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红楼梦范文
时间:2023-04-06 15: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旧版红楼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
影视编剧在改编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对原著的在创作,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对红楼梦的改编尤其困难,《红楼梦》原著有着极大的特殊性,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并没有将故事讲完,而一部电视剧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结尾的,怎样续编后面的故事就成了考验编剧的难题。
美国从事改编理论研究的杰弗里.瓦格纳认为,长篇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有三种形式:极少改动的“移植式”、合理改变并加以电影化注解的“注释式”、将原故事更改至当代环境的“近似式”。
旧版采用的是“注解式”。87版的结尾避免了程高本的“大团圆”“宝玉中举”等有违原著的地方,以贾府的彻底衰败来演绎社会大悲剧,比较仔细的从曹公笔下理出了各人物结局,虽然过程有些仓促,但结局都较为合理,胜于高鹗续作。
新版采用了“移植式”。完全按照人文社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进行拍色,包括高鹗续作中饱受争议的地方也保留了下来。在制作过程中,红学专家的过度参与,甚至压抑了编剧们 的创作,这种“移植式”的改编,并不适宜。它失去了影视艺术的再创造性,使其沦为了原著的傀儡。在一直以来,各种改编作品都很避讳这样做,这让作品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仅仅是原著的图解、注释。新红这样做足够尊重原著,但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原封不动的搬上电视银幕,从艺术语言上讲是失败的。
(一)、新版还原了曹雪芹笔下的虚幻之境
新版开篇由空空道人途径青梗峰开始,叙述灵石补天未遂自炼成才的来历,再演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被灵石打动,携它入红尘,最后由空空道人查阅石上书文引出正式开篇。对比一下老版的开篇:一个男声吟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远处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哼着《好了歌》飘然而去。之后引出开篇。这里新版明显弥补了旧版不足,还原了曹公笔下的奇幻之境,奠定了影片基调。
新版将宝玉等如何来到太虚幻境、如何游览环境、最后如何离开等都表现得非常细致,贴合原著描述。将故事中蕴含的“警示”“预知”等作用表现了出来。弥补了以往其它作品的不足,完整的展现了《红楼梦》的“亦真亦幻”的一面。这也是旧版最大的不足。在旧版里面,没有对太虚幻境的描述是最大的硬伤,直接导致了旧版丢失了原著中“虚幻”的作用。
所以,新版还原了曹雪芹笔下的虚幻之境,与旧版相比是一大进步。将小说中蕴含的“警示”“预知”等作用表现出来,令贾家发生的事情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不是停留于事情表面,更好的还原了《红楼梦》。
(二)、新版较完整的还原了故事情节
新版35集的内容演完了原著的前八十回,情节删节极少。正因如此,新红留下了两个令人滞垢的毛病:旁白过多、镜头忽快忽慢。
从开篇至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情节,新版较旧版多用了10分钟左右。但它完整的交代了甄家小荣枯,交代了“娇杏”这一人物的“侥幸”,与英莲走失甄家败落形成对比。展现了甄士隐三次与赖头和尚跛足道人的接触,将甄士隐的悲剧渲染得更富感染力。然后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段是旧版所没有的,新版则借此交代了宁荣二府的大致情形,让观众了解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原著中这段的用意。
新红这样的做法最大限度还原了原著情节,让曹公笔下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充分发挥了它的价值。但纵观全剧,其旁支情节的大量展示,令主线模糊,故事松散。原著作为小说,很适宜这种松散细腻的表现方式,但电视剧需要的是清晰明了的脉络和有张有弛的细节把握。从这点上看,新红如图解一般的照搬原著,展现出了原著的精致,却丢失了自己作为电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新版在节奏、旁白上处理不当
新红每一集都包含了很多内容,但却一直给人以拖沓的感觉。比较明显的如“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黛玉葬花,宝玉一旁观看。就这样简单的讯息,占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钟设置既没有必要也太显拖沓。同时也直接促使了另一个问题的形成:镜头忽快忽慢。没有这些快进一般的镜头的话,按照这样的情节量,新红很难在50集内完成。
另一个旁白问题,曹公在《红楼梦》一书中所说到的远不止人物事件表面那么简单,新红在表现时不忍取舍,但就旁支事件的表现上不可能做到全部表演,只得用旁白;还有一处大量运用旁白则是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因为考虑到小演员表演不到位而选择了旁白介绍,但越是这样观众越觉得演员的表演如同演木偶。并且这样的旁白触怒了观众的一个底线,它剥夺了观众思考的权利,影响了观看情绪。
新红的台词完全沿用原著,胜于旧版。旧版因考虑到了原著古文白话文掺杂,怕观众难以理解,而将语言现代化、通俗化。虽然出发点很好,但却因此损失了原著的语言魅力,并且不古不白的语言反倒比较尴尬。新红大胆的采用原文,保留了原著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周雷,刘耕路,周岭.《红楼梦》改编嗻谈——从小说到电视剧本.
[2]作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红楼梦学刊》,2009,5.
[4]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红楼梦学刊》,2002,03.
[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王扶林:不敢苟同“87版红楼”是经典》 李星文 《黄金档》.
[8]《艺术评论》独家专访新《红楼梦》主创团队. 《艺术评论》,2010,10.
[9],俞平伯等.细说红楼梦:红学专家解读红楼梦.蓝天出版社,2006.
[10]要力石《红楼梦》经典释义.中国古籍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红楼梦;文学;影视;再创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繁荣时期。长篇章回小说有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英雄小说《水浒传》、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爱情小说《红楼梦》;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通俗小说《三言》、凌蒙初的通俗小说《二拍》;传奇笔记小说有蒲松龄的神怪小说《聊斋志异》。西方影视技术引进中国,影视界就不断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成就与名著不朽的梦想。《红楼梦》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影视红楼梦创作及特点
1924年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京剧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梅兰芳演林黛玉。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时装黑白默片《红楼梦》,周空空演刘姥姥。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古装黑白默片《红楼梦》。1936年上海大华影片公司拍摄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李雪芳演林黛玉。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顾兰君演王熙凤。1944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拍摄黑白有声故事片《红楼梦》,卜万仓导演,周璇等人主演,演员阵容强大。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现代时装片《新红楼梦》,李萍倩导演,李丽华等人主演,是红楼梦现代版。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版《红楼梦》,袁秋枫导演,是黄梅戏经典版。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经典版。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剧《红楼梦》,林家声等人主演。197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歌舞彩《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等人主演,是香港十佳华语电影。1977年香港思远影业公司拍摄《红楼春上春》,金鑫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是。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8年香港今日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新红楼梦》,金汉导演,李菁演等人主演,演员阵容豪华。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人主演。是电视剧经典版,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夏钦、刘晓庆等人主演,票房不佳。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73集《红楼梦》,张玉燕等人主演,收视率不高。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上海电视台拍摄数字高清电视舞台艺术片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
本人认为:“红楼梦的多指向隐义结构决定了红楼梦主题的无正解性。红楼梦的未完成性更是促成了这个谜局的形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艺术偏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重拍红楼梦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综观红楼梦影视史,概括出几个特点。1 拍摄频率高,在短短80年时间里,红楼梦影视版有近20个版本。2 科技进步带动影视发展。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长镜头到蒙太奇,红楼梦拍摄在不断进步。3 篇幅越来越长。单本剧到多本剧,红楼梦故事越来越完整。4 主题日趋复杂,从塑造人物形象,到敷演人物故事,最后是演绎全本红楼梦。5 艺术形式多样。戏剧片就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之分。6 艺术风格多样。有古装、时装,有传统、现代,有高雅、低俗。7 演员多用明星。影视创作培养和成就了大批演职人员。8 横向看,成败参半;纵向看,失败居多。
二、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风险
从红楼梦影视史角度分析,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一次创作风险较小。尊重原著,实现艺术形式转变,基本上就会成功。红楼梦影视版早期作品原创多,相对地位较高。如:京剧版、越剧版、黄梅戏版、粤剧版。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二次创作风险相对比较大。第二次创作往往是在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已经转变了艺术形式,第二次创作如果不能在内涵上有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新版如果要突破旧版的水平,必须从内涵的全、新、深、广的某一个角度上做文章。
三、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程序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分三个步骤,包括从文学到剧本的再创作,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
剧本是影视的灵魂,它关系到影视的艺术定位,非常关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角度小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是单本剧创作。一种是采取多角度、多主题创作,是多本剧创作。这中间主要是新版对旧版的创新问题,如:2003年新版越剧是在1962年旧版越剧基础上,只能在结构和台词上进行创新,就其艺术成就,即使不分伯仲,也是稍有逊色。新版电视剧要突破1987年央视版的高度,可以创新的是开头和结尾,而开头的神话故事是虚幻的思维性的哲理性的内容,对文学有意义,对影视则毫无意义,新版创新空间有限,唯一出路是撇开尊重原著的原则,拓宽创新空间。
剧本搭建故事框架,编写人物台词,把文学红楼梦重组为适合影视制作的影视红楼梦,但它仍然是文字。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这需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化妆、布景等通力合作。把富于想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声画形象。影视是综合艺术,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质量,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虽然影视在设置剧情时尽量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要求,但是,一部作品能完全满足观众是不现实的。观众构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感悟能力有深浅之别,艺术趣味有雅俗之异,加上受前人创作成果的影响,部分观众挑剔在所难免。在观众实现再创作的时候,优秀作品被追捧,拙劣作品被鄙夷。上帝面前没有光环,要想成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
许多人以文学红楼梦为标准评价影视红楼梦,把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艺术作比较,往往不会有结论。文学和影视彼此特征明显,有很大的异质性,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再创作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从创作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创作目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工具四方面存在差异。小说历来都是野官稗史,曹雪芹花一生精力写小说,以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但他发扬古人发愤著书的优良传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真实的社会人生,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 是留名青史。红楼梦成为文学名著是历史的选择。影视选择精品题材,选择历史,选择红楼梦,有功利目的。影视发挥群体创作优势,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间接转化为直接,让观众真切感受红楼梦世界,但它不能完全复原红楼梦。如果没有新点或亮点,不能出彩,成败也是变数。综观红楼梦影视史,几十部只有几部精品,想拍精品不一定就是精品。其实,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如果没有越剧演员千锤百炼的唱腔身段来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就不可能成功。好莱坞大片模式固然好,近年从功利出发而拍摄的形式创新内容空泛的只给评委看的作品,观众是不认可的。香港影视的地位,得益于香港影视界对影视的清醒认识:速度、产量、娱乐、大众是影视的灵魂。
从作品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红楼梦具有隐性的特点,容量大,角度多,视野宽。透过文本,读者凭借思维和想象,将红楼梦的意义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影视红楼梦具有显性的特点,容量小,角度小,视野窄。通过镜头,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有限画面,流动的画面不允许观众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如:文学用“爬灰”一词交代秦可卿死因,抽象、含蓄、富有文化意味,影视则用真实画面。如:宝玉的玉,文学用模糊概念,影视则具体到20个版本各不相同。一部具有恒久影响的文学因历史产生距离而拓宽了审美空间,这是文字间接性造成的。一部具有大众娱乐特点的影视将名著意义定格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满足时尚需求,只能造成短期轰动效应。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实际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比较,文学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视红楼梦符合西方传统美学思想。
从接受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接受对象、接受方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是精英艺术,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它的受众比较少,影视是大众艺术,对观众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视听能力就可以欣赏,它的受众就比较多。在这一点上,影视红楼梦对普及红楼梦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于许多没有读过文学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影视大胆直露的镜头语言可能会造成误导甚至是伤害。在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背景下,影视红楼梦应该改造文学红楼梦,去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时代精神。
五、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的建议
1 影视红楼梦的主题创新。
高鹗续书体现出20世纪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红楼梦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身处2l世纪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高鹗笔下的丫鬟大多奴性十足,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稍加润色,使之更加合乎现代女性的要求呢?1987年央视版尊重原著这个缺陷,并且结尾仓促而悲观,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在贾兰等人身上体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成长模式呢?剧组可以先尝试单主题小容量创新,检验一下能力和效果,再进行多主题大容量创新,走在时代前列。
2 影视红楼梦的结构创新。
利用蒙太奇手法,调整文学叙事顺序,使情节衔接更自然更生活化,使画面构成更富有诗情画意,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1987年央视版从甄士隐开始,引出贾雨村,再引出林黛玉,结构比较好。如果当时用电脑特技制作太虚幻,宣扬一些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反而会以辞害义,弄巧成拙。但1987年央视版在背景处理上有许多不足,江南景色不够灵秀,北方景物不够厚重,许多镜头借助花花草菜遮遮掩掩不够大气。
3 影视红楼梦的人物创新。
影视是大众普及型艺术,最好选择全新面孔,给观众新鲜感,明星演技固然好,但受以往作品影响,观众不容易接受。选择演员应该以内在气质和外在演技为标准,优选艺术院校中的拔尖学生,挑选那些古典外形扮相鲜活的年轻演员,就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总之,应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把握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篇3
“红楼梦”的确是一场大梦,清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写了《草珠一串》,又名《京都竹枝词》,其中一首里面有两句: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很早的时候,谈论《红楼梦》就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了。即便经过这么多年,人们对“红楼”的热情依然不减。书籍是最原始的考证,渐渐地,随着时代的进步,《红楼梦》也转化成了其他各种的艺术形式,泥塑,瓷雕,戏曲等等,其中最广泛流传的还属电影和电视剧,1987电视剧版的《红楼梦》曾创下荧屏上的经典。在中国,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红楼梦”,怀着一种崇敬,又有一些的忐忑,轻轻地触摸一下“红楼”,这也是很多电影电视人的梦想,导演陈凯歌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怀,十多年后,人们依旧还在重温那些经典之时,新版《红楼梦》开始“敲锣打鼓”地开拍了……
争议:“梅耶荷德定律”
曾有网友评论说,“筹拍新版《红楼梦》发生的现实故事,比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更加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尽管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新版《红楼梦》从筹备到开拍,话题确是一直不断。不论是声势浩大的“红楼选秀”风波,还是矛盾升级的“导演替换”事件都能让人乐道一番。然而这些都还不算什么,自新版红楼里的人物一一亮相于观众面前,这才叫真正的“哗然一片”。截至目前,主要演员的定妆照基本完毕,无论是最开始亮相的“宝黛钗”还是较晚出场的“王夫人刘姥姥”,都在观众网友中炸开了锅,大致意见不是“妖气太重”,就是“戏曲味太浓”,似乎很是接受不了。不知是导演意图“另类化”,还是该剧美术指导叶锦添的“国际化”;也不知是人们太印记于87版的人物,还是东西方文化对《红楼梦》文化本来就有着根深的固守和尊崇,这几方面的碰撞,于是便引发了诸多争议。
对于电视剧拍摄来说,似乎有争议总比没争议来得好。一部剧,悄无声息地拍,悄无声息地播,最终淹没在五彩斑斓的银幕中。可是有争议就不一样,有争议在,关注的人就会多。新版《红楼梦》是投资过亿的大手笔制作,自然要有点噱头,要吸引足够的眼球,这样才不至于让投资方做赔本生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著名的戏剧家梅耶荷德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梅耶荷德定律”。如果按照这个定律,新版《红楼梦》应该算是成功了一半,仅仅一个定妆照的,就有这么大的动静,不论导演还是投资方现在应该都在偷笑吧。
造型:古典与时尚的接触
关于《红楼梦》,曹雪芹曾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味”字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和猜测,然而对于其各方面的“争论不休”有了作者自己的注解,似乎也合情合理了许多。
人们普遍都认为,87版《红楼梦》汇集了当时红学界的权威,拍摄的时候尊重并体现原著精髓,87版的《红楼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曹老的“其中味”,在很多观众心中“87红楼”不可超越。新版《红楼梦》的开拍,似乎要摆脱旧版的影子。剧情安排先不说,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就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把梦中最主要的宝钗和黛玉定妆成了“好像是白蛇和青蛇”,“戏曲味道的造型把大观园变成了戏班子”,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对这些人物定妆感到莫名其妙。这部剧的美术指导叶锦添曾经表示过,要让古典和时尚在新“红楼”里都有体现a理解这句话,就是让中国传统和中西方的现代相合,尽管导演李少红说古典也可以时尚。女角的“铜钱头”“额妆”都是造型上的一大“亮点”,新版红楼里宝黛钗的衣服都很华丽,有西方礼服的味道,不论是黛钗的“青白蛇”还是四春的“王菲妆”亦或晴雯的“羽毛顶”都有“综合”的感觉。红学家邓遂夫就表示:我尊重新版《红楼梦》的创新,但是从个人审美上来说,不太喜欢这些新造型,这些造型是在向戏剧化靠拢,而《红楼梦》里写的是平淡生活中的琐碎,更接近鸡毛蒜皮的小纠结。按惯例,《红楼梦》的造型应以明代装束为主,适当加上一些清代元素,比如小排扣,这些书里都有描写。此外圆片、铜钱妆显得土不土、洋不洋、中不中、西不西的很不耐看,尤其是黛玉和宝钗。仔细来看,87版的宝黛钗和新版里的差别的确很大,不知是先入为主,或是87版、的造型本身就更靠近原著,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还是老版中的人物。
回应:海水与火焰
看过“红楼”定妆照,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会存有疑问,这种造型究竟用意何在?是否尊重了原著?是创新?是“恶搞”?……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和网络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那些“红人”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说话的平台。在媒体或网络上,一部分人似海水,有包容,一部分人似火焰,很猛烈。
此时,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该剧美术指导叶锦添的声音,被媒体追逐,被网友抨击,却发出“让他们死心,我不会更改造型”的豪言。关于“造型”叶锦添曾对媒体做过解释:《红楼梦》是属于很多人的,它是一个既深入又不完整的梦,每个人都有一种填补它的空间。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梦》。昆曲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只要那一层皮,就美得不得了,那种美感有点华丽,连绵不断的图案和色彩,都是很柔和的,有很深的色彩学,那是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我参考了国际时尚化的年轻人服饰,深入了古代的剪裁里,其中贾宝玉、王熙凤渗入的时尚元素最多。我觉得《红楼梦》就是一个时尚的集合体,只是发生在一个文学家的眼里,把古典的东西变成最先锋的,每个人都在等待这一天。基本上书里明确点到的服饰,都还是按照原著去做。
叶锦添的造型一向很注重色彩,注重图案,注重一些美学方面的基础,“华丽,时尚,色调强烈”似乎是他一贯的手法。“美”是他创作的灵魂,似乎这些有点凌驾于曹老的“原著”之上,硬憋着尊重原著,又放弃不了自己心中的“美”。这样的造型,叶锦添也有点为难吧。
和叶锦添合作过多次的该剧导演李少红,对叶锦添可谓“百分百信任”,俗话说得好“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争议一出,李少红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叶锦添站在同一战线,“这个想法叶锦添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震惊,但后来开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而且这个想法也不是我们独家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还是从
网上得到的讯息。在这一点上,网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提了很多意见,希望我们能看到。而且他们对巧额和片子来历的研究,资料收集得非常详尽。所以我们的创意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突发奇想,也并非是单纯的猎奇。我们甚至请教过专家来鉴定和确认。”巧额和片子实际上是古代中国的贵族小姐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扮,它最早的作用是修正脸型,有一定美感和装饰作用,后来经过简化被昆曲、京剧所沿用,流传至今。“宝黛钗等主演采用额妆的目的,是区别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身份,其他不同等级的人物造型并非这样,如此设计是有意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
不论叶锦添还是李少红,都是当事人,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只是“原因”,而“对不对”的判断,就需要专家来解答。
中国服饰权威专家黄能馥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时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服装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官服很气派,总体而言,服装的材料、质地,都很能显露当时大家的风范。颜色方面也很考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额妆’头饰造型,可能现代观众看第一眼时会有些别扭,但从美学和戏剧的角度来,这一尝试非常成功。至于头饰中的戴花,明朝多以绢花、绒花为主,我看这次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是遵循了这一点。曹雪芹是清代人,他记忆中留有明朝服装的印迹是很正常的事,我觉得《红楼梦》中的服装多是明朝的款式,但一些具体图案什么的描写又带出清代的特点。可能当时的文字狱也很厉害,曹雪芹不太敢写得太露,所以故意模糊了时间背景。朱元璋率军赶走蒙古民族建立明朝后,社会全面恢复儒家体制和传统,服装方面也是回归汉代服装的一些特点,但是又有所不同。清代的服装也因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得款式及颜色更加多样和鲜艳。”
篇4
李沁电视剧作品排行榜 1、《庆余年》 《庆余年》是一部口碑极高的穿越剧,非常好看,剧中演员演技在线,阵容豪华,包括张若昀、李沁、吴刚、陈道明、袁泉等等,李沁饰演的鸡腿姑娘天真可爱,如仙女一般。
2、新版《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相比并不受观众喜爱,但新版的演员如今大多数都有了不小的人气,比如杨洋、杨幂、于小彤等等,李沁在其中饰演薛宝钗,受到观众好评。
3、《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经典电视剧,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李沁在剧中主演田小娥,在原著中田小娥是一位结局惨淡的风流太太,剧中尺度不小,是李沁电视剧作品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4、《斗破苍穹》 《斗破苍穹》是一部由吴磊、林允、李沁等人主演的古装武侠电视剧,改编自天蚕土豆的同名小说,人气很高,受到不少原著粉丝的关注。
5、《楚乔传》 《楚乔传》是赵丽颖、林更新、窦骁、李沁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装剧,演员都是高颜值,李沁在剧中的一段哭戏曾冲上热搜,被大赞演技。
6、《爱上特种兵》 《爱上特种兵》是黄景瑜、李沁主演的一部爱情剧,这部剧的评分不高,但是李沁的高颜值还是受到不少观众的点赞,是李沁电视剧作品排行榜中的第六位。
7、《千金归来》 《千金归来》是李沁、李易峰等人主演的一部家庭剧,李沁饰演的女主是一位单纯有善良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女性的励志故事。
8、《璀璨人生》 《璀璨人生》是何润东、李沁、阚清子等人主演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在这部剧中李沁优秀的演技和清秀的长相受到了很多的关注。
9、《花开半夏》 《花开半夏》由李沁、杨洋、林申、张嘉倪等人主演,李少红导演,改编自人气小说家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是李沁电视剧作品排行榜中的第九位。
篇5
贺扬灵题目是《为今日研究国学者聊进一言》,其中有两处说到郑振铎“郑振铎氏在现在中国一班寡学青年的眼里,谁不认他是一个贯通中西的学者。曾记得他考《孔雀东南飞》的诗,胡说是见于《文选》,我而今还要问问他:到底是出于胡刻《文选》,还是宋刻《文选》?我都没瞧见过。或者商务印书馆特为他另外著了一部新版《文选》,上面载有《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吧?唉,‘烦恼皆因强出头’,你只怪得你自己不该‘尝试尝试’罢了。”还有一段“数年来,一般争学时髦的老少宗师,大张整理国学的旗鼓,到处呐喊,闹得中国文坛,一日也不得安宁。不通如郑振铎氏,亦要老起面来凑热闹,什么《文学大纲》,什么《中国文学者生卒考》――望之俨然一大国学家了。其他上于郑,下于郑的,亦‘三日三夜话不尽’了”。
我当时正痴迷郑振铎,他的名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61年人文版)是我的第一本藏书,也是父亲残留在北京的唯一的书。我喜欢明代版画,也是受了这书的感染。古故事古诗词因了版画的缘故,感染的效果真是使人到了低回不已的地步。我中了此书的毒,买了《唐诗画谱》《诗馀画谱》等一堆新出的版画书,当然是大上其当。翻刻古版画尚做不好,翻印本更是谈不上。黄裳先生曾说“鲁迅、西谛主持重刻的《十竹斋笺谱》是非常成功的,但荣宝斋曾经翻刻过一种古版画集(书名记不真切了)却是一种完全失败的作品。它告诫我们,只凭工细的线条是不能使某些并不只是依赖线条的纤细而成功的原作复活的,有时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效果。”(《晚明的版画》)上当之后,我甚至将限量320部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低价转让给了朋友,后来此书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我也只能堕甑不顾了。为了留个念想,转让之前我将郑振铎的序复印,而当时复印机还不很普及。
追求失败,但是追索旧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却一直在进行。此书的最初本是1932年北平朴社出版的,封面很有特色,满面的小篆,纵七横九,圆形的时钟图案居中,“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正好12个字占据12个钟点,时间定格在八点二十二分,是早晨八点还是晚上八点,只有设计者知道了。大约十三四年前,这书(四册平装)在中国书店的一次古旧书拍卖会露面,无底价起拍。当时的拍卖参与的人很少,大厅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十号人。我记得和我争拍这书的是京城很有名的藏书家孟宪钧先生,互相认识,争到一千元时孟先生让给我了。过了不久,在潘家园摆书摊的一位老先生,因为他专门出售跟《红楼梦》有关的古旧书,我们背地里叫他“红楼梦老头”,他告诉我郑振铎这书的初版本他也有,错漏字很是不少,当时就出了勘误表,问我有无,我说书里没有,老先生复印了一份给我,上面说明是“第一至第三册”的勘误,“第四册以下勘误表,当附于第五册内分送”。
我远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就在写本文之时,我才发现我拍得的这书,竟然是吴晓铃先生的旧藏,盖着吴先生的印,连盖印时覆的小纸片还在呢。吴晓铃与郑振铎有着很亲密的师生关系,郑振铎遇难之后,吴晓铃为他做了很多事写了很多文章。我也是刚才醒悟到,吴晓铃(1914―1995)去世之后,他的藏书陆续被拍卖,我后来拍到的多部周作人旧版书也是吴的旧藏,当时的拍卖会有模有样的旧书也许多数是吴的旧藏。
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重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初版60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章,计64章,可是离初版预告的82章,仍欠18章“未竟之作”。是书友告诉我海淀旧书店有售书品上佳的“五七版”,我闻讯马上骑车十五华里至该店。我收藏最多的还是六十年代的人民文学版,有四套,为什么重复买,因为一次比一次的品相好。去年底惊悉人文版除了平装本之外另印了一千部精装本,这个消息害惨了我,精装本来来回回与卖家商议了两个多月,最后取书掏钱之时还是引来围观书贩的惊呼,同行的书友说我疯掉了。最新的一个坏消息是,《翕居读书录》的作者白撞雨先生称他收藏的北平朴社版是上下两册的精装本,对于自认为已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版本收集齐全的我无疑是一沉痛打击,为了核实这个精装版本,我又花费500元买了定价680元的《翕居读书录》。
以上种种,真是应验了郑振铎所言“一书之全,其难如此”。
篇6
谭盾
作品:《秦始皇》
提名:最佳歌剧唱片
谭盾以歌剧《秦始皇》获得最佳歌剧唱片提名。该剧是一部充满东方元素的音乐作品,其故事原型改编自《血筑》。剧情始自秦始皇天下大定,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后,想要以秦颂之音统一人心、颂赞帝国的伟大,由此铺陈出他的童年好友高渐离、爱女栎阳公主、大将军王贲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在创作这部歌剧时,谭盾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改编。2006年,谭盾与张艺谋合作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进行了《秦始皇》的首演,这是该院120多年历史上首次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
陈克兰
作品:《萨洛宁、斯塔基与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作品集》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陈克兰一直以现代钢琴作品演奏而扬名于美国演奏乐坛,这次她凭借新专辑《萨洛宁、斯塔基与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作品集》获得提名。这张专辑中不但包括斯塔基的两首作品《四首册叶》和《给大卫的三段小变奏》,还包括卢托斯拉夫斯基的钢琴奏鸣曲,以及萨洛宁在2005年创作的三首前奏曲和2000年他特地为陈克兰创作的音乐会演奏曲《二分法》,整张专辑充满灵动流畅的现代美感。
李炜
作品:《赤壁怀古》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在国内发烧友中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古筝名家李炜的古筝专辑《赤壁怀古》入围最佳器乐独奏表现奖。李炜常年旅居加拿大,是世界知名的古筝演奏家,《赤壁怀古》整张专辑共收录了十首曲子,其中包括了五首李炜自己创作的作品《赤壁怀古》、《云舞》、《红楼梦》(旧版新版)、《山歌》、《江雪》,也有由李炜改编古曲的《苏武牧羊》和《饿马摇铃》,另外还有一首由李炜以即兴发挥弹奏的流行曲《情人的眼泪》。由于全部在纽约录制完成,使得这张专辑多了一份“中西合璧”的味道。
吴蛮
作品:《丝路之音》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吴蛮是凭借与马友友一起合作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中的曲子《丝路之音》而获得提名的。1987年,22岁的吴蛮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琵琶硕士,并获得第一届全国演奏大赛金奖。走红之后的吴蛮曾受李安之邀在电影《喜宴》、《饮食男女》中参与配乐的部分演奏。1999年与克林顿在美国会面期间,吴蛮与马友友还曾受克林顿之邀,走进白宫演奏。
萧青阳
作品:《甜蜜的负荷――吴晟诗诵与诗歌》
提名: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
华人设计师萧青阳此前已经两度入围格莱美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继2005年《漂浮手风琴》及去年的电音歌仔戏专辑《我身骑白马》之后,今年他再度以《甜蜜的负荷―吴晟诗诵与诗歌》套装专辑获得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的提名。吴晟知名诗作《甜蜜的负荷》描写父亲对孩子的无私情感。专辑封面运用插画家杰利小子的版画风格绘图,放上吴晟抱着孙子的照片,以现在风格呈现“亲子传承”主题,主角身后拉长的影子则再度加强“关联”、“延续”的意象,构图简单却意蕴十足。
小链接:
2002年第44届格莱美奖
华人音乐家谭盾获得四项提名:“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古典音乐”、“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谭盾创作的《卧虎藏龙》电影原声音乐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奖。
华人音乐家汤沐海指挥的吉他协奏曲获得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奖。
大提琴家王健与郑明勋、沙汉姆、梅耶尔几位音乐家《“时间终结”四重奏》共同获得最佳室内乐演奏奖提名。
2005年第47届格莱美奖
华裔音乐家马友友(15次格莱美奖得主)凭借《Merengue》获得最佳器乐作曲奖。
2007年第49届格莱美奖
宋祖英以《百年留声》专辑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
篇7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现将其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冗赘。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教学目标不能突出重点,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有内容都“一刀切”,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学生对所有知识都有大致了解,但都不够精细与深刻。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都以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导入―介绍作者―阐述作品背景―分析结构与句段―总结中心思想―讲解写作手法―解析语言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不感兴趣。②未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在教学中预留给学生揣摩语言、深度阅读的时间过少,因此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十分低下。
二、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1.精准设置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形成与发展。设置科学而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力依据,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依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并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提升某种技巧,最终大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而精准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有侧重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可见,教学目标的精准设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敢于颠覆传统的作品背景、作者经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积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来组织教学活动。
2.积极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乐于阅读,才能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以激发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展示旧版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黛玉的扮演者的剧照,提问学生,“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是什么?在贾府中又有些什么经历呢?”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角色阅读、默读、朗读、自由读等,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品生动的情节,从而心有所感;在精细阅读中了解主人公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只有会读、多读,才能使自己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质量。
3.努力强化主体意识
篇8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剧二代”
近年,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像再接再厉、琼瑶卷土重来”几大特点,翻拍的新剧有最颠覆的新《水浒》、最前卫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最创新的“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 最挑战的《京城四少》、 最悬疑的《风声传奇》、 最偶像的《新还珠格格》和最唯美的《山楂树之恋》。业内人士戏称,同一种原料被拿去先拍电影再拍电视剧乃至话剧,无异于被“蒸”过了,再用“水煮”一下,最后又拿去“红烧”。
影视“回锅肉”热销
按照影视体裁的不同,影视界将翻拍分成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由文本作品先拍成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收视率与好评,然后加些内容添些情节便拍成了同名的电视作品,如《神话》《杜拉拉升职记》等。第二类是先由文本作品拍成电视剧作品,稍后再衍生出同名电影,如《潜伏》《将爱情进行到底》等。第三类是同名电视剧间的翻拍,在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名著被拍了又拍,比如,继83版的《红楼梦》后有了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同样经历了几个版本的更新换代。第四类是续拍。第五类是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三重翻拍。第六类是广告片和MV的翻拍。比如,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片套拍等。
“剧二代”几斤重?
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210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影视剧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在线调查。调查显示,早恋、拜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偶像剧对青少年三大负面影响。调查中,大多受访者对当前“剧二代”的印象是:泛滥、老套、粗糙、恶俗,称其质量“一代不如一代”。
剧集多注水。一种是2个小时的电影被拍成至少二十集以上的电视剧。在电影翻拍成的电视剧中,以老电影居多,尤其是英雄题材的影片,靠的是让英雄谈恋爱。像《霓虹灯下的哨兵》《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平原游击队》等老电影,都是被“注入”了丰富的爱情故事才得以拉长成“剧”。另一种是靠繁琐叙述,拖沓节奏,把二十集的原剧硬拉成四五十集,而且添枝加叶、随意改变剧情。
剧情受诟病。很多翻拍剧在剧情上饱受诟病。如《新还珠格格》,琼瑶称新加入70%的剧情,但这些新料却成了观众眼中的“雷点”:原本三脚猫功夫的小燕子,一出场就以一敌百;紫薇打了个喷嚏,皇帝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她披上,却因此被冻得发烧。新《水浒传》第一集就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明朝才传入中国的玉米却出现在北宋;林冲练兵,竟然要求士兵们进行障碍赛跑、耐力训练等,练兵手段如此现代化让观众哭笑不得。新《西游记》中,高老庄的高翠兰爱上了猪八戒;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真情……种种雷人剧情让观众感叹“有多少经典可以胡来”。
造型后现代。如在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造型引发水浒迷们“过于现代,不靠谱”的批评。好汉们皆是“围脖党”,大官人皆是“插花控”,被观众戏称“像走T台”。其中陈龙版武松身穿混搭麻布复古风格的小马甲,被网友认为是加勒比海盗。
台词玩穿越。如在《活佛济公2》中,陈浩民版的济公过于前卫的台词,让习惯了旧版游本昌嬉笑怒骂的观众难以接受。他能对着方丈大呼“灵隐寺应该卖卖门票挣点外快,就像上海办个博览会一样”;在和白兔精的对白中大呼“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遇到乾坤洞主在闪人之前说“我妈喊我回家吃饭”……虽然能博观众一笑,但与济公本色却相去甚远。此外,新《水浒传》的台词既时髦又现代――童贯“夸”林冲:“林大人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啊!”
小链接
天下剧集一大抄
前段时间,电视剧《深宫谍影》热播。有网友称该剧已集“剧二代”之精华:拍摄地是《步步惊心》和《后宫》的,配乐是《倾世皇妃》与《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的。剧中,民女涵香流落在外回到皇宫变身格格,与《还珠格格》相似;涵香在宫里招摇过市,美其名曰“查案”,有抄袭《神探狄仁杰》之嫌;民女涵香是真格格,贝勒格泰却是假贝勒,堪比《梅花三弄之梅花烙》;身世未明,可能是兄妹关系的涵香与格泰陷入热恋,让人很难不联想到《雷雨》及《蓝色生死恋》。
小链接
广电总局叫停四大名著翻拍
在电视剧导演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发言表示,不提倡对名著频繁翻拍,也不提倡简单克隆国外剧。他同时表示,如今穿越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总局不提倡对历史表现得太随意,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需冷静反思和讨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譬如作为穿越剧,怎么用正确的历史观表现历史?现在的穿越剧很难用历史观去衡量,整体的思想内涵还没有提高到“观”的历史高度,而且对历史的表现过于随意。这种态度和倾向不足提倡。
影视剧为何爱“啃老”?
在一次民调中,75.1%的受访者感叹近年来国产“剧二代”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其中25.9%的人直言质量“非常低”;只有不到两成人(19.0%)认同近年来的国产翻拍剧。然而,很多制作单位明知翻拍影视剧会招来骂声一片,但是仍旧乐此不疲地投入到翻拍的大军当中。如此在翻拍路上前赴后继到底为哪般?
迎合需求
“剧二代”的存在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有些经典剧时隔时间长,影像效果、故事叙述手法、拍摄技术技巧都和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像《白蛇传》曾经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但在“90后”“00后”看来就显得太过老套和陈旧。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时社会需要的作品。
捆绑眼球
翻拍中一个新现象是电视翻拍与电影、游戏的捆绑。如电影《风声》在票房大热之后,立马推出电视剧版《风声传奇》;《仙剑奇侠传》更是根据几代游戏版本,拍出了真人版电视剧。谍战剧《旗袍》一开始就因与电影《色・戒》的极高相似度而吸引了观众。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捆绑营销赢利的方式在国际上颇为流行,能够让制片方在宣传和制作上省心省力不少。
降低风险
经过多年口碑沉淀,老剧还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和炒作噱头。在这个全民怀旧的年代,一个熟悉的故事,融入新元素后吸引新老观众的可能性比较大。由此种种,“剧二代”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有稳定的欣赏群体,又可以降低前期制作和宣传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审查和播出中存在的风险。《新还珠格格》的导演李平就曾表示,“剧二代”的前身就已经是通过市场考验的经典剧,相对来说风险更小。
拉高收视
卫视与卫视竞争的白热化也是“剧二代”能风靡整个荧屏的一个原因。湖南卫视的琼瑶剧《一帘幽梦》《还珠格格》、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丑女无敌》都是很成功的翻拍作品,2011年播出的两部翻拍韩剧的戏《一不小心爱上你》《回家的诱惑》更是创造了收视神话。湖南卫视的成功给它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于是江苏卫视重金重拍“海岩三部曲”。还有,北京卫视的《红楼梦》,浙江卫视的《西游记》 等等。“剧二代”在卫视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播,让上星频道各具特色,不再千人一面,提高了频道的竞争力。来自江苏卫视和湖南卫视的消息称,《活佛济公2》和《新还珠格格》的收视一直是同时段第一名,而新《水浒传》在天津、山东、安徽、上海等卫视随着剧情的逐渐展开,收视率也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
挑战审美
如今,国内影视剧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影视剧拍得是否精致,与收视率并不一定成正比。很多观众存在 “审丑”心理,越烂的影视剧越去追捧,甚至以挑刺为乐。如《新还珠格格》一经播出,马上就有眼尖的网友发帖挑出剧中的穿帮镜头,引起一阵娱乐狂欢,甚至引发了“大家来找茬”的全民娱乐活动。观众在烂片的浸染中享受到了一种智商高于编剧和导演的优越感,从而助长了收视率。奇怪的是,投资方、制作方竟认为“网友挑刺等于在表扬我们”。
“剧二代”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赞
好技术是超越旧版的法宝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 ,“剧二代”并不都是别人吃剩的甘蔗,有的也可能是一块新珠玉。香港电影《无间道》被美国电影导演改编后,也一样成为经典,并且由于其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所表达的现实思想,被评为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部好的翻拍作品可以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但也会比原创剧更容易被人忘记,更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因此,只有演员、导演、制片和造型师、艺术设计等的通力配合,才能拥有更高的价值。
“港台翻拍王”赖水清:“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翻拍剧?首先,原先拍的的确太经典了,给观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其次,也确实说明影视业陷入了一种疲态,当你的创作没有新的想法的时候,就会去寻求一个好的旧的题材,重新发挥,这是影视行业里永远不变的定律。”
“内地翻拍王”张纪中:“我觉得没有翻拍就没有进步。我翻拍的金庸戏最多,我认为除了某个演员不如原来的好,总体上一定会比原先的版本强得多,无论是场面、色彩、服装、化妆、道具等一定比原先有很大进步。经典这个东西过了一段时间,随着人们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可以去实现。”
踩
“剧二代”泛滥暴露文化原创力匮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翻拍成了赖以生存的“稻草”,于是,“拿来主义”当道,“山寨手法”盛行,“剧二代”俨然成了抢占市场的一条捷径。“剧二代”的泛滥,一再折射出影视创意者的江郎才尽、想象艺术的空洞匮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培养‘剧二代’,光图多快好省、仓促上马,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观众不买账。关键是制作方要保证续拍影视剧的质量。真正被观众认可的是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细节动人的作品。”
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其实我们并不缺文化创造力的土壤和源泉。与其费尽心思、耗费大量制作资源在旧纸堆里改故事,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新品创作上,了解观众的喜好,塑造出新的经典”。
编剧薛晓路:“翻拍剧过多会制约中国电视剧的创新能力,更会影响原创影视剧的繁荣,缺乏创新就不会进步,这将导致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追求票房和收视率的翻拍片大量出现,不仅会让原创剧受到挤压,还会导致影视剧产业逐渐变得庸俗化。”
翻拍别亵渎了经典
《北京晨报》:翻拍四大名著的标准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这个标准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还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既然有意翻拍就要有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不少导演似乎特别注重在翻拍的电视剧中,留下自己的理解,但理解并不是曲解,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才行,否则就只能落得个观众不买账,专家不认可的下场。
著名演员六小龄童:“我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我这一版的孙悟空在网上的支持率是98.8%,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老百姓很清楚他们心目中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的。中华民族世界级的名著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西游记》的精髓告诉下一代。”
直击“剧危机”
危机一
影响成长
相关研究和很多事实表明,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干巴巴的或抽象的说教不会奏效,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而青少年文艺作品(含影视剧作品)就是为其提供故事的最主要来源。如果青少年接触到的文艺作品(含影视剧作品)有问题,其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如影视剧中,由青少年偶像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会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说,影视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有教化和传递价值观的功能。青少年可以从影视剧中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现在,青少年影视领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青少年很少接触到传统的经典影视剧。
小链接
专家支招
知名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主任梁明:“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关键是现在的影视剧行业没有准入限制。由于没有基本的行业底线,现在许多人在拍摄影视作品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识,什么赚钱就拍什么。要解决劣质影视剧毒害青少年的问题,首先应规范影视剧内容;其次建立影视剧准入制,对影视剧创作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另外,应支持一些好的青少年影视作品,给它们搭桥铺路。”
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黄洪基:“电视台等媒体应具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将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
危机二
制作粗糙
现在的影视剧行业没有准入限制,只要有钱就行。“剧二代”们“不差钱”,差什么?
差严谨态度。“有些影视剧真是害人,学生的作业本里有好多从影视剧里学来的语言文字差错,我们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说某某剧续集里就是这样用的。”据相关方面透露,很多老师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剧二代”们一味地赶进度、迎合市场需求,剧中对白表达失准问题屡见不鲜,错字、别字、漏字、赘字,张冠李戴、阴差阳错的情况充斥荧屏。如新《三国》中曹操说起和刘备的关系,竟自谓“相敬如宾”(相敬如宾一般是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影视剧对青少年语文方面的影响很大,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青少年因分辨能力所限,或因盲目推崇之故,对影视剧中的语言、文字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影视从业人员应把好影视剧语言文字关,避免错误的发生。
差艺术智慧。现在,大多观众抱怨:翻拍作品缺乏艺术智慧,导致影视创作有弱智化趋势;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影视创作出现谄媚化趋势。的确,翻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不应是单纯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获得有品位的审美愉悦。
危机三
缺乏创意
有学者做过一项统计,中国每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美国才3000多集。然而,国内影视剧质量却屡受诟病,最大原因是缺乏原创的好故事。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现在影视圈不缺钱,也不缺导演,缺的是好的题材和剧本,所以现在许多制片方都在四处寻觅好的剧本,重金购买。”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个好的剧本已经卖到了200万元的天价。创意文化的深刻危机在于没有创新的动力。面对目前影视界跟风翻拍的局面,我们应检讨弥漫在影视界中的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鼓励创意,探索创新。
小链接
广电总局将每年高价征集好剧本
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会上指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原创能力,广电总局将着力扶持原创精品创作生产,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据人民网北京电)
“剧”二代路在何方
我们翻拍的影视剧是要雷人不浅还是要让人心头一暖?是要赚取吆喝还是要赢得口碑?毋庸置疑,答案均是后者。然而,层出不穷的“剧二代”们,在琳琅满目的繁盛表面下隐藏的却是原创性匮乏的弱点及浮躁的态度。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剧二代”――
精雕细琢的优质之作。翻拍经典就像炒剩饭,有的炒香了,有的炒煳了。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背叛原著经典的本来面貌,就无法起到这个作用,还失去了观看的意义。很多观众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例如,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的剧本是现代英国才女艾玛・汤普森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的。在电影开拍之前,汤普森就认真研读奥斯汀的作品甚至私人书简,花了4年完成剧本改编,她后来成功摘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可谓当之无愧。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以浅薄轻浮、一味搞笑赚取廉价笑声的看似创新实则荒谬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精雕细琢的作品。
借鉴经验的成功之作。外国也有很多影视剧不断被翻拍,但其中不乏经典。数百年来,莎士比亚的名剧在英国各地一再上演,一拍再拍。全世界的观众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了如指掌,却又百看不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莎翁对人性的掌握打破了文化与时空的藩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同的导演在场景调度、人物塑造及叙事节奏上不断尽情挥洒,不同的演员也持续对各种角色进行细密的揣摩和幽微的诠释,使得每一部莎翁剧作的演出,都能为不同的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剧二代”们还应超越时代、不断创新,将原著与当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语
对经典要有敬畏心
篇9
但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深入到现象后面,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不仅没有式微,而且还通过对视听艺术、影视艺术及网络媒体等的渗透、介入和辐射,而拓宽了自己的领地,深化了自身的内涵,文学在艺术家族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来自艺术家族的挑战与文学的延伸
时至今日,来自艺术家族内对文学的挑战,主要还是影视艺术。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影视文学剧本做较好的基础和前提,无论导演使出浑身解数、演员表演得惟妙惟肖、舞美摄像等全力配合,或者再加上高新技术手段,那影视还可能不合情理、悖离逻辑,就是说还是难以成功。这类的例证中外都有不少。当年曾有点影响的《李清照》就违背历史常识,《第二次握手》则缺乏科学常识,美国的《水世界》《花木兰》胡编滥造到令人匪夷所思,因此为观众和专家所诟病。其问题的症结,与导、演等关系并不大,主要还是在剧本。而电影剧本就是文学的延伸。
进一步说,就是再好的影视文学剧本,也仍然难以与文学作品相抗衡。以改编来说,或许我孤陋寡闻,但确没听说过有改编本超过原著的事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曾被改编过18次,哪一次都没有完全实现原著的内蕴和神髓,因而以后还可能有高手接着改编。近期我国荧屏正在热播新拍的《三国》和《西游记》,在人物造型、节奏把握、画面构成、音响配置以及数字技术的使用等等方面,比起旧版确有很大改观,但其内涵和感觉还是难于与旧版相比,而新旧两版又都没有完全体现出罗贯中和吴承恩原作丰富深厚的历史内容。所以我们也可断言,后世还会有新人依据古人的原本继续改编下去。
影视艺术是如此,音乐、美术以及话剧、戏曲、小品、曲艺,甚至舞蹈、摄影、书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文学。歌剧、歌曲(包括近年来盛行的新型艺术样式MTV)自不待言,就是交响乐,有无文学功底也大不一样;美术以及摄影,似乎离文学较远,但主题绘画就离不开文学,即便是风景画及风光摄影,要获得诗意不也需要文学底蕴么?中国古代,是最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舞蹈通常被认为与文学毫无关联,但吴晓邦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早就说过:“舞蹈家必须经常汲取文学作品的丰富生动的生活内容和严密紧凑的结构,去获取从事舞蹈创作上的结构和想象,而进行舞蹈艺术的创造。”斯言极是。至于前述的其它艺术,本来就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瓜葛,如果将文学拒于门外,只能使它们自己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就算是今天到处火爆的综艺晚会,如果有文学的指导、参与,其文化水准和艺术水准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正像影视剧本是文学的延伸一样,各种艺术的文学因素实际上是文学的拓展。
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学由此可以说,是各种艺术的基础、骨骼和核心。文学为什么在受到各种冲击之后,依然还能稳居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那是因为,文学在数千年的演进中,相对发展得较为完善、较为丰厚、较为成熟。在传统的六种艺术中,其起点都是差不多的。但文学经历了多次大的转折和转化,不仅疆域不断拓展,而且从内蕴到方式都实现了彻底的变革、革新,使其对世界的再现、对人生的表现、对思想的体现、对文化的呈现等各方面都日臻完备。反观其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虽也有过一些转换和变革,但到封建时代后期就基本上停滞不前了。“五四”也曾给这些艺术注入了生机,不少艺术大师如徐悲鸿、梅兰芳、吴晓邦、吕骥、启功等也进行了艰苦的革新,但整体上并没有新的突破。新时期以来,各艺术领域都有可喜的探索,可成败如何尚待时日才可认定。发展到今天,如果以社会、文化、思想容量来衡量,不说这些艺术门类,就是后起的电影,或者哪怕是长达上百集的电视连续剧,都无法与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相匹敌。
文学位居核心地位,还因为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媒介具有特殊的优势。各种媒介都有其优势和局限。语言文字虽不如乐音那么动人,不如笔墨那么形象,不如镜像那么鲜活,等等,但至少在三个方面比其它艺术媒介要优越许多。一是对社会生活的描摹更为深入、更为全面,也更为细致。《清明上河图》无论描摹得多么生动细腻,但与《水浒传》相比仍然要逊色许多。罗丹的全部雕塑,在这一点上也永远不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正是由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才不约而同地如此评价巴尔扎克:“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而在对人物的心理表现方面,文学更具有特别的优势,音乐被视为人们内心的直接流露,影视也常常通过表情、形体及独白等传达人物的心理感受,但不论是歌剧的《茶花女》,还是影片的《茶花女》,与小仲马原作对玛格丽特内心世界的精妙刻画相比,均高下立见。二是对文化传统的体现更为系统,更为精确,也更为厚实。各种艺术媒介都是文化的载体,也都是文化的结晶。但语言文字因其内涵外延的张力、因其所指能指的弹性,而大大超越了其它艺术媒介。尤其古代社会,对文字的尊崇远远高于对其它媒介的看重,因而许多重要的文化仪式、文化活动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记载的。虽然绘画、雕塑、建筑、乐舞中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但若与经史子集相比,实在是太有限了。而经史子集中不少就是文学作品。除此之外,没有进入经史子集的小说、评话等,也较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三是与思想、观念的联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也更为亲和。语言文字实在是太奇妙了,一方面它可以形象地描绘世界万物、人生百态,另一方面又同时可以传达出最深奥的思想,最玄妙的观念,这使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科学语言区别开来并高于它们,也使文学语言比其它艺术语言更接近观念世界。一部《神曲》,一部《红楼梦》,东西方多少学者至今还未穷尽其思想内涵,甚至还常常对其思想内涵产生分歧争议并形成不同学派,没听说过对哪幅画(即使是争议最多的《蒙娜丽莎》)、哪部音乐(即使是分歧较多的《春之祭》)、哪部电影(即使是谁也弄不太懂的《帝国大厦》)中的思想内涵,会有如此多又持续那么长的争论和辨析!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主要采用的是汉语言文字来进行创作的,故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运用中文(汉语)写作的重要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独特文化日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而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而文学又是较全面、较集中、较鲜活地保有并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生活语言或许鲜活,但失之片段、零散;科学语言或许集中全面,但无法鲜活。至于其它艺术所使用的音符、旋律、线条、色彩、影像等等,当然也有民族特征,但与语言文字相比,则微弱多了。对汉语和中文毫无接触的外国友人,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就大致可听懂《二泉映月》,看懂《愚公移山》,甚至基本能理解电影《小城春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但绝难听懂《凤凰涅》的朗诵,读懂《骆驼祥子》的文本。而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以其源远流长、表现丰富和韵味独到,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因此我国文学工作者在各种社会文化等责任之外,还要通过我们的创作,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的延续、丰富、传播切实负起责任来。
文学与其它艺术间的相互借鉴
文学固然仍居核心地位,但不等于说就可以放弃对其它艺术的借鉴和吸收。我国现当代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摄影、书法、建筑等,虽没有重大突破,但确有很大进展;而电影、电视等更是突飞猛进;新兴的网络艺术、数码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也给了我们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我们是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外来的强势艺术,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欧美设计艺术及发达国家的动漫和游戏软件(其中主要还是以文艺作品做要素)等,将会给我们更多的冲击。就像其它艺术若拒绝、抵制、排斥文学于门外一样,文学若亦如此,恐怕也会自绝于社会、百姓和艺术的!身处21世纪新环境下的作家,因而要加强全方位的艺术素养,特别是向影视艺术学习和借鉴其对造型的考究、对节奏的掌握、对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等,以使我们的作品真正能够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