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冬天不下雪范文

时间:2023-03-23 00: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这里的冬天不下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前我每到夏天时,觉得很热,心里总是期盼冬天快点到来,可是冬天真的到了,我感觉到了冷,又总是期盼夏天快点到来。现在我不觉得冬天那么冷了。

我们这里冬天下雪,因为是南方。但这里的冬天却常刮风,风吹在脸上,有一种刺骨的疼痛感,又有点像刀刮在脸上。每次我准备出门时,看到外面一棵棵树东倒西歪,听着风呼啸的声音,我就想退缩,但是,我看见了松树。松树一棵棵依然青翠,在寒风中昂首挺胸,一点儿也没有想要退缩,好像反而因为周围东倒西歪的树衬托出了它们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品质。

不只松树,还有一种景物,它的品质与松树相互衬托。它就是梅花。

很早就有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名句。没错,梅花不在温暖的春天开放,不在炎热的盛夏开放,不在凉爽的秋天开放,却要在寒冷的冬季开放,它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寒风中反而开的更加茂盛。

篇2

那年冬天,我种的君子兰早在两个月前就病态泱泱。冬天一到,它就全没了绿色,成了一堆枯枝。我伤心极了,几个月的心血就这样化作了泡影。为了使自己稍稍安心一些,我既没有把它立即丢掉,也没有把它从花盆里马上移走,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没再去管它。

就这样,那一年的冬天我就在惋惜中度过,每一次摸到那冰冷的花盆,心头就涌出阵阵悲哀和无奈。现在想起,仍能感觉那冬的漫长。

第二年开春后,我痛下决心要将那枯枝除掉,腾出花盆种吊兰。于是,我用一个小铲子扒开土,准备将其连根拔走。

可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我刚用铲子插入干厚的泥土,扒了两下,就听到一阵清脆的破裂声,随之我看到瓷花盆的碎片散了一地。可是我仔细一看,被泥土层层包裹着的,浓密得如太白胡须般的是那去年冬天看似已枯死的君子兰的根,它不但没有坏死,反而愈加茂盛,分了一次又一次的杈。现在,它已经茂盛到充满了整个花盆,宛如一只只龙爪紧紧地贴在瓷花盆里,难怪一碰就碎。

看到这里,我赶紧将乱麻般的根须稍作修剪,分盆重新种下。结果一个月后,每个花盆都发出了君子兰可爱的小芽。

对于这一幕,我不得不惊叹。在整个冬季的酝酿中,它竟然可以再次生长,而且枝繁叶茂。我简直被这种冬季中的奇迹折服了。这种折服是全身心的,从眼中到心里,我不得不由衷感叹它顽强的生命力。

仔细想想,在冬季我如此草率地放弃新生的机会是多么愚蠢。那厚厚的棉衣,真的是隔绝了所有新生带来的欣喜和希望。但是我现在明白了,暂时的“死寂” 是为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味生命,体味人生。

植物在冬季,可以依靠对春的向往而在冬季的“死寂”后重生。那人呢?在冬季时,也一样可以向往春天,可以获得更大的新生与希望。生命的神奇叫我们不得不敬畏,那我们就更应该拿出勇气和行动,要像那茎叶枯萎的君子兰,在春光照耀大地时,你就会有西伯利亚蝴蝶般的美丽,然后破冰而出,找到更加鲜艳明亮的你。

雪,我喜爱你,喜爱你的无暇,你的洁白,喜爱你的淘气,

你是天空中一个小小的斑点,滋润着庄稼和田野,你是一块块

白布,给大地穿上白色的大衣,你是一股股快乐的气氛,让孩

子们感到快乐,感到欣慰。

当我正要上学时,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啊!下雪了,我高

兴极了,不再被刺骨的寒风而感到寒冷,因为我的心情战胜了

寒冷,雪越下越大,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纷纷扬

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晶莹如玉,洁白无瑕,向天

上的仙女洒下的玉叶、银花,又像天宫派来的白色天使,是那

样的美丽,无私的把大地装扮成童话中的白色王国。

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约有两万多种。他们有的像六角形

一般的瑰丽,有的像顽皮的小精灵,只往你的头发里、衣领里

钻。而雪粒在地上欢跳,好像在炫耀自己:“我有多漂亮

呀!”

白茫茫的天,白茫茫的地,白茫茫的雪花潇潇洒洒。面对

这样银装素裹的世界,我心里不由升起几分愉悦,于是便怀着

踏雪赏冬的心境,融入这洁白的世界。

雪下了很长时间,直到晚上,我向窗外望望,天已经黑了,但

雪仍然下着,地上白茫茫一片,没有一点被人踩,我心里一直

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雪为什么那么白?”“该睡觉了”妈妈

的叫声传入我的耳中,“噢,知道了!”看着那还在下着的

雪,我不知道,明天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

雪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白茫茫的一片。定睛一看,沉甸甸的雪压弯了树枝,屋顶上盖

了一层棉被。雪花仿佛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给万物披上了洁白

的袍子。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来到学校,看到雪后的校园,

那像一个雪做的童话学校,同学们堆雪人、打雪仗,到处充满

了欢乐的叫喊声。

房屋被披上了洁白的套装,树枝打扮得像美丽的白珊瑚,

地上也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大学

把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不久,太阳出来了,雪融

化了,于是,房子,树枝和大地等都伤心地哭泣,留下了泪

水。

杉树也开始落叶了,落得异常艳丽,满地的鲜红眩得我热泪盈眶。这才发觉,空气真的寂静了下来,看不到苍鹭的身影,也少见喜鹊的欢跃。世界好空旷,空旷的一无所有,却什么也容纳不下。天不再高而青蓝,只是沉沉地、暗暗地压着我的世界。

这才意识到,冬天真的来了,仿佛昨日还远在千里之外。不知怎的,冬至过了很久还不觉得像是冬天,虽然依旧常有刺骨的寒冷。几个礼拜前下了一场雪,凑凑合合的,却简直不像一场雪。太单薄了,叶片上只是斑白的一点,与其说是雪,倒不如称做霜更合适些。这雪太过卑微,配不上做冬的代言。那样的一场雪,只是一种无奈,夹在秋与冬之间的无奈,只是雪在迷茫。

但现在,冬的确来了,用落叶的雪花作为她唯一的妆点,让世界沉寂下来。我真切地感受到太阳的无力,孤独地伫立在天空中,失却了他的云彩。也许,他还有他的光华,可是他也只能无奈,无奈于时节的交替。

突然有一种冰冷的感觉,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毛骨悚然。我像那场单薄的雪,正在路口迷茫。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就这么被丢进了冬季,独自一人去等待自己的第一场雪。也许我应该向前走,不作任何的停留,但没有人告诉我哪里才是我该去向的前方。我只看见一片荒凉,如这冬一般,无预警地撕开我的眼帘,将死亡一般冷漠的气息深深地刺进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流血,让我痛。这才是真实,前方什么也没有。

其实,冬也是蛮不错的。寒风的凛冽,是我更加清醒,于是我不再做春天的梦。我学会了冷笑,这是冬的赠礼。这是个不应该敞怀的季节,在这里会让人明白,春天也只不过是虚假,盼来盼去,或许最后也不过是完全地失望。不如冷笑,也许太过薄情,但没有了希望也同样不会再失望。这是一个充满了绝望的季节,所有的事物在眼前都没有了繁荣的红花绿叶作遮掩,甚至还可以看到鲜血淋漓。世界并不是在冬天变的死寂了,我只是看到了它原来的样子。这天空下本来就只有一个荒原,生命只是欲望的装饰品,浮华过后,能留下的还只是一片荒原。

十二月的风即将吹尽,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冬的散去,诗人们醉醺醺地喊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除了我。没有人,从来没有人想过,到下一个春天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下一个冬天。我是个生于夏天的人,却只能在冬天的雪落声中找到归属,因为我不再去希望。

我看不到所谓的繁华,这世界,只有我的十二月,盖着我孤单的小屋。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篇3

已刻在我深深地记忆里,直到永远永远——

思念

就像天上的星星

闭上眼睛

想起你的模样

仿佛窗外就出现了我们

相处的瞬间

我的日子因你而美丽

我的心因你而辽阔

我的感情因你而充实

我的生活因你而丰富

我们让岁月写下青春

我们让彼此放飞心情

让那会心的一笑 永远留在彼此的心间

不管时光怎样消逝

千变万化 唯一不变的

却是我对你的思恋与祝福

每个动人的瞬间都在这里定格

每一份纯洁的友情都在这里珍藏

海豚想和天使说话,可天太高

天使想和海豚说话,可海太深

我想和你说话,可路太远

追忆

即使远离

我也不会与你分离

因为在心里

已盛满的

思念与

回忆······

虽然只是一句轻柔的祝福

却是我的心语

虽然见面只是微微点点头

却满含浓浓的情意

虽然我们说话并不多

却彼此心连心

你的身影留在我的视野

或许天地曾经一片苍茫

你知道吗?

你永远走不出我的祝福

我的思念

回忆让我们过得充实

因为你

生活变得更精彩!

天上云会慢慢飘远渐渐变淡

而朋友的情就像深深的大海

虽说有涨有落

但却伴我终生!

2.突然想去流浪

离开这个地方

看看不一样的天空

心已经迫不及待地飞翔

还没有去过沙漠

却已经感受到它的荒凉

呼呼的风吹啊吹

沙丘上留下蜿蜒的沧桑

还没有到过大海

却已经倾心于它的无量

在最深沉的中央

我只愿随海浪一起荡漾

流浪流浪

难道不再思念故乡

自由是种美丽的寂寞

就像天空挂着的月亮

3.春天,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人们,随着四季的变迁,

终于,褪下了厚厚的冬衣,

换上了,如花的笑意.

静静看着随风的人群,

连起我的遐想,

也带来我的思绪:

在没有下雪的冬季,

破碎的爱情已离我远去.

曾经的海誓山盟,不见踪迹.

莫不是?

那一句:没有爱情的冬天不下雪.

将那烧完的烟蒂,连同破碎的伪衣,

一起丢弃.

站起来,对自己大声说:

注意,春天,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4.早春之诗

我听见了千百种曲调在交响——

那是我斜倚在树丛里的时候;

我心情愉快,但快乐的思想

却把悲哀的思想送上我心头。

大自然把我躯体里面的灵魂,

同她自己的杰作结合了起来;

而想起这个问题真叫我心疼:

人们拿自己的同类怎么对待?

穿过丛丛樱草,在绿荫之下,

朵朵长春花缀出一个个花环;

这是我的信仰:每一朵鲜花

对它所呼吸的空气都很喜欢。

一只只鸟在我周围雀跃嬉戏,

它们心中的感情我没法猜测——

但是他们的动作哪怕再微细,

看来也象是带着极大的欢乐。

往四下伸展的带嫩芽的枝梢

象扇子般招引着轻柔的风儿;

我虽尽已所能,但还是想道:

那带着嫩芽的枝梢也有快乐。

如果这种信念是上天的旨意,

或者是这大自然的神圣安排,

难道我没理由为这问题叹息:

人们拿自己的同类怎么对待?

5.美

我见过荒原泽地和多风山冈的破晓和黄昏,

那中庄严绮丽有如古老悠缓的西班牙旋律;

我也见过给我们带来盛开水仙的四月女神,

她还带来蓬勃滋生的青草、轻柔温暖的四月春雨。

我听过花开时节的歌唱和古老的海上歌谣,

也曾在饱孕海风的白帆下眺望过奇岛异乡;

上帝给我欣赏过多少佳音美色,但最数娇饶——

是她的声音、发辩、眼睛和弯弯红唇的可爱模样。

6.礼物

多么快乐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

我在花园中干活

蜂鸟在忍冬花上面

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

无论遭到了怎样的不幸

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

我的身体没有疼痛

直起腰

我看见了蓝色的海和白帆

7.喜欢在安静的夜幕

卸下满身风华

随意漫步在屋围的风景下

任风轻拂深邃的长发

只是走着,走着

喜欢采一片绿叶

让生的气息弥留指尖

有阳光的热量

有雨的滋养

还有风的希望

就像欣赏剧情的跌宕

只是想着,想着

希望躺在草地

闻土的香气

汲取大地的灵气

净化疲惫的心灵

让落寞远行

让思绪清明

只是笑着,笑着

喜欢回忆儿时的童趣

无忧无虑小鸟般飞行

父牵母随天使般笑魇

种花采豆房前屋后

走过那片林

跑过那片地

只是爱着,爱着

回不去的只是时间沧桑

忘不掉的只是悲欢离合

注定走着

努力想着

记得笑着

继续爱着

8. 草原

你起伏成一种姿势

嫩绿的表情细腻的肌肤

迎接着生命的呼唤和腾格里

上天的眷顾和收殓

这博大宽阔一望无垠的地理

让自由的血液融入躯体

洁净的身心奔放的灵魂

我在压抑虚空的都市里

感受和向往着你的自尊

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

你的四肢能够向四面八方

努力地铺展

让生命的希望能够吞噬那些

沙尘暴造成的恶劣影响

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马匹

清澈的泉水野花的美丽

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

肥大的羊群朴实的牧民

浓郁的马奶可口的肉食

原始的状态在这里延续

纯洁的心田在这里繁衍

你是上帝对善良的赏赐

罪孽的人类无知地荼毒着你

你是迷茫人眼中的天堂

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着你

你的泉源已经浑浊肮脏

你的容颜变的憔悴枯黄

是谁把你的美丽愚昧地埋葬

你如今在我的眼中一片迷茫

哀伤的眼神只能守望

旧日的想象

麻木的人类丧尽了天良

欲壑难填的人类呀

你真的希望有朝一日

篇4

几乎从上路开始,队伍里就有不同声音。同样面对着黑帐篷,牛羊,有的被浓重的“异文化”气氛所打动,有的却感叹这个地区怎么还如此贫困落后……“移民”自然成了争论的一个主题。其实,关于移民在牧民中也有着极为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不应当靠国家养着,那样“就像一个袋子,空空的根本立不起来”: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也有的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希望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特意找到了吉卓玛老人,听听她的亲身体会和看法。在生态移民的政策中她和老伴带着孙子搬迁到格尔木市的近郊,这次她赶回措池是为了参加这里的“生态文化节”。

吉卓玛:我今年74岁,身体还好,现在已经搬到格尔木的移民村了,儿子和女儿还在这边放牧。

国家让我们移民,说现在草场不好了,环境不好了,要保护环境。我和老伴决定搬迁,是全家讨论过的,一个是因为觉得这里太冷,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冬天的话,还是比较喜欢住房子;还有就是觉得孙子去那边上学比较方便。我并不是因为贫困才搬过去的。在格尔木那边国家都给盖了房子,每家每个月还发500块钱的生活费。正好我的孙子们也都该上学了,所以我和我老伴就带着两个小孙子搬迁了。

但是到了那边生活很不习惯,什么都要花钱,什么都很贵。在牧区,就算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一样可以维持生活。可在移民村,每天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要生活就一必须支出。每个月国家补贴的500块钱还不够交水电费的,剩下来买粮食等等都要靠自己了。本来过去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贫困和年老的人,这在生活上就更困难了。有些牧区的年轻人搬过去后,越来越不喜欢放牧,越来越没自已是个牧民这样的意识,好像自己生来世界上就是为了坐着喝酒一样。

整个移民村是从好几个地方过来的人,不光是我们措池,一共分成6个队,各个队有自己的队长。每个队里只有3个人可以有出去打工的机会,基本上就是挖土帮着盖房子等等,工作机会非常少,只能投票选出来,剩下的人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像我这么大年纪,想要再干点活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基本上是只出不入。年轻人不像我们,他们挣不到什么钱,还天天出去喝酒。

本来我们家搬迁就是为了让两个小孙子上学的。移民村有学校,专门给这些孩子办的,只有一所,老师说的藏话跟我们说的不一样,小孩子刚到根本什么都听不懂,因为一直生活在牧区,汉话也不怎么会说,学习从一开始就跟不上了。而且一到了那里,都好像长了翅膀一样,管不住了。一管他们,他们就说凭什么管我。以前一些很听话的孩子,现在顶嘴得厉害,还有的开始偷东西,偷家里的钱,这样将来是不是就会变得更厉害,干更大的坏事呢?我很扭心。

以前在牧区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品质是非常好的,更容易成为一个好人。像我们措池村,孩子都非常听母亲的话,这是一种整体的、非常好的教育,一个大环境。现在我的两个小孙子一个10岁,一个12岁,暂时还好,但是看着其他孩子的变化,我的想法还是让他们回来,不要再在那里,他们现在已经变得没有钱的生活过不下去一样。能在这里长大,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能对他有很大影响,后来的环境坏一些也没关系。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在喝酒、偷东西的环境里,就很危险了。

不过卫生方面那边的孩子比较好。比如每天都要洗脸洗脚,老师还要求,指甲不能留长,里面黑黑的就不能上学。讲卫生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们牧民对这方面不是很在意的,就算指甲长得老长也没关系。不过孩子到了那边要穿新衣服的情况比较多了,老师也教育,要不断洗衣服,穿干净衣服。这样一来衣服的颜色很容易退,一退就要买新衣服了。

听着老太太念叨着孩子教育的事情,我们想起了自己队伍内部的一次争论。虽然大家都认为教育是改变高原的关键,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将高原改变成什么样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今后能过更好的生活,能出国开眼界,能买更好的汽车……而有的说教育应当适于本土需要,适于高原特殊发展路径的需要,当地知识也应当成为教育的内容……而面前的吉卓玛老人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要学好,别学坏了。她是为了孩子搬出去的,现在又为孩子而着急。

住到那边去倒是交通方便了,门前就是公路,但是光是买个菜进个城就得坐季,就算一次两块钱,老这样也受不了啊。听说还要拉电话线了,这样每个月又多出一笔开销。在草原上,我们每天就是吃肉的,到那儿以后只能开始吃菜了,一斤肉只能让一家人炒一个菜,还要花13块钱去买。而且没有酸奶、奶酪、牛奶等等,只能等着这边的人过去的时候,送去一些酥油、奶酪。一旦看见一杯牛奶,就算喝不上心里都是高兴的。但是那里的牛奶和草原上的完全没法比,相当于这里最差的那种做完7酥油和奶酪之后的东西。在牧区已经用到这种程度了的奶基本上是不喝的,是最坏最没营养的。可就算这种奶,在那里看到了还是高兴的。那里奶价格高,味道差,但是就算这样,为了能喝到加了奶的茶,就算为了能看到白白的颜色,也还是要买。

那里的肉,放在冰箱里后就不再是牧区里吃到的那种味道了。屠宰场的牛羊肉也没有牧区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习惯这种生活,但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屠宰场的牛羊肉,吃的时候感觉不到血的味道。冰箱里拿出来的肉,原来肉的味道都没了。

而且格尔木那边是沙漠嘛,已经看不到什么是冬天什么是夏天了,总是看不到绿色。看着院子里一点绿色都没有,心里很难受。格尔木市里面有一些塑料的人造树和绿化,也都很少。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到处都是草和山,格尔木只有戈壁滩,到处都是沙子。现在,我年龄越来越大,可能随时会倒下来。我很担心不能死在草原上,会倒在沙子上。那里连鸟都没有,更别说天葬了。

除了沙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夏天很多移民都让虫子咬得很厉害,有的厉害到要送到医院去,据当地以前的移民说,那种虫子到7、8月的时候就没有了。那种虫子就是刚飞过来很小,吸血以后变长变大,四只脚。正在吸血的时候,如果把它赶走,它的针就会留在皮肤里面,肿起来。只能等到它吸完血自己走掉。

还有一种虫子,整个房子里里外外都是这种,天天围着食物飞,有毒。如果它们吃了的食物人吃了,人会生病。像我们的草原上就没有这样的东西,跟那边根本不一样。这边比那边冷,格尔木那儿太热,有些人都受不了,温度太高,光线太强,也会生病。到了那边以后,可能是因为温度太高,我有点头疼,而且脚也会浮肿,按下去就是一个坑。移民的老人浮肿都比较严重,当地人说可能是水土不服。去看了医生,那边药很贵,我吃了很多种药,还是感觉没有好转。而且移民过去的人,好像总是在生病,不是今天头痛就是明天头痛。

在那儿上面蚊子咬你下面沙子烤你,房子里是没有什么沙子,可一出房门就全都是沙,冬天风一吹,就像在牧区里下雪一样,整个窗户,到处都是沙子。总之,到了那边,没有满意的一天,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 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说,这种地方活不下去。

国家说草场不好了,搬迁了就能好。但是也没看到谁家因为没有牲畜草就长得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要说草场变坏了,我觉得就是1985年之前的牛羊太多,不光自己吃还往外卖,而且卖的比自己吃的还多,又打野生动物,这都是很残忍的事。野生动物是土地上最有营养的动物,宰杀对土地最有用的动物之后,最没营养、最坏的动物就会出来,就像现在的老鼠。那时候做的惨不忍睹的事情,就建成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环境变坏的结果。这块土地都变了一种颜色,说不清楚,就像一个孩子失去7父母一样,就是那样的表情。

现在,当地人很保护这些动物,并不是国家说要保护才这样的,而是全心全意心甘情愿这样做的。所以最近几年草原变好了一些,我想这也可能是原因乏一吧?现在我们保护了野生动物,组织了野牦牛守望者,让野生动物多起来,是非常好的,看到那些动物我就觉得像见到了父亲和兄弟一样。野牦牛、藏羚羊它们才是真正的美。

我们是静静地听完吉卓玛老人平静的诉说的,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诉说。也许她对移民生活的感受,是有些人所说的那种老年人的不适应。即便如此,她所讲述的许多事实和细节是我们首次听到和无法想象的,而他们则需要经历和尝受。但是,什么是适应?为什么要适应?这成了队伍里的讨论话题。有人认为移民如同农民工进城,总会有一段适应期,但方向不会改变;另有人认为发展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用一个标准要求大家都去适应。尽管最后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看得出来,随着一次次走进黑帐篷,队伍里的讨论在逐步深入,最初那种简单的“先进”还是“落后”的争论越来越少了。这,也算是达到了此次旅程的一个目的了吧。

附录;

在离开高原之后,我们一行人专门去了格尔木移民村,拜访那些从措池搬过去的牧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行来,随着海拔的降低,天气日渐炎热干燥,原本穿着两层抓绒一层冲锋衣还会瑟瑟发抖的天,已经变成穿着短袖还热得要命。移民村建在离市区只有5公里的戈壁滩上,目之所及一片开阔荒凉。房屋的设计倒都很别致,描绘着藏式图案的装饰,每家也有将近200平米的庭院,甚至在村头还有一座白塔,经幡在变得炽热狂暴的风沙里飞扬。村里很安静,只有几个老年人慢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转动手里的经轮,还有几个孩子在正午的阳光下也有点蔫,躲在房子阴凉下面叽叽咕咕地说着话。

敲开一家门,院子铁门打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眼前亮了下。队伍中甚至有人兴奋地吹了声口哨。的确这是个宽敞的小院,四四方方,中间一条水泥抹得平平的小路通到房子里,这种格局在我们这群城里人眼里算得上是个豪华别墅了。

旁边有人窃窃私语“你猜这房子得多少钱?”“这要在北京的话,至少也要300万!”

开门的是个面色疲惫的中年妇人,依然穿着藏袍,语言不通的关系,我们两边人只能站在那儿打手势。几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用很流利的汉话兴奋地问我们,从哪里来,并且表示愿意给我们当翻译。就这样,几个村民陆续集中起来,开始讲述他们在这里的生活。

“以前在家放牧,喝水不要钱,牛羊肉也不要钱,现在什么都要钱,上个厕所还要呢。肉12块钱一斤,每个月光吃肉一家就要花300多块钱,以前老家都是把肉当饭吃的,现在只能天天吃菜了,还有一些面和米。

这里没有牛粪,冬天不烧煤不行,一个冬天4吨煤,差不多就是一个月500块钱。夏天就用煤气了。一家一个月一罐煤气,71块钱,有的一罐都不够用。加上我们的熟人都在曲麻莱,这边没什么亲戚朋友,一个月光是长途电话费就是不少,不得不打。手机费加座机一个月七八十块都是少的。城里现在找不到工作的人还很多呢,我们不会说汉话,干活也老是干不好,找不到什么活儿能挣钱的……”

听着村民的这些诉苦,我们也感到了无奈。他们告诉我们,搬迁下来确实都是自愿的,不管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是孩子要上学或者年轻人想闯闯天下。最初听说一个月500块的补贴的时候都很兴奋,放牧时候很少能有这么一笔不小的固定收入。但是下山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的一帆风顺,就像前面算的那些帐一样,处处都要花钱,结果捉襟见肘。如果说这就是一种不适应的话,该如何才让他们适应这种“现代”生活呢?接下来,孩子们带着我们去了移民村的村委会。村委会的负责人很是烦恼地连连摇头。大批的牧民生计如何解决成了村委会最挠头的事儿。他说,对于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来说,还可以选择学学开车跑跑运输,可对大多数妇女来说就几乎没什么就业机会了。一边说着我们一边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这是个二层小楼,很气派,迎面正碰上几个“绿色江河”的志愿者。绿色江河也是长期活跃在三江源地区的一个环保NGO组织。他们几个承接了一个特殊项目,就是协助移民们尽快适应现在的生活。不说不知道,牧民离开草原之后,遇到的障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千奇百怪。比如,教他们如何看红绿灯,如何过马路,如何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和文字等等。一直生活在草原上,乍来到这里,生活上的不适应立刻凸显出来。移民村的小学正在青藏公路的对面,要过去必须要穿越时时有车高速冲过的公路,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虽然整个格尔木市都没有~座过街天桥,却为了他们在这里修起了一座,连接了移民村与小学。

篇5

“我活着是个人,再怎么难,

也不能失去信用!”

2001年12月中旬,56岁的胡丙申在山西省夏县乡镇企业局长的位置上内退了,老伴王金梅颇为高兴,丈夫退休前忙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很少,现在终于可以和她在家里颐养天年了。

可让王金梅没想到的是,丈夫退休的第二天,自家小院里便涌来许多人,这些人既有承包工程的包工头,也有个体摊贩,更有从乡下赶来的农民,每个人都口口声声要老胡还他们的欠款。堂堂局长,竟然欠这么多老百姓的债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1992年春,为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胡丙申被县委寄予厚望,从民政局长的位置上调任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上任后,胡丙申了解到好多企业因为缺少流动资金已陷于瘫痪和停产,要想盘活现有企业,必须帮他们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随后,胡丙申做通了县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为符合放贷条件的企业争取到了一定额度的贷款,有一部分企业其他条件都过关,就是找不到担保人,胡丙申毫不犹豫地在贷款担保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这时,许多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也先后找到胡丙申,恳求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寻求民间资本支持。于是,胡丙申走访老干部、建筑商,甚至是个体摊贩和早期致富的农民,希望他们拿出闲置的资金,有偿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凭着他在群众中的威信,短短数天就筹借了69万元,为夏县中草药加工厂、四辛庄肉联厂、禹王童装厂等乡镇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不用说,胡丙申也成了所有民间借贷的担保人。

胡丙申没有考虑到的是,早期乡镇企业都是自发的,带有很大盲目性。没过多久,一些企业就因产品质量不过关或经营管理混乱等原因,纷纷关门破了产,企业主们纷纷逃往外地躲债。此时,借贷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只不过当时胡丙申还在位,大家隐忍不发,没有把矛盾激化。当胡丙申内退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当年由他经手担保借贷的债主们纷纷涌上门来,找他讨债……

一连好几天,胡家小院里人声鼎沸,到了晚上,还有人坐着不走,硬要胡丙申给个说法。有的人甚至恶语相加,胡丙申只能赔着笑脸,说给他些时间,让他想想办法。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家庭内部,家人当初对胡丙申给人借款担保的事就有看法,事情的结局恰恰印证了家人的担心,就连一向温和的老伴也忍不住数落丈夫:“你瞅瞅,你都干的什么傻事啊!”

面对家人白天晚上的轮番质询,胡丙申始终沉默不语。他压根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难堪的局面,一向以正直、清廉闻名的大丈夫形象,突然间声名狼藉,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那几天,面对债主无休止地上门讨债、儿女们的抱怨和指责,胡丙申几次来到黄河大桥,对着滔滔黄河水,诉说自己的委屈。有时,他只想纵身一跳,一了百了。可转念一想,债因自己而起,我不能愧对曾经相信我的人,不能愧对我的亲人,尤其不能带着骂名离开人世。

接下来,胡丙申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带着债主去找当年的借钱人,让债务人拟定还款计划。可接连半个多月跑下来,除了夏县植物激素厂等极少数企业签订还款计划并如约履行外,大多数借款企业都已破产、倒闭,当初的企业主们有的亡故,有的不知踪影。于是,这些债款都落在了胡丙申身上。

无奈,胡丙申和老伴戴上老花镜,把所有的债务清单进行了整理,核对了多次,“39万元”的天文数字惊呆了老两口。缓过神后,胡丙申下定了决心:债因我而起,再多的钱也得还!

人急则无智。胡丙申到乡下老家清静了几天,拿出了周密的还债计划。在信用社担保的贷款,本金用自己的工资扣还,利息则由自己按季度支付,这样最终连本带息还清,约需12年时间,如果赶上退休工资调高,还款日期还会缩短。

2001年元月下旬,胡丙申分组召集债主座谈,确定所有民间借贷利息截止到当天,连本带息由他在15年内陆续归还,希望取得大家的谅解。只是,债主们一致商议,最后把还款期限缩短到10年,胡丙申答应了。

胡丙申替人背债39万元的消息很快传出,在这个不大的县城成了特大新闻。有人说他憨,也有人说他好。对大家的议论,胡丙申坦然地说:“我活着是个人,倒了还得爬起来,再怎么难,也不能失去信用!”

写春联、开饭馆、学理发,

退休局长携妻艰辛挣钱还债

2002年2月4号,农历腊月二十三。山西夏县县城街头,一位头发半白的老者坐在长条桌后面,桌子前面摆着“春联”的招牌,他的老伴在旁边帮着招揽生意。有顾客过来,老人就根据客人的要求,自编自写,来求春联者络绎不绝。有熟悉的人从摊位前走过,惊呼起来:“这不是老胡吗?怎么在街头卖起字来了!”

不错,这位被人称作“老胡”的长者正是胡丙申,写春联卖字是他为还债迈出的第一步。随后,“老局长卖字还债”的消息传了出去,当年胡丙申曾任乡党委书记的禹王、胡张、裴介三个乡镇的村民们,感念胡丙申当年的功德,来县城办事的时候,也不忘过来让老书记写几副春联带回家。

这样一来,胡丙申的春联生意十分火爆。直到大年三十,无论刮风下雪,他都坚持出摊。腊月二十八那天,冷风如刀,天空飘起了雪花。老伴劝他不要去写了,胡丙申说:“乡亲们进城路途远,万一来了求不到春联怎么办?”老伴只好带上塑料布又陪着他出去守摊。中午吃饭时,胡丙申也不肯回家,王金梅只好用毛巾裹着饭盒,送来热腾腾的饭菜。

经过好心人指点,胡丙申用写春联赚的钱批发了些花炮,让老伴负责卖炮。一时,老两口春联、花炮同时经营,获利颇丰,短短几天居然赚了2000元,初战告捷让胡丙申还债信心大增。

2002年春节刚过,胡丙申便在县城找了家小店面,开起了饭馆,昔日的一局之长成了大厨,老伴则是采购员、收银员、服务员一肩挑。饭馆虽小,杂事颇多。每天天不亮,老两口就爬起来和面烧水,收拾停当还要赶早市买菜,夜里十来点钟打烊后打扫卫生,最后,还要强撑着盘点一天的收支。

为了省钱,胡丙申都是自己借辆架子车去运煤。老伴怕他体力不支,要雇小工,他笑呵呵地说,这比当年我带领村民铺沙盖碱轻松多了。运煤时,认识他的人不解地问:“胡局长,你怎么亲自拉煤啊?”胡丙申笑着反问道:“我为什么就不能亲自拉煤呢?”

虽然开着饭店,胡丙申总是舍不得吃,经常是垒个馒头,上面撒些盐和辣椒面就算是一顿饭。每当看到丈夫省吃俭用,老伴就流着泪劝他:“咱怎么省都行,千万不要在嘴里省。你的身体垮了,这一家老小可指望谁呀!”胡丙申总是笑着安慰老伴:“没事儿,当年我这身体打下的老底子硬着哩!”

两年饭馆开下来,不但钱没挣多少,胡丙申和老伴却累瘦了一圈。儿女们心疼父母,不让他们再开下去了,并决定凑钱帮父亲还债,却被胡丙申固执地拒绝了。

其实,胡丙申一直觉得对儿女们心里有愧。他当局长多年,大儿子参军提干是自己奋斗的,跟他没任何关系,女儿至今仍是农村户口,老伴曾经想让他给女儿安排个工作上班,却被他以“不能带头搞不正之风”顶了回去。二儿子当兵复员回来时,胡丙申还是民政局局长,按说为城镇复员兵安置工作是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给二儿子安置工作也顺理成章。老伴提出此事后,不料又被他顶了回来,他认为自己身为民政局长,会有利用职权带头为亲属安排工作的嫌疑。儿女们从没有沾过他这个当官的爹什么光,凭什么要跟着他受累?

2004年3月,胡丙申关闭了饭馆,在县城西关租了间门面,开起了理发店。因为店面小,理发师不愿到他这里屈就,胡丙申就拿起理发工具边学边=F,由于理发技术不过硬,顾客也很少问津。一年到头,胡丙申赚来的钱除了缴房租之外,几乎剩不下钱来。

2005年春节后,胡丙申将理发店关停,转而经营起了百货小超市,大到面粉、调和油,小到针头线脑,经营种类应有尽有。胡丙申让老伴守店,他天天骑着三轮车巡回于县城几家较大的批发部进货。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出门他都是杯子里灌些白开水,从不舍得买瓶矿泉水,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大饼。

遇到进货量大的时候,为了低几分钱的进价,胡。丙申就骑着摩托车到运城市批发市场进货,早出晚归,一去就是一天,在外面不舍得吃饭,回到家吃饭后还得硬撑着身子点货摆货。

200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胡丙申从运城进货回来,老伴看到他脸色苍白,疲惫不堪,赶庀把他扶到床上,就要去请大夫。胡丙申虚弱地摆摆手说: “不碍事,休息会儿就好。白天在运城进货时,我突然感到眼前一黑,天旋地转,我扶着电杆喘了一会儿就好了!”

王金梅用热毛巾擦着老伴的脸,有些后怕地说:“多危险啊,身边又没有亲人。咱们休息几天,到医院检查一下吧!”胡丙申开玩笑地说: “估计是‘脑血栓’找我来了,一看我还有这么多债要还,就高抬贵手把我放了。”

王金梅被老伴逗乐了,继而又心酸地流起了泪。

“信义”二字何止千金!

老夫妻打工十年终偿巨债

2006年,受朋友之邀,胡丙申到运城参与《五千年文明河东人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能让胡丙申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也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更让他欣喜的是,自己的退休工资也从退休时的六七百元调高到2000多元,从此,胡丙申的“还债”计划驶入了“快车道”。

老伴被邀至运城编书后,王金梅并没有闲着。秋收时期,她瞒着家人悄悄回到冯村老家,今天给东家摘棉花,明天给西家挖红薯,甚至连拆房、砌墙的活儿她也抢着干,为的就是一天能赚到20元的辛苦费。

好事的乡亲把王金梅的行动告诉了她的儿女们,孩子们怕母亲累坏了,强行到乡下把母亲“请了回来”。王金梅闲不住,又来到运城,在劳务市场找了份给人当保姆的活儿,每月能挣500元的工资。

值得一提的是,凭着日积月累吃苦受罪打零工,王金梅十年间给老伴挣了2万多元的还债钱。这个善良而又传统的中国女性,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夫妻情。

自从参与丛书的编写后,“胡丙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脉关系和写作特长,超额完成采编任务,并享受到一份不菲的奖金。多年打工还债经历,让胡丙申对世事、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编辑丛书期间,他晚上坚持写作,文章不断发表在《河东文学》、《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等报刊上,仅《夏县人》一家杂志10年间就刊发了胡丙申诗歌、散文、杂文等近百篇文章,他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债权人:“我胡丙申还活着,请大家放心。”

2009年12月,信用社打电话让胡丙申来取他的工资本,告诉他信用社的贷款已从工资本上扣完。听到这个好消息,胡丙申顿时精神一振。在信用社取工资本时,他受到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信用社主任握着他的手说:“如果贷款人都能像你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

让胡丙申更欣慰的是,信用社贷款还清的同时,其他债务也已基本还清。2010年岁尾,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胡丙申终于赶在年终最后一天还上了最后一笔“债务”。当他把两摞崭新的百元大钞递到对方手中时,债权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胡丙申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2011年元旦这一天,胡丙申10年来破天荒地拉着老伴上街买衣服,享受着无债一身轻的感觉。老伴说,应该给你先买,你的棉衣和外罩从里到外都是补丁。

的确,十年间,胡丙申没有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棉衣、棉裤可说是补丁上摞着补丁。孩子们买的新衣服他也不穿,他说这叫卧薪尝胆。不但如此,他抽烟也从最初的五块钱“红河”,降到两块五的“哈德门”。胡丙申还自我解嘲说:“鲁迅最爱抽‘哈德门,我特别崇拜鲁迅。”

那天逛完街回到家,胡丙申把老伴让到沙发上,用一种欣赏的眼光久久看着她。王金梅嗔怪他说:“你这是咋啦?不认识我了!胡丙申没说话,轻轻打开眼镜盒,取出一张两万元的定期存单交到老伴手里。

王金梅看着存单一头雾水。胡丙申深情地说:“老伴啊,这10年你跟着我受苦了,我怕我撑不下来,半道上走了,还债的同时悄悄存了两万元,想给你留个保命钱。”王金梅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胡丙申连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而在那样的压力下,他心里依然牵挂着妻子,王金梅抱着丈夫失声痛哭。

胡丙申轻声安慰老伴说:“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老两口也要开始新的生活。工资本在咱们手上,钱怎么花全听你的。”王金梅破涕为笑道:“咱俩每年旅游一个地方,争取跑遍全中国。”胡丙申补充道:“跑遍全世界。”

看着胡丙申孩子似的神情,王金梅欣慰极了。当年,她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在“唯成分论”的那个时代,25岁已当上村支部书记的胡丙申冒着政治前程受影响的压力,毅然和她结了婚。老两口相濡以沫地过了大半生,老伴有难,她不帮他谁帮他啊!

元旦那天晚上,胡丙申召集全家十余口人在饭店聚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无债一身轻的胡丙申终于可以开怀畅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