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4 14: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给老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 石爱雄 邮编 742100
在黝黑贫瘠的高原上,
开垦荒芜的原野,
播下期望的种子。
任凭尘埃的沐浴和洗礼,
却依然不懈地耕耘。
用汗水浇灌,
用智慧施肥,
用执着追求理想!
累累硕果回收在压缩的衣囊,
成为五彩缤纷的缩影。
在圣洁肥沃的园林中,
接种科学的尝试,
收获喜人的佳绩。
任凭岁月的轮回和旋转,
却不改圣神的使命。
用心灵洗涤,
用师德陪衬,
用信心创造奇迹!
颗颗桃李遍布在宇宙的空间,
篇2
开场:
尊敬的校领导、敬爱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欢乐的海洋。
炎炎的夏日,似我们心中的激情热烈而奔放。
菁菁校园,在彩旗的映衬下更显风光。
今天,我们陶醉在诗海里,感恩祖国,赞美生活。
1、白:中国,一个传奇的国度;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华的礼仪之邦。
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
我会骄傲的说:“我是中国人!”
下面请欣赏三(5)班带来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白:我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我还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自豪。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
感恩老师,带我们品尝知识的琼浆。
学会感恩,就会体验生活的快乐,拥有美好的未来。
下面请欣赏三(1)班带来的诗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3、白:是的,我们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几代人真诚的期待,今天的红领巾将是未来的主宰。
下面请欣赏三(2)班带来的诗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4、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这是我的梦,这是你的梦,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
是蓝色的航天梦,是红色的奥运梦,是绿色的和平梦……
下面请欣赏三(6)班带来的诗歌《中国梦》。
5、白:啊!中国梦是五彩斑斓的!
这是祖国母亲的梦。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她求索的脚步。
九十余载的风雨,六十多载的峥嵘。
正是祖国母亲哺育着亿万炎黄子孙,
我们要为她祝福!
我们要为她歌唱!
下面请欣赏三(4)班带来的诗歌《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6、白: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书。
每天书之舟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下面请欣赏三(8)班带来的诗歌《我爱读书》。
7、白:捧一把泥土,掬一簇浪花,抚摸祖国的脊梁。
翻开《四库全书》的尘封,弹一曲《高山流水》的悠扬,
倾听祖国的心香……
下面请欣赏三(3)班带来的诗歌《我的祖国》
8、白:我的祖国容光焕发,
我的祖国培育我成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东方刚刚升起的朝阳。
张开那自信的翅膀,
我和祖国一起飞。
下面请欣赏三(7)班带来的诗歌《我和祖国一起飞》
结束:激情澎湃,抑扬顿挫的朗诵,展现了雏鹰对天空的憧憬。
斗志昂扬、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同学们心怀感恩、励志、奋进。
中国的山有梦,撑起浩瀚的苍穹,
篇3
在一次活动上,孙见喜老师深情十足地朗诵――“大风吹过山梁,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 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站着我老娘/大风吹过山梁,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这是央视播过的慧玮短诗《行者》,当时我坐在台下鼻子猛烈一酸。
那是第一次见到慧玮,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真诚而活泼的人,嬉笑怒骂,天真可爱,与他淳朴(并不妥贴)的诗风截然不同,一种对不上号的别扭感觉。其实这样就对了,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作为一个敏感的读者,我渴望读到他更多的作品。近日有幸拿到《月光之妖》,词和词、句子和句子又一次触动了我内心熟悉又陌生的情感,“月光之妖”、“风,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写给庄稼的情书”、“长翅膀的土疙瘩”、“组诗回放:甜蜜的事业”,慧玮的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黯然神伤而又闪耀着朴素和天真的温情之床,只想睡下来,安静地看一看天空,想一想大地上活着的人们,那是如此真实的场景,传达给我们生命力的美好,是草丛里两只白蝶在芳香中闭上了眼睛,是大雪纷飞时鼻翼呼出温热的气息,是孤独一人行走在安静的旅途,是稗子和谷子,是一缕新鲜的炊烟,是一只鸟的姿势。慧玮的世界是丰沛、睿智、朴素的,也是深沉、疼痛的,有着生命流转的伤感和孩童般天真的翅膀。
在现代诗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深重影响下,一些诗已经沦为意识形态的奴隶,慧玮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诗不是在黑暗中完成,而是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完成,没有聚光灯,有的只是烟火和灰烬。“扯一缕最新鲜的炊烟/把雨水系住/把阳光系住/我喜欢把每一个春天/都打扮得跟记忆中的妹妹一模一样/当她蹦蹦跳跳地从塬上走过/我就在心里悄悄地说:妹妹啊/我知道你没有死/你只是跟着那一年的春天,越走越远了”。在《扎羊角辫的春天》一诗中,诗人把春天打扮成记忆中妹妹的模样,情感流淌,仿佛泪水荡涤过后的锐痛,仿佛伤逝后弥漫的坚韧。这血肉之情连结着一个时代的命运。他把对命运的理解和个人的遭遇糅在一起,创造了深沉、厚重又有生机的精神镜像。
慧玮的诗歌理念其实是向内的,他的表达来自敏锐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同时他的笔触并没有伸得很远,关于伦理、历史、身份、哲学、记忆、观念、情感、疼痛等命题的构写在慧玮的笔下完全是向内的。有人说过诗歌是性情是气息,具有高超语言天资的人会在作品中释放某种神秘的气息,而慧玮恰恰相反,他的诗没有神秘的气息。读了他的《月光之妖》二百多首,很显然,他不是不能“释放某种神秘的气息”,而是他不愿意,他绝对不会把他的“美”,告诉别人。这也是我感动于《月光之妖》的理由。
(《月光之妖》,慧玮著,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定价:26元。)
篇4
今天到校后,我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因为下午们要装饰教室。盼呀盼,终于到了下午,教师上罢课刚一出教室,我们就忙开了。胡霞她们一班人在扎纸花;邵长城和几个高个儿男生忙着挂灯笼,贴纸鹤;王升和赵维几个人正忙着审阅大家写给教师的诗歌和祝福语。我和王姗几个人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描出了“教师节快乐”这几个字,简单的五个字我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呀,是写了擦,擦了写,反反复复,几经琢磨才定局的。字写好后,我一看整个黑板只有几个单调的字,很不协调,我灵机一动,在左右和下面空白的地方画上很多笑脸,以此祝老师们笑口常开……再看看大家都忙得差不多了,现在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啊!
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分头邀请了贺校长和我们的任课教师。等到晚自习,班会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清脆悦耳的晚自习铃声响了,教室里飞扬起《每当过老师的窗前》的歌声。歌声一落,校长和全体任课老师便神采奕奕地走进了教室,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坐在我们早已备好“嘉宾席”上。主题班会就在这掌声中开始了。我激动地站起来,面带微笑,隆重地宣布——“六(1)班庆祝教师节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由邵长城等同学用自己美好的回忆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接着是胡攀为老师献上赞美的诗歌。
“下面请蔡洋同学代表全班同学为老师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我话音一落,只见蔡洋手捧一张精美的贺卡大步流星地走到前面,先向教师行了个队礼,再向老师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对着老师指着贺卡激情满怀地说:“这张贺卡上我们画了四个月亮和四十八颗星星,这四个月亮代表我们的任课老师,四十八颗星星就是我们全班48个同学。月亮的光芒会永远照耀着闪闪发光的星星”蔡洋献礼完毕,教室里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接着,王升也上来了。她手里拿着一只大大的千纸鹤,一边走一边说:“我们一共折了49只千纸鹤,小的我们早已将她贴在了教室的墙上了,这只大千纸鹤也代表着我们的所有任课老师,我们衷心祝福这只大千纸鹤会带着48只小千纸鹤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说完,教室里又一次掌声雷动。坐在前排的老师显然是激动不已,个个脸上都绽开了幸福的花。
篇5
我们下午来上课时全体同学都穿着白色的衣服,黑板上写上这么几个大字“沉痛哀悼5.12遇难同胞”,有心的同学把5.12写在一个心形图案上。同学金天玉主持,她简单的诉说了5.12的事件,因为我们天天看新闻,电视,网络,知道了太多的心酸的事情。任明煜同学朗诵了短文《默哀汶川》,她有感情的朗读着,声音渐渐放大,我边听边想,真是又伤心又担心,怕我们这儿也发生地震。张国庆同学读了一封写给四川同学的一封信,他鼓励四川的同学们一定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困难,刻服困难,顽强的活下去。接下来我和李晗同学合作朗诵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妈妈,我去了天堂》,这是我们从网络上找到的,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诗!不知道是谁写的这么伤心,又配上那么多的惨照,真是让我们无法朗读呀!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随着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
我看见你跌坐在嘈杂的操场
撕心裂肺的呼喊还在我的耳旁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
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老师说那边再没有鸟语花香
所以我恋恋不舍回头张望
绿水青山却是一片苍凉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只是我舍不下曾经的梦想
帮我把漂亮的书包好好收藏
我听见废墟里姐姐的书声郎郎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
我还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留恋着黑板书本和课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气也不愿让你心伤
我会牢牢记住你微笑的模样
来世还要依偎你温暖的胸膛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有灯光生活总就有希望
睁开眼睛我要看你生活得坚强
你的爱永远把我的路照亮
篇6
一次,我在无意中阅读到《妈妈,你辛苦了》、《亲爱的妈妈》作文。阅读后,我被两位小作者的懂事、善良和孝顺感动。是啊,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给予他们太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孩子过于依赖父母,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和爱心,不懂得体谅、孝敬父母,甚至觉得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不辞辛劳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很难找到“感恩”这个字眼了。
5月12日就是母亲节了,这不是一个“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吗?5月7日的班会课,我组织召开了“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如下:
一、教师讲述母爱系列故事
1.一只老鹿和小鹿被一群凶猛的猎豹追逐到了一个峡谷前,那峡谷的宽度太大,超越了鹿的跳跃极限,但老鹿毫不畏惧地跳了。结果大峡谷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壮烈场面:老鹿起跳后小鹿也飞身起跳了,到了峡谷中间,就在老鹿即将坠落谷底的刹那间,小鹿落在了老鹿的背上,并以老鹿的背为支点,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起跳……老鹿牺牲了,小鹿跃上了峡谷彼岸,存活下来。
2.一天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吞没了小山村。次日,当救援人员循着哭声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发现一个光着身子蜷缩在屋梁下的两三岁小女孩竟然活着。救援人员赶紧将小女孩抱出来,可她死活不肯离开,边用小手指着边哭喊起来:“妈──!”救援人员沿着隐约露出的一双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的女人,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仿佛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女人竟是一个盲人,身体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个昂首挺立的半裸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肩上,双手高举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迹般地成为这场泥石中惟一的幸存者!
学生动情地谈体会:
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当初,老鹿如果停蹄不跳,它和小鹿毫无疑问都会成为猎豹们的战利品。关键时刻,老鹿选择了做小鹿的跳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小鹿的生命。而盲人父母舍己救女的壮举更是爱的力量的最好诠释。
二、学生朗诵关于母爱的诗歌、名人名言
如:《游子吟》、《妈妈的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三、自编自演“母爱”情景剧
四、演唱《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五、演讲:我眼中的妈妈
六、特邀佳宾(母亲代表)谈感受
七、拓展:写给妈妈的话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5月8日,我阅读了班上孩子写给自己妈妈的话。这些话语朴实、真挚,感动了我,也让孩子父母感动。我摘录部分话语如下:
张云霞同学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你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在乡下的时候,家里没有钱,是你卖了粮食供我上学……(妈妈的话:读了这篇我女儿写给我的信,我真想哭,因为我知道我的女儿懂事了,所以我很高兴。)
李忝浩同学的妈妈这样写道:看到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彭玲玲同学的母亲写道:看了女儿写给我的信后,心里无比激动,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女儿真的懂事了,谢谢老师、学校的培养。
罗俊杰同学的母亲给儿子回了这样的信:儿子,妈妈每天都叮嘱你上课一定要听老师讲课,千万不要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讲时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妈妈知道,你很顽皮,其实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认真做了,你肯定会成功的,努力吧,孩子!(课上,我读了妈妈的回信,罗俊杰同学哭了。)
姚敏同学在信中说:我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同学,可是我真的不想听到别人说“姚敏是一个样样都不好的同学”。家长会就要到了,妈妈,你就让爸爸去给我开这个家长会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
张尧同学说:妈妈,虽然您没有给我荣华富贵,但是您给了我平凡而又踏实的生活……母亲节就要到了,女儿没有给你准备什么礼物,您不会怪我吧?我爱您,我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妈妈感言:谢谢女儿送的这份简单而又不寻常的礼物,爸妈永远爱你。)
谢如新的妈妈写道:能够体会妈妈的辛苦,就是妈妈最大的安慰,希望你在学习上多用功,努力,加油!
……
篇7
关键词:教学;心灵;课堂;生活化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mpathy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s
——"If life deceive you," life of teaching practice
Zhang Q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ndard course requirements, scheduling excavation materials profound in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life summed up the author, "If life deceive you,"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rier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into the text, with the main line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erception of life, with music links cultivate sentiments of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arodies personality to expand publicity and reach of teaching and empathy,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teaching; mind; classroom; life
九年级语文(下)“吟唱诗样年华”单元的编排,旨在让学生认识诗歌的形式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训练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这个单元我最钟爱的文章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它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哲理,极利于指导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带领的班级一路风风雨雨,我便借此让学生感悟生活,历练心智,同时循着前人的指引,寻回遗失的那管狼毫,点燃属于学生的诗的华章,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和心灵相通,课堂与生活接轨。
为此,我采用“一石四路”五环节教学思路,即投石(导入新课)——寻路(整体感知)——辨路(领悟哲理)——走路(迁移拓展)——延路(品读升华)。
一、以诵读为载体,走进文本。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这节课我精心设计“诵读”,“诵读”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能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感知诗歌,为此,我循序渐进采用“八读” 训练诵读:领会听读——体会仿读——听悟范读——体验自读——互评生读——原文填读———角色朗读——识记诵读。
课堂上,我特别加强了“指导诵读”这个环节,主要是读出感情、读准语速、读准语调等。朗读技巧教学必须在范读、模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朗读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在老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有的学着老师的腔调,读得如痴如醉,有的进行创造性朗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这样,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语言的节奏、韵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课堂上,在诵读中体味涵咏文章的哲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时,我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朗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别人朗读时大胆地纠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巩固了朗读技巧,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诵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鉴赏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促美育、促个性、促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将要结束整堂课的时候,设计一个背诵环节,让同学们带有感情的诵背这首诗歌,再次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勉励我们自己,也把它送给正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朋友,从而产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激励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用体验作主线,感悟生活。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
开课揭题,直入情景。如果说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入诗歌的情景。我这样设计互动式问题链:你在考试中有过失败吗?与同学交流发生过矛盾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想法干预没有?那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呢?同学们有同感吗?老师:我也能真切的体会到同学们的心情,但请同学们不要伤心和难过,因为今天我们要认识俄国的一位大师普希金,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起来(齐读有关作者的内容),可以说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是怎样克服的呢?他写给邻居家的小女孩的一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将告诉你答案。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品味诗歌的时间,用通俗化的教学接通新知的学习与经验的对接,将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脚下,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通俗的语言中与人文对话,实现师生人文多向交流,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精练。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调动了学生情绪,引起感情共鸣,在此一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两得,真正达到了课堂与生活接轨。
精巧设问,品味诗意。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学生为主体演绎着课堂文化。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中,一些个体的感悟突显了出来,能为课堂生成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悟,点燃了课堂合作的契机,互动的感悟交流生成了智慧和情感的磁场,产生了对学生有激励、振奋作用的思想感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诵读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体的感悟和表达,全班多向交流,活动形式丰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多维度提问,有对学生个体提问,有对学生群体提问,有对学生过去经验提问,有创设情景之后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随机应变的点拨,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思维引向广处,达到了课内课外信息量的广泛交换。在诗歌理解中有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必须”的“须”能否换成“需要”的“需”?在诗歌表意上的分析,有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
在此环节中有学生的自主表达,也有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我反思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关键是学生在谈自我。特别是在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理解时,我谈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感受:“初二是我们不平静的一年,遭遇全市第一例甲流,同学们打预防针的两千多元钱不翼而飞,当时我特别特别难过,觉得天都快塌了。同学们,是你们的紧密团结和用人世间最温暖的话语,帮老师走出困境,使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深刻的回忆。”这是他们确确实实经历过的,不少同学听到这段话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三、引音乐搭链接,陶冶情操。
让音乐感动读者,对于理解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能使诗歌潜入心扉。整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无论是赏诗,还是评价同学和谈自己的感受,都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在学生谈诗歌的启示后适时的插入歌曲《隐形的翅膀》,全班同学齐唱这首歌,在歌词结束音乐未断时,我又插入一段画外音: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相反,生活它会捉弄人,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请不要悲伤,要镇静,相信快乐不久就会登场,也希望同学们在初三这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永远积极乐观,永远做生活的强者!这段话不但是对诗歌本身的感悟,更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告诫,且联系到初三生活,更有鼓动性和启发性,连听课的老师也都被这一环节所感动。诗歌的教学是需要创新的一种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更需要用诗一样的手段,创设诗一样的情感。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丰富了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味诗,在体验中升华个性,它无疑为诗歌的生动教学开辟了又一途径。
四、增仿写求拓展,张扬个性。
篇8
心中常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摘自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邓映易译配)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亲朋的离别或是会议的告别仪式,人们以各种不同语言齐唱《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又名《骊歌》),朋友们紧紧挽着手,歌唱永不相忘的友谊。它驱走了人们离别的哀愁,使人们满怀激情各奔前程。这首家喻户晓的苏格兰民歌的词作者,即是著名的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
彭斯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租地耕种为生。幼时在苏格兰家乡附近上小学。不久校长离去,父亲请老师来家教学。老师认为彭斯兄弟不比年长的同学差。父亲晚上教他们文法及神学。12岁时彭斯二兄弟又轮流去离家四英里的村落上学,14岁在学习英语之余,开始学习法文。
彭斯15岁时成为父亲身边主要的劳动力,驾驭马匹在土墩及洼地上耕作。劳动极为艰辛。虽数次更换土地租耕,因土地贫瘠,收获仍然不佳。劳动之余,彭斯爱读苏格兰诗人申斯通(Shenstone,1714-1793)、蒲柏(Pope,1688-1744)及弗格森(Fergusson 1750-1774)的作品,也浏览苏格兰小说家麦肯齐(MacKenzie,1745-1831)的书。他希望能成为苏格兰艾尔郡(Ayrshire)的诗人,歌唱故乡的山河。
1784年他的父亲去世,全家迁去莫斯吉尔(Mossgiel),耕作收获并无好转。幸而他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得以出版并迅即获得成功,爱丁堡的出版商又很快为之再版。编辑文学杂志的麦肯齐在评论中称赞这位庄稼汉是位诗歌天才。
于是在爱丁堡,彭斯穿起深色大衣、浅背心、皱边的衬衫,足登鹿皮鞋或长靴,过起出入文学集会及酒馆的双重生活。
彭斯在爱丁堡生活及游历苏格兰一段时期后,仍回乡务农。1788年他考取税务局职员,除了在农田干活外,还要每周在马背上驰骋200英里去上班。执法时,他不放过大鱼,但对贫穷者则手下留情。他为了全力做好税务局的工作,1791年放弃农活迁往邓弗里斯(Dumfries),在那儿度过了他的最后的岁月。
彭斯写了大量的抒情诗,还写讽刺诗及叙事诗。他也喜爱歌曲,有敏锐的音乐耳朵,对节奏有良好的反应。他把最后十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为二个丛刊的整理及收集民歌上,使濒临失传的三百多首民歌得以保存下来。
1796年他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及心脏病,于同年7月21日英年早逝。前来送葬的多达二万人。
当年彭斯出生并度过了七年童年的茅屋,位于艾尔郡的阿洛韦镇(Alloway),现由彭斯纪念碑信托基金机构管理。与茅屋相连接的红瓦顶、前面为长廊及花园的博物馆,为信托机构理事会于1920年所扩建。1994年该理事会重铺稻草屋顶,再建18世纪的菜园及石堤。这就是现在世界著名的彭斯茅舍。
彭斯雕像位于艾尔市中心。从市中心附近坐开往杜恩河老桥(Auld Brig O’Doon)的公共汽车,在终点老桥前一站下车,即见到茅草顶的白色平房,木制的门窗是深棕色的。门上方的黑色纪念板上写着“彭斯茅舍”,接着是“罗伯特・彭斯―艾尔郡诗人”及他的生卒年月。进门后先是谷仓,然后是牛棚及马厩。依稀传来牲畜的叫声,蜡制的耕牛旁还有几只母鸡在啄食谷粒。起居室中以蜡像布置一家人当时融洽的情景。父亲在烛光下读《圣经》,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对面,弟弟坐在一边,彭斯则光着脚站在一旁专心听讲。一个小妹妹躺在摇篮里。厨房里熏黑的炉灶还生着火,彭斯出生的床即在厨房内。布置一如当年。幼年时母亲在这里教孩子们唱苏格兰民歌,姨母则介绍给他们大量有关鬼怪神仙的故事和歌曲。“彭斯茅屋”对崇拜彭斯的人来说是圣地,但也是当年贫苦农家家居生活的写照。
彭斯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繁重的农活。地主的剥削,加上土地的贫瘠,欠收、负债、迁居……使他常常过着没有温饱的生活。但他热爱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两只狗》这首诗里,通过两只分属贫富人家的狗之间的对话,描绘了地主家的骄奢逸。贫穷的佃户虽然耕作及劳动辛苦,但同欢共乐聚在一起。而这两家的狗能够融洽相处,成为人类不公平生活的鲜明对照。
诗人也理解农民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他在《新年早晨老农向老马麦琪致辞》一诗中,回顾了老马一生的辛劳后,写道:“我将在留下的麦地上面,把你的缰绳系好,不用费大力气,你就在那边舒舒畅畅吃个饱。”
与彭斯茅屋相通连的彭斯博物馆,收藏了彭斯珍贵的手稿、他的包括早期版本的作品、有关的画像等,有些收藏品来自美国、加拿大甚至南非。
大展览室介绍他一生的劳动、写作和生活。以图片的形式,配合他的诗句、信件或日记,生动地叙述了他当年的经历。这里还展出了他的怀表、记事本、墨水瓶、鼻烟壶,两把柄上刻有“R.B.”的手枪,以及当税务员测酒用的长棒,也展有1786年版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笔者自然记得寻找《友谊地久天长》的原稿,它原来出自彭斯于1788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
第二室展出数幅著名的油画。《羊杂宴》描绘彭斯夫妇款待客人的场景。彭斯喜欢这种热闹场面。另有一组四幅的版画,描绘他的作品《汤姆・奥桑特的故事》(Tam o’Shanter),彭斯这部根据民间传说写的长诗,讲的是汤姆深夜回家途中遇鬼的故事。他去除了传说中迷信的成分,以喜剧形式讲魔法,寓有深意。同时,它也把儿时听到的传说,与故乡阿罗韦他幼时熟悉的界标、陈旧的教堂、古老的石桥和石冢等联系起来,具有沧桑感和神秘感。
离开这里步行一里,抵达老杜恩河桥,彭斯纪念碑即位于附近的山丘上。这座希腊式建筑由爱丁堡著名建筑师设计,1823年完成,耗资3247镑。登上这座台式纪念碑,可眺望杜恩河及卡里克山(Carrick Hill)的优美景色。纪念碑的基座建有展览室,展出15种外国文字的彭斯著作。在附近花园里,还建有一个雕像室,内有三座《汤姆・奥桑特的故事》中的人物雕像,真人大小,造型风趣。
归途中于老杜恩河老桥公共汽车站,见到一家大百货公司,里面的多种商品以彭斯命名。如果时间合适(回到艾尔的公共汽车每小时一班),还可看一看介绍彭斯的记录影片。
在他住过的基尔马诺克(Kilmarnock)及邓弗里斯也建有彭斯博物馆、雕像或纪念碑,欧文(lrving)也有他的雕像。甚至远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他的纪念碑。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三作家博物馆”介绍了彭斯、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及斯蒂文森(Robert L.Stevenson, 1850-1894)的生平,也值得一去。
在彭斯的故乡苏格兰,有数千个彭斯联谊会,苏格兰各地每年都庆祝他的生日。
如此广受故乡人民爱戴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因为除了长期生活在农村并写出描绘故乡及朴直人民的诗歌外,身受民族压迫的他十分热爱苏格兰,并热情歌颂民主及自由。
在彭斯的青年时代,先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他关心世界政治及苏格兰祖国的命运。他写的《华盛顿将军生辰颂》,赞扬美国人民的独立斗争。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他写了《自由树》和《苏格兰人》两首著名长诗。《自由树》声言有了法兰西这棵自由树,人类将变得平等,世界将获得和平。《苏格兰人》重温历史, 以颂扬早年民族英雄华莱士等人的事迹来激励人民:
谁愿为苏格兰国君和法律,
奋力把自由之剑拔出?
生为自由人,死为自由魂,
篇9
(1)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
面有所发展。
(3)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
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4)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虽然"课程目标"没有明确指出应用与拓展之间的关系,但是笔者认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迥然的差别。
应用是此,是里,是脚下,是根干枝叶,是前提基础,是读后实践,是积累再现;拓展是彼,是外,是云
端,是繁华硕果,是衍生迁移,是预设发现,是生成创新;
应用是针,拓展是线;穿针方可引线,应用才能拓展;飞针为了走线,应用服务拓展;
应用的关键在"用",要用得实,用得妙,用得有效;拓展的关键在"展",要展出新,展出彩,展出个性;
应用需要实事求是,掌握知识,实践运用,百炼成钢;拓展需要异想天开,迁移联想,大胆想像,开拓创
新。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就是如何穿针引线绣出花,应用拓展比翼飞。
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拓展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不针对性应对解决,既影响语文教学的
顺利进行,又影响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问题1、学生积累了很多的文言词句,但是只会用于答题或者做试卷,没有考虑到或者是尝试过把它们运
用到实际的生活交流表达当中去。
问题2、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能力能够在语文课上面运用,在其他学科上面就不能用。
问题3、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师没有尝试过要在生活中树立一种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意识,缺
乏一种跨学科或者是培养综合的语文素质能力的设计。
问题4、运用与拓展的教学效率不高,缺少完整的构思和设计,活动设置比较随意缺少具体的评价。
这些典型问题的出现确是事出有因的。
原因1、应付考试,尤其是高考;缺乏学以致用,学为生活的意识;
原因2、单军作战,为学语文而学,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意识;
原因3、死教死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联系实际的意识;
原因4、为教而教,徒有其表,缺少深挖精思和目标明确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与拓展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师生功利心的驱使,有学习
惰性的作祟,有认识能力的局限,还有责任心和个人能力的因子,但是最关键的我认为是缺乏一种意识,
一种教学的意识,一种为何教为何学、如何教如何学的意识。
要想改善这些现象,我们需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这样界定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
美能力、探究能力。"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样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
展。"
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做这样的拓展:
一、 打造底色,服务生活。
所谓"打造底色",就是让学生多积累--万针万线千层底,千里之行日月累——通过听说读写;
所谓"服务生活",就是让学生树意识--面壁十年图破壁,胸中万卷要躬行——学以致用,学为生活。
二、穿针引线,培养能力。
所谓"穿针引线",就是"飞针走线铺与导"--教师用心地铺垫和引导;就是"抛砖引出金玉来"——学生积极
地发现和创新。
所谓"培养能力",就是"千教万教为不教,一生一世思中学"--让学生学会迁移和发散,学会联想和想像;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 精雕细磨,捕捉细节。
所谓"精雕细磨",是指"千针万线皆用心,反复琢磨苦思忖"--教师要精心预设,完整构思,推敲问题的价
值;
所谓"捕捉细节",就是"慧眼识贤插缝针,引出金玉掷地音"--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闪光点,因势利
导;
四、目标明确,评价精良。
所谓"目标明确",要求教师"针线皆为纳鞋用,找对纹理落好脚"--必须明确课堂预设重点、难点,问题导
向和生成的落脚点,正确高效引导学生;
所谓"评价精良",就是在学生的语言应用和拓展后,教师要"一针刺中要害处,独线引出兴趣来"--及时精
当地作出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应用与拓展能力呢?
一、 联系生活。
于漪老师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
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1、要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走向亲切和自然,贴近生活。如写给环保部长的几点环保建议;写给大熊猫的
一封信;为自己的班级,学校以及家庭命名,拟班规,写校训,写春联等
2、要让语文课堂生活化。如陈玉老师在教授月的意蕴时,让学生拟一条手机短信,给自己的亲朋,既让
学生深刻理解并牢牢记住相关的诗句,又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紧密挂钩,可以让学生长久地回味和灵活地
运用所用的内容。
二、 学会联系。
1、让学生和生活联系。如上面的例子。
2、将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如让学生积累与"月"相关的诗句,可以横向联系一些景物如柳、花、酒等相关
的诗句,进行积累。
3、将活动进行纵向联系。如让学生读《水浒》,进而开展"讲水浒故事比赛""水浒人物点评""水浒中的细节描写""水浒歇
后语"等等。
4、将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联系。比如从写月诗歌中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学生的应用,渗透到他
们的思想中,是更大意义上的文化传承的教育。
三、 创设情境。
1、观听相关的音像,影片,让学生目睹耳闻,如汶川地震的悲惨情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比赛现场等
。
2、即兴表演。让学生根据文本或者题目提供的内容,展开想像,小组分工,进行表演。
3、野外写生,校内访谈。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让学生关注身边,关心时政,观察细节。
4、对话交流。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四、 捕捉细节。
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捕捉,适当评价,促发学生更大的对语文应用和拓展的兴趣。如
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发言了;如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答对题了;如某生表达准确流畅,口辩超常;如某生
语出惊人,妙笔生花等等。一句适时精当的激励的话语,一次学生作文当堂的宣读或展览,一个温柔的眼
神,一次轻轻地颔首……也许就造就了未来的鲁迅,茅盾,郭沫若。
五、趣味运用。
让学生对应用和拓展的对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加以适时的引导和必要的示范,必将激发学生对应用和拓
展的浓厚兴趣。如为班级的成绩之星,德育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等致颁奖词(可提供感动中国十大
人物颁奖词);如同学姓名串串烧;如动物名称趣译等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繁杂莫测的课堂生成中,要让学生对语文应用和拓展的兴趣得以充分的激发,
篇10
关键词:教师激励;同伴互动;家园同步
幼儿的发展是建立在适宜挑战下的生活和学习基础上的,是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是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为依据,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相互统一的体现,通过各种表扬方式与策略给予幼儿支持与肯定,强化正确行为,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潜能。
1 教师激励策略
要对幼儿进行合情合理的评价,教师必须关注所运用的策略。幼儿的表现形态多姿多彩,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评价。在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激励可以通过很多的表扬方式,如拥抱、握手、转圈、大拇指等,在使用口头表扬的同时加上肢体表扬,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丰富,语言亲切,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才能深深地感染幼儿,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幼儿的成功感最大化,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1.1 个体化激励
有的幼儿个性比较张扬,喜欢集体面前的表扬;有的较内敛,在集体中不愿意太多地表现自己;也有的喜欢教师私底下以一种单独的、面对面的方式表扬。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关注。如丁晋比较腼腆,但为人热心,看到同伴不会拉拉链,就主动帮忙。在表扬时,教师不拘形式,根据个体特性进行激励。丁晋喜欢做值日生,就以照顾自然角的植物作为奖励形式。这样针对个体特性进行表扬,可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得到增强,有助于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2 游戏性激励
把表扬和激励变成游戏,可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行为更积极。如在小班语言《小老鼠的魔法棒》中,教师针对幼儿兴趣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在表扬幼儿时采用道具辅助,奖励幼儿玩“魔法师”的游戏。又如大班语言《量词歌》,教师利用“摸奖”的方式给予幼儿表扬,奖品有“跟老师抱一抱”、“和好朋友抱一抱”、“大声对自己说我真棒”、“和同伴、老师击掌”……还有一个“奖品”是幼儿心目中的大奖――自己想要的“奖品”,如有位幼儿需要的“奖品”是“跟老师亲一亲”,后来她很自豪地和同伴说“我得到大奖啦!老师还和我亲了一下,我真开心!”可见,这种采用摸奖的游戏形式极大地激励了幼儿,幼儿在摸奖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神秘感,又得到了满足、自豪、成就感,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 同伴互动策略
幼儿对表扬的主动需求,以及在表扬方式与受表扬情感需求的横向联系,在幼儿更多祈盼同伴关系或是在幼儿这样一个小群体中被同伴认可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2.1 团队庆祝
在活动中有时需要小组合作,幼儿根据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分支任务。如创编诗歌时,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讨论新的诗歌内容,表演能力强的幼儿配上好看的动作……我们采用的表扬以团体为基准,支持幼儿通过组内喊口号或肢体碰触的形式,这样的鼓励方式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主动探究、互相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2.2 同伴认可
在活动中,有些幼儿会更愿意找同伴来认可自己。因此,在幼儿有了一些好的表现时,可以询问:“你这么棒,想要谁来表扬你?”这样的方式让表扬的主动权转移,掌握在幼儿手中,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进行自主表扬,满足需要,对幼儿的情感、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 家园同步策略
让家长学会与参与鼓励教育,是促使幼儿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对幼儿进行观察,认可、赏识。这一过程既要适宜于年龄,又要适宜于个体的以儿童为本的评价观,重视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3.1 牵手小纸条――探寻均等的细节
家长把幼儿在家的表现细节以小纸条的形式记录,教师进行反馈,并根据具体情况在集体面前阅读。如涵涵的妈妈写:涵涵晚上8点不到就乖乖地睡觉了。我在集体面前表扬涵涵早睡早起后人很精神、长高了,还特别说明了早睡早起的好处,鼓励大家向她学习,此后,从家长的反馈可以看出,幼儿晚睡觉的现象消失了。从日常细节的探寻,为每位幼儿提供共同进步的平台。
3.2 家园联系单――追踪均等的方式
每月的家园联系单,追踪幼儿的表扬事项。传统的模式是教师以写给幼儿的口吻反馈给家长,家长以向教师汇报的形式回应,如:宝宝在家爱画画,她画画时比较细心。这样的内容留于形式,联系单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沟通,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内容都是写给幼儿,且具体生动,由教师和家长分别读给幼儿听,在增强师幼感情的同时,亲子感情也得到升华,幼儿更容易受到激励。
3.3 现代网络――实现均等的质量
精品范文
10写给自己的一封信