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8 18: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郑成功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壮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1]。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本校开设该课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及该门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2]。现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到处看,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教”和“学”不同步,上课成了一个彼此应付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往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没有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管线综合设计非常重要,其涉及城市空间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学科,且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时间阶段、自然条件以及地域场所的制约,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有所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空间利用造成浪费,给工程留下不应有的遗憾,还会给施工、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给管网的安全运行、经济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市政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联想假设,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浅显易懂地把问题带出。安排专门的课程实践,多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多查一些经典案例,结合知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地上有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的配水、配气、配电等的计算,地下有给水排水电力、电缆、电信等管线的设计计算,与实践联系紧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要求很高,要将生活中常见的基础设施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势利导、实时实地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开关、阀门、管道材质和窨井内部结构等内容,需要使用现代化多媒体以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管线综合时,如图1所示,需要明确各个管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南北方的区别,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口述出来,对于初次学习本门学科的本校本科生来讲势必很难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手绘这两幅图显得不太现实。另外,对于教材里面没有列出有必要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
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基础设施规划一直处于一个从属配套的地位。按照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的规划供给能力都是以国标中确定的人均指标为依据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不超过指标,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资源的节约和使用的效率[3]。而水资源的储量和类型决定着使用方式,不同地方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方式的规定不同,有些发达省市要求家庭冲厕、洗车必须使用中水而不能使用自来水,这已经纳入了法律范畴,如果使用自来水则属于违法行为,以此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因此,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及时更新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工作中寻求最适合当下以及满足与以后发展的规划方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避免学生一味地服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开拓创新,采取一种全面的、创新的方法,建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体系。
五、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现在在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在课堂上是授业者,课下要和他们做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产生兴趣。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面积极的肯定,让其有参与感,提高其积极性。《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90后”学生胆子较大,参与性较强,因此可以将掌握程度为“了解”的部分让学生准备资料讲课,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逐渐降低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恐惧感。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去现场了解管线铺设时的位置关系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课程设计,为就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管理者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导向
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懈怠了学习,加上换了新环境、新同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又有许多的社团和活动,有些学生加入了学生会,有些学生做兼职,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又很普遍,各种软件、游戏、购物网站和网上形形有利有害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他们。而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是保障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顺利进行[4]。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疏导教师和学生间历来的紧张关系,缩小距离感,从心理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开发,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搭建平台[5]。
篇2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中国培养的工科类毕业生的总量逐年增加,我国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总量的比例已经接近1/3,占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也已超过1/3。然而,我国工科毕业生仅有一成能够快速胜任工作,而美国可以达到八成左右[1]。事实证明我们现行的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凸显。为推进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设更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已于2006年正式启动。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国际认可[2]。目前,我校已经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申请,积极准备该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化工设计》是化工过程开发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化工设计》是指设计一系列的单元操作及设备,并将其合理地串联和组合起来,进而实现从化工原料到化工产品的转变,涉及的基础专业知识广泛,可认为是对整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的总结与综合运用[3]。因此,《化工设计》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培养优秀化工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还相对较为陈旧,学生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化工人才的要求。我校地处经济特区福建省厦门市,目前石化产业已经跃升为福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4],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化工专业人才已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化工设计》课程在培养化工人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变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亟待进行。针对我校《化工设计》课程开设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课程教学改革意见与措施。
一、精选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化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广,它要求学生具备四大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的专业知识。鉴于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教学学时限制的矛盾,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我校《化工设计》理论课只有2个学分,选择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李国庭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工设计概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还要结合相关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等)的讲授情况进行选择和取舍。例如,对《化工原理》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已重点讲授的化工设备(如换热器、精馏塔、过滤机等)的设计与选型仅做简单介绍,而化工设计概算和技术经济这部分内容由于与《化工技术经济分析》课程重合,则由学生自学。相反,对教材中未专门提及的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则加以补充介绍。为了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在《化工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化工原理一》、《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热力学》、《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等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化工原理二》、《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化工设计》和《化工过程课程设计》课程;在大四下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其中,《化工设计》课程进行化工设计程序、化工设备选型和计算、车间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工程经济学和施工图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侧重于与化工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串联与综合。而《化工过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则更为强调实践性,学生将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化工设计任务。
二、改善课堂教学形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在《化工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在可行性研究和工艺路线选择等环节,拟定若干个不同的题目,学生5人为一组,选择一个题目并围绕各主题进行资料查找、分析与讨论。工作完成后,各小组通过PPT展示介绍本组的设计工作,其他同学积极参加讨论,分析该工艺过程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强化计算机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计算机在化工设计中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在化工设计过程中,工艺过程的设计、设备的设计计算、3D工厂设计、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均离不开计算机。我校在《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课程中重点介绍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工艺流程图的设计、运用Excel软件进行化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运用ASPEN Plus进行流程模拟。而利用CADWorx软件进行3D工厂设计则是在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以及《化工过程课程设计》中得到实际应用。
四、加强化工设计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
篇3
建设领域执业资格专业类型较多,但执业资格的取得都比较困难。首先,由于建设领域的专业性比较强,国家设定了执业资格的报考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历与专业要对口,目的是要求参考人员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本行业、专业有从业年限要求或职称要求,目的是参考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执业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由于考题覆盖面很广、难度较大,这种考试模式促使参考的专业人员必须认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作用
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筛选虽证明了执业专业人员已经拥有了本行业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处理本专业范围内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建设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规范多,根据以往规律,考前强化学习的大量知识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建设行业发展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法律法规、建筑规范不断完善、更新,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充实才能维持和提升自身的执业能力。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需要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执业注册人员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工艺,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本行业理论、技术管理动态等知识,随时处于称职状态。通过继续教育促使执业人员不断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三、建设工程执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
(一)提高工作能力的激励
建设工程执业继续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和知识运用,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与行业相关单位的合同谈判中能争取优势、避免缺陷;工程管理中通过索赔、反索赔技巧,为企业带来收益,避免损失;在设计、监理、工程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提升企业的效益和信誉;运用行业先进知识,如新的应用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重大,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任一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质量不合格、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建设行业也是腐败案件高发的行业,专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中有关行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身边案例的学习,更好地约束自己,确保工作质量。
(二)维持行业较高地位的激励
建设行业执业注册人员在行业内享有较高地位。
一是政府管理机构赋予。由于建设领域的专业性强,产品涉及公众安全,管理机构为确保行业从业质量,在执业资格制度、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两方面都赋予了注册人员较高地位。主要包括:发起设立公司的权利;承揽业务需要由相应资质的执业人员承担和签章;企业需要有相应专业类型、数量和级别的注册人员。
二是企业给予。主要包括执业人员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从业经验,专业能力强,具备解决本行业复杂问题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承揽业务需要由相应执业人员负责;企业资质需要争取到在劳动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相应类别、数量执业人员。
三是社会的认可度。在同行和同事中取得执业资格标志着可以从事更重要的岗位、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工作中与相关单位沟通时,执业注册人员标志着“内行”,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社会上,拥有执业资格也是职场上成功的标志之一。
为维持已经获得的行业地位,执业注册人员需要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并且要成绩合格。
(三)维持行业内高收入的激励
首先,执业人员能获取劳动质量差异的回报。这些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者拥有解决专业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因而能获得较高收入。其次,执业人员能获得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租金”收益。执业注册制度使执业注册人员与非注册专业人员分成两个不同的群体,相同劳动下注册群体能够获得较高报酬。第三,获得劳动供给短缺产生的高报酬。由于执业注册人员相对稀缺,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聘用单位为了追逐有限的执业注册专业人员需要提供更高的报酬。尤其是在管理部门提高行业管理要求或企业资质标准导致对注册人员需求增加时,供求缺口更大,执业注册资格人员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增幅(如图1所示)。
注:在行业管理要求或企业资质标准提高时,执业注册人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聘用报酬由WS0上升到WS1;供给幅度增加有限,曲线略向右移,聘用报酬由WS1回落到WS2达到均衡。
(四)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负面激励
首先,减少闲暇的负面激励。执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同时,减少了本身就相对较少的闲暇时间。其次,部分聘用单位认为继续教育影响工作、占用单位经费而应付了事,减弱执业人员的学习动机。最后,培训知识“缺乏”实用性的负面激励。一些执业人员习惯用已有知识、经验应付日常工作。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拟推广的先进工作方式方法等,都被认为是一些与工作关系不大的“纯理论知识”。
四、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博弈与对策
在管理机构与执业人员就继续教育努力程度的博弈中(如图2所示),管理机构通过考试或其他途径观察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并决定是否赋予或保留执业人员注册资格;执业人员需要综合考虑策略运用的效用和猜测管理机构的反应来决定自己是努力还是享受闲暇。如果执业人员选择努力保留执业资格,则执业人员的综合收益为a,管理机构收益为b;如果执业人员享受闲暇,预期概率p被取消,执业资格收益剥夺为0,管理机构收益为e,预期概率(1-p)能保留执业资格,综合收益为c,管理机构收益为d。
管理机构淘汰策略为真时,执业人员受较高的行业地位和收入的激励,选择在继续教育中努力学习获得收益a,管理机构得到称职的执业人员。当被淘汰的概率p较小时,执业人员选择闲暇获得收益c×(1-p),不同价值取向的执业人员,认为a>c×(1-p)选择努力,反之选择闲暇。
一旦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执业人员理论水平,也造成了社会教学资源的浪费,并成为聘用单位与执业人员经济和时间上的负担。
因此,管理部门应合理使用淘汰策略,通过完善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让应付学习、考试不合格 的执业人员重新学习,甚至取消其执业资格,修正一些执业人员的学习动机,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孝忠.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分析和制度构建[J].继续教育,2012,(8).
篇4
(2010年4月5日下午天气晴好)
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往往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惯性和难以自察的惰性。上午接到一个通知,县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非常重视,校长亲自开会要求我等认真准备,以体现我们龙头学校的实力。我责无旁贷迎接挑战,正好籍此去除一下惰性。
二、牛刀初试(4月6日凉爽的晴天)
我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接着阅读、收集资料,不断琢磨一个问题:如何让这节课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出彩?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组织小组提问体现合作学习,呈现不同观点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灵光一现的念头仿佛给我注入一剂强心针。框架就按这个思路搭建了:①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概括;②规则说明及提问示例;③小组合作学习;④合作学习成果检测;⑤重点讲解――戚继光、郑成功;⑥归纳,升华主题;⑦课堂练习。
经过实践后,这个设计中的很多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最突出的一点是时间不够,头重脚轻。首先,小组任务和提问示例的讲述要用将近5分钟,严重的压迫了后面的环节。第二,即使提供了例题,但学生还是不能掌握提问的方法,提出来的问题质量不高。第三,由于小组任务是教师布置的,学生出现记不住任务的情况,任务布置后学生又要花费一点时间来确定担任记录员的人选。
三、从头再来(4月8日下午晴转阴)
“说说你的思路吧!”教研组长梁老师和善地笑着。
“我……还有什么好说呢?这课上得真蹩脚!”我自己给出了七字评价。
“知道蹩脚蹩在哪儿吗?”教研组长问我。
摇头、无语。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哪里?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热闹”,最应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有效学习的效果,可以从这么一些方面来进行:学生是否积极表现,知识结构是否严谨、完善,并能与学生对接,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学生是否能回答相应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等。一下子把一个难题推给学生“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经验是,可以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设计成几个连续的、由易到难的小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在逐步解答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经过思考,我把对小组任务的讲述转变为简单明确的记录单形式,分组和确定纪录员的工作都放在上课前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小组任务更为明确。还有一个重要改动是有效问题示例的环节。我选择了两种最基本的提问方法,教学生用“关键词转换”的方法提问,包括填空式的“什么”和因果式的“为什么”两种。
四、又一轮新的探索(4月9日下午阴要变天了)
县教研室杜老师来我校听课,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要旨在于“神动”,也就是激烈的思想活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和“群动”。那种没有思维价值、缺乏历史意蕴的课堂“互动”实际上就是“胡动”!最后又掷了一颗重磅炸弹“一堂课应当有一个突出的、可持续的聚焦点、思考点和兴奋点。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看来我又要开始一轮新的探索。
五、寻找课魂(4月12日傍晚阴雨绵绵)
放学后,一个人坚守在空荡荡、冷清清的校园里,苦苦地寻找一个让人兴奋、让教学有生命的灵魂,可是灵魂在哪里?我给杜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询问他这节课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同时也套用《暗算》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向他表达了我此刻的感受:教学设计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比用沙子搓一根绳子还难,比用空气铸一把利剑还难,比用火点燃水还难。它需要你悟出世界上最高级的理论和最简单的方法,除了必要的知识、经验、技术之外,还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可是,这一次的我,似乎少了这种运气,少了这种灵光突现的好运气。
六、美丽的蜕变(4月13日深夜星云密布)
傍晚睡了一个好觉,感觉清醒很多,文思如涌,开始谋篇构局吧。
导入:刘翔和姚明作为中国体坛的代表人物,现在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民族英雄”。百家讲坛的重要人物阎崇年认为,他们出现在赛场上并不是为了某个民族或者种族的利益,他最高的指导思想其实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他的最高目标其实是代表人类挑战极限,不是民族或种族利益,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对于刘翔和姚明,提民族英雄不恰当,叫英雄比较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物人手适时抛出问题,思考民族英雄的含义,为后面对戚继光、郑成功的评价作铺垫。
第一部分:神入历史看历史
历史场景一:视频《戚继光抗倭》
历史场景二:视频《郑成功》
历史场景三:课本剧《康熙帝抗击沙俄》
设计意图:营造历史场景,“复原”历史进程,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情感、意图,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
第二部分:跳出历史看历史
1.对历史提问: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填空式:关键词――什么
例:戚继光抗倭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
因果式:关键词――为什么
例: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为什么严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由“学答”到“学问”的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加深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2.画解郑成功:民族英雄?日本人?东方恶魔?
图一:“重生”的台博馆镇馆宝“郑成功画像”
图二:日本的《郑成功画像》
图三:有被妖魔化的倾向的《十七世纪荷兰版画里的郑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观点的史料的比较、鉴别、鉴赏,解释互有出入或对立冲突的历史叙述,并作出合理的分析评判,进一步思考不同观点是基于怎样的证据和出现的深层原因。
第三部分:品味历史
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从本课的历史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聆听历史的回音以思考现实,即在思想境界上以期升华到学史有所悟,对比历史,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直埋头工作的我,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居然透过厚厚的云层,发现了几颗闪亮的星星。
七、课改的思考(4月14日万里无云)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活力
一、加强教师的阅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当前历史课堂有许多值得反思的现象:或是把问题和答案在课堂上公布和对号入座,或是用部分优秀学生发言、表演粉饰课堂,或是只呈现出“精彩”的学习结果,省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和感悟的过程……之所以导致上述现象,是因为我们一直用一成不变或者是正在递减的知识结构来应对历史教学。
肖川博导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照本宣科学生肯定反感,摆出新观点,找到学生的兴奋点,那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但是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教活历史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智慧――教师的文化底蕴。第一,课堂持久的、有意义的生动性,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学科知识的底蕴,它需要教师去阅读开发。第二,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机智和教学幽默,它们很难通过教学设计去体现,依靠哗众取宠或刻意卖弄不会产生机智和幽默。对历史教师而言,多读书、多思考乃至多跑路或许是最佳的途径。以上两点知识的取得,教师只有经常把大脑浸染在或快乐、或痛苦、或感动、或厌恶的历史长河中,潜心于中外教育家名著经典内,观念才会创新,课堂才会焕发活力,教学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而这一活水的生成却来源于阅读。注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阅读,如教学参考、业务杂志、报刊等;善于阅读中外教育家的文章如《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文集》《尝试教学法》《学习的革命》等等,咀嚼他们的教育观点,与布鲁纳、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亲密接触,让那充满人的气息和爱的光辉的经典之作,打开教学的视野,提升教学的理念。
二、注重情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从课堂导入到作业的设计,我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多种方式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录像、投影、音乐、图片、实物、歌曲、故事、谜语以及角色表演等,都是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主人翁的角色,并贯穿课堂的始终。如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课前剪辑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播放,把学生一下带到了那个时代,接着出示曹操画像,问: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个阴险奸诈的小人吗?由此,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讲课中间也穿插不少录像、地图、活动与探究等,让学生上台表演,从而使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中。
这些问题,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四位英雄志士的志向和胸怀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多媒体的设计又给问题的展示增添了特殊的效果:通过黄色字体与红色的背景交相辉映,在伸展、缩放、溶解等变换多样的多媒体形象展示中,显得倍加醒目和突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诗中,学到了历史;在诗中,更学会了做人。
三、注重学生自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以生为本。”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可以提高一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地担负起这个责任,主动地寻求知识、利用知识,做出自己的发明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为此,我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出示明确的自学目标(前置作业),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自学提纲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①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葡萄牙占澳门。②基本线索:郑和──七下西洋,最伟大的航海家,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抗倭英雄,平定倭寇,永载史册;葡萄牙占澳门──我国领土遭破坏。③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分析郑和远航成功的主要原因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主要原因。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优秀的导入方法来将教师想要教学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知识或者资料,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因此,课堂导入的策略好坏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就应当重点加强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利用优秀的课堂导入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一、借助“温故导入法”导入
“温故导入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借助“温故而知新”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利用在课堂刚开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时,利用这些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加强对于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大多数普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温故导入法非常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因此,温故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中国台湾宝岛的发展与收复历史》这一历史史实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秉承温故导入法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教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台湾宝岛与大陆之间千百年来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承,进而引申出新的历史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需要教学的荷兰侵略者侵略台湾和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两个知识点,并向初中学生详细地解析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个领土,绝对不容任何外国侵略者的侵犯。通过这种温故导入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当中,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发展知识链条,加深初中对生对于台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采用“谈话导入法”导入
“谈话导入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方法相比,谈话导入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约束,因此,通过与初中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辅助初中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比如,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刚开始上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点开课堂教学:“大家好,同学们都知道,咱们是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咱们人类属于动物当中类人猿一种,因为高超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人类从千百万中地球生物当中脱颖而出,并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科技,然而,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千百万年之前,我们人类文明的初始时,人类历史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导入法”导入
“多媒体导入法”主要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工具,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然后以多媒体技术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功能为展现平台,来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相比,多媒体导入法具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种,强化记忆。多项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以及变化性较大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激发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很好地炼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使初中学生能够在无形当中加强对于教学工具所展现的知识点记忆,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正好满足这一功能,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工具,能够极大地给予初中学生形象生动的刺激性教学效果,加深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记忆。第二,形象生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多都是关于千百年之前的历史,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相对较为遥远,仅仅通过书面文字的叙述,很难从思想上激发初中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技术的图片、视频展示功能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有效地强化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文字叙述的理解,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综上所述,课堂导入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课堂教学的引子,是初中历史教师迅速创造出一个精彩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及融洽的课堂师生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于课堂教学导入效果的强化,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来更好地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从而科学合理地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