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育儿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3 0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育儿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班育儿文章

篇1

第二天,苏灵接到了一封匿名信,内容是:“小灵,既然你和她分了,那……我可不可以追你?我很喜欢你的!如果可以,那么,在下午放学后,站在讲台上咳嗽一声就好了。如果不愿意,那你放学后就走吧。一个爱你的人”

苏灵疑惑的对十月等好伙计说:“你们看看这封信,给我鉴定鉴定,是谁写的,看出来并且是真的,晚上我请你们吃饭!”听到这话,明浩郑重其事的拿起来,说:“好像是相延的字,不过她那个样,应该不会敢看上你,如果真让我说,那么就是她的闺蜜!”十月和萧远同时大叫到:“清寒!”“嗯?你们怎么抢我台词?!”明浩大喊着。

不远处一个浑身发抖的女生听到这话,不禁想门口跑去。

“什么?他知道是我了?”“嗯,不过他应该还不确定,所以才问他那些伙计”“奥,知道了,你先去吧”清寒说。[这是相延和清寒的一次秘密对话]

篇2

幼儿园小班家委会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1、充分发挥家长园地、幼儿作品栏的作用。精心设计家长园地内容、可看性强。让家长

了解幼儿园近阶段的教学动态、以及需要配合的地方,学习、借鉴科学育儿的经验。同时,

我们还及时地把幼儿的美术作品展示出来,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能力发展情况,更好地配合教

育。

2、利用随访、电话等途径密切与家长联系。督促家长在家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养成

自己乐意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习惯。

3、通过家园之窗各栏目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

在主题活动中尽可能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与班级的环境布置。

4、组织好每学期的亲子一日游活动,加深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5、定期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和幼儿家长的教育情况并作好家访记录。

二、具体措施

1.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范围和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

2.办好《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3.召开家长会,定期发放调查表。

4.进行幼儿保健咨询活动,让家长了解预防疾病的知识。

5.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加强家园的联系。

6.向家长宣传冬季育儿的保健知识。

7.开展庆“中秋”,庆“国庆”,庆“元旦”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8.发放家长对幼儿园工作质量问题的调查表,做好家长资料的积累工作。

9.征求家长意见,做好反馈工作。

幼儿园中班家委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工作方针,实施家园合作。重视与家长的合作教育,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应本着“热情对家长,亲切待宝宝”的宗旨,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提高办园声誉,办好家长满意的幼儿教育。

二、工作目标:

1、努力营造家园合作的教育环境,提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园关系的亲密度和融洽度。

2、结合本园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参与度,丰富活动内容与参与方式,办好家长学校。

3、增强对家庭、社会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三、开辟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1、办好家长学校

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是系统地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办好家长学校,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只有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家长的“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方能有效地办好家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尊重家长、区别对待、双向反馈的原则。本学期,我园将根据家庭与孩子的不同类型,根据家长的需要,以年级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授课活动。大、中、小班授课内容分别为:幼小衔接工作、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卫生保健知识。

2、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我园的老传统。家长通过观摩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可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及与伙伴交往的状况,特别是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在观摩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教师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但是,对家长的参与活动,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告诉家长活动看什么,怎么看。比如要着重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看孩子怎样与同伴相处,看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横向的攀比,以免产生消极的后果。

3、家长园地

本学期,我们将重视各种宣传工作,拓展原有家长园地版面,鼓励教师根据班级、家长以及教学的需要设计新颖的家长园地,形式多样,突出新意,增加互动内容,办出特色和品位。其中“互动内容”主要是根据班级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吸引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好的文章张贴在联系栏中,实现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4、电子信箱、家园路路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走过千家万户,上网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便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网上学习、交流、沟通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我园将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设立个人电子邮件信箱,通过QQ、微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幼儿园,同时家长通过在网上查阅关于幼儿园的信息或在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

四、发挥家委会的桥梁作用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幼儿园与家长间的纽带,增强教育合力。家委会成员应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了解幼儿园教育计划和要求,同时反映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要求,沟通协调家园关系,配合园方做好期末家长评议工作,召集家长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伙食、保健以及教师的教态与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议情况转达给幼儿园,以便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幼儿园大班家委会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教育内容最广泛,受教育影响最长久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启蒙和奠基的作用,即使当他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家庭教育仍然在自觉和不自觉地产生影响。我们班是一个新生班,他们几乎都是刚丛家庭步入幼儿园体验集体生活,其父母也是初次尝试与老师接触,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陌生,对于科学育儿的知识也是知知甚少,对于幼儿在园的生活也存有怀疑。

本学期我们将以热情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全方位地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介绍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想家长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为家园共育创造积极有利地条件。

二、家长工作目标

1.通过交流,家访,了解到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及特点,力争对每位幼儿做到心中有数,为家园共育打好基础。

2.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如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咨询活动,园刊等,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宣传新的幼教观念,提倡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符合时势的家教观。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联系活动,定期发放调查表,开展对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为家长接除后顾之忧,并请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做好家长反馈资料的积累工作。

4.结合节日,开展家园同系活动,亲子活动,庆国庆,庆元旦等游戏活动,家园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了家园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具体措施

1.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范围和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

2.办好《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3.召开家长会,定期发放调查表。

4.进行幼儿保健咨询活动,让家长了解预防疾病的知识。

5.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加强家园的联系。

6.向家长宣传冬季育儿的保健知识。

7.开展庆“中秋”,庆“国庆”,庆“元旦”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篇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意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就越为重要。而小班幼儿往往是看或听,然后可能即时模仿也可能延时模仿,所以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身边的干扰因素较多,不能分辨什么是对与错,不能明辨是非,因此此阶段的幼儿更需要家长与老师携手帮助幼儿及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生活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

1.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作为负有照顾和教育儿童责任的幼儿园教师,我们需要为儿童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和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为儿童营造安全、可信赖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以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感;通过各种表达方式让儿童知道他们是被爱、被接纳的;尊重儿童,认可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被别人需要,从而获得自信、懂得喜欢自己等等。同时,要认识到指导儿童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做到自我管理,达到自律、自觉,表现出适宜的社会行为。

教师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2.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示范中学习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所以教师要做到自我控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成为儿童礼貌行为的榜样。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和表扬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就应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时脚步走的很重,这就可以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4.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

二、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只有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才能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关键词]幼儿;行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08-02[作者简介]钱皖英(1979―),女,江西省九江人,专科,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第二幼儿园教师,小学一级。

2013年9月,武宁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在沙田新区创建了武宁县第二幼儿园,首批迎来了400多个小朋友,分享着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到处奔跑;垃圾随手扔;不会倾听;有的坐地上,不坐小椅子;有的不能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有的哭闹,不吃不睡;有的分不清自身性别;缺乏秩序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基础,也是取得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历览古今,凡取得一番成就者莫不有良好的习惯。教师有责任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

一、传递爱,让幼儿学会情绪安定愉快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对教师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新入园的男孩明明,哭闹一个月,一个人站着或者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合群,即使用餐,也是拿取饭后,迅速地回到他的领地,独自、象征性地吃一点,周围洒了一地饭菜,也不午睡,玩具都很少玩。明明出现入园焦虑,缺乏安全感。教师首先给予关爱,允许他独处,给明明一个适应期;其次,给明明提供帮助,在他独处地方,放置一张小椅子和一个凳子,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避免他站着或者蹲着;再次,逐渐拉近他的椅子和同班幼儿的距离,循序渐进地引导,建立安全感;最后让明明自然地回归集体。爱是可以传递的,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入园焦虑时,让幼儿对教师建立依恋关系,用爱去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3-4岁幼儿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应该学会情绪安定愉快,生活态度健康。

二、创设情景,让幼儿学会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的生活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小班孩子极容易进入角色,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如,针对幼儿乱扔玩具的现象创设情景:“早上老师进教室时听见哭声,许多玩具宝宝都在哭呀。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有一个幼儿说:“它们饿了想吃饭。”另一个孩子说:“玩具宝宝哭是想出去玩。”还有幼儿说:“不对,是小朋友把玩具扔在了地上,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一些扔玩具的幼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插塑片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为什么也在哭呢?”有的幼儿说:“玩具找不到自己的家。”有的幼儿说:“是小朋友弄错了,把插塑片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教师紧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幼儿在情景中明白了,“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教师创设情景,践行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适应目标,3-4岁幼儿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让幼儿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

班级里活泼、好动的幼儿较多,这一部分幼儿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如:针对总是有许多幼儿习惯性推拉着椅子,造成椅子和地板互相摩擦,发出很大的响声的情况,教师要求小班幼儿掌握两只手拿起椅子,再轻轻放下的正确移动小椅子的方法。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儿歌 “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在寓教于乐中,3-4岁的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也能听懂日常会话。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

四、动之以情,让幼儿养成做事习惯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幼儿在喝水时有说有笑的情况比较突出。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喝水时请轻轻做事,不要影响别人”,一边播放小红帽的故事录音。一个叫达达的小朋友,放回水杯后跺着脚回到座位上。教师连忙用夸张的语气告诉他:“哎呀,达达,你刚才的脚步声太大,小红帽是怎样被大灰狼吃掉的,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又重新放了一遍录音,孩子们看到教师专注地听着故事,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动之以情,3-4岁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养成做事习惯。

五、艺术熏陶,规范幼儿的行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教师可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建立秩序感。如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可用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在进餐时,教师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钢琴曲,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餐;午睡时,教师播放一些柔和的摇篮曲,让3-4岁幼儿在新环境里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

六、家园合作,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家园合作尤其重要。如家长接待区放一些先进的育儿资料,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班级设置“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小朋友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老师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朗读,并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中贴上进步标记,比一比谁的进步大。幼儿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等良好学习品质。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播下一个希望,孩子就会收获一生幸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设环境 音乐生活 幼儿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3-02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当中,无论是幼儿期,青年期还是成年以后,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音乐活动,可以说音乐无时无处不在。音乐是幼儿大脑极好的营养品,可以调节大脑的功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2010年7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14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致力于“增进儿童生活中的音乐体验,不考虑音乐天赋,创设一个完善的环境,让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得到幸福与发展”。那么培育什么样的音乐生活?如何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

一、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奥尔夫声势教学,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我们发现节奏活动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捻指等一些孩子们易学易做的奥尔夫声势教学来进行节奏训练,另外,我们还为他们选择一些适合幼儿使用的打击乐器,引导他们运用小乐器来进行演奏。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训练,使他们逐渐了解音调和节奏。为了启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就利用身边一切能敲打的器具来作为临时节奏乐器,把它们放在区域活动的音乐区里,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用自己自制的这些小乐器来敲敲打打,使他们在摆弄中辨别了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从而激发他们自己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和节奏。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一些不同的有趣的符号,把一首乐曲的结构用这些符号表示出来,变成一个让幼儿极易看懂的图谱,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了解不同乐器的节奏特点,从而有效地学习乐曲伴奏。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乐器的演奏,让孩子看到音乐所有的变化,他不但听到了音乐且看到了音乐,他知道音乐的存在,让他在生活中玩音乐。

二、从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感受力,发挥欣赏创造性。

儿童的音乐生活应能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教师要对幼儿在音乐生活中的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加以重视。音乐欣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许多适合孩子欣赏和体验的音乐。

三、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每节课都使幼儿始终处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强烈。比如: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选取优秀的音乐教材,带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比如:小班我们选用了《挪威舞曲》,赋予小班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形象,带领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感受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风格特点,幼儿特别喜欢参与,从参与的愉悦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魔力;在大班我们也选用《挪威舞曲》,但进行游戏的切入点与小班有所不同,我们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利用赋予的“毛毛虫和苹果”的音乐形象,让幼儿通过音乐游戏的参与感受乐曲段落的同时体验到音乐的好玩和有趣。无论何种情景下的音乐表演,最终都能塑造儿童的音乐生活,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不同情境间的融合,共同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

四、利用歌曲教学,启迪幼儿思维能力、感受能力。

歌曲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在音乐活动教唱歌曲时,首先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幼儿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也是一种创造,改变了以往要求幼儿记背歌词,一句句听琴声模仿的方法。这种形象思维次数越多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每次音乐活动我们都尊重、鼓励并允许他们用多种方法表现歌曲的情感,同时也在发声、咬字、口形方面给以辅导、示范,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为幼儿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篇6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70―01

祖辈的包办和父辈的溺爱,让孩子们基本上不懂得简单的劳动服务是自己的责任,而对长辈们的服务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这种观念大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失去基本的自我服务意识之后,健康永远存在着缺陷。这些无基本自我服务概念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给教师的工作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让孩子们在自我服务中获得乐趣,成了当前幼儿园一项研究的科目。依据幼儿的全面发展情况来分析,我建议用以下几种方案来尝试。

一、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孩子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比较差,所以幼儿园要搞好家园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幼儿爱劳动,并指导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由于幼儿园是日托制的,因此幼儿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中,教师不便于具体的指导,故可以把一些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告之家长,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有些家长的育儿观念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幼儿园可以利用开家长会、设置“家院直通车”专栏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或介绍一些培养的经验和方法等。

二、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如,可运用具有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教育意义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进行教育,而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可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的意识。还可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幼儿把玩具混在一起后,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和他们一起分玩具,分别为玩具找到家。当小班幼儿说:“谢谢哥哥姐姐”时,不仅使大班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在小班幼儿的内心深处播下了要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再者,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三、对幼儿实施与年龄相符的劳动能力培养,让幼儿实现真正的自我服务

1. 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让幼儿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或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提供练习扣扣子的扣、大树与果子扣等,让幼儿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或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等等,使幼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利用环境进行濡染,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可在活动室的四周布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墙饰,如布置小朋友自己做事的图片(穿衣、吃饭、穿鞋、叠被、扫地、洗手帕等),使幼儿在无意中、在潜意识里自我服务的技能和意识都得到培养和熏陶。

篇7

关键词:网络博客班级博客家园共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了孩子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非常有必要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在教育方法上达到一致。过去单一的面谈、电话、家园联系簿、宣传栏、家长园地等,虽不失为沟通的好方法,但家长只是顺从幼儿园的要求,被动地做一些支持工作,没有主体地位,也缺乏参与意识。

到底如何才能找到即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又能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还能随时引导家长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呢?网络,这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顺理成章地承载了这一重任。

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和关心幼儿教育,但传统的家庭教子观念,传统的亲子观和传统的教育途径影响和束缚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使得家庭教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幼儿园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也已不能适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家长。我们通过建立和谐的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创设整合信息技术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使家长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效。

下面根据我园的实践谈谈幼儿园开展班级博客在家园共育上体现的价值。

一、班级博客为家园沟通开辟了新的平台

班级博客是一个打破时间、空间障碍,开辟了一条全新家园沟通的渠道,是一个供家园交流思想、互助促进的平台。班级博客使得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是家长来幼儿园、家访活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的联系方式,而是使老师与家长如同共处一室,共同讨论问题、分享经验。通过班级博客,家长不但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还能了解孩子的班级。自从我园创建了班级博客后,家长们再也不会说没有时间与老师沟通,很少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之类的话了。

例如,小班的孩子还不具备传话的能力,有时候,老师的通知只能靠家园联系栏了,但平时大多接送孩子的是爷爷奶奶,他们看通知记不住,有的还要花很长时间进行记录。现在网络已经走入家庭,老师在网上班级博客中公布,家长晚上到家一浏览就可知晓。老师还可以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课程内容安排、幼儿在园表现情况、各类通知、家教文章、问题讨论、各类育儿经验等到班级博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共同学习,也可参与讨论,家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将各种问题反馈到班级博客中,与老师进行商讨,大家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

班级博客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孩子们在园活动时的照片,反映了孩子在活动中的直观状态,家长都很欣喜网上能有自己孩子的照片。

二、班级博客能及时传递教学的最新动态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参与到幼儿园各项工作中。博客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网页,一个班级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班级网站,这是一个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建立班级博客网页后,我们将班级内的各种情况(班级介绍、教育教学计划、幼儿活动掠影、幼儿作品、家园共育、卫生保健等)呈现在博客上,供家长随时查看,随时发表意见。既给家长提供了全面了解幼儿一日活动的便利条件,又增进了家园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如去年的“喜迎新年活动”,小班的主题活动是“敲锣打鼓迎新年”,我们将孩子得到活动过程以文字与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上传到博客里,第二天,家长的反响极其热烈,都很兴奋,都表示这样很好,让他们了解了孩子的另一面: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孩子的因为努力而开心、因为失败而愤怒……以后其他家长也陆续把孩子在家的照片、孩子趣事、感想等上传到班级博客上。家长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及时掌握幼儿园教育动态,全面了解幼儿园工作,明确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达成教育共识。家长的积极参与,逐渐丰富了班级博客网页的内容,增进了家园沟通,密切了家园联系,在家园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新桥梁。

三、班级博客拉近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距离

在网络中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会有很大的差异。现实的日常管理,必然要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虽力求平等对话,但有时会在家长心理上造成居高临下的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是无形的。以网络为媒介的班级博客聊天交流则消除了这种压力,即使不善于开口的家长也会乐于参与网上讨论与交流。由于这种交互双方身份的隐蔽性,能让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班级博客,跨时空与家长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在博客交流中发现:由于家长的职业背景文化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呈现不均衡现象,有些家长无视“教育理念”的存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行我素;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与经验,能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班级博客的交流方式恰好能够取长补短,平复这种教育观念上的裂痕。由教师指导家长的单向活动转换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共商育儿方法的多向交流,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的距离,实现了家园沟通的零距离。

博客不同于一般网页,它有极强互动性,人性化,被喻之为网上家园。的确,这个平台增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友谊、信赖、合作,有时候更新的时间慢了点,家长会关心的问:“老师辛苦了,最近很忙吧?”“身体不舒服了吗?怎么不见你们上网?”……家长的关心与问候促进了家园共育,这都是博客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

篇8

一、班级概况:

我班开学初原有25名幼儿。现有23名幼儿,其中2名幼儿由于生病请假时间较长,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求下学期再入园。

在新生刚入园时我们班老师与家长进行了交谈,在交谈中,我们对每一个幼儿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并做好了详细的记录,使幼儿来园时,我们就对他们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为幼儿入园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入园以后,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为了缩短幼儿的分离焦虑,我们班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玩耍。引导幼儿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在家园天地中,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入园的各项工作,使家长们能够在家也帮助幼儿尽量缩短分离焦虑,通过一系列活动我班幼儿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们也都放心的把幼儿送到幼儿园。

在班级工作中,我班老师以大局为重、积极工作、不分彼此,处处以幼儿园的工作为重,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每天早早到班上把教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职尽则地把工作做好。正是我班老师这种高责任心及奉献精神,一学期来,我班无任何责任事故发生。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班两位教师共同商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幼儿园是幼儿生长学习的场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围绕这一《纲要》精神,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本学期针对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不强的特点,我班开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服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及每日接送孩子入园离园的时间,与家长建立沟通的桥梁,渗透《新纲要》精神,让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长也纷纷表示支持与赞同。在园里,我们老师通过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奖励等形式教育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一学期下来,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人人会穿衣、穿裤、穿鞋、叠被子,还有一些孩子会系鞋带、塞衣服,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班的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们也都很满意。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班的特点,我们布置了与主题有关的“我上幼儿园啦”、“秋天到”、“可爱的小动物”“冬天不怕冷”。在布置中,我们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等等。引导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去观察、发现、探索,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篇9

本班现有幼儿35名,其中男孩19名,女孩16名。有24名是我原来带的小二B班的小朋友,有10位小朋友是小一B班的小朋友,还有一名是从大地幼儿园转来的小朋友,该幼儿以前上过中班,出吃饭外,其他各项能力在班上显得较为突出。班上大部分幼儿活泼大方,善于与人交往,同伴关系良好,能大胆表现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蔡佳琪、杨子晴、多多、何旭、陈可锐、朱锐、微微等小朋友,她们不仅本身有着较强的独立性,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同伴中有着相当的领导、榜样地位,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幼儿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养成了良好的进餐、午睡的好习惯。部分幼儿存在胆子小,不善于表达的现象,如:高峰、康康、韬韬、丹妮等小朋友,天天小朋友的体质较弱,在。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我们将会努力和家长们合作,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从纵向上去看待我们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各领域的发展目标

(一)、健康:

1、能穿脱及整理衣服;能整理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认识几种常见食物,包括鸡蛋类、蔬菜类等,结合品尝经验,了解一些简单的饮食注意方法。

3、了解一些交通准则,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学会避开危险和应付以外事故的方法。

4、能听信号按节奏上下肢协调的走和跑;能熟练的听各种口令和信号作出相应的动作;能听音乐准确的做徒手操。

5、具有一定的抵御困难、抵御疾病的能力。

6、喜欢并能较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初步养成参加锻炼的习惯;能较自觉的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并愿意主动的收拾玩具器械。

(二)、语言:

1、大胆、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抢说能安静的倾听他人说话,继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往能力。

2、能主动的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初步学会理解情景中事情的发展顺序;能积极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

>

3、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并能较为迅速的领悟别人的表达意思。

4、能仔细地观察图书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爱护图书,初步培养对汉字的兴趣。

5、喜欢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人物形象,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初步尝试对文学作品的仿编或续编。

(三)、社会:

1、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

2、了解周围的的环境,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最初步热爱家乡的感情。

3、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爱劳动、爱劳动成果的习惯。

4、大胆表达自己想法,学会克服困难;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懂得与他人合作,学会分享和谦让。

5、了解祖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初步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科学:

1、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世界,关心、爱护周围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愿意进行探索、尝试。

2、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简单的自然现象知识。

3、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并进行物体的简单分类;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与他人交流观察结果。

4、了解生活中一些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并能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促进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6、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在教师引导下,关注周围生活中物体量、形状、位置的变化。

(五)、艺术:

1、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能理解环境布置、作品等中的美。

2、愿意将自己观察所得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大胆的进行创作。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愿意同伴合作表现、创造美,体验艺术活动中的美和快乐。

4、了解一些音乐器械,从中获取各种艺术和非艺术的经验。

三、具体措施

1、根据新《纲要》指导,从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找出一套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认真对待孩子对活动的反应。

2、开展与平行班级的各项比赛,请一些胆小的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给予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并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自我的最佳发展。

3、摆正自己位置,深入幼儿群体中,了解幼儿的需要,发掘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并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使幼儿能充分的发挥自主性。

4、查阅各种知识,丰富自我经验积累,从而带领幼儿了解、体验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扩大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活动、游戏能力。

5、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并且积极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使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

6、充分利用“教学路路通”的平台,了解孩子的不同种语言,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

四、本学期行事历

八月份:

1、全园教师、保育员岗前培训,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师德教育。

2、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联系本园幼儿发展水平,制定各类计划。

3、亲子教育培训。

4、创设新学期幼儿园环境布置。

5、检查园内环境、卫生、安全设施,对开学准备工作做全面检查。

6、新编幼儿体操。

7、小班幼儿提前入园,适应环境。

8、家访。

九月份:

1、全面迎接、了解幼儿,稳定新生情绪,加强幼儿常规训练。

2、学习幼儿广播体操

3、组织“庆教师节”活动。

4、召开家长会。文章来源

文章来源

,中班学期计划范文

5、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6、迎接省级绿色幼儿园验收

7、班级环境创设评比

十月份:

1、主题课程开展评比

2、教师诗文朗诵评比

3、幼儿晨间操评比

十一月份:

1、组织幼儿秋游。

2、参加常州市主题性游戏活动评优

3、全园教师中段工作小结交流。

4、对全区示范课交流(11月下旬)

5、幼儿一日生常规检查(小班生活习惯、中班行为习惯、大班学习习惯)

十二月份:

1、运动会(12月上旬)

2、家长开放日活动。

3、常规教学抽查。

4、幼儿能力比试(绘画、讲故事、集体舞)

5、亲子活动“快乐新年”。

元月份:

1、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

2、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3、做好假期安全教育工作。

篇10

【关键词】幼儿入园 亲子分离 焦虑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8-02

好像是一眨眼之间,孩子已从呱呱坠地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幼儿园生活如期而至,就像孩子们的成长一样,家长们既满含期待,又满怀忧虑。

对大多数幼儿来说,3岁左右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到有着一定规则的集体中生活了。幼儿第一次长时间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正常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声哭泣、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静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表现,就是入园分离焦虑症[1]。入园分离焦虑症几乎是所有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面临的问题,每年九月份新幼儿入园,幼儿园小班总能听到幼儿此起彼伏的哭声,这种情况少则持续两三天,多则持续一周甚至更久。如果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不能重视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幼儿情感上缺乏支持,造成今后入园难,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

一、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上幼儿园了吗

现阶段我们国家普遍规定幼儿入园年龄为2岁半到4岁,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首先,孩子们身体免疫力有所增强、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显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此时为孩子社会性发展敏感期,也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学习,多接触人,接触各种事物,语言会发育得更好,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孩子一到2岁半都已经准备好了,要知道孩子之间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了入园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1.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即孩子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理解他人表达的内容、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帮助。

2.交往能合群,即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遵守规则。

3.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园里新奇有趣的玩具,充满童趣的环境,能够让幼儿产生上幼儿园的兴趣和欲望。

4.生活起居有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按时起床、睡觉、午睡,会使用勺子就餐、穿脱衣物、盥洗、收拾玩具等。

二、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症

上幼儿园后,孩子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变了,一日的生活内容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对于幼儿来说,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是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表现与否取决于母亲是否离开。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发现幼犬在类似的情境中会发出消极情绪反应的声音,“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2]皮亚杰认为,人类婴幼儿约在出生后两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知觉,即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可是幼儿为什么还会再妈妈要离开时大哭不已呢?根据弗洛伊德的“倒退”现象来解释,即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产生了“倒退”,认为妈妈走了,再也不会出现了。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现象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现象,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3]。这些都是新入园幼儿的正常反应。

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焦虑的关键。一方面,家长的素质不同,育儿观念和方式也不一样。很多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入园以后的教育,实际上0至3岁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期(3至6岁)是幼儿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缺少对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和规律的认识,面对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会显得手足无措。我们看到,入园前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的,往往很容易就能平静下来;而有些家长对孩子似乎是放不下,离不开的状态,甚至看到孩子哭也跟着一起哭,这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和父母教养经验的缺乏,很多家庭照看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造成隔代抚养的社会现象。毋庸置疑,他们是非常爱孩子的。可是,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者就是幼儿的独立性,祖辈们的过分包办,幼儿失去了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相较于父母带大的孩子这一点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据笔者观察,隔代抚养和父母带大的孩子在智力水平、生活习惯、社会认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经验,在指导幼儿入园过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师爱给幼儿以安全感,是母爱的必要补充。教师熟悉幼儿和幼儿的家长,才能及时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良好的环境创设,不仅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能让幼儿一看就有一种亲切、接纳、归属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来园的动机,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奠定基础。

三、克服入园焦虑需要孩子、家庭及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入园前的准备既包括心理准备,还包括幼儿自理能力的准备。多向幼儿讲述幼儿园的事情,介绍幼儿园里的老师,经常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平时,家长应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拿筷子、入厕、穿脱衣物等。幼儿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自信,减少无助感,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家长要放轻松。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幼儿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相信他们,多给与鼓励。没有特殊情况,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

3.营造安全、愉快的气氛。组织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适当地给予幼儿奖励,这样在幼儿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细致地做好幼儿入园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幼儿才能顺利入园,不做“九月哭宝”。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人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