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大专升本范文

时间:2023-03-28 17: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夜大专升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专业

代码

招生专业

计划

基础课

综合课

收费标准

(元/年)

相同与相近专业

01

小学教育(师范)

40

大学语文与写作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4000

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

02

法学

30

法理学

民法学

4400

法学类、马列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公安类等

03

音乐学(师范)

20

术科

音乐综合

7000

篇2

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录取分数线已经公布,具体的分数线内容下面将由

海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投档线为170分

需要注意的是,原报考海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且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不被原报志愿院校录取的考生,可调剂补报海口经济学院或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考生可于4月15-16日登录省考试局网站填报调剂志愿。逾期不补报志愿的视为自行放弃。省考试局将根据调剂志愿结果及剩余计划数,按专业从高分到低分给学校提供考生的电子档案。

篇3

网上报名:2013年12月21日至12月27日

网址:  jw.tjise.edu.cn/

现场确认:2012年12月30日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14年1月15日

天津城建大学

网上报名:2013年12月21日至12月27日

篇4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国家在少数民族省区创立最早的综合大学,1978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教育部与共建院校,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院校,2008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办学水平较高、专业特色突出的,参照执行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办法的11所院校之一。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文艺学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拥有民族学(少数民族艺术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

艺术学院2012年11月与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签署了2+2、3+1合作办学项目,两校之间互认学分。学院在完成两年或三年学业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中选拔符合条件者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就读,其中完成2+2计划学业且符合两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同时授予内蒙古大学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学士学位。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管理严格,办学效益突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一、招生规模与学制

2014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招收全日制本科专业900人。其中面向河北省、山西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拟计划招生195人,所有招生专业均为本科,学制四年,各专业学费均为7200元∕年。招生计划根据生源情况调整,具体录取专业名称及招生人数以各省区招生办公室公布信息为准。

二、拟招生计划及报名、考试时间

报名及考试地点 招生专业 拟招生人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工路18号) 美术学、绘画(油画)、动画、动画(漫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设计 48 2014年 1月18-19日

2014年 1月21日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校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江道39号) 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 10 2014年 1月18-19日

2014年 1月20-21日

  音乐学(声乐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14 2014年 2月9-10日

2014年 2月11-12日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贡院街1号) 表演、表演(二人台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 20 2014年 2月11-12日

2014年 2月13-14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太原市并州东街95号) 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24 2014年 2月14-15日

2014年 2月16-17日

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美术学、绘画(油画)、动画、动画(漫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设计 48 2014年 2月14-15日

2014年 2月17日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 舞蹈表演、表演(戏剧影视表演) 11 2014年 2月20-21日

2014年 2月22日

另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河北省、山西省本科一批计划招生各10人(只招文科生)。

三、报考条件

1.考生符合本省区2014年招生政策有关规定。

2.报考表演、表演(二人台表演)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要求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无发音器官残疾,无色盲、夜盲;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

3.报考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考生,要求无色盲、色弱、夜盲。

四、报名和考试办法

1.考生在内蒙古大学所设考点报名之前,应先办理所在省区要求的艺术类考生报名手续,并获得考生所在省区招生考试机构打印并加盖公章的《2014年艺术专业考试准考证》。对未持所在省区《专业考试准考证》的考生,一律不予安排专业考试。

2.如果考生所在省区组织统考,考生需通过统考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报名时必须提交合格证书或者合格成绩通知单。

3.各专业报名费、考试费共200元。

4.我校艺术类专业原则上按不超过本校各专业招生计划1:4的比例发放专业合格证书。

五、考试科目及要求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 美术类专业 ①素描(命题头像,150分钟)②色彩(命题静物,180分钟)画具自备 音乐学(声乐教育) ①乐理笔试;②歌曲演唱(2首)。 音乐表演(声乐) ①乐理笔试;②歌曲演唱(2首)。 音乐表演(器乐) ①乐理笔试;②器乐演奏(2首)。 舞蹈表演 ①形体、形象;②基本功测试;③剧目表演;④即兴表演;⑤模仿。 舞蹈编导 ①形体、形象;②基本功测试;③剧目表演;④命题即兴;⑤模仿。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①口试及形体、形象;②基本功测试;③剧目表演;④模仿。 表演 ①指定稿件朗读;②命题双人小品;③才艺展示。 表演(二人台表演) ①形体测试;②二人台曲目;③自备小品。 播音与主持艺术 ①指定稿件朗读;②即兴评述;③才艺展示。 六、录取办法

1.报考我校艺术类各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内蒙古大学2014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且考试成绩合格,2014年4月1日以后,考生可以在内蒙古大学招生网(ndzsw.cn)查询成绩,高考报名时只能报考与合格成绩单专业名称相同的专业。考生在内蒙古大学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成绩合格及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区相应类别最低分数控制线的前提下,按专业成绩×60%与高考文化课成绩×40%相加后的成绩排序,按照专业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本科一批”进行录取,不组织专业校考,无专业成绩要求,艺术类文科考生和普通文科考生均可报考。考生高考分数达到所在省文科一批最低分数控制线的前提下,根据文化成绩排序,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第一志愿录取工作中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可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我校或再次征集志愿的考生,若第二志愿或者再次征集志愿之后仍有个别专业未完成计划,则学校可以对剩余专业计划调剂使用。

七、联系咨询电话

内蒙古大学招生办公室电话:0471-4992253(语音),4993105(语音),8935884(人工)。

篇5

达州职业技术学校可以专升本,对口本科学校有: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

补充资料: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是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四川省职教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学院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2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设9系4部,开设医药卫生类、教育艺术类、农业类、装备制造类、建筑工程类、现代服务类等专业40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一流高职建设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开办了乡村振兴课程班。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0余家,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保持深度合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在职教职工60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135人,硕博研究生87人,双师素质教师337人,达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就业观;本专业前景认识;薪金期许;就业方向;深造

2013年在网络上被大家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近700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刷新了记录。同时,计划招聘岗位数在下降,据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其中就有就业观的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更好的就业,我们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而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针对的是本校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术型,学科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问卷调查以应用型本科宿州学院外国语学英语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50份,实收50份。问卷调查的大致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

30%的同学倾向于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好这一选择项,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与世界接轨,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从而社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多。6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他们认为什么专业都有利有弊,对于就业前景而言,都是相对的,与其他专业差不多,没什么好与不好的。还有10%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因为他们认为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技能。就业时会有很多限制,因为除了英语,他们什么都不会。

2 就业去向

面对选择在何地就业,同学们的见解也有不同。有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回到家乡的,内地省会城市的,还有选择欠发达地区的,甚至是偏远地区的等等。40%的同学希望毕业后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他们的理由是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选择空间大,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生活可以享受更好的设施,能够及时的掌握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人生。35%的同学选择在二三线城市,选择这一选项的原因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中,生活压力大,节奏快。这些学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慢一点,在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强调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的满足。虽然二三线城市有些设施不如一线完善,但还是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相对而言,生活压力较小,节奏较慢。20%的同学则选择回到家乡或是离家较近的城市。这一选择大都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几十年计划生育工作的的实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一代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留在自己身边。虽然不要求一定回家乡发展,但是希望离家越近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责任感也在增强,即使想去远方,也放不下独自在家的双亲。当然,还有些同学选择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他们认为在那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艰苦的条件可以更好的锻炼人,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3 薪金期许(就业前期)

关于这一问题,共设置了5个选项,分别是A.1500以下,B.1500~3000,C.3000~5000,D.5000~7000,E.7000以上。对应选项,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选择的比例分别是2%,33%,45%,17%,3%.在答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薪金的期许多集中在B,C两个选项中,这个定位基本符合市场所接纳的薪金范围。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有着越来越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自大,好高骛远,对于自身的评价以及对社会市场就业形势愈发的客观。除了薪金期许问题,问卷中还出现了可接受的最低薪金问题,同学们大都选择1000以下,1000~2000,2000~3000,从这一问题也可以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初期的薪金要求并不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先就业成为首要任务。

4 就业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就业领域越来越广。其中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外贸,翻译,旅游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等。语言专业一般都是女生居多,我校英语本科专业也不例外,男生较少。一般女生都希望工作比较稳定,风险小,所以选择在学校,教育机构或是事业单位工作的比重大些。其次,就是去外企,从事外贸,翻译等工作。

5 就业时的心态

面对就业的多方面选择,就业时的心态很重要。根据回收的问卷回答情况,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社会上人才济济。还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些同学受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必须要找个好工作。但很少有同学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优越感。

6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就业时很可能会遇到专业不对口,很多工作岗位与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专业不一样,这时,你会接受吗?对于这一问题的选择,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接受。虽然也有选择拒绝或是观望的。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的就业观多是务实主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代所具有的特性。

当然,除了毕业以后找工作,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有些同学表示,希望毕业以后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在家乡或是一些地方办辅导班,联系其他专业的同学,建立一个综合类的辅导机构,逐步发展事业。

篇7

论文关键词:畜牧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

1 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英语学习焦虑;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6-02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独立学院的发展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尚处在摸索与发展的前期,因此笔者结合三者的实际情况,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做了一份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研究。

一、焦虑基本理论

1、焦虑的定义及分类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S・弗洛伊德是最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并探讨焦虑问题的人。他,焦虑是受压抑的libido 的一种发泄方式,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冲突的结果。当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致不能用习惯的方式应付时,就会造成精神创伤。弗洛伊德把这时体验到的不愉快情绪状态和精神创伤定义为为焦虑。而英语学习焦虑指的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根据Horwitz(1991)作出的焦虑分类,本文将语言学习焦虑的产生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交流焦虑、考试焦虑、课堂焦虑以及负评价焦虑。

2、焦虑的触发条件

首先,根据H・S・沙利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订以及理解,他认为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焦虑。其次,仇德辉先生在其所作的《统一价值论》中认为,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人们就会对该事物产生的不安。这种不安情绪也就是焦虑。最后,依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当外界所给予的惊吓与自身的抗压能力不能达成平衡,通俗的说,也就是事情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焦虑。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调查

本小组对共266名来自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参与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工具是Horwitz编制的调查表FLCAS。该问卷由25个问题构成,包括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考试焦虑和课堂焦虑四方面内容。问卷的内容使用中文,由小组成员在课间时间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287份,回收266份,无效问卷21份。然将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 10.0进行分析。

焦虑类型 平均数 焦虑度

交流焦虑 3.44554455 偏高

考试焦虑 2.91683689 中等

课堂焦虑 2.40484048 中等

负评价焦虑 3.551988019 偏高

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焦虑与负评价偏高,考试焦虑与课堂焦虑相对偏低。

三、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从上表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对英语课堂与考试的焦虑程度偏低,结合焦虑的触发条件,可以得出三种可能。

1、课堂与考试在将来的价值并不会明显的降低,也就是说:课堂与考试(偏向内的学习方式)在独立学院大多数同学对自身未来规划中所占的价值量并不是很大。

2、课堂与考试的内容已经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了满足,通俗的说;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同学们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所单方面教授的知识以及考试、测试上所运用的知识)程度已经足够在社会上使用了。

3、课堂与考试的内容与难度完全在大部分同学的可承受能力内,课堂活跃、考试简单,同学们不会为此产生焦虑。

根据参考文献,第三个原因出现的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而学生在英语交流以及负评价(偏向外的学习方式)的焦虑程度偏高,结合焦虑的触发条件,我们也可以得出三种原因。

1、交流和正面评价需要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也就是交流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和训练以达到认为满足自身社会需要的程度,并且未能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2、交流能力与评价在学生对将来的计划中占有一定的价值量,既该事物价值(相对于考试与课堂)会增高。

3、多数学生认为,环境在交流能力方面的需求大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既自身程度与环境期望存在差异)。

四、克服英语学习焦虑的对策

鉴于本文将要论述的则是其特殊性――独立学院人群的语言学习焦虑,因此,拟对该框架进行分析。我国独立学院尚处在摸索与发展的前期,笔者认为建立符合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是独立学院发展的趋势,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在时间上,独立学院的在起点与成长上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处在相同的时间轨上。其次,人群基础上,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具备刻苦专研等良好习惯的学生相对较少,易于培养介于知识型和完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最后,在发展空间中,课程体系不完善,与母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拥有充足的对专业化、应用化方向的调整以及完善空间。所以,独立学院的转型方向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应以此大趋势与环境开展。

在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定位方向与学习焦虑的原因,问题的解决方向也就逐渐清晰了。

1、因地制宜。在内容上,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在设置专业英语(如农科英语、物流英语、会计英语等)的基础上,适当关联与学生本专业有联系的专业英语(如制药英语与化学英语、机电工程英语、纺织机电英语与自动控制英语等)进行浅层次的、多方面的学习。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创造适量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场景进行模拟交流。

2、因材施教。在考核制度上,减少考试类活动在学生期末总评分中所占的比例,提供更多的课外应用渠道(如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话剧表演和专业调研英文展示等)。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按照合适的比例加入总评分。使考核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课堂与试卷上。

3、正确看待语言学习中的焦虑现象。英语学习焦虑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阶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学习方式的进步,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普遍存在的矛盾。适度的英语学习焦虑会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独立学院设施与教学资源的逐渐完善,经过不断更新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改革,会形成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语言教学结构,把语言学习焦虑限制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害程度最小的范围内。使其不再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阻碍。

参考文献:

[1] Harry Stack Sullivan.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仇德辉 统一价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 Horwitz,E.K.(1991).“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In Horwitz E.K.&D.J.Yong,eds.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J].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37-39.

[4] Young,D.J.(1991).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The Modem Language Joumal,75:425-427.

[5] 陈小虎 吴中江 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06).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类招生;地方普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给更多的学子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报告》)已于2006年9月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指导我国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重要报告。

在目前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形势和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如何调整培养模式,突出特色,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改革命题。

2目前形势与问题

2.1办学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率先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开始,早期计算机本科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20世纪90年代提出“宽口径”人才培养思路,计算机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迅速发展,国家又批准设置了一批新专业,在本科层次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专业有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还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初,本科学校679中的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仅仅经过短短的14年时间,2008年已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仍然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目前,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地方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

随着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招生高校数量和在校总人数的增加,地方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却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开办专业伊始,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剧增;至今,由于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竞争力优势不强、就业状况达不到期望值等原因,各地又开始纷纷压缩招生规模。

2.2教学状况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等问题。

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和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对计算机专业的自豪感和兴趣丧失,选修外院系第二学位专业人数比例较大。

不遵守现有教学计划,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情况较普遍,质量无监督控制。调整教学内容的现象严重,教学过程和质量处于失控状态,无法达到应用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要求,教师对专业基础课把关不严,致使学生学习理解计算机课程的能力普遍不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不重视计算机专业文化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很多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外专业转行过来,对计算机历史和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指导重视不够。很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大学毕业时,对计算机认识和了解还是模糊的,在就业方向选择和走向现代信息化社会时无所适从。

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普遍存在着忽视英语、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多数学 生只重视就业需要的专业课,甚至只愿意学习软件开发工具性的课程,其结果则表现为发展后劲不足现象。

专业课程特色不明显,选修课的方向引导性作用弱化。专业课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学校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的设置流于形式,几乎都成为必选课,学生失去选择权,方向引导作用不明显,反映了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不高。

2.3就业考研情况

2000年前,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2000年以后,尤其是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市场步入“买方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IT产业的年增长率已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和竞争就业岗位现象更为突出,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就业格局逐渐明朗。近几年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地方普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多集中于学校当地与周边地区的非IT性质的私营企业,从事着计算机相关工作,或者完全与计算机学科无关的工作。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起薪大幅下降,成为就业市场上一大焦点。

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使得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大增,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考研学生人数巨大,生源和教学质量参差不一,从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起,国家教育部把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合并成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和统一考试,这将对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3教指委的专业方向建议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的现状,《报告》明确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三种类型、四个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每个专业方向给出了专业规范,详细描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建议开设的核心课程。在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且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

3.1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学科,包括它们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与课程体系包含14个知识领域和15门核心课程,见计算机工程是研究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实现、开发和应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高级专门人才。着重于理论与工程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课程体系包含18个知识领域和16门核心课程,也见表1。

比较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的核心课程,有11门课程是相同名称,只是课程的执行学时和包含的知识单元略有不同。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都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3.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一门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软件工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和较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重视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包含10个知识领域:SE-CMP计算基础,SE-FND数学和工程基础,SE-PRF职业实践,SE-MAA软件建模与分析,SE-DES软件设计,SE-VAV软件验证与确认,SE-EVO软件进化,SE-PRO软件过程,SE-QUA软件质量,SE-MGT软件管理。共设置了27门课程,如图1所示,并分成A、B、C、D、E共五个模块。

在模块基础上形成四个可选参考教学计划,分别为A+C+D、A+C+E、B+C+D和B+C+E,每种计划平均课程数目一样,包含19门课程。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时可只选其中一组实施。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

3.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与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学科,涉及对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与产品的选择、评价、拓展、集成、应用与管理。培养具有如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并能有效地实施;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该方向有12个知识领域:IT-ITF信息技术基础,IT-HCI人机交互,IT-IAS信息保障和安全,IT-IM信息管理,IT-IPT集成程序设计及技术,IT-NET计算机网络,IT-PF程序设计基础,IT-PT平台技术,IT-SA系统管理和维护,IT-SIA系统集成和体系结构,IT-SP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IT-WS系统和技术。15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导论,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入门,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平台,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连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社会信息学,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本专业方向的绝大多数必修课程都含有实验环节,一部分知识与技能更适合通过实践教学(而不是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四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各有侧重,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注重计算机的科学理论掌握,计算机工程偏向计算机的硬件实践,软件工程偏重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则适宜计算机的系统集成。

4普通高校教改措施

本科计算机教育中,目前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有一定的差异。

按大类招生是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而不是按专业招生。学生在本科阶段前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按大类招生能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

地方普通科研教学型和教学型的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立足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型或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可结合教指委计算机专业规范和大类招生,建立以平台加模块的“2+2”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涉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内容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4.1培养目标与方案

在充分评估社会或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目标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本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据此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方案。

由于历史原因,普通大学计算机院系一般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计算机专业。依据教指委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和专业规范,可有两种方式改革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方案一,把几个专业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争取在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三到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招生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统一招生,前两年是统一培养,但到后两年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

方案二,保留原来的专业名称,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设置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修改为与专业规范大致相同。招生时,可按照各自专业招生,前两年仍是统一培养,到大二学年末则允许学生重新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在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培养。

两种改革方式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大类招生下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在高年级分流学生,使得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求知思路和学习目标,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4.2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目标:合理组织知识体形成一门门课程;合理安排课程数量与课程学时,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素质训练。

为了配合培养方式的改变,必须制定拓宽专业面和增强适应性的教学计划。把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构建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平台课程是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类的课程组成,包括思想品德、政治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电工电子、经济管理、某些跨专业选修课等理工类学生必修的课程,这类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管理,课程由相应的院系派教师教学完成。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指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由四个专业规范所建议设置的核心课程的基本和共有部分经过适当抽取和组合形成。根据本文第3部分分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相同核心课程有11门,软件工程不仅有计算机科学优先课程模块A,在其他模块也有与计算机科学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而且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其他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可由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部分核心课程构成,具体的可在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中选择,并形成对应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由代表各自专业方向的方向特色课程和高级课程组成,也包括专业的综合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采取“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前两学年按大类实行基础平台教学,后两学年按方向实行模块教学。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前两学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安排在后两学年。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大部分安排在前两年,少部分作为共同开设课程可在大三上学期完成。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在基础平台课程教学中,可实行以外语和计算机编程为试点分类施教;在专业方向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给优秀本科生选配导师,培养各类不同的人才。

4.3课程大纲与建设

在院系和专业教研室的两级层面上,应组织教师认真研读专业规范,学习体会专业规范中对知识领域、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每门课程都要精心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并能根据专业发展进行适时调整。课程大纲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应对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各种先决条件(比如先修课程)以及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衔接问题做出准确描述。

核心课程的大纲编写教师应消化吸收规范中的课程描述,结合自己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乎规范的详细教学大纲。非核心专业方向课程的编写老师宜结合学校的行业背景,调查本地区需求和毕业生流向,制定有针对性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

要强调教学大纲的严肃性。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宜由相应的课程大纲编写教师完成,非编写大纲的其他授课教师也应严格按照课程大纲组织教学。

应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尽量选择国外典型教材和国内优秀教材,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应努力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能结合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适当组织力量开发和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能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并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4.4教学管理

计算机专业的大类招生与分类分层次培养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分管领导、教学秘书和专业教研室的教学行政管理基础上,对分离出来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需要增加独立的管理权限,从而形成相应的分类、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执行严格的教学工作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文档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科学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畅通,这样将构成合理的教学管理架构――即为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课程组,再加上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

分管教学的院系领导负责本科教学的宏观管理。

教学秘书的人数根据在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总人数而定,为1~2人,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

教研室分为两类,一是学科基础教研室,二是专业方向教研室。学科基础教研室由一批固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其主要精力偏重于教学和教学研究,学科基础教研室主任受院系委托全权负责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专业方向教研室则由在这个方向有一点研究基础的教师组成,可结合科研方向从事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专业方向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方向建设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管理工作。专业方向教研室之间是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既要共同支持学科基础教研室的工作,又要努力提高本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彰显特色,吸引学生选择本专业方向。

课程组是讲授同一门课程的若干教师组成,一般隶属于学科基础教研室,共同完成全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课程组中应确定主讲、辅讲和助教人员,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队伍。

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组成,负责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规划与教学指导。教学督导委员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负责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评价。

4.5教师配备

教师配备得当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能。适当分流教师,让他们到各自的岗位各司其职非常必要。在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有研究生学历,具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和能力,多不安心于教学,在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方面有欠缺,因此可发挥青年教师的激情和积极性,多在结合科研和专业方向教学上发展。中老教师职称较高,比较缺乏科研的原动力,对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敏感性略显不足,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往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但应该看到,他们具有很好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适合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也比较适合主持教研项目。

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一线教学的主力军,但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应安排有针对性、有相当规模和时间跨度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建立制度化的助教队伍,安排专门的资金和相应的岗位。部分助教岗位应该安排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承担,新进教师应在助教岗位上锻炼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确定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助教,各自遵守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职业规范。主讲教师集中精力上课,助教讲习题课、带实验、改作业,共同配合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从而能上好、上精一门课。

在学生专业方向的把握上,可以借鉴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由专业方向教研室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配备导师,从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5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全国招生和培养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地方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随着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结合教指委的研究报告和专业规范,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应调整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突出培养特色。在大类招生基础上,建立以平台加模块的“2+2”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分类分层次教学培养模式,是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蔡启先. 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3] 刘乃琦. 计算机专业(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5(12):5-8.

[4] 李明江. 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5]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8):22-26.

[6] 徐子珊. 以计算学科多样化应对IT 应用需求多样性[J]. 计算机教育,2005(12):45-47.

Research of Computer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Subject Enrolment

in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Ranking

CHEN Yong-qiang, LI Guo-yong, PENG Li-hu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073,China)

篇10

关键词:师范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弱势

新世纪扩招以来,全国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刷新记录,从2001年的115万到2014年的727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女大学生的就业难成了热门话题,而在传统师范专业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也逐渐突出。虽然有些师范专业女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和面试成功率上都低于男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1.师范专业本科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现状存在性分析

当今女大学生在师范类院校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据统计福建省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专业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平均在65%左右,教育、语言类师范专业甚至达到90%以上。以2011年福州五城区教师招考为例,数据显示,本次招考新招教师594名,男教师只有55名,比例不足一成,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因此,教育部门为平衡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男女比例,提出教师招考中对男性报考者适当放宽条件,对男性报考者倾斜等优惠政策,这无非对于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的竞争。

本研究给师范专业本科女大学生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96.25%。调查结果发现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的社会文化偏见观念、社会规章制度不完善、用人单位对培养女大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在师范院校层面,学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同社会需求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就业指导不到位;女大学生自身中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弱势,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等原因,使得当今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问题,虽然有些师范专业女大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于男大学生,但没有正确把握就业心理和就业价值导师制没有登上理想的讲台。

2.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现状缘由分析

2.1 社会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1-2]。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不断增加,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无论是公立、私立学校或教育机构,都更加倾向于招收男教师,认为男教师更有自主分配的时间、更有想法、更有担当。调查结果显示26%的女大学生经历了与家庭对她们所抱有的传统角色期待的冲突。

我国现阶段男、女老师比例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面对男老师资源如此匮乏的现状,在教师招考过程中,师范类本科男、女学生能力旗鼓相当,甚至女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都略胜于男生,男生的录取率都更高。并且近几年教师招考量的形式是笔试另加片段教学和说课,但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面试对于考核一名优秀的教师过于主观。调查问卷统计显示72.56%学生认为面试过于主观;66.23%认为面试中考生既不能很好的展示自身优点,也容易隐藏自身的缺点,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73.58%认为对于师范类本科女学生而言,她们既要与师范类的学生进行竞争,还要和非师范类的学生进行竞争,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临场的发挥不足,就与教师这个行业失之交臂,沦落为失业大军里的一员。

2.2 学校根源

2.2.1 师范院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矛盾显著

高校不断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但社会中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呈现同步增长。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大军增长迅速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以往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直线增长,而社会中人才总需求量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3]。近年来数以百计的师范类女大学生毕业后共同竞争一个岗位的例子层出不穷,64.12%学生认为公立学校的招考比例在1:50是合理范围,42.55%学生认为即使招考比例为1:100也愿意参加招考。

2.2.2 师范院校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当今师范类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还是注重理论的学习,教师技能技术问卷调查显示:师范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真正实现动手操作,走上讲台,身临其境,模拟教学的机会十分有限。调查表明61.24%学生认为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理论高于实践、实战经验偏少、教学技能不扎实等问题;54.12%学生觉得自己动手能力逐渐下降,所学理论和现实脱节,虽专业成绩优异,但在招考环节中派不上用场,导致自身失去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

2.2.3 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高校就业指导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关键性引导作用。然而大多数高校大三才陆陆续续开展教师招考的讲座,而其相当一部分是以营利为目的培训式讲授,真正具有实际性、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少之又少,导致师范类女大生在就业过程总走弯路。调查问卷显示有66.21%的学生认为择业成功与受过择业方面指导和训练关系密切,有47.85%的学生不满意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此外,师范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特殊心理、技巧、素质等的综合培养,因此师范类女大声就业弱势进一步加剧。

2.3 自身因素

在全国妇联所做的一份调查中显示,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60.5%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有35.5%选择中小城市,只有4%选择乡镇[4]。女性特有的感性思想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优劣,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和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师范类本科女学生而言,她们不甘于到农村、小城镇的学校当老师;千军万马挤进大城市就业,又将面临与更高学历的研究生竞争。近年来大城市招聘教师也趋向高学历,博士生进入小学任教屡见不鲜。

调查表明,全国六所部署重点师范学校每年本科免费师范生就业率都将近100%,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本科毕业生就业后对所从事职业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0.78%,表示不满意的仅有2.01%[5];而对于普通师范学校,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本科毕业生就业后对所从事职业表示非常满意的仅有6.87%,而表示不满意的却有12.17%[6]。

从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毕业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都望而生畏,由此产生对于失业的恐惧和自卑的心理,从而影响她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自身角色的设定。据不完全统计,5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70%的女大学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存在“很歧视”或“比较歧视”的现象[7]。

3.提高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增加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3.1.1 用长远发展眼光实现就业

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不应该只为“井底之蛙”,要积极开拓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就业过程中,除了要有发展的眼光,同时也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学会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自身的就业选择进行评估。例如,对于很多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目标单纯局限于大中城市中小学的就业岗位,而忽略了小城镇甚至农村中小学的就业岗位。设定过高的就业目标,无形中就让可选择得就业范围变小了。所以,普通师范院校女大学生,适当的放低自身的就业目标,降低预设的期望值,就业空间、时间跨度大了,选择范围多了,就业成功的机率提升了。

3.1.2 化劣势为优势,实现合理定位

在看到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肯定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例如,男性在专业能力和体力上,相对于女性会略胜一筹,但男性在细心缜密上,却不如女性,所以,女性虽然不适合从事高强度工作,但却适合高精度工作[8]。由此可见,男性在就业中存在的优势也并非绝对优势,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早的根据自身情况,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摸清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待人处事素养、就业面试技巧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就业竞争软实力,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发挥优势,合理定位,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1.3 武装自我,用能力说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不招聘应届女大学生的前四位主要原因依次是:没有适合岗位占18.88%,领导决定占14.56%,生育影响占13.28%,能力较男生不足占12.65%。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文化偏见,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不应只停留于强求社会公平的情绪中,而是要进一步用知识、用能力武装自己,要有突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要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动手能力,优秀的组织才能,多参与学校课内外各种形式的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全方位立体型人才,为未来储备资本,为更好就业打下夯实基础。

3.2 提高全方位综合能力

首先,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文化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偏见,社会相关单位、政府要对招聘单位起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不断追求最大限度的男女平等,弱化招聘单位对原有观念的根深蒂固,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其次,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时,从就业心理上,要指导女大学生尊重男女差异,积极平衡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压力,不要“眼高手低”,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能力上,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市场、就业前景、就业热点、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评价体系等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强化自身软实力,从而使女大学生更具核心竞争力。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女大学生走进更多优秀女教师和成功女企业家,吸取更多成功经验。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都认为“实践能力”在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占了29.58%,其次是学习能力占了23.25%,工作适应能力占了19.58%,心理适应能力占了14.04%,团队协作能力占了13.25%。

3.3 师范类院校课程优化

对于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和目前开设情况的调查和座谈中,85%以上的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认为目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9]。

一是强化就业指导,重视实践环节。各个高校应该都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从低年级就开设。该课程不仅要从理论上夯实学生的就业理论素养,更关键是要强化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同身受,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各个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不同要求,使其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二是转变传统模式,尝试因“女”施教。各个高校可以改变原有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女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设更多课程和在专业培训上更具有弹性,将师范类本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纳入就业的整体规划中,提高全社会对于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

3.4 营造公平竞争的和谐就业平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刻提到“和谐”一词,而当今就业市场更需要营造公平竞争、和谐进步的平台。招聘单位不应该被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所束缚,要开阔视野,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对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中,不能只局限于考虑她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劣势,更要看到她们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男性的就业优势,注重考量她们的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此过程中,在招聘单位对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逐步肯定中,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就业就会呈现出新局面,社会各界减少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进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9]。(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徐 毅,汪 兵.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困境分析与对策[A].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08.5.

[2]王春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5.1.

[3]叶文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7.

[4]田淑梅.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教育教学评论.

[5]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6]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7]于凯.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D].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