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02: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篇2

关键词:试论 《增广贤文》 文化价值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是一本新颖独特、从清末至解放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启蒙读本,它在传统启蒙读物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6290字,记录了许多反映生活哲理的格言,这些内容不仅儿童喜欢,就连成年人也乐于阅读,以致于其中许多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旧时代有这样的一句口头禅:“读了《增广》会说话。”这是民间对《增广贤文》的评价。《增广贤文》曾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过去,人们对《增广贤文》评价这么高,现在学习研究《增广贤文》还有没有价值,还有没有现实意义?1985年,周谷城先生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写的《序》中,曾充分肯定了蒙学读物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研究价值。他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的价值。”我认为:《增广贤文》等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认真地进行研究并科学地加以总结,对当今儿童读物和社会普及性通俗读物的编写有着极其重要借鉴意义。现就《增广贤文》的文化价值问题作一些探讨。

首先是句式创新、灵活多变。

传统的蒙学读物为方便儿童阅读,一般采用韵文和短句式,如宋代出现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出现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就是如此,这无疑对儿童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这些读物多数存在着句式整齐单一刻板的问题,这就使蒙学读物模式化倾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的生动表达。《增广贤文》打破了三言四言五言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限制,采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句和短句交错的杂言句式排列,灵活多变,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只求对偶成句,不强求整齐划一。都押韵但换韵自由,视情况而定,不必如作诗般严谨,取其易于记诵即可,处处体现了自由活泼的特征。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可以说,这是《增广贤文》深入民间的原因之一。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言而无信,百事皆虚”,句式是三言四言,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句式是四言七言,但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则是五言七言,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则是四言六言七言,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和珍惜亲情。

其次是形式创新、格言警世。

《增广贤文》以格言的形式,荟萃成书,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宣讲了人生哲学,并希望能进一步治世育人、敦伦劝孝、美化风俗。它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格言集。从《增广贤文》所录格言的来源看,这些格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增广贤文》代表了许多人的思想,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这与其他蒙学读物只代表作者一家之言有极大的不同,是本书价值的又一表现。书中那些精辟的语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深”、“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这就使得这本书如同今天的《格言警句大全》之类,雅俗共赏,切近实用。

其三,兼容百家,普及经典。

传统的蒙学读物,绝大多数是反映儒家的观点、代表儒家的思想,《增广贤文》则不是这样,书中虽然也有儒家的说教,但其主要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这在蒙学读物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书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其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增广贤文》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有的格言警句来自经史诸子,如“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是从《老子》中的“知足不辱”化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句子;还有“慢藏诲盗,冶容诲”(《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荀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庄子》)等。 有的格言出自历代著名的诗句,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变化而来”;还有“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等。有的格言警句出自著名的小说、杂记,例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喻世明言》第11卷作“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西游记》第5回出现过;“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见于《西游记》第37回;还有“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津渡,悉为旧日争战场”,简直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注解》的改写本。有的格言警句来自民间通俗文学,例如“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即是出自于宋话本《碾玉观音》。

《增广贤文》还采用了一些蒙学读物中的句子,例如,“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菜根谭》原文作“志以澹泊明,节从肥甘丧”;“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这句在《神童诗》中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名贤集》;“洒扫庭除,须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则出自《治家格言》。正是因为出处不同,所以全书正如清代周希陶在《重订增广·序》中所说:“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恶善言,有勉戒言,有在家出家言,复有仕宦治世言,有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不拘一格,广泛采录,正是其特点所在。

其四,少用典故,通俗易懂。

以往的蒙学读物都存着用典过多、深奥难懂的问题。《增广贤文》在这些方面就有了突破,不仅用典少,而且不强求以骈句行文,这就使《增广贤文》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蒙学读物的新面貌。文中只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二句是明显用典。前一句讲的是唐朝王勃去南昌时,得到马当地方的风神相助,路途虽远,但一夜即到南昌,在滕王阁的聚会上写出了名篇《滕王阁序》。后一句说的是宋代一个书生十分潦倒,在饶州作官的范仲淹十分同情他,就叫随从拿出纸墨,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但途中遇雷雨,巨雷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只怨自己命运不佳。这两句的主要意思是:“时来”的时候,是天意在帮助,你就好好地珍惜;“运去”的时候,也是天意在为难,切莫乱强求。除以上两句外,《增广贤文》基本无须讲解就可明了。在“言必引经,文必四六”用典之风盛行的明代,作者敢于打破常规,不用典故,而采用接近现代白话文的写法,确实难能可贵,确实有胆量、有创建、有先见之明。难怪乎诸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等等不藏典故、明白晓畅、易读易记的俗语谚语至今还流传在群众口头上,这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五,内容广泛,论述精辟。

《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增广贤文》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全书重点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及人际关系,如“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二是命运,如“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三是如何处世,如“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如“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书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人们既然不能真诚相待,那么他们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东西,这就是金钱:“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这种恶劣的世俗现象,使作者发出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其实,书中并不是一味崇拜金钱,也不是片面地反对金钱。作者是深知金钱的重要:“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上接第4页)“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增广贤文》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书中的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到它有不少反映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色彩的内容,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例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但在今天来讲,却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例如安分守命、明哲保身、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等即是。此外书中那些表达及时行乐思想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如“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能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这些带有时代局限的糟粕,影响了全书价值的高品位。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清·周希陶《重订增广·序》.岳麓书社,1987第一版。

2、《名贤集》。

篇3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智慧

 

一、引言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孔子及其他的著作《论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能够体现孔子智慧的著作还有很多,如《大学》等等。此次,我想通过自己阅读《论语》的亲身感受,谈谈孔子在《论语》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旨在进一步地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各种哲理,是我们的身心多少受些感化。

 

二、孔子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就是警语。然而,这样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是无法阐述孔子对于后世发展的影响之深之大的。

从某一角度来说,孔子,就好比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三、《论语》

《论语》这部书,可谓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一般认为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就犹如基督教的《圣经》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论语》这本书是由衷的喜爱,也许是因为书中涉及到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吧。可惜我一直未有机会认真品读,现终于可以尽情地欣赏一番了。

谈及读《论语》的方法,宋儒、程伊川、朱熹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语堂曾在他的《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提过的读《论语》这本书的方法。他是这么论述的:“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去咀嚼,不要贪多同时去思考。”我记着了,于是在我阅读《论语》时,我会适时地摘录一些格言警句,反复斟酌其中包含的意思,这不由得令我觉得那些警语名句是那么的津津有味,能引起人产生无限沉思想象。

首先,我想先讲讲我的读书方法。一般情况下,拿到一本书,我会大致地浏览一番,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我再看第二遍,这回不同于第一回,我会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摘录一些重要的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企图通过阅读上下文或是整篇文章来帮助理解其含义。最后,我会再次翻阅这本书,思维的集中点通常是在自己所做的记录上,也就是重难点方面。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是把阅读与思考联系在一起了,这也是我的老师们所教授的学习方法。巧的是,这恰恰就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这在《论语》中有记载。由此可见《论语》对后世的教育的影响之大。总之,我们应该谨记:在读书时,我们要把阅读与思考,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做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四、从《论语》中体会孔子的智慧

粗看《论语》,它不过是一本语录,摘录下了许许多多孔子以及他弟子的一些言语。可是,细细品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很深刻的哲理,如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以及生存的哲学。总之,我们可以从中感化甚多。

1.1 孔子的“仁爱”思想

早在我看《论语》这部书之前,教授我《跨文化交际教程》的任课老师就跟我们提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寄予的厚望。他希望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归根到底,孔子办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对于这一点。子夏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1.2 孔子的做人道理

关于做人道理,《论语》中有句话:“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做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学者称这只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表现,但这完全不符合他一贯的主张。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让我们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这样一来,无论工作还是其他方面,交流起来也就更加方便,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和纠纷什么的。

说到了解别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别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这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非常受用的。

1.3 孔子的生活道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在教授我们生活道理: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是无法行走的。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这句话中,信则是对人讲信用的意思。

1.4 孔子的生存哲学

除了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之外,《论语》中还涉及到生存的哲学。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众所周知,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现代的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纵观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们发现存在不少的很会花言巧语的人,这也就有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辛酸感慨。这在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所阐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这足以见得,孔子是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的,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1.5 孔子的学习和修身智慧

《论语》中还讲到了学习和修身的过程。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中是这样翻译的: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我们知道,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它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呢?因为这有它的合理因素:第一,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学习孔子所主张的道德修养过程。

1.6 孔子的君子选择

《论语》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君子不器。老实说,起初我不太明白它的含义:不器,不器,何为不器呢?后来,我参阅了译文,它是这么说的:君子不是只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在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我想,孔子想要表述的应该就是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吧。这就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最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在我看来,其实,这与孔子主张的“君子不器”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五、结论

《论语》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期的,我们应该时常去品读它,时刻铭记孔子对我们的教导,时刻提醒自己他所教授的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由于时间的局限,我未能完全地理解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这是个遗憾。然而,写这篇心得,并不是我看这本书的终结,而恰恰是我看这本书的开始。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远比那些学者所讲述的还要多得多。我也相信,认真品读思考书中的格言警句,领略和学习孔子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黄嘉德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 《论语——诸子百家之十三经》:孔子著,中华古典金华文库;

篇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但不管怎么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依然在课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精心预设,课堂精彩纷呈,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细细回味,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去看待,课堂需要"动"-学生嘴动、眼动、手动、脑动,但更需要"静"-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因此,语文课堂需要"降温",做到真实、平实、扎实,我认为应该从积累、默读、品悟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

1.积累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课程标准关于"积累"有这样的表述-"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语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语和运用中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落实在课堂上,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或分散,或集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动手积累,而不仅仅是放在课下(我们为什么必须把这一随机学生环节放在课下呢)。

比如,学习九年级上册《故乡》时,就有许多可以让学生随机积累的知识。文中第二段可以摘录-"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中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通过摘抄积累,品悟描写,文中"我"和"宏儿"的对话可以摘录-"我们坐火车去么?""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坐船,……""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通过摘抄积累、品悟对话,文末也可以摘录-"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有的,这正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摘抄积累,品悟哲理。

其实,积累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2.默读

2.1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默读与朗读是两种不同的读书形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会相得益彰。朗读尤其适用于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学生的"语感"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朗读得以培养,所以,我们在强调默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朗读。如果说朗读是动态的阅读,那么默读就是静态的思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中的"通读"对初中生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为默读。一般来说,在通读阶段需要默读,阅读科技作品和简单的议论文需要默读。

2.2默读与积累相结合。在首次接触学习材料时,学生需要默读,默读需要学生眼、手、脑并用,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格言警句、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要注意圈、点、批、注、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将终身受益。

2.3默读与思考相结合。第四学段目标阅读部分共有13条要求,其中4、5、8、9、10、11条与"发展思维"有密切关系,"理解"、"体味"、"推敲"、"体验"、"领悟"、"品味"、"感悟"等词语无不要求学生在读书学生中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

说到思考,就要谈一谈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

还以九年级上册《故乡》为例,不管是课前学生预习时默读,还是课堂学生时默读,都要要求学生知道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第一,思考什么,首先是字词。比如,第二段中为什么用了"隐晦"、"冷风"、"呜呜"、"苍黄"、"横"、"萧索"、"荒村"等词语?其次是段落,文中母亲和"我"谈话提到闰土,为什么用大量的段落插叙少年闰土的故事?再次是全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当然,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根据个人差异,思考的"着眼点"会有所不同,要思考的问题也很多。但有的问题会在课堂品悟的过程中有老师的点拨下提出并解疑。第二,怎样思考。一句话,在"思考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常用的方法有换用法和增删法。当然,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能解决问题更好,如果不能解决,老师要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在思维训练中解疑答难。

3.品悟

品词悟句指教师以创造性的眼光,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关键词句,设计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些描述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具有教学价值的关键词句。

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老师的点拨、启发、诱导,但我们千万不要把点拨、启发、诱导片面地理解为分析、回答、讨论,课堂品悟需要动态的精彩的讨论、评说、拓展,但讨论、评说、拓展都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有的老师常常会说"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思考时间",但两分钟内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到位吗?这是典型的"霸道控思"。

篇5

1、江河有流尽之时,毅力无倒塌之日。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勤劳是穷人的财富,节俭是富人的智慧。(英国)

5、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6、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 郑板桥

7、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

8、彩虹的七色是由勤劳的赤、谦虚的橙、刻苦的绿、诚实的黄、认真的青、俭朴的蓝和团结的紫组成的,让我们拥有这七色元素,为祖国画一道绚丽的彩虹!

9、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10、工作着的傻子比睡在床上的聪明人强。(苏联)

11、懒惰不过是未疲乏就休息的习惯。(印度)

12、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13、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14、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

15、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16、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17、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18、闲事闲话闲思是学习的大敌。

19、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20、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

21、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22、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藏族)

23、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24、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25、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26、一粒灰尘,改变不了大海的明净;一颗石子,阻挡不了江河的前进;一丝乌云,遮挡不了太阳的光辉;一次灾难,破坏不了勇者的励志。

27、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 —— 张衡

28、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 佚 名

2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30、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3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 费洛姆

32、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33、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3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韩愈

35、学习之心不可无懒惰之心不可有。

36、山河在,不愁草木不生;壮志在,不愁事业不成!

37、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38、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39、增产如似摇钱树,节约犹如聚宝盆。

40、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41、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42、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

43、种子最后是果实;努力最后是成功;放弃最后是失败。

44、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45、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46、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

47、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48、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9、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50、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51、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52、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5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 张衡

54、树木长得高是为了吸收阳光,老鹰飞得高是为了捕捉猎物,人站得高是为了接受挑战。

5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56、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57、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绝不是无味的,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我决不气馁。

58、增产不节约,好似无底锅,节约不增产,太阳底下水一碗。

59、知识从劳动中来,才能从斗争中来。(柬埔寨)

60、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 马卡连柯

篇6

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2、转眼间,一年的悠悠岁月已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流失。然而,沙子流失,可以再抓一把;花儿凋零,可以等到来年春天重绽芳颜;童年流逝,却永远无法回头再来。

3、由于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挽回,所以说它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

4、明知年华终将老去,而我站在青春的尾尖静静眺望,盼着风的微笑,盼着这颗心温暖到老。看那消逝的岁月在指尖滑过,依然明白,我与青春不止遇见。

5、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会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6、流逝的岁月,流逝的神话,这些许是地是神的旨意,温柔的宇宙,我这颗小星球又能怎样?只有在流逝中等待新的奇迹。

7、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有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

8、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9、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何?

11、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翻开旧日的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着情深意境的交错。仿佛回到了那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去,旧时的回忆依旧,只是少了几分忧郁,几分繁华,多了几分沧桑。

12、你不能在一日之内享有两个早晨。

13、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14、青年是一个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岁月是无情的萤火,在离开时总不忘带走寂寞的灵魂。

16、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

17、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18、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19、天生活在忙碌中想把你留住,却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仍然走拉,没有一丝犹豫。秒针一点一点地走着,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我好像什么也没做!只好无奈的=地叹息着。望着窗外那霏霏的小雨,想得到一丝安慰。

20、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的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

21、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徒明朝悔今朝。

22、最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最爱抱怨时光短暂。

23、如果落日的余辉照射着你的双手,你发觉它们当天并没有做过有价值的事情,那你就应当把这一天看作已经失落。

24、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

25、失往了就是失往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描写时间流逝的语句关于时间流逝的文章,发现时间流逝的文章随着时间流逝英语,一直在等待感叹时间流逝的句子,实在只是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26、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27、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28、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属于自己的真爱,因为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接近神的力量!

29、每一分,每一秒,那汩汩流动着的,不仅仅是你身体里的血液,也是你存活的生命源泉--时间。听,一丝丝抽尽,缓慢却又急促,带着你,由青春步入衰老。

30、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31、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的往事,是否还记得它呢,如今的伤感和走过的路,感情和事业的撞击下,会随着岁月而变淡,时光的书卷因年久而变得模糊不清,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3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3、岁月,对人来说,是一样人捉摸不到的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东西,使人更珍惜自己的时光。如果,岁月可以给每一个人愿望。我希望,岁月可以倒转。

34、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时刻,不要再去旧梦重圆。

35、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止不动。

36、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37、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

38、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39、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40、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4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42、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43、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44、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45、我愿意手拿帽子站在街角,请过路人把他们用不完的时间投在里面。

46、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47、每一分,每一秒,那汩汩流动着的,不仅仅是你身体里的血液,也是你存活的生命源泉时间。听,一丝丝抽尽,缓慢却又急促,带着你,由青春步入衰老。

48、无情的时光老人就像一阵寒风,吹走了万物的新气,但只要你赶紧地陪着它一起赶路,到老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49、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和最昂贵的。

50、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51、时间流逝了,匆匆的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滑落到水里的瞬间,那么快捷那么干脆。日月如梭,青春,为何,抹去我的岁月,却只留下一条伤痕?

52、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5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54、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55、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5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57、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岁月是那么的公平,从不多给人一秒,相反也不会少给任何人一秒。每个人都会由时光的飞逝而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过渡,如:从幼稚到成熟,从冲动到沉着,有纯真到心思慎密。

58、时间一直流,一直流,不会停下来等着我觉悟,悔改。日子怎么翻,我就怎么过。颓废似乎成了某种自豪。我厌恶着,鄙视着这样无趣的我,无聊的人生。总该学点什么啊。

篇7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通古博今,有历史伟人,也有无名英雄;有诗歌、散文,也有小说、议论;有纯粹文学,也有跨学科的融合。语文教材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将知识融会其中,再一一整理,加以加工润色,语言浅显易懂又文质兼美,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非凡的宽容精神,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将学生认识社会中的真、善、美,认清生活中的恶与丑。

由于语文学科特殊的学科性质,使得语文教师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更艰巨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说明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之外,还使学生拥有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条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需要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一、有效把握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前掌握所教学科的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学科发展的规律性,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杜时钟在《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觉的;超越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

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首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文章是作者情感饱满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文章合为时而作”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小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还没有成熟,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使之尽快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的人文性就体现在其中。同样的一部作品,一年有一年的新认识,一年有一年的新发现,小学生和成人,中国人与外国人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要强迫小学生去接受参考书规定的中心思想,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小学生在心理机制上还不成熟,思想不够成熟,情感极端脆弱,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模仿力和接受力极强对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却又不容易辨清是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教学应该从小事着手,从学习的细节入手。比如学写字时,笔画的先后和长短,汉字的字形和读音都应该让学生着重注意。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制作好看的动漫课件和声频课件,都是很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授《鹅》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制作关于天鹅的动画片,并联系《丑小鸭》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的特征,懂得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道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感。比如不久前对毕业班进行全场摄像并在全校播出,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紧张的毕业生涯中,感受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得到交流和巩固,给他们添加了新的记忆。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丰富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为了升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很好地生活。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会读书、识字。

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千差万别,可是,不同的学生却有着一种普遍做法:他们喜欢在桌面上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不管内容是高尚还是浅俗,他们都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女孩子,喜欢玩游戏时,争相充当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机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好角色转化,比如选择几名成绩不错的学生模仿教师为其他学生上课,或者在课堂上找到调皮的孩子,让他们站在讲台上管理其他学生,使之设身处地地学会了换位思考。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有效阅读 引领策略

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但在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存在课外阅读量匮乏、认识不足、缺乏兴趣、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没能有效引领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围绕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怎样引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呢?

一、在培养阅读兴趣上下工夫

1.榜样激励。我班一位女同学特别喜欢,我根据她的喜好讲解了很多关于的事迹,还向她推荐了很多关于的书籍,最后使她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课外阅读这个大难题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作出过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增加课外阅读的情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精神食粮。

2.好书引读。尽量先做一次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哪些书籍,然后筛选出一些优秀读本,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这些读本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还可以利用一些班会课、阅读课,读一些文质优美、短小精悍的卷首语或点滴人生感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购置了很多微型小说,很适合学生观看,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3.收获激情。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班会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开展“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读书之星”等。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在营造阅读氛围上下工夫

阅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贪玩、好动、自制力较弱,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很重要,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可采取个人自读、小组合作阅读、班级专题阅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觉得阅读不是一件苦差事。而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引者,善于和学生交流,摸准他们的脉搏,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身体力行,从而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气氛。

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大小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从而赢得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在指导阅读方法上下工夫

1.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指导。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个性化阅读的生长空间,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等角度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阅读,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品味。

2.精选读本,静心阅读。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的阅读,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精心选择课外读本。选择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经典性和前沿性。因为经典性作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前沿性作品又能生动反映时代气息,人文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心挑选,使学生既能把握时展的脉搏,又不至于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

精选读本后教师要结合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探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传统的精读法、速读法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方法。我认为在初中阶段还需提倡摘录积累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摘抄进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也可以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和疑点,发展求异创新思维能力。读与思共,思与读随,真正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性。

四、在评价阅读效果上下夫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增不衰。评价方式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仅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还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还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具体如下:建立个人的阅读档案,即阅读进程表,可随时评价、表扬或者督促;定期向老师、父母、同学汇报阅读成果,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组织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编写专题黑板报”、“表彰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搭建起能够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平台,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做个视野开阔的中国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4).

篇9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文章,通过剖析事物来阐明事理、发表观点。《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议论文逐渐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从内容上看,选文以热点话题为主,大都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从题型上看,以主观题为主,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平时,考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基本常识】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文章的灵魂,起统率的作用。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论点,也有的在结尾加以总结。阅读时,考生要注意留心,明确论点的位置,尽快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或者通过分析论据来提炼。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论,由此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就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统计数字和可靠的史实。所举事例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等,还有名人名言、诗歌、警句等,从理论上去强调某种观点。二者比较好区分,比如文中引用的格言一般是道理论据,但格言包含在事例之中的,则不能单独提出,而应将其作为事实论据的一部分。明确了论据的种类,就要分析它的作用了。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某种观点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可能是一个分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几种论证方法在考题中频频出现,应作为复习的重点。考生先明确该语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再将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论点带入其中,来说明它的作用。比如,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事实胜于雄辩,所举事例越充分越典型,就越能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引用名言、警句等,一方面使论点更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用具体的、生动的事物作为喻体,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简单化。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对比论证是将一个事物正反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使文章褒贬分明。

【解题技巧】

1.提取论点

这种题型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一般要求考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常见的题型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上文,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观点?”论点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和结尾。如果这三个地方未找到,这就要说明给定文本所包含的观点并不明显,需要考生归纳和提炼。归纳时,一般按照“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三个步骤进行。从“段”到“层”,从“层”到“面”,论点自然就浮现在眼前了。也有的文章比较直接,题论就是论点,语言变通一下就是正确答案了。

2.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这类题通常就某一个论点,要求考生找到事实论据,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概括时,必须包含“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有的还需交待时间、地点、环境等特定要素。常见的题型有:“上文某段中使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划线部分属于什么论据?它论证了什么观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所以,论据要和论点一致,真实、可靠、典型。分析论据的作用时,要和论点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其目的都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只不过,有的是直接证明的,有的是间接证明的。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间接的可作辅的说明。

3.补写论据

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根据上文,给某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先认真读原文,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再看题干要求,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如果是事实论据,就要使用概述的方式,将笔墨集中在能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如果是道理论据,应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当然了,补充的论据要和所选题材保持一致性,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4.论证方法及作用

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题时,考生先要明确上文提到的几种论证方法。事实论证是摆事实,道理论证是讲道理,对比论证就是作比较,比喻论证就是打比方。一般的答题模式:该段(该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谈作用时,先从内容上入手,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比如:“作者通过引用某人的话,充分有力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把A比作B,证明C观点,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浅显易懂。”“通过A与B对比,鲜明地证明C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5.理清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在试题中也时常出现。这类题型涉及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只要抓住关键词,结构也就理清了。比如“其一、其二、其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有的文章没有标致性的词语,需要考生认真读原文,领会行文思路。有的前后对照,有的层层递进,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结构关系也就清晰了。

常设题型有:“本文的结构怎样?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针对第二问,考生先看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的和逻辑上的,分析后即可作答。如:“不能。这两句是递进关系,只有先论证A,才能论证B。”“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6.语言的特色

(1)词语的意思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中考时一般考查:“请解释词语的意思。”“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解释词语时,要先明确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基本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加以延伸和拓展。考生不仅要回答词语的本义,还要答出比喻义和引申义。关于词语的指代问题,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或不远处出现。回答时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关于“删除”题,一般的回答是“不能”,然后写出原因。先解释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再说删除后的意思是什么,对比一下,阐明这样表达不严谨,使论证缺少说服力,所以不能删除。

(2)理解句子

每篇文章中都有重点句,这是考查的重点。试卷中经常会出现:“如何阐释抽象语句的含义?”“如何理解过渡句的作用?”“你对这句引言有何认识?”“下面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题时,先要明确重点句的位置,其次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语句的作用。如果在开头,其作用是引出论点或论题,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是过渡段或过渡句,一般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如果在结尾,其作用是点明题旨,重申论点,总结全文。如果是事实论据,主要是用例子来证明论点,有的还引用名人趣事、典故、寓言等提出论点,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7.综合评价

常设题型:“结合生活阅历评价作者观点,或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结合结尾,评述一下作者的立场?”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式,有一定的难度,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所以,只要结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展开就不会跑题,再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真题回放】2013年成都卷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分)

2.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2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①段:“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第④段:“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从这两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而且,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参考答案:①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②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第①段至第③段为第一部分,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强调“确立什么样的目标”这一观点。参考答案: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3.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先答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证明什么观点,再回答它的作用。本题涉及到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前者能使论证更具体,后者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参考答案: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作家二月河和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

新颁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的阐释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给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复归带来了福音。人文是什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涵盖面可谓大矣。语文教育当然属于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中更应体现人文情怀,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激活语文教学,唤醒学生人格,使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性更趋向完美。

一、构建课堂,表情达意,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理想的课堂是生命相随,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尽显人文情怀的地方,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寻求真理、分享知识、分享创造、分享成功的地方。因此,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所呼唤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师从人文情怀出发,有着对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差异性的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再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和领路人,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使之以积极向上的生存心境和奋发向上的人生信念去对待生活,这种充满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关系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所期盼的。

二、开发文本,利用资源,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

在新背景下的课改中,教师要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让语文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日常生活中哪些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报刊、电影、电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甚至学生、家庭生活,这些都要以纳入课程资源,我们学校的走廊,教室内都悬挂着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教学过程讲到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药物学家李时珍,音乐家贝多芬,生物学家童弟周,战士刘胡兰、、……通过让学生大声阅读他们的格言,向他们的画像敬礼,学习他们的事迹等活动,学生真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歌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名人"就在自己身边,每天和自己一起学习,生活,关注着自己。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还形成丰厚的人文资源,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

三、引导活动,合作学习,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面对时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

1、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由于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带来的个性差异。即使语文教学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自我发现,自我倾听,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教育,自我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堂充满学生的积极活动,使学生自主地沉浸在语文教学的乐趣之中。

2、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彻底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它要求教师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多说,多交流,使每个学生更敢说,更爱说,更善说,有利于学生信息相互碰撞、融合、互补,缩小个性差异,激活思维;同时合作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倡导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学,视野决不能局限于文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网络等方面扩展。

四、融洽关系,多向交流,架设师生情感的"立交桥"

语文学科最具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博大的人文胸怀。爱是老师最美丽的语言,曾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一种期待,一种关爱,一种给予,关于教师的人文情怀应强调六个字:关注、尊重、赞赏。

1、关注。关注什么呢?关注孩子人性与个性差异,关注孩子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2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真实的生命状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更应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