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时政热点引进课堂,可以弥补教材案例陈旧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姓名权的内容,书本引用的是“张楠以王芳的名义给她家发电报,导致王芳父母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到北京”的案例,这个案例显然与学生认识的现代生活不相符,缺乏时代性和真实感,因此我在教学中放弃此案例,而引用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分阶段播放新闻,让学生为王娜娜出主意。在学习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这一课时,我播放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的视频。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哪些信息可以成为个人隐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大,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这些时政热点引用,即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又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意方法,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

俗话说“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以德育为主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感兴趣。老师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1.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老师要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经常改变教学方式

以课堂导入为例,要经常变换方法导入。例如,(1)通过比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导入,游戏文化会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世界里自由呼吸,轻松游戏,快乐成长。如在学习八年级下《竞争与合作》时用《同心协力》比赛游戏导入。(2)教师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如学习九年级《承担对集体的责任》以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导入分析;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析导入分析;学习八年级《诚信》以《狼来了》故事导入。(3)以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入。如学习九年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就介绍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让学生讨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不是不需要了,调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既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解决了社会上一些人对政策的一些认识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4)利用图片漫画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本节课学习内容。如学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我把自己到县城及周边拍摄的照片导入,特别把一些具有对比性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赏析中,震撼了心灵,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在身边,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由于方式方法不同,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2.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要适当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老师要改变靠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的枯燥上课模式,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达到课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声像进行教学。平时我注意收集感动中国一些人物视频材料,如《无臂钢琴师刘伟》《挑战不可能》等一些励志的短片,这些素材在七年级下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挫折都可以用上;注意收集每年的3.15晚会视频,在七年级上册抵制不良诱惑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八年级上册诚信和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人身权、消费者权利)等各课题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利用;注意收集一些《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的一些案例并做好剪辑,以便在九年级依法治国教学中适时引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如课堂调查,课堂收集资料,师生互动等。时代在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跟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设的光、声、像、画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德育为主的学科,情趣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当然,构建思想品德的情趣课堂不能简单地视同活动课,否则就会为活动而活动,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如也。思想品德课的情趣教育应做到形散神不能散,神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任何教学活动,任何教学资源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情趣教学,就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认识事物、参与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从兴趣到情感信任,从情感信任到情趣交流,在情趣交流中得到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杨屹与情趣教育[M].山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哲学教学 渗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旺盛的青春期阶段,伴随着身体的急剧发育成长,他们的生理、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如:情绪不稳定易于兴奋和消沉,性早熟,渴望交友、渴望理解,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和自我调整对中职生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哲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初步探索。

1.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依据

1.1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证实它来源于哲学,哲学是它毋庸置疑的母体。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意识,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可见,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它已影响到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以更好的姿态去适应当今社会。

2.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2.1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马克思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

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穷、笨、智商低,是坏孩子,什么都不如他人。产生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主要与生源有关,有些中职生是家庭经济困难者或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者,有些是行为习惯不良且难改者。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有的还自轻自贱,从而放弃努力。

如讲《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拍手掌”小游戏。教师先问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在10秒钟内能拍几下手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20,35,40……”教师拿出计时器,组织学生在听到“开始”口令时快速鼓掌,各自计算着拍了多少下。游戏结束后,教师采访几位学生:“你拍了多少下,比你预计多还是少?”结果发现,几乎全班同学实际拍掌的个数都比自己预计多。教师再组织学生拍手掌,挑战班里刚才拍掌个数最多的那位同学。结果发现,同学这次拍掌的个数比第一次多。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个游戏,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了,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未被挖掘和发挥出来。只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确定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和人格的形成时期,也是成长过程中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要经受各种挑战,不被困惑、苦恼所打败,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战胜自我,战胜自卑。

2.2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一样,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之中,离开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一系列关于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人缘不怎么好,人际关系并不和谐。因此,在该原理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引用名人名言、讲故事、玩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引用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又如,通过讲《天堂和地狱》、《萧伯纳和小女孩》等故事,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人际交往的技巧。

事实证明,人际和谐是我们化解心中苦闷和分享生活快乐的良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妙药。人际和谐能培养人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2.3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抗挫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求前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顺境和逆境是两种不可避免的境遇。

未走出校园的中职生,憧憬的生活太美好、太理想,与现实生活存在太大差距。因此,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从而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该现象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有部分学生未能清醒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及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常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而就业受挫,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心理失衡。譬如,广州某超市来我校招聘服装销售员,很多学生在抱怨:“这么垃圾的工作,初中生都可以来做啦,我读了三年中专,还叫我来做服装销售,有没搞错?”

针对这种现象,在讲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出去找工作时,却因为学历太高而屡屡受挫(在美国,普通大学生能做的事,老板就绝不会雇博士生,因为博士生要求的工资会很高),无奈之下,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仅以“最低的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位电脑公司录用了,职务是电脑输入员。对他来说,这种工作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他干得一丝不苟,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老板是个精明人,很快发现他不仅工作做得好,还能发现一些常用程序的错误,而这一点,一般的程序输人员是很难发现的。老板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到底是什么学历。这位留学生不失时机拿出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书,老板赶快给他换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个人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事还经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而这些,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在老板的询问下,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书,老板马上把他提升到相应的位置上。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还是觉得不对劲,因为他的工作表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硕士生。在老板的“质问”下,他拿出了自己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证书。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使他的才能在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每个人都想一步到位,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这样?当我们找不到理想工作时,请放低姿态。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岗位上一丝不苟,积极进取,就会一步一步攀上相应的位置。

人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的过程。人只有经历成功、失败的反复才能成熟,才能走向成功。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发展总是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难免遇到挫折和逆境。人生之路就是在曲折中迂回向前发展的过程。

2.4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

看了学生的周日记,我发现有些学生认知方式存在偏差。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很嫉妒我的同桌,她长得很漂亮,很多男孩子追她。她唱歌也很好听……可我,脸上长满了痘痘,同学跟我讲话,我都不敢抬头看他们。我普通话超不准,有很浓的乡下音……为什么老天爷那么不公平?”还有个学生这么写道:“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最近我参加了学生会和社团的招新面试,可屡屡失败了。一朝被蛇咬,千年怕井绳。我已经没有勇气参加其他部门的面试了。老师,我该怎么办?”

这两个同学的烦恼都源于他们的认识方式。在讲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走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三个梦,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梦是一样的,只是算命先生和老板的认知方式不一样。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算命先生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而老板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认知方式使人失望、忧愁,甚至走向失败;而积极的认知方式使人乐观、自信,最终走向成功。

相貌丑陋者可以换另一种认知方式: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是我心灵手巧,而且我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都很喜欢我。而遇到挫折的同学可以这么想:失败乃兵家常事,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告诉自己:我能行。积极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面对挑战,接受挑战。

3.运用哲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好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关键。哲学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情境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3.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结合哲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并开辟第二课堂。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成功地应对面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3布置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

课后作业可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如:在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课后,布置这么一道作业: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上述这些,只是教学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局限于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马秉奎.在哲学教学中利用相关原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

[2]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