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3 03:0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爱情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爱情诗词

篇1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

1) 那就为天下所有真心相爱的人,不要轻言放弃。

2) 爱情,就是平衡这个世界和社会两极分化的一样法宝,穷的找富的,老的找小的,美的找丑的,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之后,这个社会它和谐了。

3) 当代梁山伯,四眼罗密欧。

4) 人生的上半场都是激情,下半场都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

5) 土鳖才为了小三骗老婆呢,现在的高手都是用老婆挡小四小五。

6) 好女人走厨房,坏女人走四方。

7) 我只是想看一看,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8) 中华儿女千千万,实在不行咱就换!

9) 一个人一辈子撑死到头来,两三千万就可以过得很好,想你这种守财奴到最后墓志铭上一定写着,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八个字。

10) 有你,有我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的家。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

1) 我没闹,闹的是这生活,这个世界!

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 任何人都不可能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4) 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全世界都是贱人。

5) 我了解他,就像农民伯伯了解大粪一样。

6) 任何一种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感情,他们并不矛盾。感情包含着爱情。

7) 没有面包的爱情那是扯淡,有情饮水饱,放屁!

8) 去换辆车,车是男人的脸,男人被打哪都行,就是不能被打脸。

9) 你以前跟我说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结为生理卫生课,是弗洛伊德,我跟你说的是形而上学,是柏拉图懂吗?

10) 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11) 你不是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拿下所有雄性动物吗?

12) 男人在外面对女人有多坏,回家就对老婆有多好。

13) 一转眼,一辈子。时间,比钱还不经花。

14) 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东西。

15) 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16) 据科学证明,你在晚上会做一些自认为深沉浪漫,却智商为零的事情,这种几率比白天多多了,据说是跟月亮的潮汐有关。

17) 感情这东西只有时间才能浇灌出来,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而爱情正好相反。

18) 你不开心为什么在这里坚持。

19) 我对你的不要脸已经从极度厌恶上升为叹为观止!

20) 生活要以快乐为基准爱情要以互惠为原则。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

1) 见证一个女人的成长,是一个男人的幸运。

2) 我想到这辈子不能和你在一起,心就很痛。

3)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我就觉得是把猪饲料。

4) 你有后宫佳丽三千,也不敌人家有一枝花吧!

5) 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也是最后一个。

6) 没有面包的爱情那是扯淡,有情饮水饱,放屁!

7) 我相信爱情圣洁的力量,是会穿越时空的关系。

8) 你们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

9) 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全世界都是贱人。

10) 爱情就像鬼一样,谁都听说过,但谁也没见过。

11) 男人在外面对女人有多坏,回家就对老婆有多好。

12) 这一杯就敬那些曾经的人和事,愿他们一路走好。

13) 我对你的不要脸已经从极度厌恶上升为叹为观止!

14) 你不是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拿下所有雄性动物吗?

15) 程疯子同志一向奸似鬼,现在就让他喝美女洗脚水。

16) 要让这座城市都知道知道我们是谁,能做出些什么。

17) 爱情到最后了,居然还存在欺骗,女人啊!女人……

18) 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东西。

19) 买得走的东西早晚留不下,买不走的东西谁也带不走。

20) 记住,结婚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你们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

2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姑娘这么上心。

22) 面对你私生活的糟烂问题,我们选择并肩作战,同仇敌忾。

23) 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只知道赚钱,现在才有一点玩的资本。

24) 把自己年轻时候买的鞋,再一双一双的卖出去,换馒头片吃?

25) 当今社会,说难听点,爱情的本质就是寸金算两的等价交换。

26) 我虽然不是个急性子的人,但我性子一旦急起来我就不是人!

27) 我只是想看一看,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28) 你懂事,你懂事打扮的跟家禽似的,你跑出来半夜三更的你。

29) 土鳖才为了小三骗老婆呢,现在的高手都是用老婆挡小四小五。

30) 去换辆车,车是男人的脸,男人被打哪都行,就是不能被打脸。

 

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台词相关文章:

1.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

2.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

3.北京爱情故事经典感人语录

篇2

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诗人的思想情感大多是丰富、复杂甚至矛盾的,不能以悲或喜简单地加以概括、划分,但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其思想内容多写悲愁,抒写悲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旋律。上自屈原的《离骚》开启先河,下承杜甫发扬广大,延至李清照一脉相续,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是中国诗人永远的情结,言愁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篇,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而我们中国诗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忧国忧民,反映在诗歌中,抒写悲愁是历史传统和诗人情感的必然选择。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学会剪理诗歌的千愁万绪, 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古典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领略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结合有关诗人诗作加以探究:

第一,家国之愁。人生天地间,无不有家国之爱、故乡之思。当国家罹难,诗人无不书写浓浓的家国之愁。这种忧国忧民之愁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际遇,又可分解为家国之恨、战乱之忧、黍离之悲、故乡之思。屈原的《离骚》,为中国古典诗歌奠定了悲愁的基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深怨幽愁,是国仇家恨,源于屈原的大爱。从屈原开始,这种大爱与大愁并生的情感濡染了一代代中国的诗人骚客,并逐步形成传统,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诗圣”杜甫更是以其善感的心灵触摸时代,以深广的襟怀体恤苍生,用如椽的巨笔描述国难。在《对雪》一诗中诗人写道“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时刻关注着“安史之乱”的战况, 诗人的悲悯情怀与日月齐光,昭示后人。心忧天下,是我们的民族魂。

在抒写家国之愁的诗歌中,还包括思乡诗和怀古咏史诗,游子思乡的原因除了国难和战乱外,还有羁旅异地、客居他乡、仕途失意、贬谪流离、科举落第等多种原因,抒发的情感都是羁旅之愁、故乡之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在诗人屡试不第后客居建德江时所写,那种落魄失意和思乡之情充塞江天。怀古咏史诗抒写的是盛衰之悲,其目的是借古讽今,以前朝的国运衰微警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其实质忧虑的仍是国家的盛衰安危。特别是中晚唐诗歌和两宋词中,这类诗歌居多,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石头城》、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

第二,离别之愁。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诗人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许浑的《谢亭送别》一诗,诗人用“红叶青山”反衬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用“满天风雨”的凄凉之景来表达萧瑟孤寂、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都异曲同工,堪称送别诗的典范。

第三,相思之愁。讴歌爱情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在古典诗歌中爱情诗是最能拨动心弦的华章,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爱情诗按照相思双方的关系可以细分为闺中怀人、游子思妇和悼亡怀旧三类。闺怨诗多写女子闺中思念丈夫,丈夫出征或出游或经商,如王昌龄的《闺怨》诗。而柳永的《蝶恋花》一词抒写的是游子思妇,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用夸张手法诉说了相思愁深。爱情诗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当属悼亡诗,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令人“惟有泪千行”。

第四,失意之愁。中国诗人大都怀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年轻时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这些诗人理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生不逢时,朝廷昏聩,政治腐朽,社会黑暗,他们有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有的受人排挤、有志难伸,有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有的知音难觅、怀才不遇,有的品格高洁、不与尘俗为伍。当他们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难免会有落寞失意之愁,甚至消极避世、迷茫沉沦。这种情感态度的产生也是合乎情理的、值得同情的,我们应该深入体味、准确把握。

中国古典诗歌抒写悲愁有些单写一种愁,但大多诗词抒写多种愁思,并且多种愁思往往是彼此联系、富于变化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就抒写了由悲转喜、由喜转悲、悲喜交集的感情变化。词的上阕由伤春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国破家亡,丧夫失爱,流落江南,孤苦伶仃,触发了更多更深的悲愁,人事皆休,欲语泪先流,悲至绝望。接下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情感转好,心有些喜。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悲从心来,愁生千钧重,难以驱遣。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抒情婉曲幽深,布局错落有致,复杂矛盾的情怀展露无遗。大凡经历战乱、忧国忧民、个人又遭遇不幸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悲愁千结,像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试问闲愁都几许,鉴赏古代诗人的作品,需要我们字字推敲,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心灵,倾听诗人的心声,领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毛诗序》。

[2]司马迁 著《史记・屈原列传》。

篇3

1.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爱情诗一般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先了解背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我们在读南朝民歌《西洲曲》时,只有了解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点,与北朝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的特点。

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我们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意旨。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词人就是借用“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母亲的无情,来表达对爱情的惋惜。

爱情诗一般都用下列意象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她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以及纯洁的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在阅读时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才能理解诗歌中的爱恋、相思之情。

3.找准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艰辛,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炼一个好字、好句,能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借用术语,巧妙作答

有了以上三步作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顺利地解答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回答这些问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有关术语,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常用的术语比如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他的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与静景,近景与远景等。描法,如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刻画,表现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其他的描法还有衬托、虚实相生、渲染、动静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北朝民歌中的“何不早嫁论家计”就比较直接;借景抒情,如南朝民歌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借用莲子这个物来抒情的。诗歌风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不同,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的。

除了掌握以上术语之外,还要了解古爱情诗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样答题时才能答到点子上。

以上诗歌鉴赏的步骤及方法,对我们的鉴赏比较有帮助。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作答的境地,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阅读训练一

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请你说说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可把诗中的“求我庶士”改为“我求庶士”,这种说法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以第三者的语气来写的,请对这种写法的好处略作赏析。

2.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它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请你说说它的“转折之妙”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星汉女,下面两句写织女织布。诗的最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议论表明中心。

B.这首诗通过神话表现人间夫妇相思的痛苦,把现实情感和传说联系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具体描写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形象和星辰以及人物的特点相结合,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情、内心痛苦的织女形象。

C.这首诗具有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特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而且生动传神。善于运用叠字,叠字用在诗句开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环境,抒发感情,非常生动准确,同时平仄相间,清浊相配,读起来朗朗上口,收到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D.这首诗是乐府诗。乐府是三国时诸葛亮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2.有人说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皎皎”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请你说说他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在一句话中两次使用“难”字,请你借此分析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五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我独南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阅读训练六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请你说说这三组变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爱情诗》

阅读训练一:

1.兴

2.可以的。这首诗写一位姑娘由眼前的梅子成熟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反映出这位望梅兴叹怀春少女焦急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的描述,并穿插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聚会中笑谑欢乐的场面与气氛,宛如一幅风俗画。

2.前一层次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女”是泛指,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

阅读训练三:

1.D

2.开头“迢迢”写牵牛星之远,让牵牛星成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诗人把织女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刻画她幽婉的形象。“皎皎”二字用来表现织女的纯洁高贵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迢迢”“皎皎”这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意味隽永,其中情意之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训练四:

1.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迂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他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不幸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阅读训练五:

1.表现了一个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控诉,也反映了他对爱人的依恋与怀念。

2.这首诗前三句乃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缜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句转到夫妻别时的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感情激烈。

阅读训练六:

篇4

论文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诗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从学语文的第一天起,不少朗朗上口的诗歌就出现在课本里,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有效地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能力并积淀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对一些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初探。

传统的诗歌教学是点评、朗读和背诵。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理解诗歌本身的内涵。因此,诗歌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中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放手让学生去学,大胆赏析,尝试自己创作,如果教学方法恰当就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融入诗歌情景

有的诗歌虽然年代久远,但意蕴深长。如果能让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体会作者处境,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如果在情境中学生领悟到诗人的生活历程、感情经历,在图画情景中一目了然看到了难以理解的自然风光;音乐情景中体会到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学生对诗歌也就产生兴趣,有学习下去的欲望。

爱情对于中专生来说比较敏感,虽然他们热衷讨论爱情的话题,但爱情的真正意义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还很茫然。比如:《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德一首爱情诗,本诗给爱情诠释了一个新的定义——朴素、自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激发学生兴趣,我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一首表白自己心声的爱情诗,写于作者热恋时期。在一次舞会上,年仅23岁的裴多菲结识了森德莱尤丽娅。尤丽娅是伯爵的女儿,这位美丽的姑娘身材修长、有着浅蓝色的大眼睛。加上个性率真,诗人一见钟情,但是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因为看不起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这让裴多菲的内心很痛苦,半年时间里,他写下了一首首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情景的导入,激起学生想马上先睹为快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时也就轻松得多了。

此外,在写景的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把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的图画就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山水田园之旅,还可使其将所感受到的情景逐渐迁移至诗的意象之中。

二、找到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典诗歌中的诗词凝练,作者将万千心绪凝集在这字词之间。能把握关键字、词、句来赏析诗词,可直接领略文中情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不仅快速入境,而且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加强诗歌的纵横联系。

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句抓住关键词“苍苍”“霜”就想像到一幅白露茫茫、秋苇苍苍、寒霜浓重的凄凉秋景,在此也暗指诗人身处此景的心情也是悲凉的。诗人困于苦苦相思之中无法自拔的凄惋心境和当时的场景相互融合在一起。换言之,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烘托渲染。再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润”二字把幽静、轻柔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读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仅仅二十八字,九个名词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全诗清新淡雅,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把不同的九中景物天衣无缝地融合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古人的锻字炼句的功夫被我们深深所折服,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又多增加了一种新方法,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就更容易多了。中国古典诗歌文化久远,意蕴深长,犹如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抓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去挖掘它的奥秘,展现和欣赏它的无穷魅力。那么这个宝藏将是属于我们的。

三、通过比较鉴赏来阅读

比较鉴赏法,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是把内容有关联而作品本身又有所不同的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的鉴赏方法。在诗歌教学中通过比较鉴赏来阅读,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把知识联系起来,推陈出新,富于新意。学生在同存异中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自己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默默地提高。

在推进中专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升,通过诗歌教学中比较鉴赏法,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抽象思维,各种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沁园春?雪》的内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诗词中找出诗歌美点,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美、意境美、气势美、颜色美、情感美、动词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解剖诗词中的美,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归纳整理。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练习和飞跃。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题目的理解,找到诗歌的切入点,如何深化主体,如何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于新诗的情感

对新诗的系统接触,特别是1979年以后的新诗,学生是比较陌生的。设置这样一个师生共商的环节,其目的就不仅在于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及流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学习的结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更在于对新诗有亲近感,感觉新诗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感觉生活就是诗;爱诗,就是爱生活。

教师精选现当代名人对诗歌的评述,和学生一起朗读,并对学校的新诗教育现状加以评说。如:

①没有诗的年代,是没有理想的年代。膨胀的物欲不仅夺走了我们的白天,还侵占我们有梦的夜晚。(著名散文家祝勇)

②卡莱尔讲:“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光芒射自天堂,它映照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世界上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著名散文家、诗人苇岸)

③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少年情怀都是诗。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诗教育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一种“精神教育”,即一种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引用上述作家、学者的名言警句正与这一思想吻合。而针对校园新诗教育现状的评说,就是想说明新诗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这样的共商和引导,在入学初上半学期要用到一个课时,因为新生对每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还比较陌生,共商和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及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更重要在于对专题学习内容有一个易于接受的心理准备。进入高一年级,随着学生专题知识视野的开阔,学习经验积累的丰富,学习形式的熟练掌握以及师生关系的同频默契等,在上一个专题学习行将结束,下一个专题即将开始的空隙时间,就可以用极少的时间完成此项任务。

再比如:原诗: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刚接触这首诗的中学生,都会哑然失笑。这怎么能叫诗呢?然而,反复朗读并体悟诗句背后的情感、情绪不难发现:诗人是要将我们带回到日常生活的感觉中来,即大海不再是崇高与雄伟。因为在诗人看来,人与大海的联系,不过就是现实存在中的现象联系,而以往人们所赋予大海的文化含义与英雄色彩,全是生活现象之外的东西。不仅如此,诗人还用“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而“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整个过程就像诗人在与我们闲聊一样,平淡地聊出有关大海平凡、普通这一的话题。至于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你怎样想象大海,你为什么喜欢大海,全被诗人所省略。而这正是此诗的关键所在

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创作新诗,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即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参考文献

[1] 王华强. 谈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3) .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篇6

一、诗歌教学现状

1 疲于应付,急功近利

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目前学生的现状很无奈。一向养尊处优的孩子随着课业负担加重,考试名目增多,各种压力接踵而来,要求学生能保有闲情雅致吟读诗词有点勉为其难。“为了考试,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

压力让学生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大胆猜测一下中学生若不是因为高考,又有几人能主动熟背大纲要求的必背篇目。

2 品位低下,能力缺乏

如今流行、通俗大行其道,_无需意会便可尽享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已养成学生的惰性,制约学生的审美品位。而雅致的古典诗词语言极其精练含蓄,意象繁多,毫无审美功底的学生拿到古诗词也就自然无从下手,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 术业缺专攻,授业乏技巧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无法穷尽。在这样的情形下凭借往昔的功底进行研读,再把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虽说“诗无达诂”,但要合情合理,且要为学生所接受,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专业型的老师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二、诗歌教学探索

1 养成诵读习惯

周作人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而古典诗词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独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高贵气质,因这些特质诗歌易于吟诵,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你能想象一下“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该句翻译出来的效果,这种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呢?吟读的方法看起来很笨,实际上很有道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学生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遍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通过诵读,无声变为有声,抽象化为具体,学生的思维就驰骋于音、形、义有机结合的或静或动的画面中了。

2 激发学习的兴趣

古典诗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在宋朝,不是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流行现象吗?既然学生对流行歌曲感兴趣,那我们不妨投其所好,当学到送别诗时,我们可以教唱李书同的《送别》歌,学习爱情诗的时候可以欣赏赵薇的《不能和你分手》,品味诗人国仇家恨时可以听听邓丽君《虞美人》……这些歌词往往是化用了诗词,词清语利,情浓意浓,充满诗情画意,当学生能有感情的唱这些歌时,相信他们对所学的古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此举既可以激活古诗词教学,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 讲究授课之法

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决定诗歌教学应是多彩的。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 品读悟情

诗歌学习离不开朗读,但读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操练,机械重复只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退,课前老师应事先设计好各种各样的层次朗读,比如说分角色朗读,像《满江红》的豪迈,适合男生雄浑深沉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朗读利于将学生带人角色,带人情境,通过学生的评析最终达到体味诗词的意蕴的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常常有学生个性的创作与发挥,在这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学生的感悟力、创造了都能得到相应提高。

2 技法渗透

目前诗歌教学重诗歌内容轻言语形式的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伊始往往从阅读开始,知人论世进人,理解翻译着重,品味点缀,背诵压轴,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境地,感悟多半是别人的咀嚼物,这样的课堂学生很容易形成倦怠心理,其实有些工作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增强完全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腾出时间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感受言语形式方面的内容,比如体会语言的风格、字句传神的魅力,表达技巧的妙用,当然以上角度也无须面面俱到,根据所选的诗词显著的特点,找好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讲精讲透,确保学生每节课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比如说学习《虞美人》重在引导学生体味某些重要的副词和动词“何时了”的“何时”以及“了”,“又东风”的“又”,“应犹在”的“应”,“朱颜改”的“改”等字词所表达的词人痛彻心肺的亡国之恨,让学生明白鉴赏可从具体的字眼人手。学习《蝶恋花》,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上下两阕的语言风格的异同,分析早成异同的原因,从而明晰风格与意象、情感的关系。学习《雨霖铃》从景入手,分析不同的写景手法,从而感受诗词虚实结合的效果。学习《声声慢》体会叠词的意韵等,尽量做到每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有挑战,都有收获。

篇7

一、在导语”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一条好的“导语”,可以达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诗词教学中,教学要对导语精心设计,争取在第一时间里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丰厚的人文精神。如在李白诗歌教学中,可以用一系列关于李白的诗句介绍作者:小时候他是贪玩的小孩,后来认识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开始认真读书,为以后成为大诗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应唐玄宗之召入京,李白以为大展鸿图的机会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京之后发现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失望之际举杯销愁,“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最后被赐金还山,李白仍然保持自己的高傲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激情四溢的介绍中,学生对李白追求自由的人格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大量引用诗句,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诗词的作者,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诗人、词人,大都是名声显赫,经历非凡的人,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在苏轼诗歌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他的趣事,如他和佛印针锋相对的故事:有一天苏轼和佛印聊天,问他:“你看我是什么。”佛印一丝不苟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听到后很得意,佛印又反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故意难为一下佛印,就连忙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之后苏轼飘飘然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和她吹嘘今天一句话噎住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一直摇头说,“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下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因为心中有屎,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中,体会到其中的哲理:生活本是如此,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它,它会回报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中有佛”,让快乐、仁慈、慷慨、善良和爱在心底生长,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反之让仇恨、愤怒、偏见在心里占据上风,世界就会变得无比丑陋。在看似无心的诗人小故事中传达一种宽容博爱的人文思想,可谓“润物细无声”。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让学生逐步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集体主义、社会责任等传统道德精神不断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侵蚀。如何为青少年营造一片明净的天空,如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而古典诗词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执著精神、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富有责任感等等,大都是人文精神的内容,是教师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是贯串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根主线。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切地表现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那一份无比美好的人文精神,无论穷或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千载读下来仍令人感慨不已,诗人在床头屋漏、穷困潦倒中还想到普天下同样受苦受难的广大寒士,从心底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甚至表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中,需要加强的正是这样浓浓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辛弃疾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乡子》,陆游的《示儿》《诉衷怀》,岳飞的《满江红》《小重山》都是爱国主义的名篇,在字里行间中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即使时隔千载,这种光芒依然照彻天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先生提出:“我们对中学生、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要有中华魂,更要有民族根;所以中华诗词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加强中华诗词的诗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矣。”[3]

三、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要有探究精神,注意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离骚》,有同学提出自己观点,认为屈原不识时务,应该学会变通,正所谓“邦无道则愚”,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显得很正直简直就是自掘坟墓,也有同学提出这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坚持自己理想,固守自己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接着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仔细讨论和探究,普遍认为一个人要适应世俗是比较容易的,而像屈原那样身处逆境还保持高洁品质就显得极其难得,从而为他的执著精神和理想主义而感动。又如在陶渊明诗歌教学中,对作者归隐山林的做法,学生未必都持欣赏态度,他们会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确实是挺潇洒的,到达了一定的境界,但倘若正直的有才能的人都这样看淡仕途,回归田园,那么也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对这样的质疑,教师也要加以正确引导,不能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而要具体分析:可以从他的动机出发,陶渊明不做官是不是他不适合做官,还是他不愿意做官,还是两者兼有,可以借此推测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再从他做这事的结果看,他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陶渊明选择的合理性,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或许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并非漠不关心,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难以实现个人的意志自由,只能在诗歌中、大自然中寻找到自由。这样,既避免了在现实冲突中遭到危险,也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为后代文人开辟了一条寻找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新路。

四、在作文训练中,始终贯穿人文素养教育

篇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有生活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的事,‘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人生世相失去解悟的留恋,就是对于诗无兴趣。”看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为了能够去品读诗,也为今后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品位。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笔者对此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古典诗与现代歌相结合,用优美的旋律诱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它的古老,所以离我们就更远,也就更谈不上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了,教师上课的感觉往往是讲得越多越没劲。流行歌曲中有一部分歌曲是古典诗词改编成歌词,现代的中学生诗可以不读,但流行歌曲却是不能不听的。所以在学习相关诗词时,如果把这些优美的歌曲适时的引用于课堂中,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必修四选用了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上课伊始,我就已经在播放由林志颖演唱的《望海潮》的MTV了,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迅速进入了课堂,优美的旋律,绝美的画面,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就陷进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去了。打下了兴趣的基础,再来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时,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可以跟着旋律唱出歌词了。还有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歌曲,都是用原词做的歌词,而且旋律优美,已被大多数人认可、传唱,用它们作为诗歌教学的手段,不仅引发了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溯本求源的愿望,学习诗歌岂不是事半功倍!

二.以读为本,用教师的美读激情激趣。

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呢?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由此我很主观的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打破“一言堂”,鼓励“群言堂”,关注、呵护每一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用恰如其分、多元而人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

其次,要创设情景让大家有兴趣读。预习时不妨运用多媒体放放合适的音乐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只有此时在课堂上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和谐时,才会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宣泻,个性化阅读才能成为现实。

再次,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美读激趣更易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例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从音响角度效果看,上片的七对叠字的运用,仿如一个女子在那里长嘘短叹,泪如雨注,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细的心理。这七对叠字有三层意思:“寻寻觅觅”是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感受,“凄凄惨惨戚戚”是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真切体验。读时可分成七个节拍,节奏由慢到快,让人读罢,心境悲然。词下片“点点滴滴”再叠与前映照呼应,写出了“愁”之多而深。词中三个感叹号,使得作者的情思一次比一次更加显得无奈而痛苦。一个反问句,不只是问“天”问“地”,更是问茫茫“人生”,问“现实”,问“国运”。在诵读本诗时要注意以上特色的恰当处理,如能选择相应的音乐伴读,其教学效果无疑将产生强大的共鸣和反馈,这就是所谓的“美读”。通过美读,不难感悟到这首《声声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也只有美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当时李清照那种丧夫之痛与家国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痛凝聚交织的复杂心境。

教师美读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自读,相信他们早已跃跃欲试啦!

三.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诗歌的乐趣。

从近几年高考题形来看,诗歌题型分值逐年增加,1998年至1999年仅为6分,2000、2001年均为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各一首,合为9分,2002、2003年均为古诗词鉴赏6分,补全名句4分,合为10分。2011年则是古诗词鉴赏8分,补全名句6分,合为14分。为了逐年增分的诗歌鉴赏,我们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追分逐末,除了重抓背诵,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总是在被动的记诵知识点,毫无趣味可言。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一样。

探究法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而诗词本身的特点使探究法在这一领域的运用具有可行性。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结构跳跃,留有的“意义空白”比其它文学形式更多。“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咀嚼而有余味。”(吴景旭《历代诗话》)含蓄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在阅读诗的过程中想象探究的空间很大。因此在教学中探究手法的运用是极有可行性的。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一开始就介绍作者,讲解背景。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只在下面听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有很多同学感到枯燥、抽象,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必修四课文都选有经典的诗词,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教授这些诗词。关于文学常识,作者和背景的介绍我都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课上由各组派代表交流,老师仅作补充。这样一来,关于作者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体会的,印象肯定比教师照本宣科的读深刻得多。至于对课文的理解可让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辩论,进行探究。如《锦瑟》一诗的主题辩论。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五十年。诗家总爱西良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锦瑟》是政治讽喻诗还是自伤之辞?是悼亡诗还是纯粹的爱情诗?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这样的作品最适合让学生在自我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辩论,以期对诗歌有更深切的理解。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得出四种观点:情诗说,描摹音乐之作,悼亡诗,客中思家之作。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断地研读课文,不断地自主探索来获取自己的答案。结论虽因个体差异而多元,但语文探究并不奢望学生获得多少学术性成果,而在于探究的过程,这是探究的本质所在,学生养成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爱质疑,善推敲,肯咀嚼。我想这些方法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从自主习得的成功中慢慢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

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有时可以同时使用,有时可以侧重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在教学中,如果始终都围绕以“趣”来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就不会再是一句空口号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篇9

摘 要:在《诗经》中,“水”这一意象频繁出现,仅仅十五国风中涉及水意象的诗歌就有四十二篇,尤其与其中的爱情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滔滔流水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先民爱情生活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欢乐与悲愁、甘与苦。对《诗经》爱情诗中水意象的分析,对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初民的生活与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诗经;爱情;水意象

《管子・地水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诗经》时代的先民们大多逐水而居,他们从绵绵不绝的流水中汲取世代繁衍所必须的养分,又对着变化莫测的水流倾诉自己的欢悦喜乐,宣泄着自己的怨愤哀愁。“水对于中国先民有着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它不仅帮助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畜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进而又滋养了民族的性格、气质和心理。”[1]

一、水之隔,爱而不得的哀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国风・周南・关雎》,开宗明义地道出了河水对爱情的隔阻:一个男子隔着悠悠流水,对河洲上采荇的美丽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寤寐求之”。怎奈仅一水相隔,却是美人如花云端隔,“求之不得”,于是这位多情的君子“辗转反侧”,于无可奈何中用想象构架起一座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在虚幻中与心仪的姑娘美满结合:又是“钟鼓乐之”,又是“琴瑟友之”。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想象中的情景再美好再热闹,也不过是水面上的空花幻影,冰冷的河水犹如残酷的现实,注定一切愿望都是虚幻。

在《秦风・蒹葭》中,水对爱情的阻隔意味更加明显,更具代表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中的“伊人”更像是一个梦甚或是一种执念,飘飘渺渺近乎虚妄。前者虽然因为一水相隔而不可接近,却仍然能够相望――对美好却注定得不到的东西若能摒弃占有之欲而存欣赏之心,未尝不是一种安慰与超脱;

类似写男女因“水”之隔而无法与意中人相结合的诗歌还有《陈风・泽陂》等等。在这些诗歌中,“水”已经超出了本身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水将理想与现实分隔成两个世界,理想的世界对现实中的人来说永远是可羡而不可得的,偏偏理想又是如此具有诱惑力,让那颗企慕追寻的心永远被牵系着,饱受熬煎。”[2]这种梗阻,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束缚,周礼初成,男女的婚恋已不是那么开放自由;也有可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惆怅与尴尬,毕竟,爱情就应该是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

二、水之逝――爱情消逝的伤痛

《召南・江有汜》中的弃妇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来比喻自己爱情婚姻中难以避免的沟沟坎坎――江水奔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小洲小岛的阻碍,又会分流成多少小溪小河?闻一多先生一语道出她的深意:“妇人盖……以水道自喻,而以水旁流枝出……喻夫之情爱别有所归。”[3](P335)丈夫将要回归故里,却“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不仅没有要带“我”同归的意思,甚至连出发之前都有意回避“我”,干脆不露面,如此作为,何其恩断义绝!面对丈夫的绝情薄幸,这位即将面临着沦为弃妇的女子除了“祝愿”丈夫“其后也悔”、“其啸也歌”,预言丈夫日后会因为自己的轻率行为而后悔烦恼之外,似乎也无计可施。

《邶风・柏舟》中,失去丈夫宠爱的女子将自己比作在河水中漂泊无定的柏舟,“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朱熹《诗集传》)。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刚烈的女子,“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她不能忍受丈夫的冷落,于是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可悲的处境。诗歌的第一章以柏舟在河中随着水流漂浮不定起兴,表现出了主人公心中那种无可寄托的失落感与无依感。这种失落感使得她夜不能寐,焦虑不安,她试图以酒和出游来缓解愁烦,然而各种努力终于以失败告终。她又试图向自己的兄弟寻求帮助来捍卫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支持,反而遭到毫不留情的训斥,“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逢彼之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首诗中,水象征着主人公的处境:丈夫“愠于群小”,对她越来越恶劣,而娘家的兄弟也不能依靠;但是她对这样的处境完全是无可奈何的,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里,一个想要维护自己婚姻地位的女子,是多么的势单力孤,就如那茫茫河水中的小小柏舟,要飘往何方根本由不得自己,只能随波逐流,且随时都会有覆没的危险。《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因丈夫喜新厌旧而陷入痛苦,她把自己与丈夫的新欢比作“泾以渭浊,其”,程俊英先生分析道:“泾水浊,渭水清……泾水和渭水比较,就显得更浊,但泾水的下基是清而见底的。喻自己和新人比较,虽显得憔悴,但自己的品德是洁白无瑕的。”[4](P94)她以“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来比喻自己对家务的驾轻就熟,表示自己虽然年长色衰,但在家庭中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彰显丈夫宠幸美貌的新人而遗弃自己是错误的选择。

三、水之扬――相爱相悦的欢欣

《周礼・地官・媒记》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无故而不用令,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而会之。”[5](P733)也就是说每年的仲春男男女女可以不拘礼法,不避禁忌,自由地选择婚恋对象进行交往;甚至连被后世的封建卫道士视为洪水猛兽的私奔行为都不会受到禁止。“会男女”的地点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诗经》里描绘这一盛会中男女相会的故事却大多发生在水边。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

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太平御览》引《韩诗外传》曰:“‘溱与洧’,说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6](卷886)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岸旁游春的诗……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次机会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7](P165)

“《诗经》上述描写青年男女聚会恋爱的故事多与水滨相关,其因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是与先民的尚子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临水祓禊的习俗有关。”[8]流水脉脉,承载着无数男男女女对爱情、对幸福、对生命的热望与祈愿,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章海凤.试论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原型内涵――兼谈水与时间对应的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 李晓明.流水汤汤,情意绵绵――论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J].文化研究,2010,(4).

[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 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李.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EB/O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篇10

[关键词]戏曲语言 意境之美 语言之美 审美教学

就表演艺术而言,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唱、念、做、打,均含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因素。鉴赏戏曲,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而我们读戏曲文学剧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去鉴赏,要在把握剧本的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唱词的艺术特色。

在戏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鉴赏戏曲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戏曲中的唱词美即语言美,让学生在感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借鉴美、模仿美、进而创造美。这样学生可以在审美的实践中认识生活和人的本质,陶情冶性,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元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学生去鉴赏《长亭送别》的唱词美。因为这折戏最能体现王实甫《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其语言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诗剧般浓郁抒彩的语言

《长亭送别》口语的韵律化,使得这一折戏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活泼又富于文采。不仅如此,这折戏的语言还具有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使整折戏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它那生动传神的描写,往往把读者带到绝美的境界之中,如《长亭送别》开头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她一上场念开场白:“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叙事抒情,都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接着按排了三支曲子,尤其是第二曲[滚绣球],由景入情,写莺莺的满怀离愁被秋景触发:“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怀着让情人多逗留一刻的可怜希望:“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这两句唱词,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对有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张生不忍离去,所以让马儿在前面缓缓地走,莺莺的车在后却要“快快地随”。这一前一后,一快一慢,把他们分离在即的那种缠绵留恋的神态、心情刻划得惟妙惟肖。其叙事抒情,水融,极其生动地写尽两人的儿女情态。第三曲[叨叨令]写莺莺的怨恨象火山一样喷发了:“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这一曲用一连串迭词和排比句式,读来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又象连珠排炮,激越热烈。

此外,[一煞]、[收尾]的唱词也满了诗意。[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一曲则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来渲染气氛,与开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形成对比,这里莺莺极力寻找张生远去的背,偶然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去,情境关合,丝丝入扣。这折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也是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整折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氛。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长亭送别》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它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这充分地说明了王实甫的确是语言艺术的能工巧匠。

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形象化

《长亭送别》被誉为离愁别恨的绝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物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戏曲中的人物语言,首先是个性化的语言。我国古典戏曲美学家李渔强调台词必须“说何人,肖何人”,所谓“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因此,人物语言要象戏曲的表演一样,具有传神的功能,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西厢记》非常重视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色。在《长亭送别》一折中,人物语言是发自肺腑的语言。张生、莺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是在用独特的声音和语气对自己的性格作充分的自我表现,让人闻其言想见其神。如:老夫人在长亭送别时对张生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子,挣端一个状元回来者。”在老夫人看,要不辱没“身为千金小姐的女儿,就必须有官位和财富”。表现了老夫人嫌贫爱富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和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而对于张生,他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使他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赶考已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他对获取功名看得十分容易,他满有信心地向老夫人保证说“凭着胸中之才,视得官如拾芥耳”,他安慰莺莺说:“小姐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张生诚恳、坦率的性格。“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写出了莺莺愁苦哀怨的心境。当着老夫人的面,莺莺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突出了莺莺轻名贱利鄙视世俗观念的思想,也显示了她倔强的反抗性格。在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莺莺面对即将赴考的张生百感交集、肝肠寸断。她首先叮嘱张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一次表现了她鄙视功名利禄的性格。面对即将远去的爱人,莺莺千叮咛,万嘱咐,“顺时自保揣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缱绻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

《长亭送别》中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它的语言象一把钥匙,打开了人物的心扉,使一个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三、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戏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这些都是兼用了夸张和比喻,描写了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莺莺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运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可以说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上,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到处都有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是分不开的。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因此,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着重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语言入手,仔细品味每一个字,抓住关键词,挖掘起深厚内涵,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意境之美。《长亭送别》的语言凝炼、优美,丰富。所以在学习中,对每个字,每句话都要进行仔细的品味,因此,教学中就要求学生通过用心的思考,反复的诵读,去找出那些最能传神的“词眼,”有时是一个字,有时是一句话。如[端正好]一曲,一开始选择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了一幅辽远开阔,五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凄紧,北雁南归,霜林如血。这些景物给人一种萧瑟悲凉之感,使人不由黯然神伤。接下来二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问一答,给客观景物涂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人联想到以泪洗面的莺莺像啼血杜鹃,让离情染红秋叶。“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难以割舍。“醉”字也很有分量,它写出了秋林彤红的颜色,更刻画出主人公在离情别绪困扰之下难以自持的情状。这样,秋天的萧条凄冷和离人的百结柔肠高度统一,合成无限悲伤的气氛。

2、从诵读入手,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之美。传统的戏曲教学,重视字词句的分析记忆背诵。但事实上,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曲词的意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鼓励学生对曲词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诵读上,抓住关键词语或意境,让学生弄清词句的基本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时,让学生自己读出品出全折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在曲词鉴赏方面,根据鉴赏重点进行选择。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同时,结合作品中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目的。

《长亭送别》是一部出色的诗剧,全剧简直就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有着明快的抒情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氛围,所有这些特点,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与它高度的语言成就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