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系列范文
时间:2023-03-30 18:0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与动物系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李传锋;生态意识;动物小说;探勘
李传锋是中国著名动物小说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最后一只白虎》,中短篇小说集《退役军犬》、《动物小说选》,散文集《鹤之峰》、《梦回清江》,文艺论文集《南窗谈艺》等,他的动物小说从自然和动物的角度出发,将目光始终聚焦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保持生态的平衡完整上,对人类伤害自然、残杀动物的行为进行批判,在突出生态美的同时,警示人类不要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呼吁建立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呈现出李传锋的生态整体意识。
一、李传锋动物小说对自然的赞美和动物的喜爱
在李传锋的动物小说中有大量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仅是人与动物,植物、空气、水等也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中。“山的早晨要多美有多美,无边的霞烧成一片胭脂色,把这山野染得光彩夺目,踩在湿湿的露水草儿上,凉酥酥的,薄雾还在树枝上缓缓流动,空气被滤得亲甜亲甜。这里没有机械的噪音,没有汽车搅起的灰尘,更没有都市那种混杂而薰人的浊气。泉水叮咚,雾幕岚帷,整个山林就像绿色的大海,毛栗球立在主人的肩头,在这海的深处肆意遨游。”[1](《毛栗球》)只有在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下,各个生命体才能保持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生命的美好。在《热血》《红豺》等小说也传达出一种自然与人相互协调共生的生态理念。
李传锋在动物小说中毫不吝啬的赞美着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动物,对其生命怀有一种赞美和敬畏之情。在其文学世界中动物和人一样是有着感知的独立生命体。它们有着自己的朋友,在玩笑中感受快乐和美好,《母鸡来哼儿》中的小鸡、青蛙、鹞鹰几只动物就是一个小生态圈,它们仿若人一般打闹嬉戏,生命的美好在不经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作者还描写动物在生存的过程中对于生命有着无限的热爱,在捕猎的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美,在战斗中展现出力量的美,在面对强敌面前绝不低头,勇敢冲锋的精神正是物质文明下的人类所缺失的。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整体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人类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以主宰者的身份支配着自然环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必然地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 [2],人类开始凌驾于自然之上,李传锋深刻看到了这一点,就通过遭到破坏的森林和受到伤害的动物告诫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动物、尊重自然,表达了应顺因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如《最后一只白虎》《红豺》等小说通过对现代性历史语境下动物生存命运的描写,谴责了人类的种种破坏行为,昭示着如果人类继续为所欲为,一意孤行地对待动物与自然,等待人类的必将是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母鸡来哼儿》中小母鸡每天生一个蛋,主人给予相应的食物,无论是人还是小母鸡都很满足,可是主人偏偏不让来亨儿叫了,它们之间的和谐打破了,小母鸡不再以叫的方式告诉女主人鸡蛋的位置,最后困死在砖头下面。《红豺》中原本红豺家族帮助人类驱赶野猪,和谐相处的方式被打破后,红豺不再出现,野猪又一次肆虐庄稼,人类想起红豺的好,却已晚矣。人们对自然盲目式的掠夺,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伤害绝不是单方面的,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武器,最终的结果都会像老疤一样,被小白虎咬破了喉咙!《最后一只白虎》中母虎每天要吃掉一只动物,在她追逐一群野猪时,其他动物则站在各自栖息的地方,像欣赏运动会一般欣赏这场追逐。那些身强力壮的野猪轻易地躲避了,母虎绞杀的是一只衰老而丑陋的黑母猪,生老病死,强者生存是动物界的法则。捕杀、死亡都在法则之下有序的进行,破坏生态链将取得恶果。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使得完整的生态圈得到破坏。原本的共同体分裂的后果就是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抗关系中貌似是人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胜利的背后输掉的是大自然在最初赋予人的灵性。与灭绝的动物一起消失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爱。李传锋动物小说希望构建一个生态型社会。一个社会只有是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才能取得好的成果。而要达到这些,唯一的原则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坚持和谐共生。
三、李传锋动物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家会在繁华的表层下发现隐藏的危机,始终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作为一位对社会有着很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讴歌自然、赞美动物,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始终贯穿在李传锋动物小说中。他以真挚、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一群可爱、善良的动物。对动物的美好进行描绘的同时,张扬生命的刚强力量之美,并以动物的视角对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进行控诉,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和人文关怀。这种将自然、动物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的方法,为作家提供了新的关注点,拓宽了作家的视野,深化了动物小说的主题,对以后作家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大量毁坏自然生态环境而导致水土流失,珍稀动物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从哲学观点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会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光靠科学技术是无法解决的,甚至可能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3]。李传锋通过对动物小说的描写向人们发出预警信号,呼唤大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在探索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唤起人们关注生态环境、正视动物们受到的伤害,对建立平衡生态圈的生态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活发生和发展的源泉,人类正是在自然的的引导下,才逐步学会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和构建自己的世界。”[4]李传锋动物小说传达了对于生命的畏敬之心,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愤慨,以及希望关注生态失衡问题的迫切心情。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唯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而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在发展中寻求更好的相处方式。李传锋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善待动物,反思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对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启示作用。
【注 释】
[1] 李传锋.动物小说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3.
[2]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5.
篇2
只要谈起李小镜,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数码影像创作”或者“数码艺术家”。李小镜的作品永远呈现的是从电脑里挑出来的世界,以摄影为基础,结合真实摄影的逼真与数码科技的虚幻,以及扎实的绘画技法,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影像。从其1993年的《十二生肖》系列开始,接连着1994年的《审判》、1995年的《源》、一直发展到1996年的《108众生相》等,都备受国际艺术界的赞誉。
从学术上定义李小镜的作品,其作为数码艺术先驱者的地位是合情合理的。他所用媒介非常的特殊:科技、摄影及绘画三方面相结合,使得其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亦真亦幻的场景及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人物设定,让作品更有仔细甄别和欣赏的深度。李小镜的作品中以描绘各种各样的人像为主体,其作品的主体不仅仅跨越了性别、国际、年龄因素,还跨越了种族、类别,以纯粹的方式解剖人性,讨论人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化进程,进行或正向或逆向的反复辩证。在信息化、全球化、工业化的今天,李小镜以一个海外华人的身份,解构了全球性与地域性艺术家的分野,从社会学、基因学甚至传统信仰与人生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纵观李小镜的作品,骨子里的精神是东方的,凸显出的轮回、因果和善恶这些观念;形式上却是很西方的,多以典型的西方人像构图来做呈现。他所运用科学技术是尖端的,但他作品里的寓意却又是很传统的。影像单纯的背景及色调,构建出一个空灵、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表象。但深究其思绪和想法却又透露着一股人世的关怀。这种种的冲突,酝酿了一股独特的耐人寻味。
透过李小镜的新作品《CIRCUS/马戏团》,艺术家力图探讨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议题:人与兽、人性与兽性产生一种看似自然,却又矛盾的循环与融合,无法定义角色互换与相融。长久以来,人类与动物共同存于地球。两者之间却一直存在着分割的界限。只有在马戏团里,人和动物才能相互依存,他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还一起去旅行。当大幕拉起时,表演者使出混身解术展现出动物的原始本能,动物则努力模仿着人类的动作。这就是马戏团。在舞台上,人与动物角色互置,人类扮演着动物,动物更像人类;与此同时,观众返老还童都成了孩子。通过马戏团,李小镜再次挑战着其数码摄影创作的理念。就像是生命中任何的事物或信念一般,一切都还是要随着时间的转变而重新被检验。放下所谓的“代表风格”,再次起航,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能做出这种改变的人,才容易日新月异。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整个世界就是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而一个人在人生中都扮演过好几种角色。”
李小镜《CIRCUS/马戏团》海外巡展已于2010年10月,在台北的东之画廊首次展出。《CIRCUS/马戏团》海外巡展――中国站首站,将于2011年的3月在上海7艺术中心与大家交流见面,敬请期待。
篇3
[关键词] 《马达加斯加3》;生态批评;自由
《马达加斯加3:欧洲大围捕》是一部由电脑制作的喜剧动画片,由梦工厂与派拉蒙共同出品。本片是“马达加斯加系列”的第三部影片,前两部分别是《马达加斯加》和《马达加斯加2:逃离非洲》,这也是本系列第一步3D影片,由前两部的导演埃里克·达内尔和科恩瑞德·弗农来共同执导。《马达加斯加3》剧情简单易懂,主题积极向上,主要讲述了从动物园逃脱的4位主角游历欧洲、努力回到纽约中央公园的故事。狮子阿历克斯、斑马马蒂、河马歌莉亚和长颈鹿梅尔曼离开非洲,开始了它们的另一次“逃跑历险记”。由于他们只单纯地知道臭名昭著的黑猩猩和企鹅们,他们的计划不可避免地出了差错,结果发现自己在蒙特卡洛试着逃离动物控制局杜布瓦队长的追捕时,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欧洲的巡回马戏团。经过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最终他们回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家”——纽约动物园。可是在游历了几乎大半个世界后,动物园没有变,但他们的心已经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在栅栏外,望着当初的“家”,亚力克斯却说:“我记得当年那块石头没那么小。”曾幻想过无数次的回家梦,到头来并没有向他所想的那么开心,经过了这么多,所有人都成长了,令人深思的是,和人类一样,都回不到过去了,于是曾经的梦终于在心里落下帷幕,新的路途又将开启。青春的回忆都将封存在那个小小的纽约动物园里,未来大门通向的是绚丽多彩的整个世界。
一、精神生态与生态批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批评浪潮形成。“生态批评”最早在1978年由威廉姆·鲁克尔特提出来。他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就明确地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这一主张开启了生态批评研究的先河,为此后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思想范式。吴景明和张艳梅在2007年的《生态批评》一书中,做了精确的概括: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范式,通过研究作家创作和文学文本,探索并反思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明的发展模式。置身于“现代之后”众声喧嚣的文学话语之中,生态批评强调以关注自然生态的价值立场,来“指导”或“反驳”文学创作。生态批评不仅体现出批评家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彻底打开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文学批评的视野不断向自然环境、向更广阔的世界敞开。生态批评的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与自然不断对话的体系。生态批评的活力在于它虽然立足于文学但绝不拘泥于文学,而是把批评的触角伸向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思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 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 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天人合一。
生态批评的焦点不仅仅是关注我们的自然生态,随着近些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者们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可以深层次探索的精神层面上来,所以说拯救人类精神,净化内心,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精神生态批评”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 表现人类精神上受到的压迫以致自我迷失, 所以说人类在拯救生态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心灵。著名的文艺心理学家鲁枢元教授在他的《精神守望》一书中认为生态问题更多的是人的自身的问题,“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之上还有一个“精神生态”。这个“精神生态”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是最大的生态问题。鲁枢元提出的“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他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他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精神生态” 是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
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结合了人类内部精神和对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英国诗人约翰·堂恩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岸边的一块岩石,欧洲就少了一点;同样地,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同整个人类是统一的。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因此,坚持积极健康的生态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也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并作为一种弥漫性的背景渗透进各人文学科领域,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向往自由、憧憬梦想
该影片想要给观众表达的另一主题是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离开非洲绕行欧洲,却遇到续集的最大反派——动物管制局女官员杜瓦队长。这个可怕的女人想将他们彻底歼灭,尤其是阿历克斯,她的终极目标就是把狮头作为战利品挂在墙上!杜瓦队长嗅觉灵敏,动作灵活,而且十分擅长追踪动物,像一个有点疯狂又充满自信和决心的杀手。如果说这个女警官一定要将动物们赶尽杀绝,这或许触及了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丑恶的一面。这也不禁让我们联系到了现实中一些贪婪的人类对动物残忍杀戮,致使多种动物的灭亡,想必这些情节对于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了我们对自己周围所处生态环境的担忧,呼吁人类再次站在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队列中,一起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相信大家会同意该影片也做到了这一点。
此外,该影片中马戏团表演的那一幕场景,对于观众来说印象深刻。想象力丰富,画面精美,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是一场非常浓厚的文化盛宴,传递给观众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对于马戏团成员来说,在帮助马戏团找回信心的时候也为观众带来一份意外的精神收获。《马达加斯加》系列从2005年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并不是最受追崇的梦工厂动画电影,它没有《怪物史莱克》那么殷实的粉丝群,也缺少《功夫熊猫》一落地即刻带给人的那种独特的地域气息,7年之后《马达加斯加3》依旧以这样的印象呈现,点到为止的宣传,并无太多新意的剧情,吸引人的还是四个不随时间淡化的经典形象和其所投射到人类社会的精神象征;那个在动画之外反复被追问的问题,权益和自由,当然这不像是一部家庭娱乐片的卖点,可是它就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这样的印记——打破桎梏,寻求自由,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乐此不疲地观看《马达加斯加》中发生的一切离奇经历。
在这一部影片中,他们真的实现了这个梦,尤其是狮子,回家念头是最强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幻想有朝一日重返以前的安逸生活。可是当他们真的再次站到动物园门口时,他们竟然发现他们并没有感到想象中的喜悦,他们曾经认为动物园是整个世界,可是现在望着它,他们才发现动物园居然很小,他们的幻想一下子变得不那么让人兴奋。经历过大半个世界的游历,所有人都已经不再是原来身居在小小动物园中的那个自己,因为世界的精彩早已改变了自己的心境、经历和眼界。再次回到原点,它们却成长了,不再留恋过去,而是决定终结这个梦想,重新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这个动物园也代表着我们的青春回忆,它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原来触动人心的梦想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梦想的憧憬。
三、动物的人性化表现及其生态教育意义
该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有更为速食化的倾向,既然是人类社会规则的反叛者,那是否有必要让所有动物都人性化?这一点做得比较好的是新角色的设置,从幼儿车过渡到赛车摩托的萝莉熊,朱利安和她只是进行单向对话,她本身没有一句台词,可是却能在她身上看到电影里罕见的动物属性。逃离一种规则却往往陷进了另一种规则里,那就是比人更像人了,在快速的故事节奏里找到一种动物特有的静谧也很难得。一场马戏表演,完成了多条线索的终极合并,四位主角回到了他们阔别已久“家”,日渐萧条的马戏团也因“改革”而大获成功,亚历克斯与豹子浪漫邂逅,格洛里亚和梅尔曼加固爱情,朱利安找到真爱,重拾信心,追捕者终被捕获,即便这场马戏表演有些被童话的色彩,“小飞象”也跑了出来,我想看过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梦幻。
不管在哪里,都是家的生活。这部电影很感人,也让人很轻松,净化了人类的心灵,真善美得到了赞颂。它也是一部完美的动画片,清晰的画面,友爱的动物,风趣的对白,丰富的表情,搞笑的动作,还有美丽的风景。整部电影看下来使人沉浸在欢乐与温馨的回忆中,尽管其中有那么一刻会让人有一点点伤感,但是总的来说是一场欢乐的盛宴。尽管经过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最终他们回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家——纽约动物园,可是在游历了几乎大半个世界后,动物园没有变,但他们的心已经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狮子曾幻想过无数次的回家之梦,到头来并没有向他所想的那么开心,经过了这么多,所有人都成长了,都回不到过去了,于是曾经的梦终于在心里落下帷幕,新的路途又将开启。青春的回忆都将封存在那个小小的纽约动物园里,未来大门通向的是绚丽多彩的整个世界。
这是一部充满了友爱、关怀、欢乐、真诚的电影,对于培养孩子们健康乐观团结友爱的良好性格非常有帮助,让你在大笑之余心里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该影片也寄予了成年观众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寄托了精神生态的思想,在电影角色的思想和人物性格刻画上特别强调了精神生态的重要性,传达了一种面对生态危机的自我反思,提升了我们的生态意识,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万物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Buell 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48.
[3]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3.
篇4
关键词:热闹派;儿童本位;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十二生肖童话”是郑渊洁从1986年到1992年历时七年创作的一部系列童话故事,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十二生肖,郑渊洁根据十二生肖创作的生肖童话故事也共有十二本书――《鼠王做寿》《牛王醉酒》《虎王出山》《兔王卖耳》《龙王闹海》《蛇王淘金》《马王登基》《羊王称霸》《猴王变形》《鸡王画虎》《狗王梦游》《猪王照相》,这些生肖故事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生肖动物作为主要艺术形象,然而并不同于民俗生肖文化对于十二生肖动物性格的定位,童话以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编织出一个个全新而生动的故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不仅仅适于儿童阅读,还往往能给成人读者一些人生启示。
郑渊洁的童话有一种热热闹闹的喜剧效果,其故事想象丰富、奇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由于不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牵制,其童话故事滑稽怪诞,人物与环境多因极度的夸张而产生形变,给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有趣之感。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趣味性极强的童话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曲折热闹的情节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在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故事情节往往紧张热闹甚至是稀奇古怪,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艺术的变形和夸张,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然而,仔细体味,往往又能发现作者潜藏于夸张之下的现实关怀。如在《蛇王淘金》中,蛇王投胎为凡人阿奔,并作为凡人上幼稚园、学前班、被绑架、成为明星……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曲折趣味甚至还有一丝惊险。在这些激发阅读兴趣的曲折情节之下,作者还为儿童发出了呼声,指出现实中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的种种束缚。郑渊洁童话的热闹不仅得益于曲折有趣的情节,同样得益于幽默快乐的语言。童话故事的表述、情节内容的传达无不依靠语言这一载体,适合儿童审美趣味的语言对于儿童的阅读很有裨益。郑渊洁在其生肖童话中运用了一系列快乐活泼的语言,让孩子们能够津津有味地获得知识。如在《牛王醉酒》中,牛王喝醉以后说话时变得断断续续,说话不清:“现。……现。……现在。……我。……是全。……全世界。……界的。……的大。……王,大。……大牛王。如……果。……有谁。……对。……对咱们。……牛。……不尊重。……重,立,……即。……禀。……报。……”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话中人们不难想象到牛王东倒西歪的情状,再加上像人一样的酒话,令人不禁捧腹。再如,在《蛇王淘金》中,记者采访妈妈在怀神童时爱吃什么时,写到“妈妈一通乱侃,恨不得说自己是圣母再生,怀孕时天天吃星星,喝银河”,讲妈妈自得骄傲渴望出名的心情刻画地淋淋尽致。
郑渊洁童话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其热闹的风格,它的魅力还同样得益于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完全地体现出了其教育思想的人性化、个性化特色。郑亚旗小学毕业之后,厌恶大陆教育方式的郑渊洁就决定自己教育他,给他编纂了有趣的教材,通过童话故事、讨论等方式完成了中学的课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同样体现了他的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在他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郑渊洁非常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儿童的心态与自然交往,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自然的奥秘。《小老虎进城》写一只充满儿童天真无畏心理的小老虎进城游玩,来到了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小老虎在和亚旗等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孩子们和幼儿园长的真挚友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小老虎的单纯可爱,成人世界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小老虎伤害,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想把小老虎捉进动物园……这些成人以固有的陈旧而残忍的方式对待小老虎,遭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反对,最终儿童天真纯洁相信善良的本性战胜了世俗固有的思维,小老虎在尽兴地游玩以后回到了山林。这篇故事以儿童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抛去了成人世界附加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儿童天性的自然属性。在十二生肖童话故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且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孩子们并不是学习的工具,也不是家长获得尊重的手段,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玩耍、游戏,也需要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同家长老师等成人平等相处。在《蛇王淘金》中,作家旗帜鲜明地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投胎凡人的蛇王享受到了家长们的疼爱,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带来的种种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想要阿奔学外语,学书法,学音乐,他们“生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阿奔的反抗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他让阿奔想着法改变家长的心态,反抗家长,从而争取自己应有的尊重与权利。十二生肖童话在内容上充满了现代意义的生活内容,在艺术手法上却很少追求怪诞的表现手法,童话故事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作家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本位思想。
之所以说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不只适于儿童阅读,同样适于成人阅读,是因为小说的一些内容体现出了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童话中令人发笑的现象其实正是现实社会的现状,动物们性格上的缺陷也正是现实中人类言行心态的缺陷。如《鼠王做寿》中,鼠王为了自己长生不老,通过闹钟偷时间,然而最终仍是老死了,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作者以鼠王的失败讽刺了人类的贪婪。《虎王逗鼠》虎王屡次被老鼠欺骗却不自知,只是因为老鼠满足了虎王的虚荣之心,虎王的无知与昏庸令人发笑,在发笑之余不难发现虎王的无知正是人类虚荣的投影。《放弃兔年》中世界上的兔子不远万里聚集一起开会,因种种顾忌没能开成会,却在外界得到了良好的名声。故事以极具讽刺性的笔调写兔子们只慕虚名,无所作为,实际上批判了不务实际、徒慕虚名、把胆小懦弱当作韬光养晦的当权者。这些充满哲理性和寓言性的故事,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非凡的创造力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童话王国与传统民俗、儿童激情与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童话创作的主题。他的童话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模式,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以满足儿童阅读兴趣、张扬儿童个性、保护儿童权益为旨归,体现出了作家对于儿童读者的关怀。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7
[2] 周小波.《“热闹派”童话源流琐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篇5
曼哥夫MANGROVE ASCENT(上行)系列是属于比较高端系列,主要产品是一些高端的冲锋衣裤以及背包等。本系列中利用较高端的布料和物料,选取高防水度抗拉耐磨系列原料,配合公司独立开发的纽扣和拉链,以及本季度大量采用的源于阿拉斯加传统图案,使产品既保持了高质量同时又不失时尚。关于阿拉斯加,了解过的人都知道,这片野生的大自然的净土拥有很多的自然生态保护地,不同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片土地本身并没有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有根本的改变。那些漂亮的民族图腾,优美的民族图案都被MANGROVE设计师巧妙地融于产品设计之中。
在ASCENT(上行)系列中设计师也特别重视功能特点及内部结构设计,如:可拆式的防雪裙,腋下透气拉链设计,防风手袖等等。服装适合雪地活动,如滑雪,登山等。但对于配饰毛料的选择我们特别注重对于自然的保护,今季的阿拉斯加主题是向世人传达一种保护自然爱护动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MANGROVE本身也是一个自然保护的倡导者。从上一季开始,MANGROVE的毛毛配饰就已经改用了人造毛料。
对于结构的设计,MANGROVE并没有因为受到保护自然的约束而放弃对于时尚潮流的追求。例如该系列许多外套采用多袋式内袋设计,适合装备多种户外物件,例如:雪镜、MP3、MP4等。裁剪上,男装部分款式,特别增添活动舒适功能。调整了肩阔和夹圈,务求活动的时候有更舒适的伸展。女装部分款式,在注意修身时尚裁剪的同时,同样留够了活动舒适功能的尺寸,让女性在拥有体态美感的同时也不失自由舒展的体贴。在做工上,曼哥夫的产品从来都是高品质的,本季产品会较多地采用镭射效果,如抓毛套头衫加上了雷射烧花设计。防水外套上也会加上双面胶作工及镭射开袋等,配合阿拉斯加元素图案使产品更加时尚感人。
本季亮点新品,增长版可束腰防水羽绒服装,新绒毛抓毛外套。采用650+Filling Power羽绒。利用高膨胀度羽绒,增强了MANGROVE羽绒服的保暖功能和超轻概念。在面料上同样采用高端防水面料,配合阿拉斯加民族图腾图案元素,主题表达非常清晰。对于自然的保护不仅仅是动物和植物,这一点MANGROVE品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本季的印花T恤中同样也大量融入了阿拉斯加的地理图案,民族图腾元素。强烈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爱护自然 的传统,亲近大自然的信息,增加了时尚感染力。
其实, 阿拉斯加一向被喻为“the last frontier of the wild nature”。野生大自然的一块净土,拥有很多自然生态环境,养育了不同的野生动物。我们的MANGROVE品牌同样提倡向往大自然的融入,推广环保及爱护大自然的理念,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地球不单只人类可享有,所有的生物也可在其中自由生活,人类也应爱护及尊重动物生命。
篇6
善待猪,即是善待人自己。自然界的牛顿第三定律,就是人对自然好,自然就对人好;人不善待动物,反作用力迟早会作用到人身上。
人类总是为自身的不当行为寻找替罪羊。好比艾滋病我们找到了猴子,疯牛病我们找到了牛,禽流感我们找到了鸡,非典时期传媒一度锁定过果子狸,这次,我们把罪名推到了无辜的猪身上。
经济学家估算大范围爆发流感将造成3万亿美元的损失,并使全球GDP下降近5%,对于“过冬”的世界经济可谓雪上加霜。“猪流感”搅乱了世界,可这不是猪的错。
对未知世界保持一定敬畏是明智的
尽管猪在中国十二生肖中有着衣食无忧的良好寓意,好人好福的美好象征,但也难逃背黑锅的厄运。猪有何辜?“富贵猪”也好,“罪名猪”也好,不过是人类偏见的投射罢了。
瘟疫总有被传媒放大的倾向。相比1918年夺去数百万人类生命的那场流感,本次疫情虽罹难者寡,但被夸大的恐慌则重。病毒及坏消息藉全球化之力,迅速传播。一场国际间恶名化运动,自猪开始向各个关联国家蔓延。
经科学家有限的研究,发现新的“猪流感”病毒在基因成分中,包括了人流感、禽流感、非洲猪流感、亚洲猪流感的基因片段。国际卫生组织最后定名为“甲型HINI流感”,似乎能为猪们开脱一些“罪责”。这种莫名病毒,就像2003年的SARS,来去飘忽,至今没有个研究结果。人类对付这个HN系列流感还没有疫苗。这类致命病毒能藉人畜交叉传染而升级。病毒似乎具有超人类的智慧。事实上,早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之前,它们已存活了几十亿年。对于HN系列流感尚无特效药,杀毒软件永远跟不上病毒的脚步。所谓“达菲”一类的药物已被证实并非良药,且具有导致精神错乱和幻觉等严重的副作用。
毋宁说,病毒是大自然强制调节失衡世界的利器,每当人类失范,病毒就出现了。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震慑,提示人类虽然贵为万物灵长,但仍是渺小浅薄的物种。人类对未知世界保持一定敬畏是明智的。
是时候提倡一下“猪道主义”了
牛、鸡、猪是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最重要的批量化生产对象。几十万年在人畜之间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就猪而言已深度卷入人类文明史,有猪方为家,这是甲骨文“家”字给中国人的启示。猪从特立独行到被圈养,不幸大于幸运,失去尊严、饱受虐待。
这不是猪的独立个案,事实上所有家畜都饱受虐待。为了现代化所谓效率和产量,鸡们、牛们被拴在流水线上下蛋和产奶。马则沦为马戏团和旅游区的玩偶,自由与豪放精神气质殆尽。有良心的媒体开始关心虐杀家畜的行为。比如不良商贩在宰杀前强行用高压水枪向猪腹中注水,通常这叫“注水肉”。被虐杀的家畜仇恨的怨气会反作用到食用者而致病。西方消费者已开始拒绝购买这类肉制品。英国的动物保护组织指责麦当劳杀鸡的方法太残忍,逼得麦当劳不得不改用毒气室杀鸡。此前麦当劳的杀鸡方法是将鸡放入通了电流的水中,鸡被电晕后再进行割喉,令鸡们死亡时也无法“善终”。麦当劳在英国被迫实行了“鸡道主义”。
人道主义如果单纯以人为中心是不完整的。在动物保护者的意识中,人道主义应加入“兽道主义”。在家畜的饲养与宰杀中实行“鸡道主义”或“猪道主义”。
篇7
满语中的一对词语uduwen(义为“公貔”)与jaira(义为“母貔”),二者读音相去甚远,可能是它们产生_的年代不相同,也有可能是它们各自蕴涵的意义不同造成的结果,这就有可能发掘词语所反映的关于熊崇拜的文化内涵。满语uduwen,汉译为公貔,貔是一种像熊一样的野兽,《五体清文鉴》将其划分在有关熊类词语的中间,表明满族先人将其等同于熊。满语ungga义为“长辈”,与uduwen读音相近,这表明了熊与长辈、与先祖在意义上的联系。
熊崇拜是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信仰崇拜文化之一,这在语言中也有体现,如赫哲语称“熊神”为“mafka sewun”,“mafka”义为“祖父”;鄂温克语称公熊为“amihang”,这个词又是祖父的意思,称母熊为“eniheng”,此词又有“祖母”之义,表现出了满一通古斯语族先民们视熊为祖先的无比崇敬之情。
满语jaira义为“母貔”,与它读音相近的一组满语词语如“jaria”义为“躲开”、“躲避”,iailambi义为“躲避”,jailandumbi jailanumbi义为“一齐躲避’’,jalatambi义为“只管躲避”,这表明满族先人们对熊所产生的消极躲避的恐惧心理。满族在狩猎时代,每天都面临野兽的威胁,,受到熊伤害的几率最大。先民们认为熊的能力比天大,熊的喜怒哀乐和所作所为能决定人们的命运,就对熊产生了恐惧,再发展,则产生以祈求熊不发怒侵袭、寻求熊来保护自己的心理,逐渐地由最初对熊的恐惧衍生出对熊的崇拜。在满族一些族姓的萨满祭规中明确说明不能用熊皮做鼓面、做偶像,认为用熊皮蒙鼓面会不敲自裂,如果鼓面崩裂,跳神诸熊神降临时,它会大闹神案,萨满和主人便会遇难。
二、满语词语lefu与汉语词语“熊罴”
汉语中的“熊”就是“能”,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熊”是后来与“能”相区别而产生的字。“能”古音属于泥母,泥母与来母读音相近,就与lefu的相近;“熊罴”的“罴”,古音属于帮母,与lefu的第二个音节的读音相近,则汉语的“熊罴”与满语的lefu是同音同义的词语。这是汉语与满语语言接触的结果。
熊在中国大地上很早就出现了。殷墟出土过熊的骨骼。汉族也有熊崇拜。在中国上古时代,传说黄帝就自称为“有熊氏”。郭璞《尔雅注》日:“罴,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尔雅‘罴》:“猎者云,罴,熊之牝者,力尤猛。”百兽之王老虎尚且怕罴,罴之凶猛威武可见一斑。熊被人们视为壮毅勇武的象征,故在中国最早的古书《尚书‘康王之诰》中有日:“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义王家。”此即以熊罴来比喻勇士。在汉语中,“熊虎”比喻凶猛、勇猛;“熊威”指“雄威”:“熊豹”也指勇猛;“熊鱼”指珍贵之物;“熊腰”、“熊腰虎背”都形容人魁梧强壮;“雄韬豹略”则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这些都说明,汉民族对熊也充满了崇敬之情。汉语中,与“熊”同源的“能”字也可以说明熊的特性,如“能力”、“能耐”、“才能”及所引申的“能源”、“能量”等等都说明了人们对熊的巨大无比的力量所产生的敬畏之情。
熊体形硕大而力量无比,常被视为力量的化身。满族萨满神话故事中,满族祖先神拜满章京的大师兄就是一只黑熊,故事中描述黑熊见到树就拔,像人拔草那么容易,它将拜满章京关在山洞里,用大石头堵住洞口,拜满章京每天都努力试图推开大石头,最终锻炼成为一个有惊人力气的神人。在满族的火祭中,熊被安排为太阳神的开路先锋,他力大无比,勇猛,忠诚。在萨满请神时,熊神附体后能将磨盘举起,能将巨柳拔起,能用巨石做泥丸掷着玩耍。萨满极力表现熊神果敢、勇猛、神力无比的特性。正表达了人们对熊的力量的崇拜心理。如果将这种崇拜心理再继续发展下去,就成为了崇拜的偶像,成为了一种动物神,即产生图腾崇拜。“为什么图腾制度会与动物和植物有关呢?这是因为它们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因为食物需求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占有优先地位,能够唤起强烈和多变的情感。”这种情感几乎在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都普遍存在。对于动物的敬慕和畏惧的心理好像是对立的,但实质上却是统一的。由畏惧产生敬慕,又由敬慕产生畏惧,汉语中“敬畏”一词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心理。在当时的狩猎社会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熊的综合力量和作用使萨满教产生了熊的崇拜。
三、jukteri\juktembi、faihacambi aidan与熊祭仪式的文化说解
满语jukteri是收在《五体清文鉴》中的词语,义为“两岁熊”。它的同源词“juktembi”义为“祀神”,“jukten”义为“祀”,“jukten i boo”义为“祠堂”,“jukten i usin”义为“香火地”,可见满语中熊与祭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关于熊的祭祀活动是满族祭祀中的大事。
满族萨满教文化中有熊祭仪式,熊作为图腾祖先在萨满教中被保存下来,信仰萨满教的人在打死熊以后要遵守各种禁忌对熊举行隆重的风葬仪式。往回驮运,必用骟马。祭祀时,先取小肠绕熊头三圈,将头割下,包上草置放于木架上。由老猎人率猎者向它叩头,献烟祷告,再以草烟熏,谓之“除污”。打死熊然后吃熊肉时,忌说熊是本民族人杀死,而假说是外族人所为,且须把熊之死说成是“睡觉”。对杀死熊的刀子叫做“刻尔根茎”(意为什么也割不断的钝刀子),打熊的枪要说成是吹的东西。吃熊肉时,大家围坐一齐“嘎嘎”作乌鸦叫声,就是乌鸦在吃熊肉。熊的大脑、眼球、心、肺、肝、食道,被认为是熊的灵魂所在处,都不吃。这些东西连同头和各掌五趾以及右上肋骨两根,由下右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左下肋骨两根,用桦树条捆好,并用柳条捆六道,以便风葬。风葬前要选择东西向并排的两棵枝叶繁茂的大松树,中问架好横梁,熊的尸骨,由众人护送至葬所,把熊头向东悬挂在横梁上,送葬的人哭泣致哀,再三祷告,同时还得在上风处点燃火堆,用烟熏熊的尸骨以除污。在两树向阳而剥去部分皮,各模刻十二道小沟,将熊眼球镶在东面树的第六道沟两端,并以木炭、鲜血和鲜花等涂上各种颜色。对伤害过人的熊,多不举行风葬仪式[5]966,[61243。
萨满教祭熊仪式很有代表性,从文化角度可对其做多方面分析,会带给人们很多启发意义:
第一,熊祭仪式反映先民们神人共体、共源的原始思维特点。原始先民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地统一的。人与动物同类,自己与所崇拜的动物是共源的。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他们认为人与动物可以有共同的情感秉性,他们可以互通感情,可以平等交流,因此才有可能产生这种祭熊仪式。为了祈求幸福生活,他们就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动物交流。他们认为崇拜的动物也是人类的祖先,这与祭祖的意识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崇拜的动物具有祖先一样的权威力量,这时的动物就不单纯是被崇拜的对象,而且是生存在他们共同生存的社会中的一员。崇拜仪式实质是使全社会中的人都植根于共同体的具体形式以及使他们具有共同意识的具体形式,这种仪式的结果是使先民们超越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界限,达到了人与万物的统一,达到了所有生物的总体性。
第二,祭熊仪式成为维系社会团结的力量。在这种仪式中,人们不仅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界限,而且使自己群体的生命意识得到强调,使他们在仪式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一体,动物的灵魂永远活在当世之中。他们反复强调:我们都是有共同血缘的,是祖先的同舟共济的子孙。它让人们反复体验和认知团结的重要性,在整个仪式中,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再一次证明群体的这种同根同源本性,使整个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纯粹的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是由崇拜的动物(神)维系起来的。而且,在人群与神之间又建立起一种严格的互利互惠关系。先民们通过宰杀分食某种所崇拜的动物,使整个部族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与整个部族结合成一个整体,使整个部族的关系更加稳固牢靠。在这个仪式过程中,神与人统一了,人与人统一了,他们通过分享动物肉体使他们血溶相连,从而使感性世界的精神寄托又直接导致了精神世界感性化了。
篇8
直到2000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玩了《富爸爸,穷爸爸》书中所介绍的“现金流”的游戏,他虽然在开局抽到薪水最低的职业――门卫,但经过3个小时的鏖战,他反而第一个跑入了投资圈,成了首富。就在那一年,他决定投资成立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那个绝大部分国人尚没有理财概念的时代,他破天荒地将《富爸爸》系列丛书和“财商”的概念引进中国,并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富爸爸》系列第一册《富爸爸,穷爸爸》在国内发行后,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创造了中国非文学类畅销书在榜时间最长的纪录。此后,他便决定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开创中国的财商教育事业。
这便是今年4月刚成立的财商人生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汤小明先生的传奇人生。
从《富爸爸》到“财商”教育
谈起当年第一个引进《富爸爸》系列丛书,汤先生如今依然十分自豪地表示:“钱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财富?怎样分辨资产和负债?……这些崭新的个人理财理念在当时刚刚引进的时候,的确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启迪了千百万中国人的思维。”然而汤先生发现,中国人对金钱的理解还存在着众多的误区,中国人也还没有意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激发大众财商”变成了他的一个梦想。为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财商教育联盟”,先后举办了多场财商研讨会、训练营、大型巡回演讲与话剧演出等系列活动,掀起了一场紫色风暴,至今,《富爸爸》系列丛书在国内的读者群已超过2000万人,汤小明也成为中国大众理财教育的启蒙者和先行者。
谈到“财商”的概念,汤先生认为,简单说,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动三个层次。观念是指对金钱、对财富的认识和理解,知识包括投资、会计、税务等学科的积累,行为是你形成观念和掌握知识后的理财行动。如果说“智商”和“情商”是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话,那“财商”则针对的是人与钱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一生不可能不与钱打交道,“财商”是一个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
最新力作谈应对次贷危机
篇9
【关键词】生物 启蒙 教学 探讨
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因此对本世纪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已屡见不鲜,这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思考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篇10
小动物可以抚慰人心,使我们的生活不再枯燥无味,所有的动物都有灵性,都可以与人类交流,人与动物的感情十分微妙,一个眼神往往就是最真诚的友谊基础。
千百年来人类饲养的宠物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节肢类等等,眼下人们还有了QQ宠物这样模式的虚拟宠物。
在各种宠物中猫和狗无疑是人类最为亲密的宠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喵星人和汪星人同人类一齐进化,一同走过,形影不离,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人类最早的朋友。
战场上慰藉心灵的小可爱
可能是古埃及的一名水手发现了猫的真正价值,不仅能陪伴漫长的航行,还保护了船只和海员,因为水手们发现,船上的老鼠会咬断绳索和传播疾病,更迷信的水手相信猫会为他们带来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50万只猫上了战场,主要任务是消灭战壕和舰船上的老鼠,不过,在硝烟弥漫、与死神相伴的残酷战场上,它们也成为了士兵的宠物和吉祥物。
战场上就有小猫Pitouchi救下比利时中尉Lekeux一命的真实故事。猫咪Pitouchi出生在战壕里,它的母亲被杀时它还非常幼小,中尉Lekeux收养了他。这一天,Lekeux侦查到德国军队在比利时的边界挖了许多战壕,于是躲在一个坑洞里绘制这些战壕的布阵图,他太专注了,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德国巡逻兵正在向他靠近,当他意识到时,已经太晚了。
Lekeux只能屏住呼吸,希望德国人不会看到他,这时,一个士兵大声喊道:“洞里有人!”Lekeux知道他已经被发现了。
Pitouchi听到喊声,奋然从洞里跃出,德国兵被Pitouchi吓了一跳,朝它开了两枪,所幸Pitouchi未被击中。“原来是只猫啊,错以为有人呢。”德国兵说笑着离开了。
Lekeux完成了图纸,Pitouchi伏在他的肩上和他一起回到了比利时。
她是我走失的小妹妹
1992年起,为了三峡大坝的建成,110多万移民,进行了横跨两个世纪的大迁徙,当时央视每天中午,播出现场跟拍的纪实性系列纪录片,记录那些背着行李和命运,含泪挥别世代生活的地方的人们。该系列纪录片以最真实的镜头,跟随每一户人家,从他们边讨论边收拾家里的坛坛罐罐、桌椅板凳,到人背车拉一步三回头的痛楚,揪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镜头跟随一户祖孙三代的人家离开了,人去屋空。第二天,这家十来岁的男孩又回到了故居,嘴里“喵喵,喵喵,喵喵……”不停地、急切地呼唤着,原来他是来找他那被忘记的小猫咪的。小男孩从屋里找到屋外,半奔跑着找到了山林里,爬山下沟,一秒钟也没有停止呼唤,惊动了还没搬走的邻居帮着他一起找寻,终于在一个野山沟里找到了。它还那么小,不足半岁的样子,男孩一把抱起了这只小猫,紧紧搂在怀里,用涨红的小脸贴紧它,那般,就好像它不是一只猫,而是不小心走失的小妹妹。即使要走,也要全家人在一起,猫咪作为他的小妹妹,当然是家庭的一员,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下它。
相聚不能永久,但告别可以
老妇人安吉拉生活在一座老式别墅里,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常,一窗之隔是与她完全无关的人世:一个霸道的总是觊觎她这座别墅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他们并没有交集。冷清孤单的世界里,既有她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她记忆中曾经的幸福与梦想。与老人相伴的只有一只她唤作Phlia的狗,安吉拉喃喃自语,自问自答,唯一的倾听者就是那只狗。她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可最终却是不欢而散,只有Phlia的忠诚、驯服抚慰着她的孤独。在死亡悄然逼近的时候,安吉拉总是望向窗外的秋千,幻觉般看到孩提时一脸灿烂的儿子正欢快玩耍,啊,那从前的快乐日子。
最后,安吉拉将自己的房子无偿赠给了困难重重的儿童音乐俱乐部,孩子们来了,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认真地沏茶,小心翼翼地端上来给老太太。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暖,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目睹了老太太的生命流失,那只叫Phlia的狗正在安吉拉的膝前不舍地注视着她……
在宁静的摇曳着怀旧情怀的黑白光影里,这部波兰影片《死期将至》默默地记录着狗狗陪伴老人走过最后的弥留时光。
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
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让无数人流泪。作为一只拉布拉多犬,小Q的一生不是以卖萌获取主人终生的关爱为目标。它从四十几天就被迫离开母亲,一岁的时候又要离开养父母。一辈子还要套上沉重的器械去为人类义务工作。但它活得独立且有尊严,在一个雨夜,小Q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愤而离去。它不是一只任性的小狗,再见到渡边先生后,它也原谅了他。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羁绊,互相信任互相需要,难免也要发发牢骚闹闹脾气,在这一人一狗中,小Q总是那个更宽容更大度的。小Q让我们坚信世间的温暖与美好以及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