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丰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丰碑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泛在学习 同步视频互动 网络教学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06-03

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原来仅仅面向某一岗位或某一技术的专科高职,已难以适应一些技术密集部门和复杂工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始发展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向应用科技大学的“华丽转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阐述教育信息化部分,开宗明义:“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日益重视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所以,借助网络和通讯技术实现的“校企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是未来泛在学习的重要途径。研究“校企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模式,是现今职业教育课堂向应用科技大学课堂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1 概念界定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秉承“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校企协同教学理念,是在泛在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异地音视频的同步传送、实时互动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实施

随着宽带网络的不断发展,视频会议在各领域中的应用逐步拓展,并且这种拓展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并逐步延伸至教育领域。在此基础上改造与发展起来的视频互动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教学方式灵活,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2.1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紧迫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一方面迫切需要企业的技术能手把最新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高精尖”稀缺设备和特殊生产场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不但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时间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

2.2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从教育理论来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仍旧是师生面对面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仍然是教学的本源。只能提供多感官刺激教学资源的网络教学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因此,“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充分发挥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让身处教室的学生感到如同在生产车间师生面对面授课学习一样,企业的专业人才通过同步视频对学生传道解惑,学生通过视频与生产现场的兼职教师探讨交流。

2.3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实施步骤

针对某一特定工作任务,师生异地学习形式泛在,是构建“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前提。开展“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需在企业架构一个授课终端,学校构建一个授课终端,兼职教师和异地学习者之间通过网络互通,实现同步视频授课、师生视频互动,专职和兼职教师通过网络互通进行协同教学,协同完成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问师答、生讲师评等教学环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专业教师针对特定工作任务,邀请相关行业或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在异地开展教学,学生在学校根据各自的需要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把学习的空间延升至生产现场的空间。学生在与企业兼职教师同步视频互动时,可就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直接与兼职教师互动交流,让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都实时内化。

在课前准备阶段,专业教师围绕某一特定工作任务,查找自身知识能力不足,设计需要企业专业人才协同教学的内容,向相关企业发出邀请,受邀请的企业专业人才按照需求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到企业生产现场布置视音频摄录设备、信号传输设备、信号控制设备等。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协同教学。专业教师向学生讲授专题基础知识,受邀的企业专业人才采用学徒制传授专业技能。学生通过架设在教室的终端设备实时观看企业专业人才的讲授视频并与兼职教师展开良好教学互动。最终的教学成果以产品的形式呈现。

在教学评价与反思阶段,教师和企业专业人才或能工巧匠通过产品或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开展教学反思,并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案例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3 “校企同步视频互动” 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检验“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有效性程度,本研究选择利用“教学临场感”对其进行评价。

3.1 教学临场感的涵义

“教学临场感”是一个从教育学视角评价网络教学活动的工具。Anderson (2001)将教学临场感定义为:“为了实现对个人有意义、在教育上有价值的学习结果,而对认知和社会过程进行的设计、促进和指导。”教学临场感有三个组成部分:设计和组织、促进讨论以及直接指导。

3.2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参考了Garrison和Anderson等人提出的教学临场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调整,设定的“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临场感评价模型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评价三个方面共10个题目。本次调研选择使用“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方法进行的一节课,在课上发放问卷36份,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4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94.4%。

3.3 数据整理与统计

3.3.1 课程内容设计

针对课程内容,调查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将课程内容分为课堂授课习得与通过视频互动习得对您学习的影响;②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两个部分对您学习的影响。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设计调研结果统计图

3.3.2 教学活动组织

针对教学活动组织,调查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协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您的学习是否很有帮助;②通过这节课程的学习,您认为“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是否是这节课教学内容最好的学习方式;③课程授课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的远程协助对您的学习是否有帮助;④面授过程中直接可参与到企业生产现场对您的学习是否很有帮助。具体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活动组织调研结果统计图

3.3.3 评价

针对评价,调查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①通过学习,我觉得这门课程对我很有用;②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这门课很有趣;③我觉得“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吸引我;④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满意。具体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评价调研结果统计图

3.4 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对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查中,94.12%的学生表示赞同,其中表示非常同意达76.47%。数据说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能够各自发挥专长,受到学生青睐,充分说明“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有较为充足的教学临场感。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教学临场感是企业的专业人才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是专职教师的现场授课。

(2)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是这节课最好的教学组织形式,88.24%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数据说明“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充分说明“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有较为充足的教学临场感。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教学临场感是通过网络使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其次是与兼职教师的远程实时互动。

(3)在对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中,非常同意率达94.12%,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率达85.29%,充分说明“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有较为充分的教学临场感。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教学临场感是学习变得有趣。

(4)“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讨论的方式等,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课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广泛参与。

但是学生困惑于该向谁提问,专职和兼职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地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与促进则更少。

4 研究结论及展望

应用科技大学更注重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使更多、更大范围的企业专业人才参与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创造的智能化学习环境,突破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使教师的角色得到了根本转变,学生能够聆听优秀企业专家的教学,并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到车间生产现场,使教学变得更轻松而更有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孙娟,杨九民.“4+2”免费师范生异地教学新途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101-104.

篇2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支撑;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64-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时代的教育要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16个年头了。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思想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感受颇深。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一、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备三年级《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感受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我制作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嬉戏、打闹的Flas场面,把草地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兄弟俩的快乐.学生观看后,有的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也曾有过例似的经历:和姐姐在田野里玩耍、小伙伴们在草地上放风筝等,我就势引导:你们那时快乐吗?学生们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这节课,学生能够由多媒体动画感受到小作者的快乐,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如高年级《丰碑》一文的教学,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我顺势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自然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我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的导入、新课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不再被动的参与。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以《赵州桥》为例,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现代化大桥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就势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和修建的时代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自学方法,迫不及待的读这篇文章。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他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我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我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1年,历史组的教师推荐我去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教研组长曹老师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历史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课件提出意见,潘老师建议故事贯穿、启发提问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建议专题讲解时应注意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钟老师建议教学中应设置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环节,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课堂……针对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1年1月去攀枝花参赛,获得了《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一等奖。

一、课堂实录

1.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展示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图片,随后播放《》的主题歌曲:“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同时语言导入:这首歌悲壮而又豪情万丈,深切道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之先声――运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场运动坚持斗争十四年,最终功败垂成,究竟原因何在?其发展过程如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通过问题悬念与课题自然衔接,从而在引发学生复杂情感的过程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如何让自主学习不流于形式呢?问题引领就成了关键。明确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的、有任务,避免盲目性和散漫性。《运动》采用故事设计,以《小破孩从军记》小故事为线索为提纲,通过问题创设、资料陈列,提供了大量图片、文字、音像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填写运动大事年表,以线索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通过前期和后期经过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运动的主要史实,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握教材,增强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能力。很多学生还自己动手绘制了运动曲线图,将重大事件标注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大大提高。

3.因势利导、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讲解《运动》一文中,设计自由论坛和课堂法庭两个重要环节,在自由论坛环节提出问题:“天国百姓态度的转变让小破孩感到困惑,你们来帮帮小破孩,百姓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呢?《》的理想能实现吗?《》又有哪些新内容?农民为什么不明白?”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适时跟进及时反馈纠正偏差,组织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在师生互动、探析中有效地解决的本课中的重难点。在课堂法庭环节,预设情境: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早夭,谁是凶手?假如你是“天国命案”的审判长,请你根据证人李秀成的证词,两位控诉者的指控,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判断谁是凶手?同时展示大量的图片、人物证词、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合理的想象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同学们上得轻松,在课后的复习中我发现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远远好于其他的课。

二、启发

1.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历史,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

2.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有效的整合,真正培养学生透过史料、历史图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多看一些高考题、典型例题,了解并把握高考走向。

4.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励,共同提高各自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的价值,将会使整个教师群体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篇4

一、努力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在几年的教学中,学校努力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泥于教材,平时我注意收集身边关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有选择地把这些资源融入校本课堂教学中,并使它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把身边的乡土资源收集利用起来,让学生们能从他们的事例中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和教育,这些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和事就是最好的乡土教材。例如《家乡名人》这节课我重点讲述了老鹰咀村的剪纸艺人孙美贵,她是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人,学生们表现都很积极,课堂讨论也非常热烈。在这节课中学生们不但从这位名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还欣赏了剪纸艺术。

二、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

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求知欲望、理想兴趣都是不容忽视的资源,都要把它适当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例如在《宁江州古城》这一课中,我充分地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宁江州古城就坐落在石头城子村东南两米高的土台上,它曾经是战略要地,盛极一时,但如今却只有几段残破的土墙,学生对这座城市的兴盛和衰落非常感兴趣,并猜测它是如何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在这节课中,我把兴趣作为提高校本课效率的重点,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

三、深入挖掘课堂资源,让课堂灵动起来

1. 注重精心备课。我把校本课程的每节课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精心考虑,考虑怎样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学生自身的资源,怎样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怎样把学生活动有效地与这些有机结合起来,怎样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课堂活动各个环节如何衔接更有效、更合理,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担任什么角色,教师与学生做什么样互动更有效,在活动过程中要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这些我都要精心考虑。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和有效指导。

2. 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与辐射面,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然后,对学生没有理解全面、认识有偏差的地方,教师及时给予点播和修正,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

3. 要对学生有学习任务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任务驱动”的作用。在课堂前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学生在掌握“资料查找法”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能查找到一定数量的有关资料。例如在《可爱的校园》一课中,我课前布置学生要查找新城局中学的校史、历任校长、校园环境等任务。在上这节课时,我惊奇地发现学生查找出大量的资料,并在小组和班组中进行表达和交流,这节课每个学生都非常主动,课堂气氛热烈。

篇5

教学目标

1、认会写会8个生字;理解“蜿蜒、忧郁、濒临、丰碑”等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课文中的“精彩段”。

教学重点

学会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使用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大眼睛女孩的眼神,感受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1、活动:“开火车”说一说有关描写眼睛的词语。

2、出示书中的图片,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积累的描写眼睛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图片中这位小姑娘的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双眼睛?他又是如何来描述这双眼睛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2、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熟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名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课后的“金钥匙”栏目。)师:找找课文中的哪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等等。)

(2)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能否描述一下?(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2、重点学习课文2-5自然段。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体会贫困地区的孩子是多么渴望上学、渴望读书。

(1)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

生: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正在专心地听课呢。

生: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望读书,可是却担心着什么。

师:她会担心什么呢?生:她可能担心没钱继续上学吧。

生:作者还联想到这双大眼睛在看着很多人,希望我们帮助像她这样的孩子。

(2)从课文中的两个“生怕”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

生:我体会到小女孩听课十分认真。生:我体会到小女孩很爱学习。

生:我还体会到小女孩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3)从课文中的两个“虽然”和一个“可是”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内心充满忧郁的原因。)

生:我体会到小女孩为了上学不怕条件差。生:我体会到小女孩怕迟到连头发都没梳。

生:我体会到小女孩上学不容易。生:我想小女孩只要能上学什么都不顾了。

(4)作者为什么能从这双眼睛联想到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了解了山区孩子上学的不易,才会由此联想到这些内容的,从而知道了解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习作表达的一种方法。)

(5)你看到这双大眼睛还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个小女孩平时的作业一定完成的很认真。

生:我想她的作业本一定用的一点地方都不剩才不用了。

生:我想她的铅笔用的都拿不住了才不用了。

生:我补充,我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山里的孩子平时都舍不得用铅笔,都是在地上用树棍写,只有写课堂作业时才舍得用铅笔。……

(6)有语气地朗读2-5自然段,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

(7)在2-5自然段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

3、学习课文6-7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内容后,你都了解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社会引起了哪些关注?其他人看到这张照片会怎样呢?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介绍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张照片的巨大反响。作者运用了具体的数据来真实地报道了这张照片的社会作用。)

(2)朗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引导学生理解这双大眼睛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以及因此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许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3)看到“大眼睛”这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结合本校搞的“百日节俭献爱心”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我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以后要节约用本子和铅笔。

生:我不再乱花钱了,把零用钱积攒起来寄给贫困地区的学生。

生: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建学校,让那些穷孩子也能上学。……

三、课外延伸:

再查找一些关于这双“大眼睛”的资料,更加详细地了解关于“希望工程”或是照片中的这位姑娘的情况。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虽然……虽然……可是……

篇6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篇7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教育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教学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育目标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鼓励质疑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精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有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敏感性,是一个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意兴趣的过程。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好的图形创意进行认识,通过对图形的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丰碑》一课中有一幅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插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非常感人的画面,并联系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军需处长倚靠着树干牺牲了,他牺牲前想到了什么?他左手前伸好像要跟谁说话,可能说些什么?面对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乐于想像、会想像、敢想像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实施有效地的方法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好乐者。”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作为教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最大的学习渴望,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通过放录像设计情景,让学生对齐威王、田忌赛马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学生对赛马的情景特别感兴趣,非常认真地观看两次赛马的过程,并注意人物的表情及语言的变化。此时,学生非常兴奋,对赛马过程记忆深刻。抓住这一时机,我就接着启发学生去思考、回答问题: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一幕。顿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通过学生对画面的感知再说说个人的感受,学生自然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看看文本是怎样叙述的,学生学起课文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只有学生对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才会感到轻松,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的乐趣,下次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去思考,去回答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有问题、有疑点,才能有思考、有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应抓住文本、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给学生自由天地,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都要给予多鼓励,都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不能跑的可以走得稳,努力做到人人都能发展。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例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除砸缸外,是否还有既可救人又可保证缸不受损失的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同学们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课堂气氛浓厚。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相比较,以及司马光救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别出心裁,可贵的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向司马光学习,学习他遇事冷静,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合理的想像,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讲读课文中,对重难点处渗透一些必要的新知识,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飞夺泸定桥》一文时,着重理解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体会战士奋勇夺桥时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是文章的重点,讲到这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就有意识渗透为什么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跟敌人抢时间?战士是怎么跑到敌人前面的?在攻天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怎样攻下天险的?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重点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学生不仅真正理解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还较容易理解了战士为什么火速以“飞”一般的速度去夺取泸定桥这一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灵活机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提倡求异,提高创新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14-0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学生的成长过程说,是潜能(敢想、敢说、敢做)的激发,精神的丰富,内心的激荡,个性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课堂上只是主角的“台词”,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是不让学生思维主动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生本沟通的平台,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迸射和喷发出耀眼的光辉。

1 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即学生与书本对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课堂上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读,或朗读、或默读。把阅读感悟的机会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书10~20分钟,使其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首先了解内容大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弄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写作思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最后弄清文章中心,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体味作者的思路和情感,使学生在阅读和品味文本中自然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真正让学生参加阅读实践。如赏析朱自清散文《春》时,学生一般能理解写蜂蝶是为了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却没有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我通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词之妙――“花下成千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用“闹”和“叫”比较,学生则明白:“叫”只有声音,没有情态,亦无感情可言;而“闹”则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这样,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既能对语句的意蕴理解透彻,又能领悟文本和作者表达的旨趣,真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生本对话是师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2 师生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师生对话”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起了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成为朋友的平台。“师生对话”教学,可以使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如,我在教《天上的街市》时,首先用聊天的口吻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街吧,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有的说:“喜欢,因为街上的商店里有很多东西,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有的说:“可以去超市买自己喜欢的食品。”有的说:“还可以去书城买书。”我说:“对,今天,人们是幸福的,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街上购买所需物品。可是,八十一年前,中国的街市又是怎样的呢?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人间的街市成了剥削阶级罪恶的温床。那里有傲慢的阔者,妖艳的女人,趾高气扬的外国巡捕,徘徊的乞丐,拉客的妓。有诗写道:‘眼儿泪流,心中作呕,游闲的尸,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目都是灵枢。’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就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郭沫若先生写的《上海印象记》。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感到愤怒、苦恼、彷徨,但他没有悲观。没有失望,他在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美好的生活,于是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表达他的理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听了我的导人语,学生们兴趣盎然,激情满怀,他们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在进行品读欣赏体会意境环节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找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或提出疑问,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感悟与探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是街灯“现”了,而不是“亮”了?天街上有什么?……我又补充问题:“天街是怎样的美丽?天街有怎样珍奇的物品?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美,想得奇,想得好。”这样,我和学生就问题互相畅所欲言,从推敲语言到发挥美好的想象。总之,这节课里我和学生一直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我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我深深地感到与学生对话的快乐。

3 生生对话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合作是新世纪中学生必具的能力。“生生对话”则是合作学习理念的体现。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磋商的机会;创设共同参与的环境,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我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让学生彼此间提问,男生向女生提问,女生向男生提问,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跃跃欲试。有一个学生提出了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三叔不送我鸡蛋或红枣,而是送我枸杞豆呢?枸杞豆有什么含义吗?”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后学生围着我说:“老师,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又如在作文讲评课中,让最佳作者朗读自己的作文后,其他学生则可以自由地辩论,评价其优劣,并阐述理由。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优劣点,并发表自己的新见解,交流自己的作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的特色。课堂上,学生其乐融融地讨论,激烈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大家都在共同学习。总之,生生对话教学,能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

1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力弱项,也有与此相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面对同样的学习要求,学生会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择学习方式。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但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各自都在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津津有味地读这篇散文。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研读课文,喜欢“雨”的就研读课文第六段,喜欢“风”的就研读第五段,喜欢“花草”的就研读第三、四段。最后安排几道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题完成:画一幅春季美景图,收集一些春季的图片,学唱一首春

的歌,讲一讲春天里发生的故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2 开展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倾向。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学中根据学习活动和需求,按组内异质、同质的要求,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群体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过程等展示出来,让不同思维个体的学生互相受到启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进行交流研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重点、难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讨论,从而共同探索,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展其创造力。

三、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生的探究,要多创设适合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情感的投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创设质疑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为什么当将军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会愕住了,而且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还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提出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这时学生的思考被激活了,纷纷提出可以通过理解以下的小问题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军需处长的职责是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怎样?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军需处长的死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的这些小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究理解寻找到这些小问题的答案,进而弄懂老师创设的问题。

2 营造展示舞台

开辟富有诗情画意、有声有色的语文活动课堂,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学中可以进行常见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发挥个性。针对现今的教材中的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有趣、多角色对话的特点,教学时可设计“当一回演员,亲自演一回”的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然后仔细研读课文,理解、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要注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理解;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水平,做好指导,设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

3 开阔视野,拓展兴趣

篇9

收稿日期:2013-08-11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1GGJS-114)

作者简介:张定才(1973-),男,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主要从事凝结与沸腾传热研究,(E-mail)。

摘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导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工程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并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体现自我参与。在教学设计方面,以自学或独立学习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针对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工科专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22-04

人类社会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归根到底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源于科技实力,而科技人才又是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人才既是科研的主力军,又是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以普通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为例,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适合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谈具体的改革思路与设想。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适合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呢?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导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模式[1]。

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人在成长和自我完善中,社会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给予正确引导,最终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养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不断超越。知识只是教育过程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所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应该是“教”的成分逐渐减小,而“学”的成分逐步增大的过程,尤其在大学教育阶段,更应该体现自我教育。

要实现自我教育,应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态度。当下独生子女占比较大,如果在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学生参与不多,在大学期间仍没有太多自我选择的余地,是很难培养出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意识,更谈不上对社会负责。当然,自我教育需要引导,之所以提引导而不是指导,关键在于引导者所扮演的角色。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自我参与过程中,有可能比较盲目,这需要有一个“守望者”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恰当引导。这个引导者也应该是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结果。在选择引导者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思考。这个引导者可以是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兼职指导教师。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促进自我完善并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

当然,受教育者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独立地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但这样做会存在一些弊端,如培养实践能力需要增加实践课程,培养英语能力需要增加英语课程,培养综合素质还需要增加课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课程越设越多,却难有实效。实际上,很多课程都可以将其变为创新课程,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把握。

除了设置能够建立起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之外,应将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并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创新意识培养的核心是质疑精神,所以只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就可能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再加上适当的知识储备,就可以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在课程安排方面,除了应设置部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之外,还应在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鼓励学生自我参与。

首先,在课程选择上应明确哪些课程是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所必须的,即必修课;哪些是课程之间有关联的,在选择时需要取舍,即限制性选修课;还有的课程是可以任选的。应以学生接受的顺序安排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衔接方面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具体”的培养思路:即在新生入学后应使其了解专业的总体情况;在随后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清楚各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应设置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以上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可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具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课题。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应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所必须的,哪些是可以一般性了解的。这需要专业负责人和教授委员会根据专业培养特色进行取舍。

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应保证每学期都开设有专业主干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只要能够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即可获得学分。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弹性学制,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三年半甚至三年完成学业。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甚至工作几年,取得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回来完成学业。如果教师以自己方便而随意调整授课时间是不可取的,应避免因人设课。

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新生入学时以简图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图1),说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为学校学生量身定做专业指南,将专业综合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融入其中,并对培养方案的特色、注意事项和将来就业前景进行解释性说明,对各课程的性质特点、主要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推介,使学生对专业整体概况形成初步认识。

图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1-3学期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4-6学期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这可以称之为局部的课程学习。在第7学期,主要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冷热源选型设计、管网系统设计以及设备选型等基本训练。在“空调系统能耗检测与评价”实践环节,通过对实际运行的空调系统的了解与参数检测,进行能耗评价与故障诊断,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第8学期,针对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少量选修课,启发和引导学生为解决毕业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收集。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具有工程价值或研究意义难度适宜的专题项目。

通过六年的实践,目前该专业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在全国综合排名显著提升。

三、教学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但要真正形成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应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养成质疑的习惯。

(一)学生通过大量自学或独立学习,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2]

根据课程的性质,工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可采取以自学为主,辅以兴趣小组讨论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那些十分依赖交流互动的课程,才需要更多地面对面教学。只有深入思考,才可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讨论中才会有收获。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应有部分与学习相关的讨论。教学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得到高水平的解答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所以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二)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课堂讨论

由教师主导,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思考展开讨论,教师注重发现问题的价值。问题只是一个载体,讨论的目的是掌握其蕴涵的道理,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引导者还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兴趣的建立过程往往会有不断的反复,需要在讨论中寻求新的兴趣点。

(三)集中若干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研究

所研究的问题可以体现出培养目标和特色,根据问题的工作量可以作为课外实践,也可以纳入专题研究中,甚至由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来进行研究。对于学生参与解决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促进相互交流。

提倡以自学为主,辅以研讨的教学模式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高仿真的教学媒介:按照接受者的水平和思路设计多媒体,经专业媒体制作,引入商业化运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不同难度级别的多媒体品种,供学习者选择。

高水平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培养需求,作出必要的选择和有效地引导。可以先简介,也可先阶段性小结,通过作业、答疑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者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教学,吸引其他学校的专家学者,或者根据需求到社会上聘请专业人士。

问题的提出:由教师首先提问让学生思考,逐步过渡到学生提问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提问的水平很关键,可以根据培养对象和相应的需求,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学术问题或工程问题,重点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知识树”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印象,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各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对解决传热问题的作用。在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教学过程中,先着重介绍每部分的关键点,再引导学生自学并提问。如导热部分,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及其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并将结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在课堂中主要讲解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方法,以及如何将求解结果应用到工程实际,简单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安排学生自学。

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学研究。如:解决大平壁非稳态导热问题离不开β,而β受超越方程βBi=cotβ的控制。学生在参与该方程计算机求解过程中,提出了“算术平均法”的求解算法,使得方程收敛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

在每一部分学习完成后,设置综合课程答辩。教师先提出若干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传热问题,安排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选派代表参与研讨。这一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资料收集能力。

采用“科研案例法”启发学生思维。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将管内对流传热强化技术及凝结与沸腾传热强化等内容,以专题形式作介绍,不要求学生掌握此内容,而是以解决科研问题所要遵循的一般方法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10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报考该课程的44名学生平均成绩达113分,使当年的考研成功率超过80%。在近5年的全国“人环奖”评比中成绩突出,获得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

四、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正如教育家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知识为载体,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己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在学生面对疑难的时候,能够给予正确和高效的引导。

首先,“传道”。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座道德的丰碑,不管是哪个教育阶段,这一点至关重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不知不觉的模仿状态,正所谓言传身教,而身教重于言传。

其次,“授业”。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育人”,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教师应本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对学生的敬重”重视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能够走上神圣的讲台,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得到更多光和热。

二是,教师应具备“人间大爱”,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可能缺少兴趣,情绪波动,不愿意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独特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兴趣与学生共勉,把自己从知识的海洋里得到的快乐与学生分享。教师应以其博大的胸怀去面对学生的进步与困难。对学生的进步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指出努力提高的方向;对面临挫折或者“后进”的学生,不能粗暴批评了事,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如何挖潜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

三是,教师应具备与教学相对应的渊博知识,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独特教学方法。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教师应具备与这个阶段相对应的知识面,能够对所教的知识和诲涩的理论具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最后,“解惑”。当学生面对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给予正确和高效的引导,这其实是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要努力解答学生的问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应该用自身的知识去判断其中是否包含“思想的光芒”。教师不能因为“面子”而不懂装懂,或者企图“蒙混过关”。

五、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难点之一。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真正实现学生选课与教师收入挂钩。严格考试制度,部分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成绩、试题库考核、综合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并实行教考分离,由社会机构对学校教育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定期学校专业影响力评价,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评估,学校科研实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情况,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应建立有效的培养体制促使引导者进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与社会服务,从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双方都能实现自我完善,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科技人员按需流动,师生校际交流应更频繁。

参考文献:

[1] 芦守平,王伞,孙岩,等.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3): 85-87.

[2] 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42-46.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ZHANG Dingcai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