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29 05:2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现代诗歌教学 朗读教学 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多元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青少年的阅读带来了强大冲击与挑战,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现代诗歌作为一个特殊文体,青少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隔膜越来越深。而且现代诗歌普遍被认为过于朦胧和晦涩,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往往会强行给现代诗歌扣上大而无当的标签,于是现代诗歌变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难点。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朗读教学不可少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加体验,培养语感。教师应着力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体验,在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优美,使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一种诉诸耳感的声音的艺术,它的恒久魅力和声音密不可分,是和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回归”:回归“语文”本身,回归文学本身,回归语言本身。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引导学生朗诵阅读这样的诗歌作品,对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法是最实用也最重要的,在一堂课中应该至少有一次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导和示范,否则便是有缺憾的诗歌教学。诗歌朗读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除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来强化朗读外,高深宏大的理论指导无济于事,唯具体的操作策略才能导入正轨,叶圣陶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如九年级教材中选入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十分适合这种美读的教学方法,可由教师深情地范读,也可学生自由读,合作读,反复朗读之后,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自然便流淌在学生心头了。再如,我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也曾大量运用朗读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诗歌意境。
(二)破解现代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
“矛盾修辞”,是指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里尔克的《秋日》中,“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为什么没有房屋却不建筑?孤独却不寻找伴侣?可见这份孤独让诗人痛苦吗?孤独时,诗人“就醒着,读着,写着长长的信”,“在落叶纷飞的林荫道上游荡”,对此诗人似乎并不觉得痛苦,虽有落寞不安,但是是一种享受,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诗人是在用孤独谱写美丽的诗歌,用诗歌展现孤独的美丽。
(三)互文本的合理运用
在具体教学中,受到学生和课时安排及教师个人阅读面的种种限制,现代诗歌教学往往是“单一”式的视角。换言之,就是缺乏丰富的视野,最行之有效又简单的方法就是互文本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比如教学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讲授时就可以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食指的《相信未来》进行比照和互文阅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范围很广,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散文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都会取得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在进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性阅读的时候,可以考虑从氛围、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讲授王家新的这首《在山的那边》如果说能够和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上课外阅读韩东的《山民》及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诗《地平线》比较的话,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有效地从这些相关作品的主题、立意、情感、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找出重点和有效切入点。
如,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教师可借鉴阅读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课后我又推荐学生阅读这首诗的其他翻译版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因为这首诗是奥地利诗人的作品,国内较有名的翻译版本就有十多个,可以让学生阅读体会,感受不同的翻译风格所呈现出的不同味道。同时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许多朦胧的认识,通过拓展阅读,开阔眼界,让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能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就有融合之处。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则一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这种对比阅读对于提升教师的水平尤其是关于现代诗歌及文学的教学经验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并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掘教师的智慧,用心为学生搭起阅读理解现代诗歌的桥梁,就能逐渐构筑起“学为中心”的更有效的现代诗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奥地利]里尔克,著.冯至,译.秋日.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篇2
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态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课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交流与交融。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1.课堂上应洋溢着浓浓的爱意
有了浓浓爱意,教师便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则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学生有关知识;有了爱意,课堂就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你可以在课堂上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又有着做人道理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充满民主平等的意识,充满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欣赏,更流淌着老师的一颗真诚的爱心……
2.课堂上需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那么这些孩子的一生就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很容易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很有多孩子的创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逐渐泯灭的。因此,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
二、让学生作为主动的感悟者进入阅读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的教学中,我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读者),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
1.依据教学需要,做必要的启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创设相应情境,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等。
2.面对新的课文,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三问”。“三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二读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有所领会;三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他人,并提倡在书上圈、点、划、批、注,边读边思考边动笔。
3.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心得体会、疑惑问题等。
4.整合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或疑惑点,提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的思考题,确立正确的阅读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如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地就进入“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让学生读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认为,“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作者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作者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6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课文阅读。
三、让课堂充满真切自然的诗意
叶澜提出,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课堂原来被认为是认知的活动,现在是生命的课堂,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这非常具有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诵、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学生在课堂上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三国演义》《水浒传》,感受安徒生、契可夫、托尔斯泰……
篇3
一、语文课外活动设计必须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忽略切实、有效、扎实的语文学习,且木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二、活动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知识与生活的真谛。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语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即在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推荐读物的范围,一般是:①结合节选课文的原著。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即推荐施耐庵写的《水浒》,从中了解北宋末年社会危机四伏和的黑暗背景。②结合课文的内容、体裁推荐读物。如讲,《老杨同志》,即推荐著名语言大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让学生了解时期革命根据地在中日民族矛盾中除了占主导地位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剥削阶级向人民争夺根据地领导权的斗争;讲《梅岭三章》,推荐学生借。阅《诗选》,让学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机智斗争求生存求发展,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豪迈气概。③推荐可资比较的读物。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即推荐郑振铎的《燕子》;讲老舍的《小麻雀》,即推荐屠格涅夫的《麻雀》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比较,学到几位作者写作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立意与写作技巧。教师要把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品的主导权,对学生现阶段的进步没有帮助的作品。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启发他们尽可能避开。阅读方法的提示。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不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一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领悟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受到作品中真善美的熏陶;二是有效地遏制了学生中一部分只知读琼瑶、席慕蓉、古龙、金庸等人的言情武侠小说的现象。
四、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
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质、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课外写作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为校园广播站写报导稿,办黑板报、班级小报、影评、短评等,特别是班级小报,能密切结合本班本校实际,对教学产生巨大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