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7: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

篇1

――约翰・D・洛克菲勒

作文中,如果使用相同的材料,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分数自然是可想而知。如果作文中能创新材料,则会让老师眼前一亮,那么,怎么创新材料呢?

一、积累典型人物的特殊生活细节

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王业宁

为了避免“材料陈旧”,对一些曾经或者正用得“漫天飞”的材料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这些时常被人运用的材料,只要我们感到用得恰切,仍应该作为作文的好材料运用起来。其次,比较好的一种做法是找一找这些人物还有什么不被人注意的有价值的生活细节,并积累下来。

比如,甘肃省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他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道:“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处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做柱,需要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做梁,需要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间小屋。

苏轼给李常的信这个细节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阅卷老师读罢定会有新鲜的感觉。这就为本文获得理想的分数增添了重重的一笔。

二、运用联想找到新的衔接点

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它们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

――贝弗里奇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内涵,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内涵,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与把握,并键在于我们怎样运用联想找到新的衔接点。

例如,甘肃省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中有这样一段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潜的生命航线是指向自然、远离世俗的。不明的君主想改变他的航向,可陶潜上任不足百天,便辞职归隐。世俗的利欲不适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当他回到自己生命的航线时,不免感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免由衷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悠悠自得、恬淡自然是陶渊明的生命航线,我们不能改变。

这段文字,作者把悠然自得、恬淡自然说成是陶渊明的生命航线,使材料翻出新意,是“联想”的结果。

再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千年之前,在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穿越时空,现在仍然在我们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先生的“不以自己的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许多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也延续至今,令人敬佩。

该文作者巧妙地由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联想到千年之后先生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真可谓为“联想”找到了新的衔接点――缤纷成就和谐,得到满分理所当然。

三、学会组合,让异彩分呈

重新组合也是创新。

――自我感悟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中有这样一段话:

缤纷成就和谐。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漫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这从来是众口难调,也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了“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听到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听到了“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听到了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这段文字,组合得多么巧妙啊。

再如,一位小作者在题为“减负,我们有了星期天”的作文中写道:

盼悠悠,思悠悠,盼熟了三秋桂子,盼香了十里荷花,望尽了那脉脉一川秋水。终于,减负像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子,千呼万唤始出来,从缥缈的云端袅袅降临……

我想说,减负――我爱你,从此我们有了星期天。

篇2

关键词:高考语文;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加强;作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18

传统的高考语文总复习分三步走:梳理知识网络重点专题训练综合实战训练。这三步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年,我们在肯定它有一定效果的基础上,也会为此种方法所需的巨大付出而发出感叹。这不由得让笔者陷入了思考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的高考备考再轻松一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这里提出两点内容与大家探讨。

一、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逐一对照高考考试说明和近几年本省高考语文卷的考点,在茫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资料中寻章摘句、照搬或剪切拼凑出一套套练习题,让学生做,改后讲评,评后再做,一拨又一拨,铺天盖地,这或许是大多数学校高三语文复习的缩影。毋庸置疑,在高三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完全以考代学,以讲评试卷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却是不科学的。单调重复的训练,只会让我们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考查最核心的内容是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即考生的知识面、思想层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文复习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语文知识网络,亦即忽略了语文学习之本。那么,在高三学年,语文知识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狭义地说,是考点,也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从广义地说,是中学生应该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必需的课外语文储备。具体有两条线:一是课本,包括根据考点来编的各类复习指导书;二是课外,如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涉猎等等。

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就是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号入座,系统梳理有关知识。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课本,要从让学生积累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主要意思入手,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信、达、雅),弄清通假字、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诗词鉴赏除了要弄清古诗词常见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外,还要认真看一些鉴赏实例。文学名著要熟悉小说故事梗概及思想内涵,记住一些精彩难忘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事迹,了解作者行文布篇的技巧,建议重点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五部名著。语言运用题的复习,要彻底理清病句修改、句式变换、语言表达等各类题型的知识要点及解题技巧。作文复了要广泛涉猎,积极训练外,还要熟悉掌握必要的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技巧。

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高三语文教学常有的遗憾是:一是没有系统性,大多在讲评试卷、练习中“蜻蜓点水”一下;二是尽管有计划,但常常被各种考试中断,无法贯彻下去。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要提高能力,就必须抓根本,也就是构建知识。

二、加强作文训练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且就我省而言,作文比分还有上升的趋势,不少语文教师赞同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可见作文复习一定不能马虎。高三阶段,学生不重视作文,是对语文的一种变相放弃;教师不重视作文,是对学生前途的不负责。

当前高三作文教学,不少教师处于“无为”状态,放任学生作文“自由”发展。表现在作文训练的无计划性,无系统化,基本上是照搬某份试卷的作文题目,自认为什么题目的好,就考什么题目,缺乏宏观的考虑。即使有作文指导,也有范围上贪大求全、指导上蜻蜓点水的毛病,许多学校作文教学已演变成一种呆板的模式:大量的话题作文题材,林林总总的话题,让学生疲于应付,学生越写越烦,越写越失去信心。作文教学甚至演变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共性:押几个话题,提供一些相应的经典论据,印发一些标准化范文,大肆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所津津乐道的“作文技巧”去套题。这种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常常是一种变相的抄袭,作文迷失自我,千人一面,“假、大、空”现象不可避免。

写作是学生的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超越,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语文水平的重要表现。学生作文的提高需要实实在在下苦功夫,月积月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耕。高三学年,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一要认真进行应试作文基本知识的指导,如审题、立意、构思,拟题、选材、开头、结尾,文采、卷面、表达,力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作文技巧。二要根据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序列,真正着眼于学生作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不崇拜猜题、押题、套题这些所谓立竿见影的训练。作文命题要体现时代色彩,彰显人文精神面貌,贴近生活实际,题目朴素平实,让学生有感而发,有兴趣去写。三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从阅读中借词、借句、借意、借表现手法,为自己写作服务。阅读面可以小些,如《读者》、《思考与智慧》等刊物,《智慧背囊》、《时文选萃》等书藉,各地方高考满分作文,都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材料。

篇3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特征进行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技法之一。

B名墓连接

任何肖像描写都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展开的。

一、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此角度便于作者抒发爱憎,表达倾向。

如《欧也妮・葛朗台》里对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

【解读】此段文字写出了葛朗台的身高,肩宽,脸圆,牙白,并绘出其冷静的眼睛像要吃人,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不正是一位吝啬、自私的守财奴形象吗?

二、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此法便于将肖像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左右分开,又斜梳下来,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儿,也算得一个缺点,万一给学生发现,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鲁迅《高老夫子》)

【解读】作者通过对高老夫子进行肖像描写,将其假道学面目与自我怨愤情绪巧妙地融合起来了。

三、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此法能收到一箭多雕之效。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涵盖了其方方面面的特征: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解读】珠光宝气,显其俗气、贪婪;“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吊梢”乃狡黠、狠毒、性巧、通变之相,与后文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逢场作戏,正好吻合;“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言熙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典型性格;“丹唇未启笑先闻”,讲其性格张扬、泼辣,也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好吻合。

C精彩再现

1.首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一张职业拳击手才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而那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他少有笑容,给人冰冷、压抑之感。尤其那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藏在茶色眼镜片后面,永远耷拉着眼皮,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顿知绝对是错觉。忆当初,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粗犷的气息溢出体外。然人不可貌相,他是我碰到过的最和蔼可亲的老师。

(2006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剖析】该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个老师的形象。作者前文似要突出老师的“严厉”,但结尾收笔出人意料,欲扬先抑,令人叫绝。

2.她的睫毛很长,仿佛眼皮底下挂着长长的珠帘,一双眼睛像寒星那样晶莹,像秋水那样清澈。这双敏锐的眼睛,蕴涵着聪慧与胆量,配上一头乌黑的直发,难怪她是女生中的“体育健将”。通常,她额前的刘海儿也被一支红夹子夹起来,蹦跳时,头发也随着上下跳跃,真有趣!

(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那姑娘》)

【剖析】文段妙运比喻修辞格描绘人物肖像,用“寒星”和“秋水”分别比喻她眼睛的明亮和清澈。无疑,这样的眼睛能洞察一切,下面言其智慧也就顺理成章了。而“黑头发”与“红夹子”色彩对比鲜明,暗示其性格的与众不同。

D技巧传授

肖像描写须“以形传神”,最忌脸谱化、程式化。那么,如何进行肖像描写呢?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四种方法:

1.精致描摹

客人男性,年过半百,瘦削、白净,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足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的确良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都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却一直绾了袋口放在腿上。(刘永《路上》)

文段从细处着笔,刻画了主人公的相貌衣着、年事稍长、皱纹似刀刻,可见其蹉跎半生,历尽风雨;衣着简朴、行囊空瘪,则见其生活落魄;衣服破旧却干净整齐,说明其精细严谨。

2.借助比喻、夸张

比喻、夸张是众多修辞格中的奇葩,巧妙精确的比喻、夸张,会让文章插上七彩翅膀,流出美妙的旋律,大手笔均是此道高手。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钱钟书《围城》)

眉毛、眼睛天各一方,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没有如此新颖别致的比喻,很难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

3.侧面衬托

把镜头对准他人他物,让其充当最佳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相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虚晃一枪,宕开一笔,细述观者之反应,以此烘云托月,衬出罗敷之光彩照人的形象。

4.起绰号

鲁迅最擅长此道,如“红鼻子老拱”是一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三角脸”“山羊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物,均因绰号而显得活灵活现。以人物特征代替其姓名,给人的印象深刻。

E在线热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