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3-17 03:3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物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物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中学物理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兴趣培养

一、引言

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理论与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论题,也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杜威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在其专著《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已经有很显著的成就,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并且结合自己对物理教学的一些认识,系统的阐述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希望它能给广大物理教师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帮助。

二、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清代王均也说过:“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这两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基本上两种:

1.兴趣的定向作用

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常常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特别是志趣,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其事业的基础,兴趣的这种定向作用,还可以表现在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上。例如:一个从小就很喜欢讨论风、雨、雷、电、云和雾等天气现象奥秘的儿童,长大之后就可能去学气物理学或气象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以免产生定向性的错误。

2.兴趣的动力作用

所谓兴趣的动力作用,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学生对于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们满怀乐趣地去进行钻研,人的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着的。如: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如影随行,如响应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的兴趣乃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同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善于唤起并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特点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进入中学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物理学习兴趣特点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观察兴趣(学生对奇异现象感兴趣)

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从初中的二年级开始的,启蒙阶段学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有一种新奇感。绪论课的几个演示实验就能把学生对物理学习引进一个绚丽多彩、新奇无穷、运动变化的世界,奇妙的物理现象将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刺激,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由于这种兴趣是停留在被观察的物理现象的表面上,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原因和内部规律,因而这种兴趣是个不稳定的,会随着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2.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比观察兴趣要持久,他会促使学生产生动手的愿望,以便了解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在初中三年级物理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抽象概念教学时,演示两快表面干净而被压紧的铅块吊起重物的实验,当教师把钩码一个一个加上去后,两块铅块仍不分离。教师问:有谁愿意到前面来,将这两块铅块拉开?当学生把铅块拉开后,下面的学生还想用手摸一摸那两块铅块的接触面,似乎想捕捉到一些什么。这种操作使学生的兴趣尤然而生,又进一步激发了认识的兴趣。

3.因果认识的兴趣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兴趣更加的集中,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同时起作用。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心已经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了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但知道了一个物理现象的原因时,兴趣已在驱使学生了解这个现象发展下去将会有怎么样的结果,也就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感兴趣,这是中学阶段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兴趣。

4.概括认识的兴趣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逐渐领悟到世界上更多的事物乃至整个物理是有规律的,物理规律在科学与生产技术的发展中是举足轻重的,当学生把学习兴趣与自己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后,认识兴趣就能长期稳定下去,并发展为志趣,个性心理特征也趋于基本稳定。

四、教学中兴趣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地“教”书,“以书为本”,不善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不去考虑学生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的需要,只是死板的套用课本和习题集,致使学生认为物理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原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冲淡得一干二净,再者,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下,我们更多的学校在高三或初三的这一年里都在备战高考或中考,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匆忙的完成了所有中学物理必修课的内容,所以,三年级的物理课都是以“复习”为主,而复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处理大量的习题,并且伴随着频繁的单元测试、章节测试、校内小考、校外大考等等。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习题、习题还是习题”。主要精力是做练习,以便掌握好高考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只能寄托于大量的习题上,学生在这种固定化、单一化的学习程序下奋战,其结果只能是大量的学生败下阵来,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恐惧。在我教育实习时,有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过:“没有高考,我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一下物理和实际的问题,探索一下物理的奥秘。”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高考的价值,中学生对物理的厌学已经成为普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是由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求知需要发展所决定的。

篇2

一、要教会学生探索

所谓探索,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能够大胆去探索。例如,讲 “电阻串并联”课时,本人设计了“灯泡亮度”实验,让学生按设计程序从不同的灯泡亮度中“感受”电阻变化,同时逐一回答教材中的问题,不断悟出串并联的不同效果,逐渐体验“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电路特征。虽然课上学生并不能归纳出串、并联电阻公式,但学生在课后通过进一步的看书、查资料也不难掌握这些内容。这与以往教科书上和盘托出电阻公式,再用这些公式去解几个练习题相比,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更能获取科学素养,这是不言自明的。再如:如何去探索棉布和瓷瓦的隔音性能好坏等,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这样更有利于探索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要教会学生发现

发现与探索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探索就没有发现,但有了探索,就未必有发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严谨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思维呢?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处处留心,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发现能力,包括在新课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中,都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不同的地方,让其体现成功的喜悦心情。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在发现后师生再来讨论哪个发现符合实际,哪个发现不符合实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发现能力,又加强了他们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有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但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先天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自发性、先天性,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为前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大气压”时,要做一个“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在做成功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故意再做一次失败的实验,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心情时,再从中发现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

三、要教会学生应用

知识的掌握在于应用,尤其是物理知识,跟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注意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生产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并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结合课后的小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实践,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阐述物理概念,展示物理现象,从而揭示物理本质,总结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了浮力有关知识以后,要能理解轮船,潜水艇的原理等,学了物理中的有关原理、定律、公式后,更要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的精华,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把物理知识应用到了实处。

四、要教会学生总结

探索、发现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总结,那么这个知识的掌握只是暂时的。所以,总结在物理教学和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形式也活了,所以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加以总结。例如:在复习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用网络形式或表格等其他方式总结出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总结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总结思维能力,在习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习题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等。这样才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能够应用自如。同样,学生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篇3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物理课中要增强学生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学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吸引,一个有趣、充满创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期待,而且能为后续教学开展铺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去物理之海冲浪”时,做了“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实验,学生多认为小试管会下落或被吸住不动,实验结果发现小试管自动上升了,与学生原先的设想出现了较大差异,在惊讶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如上光的折射课时,设计这样的实验: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一个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粘贴一条塑料纸鱼,让学生用钢丝刺“鱼”。提起泡沫片时,发现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觉得很奇怪,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无疑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重视养成读题习惯,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习题。一般教师在讲解物理题时,出示题目后,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虽然教师的语音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容易使学生养成审题依赖老师的习惯。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看,难点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而是情境。而经常有学生遇到较长的题目或者较复杂的说明时,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产生畏惧感,学生就很难独自读通读懂题目。在上习题课时,在呈现题目后,就组织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让学生明白,根据“分号和句号”的位置,把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准确找出物理习题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定律、原理解题,比如平衡、光滑、静止、匀速、恰好、最大(最小、最高)、水平等。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依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其中的有关精神。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显然要求不但知道结论还要进行探究,掌握方法。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达到知道的程度。这样我们可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强烈求知欲,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③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难点为: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意: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要把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篇4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一、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物理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供材料,促进学习。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想获得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原理,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感性认识,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感性认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物理原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假使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没有进行演示和实验,那么学生会很难掌握所学内容及概念,教师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清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例如,学到大气压强时,可以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知识。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具备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找出实验中的结论,真正掌握所学物理内容。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需要讲解的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产生兴趣才可以使学生更加认真地研究,物理实验是比较生动的,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对于物理更加重视。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过程之前,许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以为铁球和羽毛同时从空中落下时,肯定是铁球先落地。但是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二者是同时落地的,这样的实验结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培养素质,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处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和思维。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实验方法,掌握自己动手的能力。只有搞好实验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学会创造,才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和态度。

二、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在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开展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三、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挡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达到熟练、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加以指导。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开始学习物理就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由学生独立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立即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更换实验操作人员,等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等,给予鼓励,并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安全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或引发生实验事故等。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洪海.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30(3).

[2]钱华.对教材例题的高效教学设计与思考.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30(3).

[3]丁双良.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3).

篇5

而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认识。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对应形成怎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还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假如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应用多媒体和视频展示弥补实验教学不足,增强实验效果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尤其以演示实验为主。但由于有些仪器可见度小,演示实验效果差,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在学习万用表、安培表、伏特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只有离的很近的几位同学能清楚地看见老师的操作和表盘上的刻度。借助于视频展示(或实物投影仪)的放大作用,使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演示条形、蹄形磁铁的磁场及磁感线分布时,如果将这一实验放在幻灯机上做,并将现象投到屏幕上,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这一现象。

三、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模拟演示实验,展现宏观和微观世界

物理学中研究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是普通中小学实验室所无法完成的。借助于一些应用软件,可以把这些微观世界形象展示出来。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还有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多媒体还可以使物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正是由于多媒体服务于物理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因此,部分老师为了免去实验操作的麻烦,动则找个课件,用多媒体演示演示,让学生看看就算解决问题了。其实,多媒体和传统的尺、规等教具一样,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使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就不宜用计算机模拟代替。用一些实物难以操作的实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果过多用计算机来模拟实物实验,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就无法实现。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研究导体两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有这样一个课件:用计算机在屏幕上投出实物图,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得到相应的阻值,计算出相应的电压、电流值,并在图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上显示出来,利用这样的课件来进行演示讲解,显得方便、简捷、正确,而且外观精致,一方面学生无法体验到前人在各种实验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物理思想;另一方面,学生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真的么?长此以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势必得不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必定受到限制。像这样的实验用实物并不难操作,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自做一下呢?

篇6

通讯作者:彭永娥

【摘要】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探索新的方法和途经,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护士; 服务

作为一名护士深知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一位患者的痊愈不光靠医生的精湛医术,更离不开护士细心的观察、精心的照料。现有的功能制护理使护士每天忙于书写各种文书、打针、输液等机械化的操作,没有时间去病房观察患者,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满足患者的需要。优质护理服务就是将护士还给患者,让她们用专业的知识发现患者的需要,用专业的技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1 优质护理服务的概念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也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2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步骤

2.1 筹备启动阶段(2010年1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方案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院和广大护士积极性,使其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各省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于2010年2月8日前上报医政司。

2.2 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2~11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推进“示范工程”活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医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卫生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确定40~45所重点联系医院,开展改善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并进行指导。到2010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30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60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

2.3 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12月) 卫生部将对各省实施“示范工程”的医院进行阶段性总结,对患者和社会反映好,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医院、病房及个人进行表彰。

卫生部组织召开现场交流会,组织各地区、各医院间交流经验、总结工作,宣传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研究部署2011年“示范工程”活动,逐步建立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2.4 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 全国各个省市的公立医院学结示范医院的工作经验,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调动临床一线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患和谐。

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的要求

3.1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 病房实施责任制分工方式,每名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有需要时能够直接找主管他的护士及时的解决问题。结合护士分层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给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3.2 全面落实护理职责 责任护士要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协助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随时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提供心理护理。临床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专科特色,丰富服务内涵,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倡导人性化服务。

3.3 保证一线护士配备 医院要依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每张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这样护士才有精力全面的护理患者。合理调配护士人力,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

3.4 公示分级护理标准 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要求,结合病房实际,细化分级护理标准、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在病房醒目位置公示并遵照落实。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相符。

3.5 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提高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是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重基础不是轻专科,相反,护士的专科护理才有根基。护士不能只看到基础护理有多脏、多累,更应该看到的是脏与累背后的深刻意义。一个刚毕业的护士,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单凭书本的知识,纸上谈兵,是做不好专科护理的,比如剪指甲,不只是单纯剪的工作,护士会在剪的同时,观察患者的末梢血运,皮肤的颜色、温度,还可以触摸脉搏,了解心率、心律的情况,同时与患者聊天,了解其心理反应等等,这些只有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才能做得更好,做基础护理的同时观察病情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恰好是护士价值的体现,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做好优质护理。同时医院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关心护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充分调动临床一线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一线护士福利待遇,保证同工同酬,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在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护士工作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护理工作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体现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要适应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社会人群的转变,工作性质从针对疾病护理延伸到患者身心整体护理的转变,工作范围从临床护理发展到康复、健康促进的转变,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重视和支持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这些就是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的要求。

4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

4.1 对患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护士有足够的为患者服务的有效时间,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并且要求护理人员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之中,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状态,为患者提供与病情相适应的护理服务和康复、健康指导。这样使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身体上、精神上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4.2 对社会认识护理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

4.3 能构有效的缓解护患矛盾 护患矛盾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相互间不和谐而产生的矛盾。优质护理,强调的是从入院到出院,乃至出院后访视的方方面面,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终末护理,护士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做到巡视病房到位,减少呼叫器响的次数,主动巡视,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患者在需要护士时,护士及时出现,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摩擦,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护患矛盾【sup】[1]【/sup】。

4.4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理界常说的一句话“中国没有护理”指的就是中国的护士从事的工作在国外是医生的工作,中国护士是功能制的护士,不观察患者的病情。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用专业的知识观察病情,用专业的技能解决问题。优质护理能够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是促进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sup】[2]【/sup】。

“护理”就字面意思,个人理解为“保护、管理”,对患者保护好,患者有安全感,患者得到了满足,他才能接受护士的管理,才能逐渐达到医患的和谐。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能够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个性化要求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优质护理服务是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是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喻玉林.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模式的影响探究.中国当代医药,2010,18(9):124-125.

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元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脚手架”,在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二、高中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高中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具体情况,笔者将元认知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的表现分为三个方面八个维度,以笔者所在学校广州五中高一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不高,需要教师加强培养他们物理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

三、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作用

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也就当然离不开学生自身在认识过程中的努力,但是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就离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了。“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一节普通的物理习题课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的虽然是详细的解题过程,然而这实际上只是教师自身思维的结果,而非学生自身的认知过程。在教师的真实的思维过程中,元认知时刻在发挥着作用,而在教师向学生所提供的解题过程,已看不到元认知发生作用的实况,看到的只是元认知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想指导和促进学生提高元认知水平,应该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即“看见”这个过程,促进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解不出题目时,当教师给出正确解答后,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怎么想不到呢?”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解题的过程不是讲结果的过程,而是搭建一层层“脚手

架”的过程,即“教―扶―放”的过程,放手是一定的,但要看引导学生的时机是否适当,这样教师起到了学生自己没有发挥的元认知的监控作用。通过层层“支架式”引导,让学生知道教师是怎样想到的,让学生“看见”教师思维的过程,“看见”教师在读到题目时头脑中会激活哪些相关的信息,会出现哪些可能的方案,怎样作出评价和选择,“看见”教师有时也会进入死胡同、行不通,但有能力自己走出来,“看见”教师有时也会犯错误,但在元认知监控下能够马上意识到错误并改正之。最后,学生可以自己发挥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使其避免错误或者发生错误时及时纠正。至此时为止,教师所搭建的“脚手架”就已经完成任务了。

所以“支架式教学”是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充当监视自己解题的教师,是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最有效方法。

四、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1.巧搭“脚手架”,“点拨”为上策

要做到“巧”搭“脚手架”,在于关键点和时机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教师去搭架子的,学生现有水平能力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在关键点和适当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总之,不能既为学生搭“脚手架”,又为学生“造房子”,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

2.当“有限”主导,鼓励“独立探索”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有局限性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上,其作用还应该延伸到课后,也即独立探究的阶段,此时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非“主导”。支架式教学就需要师生的互动,包括行动和思想上的,重要的是营造一种自主探索的一种氛围,这样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自动的进入这样一种“自主”的状态,元认知监控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

3.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协作学习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和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4.及时反馈、调整和评价

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对整个班的学生而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所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搭建支架的策略,评价策略实施是否得当(有效)。

总之,通过支架式教学的“教―扶―放”的过程,教师将自身对物理的元认知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体会和掌握这个过程,自己的物理元认知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

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律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接受熏陶的过程。而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习题的筛选等方式方面,都应充分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渗透,分步到位。

比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将会对其以后运动学及动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真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时学生才刚步入高中不久,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就给“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分阶段逐步进行。在第二章初次学习“加速度”时,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基础上,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 vO)/t中各个符号的意义及a的单位、读法;对于“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类似如下情形:火车出站时a=O,3m/s2表示火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增加0,3m/s;汽车刹车时a=-2m/s2表示汽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减小2m/s;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的-大小反映的是物体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然后再依据公式a=(vt vO)/t,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弄清式中(vt-vO)和a的区别和联系,知道a的大小是由(vt-vO)和t两个因素决定的;至于a的方向,可以告诉学生等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就明白了。在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结合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F=ma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随着F的变化而变化,当F恒定时,a也是恒定的,此时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致,若以vO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在匀减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从而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及实际中采用的正负号有了正确的认识。在第四章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通过“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知道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至此,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就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有了全面正确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的学习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问引思,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尤其是弄清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的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及时消除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观念干扰

学生在学习某些物理概念、规律之前,已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些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基础,加一应用。但其中有些观念则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它们对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在概念、规律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应及时通过巩固练习消除这些错误观念。

篇9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跟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理解,使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学生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索当然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的内容是已被人们所证实的,探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探索的途径是条捷径。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一般有: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比较法得出结论。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 人事档案 队伍建设 思考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是人事档案工作的主要因素,其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人事档案质量的优劣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特别是随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档案工作者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一、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现代化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普遍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水平,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

一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亟待提高。一直以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都强调政治性、保密性,选配管理人员重在政治条件,而文化水平、业务能力为次要;认为管理人员只要把档案保存好,不遗失或缺少就行。档案管理人员学历与业务素质偏低,其中受过档案专业教育的很少。部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知识老化,思想观念、管理水平等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二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力度不够。

三是人事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

四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工作过多,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只能疲于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创新工作的能力,缺乏更新知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五是部分档案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在接受新的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或者缺乏应用的动力,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整合提高新的技能。

三、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人事档案要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宽、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个人政治素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和热爱人事档案事业,乐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事档案工作;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事档案事业做贡献。

第二,领导重视,切实抓好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单位领导要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人事档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时间、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支持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专业学历教育,系统学习和熟悉档案专业知识;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深入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档案知识结构,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水平。

第三,积极充实人事档案干部队伍,争取把一些政治素质好,有档案专业知识和组织人事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人事档案工作岗位上。人员补充可以在在职人员中选拔,也可招聘高校档案专业一些高素质的人员。

第四,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的动力,学习岗位相关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学习业务文件,掌握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熟悉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时贯彻落实档案管理的新规定;熟悉本行业、本单位、本部门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现代技术,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档案工作服务;积极参加人事档案工作交流,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五,保持人事档案干部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机密性是人事档案的重要属性。人员更换频繁,不利于保密,也不利于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更不利于人事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人事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先配后调”。

总之,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新的挑战,也对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单位要为档案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督促其顺应时展,培养具备过硬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人事档案队伍,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水利厅.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培训材料.2008,9

[2]朱玉媛主编.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