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7 13: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吟咏花木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吟咏花木的诗句

篇1

世界银行房改贷款项目市场销售商品房土地使用权处置问题,经请示市领导同意,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世界银行房改贷款项目市场销售商品房,要按规定土地使用权办理有偿出让手续并缴纳地价款。

二、凡未执行安居房屋价格并上缴市安居办统一办理销售手续的,均属于市场销售。

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在商品房销售前办理。缴纳地价款总额20%以后,发给商品房屋销售许可证,其余地价款在办理产权登记过户手续之前缴齐,但最长不得超过18个月。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写诗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诗词短小精悍,通俗晓畅,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有的蕴含优美动人的画面,有的富有清新高雅的情趣,有的包含意味深长的哲理,有的抒发纯洁真挚的情感,深受每一位学生的喜爱。我常常想,当学生有了一定古诗词的积累后,如果能学以致用,那么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我引导学生尝试写诗,由“动嘴”到“动脑动手”,读写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引导仿写。走出创作第一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尝试让学生练习写诗。记得第一次要求学生写诗时,大家都惊讶不已。原来学生背了那么多诗,以为只有古代诗人才可以作诗,没想到老师竟然叫我们自己写诗,能写出来吗?看出了学生的顾虑,我便因势利导:“曹操的儿子曹植在7岁的时候就可以七步成诗了……”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学生背完,我接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曹植更优秀,如果大家也能写诗,那该多好啊!”学生虽然大受鼓舞,但毕竟是第一次,即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像样的诗句,更别说作一首完整的诗。经过琢磨,我决定先从模仿古人的诗句开始。我找来了一段关于瀑布情景的录像,要求学生模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创作另一首《瀑布》。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同学完成了习作:“万里碧空白云飘,草儿吐芽花儿笑。遥看瀑布似白绸,信手裁来扮人间。”李白把瀑布比作银河,写出瀑布的壮观,这位同学把瀑布比作白绸,写出瀑布的轻盈、飘逸,恰如录像里的景观。当该生朗读完自己的“处女作”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学生踏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而激动不已。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仿写、接龙、填词等多种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逐步踏上神秘而又新奇的诗歌写作之路。

二、抓住契机。观察生活促创作

“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不竭的源泉。如果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那么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即使观察,可能也体会不到什么。应该从观察的兴趣和习惯着手培养学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促进诗歌写作。

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操场上活动课,无意中抬头一看,发现天上的云朵变幻无常,新奇独特。立即让学生仔细观察起云朵,看谁能以“云”为题材即兴创作一首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便想好了,诗是这样的:“似沙漠骏马奔腾,如草原牛羊嬉戏。刹那间千变万化,只留得白云片片。”多有诗意,该生将天空想象成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把云彩比作“骏马”和“牛羊”,不仅比喻恰当,而且形象生动。最巧妙的是云彩变化的速度之快被表现了出来。

我趁势引导学生:要想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必须时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有时甚至需要亲自去体验,才能为创作找到素材和灵感。以后,同学们就经常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作的范围和视野越来越广。有一个学生家的院子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片果园”,特别是院落棚架上挂满了绿油油的丝瓜,给他极大灵感。他经过观察体验后根据丝瓜生长的顺序写下了一首诗:“绿叶碧藤竞延伸,点点黄花引蜂蝶。待到成阴挂果实,正是盛夏鸣蝉时。”前两句写绿叶、黄花和蜂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片生机;后两句展开想象,由实到虚,别有韵味,最难得。我稍加评点,这首诗便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其实,学生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观察和生活体验,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创作的灵感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学生心中却有积蓄已久、不得不发的必然性,因而可以写出真实生动的诗句。

三、锤炼字句。培养能力促进步

锤炼词句,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共同要求:但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诗歌更加要求语言的含蓄、凝练。古往今来的诗作者,总是注重“炼字”、“炼句”,并且与“炼意”融合,力求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意象,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时,要揣摩、推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反复修改,尽可能用词造句准确、生动。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中的景物,展开适当想象,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不久,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了,她是这样写的:“春日百花竞相放,树木葱茏绿成阴。蝴蝶飞来展艳翅,人人都夸春色好。”我一看,发现诗中出现了两个“春”字,于是提醒她再把诗多读几遍,看是不是可以改得更好?该生一读就觉察出来了,她想了一会儿,把“春日百花竞相放”一句改成了“三月百花竞相放”。原来她在思考的时候想到了“阳春三月”一词,同时把第四句中的“都”字换成了“皆”,这样更加有了古诗的韵味。在看似容易的修改过程中,学生却经历了一次扎实的语言训练过程。再如另外两位学生创作出的诗句,显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一番工夫。一位写的是:“嫩草碧千里,陌上正花芳。蜂蝶慕幽香,翠柳映堤塘。”另一位写的是:“高山浮云风景秀,桃花含羞露嫩蕊。彩蝶嬉杏欢快舞,溪水清清海棠红。”第一首中的“慕”,写出幽香扑鼻;而“映”则写出绿柳倒影,妩媚动人。第二首中的“含羞”、“欢快”使人浮想联翩,兴致盎然。

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用词构思却各有巧妙之处,特别是在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上,几位学生都经过了仔细斟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不经过咬文嚼字,哪来的成功作品?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四、展开想象。尽情描绘诗中画

古人对想象不乏论述。陆机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们论述了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广阔性、快捷性及与具体物象结合的特点。诗歌是饱含想象、凭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古诗词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更没有创意。显然,想象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因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想象和联想,所以诗词创作练习更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渠道,其作用不容忽视。

在训练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模仿填词。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学生似乎写上了瘾,一首接着一首。起初,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创作出了一首《忆江南》:“春景美,百花竞相放。泉水清莹似珍珠,岸边垂柳映水中。游人乐不归。”格式正确,用语工整。学生凭借想象描绘出泉水、垂柳的色彩、姿态,人物的神情,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图画。接着,班上便掀起了《忆江南》热。写得较好的如:“祖国美,蓝天衬白云。鲜花香气满天飘,日出光芒耀四方。云海连群山。”“红日升,晨雾尽消散。彩蝶飞舞落花中,幼芽何时悄然出。今日春已来。”“泉水好,鱼藻映青天。碧波清凉光四射,岸边垂柳细如弦。能不爱三泉?”学生展开想象,用诗写景,以诗绘画,不亦乐乎。

除了学写《忆江南》以外,学生还尝试填写其他词牌。例如《相见欢》:“江南美景如画,人皆夸。湖水荡漾晶莹见鱼虾。柳抽芽,百花放,蜂蝶闹,犹如畅赏千古桃花源。”这首词是学生到无锡太湖游玩时创作的。再如《阮郎归》:“春花时节梨木园,空山不见人,此山花木知多少?只闻鸟鸣声,望山去,悲以代,只有离别情,大江浪花腾东去,却留儿女心。”这首词是学生畅游燕子矶时有感而发的。

篇3

关键词:桂花;咸宁;城市绿化

桂花是多年生长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树冠多为圆球形,长圆球形或扁圆形。整个树形浑厚丰满,叶色浓绿,郁郁葱葱,细枝下垂,婀娜多姿,形体十分壮观和美丽。桂花以其花香、色雅、冬荣、寿长而倍受推崇,有近20个城市将桂花定为市花[1] 。桂花寿命长、病虫害少、适应性强,是较耐寒的常绿阔叶观赏花木,在园林和庭院的绿化、美化、香化及装饰盆景上有特殊地位 。

桂花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众多民间传说相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个骨干树种。

桂花在城市园林中广泛应用,成为城市绿化中不可或缺的树种[2]。著名花卉专家王莲英对桂花的栽培和鉴赏做了介绍 [3];吕初泰《雅称篇》中介绍桂花的种植时写到“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画阁,宜重台,宜皓魄照枯枝,宜微扬幽韵”。

1 桂花在咸宁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咸宁是我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咸宁桂花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经历了一个由试种、小种、到大种的过程。1994年咸宁开始大量使用桂花树作为绿化树种,用于行道树种植,建成了一号路(现长安大道),温泉路等桂花街。1998年咸宁撒地建市后,确立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幼小苗木为二三十年以上树龄的大树,改在人行道上栽植为在街道绿化带、小游园、公共小绿地栽植。2005年,咸宁市进一步加强城市主街道、主环线绿化带和公共绿地建设,全力打造桂花城。

1.1 专类园绿化

2009年,咸宁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扩建潜山桂花园,旨在建成国际木犀属品种登录中心科研基地、湖北最大的桂花品种专类园、咸宁桂花产业研发中心、咸宁及周边城市金秋赏桂最佳休闲城市[4]。园区总面积10hm2,分为金桂区、银桂区、丹桂区、四季桂区和彩叶桂区5个小区。包括本地品种在内,共栽种桂花品种88个;其它木犀属植物品种4个。

在景观组织上,以主园路为轴线,将品种分区与桂花文化有机融合。园区从下至上,依次构建桂之源、探花问香、榜眼醉花、状元折桂4个景点,并用一条青云折桂路贯穿园区,寓示锐意进取、学有所成、仕途得志、飞黄腾达。

探花问香景点位于银桂栽植区,区内植有银桂品种群32个。用宋代欧阳修的《谢人寄双植树》咏银桂:“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榜眼醉花景点位于金桂栽植区,区内植有金桂品种群24个。有宋人洪适的《木犀》咏金桂:“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金桂栽植区的左侧是四季桂栽植区,区内植有品种群12个,有明代李东阳的《月桂》咏四季桂:“一月一开花,花开应时节;未须夸雨露,慎与藏冰雪。” 在状元阁后面是丹桂栽植区,区内植有丹桂品种群18个,有明代张新《丹桂》咏丹桂:“金风飘处识天香,清影分明栽魄光。莫向高枝轻易折,须知红是状元郎。”

1.2 古典园林绿化

桂花花朵繁密、花香清远,为“香花三元”之一,有“天香”之美誉。一般在门前对称种有两株桂花树,古称“两桂当庭”或“双桂流芳”取吉祥如意、万世流芳之意。在农家小院、学府大门内,常见的是将金桂和白玉兰和广玉兰对植,寓意为“金玉满堂”,有的把桂花、玉兰、海棠、牡丹,同植于庭院之中,取“玉堂富贵”之意,有的把桂花、玉兰、海棠、牡丹、迎春花同植于庭院内营造出“玉堂春富贵”的意境。在荷花池的岸边植上桂花,每到秋天,荷香温馨,桂香宜人,二者都清香淡雅,古称为“桂荷双馨”。桂花在咸宁绿化中的这些古典种植手法,既体现了老庄“天人合一”顺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又实现了人意和居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1.3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包括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地。咸宁是无园不植桂,无桂不成园。

1.3.1 人民广场沁香园。沁香园位于咸宁市政府前面、淦河岸边、咸宁大道西侧,是一座以桂花为主题的游园。 入园处有一块巨石刻有“天下第一香”。金桂园区石刻宋朱熹《岩桂》中的诗句“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银桂园区入口刻有“银桂映月”;丹桂园区入口石刻:“丹桂栖霞”;四季桂园区刻有李清照诗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内以丛植的方式,种植了110棵50年以上树龄的大桂花树,桂树丛间辅植了玉兰、海棠等春季赏花树种;枫香、鸡爪槭、无患子、银杏、卫矛、乌桕等秋色叶树种;枇杷、杨梅等夏季果木树种;柿子树、冬青、苦楝、南天竹、火棘等秋冬观果树种。

1.3.2 淦河休憩带。在市区淦河两岸,建有供市民游览、娱乐、锻炼、休闲的休憩带。城区淦河夹岸共植有桂花树2800多株(不包括作绿篱的桂花树),有30年以上树龄的大桂花树213棵(还在增植);其中60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46棵,最高树龄的是1棵150多年的清代桂树。

1.4 街道绿化

街道绿化包括城市道路、街头绿地。桂花可以抵抗多种化学烟雾,具有比较显著的环境保护功能。桂花在咸宁市道路绿化植物群落中出现的频率和数量都排在前列。其中,桂花路、文笔大道、金桂路、桂花街、咸宁大道90%以上种植的是桂花。值得一提的是,在咸宁大道植树龄30年以上大桂花树1000多株,在淦河大道,长安大道栽植大桂树1600多株,在文笔路植大桂树500多株,桂花西路植大桂树60多株,在温泉路移栽更换大桂花树250株;在新建成的10km太乙大道两旁全部种植的是10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形成了一条优美的桂花长廊。

1.5 庭院绿化

庭院绿化包括私宅庭院、居住小区、学院、办公场所、屋顶花园的绿化等。将桂花树丛植或片植在一起,形成了“桂花岭”,“桂花山”,其间或建假山,或缀奇石,林间摆放石桌石凳。进入桂花林间,仿佛置身野外,回归自然。桂花在庭院绿化中,可以根据庭院的大小,与其他植物搭配,灵活多变地营造出饱含深意的“春观花,夏纳荫,秋闻香,冬赏果”等景观效果。在小院落内,将金桂和玉兰对植,寓意为“金玉满堂”;在较大庭院中,将桂花与兰花、海藻、牡丹同植,寓意为“玉堂富贵”,再加上迎春花,就寓意为“玉堂富贵春”;如果在院角种上紫竹黄金间碧玉竹,佛肚竹,凤尾竹等竹类品种,则寓意为“玉堂富贵,竹报平安”。

1.6 桂花盆景

桂花树适于制作盆景的品种主要有“早花丹桂”、“九龙桂”、“柳叶桂”、“日香桂”、“大叶佛顶珠”、“月桂”等。也可根据需要,将桂花与流苏、云南黄馨、小叶女贞或古桩嫁接,或矮化,或造型后,再培育成桂花盆景。著名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曾题诗吟咏桂花盆景:“小山从桂林林立,移入古盆取次栽;铁骨金英枝碧玉,天香云外自飘来”。

2 桂花在咸宁城市绿化中的发展方向

2.1 发展桂花文化,打造生态旅游桂花之乡

咸宁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 其种植桂花的习俗,演化出了“拜月、守月华、祭嫦娥、桂花撒帐”等风俗活动,催生了独有的“桂花文化”现象。除了在城区大面积营建桂花景观、建立桂花博物馆,突出咸宁桂花的历史渊源、品种、栽培方法、加工流程和特色桂花文化;建立桂花专类园形成桂花产业研发中心外,还应积极开发以“桂花文化”、“生态旅游桂花之乡”相关的产品。

2.2 选择种植桂花品种

应该树立品种意识,要注意克服在城区绿化中选用桂花树时注重大和多的倾向,不同场所选择恰当的桂花品种树种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例如,咸宁市城区新建的金桂路两旁栽植的都是金桂品种树,银桂路两旁栽植的都是银桂品种树,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景观。

采花选用花朵密集的丰产型桂花品种。例如,金桂品种的球桂、咸宁晚桂、柳叶苏桂、潢川金桂、丛中笑、金球桂等;银桂品种的波叶银桂、籽银桂、银星、江南丽人等;丹桂品种的大花丹桂、橙红丹桂、满条红等。作行道树宜选用分枝较高、株型饱满的桂花品种。例如,金桂品种中的大花金桂、圆瓣金桂、杭州黄、万点金等;银桂品种中的早银桂、波叶银桂、玉玲珑、柳叶桂等;丹桂品种中的满条红、朱砂丹桂、红艳凝香、浦城丹桂等;四季桂品种中的大叶四季桂、天香台阁、淡妆、天女散花等。主景树宜选用分枝高、株型高大的桂花品种。例如,金桂品种中的大叶黄、大丹金桂、咸宁晚桂、波叶金桂等;银桂品种中的波叶银桂;丹桂品种中的状元红、小叶丹桂、大花丹桂、齿丹桂等。作盆景宜选用易分枝、株型优美的桂花品种。例如,银桂品种中的九龙桂、早银桂等;丹桂品种中的早花丹桂等;四季桂品种中的月桂、日香桂、大叶佛顶珠、小叶四季桂等。选作绿篱、色块的桂花品种一般是大叶佛顶珠、小叶四季桂、日香桂等。

2.3 与桂花配植的园林植物

桂花树可与多种植物配植,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有观叶树种,如枫香、三角枫、银杏、女贞、香樟、无患子、鸡爪槭、卫矛、乌桕、鹅掌楸、悬铃木、重阳木、皂荚、榉树、香椿、石楠、杨梅等,与桂花形成香花色叶的配置。有观果树种,如柿子树、冬青、南天竹、火棘、桔树、石榴、南方红豆杉、水碧桃等,与桂花形成香花红果的配置。有观干树种,如垂柳、水曲柳、白蜡树、梧桐、梓树、榔榆、木、龙爪槐、青桐、紫薇等,丰富了冬春景色。有观花树种,如广玉兰、白玉兰、合欢、木棉、樱花、梅花、垂丝海棠、木槿、榆叶梅、丰华月季、杜鹃花、栀子花、红花继木、金丝梅、茶花、海桐、茉莉花、牡丹等,形成了百花争艳,香气怡人的氛围。其它林下植物,如紫玉兰、木槿、迎春、含笑、黄杨、枸骨、八角金盘、六月雪、红花继木、绣线菊、夹竹桃、山茶花等灌木;麦冬、虎耳草、吉祥草、鸢尾、葱兰、百日草、金盏菊、玉簪花、万寿菊、常春藤、紫藤、木香、金银花、云南黄馨、蔓性蔷薇等草本或地被植物。既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又丰富了景观层次。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一词写到"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桂花是咸宁园林的骨干树种和主要外销苗木,桂花美化了咸宁,香满了咸宁,也会香遍神州大地!相信桂花今后在咸宁城市绿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金国,季梦成.中国木犀属(桂花属Osmanthns)植物的研究概括和开发利用[J].江西科学,2004(3)

2 王香春.城市景观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篇4

【物质消暑法】

【生活用品】

——扇子——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 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 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 来取凉,它有“篾疑秋翼蝉,团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所 以古人称它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云: “以扇 逐暑” 。扇子作为祛暑清热的功能,虽不及电风扇乃至空调,但是它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却颇耐人寻味。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云: “炎火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 。东汉班固的 《竹扇》云: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自此有关 扇子的诗词也脱框而出。名篇中有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明代诗人瞿佑有咏扇诗 云: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 。 前者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 呈现出一幅清爽的纳 凉情景;后者记录了一家大小同在花前月下,围在一起消祛暑热的场景。 《千家 诗》中有: “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仿佛看见宫 中王公贵妃用手摇着扇子,而后面两句则使得读者凉意顿生。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这种办法原始社会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天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凉屋——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有资料显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瓷枕——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别的消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始烧于隋代, 流行于唐代以后。 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后来才成为一种盛行的寝具。因为瓷枕性清凉, 是夏季消暑的凉物。再有就是瓷枕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 ”又如: “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些提醒的话写在枕 头上,就是给人提醒。 瓷枕的枕面上有一层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冰凉凉的,睡起觉来当然凉快。 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厚爱了。据说,乾隆 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题了一首诗: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曾经流行一时。

【食品】

——沉本浮瓜——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真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本浮瓜冰雪凉”。

其实,饮食避暑从汉代就开始了。据《荆楚风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指消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现在人们也可以吃一些热气腾腾的面出身汗来消暑,但是要因人而异,只适合不爱出汗的人。另外,夏天一定要多吃各种瓜果,去火降暑。俗话说:“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另外,比如苦瓜清热毒,黄瓜解口渴、退干热,丝瓜化痰止咳、凉血清热,香瓜去火止渴等等,总之,想舒服过夏,要让自己“离不开”瓜。

——品茗——《本草纲目》称: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 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 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 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认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现代科学证实,茶,特别是绿茶,含有氨基酸、胡萝卜及维生素 C 、 E 、 P , 叶酸、钾、钠、磷、氟、锌等营养素和茶碱、茶多酚、咖啡因、挥发油等活性成 分,除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外,还有提神醒脑、除烦解渴、去腻消食和清热解 毒等功能。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饮茶尤当其时。 “烹之浪碧霜之华,啜之味甘露之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可谓是登峰 。 造极,他在《茶经》中还说: “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 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人编撰的《新 编本草》也说: “茶味甘寒,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热,止 渴” 。而被誉为茶之“亚圣”的卢仝(音 tóng ) ,对茶的嗜好和研究也是颇有造 谐,他的《七碗茶诗》 :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是妙手着文章,传吟千百年,对后人影响很大;他在茶诗中就说茶有“发轻 汗”“肌骨清”“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解暑去热之功效。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 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 20 里的石潭谢神降雨, 作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 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 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 宝觉圆通二长老》 “春浓睡足午窗明, 想见新茶如泼乳”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 ,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 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 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而元代蔡松年《西江月》词曰:“古殿苍松偃寒,孤云丈室情深,茶声破睡 午风阴。不用流泉石枕。枯木人忘独坐,白莲意可相寻。归时团月印天心,更作 逃禅小饮”。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饮茶给人带来凉爽。

——冷饮——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从职者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当大。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 ”,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扇子也罢,其它方法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 天” ,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 也早早出现了。 屈原《楚辞》中就有“挫糟冻饮耐清凉兮”的诗句。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 雨》中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达人显贵之家吃冷饮 的情景。宋人杨万里对“冰酪”情有独钟: “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 底碎,雪向日冰消” 。诗人食“冰酪”那种清凉感尽在诗中。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 ,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有“冰商”卖冰只认钱不认人,高估了人们的“渴望” ,反而弄巧成拙。据《唐 摭言》载,有人盛夏在街头卖冰,过路人热不可耐,都想一食为快。卖冰者自以 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融 化了,卖冰人赔了本。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 唐朝显贵杨国忠还造冰山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开元天宝遗事》 卷上记载: “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 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 ”天然藏冰,在唐代属希有之物, 《云 仙杂记》说: “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 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冷饮“价等金壁” , 当然只是一种奢望。 而饮食避暑最早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 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 ,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南北朝伏日以饮食避暑, 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 “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 。古人习惯称暑 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 ,实际指的是避暑。 “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 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 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 法。 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 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说:京都开封人最重三伏避暑。 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等场所。吃则是“雪槛冰盘,浮瓜沉 李……包新荷”《膳夫录》也记载: 。 “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 。 毫无疑问,夏季热盛伤津,食西瓜功效最佳。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医学认为西瓜性味甘寒, 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用。 《本草纲目》也指出西瓜能“疗喉痹, 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绿荷”与“新荷”都是指荷叶。荷叶为 。 睡莲科植物莲的叶,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涩平。具有清暑利湿、生津 止渴等作用。 《饮食指南》认为,荷叶能“升清消暑,化热宽中,散淤,主治暑 热、水肿、淤血症” 。宋代开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包?新花”为避暑 饮食,说明我国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凉饮食防暑了。 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 “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 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 “六月盛暑,食 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 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 ” “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 客。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 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 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在清朝, 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北京地区一大特点, 《京都风俗志》 据 中记载: “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 。或以此日起,有合 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这里“苏叶” , 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日 华子本草》称其: “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 健脾补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 ,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 学上以根状基入药,性平、味甘,功能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生用可 治咽痛、痈疽肿毒。 “藿” ,草名,即藿香。中医学上以其茎、叶入药,性微温,味辛甘,功能 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感冒暑热、头痛胸闷、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本 草图经》谓其“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医余录》说: ” “藿香,恒散暑气, 避暑气。 ”足以可见,苏叶、藿叶、甘草汤是盛夏食疗佳品。

【精神消暑法】

——赏景祛暑——暑夏三伏天,烈日当空灼。在“火轮杲杲(gǎogǎo)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 的环境中,若能临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呢?绿树葱茏,万 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 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 “避暑高楼 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 而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云: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 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描绘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 风俗画。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 面火花飞。 ”城镇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树木青翠,阴凉风爽,两相比较, 恍若凉热两世界。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在《慈仁寺荷花池》中则这样写道:“坐看倒影漫天河, 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都能让读者很容易从中 感受到徐徐轻风带给盛夏夜中人的无限快乐。 暑夏的山洞阴凉宜人,实属消暑佳境。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 动生风,吸引古今无数游客来到这清凉世界消夏。有个文人留下独具一格的回文 诗: “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 ” 这首诗顺读倒读都是消暑降温的意境,品读之余顿生几分凉意。山中树茂林密, 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咏出: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 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红莲;喧 闹的市声远去了,烦恼的心事散去了;举目环望,清风徐来,水波微兴,顿觉心 旷神怡,似乎就要羽化成仙了。有如此的胜景,诗人刘禹锡哪能不诗兴大发呢?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所写的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 “山光忽西落,池月 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近水亭台,不 仅“先得月” ,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 “散发”不梳,靠窗 而卧。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 “细草 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细草微风, 莲花遮面, 幽深而宁静, 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宋代梅尧臣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 : 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写禅房花木葱笼,长廊曲径幽深,品茗 纳凉,堪称纳凉诗佳作。 诗人真山民喜欢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写道: “怕碍清风入,丁宁 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 取未伤廉。 ”身处有风吹有景赏的山亭,确是远离暑热烦躁的好所在。 北宋葛元怀避暑时喜欢欣赏景物,借景抒情,寻求乐趣,他的《夏日》诗写 道: “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 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 ”诗人在暑夏中一边闲看鸣蝉惊飞,喜鹊栖 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一边乘凉消夏,乐在其中。 南宋诗人陆游喜在水畔桥边纳凉,他在《桥南纳凉》诗中写道: “携杖来追 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暑夏月夜,诗 人拄杖追凉到桥南,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月明风清,星河半落,清风拂 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 南宋另外一位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一诗中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依, 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诗人邀友执伞遮阳,漫 步荷花池边,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惬意写得栩栩如生。 徐玑在《夏日闲坐》里说“无数山蝉噪夕阳,高峰影里坐阴凉。石边偶看清 泉滴,风过微闻松叶香。 ”他倒也是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 附近的水榭凉亭,一边避暑,一边品味着一草一木中的情韵,偶尔遇到“一川佳 景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的情形,就更怡然了。

——宁心化暑——每当盛夏来临,一些人常常睡觉不酣,吃饭不香,精神委靡不振。情绪烦躁 不安,变着法子消夏取凉却仍然是燥热难耐。其实,面对滚滚热浪和各种各样的 降温措施,首要的还是来自自身的“心理降温” “心理避暑” ,即宁心化暑,心静 自然凉。 中医认为:人体由神与形合而为一,保健养生,须善于调援精神,讲究心理 卫生,以增进健康。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通过心理减负来达到消暑纳凉之目的。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 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卧,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 极地冰川、雪域草原,自会从胸中溢出清气,心底漾出凉意,惬意至极。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消暑诗》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独坐 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风凉风而怡然自得。白居易还有诗为证: “人人 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看来, “心 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北宋诗人苏武也曾写过类似的诗: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放了群功, 空故纳万景。 ”这种超然脱俗的心态,正应了那句名言“烦夏不如赏夏” 。南宋诗 人陆游则有《夏日》“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 : 凭静胜更无方。 ” 这一切,用宋代另一诗人温革《琐碎录》所引诗来总结,就是: “避暑有 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 其实, “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 ”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 暑的最高境界。王维在《苦热行》中继续写道: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 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面对暑热的煎熬怎么办呢?他竟然幻想着飞身离开地球到云天之外, 遨游在有长 风万里的寥廓太空之中。 但幻想代替不了现实, “忽入甘露门, 最后 宛然清凉乐” 。 “诗佛”要靠修心养性,从心理上入佛家甘露门,才得清凉之乐。王维的中心思 想是在世俗社会中挣扎, 宛若夏天的酷热天气里煎熬一般, 只有放弃所有的欲望, 遁入空门,才是解脱苦热的唯一妙方——心静自然凉。

——吹自然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度夏景致。“开轩”而可 “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空调器的时代,办公室、居室、汽车里等全都有空调。然而空调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热量为代价,为某个局部空间输送凉爽的。结果便是,虽然我们有空调,但我们依然很燥热。而电风扇的风始终来源于室内,不会带来较新鲜的空气,故不及天然风令人舒服。吹一段时间,人的汗液吹干了,但感觉不到凉爽,更不用说阻碍人体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调了。所以夏天尽量少开空调,打开窗户,让风【蟹】流动起来,该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地风中获得最舒适的状态。

——垂钓抑暑——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于白杨遮盖、绿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着水 边的新鲜空气, 欣赏着水中的百态游鱼, 既消除了炎热暑气, 又增添了生活乐趣; 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难怪唐朝储光羲会作诗曰: “垂 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真可谓:风平,水清,心 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于清凉世界也。 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 。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 焦躁,容易“上火” ,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 “湖边一站病邪除, 养心养性胜药补” 。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 垂钓,现在很多老人仍保持着这一爱好。钓鱼不仅在于获鱼,更在于怡养性 情,增益身心。夏天,每当你来到水库、池塘边,在繁茂的树阴下,寻得舒悦和 宁静,多么惬意!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的。垂钓之际, 眼、脑、神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不声不响,意在丹田,形静实动,它对提高人的 视觉和头脑灵敏的反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专注欢乐的同时,环绕身边 的还怕没有凉爽吗?

——弈棋忘暑——有一首古诗曰: “对奕林荫下,存亡楚汉争;茗甘何晓味,烟灼哪知疼?人 静无蝉噪,沉思任鸟鸣,相拼忘万事,忽见满天星” 。随着棋局的变化,那夏日 的热焰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享受夏趣——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