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8 23: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愉快教学 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的数量迅速提高,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如何阅读吸收为我所用?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阅读学法指导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结合自身体验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需要而读,为兴趣而读,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非形式。常有家长反映说:只要孩子喜欢的书,我就给孩子买,他也喜欢看,可怎么我就没觉得他语文成绩提高了呢?我想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仅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所以阅读吸收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不仅让他们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收所需的营养。
1.精读文章。
在阅读每句话时,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理解一句之意,最后理解一章之意。通过逐字逐句逐段的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这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全部感官,做到五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好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优美的段落,写进自己的摘抄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摘抄本中的内容和数量多少,老师最好不要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否则,学生会因为要完成任务而忽略摘抄学习的质量,同时也降低阅读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求真务实,切不可扼杀学生的天性和阅读的兴趣。
3.掌握速读方法。
在现代社会,网络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提高,掌握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非常必要。如果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逐段地理解吸收,则很难跟上时代的速度。必须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选择网上的电子读物,对读物的内容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要对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吸收更多的知识。
4.通过诵读,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化为生动的言语。
听读结合,声情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多可使用此法。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使用默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目视,将文字符号快速输入大脑,进行思维理解文章含义。默读通过反复看、快速记,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教室里安安静静,更利于学生的独自思考。在默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关键句进行简单的标注,这样会有助于二次阅读时对标注句的关注理解。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途径
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习惯,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
在每次上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提前排好演讲顺序,轮流进行,演讲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每位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搜集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然后熟读成诵。整个课前演讲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升华。演讲完之后,请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演讲者讲自身体会。在演讲和评价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增加知识,也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阅读兴趣。
2.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听别人讲故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从讲故事人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品质性格,知道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听过的故事常常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没有听过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小时候,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收音机里就会有说书先生讲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老先生讲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精彩至极,至今还清楚记得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改天换日。对世界文学名著的认识大多先是听,而后才产生了读的欲望。我曾给学生们讲海伦・凯特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讲到第三天时我假装说书让我给丢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说谁想知道结果就到图书室去借书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纷纷要求去借书。这样,并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而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读的欲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在朗诵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经典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它们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孕育出了多少优秀文学人才。通过朗诵优秀的古诗散文,学生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熟练背诵课内的古诗词,还要求学生每星期自主选择背诵两首课外的古诗词。学生每天在预习过程中遇见不懂的问题就写在纸条上,然后由语文课代表收集起来交给我。我利用课上的空闲时间解答,及时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富有情感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的直接对话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意阅读、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要达到以上效果,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课文,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鲜活、生动的想象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力。而且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质疑解惑,激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礼物》一文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给谁送的礼物?”“这是一份什么礼物?”“收到礼物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阅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借”字提出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激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针对设问捕捉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情景交融,品味阅读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认知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应凭借这些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丰富情感,表情达意,再通过阅读,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来。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爱护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引申话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路?”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使孩子们在与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拓展了学习,并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生动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乐曲,视听结合,让孩子们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总之,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语文内涵是最博大精深的,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安宁.浅谈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2]高佳星.教师反馈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黄国才.小学语文教学:用心做好三件事[J].语文建设,2013,(1).
篇3
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81―01
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阅读指导更多地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考的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以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就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地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章体裁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篇4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不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
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的?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突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④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篇5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2、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3、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阅读方法 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
实践研究证明,改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阅读题准确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革课堂模式: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学生)为本,语文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具体而言:锻炼学生的眼,让学生看(阅读和观察),多读好书并及时了解和关注身边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锻炼学生的耳,让学生听(闻),认真听别人交谈、听新闻等;锻炼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讨论、交流、诵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大家上课的讨论、辩论等锻炼口才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手,让学生做(写),可以限时的写片段随笔等;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传统的单纯讲方法课可以改为师生讨论课、点评课、学生交流反馈课等有序系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改变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让学生通过各个渠道的交流增长见识,改变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改变整个人生观。这无论是对于语文还是人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否则,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还会降低语文的阅读及表达的能力。因此,课堂上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的思维已较灵活,多鼓励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还需大胆鼓励学生下水,在水中学会“游泳”。教师要走出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窠臼,让学生放出目光,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甚至是文化背景来解读文本。再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世界充满了迷离变数,尤其是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主题多元,我们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读出他心中的那个独特的它。当然,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可是习惯是慢慢形成的,我们作为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形成一种个性阅读,摆脱依赖心理和单一化的思维的模式。养成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次,授人以渔,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培根曾言:“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乐疑,以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学生围绕四节诗的内容,自然会产生以下疑问:(1)囚徒为什么还要向他致敬? (2)使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姊妹”?(3)诗人写此诗时已受到监视,为什么还把自己的诗作称为“我的自由的歌声”?(4)“枷锁”和“利剑”分别象征什么?这四个问题很好的从背景到思想内容再到作者情感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次,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阅读教学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外,还需要学生之间平时的合作学习,因为思想是在碰撞中会产生绚烂的火花,虽然有的学生意见相异,但也不妨碍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讨论,他们就会再次思考,从而对作品、对人生产生深入的思考。如上外国小说或做相关的阅读题时,学生可能本能的想到单元话题知识要点,但怎么具体联系到本阅读材料时语言组织时,学生却无从下手。这时我让每个人先自己写答案要点,再四人一组来讨论,相互思想碰撞中使思考更深入,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趁机再由一人写下本组讨论的成果,最后由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同学便可轻松而真正掌握了此知识要点。
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做好一些操作性的内容就好了,至于他们迥然不同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因为只要不关乎政治性的事情,“百家争鸣”又何尝不可,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吗?因此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以阅读方法指导为主,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阅读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息息相关,课内的阅读训练又非常有限,要高效率地提升语文整体能力,特别是更加偏重考察阅读能力,教师必须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原则。同时,要体现以课内为本,以课外为辅,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相辅相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在知道阅读时,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大致计划。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进行俯瞰。故,我们可以把要读的文本先教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读。然后,我们给学生在阅读上可以授予一些方法。比如说对于文言可以是细致的圈划式的,而白话就可以浏览式的;对于外国的可以是领略一番就罢,而中国的一些重点作者还必须知人论世,因为,我们可能在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他们,更重要的时候,一些作品还可能作为考题出现;对于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时候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无非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分明就是读多了会作诗了、会写诗了。这就说明。我们如果能在读的同时让学生多写,这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写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1、先让学生抄写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或者有哲思的句子,要求是抄清楚、整齐。这一阶段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文本的、了解、感知。
2、在能抄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本中某一个片段的概括,要求是间断、明了,能一语中的。
3、学生学会了第二阶段的筛选能力后,接下来让学生针对第一个阶段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4、在了解了整个文本之后,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种理念做点评,然后交流,这样就回应了我们上文中的思想碰撞后出火花。
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文化。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从而打开人生视野。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领会语文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写下自己的思考。这种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能力的逐步提高。最后,就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人生的一大需要,阅读是能够净化我们被尘垢蒙昧了的心灵,阅读让我们丰富、让我们宁静……
参考理论及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篇7
一、创设思维式教学情境
鉴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指导时,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巧妙地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灵活教学,就以“自主学习”为借口,罔顾课堂教学效率,盲目追求“自主学习”,这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模式,通过对思维式情境的创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自主、活跃地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引导小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充分的发小学生的课堂主题作用,以便于得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学习方法
想要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良好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益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句子深入内涵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不断增加阅读实践,累积阅读量,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找出一定的阅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主动的进行语文课文的阅读,并积极地总结经验和规律,找到真正适合的阅读方法,以便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针对课文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及较强的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阅读,共同总结规律,通过提高规律实用性,提高小学生对阅读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三、提高学习实效性
篇8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目前中考试卷中,阅读题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资源严重匮乏,课外阅读涉猎面窄,缺乏正确的目标与方法。由此导致农村学生阅读量小、理解能力差、视野狭窄、基础薄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本人长期的农村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以下有效的方法: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说:“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储蓄、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新型的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教学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的目的。在西方教育中,把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素质,但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相应的能力和习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会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故事,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教学《出师表》时,介绍并推荐学生看《刘备三顾茅庐》,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向他们推荐《儒林外史》等,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揣摩字词,品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能举一反三
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远比教给学生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叶老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所谓精读就是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不仅要熟读,而且要背诵。熟读、精思、背诵,这就是精读。所谓略读,是指以较快的速度粗略阅读,以获得对读物大体印象或有关信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快中求知,以摄其要点为目的。
三、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限制,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设计这样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从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看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②从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世态炎凉;③从重点人物(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分小组加以讨论,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完课文后,同学们开始踊跃发言,有的小组发言人说:范进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母亲饿得两眼昏花,中举后有了银子、房宅,难怪人们总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中举对读书人的影响度有多深。有的小组发言人说:范进中举前,连老丈人都瞧不起他,嬉笑怒骂,百般嘲弄,范进受尽了人格侮辱,饱受人间心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着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其自行设置问题的能力。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退出历史
传统教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授业、训导和教育,而是要更多地去激励、引导和帮扶学生。教师的责任不再是去灌输知识,而是要点燃火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探索知识的主动者。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功能,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林森.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一、课内阅读的复习方法
1.落实背诵和默写。把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检查、相互检查,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或中心词句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默写一定要落实在笔头上,可以经常性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趣味性地默写比赛。这样背诵与默写能使学生基本做到人人过关。
2.把握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在复习时,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些模糊,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回忆一下课本的单元、课文和重点训练项目。根据单元重点把典型的课例再温习一遍,特别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们要做到完全学透、吃透。如字词的理解、段落的分层、段落大意的归纳、结构的掌握、中心思想的领会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3.善于利用教材阅读复习。要以课文复习为主,并做适当的扩展,以达到举一反三,坚决摒弃抛开课文搞复习的做法。以课文为主,一是通过复习,加强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的熟记,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复习,把方法转化为比较熟练的技能。复习课文要防止炒冷饭,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因此,在方法上,一是可迁移重点训练项目,二是要变换课文类型的训练。如把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和学习表达方法;把精读课文变为略读课文,复习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阅读训练要侧重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的能力、探究重点字词句的能力和从内容中进行延伸的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复习,提高阅读速度。
二、课外阅读的复习方法
1.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于平时的教学积累中,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单单重视阅读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那样的话学生所得的知识无疑是偏狭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如古诗、歇后语和成语等。
2.复习时进行简要归纳
(1)关于古诗词的诵读,要善于帮助归类。在复习时可进行归纳,如把以前学过的诗句按描写四季景色的,反映作者思念家乡的,抒发作者豪情壮志的等进行分类。又如让学生搜集数字开头的成语、有关动物的成语等等。
(2)根据单元重点选择典型材料——导中有练,练中有导。为了配合单元的阅读重点,巩固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较为典型的阅读材料。
3.鼓励自主复习,形成复习能力。《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促进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之中,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引导:
(1)从自主复习中引导感知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或短文,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思考,梳理学习的过程,从中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2)从自主交流中引导领会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对概括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和班级的合作讨论、交流,增强学生获取有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信息量,并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归纳、梳理,对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帮助学生领会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三、做语文阅读题的一些方法
1.我先让学生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大致内容之后,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可以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也可以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找到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要使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找到问题的答案。
篇10
摘 要: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同样,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我们教师必须要关注的课题。主要从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目的性阅读三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中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探究性;目的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得到文学修养的提升,而且还能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雕塑学生的灵魂,丰满学生的血肉。既然阅读教学的好处如此多,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并落实呢?以下,谈谈我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
一、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阅读,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想要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主体需要,设置开放性的阅读内容和范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做好课内外的阅读结合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我会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生成阅读兴趣;课外则是语文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我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介绍一些其他相关的经典作品,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帮助他们开阔眼界。
2.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会照顾不到很多人,因此,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辩论会、征文比赛、读书笔记交流会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
3.营造欢乐多的阅读氛围
“昔孟母,择邻处。”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如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的状态,产生阅读兴趣。
二、根据教材大纲的实际要求,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课堂阅读的教学质量
任何教学活动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怀揣着美好的理想,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更使他们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想要如愿以偿地考入理想的高中,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单纯依靠第一阶段的个性化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将阅读上升为自觉化的行为。所谓“探究性”的阅读,就是要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结合在一起。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和索取,而且积极的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地阅读,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阅读的视线放在指定的范围,并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经验加进去,实现高效化的阅读。
此外,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对象,采用的方法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经历并体验阅读过程,有效改变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得到知识的不断积累。
三、根据教学目的需要,指导目的性阅读,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阅读技能,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阅读训练,以此来为中考服务。通过对多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虽然开放性试题比较多,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观点态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指导目的性的阅读。实施目的性阅读可以分为四步:首先,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利用具有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其次,指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归纳、提炼,筛选出目标信息。再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升课堂的阅读效率。最后,设置交流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收集反馈信息,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最驮拥幕方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