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内容范文

时间:2023-04-03 19: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原课文内容

篇1

【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的学生正是生长在这美丽的巴尔虎大草原的所以他们更能体会老舍先生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生动情景,更能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学会和同学有效地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1. 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1. 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2. 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

【教学工具】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让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  丘  绣  柔  勾  翠  叹  陈  尔  

洒  隐  裳  飘  拨  寂  蒙  摔  蹈

2.给生字注音、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3.学生在导学案上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一、导课

1.提问导入:

刚才我们听得这些歌曲你们觉得怎么样?

都是歌唱什么的?

那我们正是生活在?

我们的家乡风特别?

我们的人民非常?

2.那这是我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和体会,这节课我们跟着第五课作者老舍先生去感受一下,他首次拜访巴尔虎大草原时是何感受。(板书课题)

3.人物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整理课前自学材料。

四、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两遍。

2.认读生字组词 ,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 展示朗读能力。(指名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受?

六、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七、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八、板书设计:标题

民族团结

【学习过程】

5.《草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3. 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4. 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二、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   丘   绣   柔   勾   翠   叹   陈   尔

洒   隐   裳   飘   拨   寂   蒙   摔   蹈   

2.给生字注意、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3.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三、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一遍。

2.认读生字组词 ,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

四、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怎样的体会?

五、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六、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5.《草原》(训练单一)

1.看拼音写汉字。

      róu             cuì            shang

   温(     )     (     )绿     衣(     )

      jì            měng           shuāi

  (     )静      (     )古      (     )跤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隐    (      )      蹈    (      )      绣    (      ) 

稳    (      )      稻    (      )      锈    (      )

篇2

一、重视使用多媒体范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除教师范读也要重视多媒体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多媒体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多媒体配图的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轻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并结合多媒体的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的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多媒体配合得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和多媒体多姿多彩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可采用多媒体中的原文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的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的表达出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的确切,说的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展示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的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草原的美丽画面和悠扬的蒙古歌,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并使用多媒体中的技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指导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篇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的将来发展也大有裨益。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旨在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建立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幻,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授知识、丰富课堂、培养学生的重要工具。

1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旨在以浅显的内容讲述深刻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更为理解和思考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而这对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搜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堂时间和教师搜集资料的能力的限制,教师在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程标准未规定的内容时,往往一笔带过,草草结束,因而容易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的状况。同时,教师单一的引申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形成偏好听讲的思维。多媒体的辅助丰富作用,恰好将教师空泛讲解的缺陷弥补。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整理成视频或图像资料进行播放,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帮助下,更为直观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文章作者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散思考。在多媒体的辅助丰富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活力也被释放出来,从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笔者在讲解《草原的早晨》一课时,许多学生其实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只能够凭借想象,但过于空洞,且没有实物进行参照,因而教学进展缓慢。笔者在课前搜集了大量与草原有关的图片,以及关于草原的电影和音乐,整理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里,春天的草原好像是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牛羊在草原中穿梭嬉戏,偶有牧民哼着歌儿扬着马鞭,在草原上自由驰骋,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喜悦的笑容,远处蓝天与绿海连成一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一切美得不像话。学生惊叹于草原的美好。视频结束后,播放的是南北朝时期流传的民歌《敕勒歌》,学生跟着多媒体播放的文字也缓缓念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丰富作用,学生对于草原有了更为直观和更为立体的印象,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如“铺满新绿”时,学生能通过回忆视频中的草原景象而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丰富作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2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实行的目标。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是需要学生学习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当中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的造句等方法强行灌输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虽然记住了,但是无法很好地运用。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也容易喘不过气,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掌握正确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细节把握词句的意思,从实践合理运用词句。多媒体的辅助理解作用,通过与词句相对应的图片或视频,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将有难度的词句转换到学生理解范围内,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笔者在讲解《梅兰芳学艺》一课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梅兰芳勤学苦练、不惧失败的精神,同时学会掌握“世界闻名”这一词语。首先,笔者在讲课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梅兰芳唱戏的视频,询问学生观看之后的感想;学生纷纷表达了对梅兰芳的感受之后,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述梅兰芳的生平,并重点讲述梅兰芳小时候因为资质差而被老师劝退,但没有放弃坚持学习京剧,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事迹。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梅兰芳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重大奖项以及国家著名京剧大师等人对梅兰芳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了“世界闻名”的含义。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和图片感受到了梅兰芳的人格魅力,同时对“世界闻名”这一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理解作用,不仅弘扬了中国国粹的魅力,结合课文内容展现了梅兰芳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启示,学会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勤能补拙”的道理。

课后,笔者还让学生搜集“世界闻名”的近义词,以及符合“世界闻名”的名人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功能,进行名人搜集比赛,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协助合作,互助进步,在自主思考、合作、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丰富学生视野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是如何在破棚了反复进行试验的视频,从中认真体会和感受玛丽·居里不怕累,不怕脏,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提炼出很小的一点儿晶体镭的执着精神。如果没有这段文字的视频,学生通过读课文去理解,显得很枯燥,也没有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些学生无从看到的视频和图片,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通过多媒体投影等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理解一些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增强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和无限奉献精神的赞美,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多的了解。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创新。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方式不同,它将课本上的内容幻化成图像、音频或视频,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得更为立体、直观。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难词、生字的写法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背景和词义解释等,都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下一一化解,变成与学生发展思维相符合的东西,与时展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感情,从而将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活、活泼起来,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篇4

(贵州省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瓦店小学 5532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5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语和句子,背诵第2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引导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大草原很美丽,大草原很广阔。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大草原是怎样的一个草原?(录音)

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师:看看还有哪句话更准确些呢?

生: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板书)

师:是呀,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原很美丽?同学们想想默读课文都有哪些要求呀?

生:不出声。不许指着读。要用心去读。脑子里要想着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默读课文的要求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呢?

生:草原的野草、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

师:我们看看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图片)

师:体会带点的词“满眼、铺向”。

生:“满眼”说明除了天是蓝的,其余的全是绿色。眼睛里全是绿色。哪都是绿的。“铺向”感觉就像地毯一样铺向远方。

师:从这我们能看出大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生:很绿。

师:草原的草除了绿,还有什么特点?

生:还很茂盛。

师: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呢?

生: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你此时看到了如此广阔的大草原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想说什么?

生:大草原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像铺了绿色的地毯一样。大草原像茫茫的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草原的草好绿啊。

师:大草原是那样广阔,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先指名读,师生评价,练读,再指名读。(满眼、铺向、平原、山岭、深谷、青草)要重读。

师:大草原因为草绿、茂盛而美丽,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草原的美丽?

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图片)

师:体会带点的词“嵌着、映出”。

生:妈妈戴的钻戒上面就镶嵌着钻石,湖水就像钻石一样镶嵌在草原上。

师:那怎样体会“映出”呢?

生:说明水很清,能照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师:大家齐读这句,看看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把湖水比喻成宝镜。

师:湖水和宝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神话中的宝镜是什么样的?

生:它们都很亮。神话中的宝镜很神奇,会放光。

师:是呀,湖水就像宝镜一样太美了,除了有湖水还有什么呀?

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师:你怎样体会各种各样?

生:有很多种。

师:都有哪几种呢?

生: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师:你怎样体会阵阵清香?

生:随着风阵阵吹来,散发着阵阵清香。

师:大草原是那么美丽,我们怎样能读出它的美丽呢?

师:指名读,师生评价,自由练习,再指名读。出示提纲,练习背诵。齐读,边读边想象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音乐)

师:我们知道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齐读这句,这是一个过渡句,上一段写了草原的美丽,下一段写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到。

师:你看到了怎样欢腾的场面呢?

生:有雄鹰、百灵鸟、成群的牛羊、小马驹、黄羊、牧民骑马。

师:看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图片)

生:矫健的雄鹰,小马驹在吃草,牧民在骑马,成群的牛羊在吃草,还有一个个蒙古包。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这欢腾的场面的?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们一起伴随着那美妙的音乐再次走进大草原。(图片)

师:刚才我们一同走进大草原,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草原太美丽了,我也想去看看,很想去那骑马,想看看那的蒙古包……

师:是呀,草原静是美的,动也是美的,草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美的。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地方的景色都很美丽。出示图片。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祖国北国的草原风光。

五、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篇6

一、注重词句训练,带动阅读活动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从这样的逻辑来看,便蕴含了强烈的承上启下思想。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教师可以借助于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理解,进而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活动中来,也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感悟课文。比如,在对《草原》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章重点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选择以读代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描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的词句有那些,同时做好标记。教师的深情朗诵,再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迅速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一系列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并且也找到了“是……也是……”、“既……又……”、“连……都……”等的句子。如此,学生便迅速且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美丽风光,对草原的美好风景不禁产生向往之情,此时教师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齐读并思考课文其他问题,学生因受到之前教师深情朗读及对草原美好景色的向往的影响,朗读的起来兴致勃勃,深情而动人。如此巧妙的过渡引读,感知文本,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与思想感情,并且起到了顺理成章带动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承接阅读内容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让阅读衔接更加自如,阅读活动更加高效。培根说:“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在语文课文中,编撰人员为大家编排精读与略读这两大类的文章内容。所谓的略读就是对课文加以粗略的、迅速的浏览,包括了文体、作者与说明等。略读文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总体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但是精读则要求小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研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注重语境的结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含义。其中精读的方法包括有:品读、诵读、写心得体会等。教师应该灵活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有目的的对课文进行阅读,促进阅读实效性的提高。比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不理解之处、关键字词句、文章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批注,同时相应地做好笔记。这种方式的阅读具有很强的衔接性,承上启下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变得秩序井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阅读过渡的开放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需要充分放手,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完全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将自己的思维判断及情感活动融入到阅读中,从而深化自己对各种文本之理解。显然,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课文,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此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的阅读过渡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在对《云雀的心愿》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如果有,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

学生立即开始议论开来。

生1:我的心愿是能够天天见到蓝天碧水。

生2:我的心愿是老师能够带我们去春游。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想法。那你知道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然后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进行思考,而后再把云雀的心愿吐露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云雀心愿的由来,以及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具体心愿。此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说:同学们,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你们有谁知道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一来,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过渡语”的巧妙,使学生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即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我在引入课文时,利用电教媒体首先展现了一个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村前河水清澈 ,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天润的小村庄。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美。然后,我又把山上,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同学们都说“不美。”最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同一个小村庄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区分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8

生境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理,学生对知识也较为渴望。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分析讲解课文时,利用网络这一技术手段,通过投影方式、音乐方式、视频方式等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进而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草原的早晨》这篇文章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找一些与草原有关的视频资料,再配上音乐,草原上的景象是马在奔腾。让学生通过所找的资料体会草原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山区学生,他们没见过草原或者是电视上也不曾见过。所以,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若是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文章,他们往往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在视频播放之后,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魅力所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又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一些动漫材料,接着再找两名学生做角色扮演工作,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扮演“狐狸”的那名同学应当想尽办法让“乌鸦”说话,如果“乌鸦”说话了,“狐狸”就成功。“狐狸”可向“乌鸦”提出问题、说好笑的事情使它开口。而“乌鸦”要做的就是不上“狐狸”的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投影这一技术手段向学生讲解文章意思,而学生的角色扮演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二、借助网络实现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模式强调同学间的激励以及评价学习,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并且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讨论中。同时,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进行经验的分享交流,激发学生争论的本能,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获得自身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在分析《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时,可以事先找有关太阳能、台风、龙卷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些资料,感受各自威力,在看完视频后,询问学生哪个本领更大。这样,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不同意见,进行激烈争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文学习,课文讲解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情景下太阳和风的各自的优势。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太阳和风的各自的“本领”,在争论环节中实现同学间互动,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三、借助网络实现师生互动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一、详细解读课文,激发想象力

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发挥学生想象力。例如,学习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时,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轻轻地对学生说:“江南大地,春光无限。你听,处处莺歌燕舞,那是春的声音;你瞧,到处是绿叶红花,层层绿叶与朵朵红花相互映衬,那是春的信息;你看,紧紧相连的水乡村落,青山城郭,还有在风中飘动的酒旗,那是江南的缩影;那许许多多庙宇内的楼阁,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学生的头脑中浮现相关画面,继而进行联想,激发了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晏子使楚》一课的第二至四自段是一段很普通的文字,但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读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有的学生体会到了晏子能言善辩,有的体会到他的爱国精神,等等。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迷人光彩。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意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这堂课上,我是这么把生本理念落到实处的: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生活情境,训练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写景的课文,就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草原》一课时,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草原美景,在脑海中绘出一幅一望无际绿色草原的画卷,这时对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的一段就不用多说,学生便能感受到那儿的美景,把文字化为图像,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想象后,学生再读、再说,与身边的绿草地比一比,感受就更深了。学生对优美句子感兴趣,就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生活中能运用优美句子说上几句,习作水平也会提高。其次,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形形,同是喜欢第二自然段,原因却各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由课文内容联想相关现实,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敏锐地捕捉它,并予以引燃,通过真诚的夸奖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互动、碰撞的机会,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超越课前预定的目标,得到始料未及的收获。“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再如小学课本中有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言虽尽而意未止,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而奇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这样,学生思维会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管对或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进行分角色朗读,丰富想象力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想象力可能会出现一次次飞跃。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而扮演角色和想象力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孩子在扮演角色时,可以自由地实践、尽情发挥创意,这就是想象力萌芽的时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在情境中想象。小学生喜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脑中映现出来,再让学生演一演,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演一演商人与老人对话的过程,时刻提示学生表演时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用心体会,发挥想象,进一步感受到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新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想象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节奏也日益加快,因此,关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叶圣陶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中提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要使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开启知识宝库,指导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开设预习课,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适当加上批注,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读书习惯。

二、照抄知识要点,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通读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析读课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启迪思维,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赏读课文。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色。”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围绕预习重点,设计预习提纲。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把预习重点贯穿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感。教学《古诗两首》教师可设计以下预习提纲:①读。读《咏柳》。可放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注意句末诗韵。②想。注意对关键词“妆、绿、裁剪”的理解,想想诗句意思,弄清大意。③议。同桌互议,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提出疑难,想象、领悟诗的意境。④诵。朗读,背诵。⑤写。默写。⑥用。回顾预习过程,并用这一过程学习第二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